最新《邹忌讽齐王纳谏》读书笔记.docx

上传人:b****0 文档编号:9066369 上传时间:2023-05-16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22.3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最新《邹忌讽齐王纳谏》读书笔记.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最新《邹忌讽齐王纳谏》读书笔记.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最新《邹忌讽齐王纳谏》读书笔记.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最新《邹忌讽齐王纳谏》读书笔记.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最新《邹忌讽齐王纳谏》读书笔记.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最新《邹忌讽齐王纳谏》读书笔记.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9页
最新《邹忌讽齐王纳谏》读书笔记.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9页
最新《邹忌讽齐王纳谏》读书笔记.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9页
最新《邹忌讽齐王纳谏》读书笔记.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9页
亲,该文档总共9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最新《邹忌讽齐王纳谏》读书笔记.docx

《最新《邹忌讽齐王纳谏》读书笔记.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最新《邹忌讽齐王纳谏》读书笔记.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最新《邹忌讽齐王纳谏》读书笔记.docx

最新《邹忌讽齐王纳谏》读书笔记

《邹忌讽齐王纳谏》读书笔记

第一篇:

邹忌讽齐王纳谏笔记

、邹忌与徐公比美,邹忌不因妻妾客的赞美而自喜,而是经过思考后从中悟出了受蒙蔽的原因;

以切身的经历设喻,来讽谏齐王除弊纳谏;

写作目的→邹忌借喻说理,以家事喻国事,婉转地劝谏齐王(齐王从谏如流,积极采纳他的建议,实现齐国大治,也希望良臣能够善于进谏)。

1、有自知之明,没有得意忘形,重视客观事实,

有智慧,能言善辩(语言恰切)

忠臣。

邹忌大胆含蓄的善于采用进谏是进谏成功的主要因素。

他设喻说理,类比推理的方式,以委婉的语言,由家事到国事,可见他是一个有责任感,有远见卓识的良臣。

邹忌是怎样巧妙地劝谏齐王的:

类比推理,由家事到国事,大胆而含蓄地指出了君主倍受蒙蔽这一事实。

语言含蓄,方法巧妙,易于接受。

启示1应忠言未必逆耳,应采用适当的方法,用巧妙的语言,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应有自知之明,不要被不切实际的称赞冲昏了头脑。

启示2在生活中,我们应多听取别人的建议,做到知错能改。

启示3国家贵有清明之治,不动一兵一卒就能使别国臣服。

样实现“战胜于朝廷”的?

国的问题之所在,而齐王胸襟宽广,察纳雅言,齐国因此政治清明,国力强盛,这样就不动一兵一卒战胜于朝廷。

第二篇:

邹忌讽齐王纳谏

文言文阅读训练

(一)邹忌讽齐王纳谏(原文及翻译)

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丽。

朝服衣冠,窥镜,谓其妻曰:

“我孰与城北徐公美?

”其妻曰:

“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公也!

”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曰:

“吾孰与徐公美?

”妾曰:

“徐公何能及君也?

”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问之:

“吾与徐公孰美?

”客曰:

“徐公不若君之美也!

”明日,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

暮寝而思之,曰:

“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邹忌讽齐王纳谏》翻译

邹忌身高八尺多,形体容貌光艳美丽。

一天早晨,邹忌穿戴好衣帽,照着镜子,对他的妻子说:

“我同城北徐公比,谁漂亮?

”他的妻子说:

“您漂亮极了,徐公哪里比得上您呢?

”城北的徐公,是齐国的美男子。

邹忌不相信自己会比徐公漂亮,就又问他的妾:

“我同徐公比,谁漂亮?

”妾说:

“徐公怎么能比得上您呢?

”第二天,有客人从外面来,邹忌同他坐着闲聊,邹忌又问他:

“我同徐公比,谁漂亮?

”客人说:

“徐公不如您漂亮。

”又过了一天,徐公来了,邹忌仔细地看他,自己觉得不如徐公漂亮;再照镜子看看自己,觉得自己远远不如徐公漂亮。

晚上躺着想这件事,说:

“我的妻子认为我漂亮,是偏爱我;妾认为我漂亮,是害怕我;客人认为我漂亮,是想有求于我。

1、文学常识填空。

《邹忌讽齐王纳谏》选自-----------------------,它是西汉末年-------------编撰的一部--------------------体史书。

“讽”是--------------------------的意思。

2、解释下列加线词在文中的意思。

(1)邹忌讽修八尺有余。

()

(2)形貌昳丽()

(3)朝服衣冠()(4)孰视之()

3、由于感情的不同及身份的差异,妻妾客回答问题时语气有何不同?

