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省长春市宽城区长春七十二中学年九年级上学期第二次月考化学试题.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907620 上传时间:2023-04-30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138.9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吉林省长春市宽城区长春七十二中学年九年级上学期第二次月考化学试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吉林省长春市宽城区长春七十二中学年九年级上学期第二次月考化学试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吉林省长春市宽城区长春七十二中学年九年级上学期第二次月考化学试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吉林省长春市宽城区长春七十二中学年九年级上学期第二次月考化学试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吉林省长春市宽城区长春七十二中学年九年级上学期第二次月考化学试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吉林省长春市宽城区长春七十二中学年九年级上学期第二次月考化学试题.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7页
吉林省长春市宽城区长春七十二中学年九年级上学期第二次月考化学试题.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7页
吉林省长春市宽城区长春七十二中学年九年级上学期第二次月考化学试题.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7页
吉林省长春市宽城区长春七十二中学年九年级上学期第二次月考化学试题.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7页
吉林省长春市宽城区长春七十二中学年九年级上学期第二次月考化学试题.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7页
吉林省长春市宽城区长春七十二中学年九年级上学期第二次月考化学试题.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7页
吉林省长春市宽城区长春七十二中学年九年级上学期第二次月考化学试题.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7页
吉林省长春市宽城区长春七十二中学年九年级上学期第二次月考化学试题.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7页
吉林省长春市宽城区长春七十二中学年九年级上学期第二次月考化学试题.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7页
吉林省长春市宽城区长春七十二中学年九年级上学期第二次月考化学试题.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7页
吉林省长春市宽城区长春七十二中学年九年级上学期第二次月考化学试题.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7页
吉林省长春市宽城区长春七十二中学年九年级上学期第二次月考化学试题.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7页
亲,该文档总共17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吉林省长春市宽城区长春七十二中学年九年级上学期第二次月考化学试题.docx

《吉林省长春市宽城区长春七十二中学年九年级上学期第二次月考化学试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吉林省长春市宽城区长春七十二中学年九年级上学期第二次月考化学试题.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吉林省长春市宽城区长春七十二中学年九年级上学期第二次月考化学试题.docx

吉林省长春市宽城区长春七十二中学年九年级上学期第二次月考化学试题

吉林省长春市宽城区长春七十二中【最新】九年级上学期第二次月考化学试题

学校:

___________姓名:

___________班级:

___________考号:

___________

一、单选题

1.空气中含量最多的物质是

A.氧气

B.氮气

C.二氧化碳

D.稀有气体

2.下列过程中发生化学变化的是

A.水结成冰B.蜡烛燃烧C.玻璃破碎D.衣服晒干

3.下列物质由离子直接构成的

A.铁B.水C.C60D.氯化钠

4.如图所示的实验操作中正确的是

A.

B.

C.

D.

5.下列有关水(H2O)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水是由氢气和氧元素组成的B.水中氢元素与氧元素的质量比为2:

1

C.保持水化学性质的最小微粒是水分子D.水中氢元素的质量分数计算式为:

×100%

6.下列处理事故的方法错误的是

A.炒菜时油锅着火,立即盖上锅盖

B.厨房中管道燃气泄漏,立即开灯,仔细查找漏点

C.档案室内资料着火,立即用液态二氧化碳灭火器灭火

D.实验台上,酒精灯内酒精洒出,着火燃烧,立即用湿抹布扑灭

7.下列有关实验现象描述合理的

A.加热条件下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铜:

红色固体变成黑色

B.红磷在空气中燃烧:

生成大量白色烟雾,放出热量

C.硫在空气中燃烧:

产生蓝紫色火焰,生成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

D.铁丝在氧气中燃烧:

剧烈燃烧,火星四射,放出热量,生成黑色固体

8.对下列有关实验及事实的解释,不正确的是

A.镁和铝的元素种类不同——质子数不同

B.CO和CO2的化学性质不同——原子个数不同

C.钠原子和钠离子化学性质不同——最外层电子数不同

D.木炭燃烧会生成二氧化碳或一氧化碳——氧气的量不同

9.推理是一种重要的化学思维方法,以下推理合理的是

A.金属能导电,所以能导电的物质一定是金属

B.离子是带电的粒子,所以带电的粒子一定是离子

C.燃料都具有可燃性,所以有可燃物都可以作燃料

D.单质中只有一种元素,所以只有一种元素的纯净物一定是单质

10.下列实验方案及操作中,合理的是

A.制取CO2气体:

