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素质小学》复习要点汇总.docx

上传人:b****0 文档编号:9087761 上传时间:2023-05-17 格式:DOCX 页数:92 大小:83.3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综合素质小学》复习要点汇总.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2页
《综合素质小学》复习要点汇总.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2页
《综合素质小学》复习要点汇总.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2页
《综合素质小学》复习要点汇总.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2页
《综合素质小学》复习要点汇总.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2页
《综合素质小学》复习要点汇总.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92页
《综合素质小学》复习要点汇总.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92页
《综合素质小学》复习要点汇总.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92页
《综合素质小学》复习要点汇总.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92页
《综合素质小学》复习要点汇总.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92页
《综合素质小学》复习要点汇总.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92页
《综合素质小学》复习要点汇总.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92页
《综合素质小学》复习要点汇总.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92页
《综合素质小学》复习要点汇总.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92页
《综合素质小学》复习要点汇总.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92页
《综合素质小学》复习要点汇总.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92页
《综合素质小学》复习要点汇总.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92页
《综合素质小学》复习要点汇总.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92页
《综合素质小学》复习要点汇总.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92页
《综合素质小学》复习要点汇总.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92页
亲,该文档总共92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综合素质小学》复习要点汇总.docx

《《综合素质小学》复习要点汇总.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综合素质小学》复习要点汇总.docx(9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综合素质小学》复习要点汇总.docx

《综合素质小学》复习要点汇总

《综合素质》(小学)大纲

一、考试目标

主要考查申请教师资格人员的下列知识、能力和素养:

1.具有先进的教育理念。

2.具有良好的法律意识和职业道德。

3.具有一定的文化素养。

4.具有阅读理解、语言表达、逻辑推理、信息处理等基本能力。

二、考试内容模块与要求

第一章、教师职业理念

1.教育观

理解国家实施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

  《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指出:

“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要坚持面向全体学生,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创造相应的条件:

依法保障适龄儿童和青少年学生的基本权利,尊重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和教育规律,使学生生动活泼、积极主动地得到发展。

”“实施素质教育应当贯穿于幼儿教育、中小学教育、职业教育、成人教育和高等教育等各级各类教育,应当贯穿于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等各个方面。

掌握在学校教育中开展素质教育的途径和方法。

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促使学生素质全面提高和发展,最终主要落实到学科课堂教学之中。

作为实施素质教育的主阵地——学科课堂教学,应该努力从多方面入手,优化教学过程,提高教学效率。

从目前学科教学的实际来看,笔者认为可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进行操作。

一、把教学目的的实现,落实到每一堂课,乃至教学的每一个环节

二、构建紧密与生活、生产实际和社会发展相联系的学科内容体系

三、全方位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保证学生学习的有效性,提高学生学习的质量,促进学生学习的良性循环

四、最大限度地发挥教师的作用五、建立多层次、多样化的教学模式

依据国家实施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分析和评判教育现象。

一、面向全体,我国努力实行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就是面向全体,让每一个适龄儿童都能进到学校来;

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促进学生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

三、促进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四、促进学生生动、活泼、主动的发展。

五、着眼于学生的终身可持续发展,不仅让学生学会,更让学生回会学。

2.学生观

理解“人的全面发展”的思想。

所谓人的全面发展,就是人的社会关系的发展,就是人的社会交往的普遍性和人对社会关系的控制程度的发展。

在人与自然、社会的统一上表现为在社会实践基础上人的自然素质、社会素质和心理素质的发展,就是在人的各种素质综合作用的基础上人的个性的发展。

人的全面发展并不是指单个人的发展,而是指全社会的每一个人的全面发展。

人的发展不仅应当是全面的,而且应当是自由的。

在整个社会不断发展的基础上,逐渐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理解“以人为本”的涵义,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做到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本。

运用“以人为本”的学生观,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公正地对待每一个学生,不因性别、民族、地域、经济状况、家庭背景和身心缺陷等歧视学生。

设计或选择丰富多样、适当的教育教学活动方式,因材施教,以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

3.教师观

了解教师专业发展的要求。

素质教育对教师专业的发展有如下一些新的要求:

一、教育观念要有新的转变

把传统的老师讲变成学生的自主学习,把老师填鸭式的教学变成学生主动地对知识的探究追求。

二、知识结构要有新的调整

教师在大学里受到的专业教育,已经不能够适应素质教育的快速发展,教师应该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使知识积累更丰富,对问题认识更深刻,做到游刃有余,才能够更好地完成课堂中的生成教学任务。

三、师生之间建立新的关系

素质教育的实行,学生有了自由、空间、快乐、幸福……但是,一定也会有一些学生因为年龄和生理的幼稚,在学习过程中走一些弯路,所以,老师更要以爱子之情,对学生加以耐心细致的引导教育,建立一种具有家庭般温暖的师生关系,在爱中让学生幸福成长。

四、教师素质要有新要求

素质教育对教师素质要求要一专多能。

学生各种兴趣学习小组的建立,要求老师不仅要有熟悉广博的专业知识,还要有相关或不相关的其他学科的知识,从不同层面不同角度很好地指导学生活动。

具备终身学习的意识。

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运用多种方式和手段促进自身专业发展。

理解教师职业的责任与价值,具有从事教育工作的热情与决心。

第二章、教育法律法规

1.有关教育的法律法规

了解国家主要的教育法律法规,如《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学生伤害事故处理办法》等。

了解《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相关内容。

2.教师权利和义务

理解教师的权利和义务,熟悉国家有关教育法律法规所规范的教师教育行为,依法从教。

第7条教师享有下列权利:

(1)进行教育教学活动,开展教育教学改革和实验;

(2)从事科学研究、学术交流,参加专业的学术团体,在学术活动中充分发表意见;

(3)指导学生的学习和发展,评定学生的品行和学业成绩;

(4)按时获取工资报酬,享受国家规定的福利待遇以及寒暑假期的带薪休假;

(5)对学校教育教学、管理工作和教育行政部门的工作提出意见和建议,通过教职工代表大会或者其他形式,参与学校的民主管理;

(6)参加进修或者其他方式的培训。

第八条教师应当履行下列义务:

  

(一)遵守宪法、法律和职业道德,为人师表;

  

(二)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遵守规章制度,执行学校的教学计划,履行教师聘约,完成教育教学工作任务;

  (三)对学生进行宪法所确定的基本原则的教育和爱国主义、民族团结的教育,法制教育以及思想品德、文化、科学技术教育,组织、带领学生开展有益的社会活动;

  (四)关心、爱护全体学生,尊重学生人格,促进学生在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全面发展;

  (五)制止有害于学生的行为或者其他侵犯学生合法权益的行为,批评和抵制有害于学生健康成长的现象;

  (六)不断提高思想政治觉悟和教育教学业务水平。

依据国家教育法律法规,分析评价教师在教育教学实践中的实际问题。

3.学生权利保护

了解有关学生权利保护的教育法规,保护学生的合法权利。

依据国家教育法律法规,分析评价教育教学活动中的学生权利保护等实际问题。

第三章、教师职业道德规范

1.教师职业道德

了解《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2008年修订),掌握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的主要内容,尊重法律及社会接受的行为准则。

2、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2008年修订)

一、爱国守法。

热爱祖国,热爱人民,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拥护社会主义。

全面贯彻国家教育方针,自觉遵守教育法律法规,依法履行教师职责权利。

不得有违背党和国家方针政策的言行。

二、爱岗敬业。

忠诚于人民教育事业,志存高远,勤恳敬业,甘为人梯,乐于奉献。

对工作高度负责,认真备课上课,认真批改作业,认真辅导学生。

不得敷衍塞责。

三、关爱学生。

关心爱护全体学生,尊重学生人格,平等公正对待学生。

对学生严慈相济,做学生良师益友。

保护学生安全,关心学生健康,维护学生权益。

不讽刺、挖苦、歧视学生,不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

四、教书育人。

遵循教育规律,实施素质教育。

循循善诱,诲人不倦,因材施教。

培养学生良好品行,激发学生创新精神,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不以分数作为评价学生的唯一标准。