4、面对妻妾客不同程度的或真或假的赞美,邹忌的态度如何?

可以看出他是一个怎样的人?

(二)二鹊救友

某氏园中,有古木,鹊巢其上(17),孵雏将出。

一日,鹊徊翔其上,悲鸣不已。

顷之(4),有群鹊鸣渐近,集(8)古木上,忽有二鹊对鸣,若相语状,俄而扬去。

未几,一鹳(ɡuàn)

(1)横空而来,“咯咯”作声,二鹊亦尾其后。

群鹊见而噪,若有所诉。

鹳又“咯咯”作声,似(15)允所请。

鹳于古木上盘旋三匝(zā)

(2),遂俯(16)冲鹊巢,衔一赤蛇吞之。

群鹊喧舞,若庆且谢也。

盖(3)二鹊招鹳援友也。

译文:

某人的花园里有一株很古老的树,喜鹊在上面筑巢,母鹊孵出来的小鹊都已经快长成幼鸟了。

一天,一只喜鹊在巢上徘徊飞翔,不停地发出悲伤的嚎叫。

不一会儿,成群的喜鹊都渐渐闻声赶来,聚集在树上,两只喜鹊仍然在树上对叫,好似在对话一样,不一会儿又扬长而去。

可是又过了一会儿,一只鹳从空中飞来,发出“咯咯”的声音,两只喜鹊像尾巴一样跟随在它后面。

喜鹊们见了便喧叫起来,好像有话要说。

鹳又发出“咯咯”的叫声,似乎在答应喜鹊的请求。

鹳在古树上盘旋了三圈,突然俯身向鹊巢冲了下来,叼出一条赤练蛇并吞了下去。

喜鹊们欢呼了起来,像在庆祝,并向鹳致谢。

原来两只喜鹊是去找鹳来救朋友的啊!

1、解释划线字在文中的意思。

(1)悲鸣不已()

(2)若相语状()

2、喜鹊在“孵卵将雏”时不是高兴,却“悲鸣不已”的原因是什么?

而对喜鹊的悲鸣,其他喜鹊是怎么做的?

3、读了这个短文,你有什么感想?

写一段话,说说你的看法。

(三)鲤鱼跳龙门

龙门山,在河东界。

禹凿山断门阔一里余。

黄河自中流下,两岸不通车马。

每岁季春,有黄鲤鱼,自海及渚川争来赴之。

一岁中,登龙门者,不过七十二。

初登龙门,即有云雨随之,天火自后烧其尾,乃化为龙矣。

译文:

龙门在河东的界内。

大禹凿平龙门山,又开辟龙门,有一里多长,黄河从中间流下去,两岸不能通车马。

每年的晚春有黄色鲤鱼,从大海及各条大河争着来到龙门。

一年之中,登上龙门的鲤鱼,不超过七十二条。

刚一登上龙门,就有云雨跟随着它,天降大火从后面烧它的尾巴,就变化成龙了。

1、解释句中划线词。

(1)每岁季春()

(2)争来赴之()

2、用原文语句填空。

“鲤鱼跳龙门”的故事我们都很熟悉,故事具体的时间是-----------------------------------,文中同时描绘了跳龙门的盛况是---------------------------------------------------------------。

3、每年都有无数的鲤鱼来跳龙门,登上者“不过七十二”,而那些登上龙门的,也要经受火烧才能变成龙。

从鲤鱼变成龙的经历中,你得到了什么启发?

(四)桃花源记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

缘溪行,忘路之远近。

忽逢桃花林,桃花源夹(jia)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便舍(shě)船,从口入。

初极狭,才通人。

复行数十步,豁(huò)然开朗。

土地平旷,屋舍(sha)俨(yǎn)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阡(qiān)陌(mò)交通,鸡犬相闻。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zhuó),悉如外人。

黄发垂髫(tiáo),并怡然自乐。

译文:

东晋太元年间,武陵郡有个人,以打鱼为生。

有一天,他沿着溪水划船,忘记了路的远近。

忽然遇到一片桃花林,紧靠着两岸生长有几百步。

其中没有其他树,花草鲜嫩美丽,落花纷纷。

渔人感到很惊奇。

继续往前走,想走到林子的尽头。

林子的尽头是溪流的源头,于是出现了一座小山,山上有一个小洞口,隐隐约约好像有点亮。

渔人于是离开船,从洞口进去。

起初很狭窄,仅容一个人通过。

又走了几十步,突然变得开阔明亮。

这里土地平坦宽阔,房屋整整齐齐,有肥沃的田地,美丽的池塘和桑树竹子之类。

田间小路交错相通,鸡鸣狗叫之声可以互相听到。

在那里人们来来往往耕种劳作,男女的穿着打扮,完全都像桃花源外的世人,老人和小孩,都安闲快乐。

1、文学常识填空。

(1)《桃花源记》的作者是,名,字,时期著名的诗人。

(2)找出这两段文字中的成语。

2、作者怎样描写桃花林的自然景色的?

