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岛区防洪除涝规划(评审稿).doc

上传人:聆听****声音 文档编号:908147 上传时间:2023-04-30 格式:DOC 页数:71 大小:873.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黄岛区防洪除涝规划(评审稿).doc_第1页
第1页 / 共71页
黄岛区防洪除涝规划(评审稿).doc_第2页
第2页 / 共71页
黄岛区防洪除涝规划(评审稿).doc_第3页
第3页 / 共71页
黄岛区防洪除涝规划(评审稿).doc_第4页
第4页 / 共71页
黄岛区防洪除涝规划(评审稿).doc_第5页
第5页 / 共71页
黄岛区防洪除涝规划(评审稿).doc_第6页
第6页 / 共71页
黄岛区防洪除涝规划(评审稿).doc_第7页
第7页 / 共71页
黄岛区防洪除涝规划(评审稿).doc_第8页
第8页 / 共71页
黄岛区防洪除涝规划(评审稿).doc_第9页
第9页 / 共71页
黄岛区防洪除涝规划(评审稿).doc_第10页
第10页 / 共71页
黄岛区防洪除涝规划(评审稿).doc_第11页
第11页 / 共71页
黄岛区防洪除涝规划(评审稿).doc_第12页
第12页 / 共71页
黄岛区防洪除涝规划(评审稿).doc_第13页
第13页 / 共71页
黄岛区防洪除涝规划(评审稿).doc_第14页
第14页 / 共71页
黄岛区防洪除涝规划(评审稿).doc_第15页
第15页 / 共71页
黄岛区防洪除涝规划(评审稿).doc_第16页
第16页 / 共71页
黄岛区防洪除涝规划(评审稿).doc_第17页
第17页 / 共71页
黄岛区防洪除涝规划(评审稿).doc_第18页
第18页 / 共71页
黄岛区防洪除涝规划(评审稿).doc_第19页
第19页 / 共71页
黄岛区防洪除涝规划(评审稿).doc_第20页
第20页 / 共71页
亲,该文档总共7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黄岛区防洪除涝规划(评审稿).doc

《黄岛区防洪除涝规划(评审稿).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黄岛区防洪除涝规划(评审稿).doc(7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黄岛区防洪除涝规划(评审稿).doc

黄岛区防洪除涝规划

黄岛区防洪除涝规划

(评审稿)

中国海洋大学

黄岛区农村经济发展局

二○○九年五月

前言

黄岛区是青岛市对外开放最早的重点区域。

1985年青岛经济技术开发区在黄岛区兴建。

1992年经山东省委、省政府批准,青岛经济技术开发区与黄岛区两区体制合一。

经过二十多年的开发建设,青岛开发区(黄岛区)已成长为投资环境良好、开放型经济健康协调发展、社会各项事业日益繁荣的现代化新城区。

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城市化水平的不断提高,现行的防洪、除涝规划已不能正确反映当前流域环境和经济社会状况的变化,难以对黄岛区防洪建设管理进行指导,同样也难以科学地进行防洪、水资源利用以及生态保护等工作,从而制约了黄岛区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经济的迅速发展对黄岛区防洪除涝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为适应黄岛区防洪建设管理的需要,维护黄岛区防洪安全,提高城市防洪规划编制质量与规范化程度,特编制黄岛区防洪除涝规划。