五、为人师表。

坚守高尚情操,知荣明耻,严于律己,以身作则。

衣着得体,语言规范,举止文明。

关心集体,团结协作,尊重同事,尊重家长。

作风正派,廉洁奉公。

自觉抵制有偿家教,不利用职务之便谋取私利。

六、终身学习。

崇尚科学精神,树立终身学习理念,拓宽知识视野,更新知识结构。

潜心钻研业务,勇于探索创新,不断提高专业素养和教育教学水平。

3、理解《中小学班主任工作条例》的文件精神。

一、总则

第一条:

为进一步推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加强中小学班主任工作,充分发挥班主任在教育学生中的重要作用,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

班主任是中小学日常思想道德教育和学生管理工作的主要实施者,是中小学生健康成长的引领者,班主任要努力成为中小学生的人生导师。

班主任是中小学的重要岗位,从事班主任工作是中小学教师的重要职责。

教师担任班主任期间应将班主任工作作为主业。

第三条:

加强班主任队伍建设是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重要体现。

政府有关部门和学校应为班主任开展工作创造有利条件,保障其享有的待遇与权利。

二、配备与选聘

第四条:

中小学每个班级应当配备一名班主任。

第五条:

班主任由学校从班级任课教师中选聘。

聘期由学校确定,担任一个班级的班主任时间一般应连续1学年以上。

第六条:

教师初次担任班主任应接受岗前培训,符合选聘条件后学校方可聘用。

第七条:

选聘班主任应当在教师任职条件的基础上突出考查以下条件:

(一)作风正派,心理健康,为人师表;

(二)热爱学生,善于与学生、学生家长及其他任课教师沟通;

(三)爱岗敬业,具有较强的教育引导和组织管理能力。

三、职责与任务

第八条:

全面了解班级内每一个学生,深入分析学生思想、心理、学习、生活状况。

关心爱护全体学生,平等对待每一个学生,尊重学生人格。

采取多种方式与学生沟通,有针对性地进行思想道德教育,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

第九条:

认真做好班级的日常管理工作,维护班级良好秩序,培养学生的规则意识、责任意识和集体荣誉感,营造民主和谐、团结互助、健康向上的集体氛围。

指导班委会和团队工作。

第十条:

组织、指导开展班会、团队会(日)、文体娱乐、社会实践、春(秋)游等形式多样的班级活动,注重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并做好安全防护工作。

第十一条:

组织做好学生的综合素质评价工作,指导学生认真记载成长记录,实事求是地评定学生操行,向学校提出奖惩建议。

第十二条:

经常与任课教师和其他教职员工沟通,主动与学生家长、学生所在社区联系,努力形成教育合力。

四、待遇与权利

第十三条学校在教育管理工作中应充分发挥班主任的骨干作用,注重听取班主任意见。

第十四条:

班主任工作量按当地教师标准课时工作量的一半计入教师基本工作量。

各地要合理安排班主任的课时工作量,确保班主任做好班级管理工作。

第十五条班主任津贴纳入绩效工资管理。

在绩效工资分配中要向班主任倾斜。

对于班主任承担超课时工作量的,以超课时补贴发放班主任津贴。

第十六条:

班主任在日常教育教学管理中,有采取适当方式对学生进行批评教育的权利。

五、培养与培训

第十七条:

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应制订班主任培养培训规划,有组织地开展班主任岗位培训。

第十八条教师教育机构应承担班主任培训任务,教育硕士专业学位教育中应设立中小学班主任工作培养方向。

六、考核与奖惩

第十九条:

教育行政部门建立科学的班主任工作评价体系和奖惩制度。

对长期从事班主任工作或在班主任岗位上做出突出贡献的教师定期予以表彰奖励。

选拔学校管理干部应优先考虑长期从事班主任工作的优秀班主任。

第二十条:

学校建立班主任工作档案,定期组织对班主任的考核工作。

考核结果作为教师聘任、奖励和职务晋升的重要依据。

对不能履行班主任职责的,应调离班主任岗位。

七、附则

第二十一条:

各地可根据本规定,结合当地实际情况,制定中小学班主任工作的具体实施办法。

第二十二条:

本规定自发布之日起施行。

分析评价教育教学实践中教师的道德规范问题。

4.教师职业行为

了解教师职业行为规范的要求。

理解教师职业行为规范的主要内容,在教育活动中运用行为规范恰当地处理与学生、学生家长、同事以及教育管理者的关系。

在教育教学活动中,依据教师职业行为规范,爱国守法、爱岗敬业、关爱学生、教书育人、为人师表。

第四章、文化素养

1、了解中外科技发展史上的代表人物及其主要成就。

2、了解一定的科学常识,熟悉常见的科普读物。

3、了解一定的文学知识和文化常识。

4、了解中外文学史上重要的作家作品。

5、了解一定的艺术鉴赏知识。

6、了解艺术鉴赏的一般规律,并能有效地运用于教育教学活动。

第五章、基本能力

1.阅读理解能力

理解阅读材料中重要概念的含义。

理解阅读材料中重要句子的含意。

筛选并整合图表、文字、视频等阅读材料中的主要信息及重要细节。

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

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

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2.逻辑思维能力

了解一定的逻辑知识,熟悉分析、综合、概括的一般方法。

掌握比较、演绎、归纳的基本方法,准确判断、分析各种事物之间的关系。

准确而有条理地进行推理、论证。

3.信息处理能力

具有运用工具书检索信息、资料的能力。

具有运用网络检索、交流信息的能力。

具有对信息进行筛选、分类、存储和应用的能力。

具有运用教育测量知识进行数据分析与处理的能力。

具有根据教育教学的需要,设计、制作课件的能力。

4.写作能力

掌握文体知识,能根据需要按照选定的文体写作。

能够根据文章中心组织、剪裁材料。

具有布局谋篇,有效安排文章结构的能力。

语言表达准确、鲜明、生动,能够运用多种修辞手法增强表达效果。

三、试卷结构

模块

比例

题型

职业理念

13%

单项选择题

材料分析题

教育法律法规

13%

教师职业道德规范

13%

文化素养

13%

基本能力

48%

单项选择题

材料分析题

写作题

合计

100%

单项选择题:

约47%

非选择题:

约53%

四、学习重点

1、第一层次:

了解,(知道即可)选择题;

2、第二层次:

理解,材料分析题和写作题;

3、第三层:

次掌握,材料分析题和写作题;

4、最高层次:

运用,材料分析题和写作题。

第一章教育观

  考点归纳

  1.理解国家实施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

  2.掌握在学校教育中开展素质教育的途径和方法。

  3.依据国家实施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分析和评判教育现象。

  重点提示

  一、素质教育

  1999年,国家召开的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出台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下文简称《决定》)。

  《决定》对素质教育的一系列理论和实践问题做出了新的规范,成为当前我国各级各类教育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基本依据。

  1.素质教育的基本内涵

  《决定》指出:

“实施素质教育,就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

  2.素质教育的实质

  素质教育的实质是通过教育改革,真正实现“两全”的目标,即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提高教育质量。

素质教育的基点是通过学科教学提高学生素质。

素质教育的核心是学生创造力的培养。

  3.素质教育的目标

  《决定》指出:

“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使受教育者坚持学习科学文化与加强思想修养的统一,坚持学习书本知识与投身社会实践的统一,坚持实现自身价值与服务祖国人民的统一,坚持树立远大理想与进行艰苦奋斗的统一。

  4.素质教育的要求

  《决定》指出:

“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要坚持面向全体学生,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创造相应的条件:

依法保障适龄儿童和青少年学生的基本权利,尊重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和教育规律,使学生生动活泼、积极主动地得到发展。

”“实施素质教育应当贯穿于幼儿教育、中小学教育、职业教育、成人教育和高等教育等各级各类教育,应当贯穿于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等各个方面。

  5.素质教育的内容结构

  《决定》指出:

“必须把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等有机地统一在教育活动的各个环节中。

”根据《决定》的精神,素质教育的内容主要包括以下五个方面:

  