可以利用稀硫酸和石灰石反应

B.区分氢气、一氧化碳和甲烷:

点燃,检验产物

C.分离Zn和Cu的固体混合物:

加适量Cu(NO3)2溶液,过滤

D.检验混合气体中含有CO和CO2:

先将混合气体通过灼热的氧化铜,再通过石灰水

二、填空题

11.请用化学用语回答下列问题。

(1)地壳中含量最多的元素___________;

(2)氢原子___________;

(3)标出二氧化碳中碳元素化合价___________;

(4)氧分子___________。

12.根据给出的元素周期表中部分原子的结构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1)质子数为13的元素为___________;

(2)在化学反应中,Na和Li的原子都容易失去___________个电子;

(3)氧原子的结构示意图为

,氧元素在元素周期表中应排在第___________周期,氧元素与镁元素形成的化合物的化学式是___________。

13.水是一种重要的物质,在实验室和日常生活中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请回答问题。

(1)从微观角度解释:

水变成水蒸气,是因为分子间间隔变___________;

(2)自来水厂常利用___________的吸附性,除去水中的异味和色素;

(3)除去水中难溶性的固体杂质,可选用___________操作;

(4)通过___________实验,可证明水的组成。

14.根据碳和碳的化合物的性质,回答下列问题。

(1)金刚石和石墨两者的物理性质差异很大的原因是___________,两者之间的转化属于___________(填“物理”或“化学”)变化;

(2)古代字画长久保存不褪色,体现了碳单质常温___________的化学性质;

(3)木炭还原氧化铜过程中,发生还原反应的物质是___________。

15.燃料在生活中必不可少,请结合实际回答下列问题。

(1)化石燃料包括:

煤、石油和___________;

(2)燃料R燃烧的化学方程式:

R+2O2

CO2+2H2O,则R的化学式为___________;

(3)乙醇汽油的使用,体现了如下的哪些优势___________。

A可节约石油资源B可缓解日益加剧的温室效应C可一定程度上减少空气污染

16.回答下列与金属有关的问题。

(1)用铜作导线,利用了它的延展性和___________性;

(2)铝制品耐腐蚀,因为铝制品表面有一层致密的氧化物薄膜,其化学式为___________;

(3)生铁片与纯铁片相互刻画时,纯铁片表面可留下划痕,说明___________的硬度大;

(4)使用下列各组试剂,通过适当操作,能验证Fe、Cu、Ag活动性顺序的是___________。

AAg、FeSO4溶液、CuSO4溶液

BFe、Cu、AgNO3溶液

CFe、Ag、CuSO4溶液

三、实验题

17.实验是科学探究的重要途径,请根据下列图示回答相关问题。

(1)图A,甲烷是可燃性气体,若证明甲烷中含有碳、氢元素,还需补充的药品是___________;

(2)图B实验,体现了二氧化碳___________的化学性质;

(3)图C实验的目的是为了验证___________;

(4)图D实验可验证质量守恒定律,将玻璃管在酒精灯火焰上灼烧红热后,要___________(填“迅速”或“缓慢”)伸入锥形瓶中。

18.甲同学和乙同学用图甲和图乙所示实验来探究可燃物燃烧的条件。

经查阅资料知:

白磷着火点为40℃,红磷着火点为240℃,它们在空气中燃烧都生成有毒的白烟——五氧化二磷,五氧化二磷易溶于水。

(1)甲同学用图甲所示装置进行实验,其中热水的作用使温度达到铜片上白磷的着火点和___________。

(2)乙同学用图乙所示装置进行实验,得到以下实验事实:

①不通空气时,冷水中的白磷不燃烧;②通空气时,冷水中的白磷不燃烧;

③不通空气时,热水中的白磷不燃烧;④通空气时,热水中的白磷燃烧。

该实验中,能证明可燃物通常需要接触空气才能燃烧的实验事实是(填序号,下同)___________;能证明可燃物必须达到一定温度(着火点)才能燃烧的实验事实是___________。

(3)“化学实验的绿色化”要求实验室的“三废”排放降低到最低程度并能得到妥善处理。

图甲与图乙所示实验相比,___________(填甲或乙)更体现了化学实验的绿色化追求。

19.实验室用大理石和稀盐酸制取CO2,并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可供选择的仪器如下。

(1)仪器A的名称是___________;

(2)组装整套装置时,可选用上图中的A、B、H、I、J、P和___________;

(3)写出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化学反应方程式___________;

(4)制取4.4g二氧化碳需要含碳酸钙80%的大理石___________g;

(5)选择气体的制取装置时,需要考虑反应物的状态、___________和气体的性质。

四、科学探究题

20.天然气的主要成分是甲烷(CH4),我校化学兴趣小组的同学对甲烷燃烧的产物产生了兴趣

[提出问题]:

甲烷燃烧后生成哪些物质?