黄岛区现有小型水库27座,塘坝100余座,主要小型河道11条。

水库塘坝大多数建于六、七十年代。

由于受当时社会环境、技术水平、投资能力等方面的限制,普遍存在设计标准低、工程质量差、险工隐患多等问题。

随着城区规模的扩大和人口增多,这些水库的防洪功效越来越大。

虽然近几年对部分水库实施了除险加固,但仍有11座水库未能得到除险加固。

黄岛区河道较多,由于特殊的地理地形条件,河道都“源短流急”,大部分河道都没有经过系统的综合整治,河道垃圾成堆,不仅影响泄洪,还严重破坏了城区形象。

本次工作在野外调查和详细分析大量水文、气象及河道、海堤现状情况等已有资料的基础上,完善不同水平年黄岛区流域防洪除涝减灾体系的目标,重点要增加论证远景规划水平年(2030年)规划内容;对骨干河道(南辛安河、辛安前河、辛安后河、龙泉河、岔河、九曲河等)防洪除涝标准进行复核,并提出修编规划意见;调查现有水库工程现状情况,提出病险水库加固规划;研究提出除涝工程总体布局,以及不同治涝区的工程措施和非工程措施;复核沿海风暴潮防御标准,提出海堤规划意见和建议。

本报告在编制过程中,得到了青岛市水利局、黄岛区农村经济发展局、黄岛区供排水总公司、黄岛区环保局、黄岛区统计局、黄岛区城建局、黄岛区国土资源局等单位的大力支持,在此表示衷心的感谢。

由于编制人员水平有限,文中难免存在错误,恳请提出宝贵意见。

33

目录

第一章规划目标、范围、标准和原则 1

1.1规划目标 1

1.1.1总体目标 1

1.1.2规划总体布局 1

1.1.3防洪工程规划保留区的划定 1

1.2规划范围与水平年 2

1.2.1规划范围 2

1.2.2规划水平年 2

1.3规划标准与依据 3

1.3.1规划标准 3

1.3.2规划依据 3

1.4规划原则 4

第二章黄岛区基本概况 5

2.1自然概况 5

2.1.1地理位置与行政区划 5

2.1.2气象 5

2.1.3水文 6

2.1.4地形与地貌 7

2.1.5地质条件 7

2.1.6土壤和植被 8

2.2社会经济概况 8

2.3城市总体规划 9

2.3.1功能定位 9

2.3.2人口规模 9

2.3.3城市建设用地规划 9

2.3.4城市空间布局结构 9

第三章防洪规划 10

3.1概述 10

3.1.1黄岛区洪灾损失情况 10

3.1.2防洪现状 10

3.1.3防洪存在的问题 11

3.2设计洪水 12

3.2.1设计洪水计算方法 12

3.2.2设计洪水计算成果 13

3.3防洪工程规划 16

3.3.1南辛安河 16

3.3.2辛安后河 19

3.3.3辛安前河 21

3.3.4镰湾河 24

3.3.5岔河 27

3.3.6龙泉河 30

3.3.7九曲河 32

第四章水库规划 34

4.1黄岛区水库的现状 34

4.2病险水库加固规划 38

4.3新建水库规划 38

4.4水库管理 38

第五章除涝规划 40

5.1洪涝灾害与成因分析 40

5.1.1洪涝灾害状况 40

5.1.2涝区概况 41

5.1.3涝灾成因分析 42

5.2除涝标准与治理原则 43

5.3涝区水文分析 43

5.3.1设计暴雨 43

5.3.2排涝模数与排涝流量计算方法 43

5.3.3排涝模数与排涝流量计算成果 44

5.4总体规划 45

5.5分区治涝规划 45

5.5.1规划水平年 45

5.5.2分区规划方案 46

5.5.3治涝工程措施 47

5.5.4治涝非工程措施 47

第六章海堤规划 48

6.1海堤现状和问题 48

6.1.1张戈庄海堤 48

6.1.2徐戈庄海堤 48

6.1.3金沙滩海堤 48

6.1.4唐岛湾北岸海堤 48

6.2复核标准 49

6.2.1堤防等级及防护范围 49

6.2.2堤顶高程 49

6.3风暴潮防御标准复核 50

6.4总体布局 53

6.5工程规划 53

第七章非工程措施规划 60

7.1防洪-治涝指挥系统 60

7.2防洪-治涝预案 60

7.3防灾与减灾措施 62

第八章防洪除涝规划的环境影响评价 63

8.1城市环境现状及主要问题 63

8.1.1城市环境现状 63

8.1.2主要环境问题 63

8.2规划方案对改善环境的有利影响 64

8.3规划方案对环境可能带来的不利影响 64

8.4缓解和补偿对环境不利影响的措施与建议 65

8.5规划方案对环境影响的初步评价 65

第一章规划目标、范围、标准和原则

1.1规划目标

1.1.1总体目标

黄岛区防洪除涝总体目标是:

建立适合黄岛区实际情况且与社会经济发展阶段相适应的比较完善的综合防洪除涝减灾体系,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保障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黄岛区防洪除涝管理目标:

综合运用法律、规范、工程、技术、经济等手段,形成工程措施与非工程措施优化组合的防洪体系,减轻洪水灾害,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发展相协调,保障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1.1.2规划总体布局

本次防洪规划,根据黄岛区现有防洪工程状况与布局,本次防洪除涝规划充分考虑该地区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从改善生态环境质量与人类生存条件出发,做到因地制宜、全面规划、重点突出、讲究实效、上游与下游、左岸与右岸,近期与远期、工程措施与非工程措施相结合,从而在黄岛区尽快形成一个具有一定标准的、由调洪、滞蓄、行洪、分流等各种防洪工程组成的,较为完整有效的洪水防御体系。

本次防洪规划总体布局是:

⑴对黄岛区辛安后河、辛安前河、南辛安河、镰湾河、岔河、龙泉河、九曲河等河流根据各自需要达到的防洪除涝标准进行整治。

⑵河道的防洪工程内容主要包括:

河道疏浚扩挖、堤防加高培厚、裁弯取直、滩地清障以及沿河建筑物改(扩)建等。

当这些工程若还不能满足防洪要求时,应考虑搬堤扩距、分洪分流、新建必要的蓄、拦、滞、泄建筑物等工程措施。

⑶根据轻重急缓,对全区小

(一)型、小

(二)型水库应分期、分批进行除险加固,完成除险加固工程,使其达到设计标准;对防洪需要而又有条件的,安排水库的扩建或新建。

⑷对各河河口感潮段与邻近的海堤,在防洪标准和工程安排上应协调一致,以充分发挥防洪、防风暴潮效能。

⑸加强通讯、交通、水文测报、工程管理等措施,以确保防洪工程充分有效和全面持久的发挥其效能。

⑹涝区治理应结合所在流域河道的防洪工程,综合治理。

1.1.3防洪工程规划保留区的划定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洪法》、《河道管理条例》、《水库大坝安全管理条例》及山东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河道管理条例》办法等有关法律、法规。

为加强河道管理,保障工程安全,发挥工程的综合效益,划定防洪工程规划保留区。

⑴河道保护范围

对于有堤防的河道,河道保护范围在护堤地以外30~100m;对于无堤防河段,河道保护范围在防洪水位线或河岸线以外50~150m;对于已规划展宽的河段,河道保护范围在规划堤防地以外25~50m。

在以上范围内城镇及村庄建设和发展不得占用。

⑵堤防安全保护区

根据堤防的重要程度和地基的土质条件等,在河道管理范围的相连地域划定50~200m为安全保护区。

⑶保留范围划定

对规划水库或已建水库,但尚未规划管理和保护范围的,经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批准按规划划定保留范围。

1.2规划范围与水平年

1.2.1规划范围

⑴河流

整个黄岛区全流域面积为274km2,重点为南辛安河、辛安前河、龙泉河、岔河、九曲河等流域面积大于10km2的河流。

⑵水库

黄岛区小

(一)型、小

(二)型病险水库,主要包括:

龙泉王家水库、山宋水库、山陈水库、薛家岛水库、解家水库、河洛埠水库及青石湾水库等。

⑶城区

黄岛区城区,主要包括:

黄岛街道办事处、辛安街道办事处、长江路街道办事处、薛家岛街道办事处及柳花泊街道办事处和红石崖街道办事处的部分区域。

⑷海堤

黄岛区沿海一线重要部位提防,主要包括:

花科子海堤改建工程、郭家台子海堤新建工程、辛岛海堤新建工程及南岛海堤新建工程等。

⑸涝区

黄岛区历年主要易涝区域,主要包括:

辛安涝区、北部重化工业区、唐岛湾沿海回填区及于家河涝区等。

1.2.2规划水平年

本规划以2007年为现状规划编制基准年,2020年为近期规划水平年,2030年为远期规划水平年。

1.3规划标准与依据

1.3.1规划标准

根据河道保护区内人口、耕地面积、工矿企业、城镇规模等各项指标,根据我国现行《防洪标准》(GB50201-94)及《城市防洪规范》(CJJ50-92),确定各项防洪工程的治理标准分别为:

⑴河道

防洪标准:

50年一遇;除涝标准:

5年一遇。

⑵水库

①小

(一)型水库山区、丘陵区防洪标准按照30年设计,500年一遇洪水校核;

②小

(二)型水库山区、丘陵区防洪标准按照20年设计,200年一遇洪水校核;现有水库实际防洪标准已经超过规划标准的,按照现有标准执行,若低于现行标准的,则按照规划标准执行。

⑶城区

黄岛区近期2020年防洪标准按照50年一遇,远期2030年防洪标准按照100年一遇。

⑷海堤

防洪标准是城市按照30~50年一遇,乡镇按照20~30年一遇。

⑸涝区

黄岛区除涝标准按照5年一遇。

1.3.2规划依据

⑴《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河道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

⑵《国务院办公厅转发水利部关于开展流域综合规划修编工作的意见的通知》(国办发[2007]44号);

⑶水利部、国家计委《全国流域综合规划修编任务书》;

⑷青岛市及各区(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计划纲要和水利发展“十一五”计划;

⑸淮河流域水利管理局《淮河流域综合规划修编任务书》和《全国流域综合规划修编(山东省淮河流域片)技术要求》;

⑹山东省水利厅《山东省流域综合规划修编工作大纲》;

⑺青岛市水利局《青岛市流域综合规划工作大纲》,包括青岛市防洪除涝规划、水资源配置和利用规划、水资源保护规划、水土保持规划、农村水利规划、河道岸线利用管理规划等;

⑻《青岛市黄岛区分区规划》(2003-2020年),《青岛经济技术开发区(黄岛区)总体规划》;

⑼《防洪标准》(GB50201-94);

⑽《城市排水工程规划规范》(GB50318-2000);

⑾《城市工程管线综合规划规范》(GB50289-98);

⑿《堤防工程设计规范》(GB50286-98);

⒀《泵站设计规范》(GB/T50265-97);

⒁《城市防洪工程设计规范》(CJJ50-92);

