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诊断学》考点精要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909812 上传时间:2023-04-29 格式:DOCX 页数:47 大小:110.3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医诊断学》考点精要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7页
《中医诊断学》考点精要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7页
《中医诊断学》考点精要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7页
《中医诊断学》考点精要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7页
《中医诊断学》考点精要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7页
《中医诊断学》考点精要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47页
《中医诊断学》考点精要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47页
《中医诊断学》考点精要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47页
《中医诊断学》考点精要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47页
《中医诊断学》考点精要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47页
《中医诊断学》考点精要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47页
《中医诊断学》考点精要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47页
《中医诊断学》考点精要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47页
《中医诊断学》考点精要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47页
《中医诊断学》考点精要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47页
《中医诊断学》考点精要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47页
《中医诊断学》考点精要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47页
《中医诊断学》考点精要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47页
《中医诊断学》考点精要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47页
《中医诊断学》考点精要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47页
亲,该文档总共47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医诊断学》考点精要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中医诊断学》考点精要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医诊断学》考点精要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4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中医诊断学》考点精要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高热(39℃上)持续不退,不恶寒只恶热

里实热证—伤寒阳明经证和温病气分

潮热

下午3-5时(申时)称为日哺潮热

阳明潮热—阳明腑实证

午后和夜间有低热,骨内向外蒸透的感觉

阴虚火旺,瘀血积久,郁而化热真阴

发热以夜间为甚者,称为身热夜甚

温病发热—热入营分,耗伤营阴夜莺

身热不扬(肌肤初不热稍久即灼手),午后

湿温潮热—湿温病(兼困重乏力)

微热

38℃以下

小儿于夏季气候炎热时长期发热,兼有烦渴、多尿、无汗等,至秋凉自愈者

气阴两虚发热

寒热往来

无定时

自觉时冷时热,一日多次而无时间规律少阳病—半表半里证

有定时

1疟疾:

每日或二三日发有定时。

2气郁化火及妇女热入血室:

寒热往来,似疟非疟。

有汗无汗

无汗

表证无汗:

风寒表证里证无汗:

津血亏虚,阳气虚(化汗无源)

有汗

表证:

风邪(风热)表证里证:

里热证阳虚,阴虚内热(虚实有汗)

特殊汗出

其他

自汗、盗汗并见

气阴两虚

绝汗

危重,冷汗淋漓如水,苍白,肢冷脉微

亡阳

危重,汗热而黏如油,躁烦渴,脉细数疾

亡阴

黄汗

战汗

汗出沾衣色如黄柏汁

风湿热邪交蒸

全身寒战抖动,而后汗出

疾病转折点

头汗但头汗

上焦热盛;

中焦湿热;

虚阳上越;

食辛辣

“虚阳吃上中辣”

半身汗

多见于:

痿病、中风及截瘫病人

手足心汗

阳气内郁,阴虚阳亢;

阳明燥热内结;

脾虚运化失常

阳明湿热脾虚兼郁热

心胸汗

心悸、失眠、腹胀、便溏等

心脾两虚

心悸、心烦、失眠、腰膝酸软等

心肾不交

阴汗

外生殖器及其周围汗出下焦湿热

疼痛性质

胀痛

气滞但头目胀痛,多因肝火上炎或肝阳上亢

冷痛

寒邪阻滞(实证);

阳气亏虚(虚证)

灼痛

火邪窜络(实证);

阴虚火旺(虚证)

重痛

湿邪;

但头重痛,可因肝阳上亢,气血上壅所致

酸痛

湿邪,气血运行不畅;

肾虚骨髓失养腰酸背痛

绞痛

有形实邪阻闭气机:

“真心痛”;

结石;

寒滞胃肠

空痛

气血亏虚,阴精不足

隐痛

阳气精血亏虚

走窜痛

胸胁脘腹疼痛而走窜不定(气滞)四肢关节游走不定(风邪偏胜)

固定痛

胸胁脘腹等(瘀血)四肢关节固定作痛(寒湿、湿热热壅血瘀)

疼痛部位

头痛

 

前额连眉棱骨痛(阳明);

后头连项痛(太阳);

头两侧痛(少阳);

巅顶痛(厥阴)头痛连齿(少阴经)

胸痛

胸痹:

痰瘀阻(左胸心前区);

真心痛:

胸背掣痛手足清冷;

肺痨;

肺热;