(1)政治思想素质教育

  ①政治素质教育,指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为指导,对学生进行民族、阶级、政党、国家、政权、社会制度和国际关系的立场、情感和态度的教育。

我国目前进行的四项基本原则教育、爱国主义与社会主义教育以及党的基本路线教育等就属于政治素质教育的范畴。

  ②思想素质教育,指通过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教育,集体主义、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和革命传统教育,中国近现代史、中国国情、国内外形势教育等,使学生形成正确的观察、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形成正确的世界观和思想方法,确立正确的思想信仰、理想动机、信念追求、民族精神等。

  ③道德素质教育,主要是按照德育总目标和学生成长规律,教育学生遵守社会行为规范,正确处理个人与群体、他人和国家的关系,养成良好的道德修养和文明行为习惯。

  ④民主法制素质教育,主要是使学生了解中国的民主法制理论与内容,知法懂法,依法行事,树立较强的民主法制观念和意识。

  

(2)科学文化素质教育

  科学文化素质教育着重解决基础学科和基本知识和技能的教育和训练,包括基础文化知识、基础科学知识,以及识字阅读能力、写作能力、思维能力、计算能力、基本实验操作能力和基本的劳动技能等,为适应自身的发展和现代社会生活、职业岗位选择以及科技发展的需要,奠定坚实的科学文化和技能的基础。

  (3)审美素质教育

  审美素质教育主要是使学生具有正确的审美观点,形成感受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能够在工作、生活中分辨真善美与假恶丑,善于以美的品位去完成工作,以美的心灵去面对社会和人生,以美的思想去创造生产和生活。

  (4)身体素质教育

  身体素质教育一方面是要运用各种适当的方式,锻炼学生的体魄,增强学生的体质,使其掌握基本的体育锻炼的方法;另一方面,还要对他们进行健康教育和普及各种常见病、传染病的防治知识,保证他们健康成长。

  (5)心理素质教育

  心理素质教育主要指良好个性品质的发展,包括顽强的意志力,积极的情感,健康的兴趣、爱好、需要、友谊、交往、成就感、荣誉感以及面对困难、失败的承受能力等各种正常心态的发展培育和心理失衡、心理矛盾、心理疾病的自我调整与自我矫治。

心理素质教育就是要使学生形成健康的心理和善于控制、把握自己的能力及调整心理冲突的能力。

  二、实施素质教育的途径

  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促使学生素质全面提高和发展,最终主要落实到学科课堂教学之中。

作为实施素质教育的主阵地——学科课堂教学,应该努力从多方面人手,优化教学过程,提高教学效率。

  1.把教学目的的实现,落实到每一堂课,乃至教学的每一个环节;

  2.构建紧密的生活、生产实际和社会发展相联系的学科内容体系;

  3.全方位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保证学生学习的有效性,提高学生学习的质量,促进学生学习的良性循环;

  4.最大限度地发挥教师的作用;

  5.建立多层次、多样化的教学模式。

  三、教育现象

  教育现象是以培养人为主体内容的社会实践活动的外在表现形式。

  教育现象有三个内涵:

  1.教育现象是一种客观存在,它是古今中外已经存在或正存在于现实中的存在物.它是可感知到的、可认识的。

  2,教育现象是教育实践的表现物,或正从事着的教育实践。

它包括各种形式、各种类型、各种模式的教育事实。

  3.构成教育现象的一个重要规定性是:

以教与学为主体形式的客观存在。

社会中的观察、模仿等学习形式,虽可获得零星的知识技能,但不属于教育现象的范畴。

 

第二章 学生观

  考点归纳

  1.理解“人的全面发展”的思想。

  2.理解“以人为本”的含义,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做到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本。

  3.运用“以人为本”的学生观,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公正地对待每一个学生,不因性别、民族、地域、经济状况、家庭背景和身心缺陷等歧视学生。

  4.能够设计或选择丰富多样、适当的教育教学活动方式,因材施教,以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

