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播心理学第六章.ppt

上传人:聆听****声音 文档编号:9097030 上传时间:2023-05-17 格式:PPT 页数:73 大小:1.50MB
下载 相关 举报
传播心理学第六章.ppt_第1页
第1页 / 共73页
传播心理学第六章.ppt_第2页
第2页 / 共73页
传播心理学第六章.ppt_第3页
第3页 / 共73页
传播心理学第六章.ppt_第4页
第4页 / 共73页
传播心理学第六章.ppt_第5页
第5页 / 共73页
传播心理学第六章.ppt_第6页
第6页 / 共73页
传播心理学第六章.ppt_第7页
第7页 / 共73页
传播心理学第六章.ppt_第8页
第8页 / 共73页
传播心理学第六章.ppt_第9页
第9页 / 共73页
传播心理学第六章.ppt_第10页
第10页 / 共73页
传播心理学第六章.ppt_第11页
第11页 / 共73页
传播心理学第六章.ppt_第12页
第12页 / 共73页
传播心理学第六章.ppt_第13页
第13页 / 共73页
传播心理学第六章.ppt_第14页
第14页 / 共73页
传播心理学第六章.ppt_第15页
第15页 / 共73页
传播心理学第六章.ppt_第16页
第16页 / 共73页
传播心理学第六章.ppt_第17页
第17页 / 共73页
传播心理学第六章.ppt_第18页
第18页 / 共73页
传播心理学第六章.ppt_第19页
第19页 / 共73页
传播心理学第六章.ppt_第20页
第20页 / 共73页
亲,该文档总共73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传播心理学第六章.ppt

《传播心理学第六章.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传播心理学第六章.ppt(7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传播心理学第六章.ppt

第五章行为主义传播心理研究,一.行为主义概述,行为主义是美国现代心理学的主要流派之一,也是对西方心理学影响最大的流派之一。

由美国心理学家华生1913年创立。

行为主义心理学的实质是将意识和行为绝对地对立起来。

迪卡儿:

动物仅是占有空间的机械,它的动作只是机械作用;人也是机器,只不过在身体之外又加上了有意识的灵魂。

1.旧行为主义19131930年是早期行为主义时期,由美国心理学家华生在巴甫洛夫条件反射学说的基础上创立的,他主张心理学应该屏弃意识、意象等太多主观的东西,只研究所观察到的并能客观地加以测量的刺激和反应。

华生认为人类的行为都是后天习得的,环境决定了一个人的行为模式,无论是正常的行为还是病态的行为都是经过学习而获得的,也可以通过学习而更改、增加或消除,认为查明了环境刺激与行为反应之间的规律性关系,就能根据刺激预知反应,或根据反应推断刺激,达到预测并控制动物和人的行为的目的。

他认为,行为就是有机体用以适应环境刺激的各种躯体反应的组合,有的表现在外表,有的隐藏在内部,在他眼里人和动物没什么差异,都遵循同样的规律。

华生认为除极少数的简单反射外,一切复杂行为都取决于环境影响,而这种影响是通过条件反射实现的。

华生夸口说,给他一打健康婴儿,让他在可以完全控制的环境里去培育,他能使任何一个婴儿变成任何一种人物。

行为主义观点认为,心理学不应该研究意识,只应该研究行为。

华生式行为主义心理学的影响在20世纪20年代达到最高峰。

华生那种过分简化的刺激一反应公式不能解释行为的员显著特点,即选择性和适应性。

自30年代以来,他的一些后继人在操作主义的指引下试图克服这一致命缺点,从而形成多种形式的新行为主义。

2.新行为主义1930年起出现了新行为主义理论,以托尔曼为代表的新行为主义者修正了华生的极端观点。

他们指出在个体所受刺激与行为反应之间存在着中间变量,这个中间变量是指个体当时的生理和心理状态,它们是行为的实际决定因子,它们包括需求变量和认知变量。

需求变量本质上就是动机,它们包括性,饥饿以及面临危险时对安全的要求。

认知变量就是能力,它们包括对象知觉、运动技能等等。

在新行为主义中另有一种激进的行为主义分支,它以斯金纳为代表,斯金纳在巴甫洛夫经典条件反射基础上提出了操作性条件反射,他自制了一个“斯金纳箱”,在箱内装一特殊装置,压一次杠杆就会出现食物,他将一只饿鼠放入箱内,它会在里面乱跑乱碰,自由探索,偶然一次压杠杆就得到食物,此后老鼠压杠杆的频率越来越多,即学会了通过压杠杆来得到食物的方法,斯金纳将其命名为操作性条件反射或工具性条件作用,食物即是强化物,运用强化物来增加某种反应(即行为)频率的过程叫做强化。