肺痈

肋痛

少阳证、肝气郁结、气滞血瘀、肝胆湿热、肝胆火盛、寒滞肝脉肝阴虚“年少气血热火寒凝致阴虚”

胃脘痛

实证:

食后加剧(穿孔);

虚证:

痛缓解(胃癌)

腹痛

肠痹或肠结(持续性,阵发性);

脏器穿孔(全腹、压痛反跳痛);

结石(脐部、向大腿内侧及阴部放射)

背痛

脊痛不可俯仰(寒凝督脉);

背痛连项(太阳经);

肩背痛(寒凝)

腰痛

肾虚(常酸软)寒湿(冷痛沉重,阴雨天)淤血(刺痛)结石(突剧痛,放射,尿血)

带脉损伤(绕如带状)

四肢痛

阻滞气血(风、寒、湿、血);

脾胃虚损(不达于四肢);

独见足跟痛(老弱)

头晕

肝火肝阳(胀痛)气血亏虚(面白,乏力)痰湿内阻(重,如缠裹)肾虚精亏;

淤血

胸闷

心气心阳虚;

痰饮停肺(咳喘痰多);

痰热壅肺(壮热、鼻翼煽动);

寒邪客肺(畏寒肢冷);

气管异物,气胸以及肝气郁结心肺肝闷

心悸

心胆气虚、心气亏虚、心血不足、心脉痹阻、水气凌心(结合内科余见内科)

身重

水湿泛溢气虚不运(湿气重)

麻木

气血亏虚、风寒如络、肝风内动、风痰阻络、痰湿或瘀血阻络风痰虚

耳鸣、耳聋

实证(声大如雷,按之尤甚):

肝火、肝阳、痰火、气血淤肝脾

虚证(声细如鸣按之可减):

肾精亏、清阳不升、肝阴血虚肝肾脾

目痛

肝火上炎(赤肿);

风热上袭(干涩);

阴虚火旺

目眩

实证

肝阳上亢、肝火上炎、肝阳化风及痰湿上蒙清窍(标实本虚)

虚证

气虚、血亏、阴精不足

目昏、雀盲

肝肾亏虚,精血不足,目失所养

失眠

心胆气虚、阴虚、阳盛、食积胃脘

嗜睡★

心胆气虚

困倦嗜睡,头目昏沉,胸闷脘痞,肢体困重

痰湿困脾

困倦头昏沉,纳呆腹胀,

脾失健运

饭后困倦嗜睡(中气不足)

心肾阳虚

似睡非睡

正气未复

不能正确回答问题

邪闭心神

鼻鼾痰鸣昏睡

口渴欲饮

大渴喜冷饮(壮热、津伤);

口渴咽干(阴虚);

口渴多饮(消渴病、小儿夏季热)

渴不多饮:

湿热证;

热入营分证;

痰湿内停(水入即吐);

淤血(不咽)

食欲减退

外邪;

脾胃虚弱;

湿邪困脾;

肝胆湿热

厌食

食滞胃脘;

湿热蕴脾肝(厌食油腻);

肝木横逆犯脾(肝失疏泄)厌湿热

消谷善饥

肝胆湿热(消渴病);

胃火炽盛;

胃强脾弱

饥不欲食

胃阴虚、胃阴不足、蛔虫内扰

偏嗜食物或物

小儿虫积、妊娠期

食量变化

食量渐增与胃气有关

除中:

本来毫无食欲,突然索食,食量大增,是假神的表现之一,因胃气败绝所致

口味变化

口甜、口黏腻、口酸、口苦、口涩(如食生柿)、口咸

大便便质异常

完谷不化:

脾肾虚食滞肠胃

溏结不调

脾肾阳虚、脾气下陷(先干后稀)、肝郁脾虚(时干时稀人郁闷时无规律)

便脓血

痢疾、湿热疫毒、肠癌

大便便感异常

肛门灼热

大肠湿热热结旁流

里急后重

湿热痢疾

排便不爽

大肠气机不畅;

肝郁脾虚;

食积

大便失禁

督脉受损;

脾肾虚

肛门气坠

久病;

中气下陷

小便量次异常

小便频数

热结膀胱(新病);

肾阳虚、肾气不固(余淋不尽)

癃闭

结合内科

尿量增多

虚寒证、阳虚证或消渴(肾温煦不足气化不利)

尿量减少

热盛伤津;

汗吐下伤津;

津液不化内停(运化动态);