[查阅资料]:

含碳元素的物质完全燃烧生成CO2,不完全燃烧生成CO;无水CuSO4遇水变蓝。

[猜想与假设]:

甲:

CO2、H2O;乙:

CO、H2O;

丙:

NH3、CO2、H2O;丁:

CO2、CO、H2O。

你认为___________同学的猜想一定是错误的,理由是___________。

[实验探究]:

为了验证上述猜想与假设,将甲烷在一定量的O2中燃烧的产物依次通过下列装置:

[实验结论]若A中无水CuSO4变蓝,B、D中澄清石灰水变浑浊,C中黑色粉末变成红色,由此推断___________同学猜想成立。

[反思与交流]:

为避免CO污染环境,所以含碳元素的物质燃烧应满足的条件是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B

【详解】

空气的成分按体积计算,大约是:

氮气:

78%;氧气:

21%;二氧化碳:

0.03%;稀有气体:

0.94%;其它气体和杂质:

0.03%。

故含量最多的是氮气。

故选B。

2.B

【分析】

化学变化是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物理变化是没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

【详解】

A、水结成冰没有新物质生成,是物理变化;

B、蜡烛燃烧有新物质二氧化碳等生成,属于化学变化;

C、玻璃破碎没有新物质生成,是物理变化;

D、衣服晾晒没有新物质生成,是物理变化;

故选B。

【点睛】

3.D

【详解】

A、铁由铁原子构成,不符合题意;

B、水由水分子构成,不符合题意;

C、C60由C60分子构成,不符合题意;

D、氯化钠由钠离子和氯离子构成,符合题意。

故选D。

4.B

【详解】

A、给试管中的液体加热,试管内的液体不能超过试管容积的三分之一,且加热时用酒精灯火焰的外焰加热。

选项A错误;

B、用燃的木条或火柴引燃酒精灯。

选项B正确;

C、用胶头滴管向试管内滴加液体时,胶头滴管竖直悬空滴加,滴管尖嘴不能与试管中接触。

选项C错误;

D、向试管内倾倒液体时,试管略微倾斜,试剂瓶塞应倒放在桌面上,标签向着手心,瓶口紧靠试管口。

选项D错误。

故选:

B。

5.C

【详解】

A、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错误;

B、水分子中氢原子与氧原子的个数比为2:

1,错误;

C、由分子构成的物质,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保持水化学性质的最小微粒是水分子,正确;

D、水中氢元素的质量分数计算式为:

,错误;

故选C。

6.B

【分析】

灭火主要通过清除或隔离可燃物,隔绝氧气(或空气),使温度降低到着火点以下几种方法。

【详解】

A、炒菜时油锅着火,立即盖上锅盖,隔绝空气进行灭火,正确;

B、厨房中管道燃气泄漏,开灯时会产生电火花,引发爆炸,错误;

C、档案室内资料着火,立即用液态二氧化碳灭火器灭火,不留下痕迹,减少损失,正确;

D、实验台上,酒精灯内酒精洒出,着火燃烧,立即用湿抹布扑灭,正确。

故选B。

7.D

【详解】

A、氧化铜为黑色,铜为红色,一氧化碳与氧化铜反应生成铜和二氧化碳,黑色固体变成红色,错误;

B、红磷在空气中燃烧,剧烈燃烧,发出白光,放出热量,生成大量的白烟,不是烟雾,错误;

C、硫在空气中燃烧:

产生淡蓝色的火焰,并产生一种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硫在氧气中燃烧:

产生蓝紫色火焰,并产生带刺激性气味的气体,错误;

D、铁丝在氧气中燃烧:

剧烈燃烧,火星四射,放出热量,生成黑色固体,正确。

故选D。

8.B

【详解】

A、镁和铝的元素种类不同是因为质子数不同,正确;

B、物质的结构决定物质的性质,CO和CO2的分子的构成不同,化学性质不同,错误;

C、元素的化学性质和最外层电子数密切相关,钠原子最外层电子数为1,钠原子失去最外层电子生成钠离子,最外层电子数为8,所以化学性质不同,正确;