斯金纳认为强化训练是解释机体学习过程的主要机制。

3.新的新行为主义在新行为主义中分化成两派,一派是以斯金纳为代表的激进派,一派是以班杜拉为代表的主张采用更“温和”态度的阵营。

20世纪60年代,出现了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行为主义的第三代表人物班杜拉、沃尔特等人提出并发展起来的社会学习理论。

社会学习理论突破了传统行为主义理论的框架,把强化理论和信息加工理论结合起来,即强调人的行为和环境的相互作用,又重视行为活动过程的内部活动,是对行为主义学习理论的重要发展。

社会学习理论认为:

人的一切社会行为都是在社会环境影响下,通过对示范行为的观察学习而得以形成、提高或加以改变的。

二媒介环境与受众行为1.媒介环境对受者的影响()媒介环境是社会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拷贝世界;器官延伸)()受众使用媒体的时间多于人际交往()对受众行为影响暴力节目与攻击性儿童成人,壹周刊和苹果日报、带动台湾狗仔风潮的“壹传媒”集团筹办电视台许久,电视频道执照未到手,上周却率先通过手机和网络播出以动画配音音效为卖点的“动新闻”,其中因含有腥煽色内容,而再次挑战新闻道德底线,引起社会一片哗然。

“动新闻”给人最大的震撼是,性侵、自杀、杀人等犯罪过程,在正常的电视新闻中都拍不到的真实过程,都通过动画模拟,巨细靡遗、栩栩如生地呈现在观众眼前。

这种突破传统框框的手法惹人注意,却也不禁让人思考,它能为衰败的传统媒体杀出新路,还是让新闻沉沦为色情犯罪片?

媒体人员在新闻自由和社会责任感之间,要如何拿捏?

讨论“动新闻”到底是不是新闻。

国家通讯委员会NCC指出,专家学者的看法将成为是否发放执照给壹电视的参考内容。

据报道,NCC原本预计在县市长选举结束后,核准壹传媒申请的五张电视执照,其中两张为新闻频道,但在看过“动新闻”后,态度已趋保留。

为了还原真相而采用虚拟方式,这当中存在很大的矛盾。

而这些画面当中,多少涉及动画制作人自己的想象,是否忠于新闻的真实性,也引起争论。

“它用想象代替了真实”,而且很多是传统新闻伦理上面,不应该呈现出来的新闻事件的细节。

比如杀人、性侵害。

而动画技术越高明,就会对阅听人造成负面的影响,或者对当事人造成再次的伤害。

2.受者自我调节()受者行为是其个体与媒介环境交互作用结果班杜拉“人情境”交互图P64()学习延迟性:

指人们经过观察学习后形成的新的行为模式并不是立即外显出来,而是需要延迟到适当的时机才将之外化。

媒介信息示教育带启发性(非强迫温和性、不会咄咄逼人与现实区别)()激发受者自我调节性强化受者自己教育自己,三.榜样与受众行为1.观察学习观察他人的行为和行为后果而获得新行为的过程。

社会学习:

直接学习:

个体直接刺激作出的反应而获得新行为的过程。

观察学习:

通过观察他人的行为和行为后果而获得新行为的过程。

大众媒介是提供观察学习的最佳渠道,直接学习虽然重要,但成本高,缓慢。

2.榜样的力量榜样,又称为示范者,是指被观察学习的对象。

()榜样力量在于行为言语和行为都重要但行为更显著行为的说服大于口头以身做则()力量可迁移大众传媒提供示范受者抽取媒体示范者行为的基本精神,并将之迁移到新的情景中去。

透过隐藏在榜样行为后边的道理或规范形成新的行为。

3.媒介选择榜样原则时代性广泛性教育性,4.遵循规律注意的过程保持过程动作再现过程动机过程,四块糖的故事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经在育才学校当校长。