这里景物描写有什么作用?

3、你能用一句诗来概括渔人进入桃花源过程的感受吗?

4、作者为我们展现了一个美好的世外桃源,桃花源到底美在哪里呢?

自然环境:

社会环境:

(五)王冕好学

王冕者,诸暨人。

七八岁时,父命牧

(1)牛陇上

(2),窃(3)入学舍,听诸生诵书;听已,辄(4)默记。

暮归,忘其牛,或牵牛来责蹊田者。

父怒,挞(5)之,已而复如初。

母曰:

“儿痴如此,何(6)不听其所为?

”冕因去(7),依僧寺以居。

夜潜(8),坐佛膝上,执策(9)映长明灯读之,琅琅达旦(10)佛像多土偶,狞恶可怖(11);冕小儿,恬(12)若不见。

安阳韩性闻而异(13)之,录为弟子,学遂为通儒。

(宋濂《宋学士文集》)

【译文】王冕是诸暨县人。

七八岁时,父亲叫他在田地上放牛,他偷偷地跑进学堂去听学生念书。

听完以后,总是默默地记住。

傍晚回家,他把放牧的牛都忘记了。

王冕的父亲大怒,打了王冕一顿。

事情过后,他仍是这样。

他的母亲说:

“这孩子想读书这样入迷,何不由着他呢?

”王冕从此以后就离开家,寄住在寺庙里。

一到夜里,他就暗暗地走出来,坐在佛像的膝盖上,手里拿着书就借着佛像前长明灯的灯光诵读,书声琅琅一直读到天亮。

佛像大多是泥塑的,一个个面目狰狞凶恶,令人害怕。

王冕虽是小孩,却神色安然,好像没有看见似的。

安阳的韩性听说以后对此感到很惊讶,收他做弟子,后来他成了大学问家。

1、解释划线词的意思。

(1)窃入学舍()

(2)琅琅达旦()

2、请概括说明文中“儿痴”的表现。

3、王冕的行为给你怎样的启示?

(六)唐雎不辱使命

秦王使人谓安陵君曰:

“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许寡人!

”安陵君曰:

“大王加惠,以大易小,甚善;虽然,受地于先王,愿终守之,弗敢易!

”秦王不说。

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

秦王谓唐雎曰:

“寡人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不听寡人,何也?

且秦灭韩亡魏,而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

今吾以十倍之地,请广于君,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

”唐雎对曰:

“否,非若是也。

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

译文:

秦王派人对安陵君(安陵的国的王)说:

“我想用方圆五百里的土地交换安陵,安陵君你一定要答应我啊!

”安陵君说:

“大王给予(我)恩惠,用大的土地交换小的土地,很好;即使这样,我从先王那接受的封地,愿意一生守护它,不敢交换!

”秦王(听后)不高兴。

安陵君因此派遣唐雎出使到秦国。

秦王对唐雎说:

“我用方圆五百里的土地交换安陵,安陵君却不听从我,这是为什么?

况且秦国灭了韩国亡了魏国,但安陵却凭借方圆五十里的土地幸存下来,是因为我把安陵君看作忠厚的长者,所以不打他的主意。

现在我用十倍于安陵的土地,让安陵君扩大自己的领土,但是他违背我的意愿,是他看不起我吗?

”唐雎回答说:

“不,并不是这样的。

安陵君从先王那里接受封地并守护它,即使是方圆千里的土地也不敢交换,更何况只是五百里呢?

1、解释下列划线词语。

(1)以大易小()

(2)岂直五百里哉()

2、从文中可看出秦王是什么居心?

3、唐雎是怎样的人?