  重点提示

  一、人的全面发展

  “人的全面发展”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之一,也是我国教育方针的理论基石。

所谓人的全面发展,就是人的社会关系的发展,就是人的社会交往的普遍性和人对社会关系的控制程度的发展。

在人与自然、社会的统一上表现为在社会实践基础上人的自然素质、社会素质和心理素质的发展,就是在人的各种素质综合作用的基础上人的个性的发展。

人的全面发展并不是指单个人的发展,而是指全社会的每一个人的全面发展。

人的发展不仅应当是全面的,而且应当是自由的。

在整个社会不断发展的基础上,逐渐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人的全面发展最根本是指人的劳动能力的全面发展,即人的智力和体力的充分、统一的发展。

同时,也包括人的才能、志趣和道德品质的多方面发展。

  “人的全面发展”是“全面发展教育”的目的,“全面发展教育”又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教育保障和教育内涵。

  “人的全面发展”首先是指人的“完整发展”,即人的各种最基本或最基础的素质必须得到完整的发展,我们通常所说的“人的全面发展”,是把人的基本素质分解为诸多要素,即培养受教育者在德、智、体、美等方面获得完整发展。

  1.人的劳动活动的全面发展

  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已经证明,人类在劳动中产生,人类因劳动的异化而异化,因劳动的解放而解放,因劳动的发展而发展。

由此可知,人的全面发展必须建立在人的劳动活动全面发展的基础上。

人的劳动形式的丰富和多样其实质是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的多维展现或生命活动外化范围和程度的扩大、提高,它反映和揭示了人的本质的全面的提升,以及人对自身本质的全面的占有。

  2.人的能力的全面发展

  社会生产和社会关系的发展,归根到底是为了全面地拓展、张扬、提升人的一切能力,如人的体力、智力、自然力、道德力、现实能力和内在潜力等。

因此,能力的发展在人的全面发展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它是人的全面发展的核心。

其中,体力和智力的发展,是人的能力的全面发展的主要内容,也是人的其他能力得以全面发展的基础和前提。

  3.人的社会关系的全面发展

  人的劳动从来就是社会的劳动,因而人是社会的存在物,人总是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生存和发展。

  “社会关系实际上决定着一个人能够发展到什么程度”,个人的全面性,就是“他的现实关系和观念关系的全面性”。

从这一意义上说,人的全面发展就是人的社会关系的全面发展。

一个人的发展取决于与他人之间的普遍的交往和全面的关系。

因为只有进行普遍的交往才能扩大人的视野,才能造成人与人之间普遍的交往、全面的联系。

  4.人的自由个性的全面发展

  人的个性,是个人的自我意识及由此形成的个人特有素质、品格、气质、性格、爱好、兴趣、特长、情感等的总和。

人的个性的全面发展,就是指这一“总和”的全面发展。

自由个性的充分发挥,是人的全面发展的综合体现和最高目标,也是人的全面发展的根本内涵。

  5.人的需要的全面发展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建立和发展,使人的需要有可能向多方面发展。

到了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社会,剥削制度被消灭,生产力高度发展,社会产品极大丰富,人的需要将呈现丰富性和多面性。

  6.人类整体的全面发展

  马克思主义认为,个人的全面发展和人类整体的全面发展是相辅相成、不可分割的一个问题的两个

  方面:

一方面,没有个人的全面发展,就不可能有人类整体的全面发展;另一方面,个人的全面发展只有在人类整体的全面发展中才能实现。

真正的人的全面发展必须是人的素质的普遍提高,是全社会所有成员的共同发展,而不是部分阶级、阶层和个人的片面发展,更不是某一个体或社会集团的特殊嗜好的畸形扩张和繁衍。

  二、“以人为本”的含义

  所谓以人为本;洪基本含义简要说就是:

它是一种对人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主体作用与地位的肯定,强调人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主体作用与目的地位;它是一种价值取向,强调尊重人、解放人、依靠人和为了人;它是一种思维方式,就是在分析和解决一切问题时,既要坚持历史的尺度,也要坚持人的尺度。

  三、“以人为本”的学生观

  教师要树立“以人为本”的学生观,就要坚持:

学生是有独立人格的人;学生是成长中的人;学生是社会中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