D、木炭在充足的氧气中充分燃烧会生成二氧化碳,在少量氧气中不充分燃烧生成一氧化碳,正确。

故选B。

9.D

【详解】

A、金属能导电,但能导电的不一定是金属,比如石墨、氯化钠溶液等。

选项A错误;

B、离子是带电的粒子,但带电的粒子不一定是离子,也可以是原子核、电子、质子等。

选项B错误;

C、燃料都具有可燃性,但有的可燃物燃烧后会产生有毒有害的物质,会对人和环境产生危害和污染,不能作为燃料使用。

选项C错误;

D、由一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属于单质,因此单质中只有一种元素,只有一种元素的纯净物一定是单质。

选项D正确。

故选:

D。

10.B

【详解】

A、稀硫酸和石灰石反应一段时间以后,生成物阻止了反应的进行,不能用于制取二氧化碳,错误;

B、氢气燃烧只生成水、一氧化碳燃烧只生成二氧化碳、甲烷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水,产物不同,检验产物可以鉴别三种物质,正确;

C、锌与硝酸铜溶液反应,消耗了锌,不合适,错误;

D、一氧化碳和氧化铜反应生成二氧化碳,再通过澄清石灰水不能检验原混合物中二氧化碳的存在,错误;

故选B。

11.OH

O2

【详解】

(1)地壳中含量最多的元素是氧元素,故填:

O;

(2)原子用元素符号表示,故氢原子表示为H;

(3)二氧化碳中碳元素显+4价,元素化合价的表示方法是在化学式该元素的上方用正负号和数字表示,正负号标在数字前面。

故二氧化碳中碳元素化合价表示为:

(4)分子用化学式表示,故氧分子表示为:

O2。

12.铝1二MgO

【详解】

(1)质子数=原子序数=13,13号元素是铝元素;

(2)钠原子和锂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都是1,小于4,在化学反应中,Na和Li的原子都容易失去1个电子;

(3)氧原子核外有2个电子层,在元素周期表中应排在第二周期;

氧元素通常显-2价,镁元素通常显+2价,故氧元素与镁元素形成的化合物的化学式是MgO。

13.大活性炭过滤电解水

【详解】

(1)分子与分子之间有间隔,相同质量的同一种物质在固态、液态和气态时占有的体积不同,水变成水蒸气,是因为分子间间隔变大;

(2)活性炭具有吸附性,用于吸附、过滤除去水中的杂质,如溶于水的有异味、有颜色的物质,以及难溶于水的物质;

(3)过滤可以除去水中难溶性的固体杂质;

(4)电解水可以使水分子分解成原子,原子再结合成新的分子,生成氢气和氧气,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种类也不变,可以证明水是由氢、氧元素组成的。

14.碳原子排列方式不同化学稳定氧化铜

【详解】

(1)金刚石和石墨都是碳元素的单质,但两者的物理性质差异很大,其原因是碳原子的排列方式不同;两者是碳元素的不同单质,两者之间的转化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

(2)碳原子最外层电子数为4,即不易得到也不易失去,常温下比较稳定。

古代字画长久保存不褪色,是因为体现了碳单质常温稳定的化学性质;

(3)氧化铜在高温条件下和木炭反应能生成铜和二氧化碳,氧化铜被还原后生成红色的铜,木炭被氧化,发生还原反应的物质是氧化铜。

15.天然气CH4AC

【详解】

(1)化石燃料包括煤、石油、天然气;

(2)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和数目不变,反应物中含C、H、O的个数分别为:

0、0、4,生成物中含C、H、O的个数分别为1、4、4,故反应物中还应含1个C、4个H,故R的化学式为:

CH4;

(3)A、乙醇燃烧可提供能量,乙醇汽油的使用,可以减少石油的使用,节约石油资源,符合题意;

B、乙醇燃烧生成二氧化碳,不能缓解日益加剧的温室效应,不符合题意;

C、乙醇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水,减少了污染物的排放,可一定程度上减少空气污染,符合题意。

故选AC。

16.导电性Al2O3生铁BC

【详解】

(1)铜具有良好的导电性,常用作导线。

故填:

导电性;

(2)铝制品表面的致密氧化膜是氧化铝,化学式为Al2O3。

故填:

Al2O3;

(3)生铁片与纯铁片相互刻画时,纯铁片表面可留下划痕,说明纯铁片较软,生铁片较硬。

故填:

生铁;