(七)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节选)

战国孟子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土,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译文:

舜从田野中发迹,傅说从筑墙的泥水匠中高升,胶鬲自鱼盐贩中被举用,管夷吾从狱官手里获释被录用为相,孙叔敖从隐居海边进了朝廷,百里奚从市井之间而登上了相位。

所以,上天将要下达重大使命给这样的人,—定要先使他的内心痛苦,筋骨劳累,体肤饿瘦,身受贫困之苦,种种行动去阻碍、干扰他的事业,(通过这些)来让他内心警觉,使他的性格坚定起来,以不断增长才干。

1、文学常识

(1)孟子名,字,时期思想家、教育家,家代表人物,地位仅次于孔子,被后人尊为。

文章是一篇语录体议论性散文。

(2)“四书”除了《孟子》外,还包括,,。

2、解释下列划线词在文中的意思。

(1)发于畎亩()

(2)劳其筋骨()

(3)空乏其身()(4)行拂乱其所为()

3、选文连举古代六位名人的事例,他们的共同点是什么?

4、选文是从哪几个角度来阐述早就人才的客观因素的?

第三篇:

邹忌讽齐王纳谏

邹忌讽齐王纳谏

邹忌(zōujì)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yì)丽。

朝(zhāo)服衣冠,窥(kuī)镜,谓(),告召公曰:

“吾能弭谤矣,乃不敢言。

召公曰:

“是鄣之也!

防民之口,甚于防川;川壅而溃,伤人必多;民亦如之。

是故为川者决之使导,为民者宣之使言。

故天子听政,使公卿至于列士献诗,瞽献曲,史献书,师箴,瞍赋,蒙诵,百工谏,庶人传语,近臣尽规,亲戚补察,瞽、史教诲,耆、艾修之,而后王斟酌焉,是以事行而不悖。

“民之有口也,犹土之有山川也,财用于是乎出;犹其有原隰衍沃也,衣食于是乎生。

口之宣言也,善败于是乎兴,行善而备败,其所以阜财用、衣食者也。

夫民虑之于心而宣之于口,成而行之,胡可壅也?

若壅其口,其与能几何?

王弗听,于是国人莫敢出言,三年,乃流王于彘。

(原作者:

周晓兰)

第五篇:

《邹忌讽齐王纳谏》读后感

读好文章,好饮醇酒,其味无穷,久而弥笃。

《邹忌讽齐王纳谏》,读初中时就成诵了,觉得它故事性强,有情趣,引人入胜,几个月后,再读一遍,如故人重逢,格外亲切。

古人说人非圣贤,孰能无过?

即使君子,也难免有过,不同的是过也,人皆见之,及其更也,人皆仰之而已。

古代帝王置谏官,自己有了错误,臣下可以进谏。

帝王,自以为是天子化生,富有四海,臣服万民,行为万世师,言作万世法,坐在高高的宝座上,俯视一切,能倾听逆耳之言,采纳美芹之献的,历史上并不多见。

但是也不能一概而论。

也有少数聪明一点的,为了坐稳江山,笼络人心,也能从谏如流。

有圣君,有贤臣,使政治稳定,国泰民安,历史上称为太平盛世。

像唐太宗与魏征,就是一例。

而最突出最典型的,要数邹忌与齐威王了。

对于齐王,文章描写的很少,可是这就足以让我佩服齐王。

善。

这虽然只有一个字,但它表现了齐王很自然的接受了邹忌的意见,很果断。

后面的3句话就更让我惊讶,他不但不对说他不好的人受罚,还赏赐他们。

如果是我,我一定不会放过他们的。

还会有愤怒的心理,认为别人怎么能说国君的不是呢?

最终,齐王以他的大度,换来了整个国家的成功。

还让我们懂得,及时听取别人的意见,认真改正。

齐王深知:

以德服众优于以暴力统一国家。

最后他得到了老百姓的信服,把国家统治的很好。

因此,对这位勇于纳谏的齐王,既佩服他的大智,也赞赏他的风度。

这篇《邹忌讽齐王纳谏》的文章,给我们树立了一个宽大明智、精神高尚的形象,事隔几千年,栩栩如在眼前。

想当年,他听了邹忌的讽谏之后,立即下令群臣,遍及全国,面刺错误,指陈弊病,不仅言者无罪,反而重赏,这是何等气度,何等磊落胸怀,千载而下,犹令人感奋不已!

追古思今。

现在我们有些作负责工作的领导同志,在言行方面有明显的缺点和错误,文过饰非,怕听逆耳之言,一听到正中要害的话,立即火冒三丈,像阿q听到别人说他头上的疮疤一样。

读完《邹忌讽齐王纳谏》让我感受到古人的聪明和智慧,更感受到齐王的果断,如果你还没看过《邹忌讽齐王纳谏》就请你看完我的文章,赶快去看一看吧!

去感受一下古作品的魅力吧!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电脑基础知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