一天,一个男生用一块砖头砸同学,刚好被他看到了。

他立即上前制止,并让这位男生一会儿到他办公室去。

等陶行知先生回到办公室,那男生已经在他办公桌前等候了。

陶行知掏出一块糖递给男生,说:

“这块糖是奖给你的。

因为你比我按时到了。

”还没等那男生从惊异中反应过来,陶行知又掏出一块糖递给他:

“这也是奖给你的,我不让你打同学,你立即就住手了,说明你很尊重老师,尊重我。

”男生接过糖果,眼神中充满了狐疑。

接着,陶行知先生又说:

“我去了解了,你打同学是因为他欺负女生,你打抱不平。

这说明你有正义感。

”说着,又掏出第三块糖递给了男生。

这时,男生又感动又惭愧,他流着泪说:

“校长,我错了,同学再不对,我也不能打他,不能用这种方式制止他。

”陶行知先生露出了笑容,他拿出第四块糖,欣赏地说:

“这块糖也是奖给你的,因为你能自己认识到错误。

”陶先生自始至终都是采用的正强化,也就是忽略孩子的缺点,强化孩子的优点,比如遵守时间的好习惯,尊重老师的好品质,同情弱者的正义感,主动承认错误的精神等等。

在强化优点的过程中,孩子的思维被引向正确的积极的一面,不知不觉地就会摒弃自己身上不好的东西。

四、强化的种类与功能强化理论由美国的心理学家和行为科学家斯金纳提出。

斯金纳通过实验发现,动物的学习行为是随着一个起强化作用的刺激而发生的。

斯金纳把动物的学习行为推而广之到人类的学习行为上,他认为虽然人类学习行为的性质比动物复杂得多,但也要通过操作性条件反射。

斯金纳认为,人的一切行为几乎都是操作性强化的结果,人们有可能通过强化作用的影响去改变别人的反应。

强化训练时解释人类学习过程的主要机制。

斯金纳箱,

(一)强化强化指采用适当的强化物来增加行为反应的强度、概率、频度的过程,从而达到强化的目的。

刺激物强化物物质性强化物:

糖果、饼干、饮料、水果、巧克力等活动性强化物:

看电视、看电影、做手工、踢球、去公园、野餐、旅游、逛街等属于休闲性质的活动。

社会性强化物:

属于精神层面的奖赏,比如:

拥抱、抚摸、微笑、奖状、注视、口头夸奖(聪明、能干、好孩子)等。

正强化是指,当个体做出一个行为后,给予一个积极强化物。

这会增加个体做出该行为的频率。

例如,在咨询会谈中,来访者进行自我揭示,咨询者给予点头、微笑等支持反应,来访者会倾向于进一步的自我揭示。

负强化指的是,当个体做出一个行为后,消除消极强化物,这也会增加该行为的出现频率。

例如,当一只不断受到电击(消极强化物)的老鼠偶然碰到一个杠杆时,电击停止,老鼠以后在遇到类似情景时会增加压杠杆的反应。

(二)强化的分类1.正强化给予一种好刺激。

为了建立一种适应性的行为模式,运用奖励的方式,使这种行为模式重复出现,并保持下来。

例如:

企业对积极提出合理化建议的职工颁发奖金。

孩子做了好事,被给予了一粒糖作为奖赏,日后他就会再做好事。

按照强化物是直接还是间接作用在学习者身上,分为直接强化间接强化(替代性强化)受众通过媒介提供的榜样,学习新的行为模式,获得的强化属于间接强化(替代性强化)例如,看了电视上的攻击行为的儿童,可能会表现出同样的攻击行为,虽然没有奖励这个儿童的模仿。

这是因为电视上的攻击行为受到了某种奖励,这使儿童受到了“替代强化”。

如果电视上的攻击行为受到惩罚,孩子可能不表现出模仿行为。

这可以说是儿童受到了“替代惩罚”,从而抑制了模仿行为。

但这种情况并不说明儿童没有习得该攻击行为,实际上儿童已经把这种攻击行为样式储存在记忆中了。

自我强化:

自己对自己的强化。

个人依据强化原理安排自己的活动或生活,每达到一个目标即给予自己一点物质的或精神的酬报,直到最终目标完成。

2.负强化去掉一个坏刺激,为引发所希望的行为的出现而设立。

例如企业不允许在工作时间打个人电话,一位员工有这种习惯,这种行为一出现就受到指责,但一旦他停止这种行为了,就应立即停止对他的指责。

孩子认真学习考出好成绩之后不被骂了,于是他以后可能会再认真考出好成绩。

3.间接强化(替代性强化)指人们不直接参与某一活动,而是通过观察别人的行为受到奖励或惩罚,使自己在以后类似情况下也作出这种行为或抑制这种行为。

例如:

孩子看见别的孩子做了好事得到了一粒糖作为奖励,于是自己以后也会去做好事想得到糖。

当电视广告上某明星因穿某种衣服或使用某种洗发精而风度迷人时,自己以后也想使用这种产品。

受众通过媒介提供的榜样,学习新的行为模式,所获得的强化属于替代性强化。

受众从媒体榜样身上获得的替代性强化对人的社会化、人格的形成产生重要作用。

另外,由于受众的广泛性,可以激发受众学习的榜样的热情,形成社会效应。

4.自我强化指个人依据强化原理安排自己的活动或生活,每达到一个目标即给予自己一点物质的或精神的酬报,直到最终目标完成。

自我强化是较高水平的激励方式。

二、强化的运用

(一)正负强化齐抓,以正强化为主媒体宣传应抓典型扬善惩恶,弘扬主旋律,打击恶势力、坏现象。

廖智戴着假肢在灾区送粮、搭帐篷的身影感动了无数网友,网友们大赞其行为充满了正能量,还有网友认为廖智的样子酷似张柏芝,人美心更美。

案例:

电视广播中经常报道英雄模范人物举行的表彰会,表彰的是别人,但受众对这种表彰行为产生认同和学习的欲望。

运用正强化目的是为使学习者继续榜样的行为,是用某种有吸引力的结果对某一行为进行奖励和肯定,以期在类似条件下重复出现这一行为。

案例:

媒体报道恶劣性社会事件目的是为制止榜样的行为,以使行为削弱,甚至消失。

人民日报:

官员吃喝被堵跪桌求饶堵得好,群众的围堵和曝光,不仅让公款吃喝者付出代价,更为自己争取到表达权。

然而,让群众抓吃喝,和让社会盯公车、让网络找手表一样,再热闹也只是个案,更重要的也更根本的,应是“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

4月19日,泰州市滨江工业园区管委会招待中心,一男子跪在酒桌上喊话求饶。

案例:

“动新闻”由台湾媒体苹果日报于2009年11月中旬推出,它主要以手机、网络为传播载体,并结合新媒体的传播特点,通过3D新闻动画,将新闻照片、动画设计、旁白、音效等进行结合,写实模拟再现整个新闻事件。

读者可通过手机、网络进行下载和传阅。

动新闻的宗旨在于让“静态”、“平面”的新闻“活动”起来,以增加新闻的可读性和可视性。

课堂讨论:

媒体宣传中怎样把握好对负强化的运用?

第六章精神分析传播心理研究,一、精神分析理论概述精神分析psychoanalysis奥地利医学家S.弗洛伊德创建的治疗神经症的一种方法。

1900年,释梦(梦的解析)的出版标志着精神分析的诞生。

其理论的中心概念是无意识;弗洛伊德的理论可分为两个时期,早期理论一般指他在1920年以前的精神分析理论。

主要包括:

(1)意识和无意识。

弗洛伊德认为,人的心理可分为3个部分:

意识、前意识和无意识。

意识指个人目前意识到的一切,是指人能够认识自己和认识环境中的心理活动。

前意识指虽非目前意识到的但可以通过回忆而变为意识内容的一切。

无意识则指被压抑而不能通过回忆再召唤到意识中的一切;这通常是不为社会规范所容的欲望。

潜意识(无意识)也称个体潜意识(个体无意识)。

P82三者关系:

P83,

(2)压抑和抵抗人的某些本能欲望常常是不被社会风俗、习惯、道德、法律等所容的。

因此,欲望与规范就产生激烈的斗争,往往是欲望迁就规范受到压抑。

由于压抑的无意识欲望不能闯进意识域里来,患者难以联想起自己的隐私这种现象,弗氏称为抵抗或抗拒。

(3)泛性论一个人从出生到衰老,一切行为动机,都有性的色彩,都受性本能冲动的支配。

神经症的产生,就是由于性本能冲动受到压抑而得不到满足的结果。

精神分析理论指出,在性的后面有一种潜力,这种潜力常驱使人去追求快感。

这种潜力被叫做里比多,又称性力。

里比多的发展分为:

口腔期、肛门期、性器期以及生殖期等。

(4)快乐原则和现实原则人的行为受本能的支配,但同时又要受现实的限制。

因此,人的心理也就有两种系统,每种系统各受特殊的原则支配。

第一种系统受快乐原则的支配,形成于婴儿期;第二种系统除受快乐原则支配以外,还受现实原则支配,形成于婴儿期以后。

1920年以后,弗洛伊德对他的理论开始作了一些比较大的修正。

形成了他的后期理论。

主要包括:

(1)生存本能和死亡本能弗洛伊德认为性本能和自我本能虽然各有不同的目的,但最后都是指向生命的生长和增进。

因此,他把它们联成一体,称为生存本能。

为了与生存本能形成两极性,于是他又假设了一个死亡本能。

死亡本能不是表现为一种求死的欲望,而是表现为一种求杀的欲望。

当它向外表现时,它就成为破坏、征服的动力,表现为侵略的倾向。

但当向外界的侵略受到挫折时,它往往退回到自我,成为一种自杀的倾向,这种倾向的活动范围很广泛,不限于杀人和自杀,还包括自我谴责、自我惩罚、敌手之间的嫉妒以及权威的反抗等。

(2)精神结构理论(人格结构)本我自我超我,二潜意识与传者1.灵感产生灵感:

指人们在进行创造过程中,当某种新形象、新观念或新思想从潜意识跃入倒意识领域是的瞬间心理状态。

(1)产生条件:

第一:

认识主体强烈的创作动机适量的情绪情感第二:

原型启发,

(2)灵感的产生有两个层次:

浅层:

前意识意识深层:

潜意识意识,2.文风文如其人文风是潜意识的外显形式与人格相似的稳定性,3.情结

(1)由来:

最早由荣格提出。

弗洛伊德用“性压抑说”解释清洁,具体化为“恋父”、“恋母”情结。

荣格把“性压抑说”延伸到“情绪压抑”。

俄狄浦斯情结,在古希腊神话中有这么一个预言:

底比斯王的新生儿(也就是俄狄浦斯),有一天将会杀死他的父亲而与他的母亲结婚。

底比斯王对这个预言感到震惊万分,于是下令把婴儿丢弃在山上。

但是有个牧羊人发现了他,把他送给邻国的国王当儿子。

俄狄浦斯并不知道自己真正的父母是谁。

长大后他做了许多英雄事迹,赢得伊俄卡斯忒女王为妻。

后来国家瘟疫流行,他才知道,多年前他杀掉的一个旅行者是他的父亲,而现在和自己同床共枕的是自己的亲母亲。

俄狄浦斯王羞怒不已,他弄瞎了双眼,离开底比斯,独自流浪去了。

这就是心理学中俄狄浦斯情结的原型。

俄狄浦斯情结又称恋母情结,是精神分析学的术语。

精神分析学的创始人弗洛伊德认为,儿童在性发展的对象选择时期,开始向外界寻求性对象。

对于幼儿,这个对象首先是双亲,男孩以母亲为选择对象而女孩则常以父亲的选择对象。

小孩做出如此的选择,一方面是由于自身的“性本能”,同时也是由于双亲的刺激加强了这种倾向,也即是由于母亲偏爱儿子和父亲偏爱女儿促成的。

在此情形之下,男孩早就对他的母亲发生了一种特殊的柔情,视母亲为自己的所有物,而把父亲看成是争得此所有物的敌人,并想取代父亲在父母关系中的地位。

同理,女孩也以为母亲干扰了自己对父亲的柔情,侵占了她应占的地位。

现代学者眼中的“情结”:

P90,

(2)特征:

压抑性类似古人“郁结”。

在我国,早在战国时期屈原远游中即提出“郁结”一词。

屈原为人方正直行,竭忠尽智,却不为当朝所容纳。

佞臣谗害其能,怀王信而见疑,岂能无怨乎?