(4)A、Ag不能置换出FeSO4溶液和CuSO4溶液中的铁和铜,能证明Ag的活动性弱于铁和铜,但不能证铁和铜的活动性顺序。

选项A不符合题意;

B、将铜与AgNO3溶液反应置换出银,证明铜的活动性比银强,然后将反应后的溶液与铁反应,置换出铜,证明铁的活动性强于铜。

选项B符合题意;

C、将铁和银分别与CuSO4溶液反应,铁能置换出铜,证明铁的活动性强于铜,银不能置换出铜,证明银的活动性弱于铜。

选项C符合题意。

故选:

BC。

17.澄清石灰水不可燃、不助燃二氧化碳能溶于水迅速

【详解】

(1)由质量守恒定律,反应前后元素种类不变,证明甲烷中含有碳、氢元素,可分别检验有二氧化碳、水蒸气生成;点燃气体,在火焰上方罩一个冷而干燥的烧杯,若烧杯内壁出现水雾,说明有水蒸气生成;证明有二氧化碳生成:

将蘸有澄清石灰水的小烧杯罩在甲烷燃烧的火焰上方,烧杯内部石灰水变浑浊,证明含有碳元素。

所以若证明甲烷中含有碳、氢元素,还需补充的药品是澄清石灰水。

(2)将一瓶二氧化碳气体慢慢倒入烧杯中,观察到燃烧的蜡烛自下而上依次熄灭,说明二氧化碳具有的化学性质是二氧化碳不燃烧、不支持燃烧;

(3)图C实验中将水倒入装满二氧化碳的塑料瓶中,塑料瓶变瘪,说明二氧化碳能溶于水。

图C实验的目的是为了验证二氧化碳能溶于水。

(4)图D实验可验证质量守恒定律,利用的实验是白磷在与氧气反应生成五氧化二磷;将玻璃管在酒精灯火焰上灼烧红热后,要迅速伸入锥形瓶中,若伸入过慢,会有部分气体受热逸出,会对最后结果造成影响。

18.隔绝氧气③④②④乙

【详解】

(1)铜片上的白磷燃烧,红磷不燃烧,说明燃烧需要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这时热水的作用是使温度达到铜片上白磷的着火点;铜片上的白磷燃烧,水底的白磷不燃烧,说明燃烧需要与氧气接触,这时热水的作用是:

隔绝氧气;

(2)③不通空气时,热水中的白磷不燃烧;④通空气时,热水中的白磷燃烧。

说明燃烧需要接触空气,故填:

③④;

②通空气时,冷水中的白磷不燃烧;④通空气时,热水中的白磷燃烧。

说明可燃物必须达到一定温度(着火点)才能燃烧,故填:

②④;

(3)图甲中反应生成的五氧化二磷会散逸到空气中污染空气,图乙中反应生成的五氧化二磷不会散逸到空气中,污染空气,故乙体现了化学实验的绿色化追求。

19.锥形瓶CLCaCO3+2HCl=CaCl2+H2O+CO2↑解:

设制取4.4g二氧化碳需要含碳酸钙80%的大理石的质量为x

x=12.5g

答:

需要含碳酸钙80%的大理石12.5g。

反应条件

【详解】

(1)由图可知,仪器A为锥形瓶;

(2)实验室用大理石和稀盐酸反应制取二氧化碳,属于固液不加热反应,并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气体,可选用的实验装置为A、B、H、I、J、P和C、L;

(3)大理石的主要成分是碳酸钙,碳酸钙和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钙、二氧化碳和水,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4)见答案;

(5)选择气体的制取装置时,需要考虑反应物的状态、反应条件和气体的性质。

20.丙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种类不变,反应物中没有氮元素丁提供充足的氧气

【详解】

猜想与假设:

丙同学的猜想一定是错误的,因为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的种类不变,反应物中不含氮元素,不可能生成氨气;

实验结论:

若A中无水CuSO4变蓝,说明甲烷燃烧生成了水,B中澄清石灰水变浑浊,说明生成了二氧化碳,D中澄清石灰水变浑浊,C中黑色粉末变成红色,说明甲烷燃烧生成了一氧化碳,一氧化碳能与氧化铜在加热的条件下反应生成铜和二氧化碳,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故丁同学的猜想成立;

反思与交流:

含碳元素的物质完全燃烧生成CO2,不完全燃烧生成CO,为避免CO污染环境,所以含碳元素的物质燃烧应满足的条件是:

提供充足的氧气。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