⒂其他有关国家或行业现行标准、规程和规范。

1.4规划原则

⑴贯彻“全面规划、统筹兼顾、标本兼治、综合治理”的原则。

以流域、区域防洪排涝规划、城市总体规划为依据,以流域、区域防洪除涝工程为依托,规划范围内以建成区、开发区为重点,兼顾一般城区,使规划区防洪、排涝协调发展。

⑵城区防洪、排涝工程与市政建设、岸滩改造、景观旅游规划相结合,促进城区可持续发展。

⑶工程布局充分利用现有工程设施,对原有的沟渠塘坝尽可能开发利用,节约投资,努力提高投资效益。

⑷工程措施和非工程措施相结合,工程建设与工程运行、工程管理与资源管理相结合,统筹规划。

第二章黄岛区基本概况

2.1自然概况

2.1.1地理位置与行政区划

黄岛区位于青岛的西部、胶州湾西岸,东与市南区隔海相望,南濒黄海,沿海岸线向西与胶南市接壤,北部与胶南市、胶州市接壤,总面积274Km2。

地理坐标为北纬35°52′至36°92′,东经120°02’至120°18’。

黄岛区现辖辛安、薛家岛、柳花泊、红石崖、长江路和黄岛6个街道办事处,共162个农村社区(见图1.1)。

2007年黄岛区户籍总人口32.68万人。

图1.1黄岛区地理位置图

2.1.2气象

黄岛区属暖温带半湿润季风气候,有明显的海洋气候特点。

全年无酷暑严寒,主要风向为东南季风,年平均气温12.2℃,年平均日照数为2543.1小时,年平均相对湿度为75%,年平均蒸发量为1472.6mm。

据水文观测资料,黄岛区多年平均年降水量775.6mm,属于过渡带;其西南临区胶南市的白马河、吉利河流域多年平均年降水量在800mm以上,属湿润带。

黄岛区降水特征是:

降雨年内分配平均,年降水量的70%集中在汛期的6-9月份;降水量年际变化大,年降水量最多为1272.7mm(1911年),最少仅308.2mm(1981年),降水的年变率为62%。

2.1.3水文

黄岛区内有南辛安河、辛安前河、辛安后河、横山河、周家夼河等12条,总长139km,流域面积113.2km2,其中流域面积大于10km2以上有5条,即南辛安河、辛安前河、龙泉河、岔河、九曲河,均属季节性河流,且多为独立入海的山溪型小河。

径流量的季节变化较为明显,雨季水位暴涨、流量激增,枯季流量骤减,甚至干枯断流。

黄岛区水系分布图见1.2。

南辛安河发源于小珠山,流域面积17.4km2,干流坡降为14%,全长11km。

百年一遇防洪流量580m3/s,千年一遇防洪流量906m3/s,上游源短流急,侧向切割严重,下游经港头臧村前泄入胶州湾,是主要防洪河道。

辛安前河,辛安后河分别发源于布赫山和龙雀山。

总流域面积35.3km2,干流坡降为7.5%,百年一遇防洪流量853m3/s,三百年一遇防洪流量1052m3/s,为开发当地水资源,先后在上游修建小

(一)型水库1座,小

(二)型水库两座。

龙泉河发源于龙雀山后,南起西郭,入胶州湾,全长10km、深1.6m、宽平均为28m。

是红石崖街道办事处的主要河流,也是办事处驻地的主要水源。

岔河位于长江路街道办事处,发源于小珠山主峰东侧,自北向南流经荒里村南、扒山村南、岔河村东、戴戈庄村东、薛辛庄村东、两埠岸村东、王家港村东、花科子村,最后入唐岛湾海。

全长7.25km,干流坡降4.4‰,流域面积14km2。

1966年在上游修建了戴戈庄水库(小㈠型),1974年修建了荒里水库(小㈡型)。

九曲河发源于龙雀山后,南起河洛埠水库,北入胶州湾,途经河洛埠、城子埠、大村,全长6.9km、深1.5m、平均宽为11m。

横山河发源于小珠山主峰东侧,全长7.25km,干流坡降为4.4%,流域面积14km2,先后在上游修建小

(一)型水库1座,小

(二)型水库1座。

周家夼河发源于小珠山主峰东侧,全长6.38km,干流坡降为9.7%,流域面积11km2,上游修有小

(一)型水库1座。

镰湾河,丁家河及沿海诸小河,流域面积都很小,径流分别汇入胶州湾和黄海。

图1.2黄岛区水系分布图

2.1.4地形与地貌

黄岛区属鲁东丘陵区,境内山岭起伏,沟壑纵横。

西部有小珠山山脉;北部老君山、龙山及抓马;东部辛安办事处和黄岛办事处多为高程20m左右的海蚀地和高程50m左右的缓丘;南面的薛家岛,由高程l00m以上的低山和缓丘组成。