于是郁结于心,忧愁幽思,行吟泽畔,形容枯槁。

屈原吟道:

“悲时俗之迫厄兮,愿轻举而远游。

质菲薄而无因兮,焉托乘而上浮。

遭沉浊而污秽兮,独郁结而谁语?

这里屈原所悲叹的“遭沉浊而污秽兮,独郁结而谁语?

”一语道破了“郁结”的实质。

就是说,屈原遭人陷害,信而见疑,积怨于心,而无可言者,故形成“郁结”。

“郁结”与情结的实质是一致的,都是受压抑或创伤而形成的。

固着性埋进潜意识,不再随着年龄增长而发展根据弗洛伊德的理论,如果在性心理发展的某个阶段得到过分的满足或者受到挫折会导致固着,固着将导致无法正常地进入性心理发展的下一个阶段。

情绪性核心性情结是个性潜意识的核心泛化性对事业的执着,三集体无意识与大众传播1.集体无意识P95瑞士心理学家,分析心理学创始人荣格的分析心理学用语。

指由遗传保留的无数同类型经验在心理最深层积淀的人类普遍性精神。

在1922年论分析心理学与诗的关系一文中提出。

集体无意识(collectiveunconsciousness)”是荣格全部理论的中心范畴,也是他原型美学的前提性假设。

他把意识区分为个人无意识和集体无意识。

个体无意识“主要是一些我们曾经意识到,但以后由于遗忘或压抑而从意识中消失了的内容”,集体无意识从来就没有出现在意识之中,因此也就从未为个人所获得过,它们的存在完全得自于遗传。

简言之,集体无意识是唯一依赖遗传,不依赖个人经验而独立存在的心理要素,是一种从难以计数的千百亿年来人类祖先经验的沉积物,一种每一世纪仅增加极小极少变化和差异的史前社会生活经历的回声。

集体无意识的内容是原始的,包括本能和原型。

它只是一种可能,以一种不明确的记忆形式积淀在人的大脑组织结构之中,在一定条件下能被唤醒、激活。

荣格认为原型有许多表现形式,但以其中四种最为突出:

人格面具:

一个人个性的最外层,它掩饰着真正的自我,与社会学上“角色扮演”这一概念有些类似,意指一个人的行为在于投合别人对他的期望。

阿尼玛和阿尼姆斯:

阿尼玛和阿尼姆斯的意思是灵气,分别代表男人和女人身上的双性特征,阿尼玛指男人身上的女性气质,阿尼姆斯则指女人身上的男性气质。

阴影:

阴影接近于弗洛伊德的伊底,指一种低级的、动物性的种族遗传,具有许多不道德的欲望和冲动。

除这四种原型之外,荣格的“自我”概念也是一种重要的原型,它包括了潜意识的所有方面,具有将整个人格结构加以整合并使之稳定的作用。

荣格认为“集体无意识”中积淀着的原始意象是艺术创作源泉。

一个象征性的作品,其根源只能在“集体无意识”领域中找到,它使人们看到或听到人类原始意识的原始意象或遥远回声,并形成顿悟,产生美感。

2.意识、个体意识和集体无意识的关系P95,3.集体无意识的三个层次:

人类共性;民族性;区别,4.集体无意识与大众传播

(1)媒介信息应当反映人类共性为达到信息共享需要克服地球村语言阻碍反映全人类共性最美好的东西视觉符号

(2)反映本民族特点新华“天人合一”美联“天人分裂”灾难报道对比(3)反映本地区特点,四人格发展阶段论与大众传播1埃里克森-人格发展八阶段危机和相应品质P104婴儿期(01.5岁):

基本信任和不信任的心理冲突此时不要认为婴儿是一个不懂事的小动物,只要吃饱不哭就行,这就大错特错了。

此时是基本信任和不信任的心理冲突期,因为这期间孩子开始认识人了,当孩子哭或饿时,父母是否出现则是建立信任感的重要问题。

信任在人格中形成了“希望”这一品质,它起着增强自我的力量。

具有信任感的儿童敢于希望,富于理想,具有强烈的未来定向。

反之则不敢希望,时时担忧自己的需要得不到满足。

儿童期(1.53岁):