整个地形呈西高东低之势。

全区低山面积占总面积的22.8%,海拔高度在150m以上。

其地面坡度陡峭,相对落差大。

一般坡度在25度以上,山顶岩石裸露,中下部土层浅薄,多砾石。

丘陵面积最大,占全区总面积的50%,海拔高度在50~150m之间。

其地貌为荒坡岭,岭坡梯田、坡麓梯田,由坡积、洪积物形成。

平原、沿海低地占总面积的27.2%,拔高度在50m以下,地形较平坦,微向东倾斜,是沿河两岸和河流入海地区之地段。

它由河流冲积物和海积物形成,土层较厚。

2.1.5地质条件

黄岛区位于鲁中大断裂以东,属于鲁东地盾区。

从地层构造看,下元古界胶南群的片岩、片麻岩、燕山晚期侵入岩等,主要分布在小珠山山麓;中生界白垩系青山组砂岩、砂砾岩夹粉砂岩、页岩,分布于薛家岛办事处东部、北部及黄岛东北部;新生界第四系冲积砂层主要分布在辛安办事处东部平原,第四纪覆盖层厚不超过10m,海滩为海蚀地形。

区内冻土深度为0.5m。

地震烈度为6。

2.1.6土壤和植被

黄岛区土壤多为棕壤土和潮土。

棕壤土是面积最大的土类,主要分布在黄岛基岩山的下部和大小岭系的岭顶荒地和坡上;潮土主要分布在辛安前、后河的中下游两岸及薛家岛、黄岛较短的河流下游,也有零星分布。

黄岛区属暖温带落叶林区域,林草植被资源较为丰富。

但由于人口稠密和人类活动频繁,原有的天然植被破坏严重。

建国以来,经过长期努力,水土保持林、自然风景林和农田防护网正在逐步形成和扩大。

据1999年统计,黄岛森林覆盖率已达26.4%,自然生态环境已向良好的方向发展。

2.2社会经济概况

青岛经济技术开发区(黄岛区)于1984年10月经国务院批准设立,是继深圳等经济特区设立之后在全国14个沿海开放城市中首批设立的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于1985年3月正式动工兴建。

青岛开发区以国家批准的规划面积17.52km2核心区,以所处的青岛市黄岛区274km2为辐射区,辖6个街道办事处,204个社区,总人口59.4万。

经过二十多年的开发建设,青岛开发区已成长为投资环境良好、开放型经济健康协调发展、社会各项事业日益繁荣的现代化新城区。

青岛开发区区内既设有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还设有青岛西海岸出口加工区、国家级保税区及保税物流园区国家级新技术产业开发试验区、国家(青岛)家用电子产品产业园及凤凰岛省级旅游度假区、小珠山国家森林公园,是享受中国对外开放政策最集中、功能最完善的区域。

建区20多年来,青岛开发区基础设施投资累计300多亿元,培育了家电电子、石油化工、汽车船舶、新型材料、高新技术、港口物流等为支撑的主导产业,形成了以“大港口、大工业、特色旅游”为主体的区域特色经济。

2007年,青岛开发区区域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综合经济实力显著增强,全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590亿元,工业总产值1400亿元,全口径财政一般预算收入55亿元,其中辖内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30亿元,分别是2002年的3.68倍、3.96倍、3.11倍和3.13倍。

招商引资成果丰硕,开放型经济成效明显,2007年外贸进出口总额达48亿美元,其中出口27亿美元,分别是2002年的4.23倍、3.63倍。

经济总量占全市的比重提高了6.3个百分点。

在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投资环境综合评价中的位次由2002年的第九位跃升到第五位。

近年来,青岛开发区经济发展方式加快转变,产业结构不断优化。

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由2002年的187家增加到346家。

轻、重工业比重由2002年的84.3:

15.7调整为49.8:

50.2。

节能减排和循环经济发展取得新突破,科技创新的支撑作用日益增强,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达72%。

2.3城市总体规划

2.3.1功能定位

黄岛区功能定位为:

中国北方的港口航运中心和物流贸易集散中心、青岛市重要的新型产业制造基地和青岛市西海岸发展地区的中心区、旅游度假地。

确定黄岛区主要体现六种职能:

港口航运、物流贸易、制造业基地、旅游度假、居住和港口服务、支持功能。

2.3.2人口规模

依据《青岛市西海岸经济发展用地规划》,结合黄岛区的人口特征与增长趋势、就业需求以及环境资源容量,确定2010年黄岛区的人口规模为65万人;2020年黄岛区的人口规模为146万人。

2.3.3城市建设用地规划

根据城市建设用地规划,城市建设用地规模:

规划2020年城市建设用地为209km2,人均建设用地为122.81m2;规划2020年居住用地比例为19.18%,人均居住用地为23.61m2。

规划2020年工业用地比例为30.81%,人均工业用地为37.91m2。

2.3.4城市空间布局结构

⑴规划黄岛区建设空间沿“一心,三湾,两带”展开,结合地形特征形成以“三湾”为中心,向外呈发散状展开的不规则带形城市空间布局结构。

⑵“一心”即西海岸行政商务、文化娱乐、商贸综合中心。

⑶“三湾”即唐岛湾、前湾、薛家岛湾。

唐岛湾地区,是西海岸的行政商务中心区,主要体现行政商务办公的功能。

前湾港,是国际航运枢纽港和保税区所在地,主要体现航运、国际物流贸易的功能。

薛家岛湾,主要体现大造船制造基地的功能。

⑷“两带”指向北沿胶州湾高速公路形成的工业产业发展带和南部向西沿滨海公路形成的居住、旅游产业发展带。

第三章防洪规划

3.1概述

3.1.1黄岛区洪灾损失情况

建国以来,黄岛区共发生过11次较大的台风、暴雨灾害,其中有三次特大台风、洪水灾害发生在1971年8月2日、1985年8月19日和2007年8月10日至12日。

1971年8月2日上午7点至9点,黄岛地区遭受了百年不遇的台风、暴雨,最大风力达9-10级,不到两个小时共降雨368mm。

台风登陆之后,在短短的二、三十分钟内,从不积水的薛家岛街道已变成河道,地势较高的王安(王戈庄-安子)公路也激流过膝,这是薛家岛历史上少有的。

薛家岛水库内水位已从10万方暴涨到200万方以上,但在当地群众的顽强拼搏下,水库大坝得以保住,也保证了水库周围村庄村民的生命财产安全。

1985年8月19日“九号”台风从青岛市登陆,平均风力10级,阵风12级;平均降雨318.6mm,部分乡镇在560mm以上,是青岛气象记载中的首次,导致工农业损失总值达6.22亿元。

黄岛区由于决策果断、行动及时,措施得力,损失大大减轻,没有冲垮一座水库、塘坝;没有损失一条机船;没有损失一处国家粮仓;只冲毁盐田300亩,养虾池480亩,撞坏养殖木排、挂机、舢板78只,倒塌房屋42间,海水浸泡农田211亩,总损失约66万元。

灾后的农、渔业生产照常进行。

2007年8月10日至12日的暴雨,全区平均降雨322.8mm,达到五十年一遇标准,黄岛街道办事处出现短历时、高强度特大暴雨,6小时降雨量达到五百年一遇标准。

全区受灾户3053户,倒塌房屋85间,转移人口2042人。

农作物受灾面积647.6公顷,成灾面积400.8公顷,绝收面积103公顷,减收粮食448.5吨。

造成直接经济损失2423.8万元。

本次降雨受灾区域集中在盐滩、东盐滩两社区。

由于当时雨量大,又正值涨潮期,且两社区地势低洼,排水渠道正常水位低于高潮位,导致海水倒灌,雨水无法排泄。

其中东盐滩社区被淹最大水深为1.2m,129户居民家中进水,撤离人员200多人;盐滩社区被淹最大水深1.8m,136户平房进水,78户楼房一楼住户进水,先后撤离600多人,但未造成人员伤亡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入党转正申请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