自主与害羞和怀疑的冲突这一时期,儿童掌握了大量的技能,如,爬、走、说话等。

更重要的是他们学会了怎样坚持或放弃,也就是说儿童开始有意志地决定做什么或不做什么。

这时候父母与子女的冲突很激烈,也就是第一个反抗期的出现,父母必须训练养成良好的习惯,如训练儿童大小便,使他们对肮脏的随地大小便感到羞耻,训练他们按时吃饭,节约粮食等;另一方面儿童开始了自主感,他们坚持自己的进食、排泄方式,所以训练良好的习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如果父母对儿童的保护或惩罚不当,儿童就会产生怀疑,并感到害羞。

学龄初期(35岁):

主动对内疚的冲突幼儿表现出的主动探究行为受到鼓励,幼儿就会形成主动性,这为他将来成为一个有责任感、有创造力的人奠定了基础。

如果成人讥笑幼儿的独创行为和想象力,那么幼儿就会逐渐失去自信心,这使他们更倾向于生活在别人为他们安排好的狭窄圈子里,缺乏自己开创幸福生活的主动性。

学龄期(612岁):

勤奋对自卑的冲突在学校接受教育。

如果他们能顺利地完成学习课程,他们就会获得勤奋感,这使他们在今后的独立生活和承担工作任务中充满信心。

反之,就会产生自卑。

当儿童的勤奋感大于自卑感时,他们就会获得有能力的品质。

青春期(1218岁):

自我同一性和角色混乱的冲突一方面青少年本能冲动的高涨会带来问题,另一方面更重要的是青少年面临新的社会要求和社会的冲突而感到困扰和混乱。

所以,青少年期的主要任务是建立一个新的同一感或自己在别人眼中的形象,以及他在社会集体中所占的情感位置。

这一阶段的危机是角色混乱。

成年早期(1825岁):

亲密对孤独的冲突只有具有牢固的自我同一性的青年人,才敢于冒与他人发生亲密关系的风险。

因为与他人发生爱的关系,就是把自己的同一性与他人的同一性融合一体。

这里有自我牺牲或损失,只有这样才能在恋爱中建立真正亲密无间的关系,从而获得亲密感,否则将产生孤独感。

埃里克森把爱定义为压制异性间遗传的对立性而永远相互奉献。

成年期(2565岁):

生育对自我专注的冲突当一个人顺利地度过了自我同一性时期,以后的岁月中将过上幸福充实的生活,他将生儿育女,关心后代的繁殖和养育。

在这一时期,人们不仅要生育孩子,同时要承担社会工作,这是一个人对下一代的关心和创造力最旺盛的时期,人们将获得关心和创造力的品质。

成熟期(65岁以上):

自我调整与绝望期的冲突由于衰老过程,老人的体力、心车和健康每况愈下,对此他们必须做出相应的调整和适应,所以被称为自我调整对绝望感的心理冲突。

2.人格发展阶段与大众传播

(1)节目定位心理依据:

受者年龄定位;节目内容定位避免角色混乱,中国中央电视台现开办有17套开路播出的电视节目,并开通一个高清晰度电视试验播出频道。

17个开路频道为综合频道、经济频道、综艺频道、中文国际频道、体育频道、电影频道、军事农业频道、电视剧频道、英文国际频道、科教频道、戏曲频道、社会与法频道、新闻频道、少儿频道、音乐频道、西班牙语频道、法语频道,内容几乎涵盖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

同时开办了30多个数字电视付费频道和28个网络电视频道。

数字电视付费频工程道包括风云足球、第一剧场、风云剧场、世界地理、风云音乐、怀旧经典、高尔夫网球、老故事、CCTV-娱乐、CCTV-戏曲、央视精品、国防军事和女性时尚等频道。

网络电视频道包括新闻、央视关注、纪录、旅游、历史、英语、杂技、电视剧、综艺、相声、气象、科技、美食、小品、音乐、体育、生活、卡通王国、时尚、京剧、少儿、经济、法制、教育、游戏、话剧、魔术、人物等。

依据节目内容的不同,我们可以将节目分为七大类:

青少节目、新闻节目、广告经济信息节目、海外节目、文艺节目、体育节目、社教节目。

其中,央视的定位频道栏目节目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