心阳衰竭及脾、肺、肾功能失常(源头);

湿热蕴结,尿路损伤、阻塞(道路静态)

感觉

尿道涩痛

湿热内蕴、淋证

余溺不尽

肾阳亏虚、肾气不固;

劳淋、痨淋、精癃

小便失禁

肾气亏虚、下元不固;

尿路失约(损伤、阻滞);

邪闭心包,心神失常(心肾无主)

遗尿

肾气亏虚、脾虚气陷;

肝经湿热(小儿有热)

经期异常

月经先期

脾肾亏虚,冲任不固;

血热内迫,阴虚火旺(外虚不固内有热)

月经后期

营血亏虚;

阳气虚衰,气滞血瘀、寒凝血瘀(虚、寒)

先后无定期

肝郁气滞(气机乱);

脾肾虚损(冲任不固)肝脾虚实

经量异常

月经过多

血热,气虚不固,血瘀(血不归经)(经多气血热於,经少气血寒凝)

月经过少

营血不足;

肾气亏虚无源;

寒凝血淤

崩漏

热伤冲任;

淤血阻滞;

脾气虚;

肾阳不足

闭经

血虚;

阻滞;

虚劳;

肝郁

经色质异常

色淡:

血少;

色深、稠:

血热;

色紫:

血瘀

痛经

不通则痛(拒按):

气滞血瘀;

湿热蕴结;

寒凝阳虚(气血寒热)

不荣则痛(冷痛、隐痛、空痛)气血两虚

带下

白带

脾肾阳虚、寒湿下注

黄带

湿热下注;

湿毒蕴结(黄邪西毒)

赤白带

肝经郁热(热伤血络),癌症

表5-望诊(得神、少神、失神的临床表现与意义)

少神

又称“神气不足”

两目晦滞,目光乏神,面色少华,暗淡不荣,精神不振,思维迟钝,少气懒言,肌肉松软,动作迟缓

失神

又称“无神”

①精亏神衰而失神(虚、无)

两目晦暗,目无光彩,面色无华,晦暗暴露,精神萎靡,意识模糊,反应迟钝,手撒尿遗,呼吸异常,骨枯肉脱,形体羸瘦

②邪盛神乱而失神(实)

神昏谵语,循衣摸床,撮空理线(癫);

猝倒神昏,两手握固,牙关紧急(抽搐)

表7–望诊(神乱:

又狂又(郁)癫痫)

分证

焦虑(郁证脏躁)

时恐惧,焦虑,心悸气促,不敢独处一室

多虚证,由心胆气虚

狂躁不安

(狂证)

病人狂躁妄动,胡言乱语,少寐多梦,打人骂詈,不避亲疏,语无伦次,登高而歌,弃衣而走

多属阳证,多暴怒气郁化痰火扰乱心神

(癫病痴呆)

表情淡漠,神识痴呆,喃喃自语,哭笑无常,悲观失望

多属阴证,多忧思气结,为痰阻心神

猝然昏倒(痫证)

突然昏倒,口吐涎沫,两目上视,四肢抽搐,醒后如常

多由脏气失调,肝风夹痰上逆,阻闭清窍

表9–望诊(《素问·

刺热》分候法)

面部部位

额部(庭)

鼻部(明堂)

左颊(上蔽)

右颊(下藩)

颏部(基)

脏腑定位

表10–望诊(常色与病色)

常色

总特点

明润含蓄(常分主客病分善恶)

分类及特点

主色(红黄隐隐,明润含蓄);

客色(因气候、地域等变化)

病色

晦暗、暴露

善色(有异常,仍光明润泽);

恶色(面色异常,且枯槁晦暗)

表11–望诊(病色交错内容)★

五脏

正色

正病

病色交错

附注

色生病

吉中之顺

病生色

吉中小逆

病克色

凶中之顺

色克病

凶中之逆

中间两个是“病”开头

记忆为“笨笨两头色”

表12–望诊(面色归纳表)★(除鹅外其他动物全是病的)

五色

平人

病人

有华无病

无华将病

有华主生(善色)

无华病危(恶色)

如苍璧

如蓝

如翠羽(翠鸟)

如草兹(枯草)

如白裹朱

如赭

如鸡冠

如衃血

如雄黄

如黄土

如蟹腹

如枳实

如鹅羽

如盐

如豕膏(猪)

如枯骨

如漆

如地苍

如乌羽(乌鸦)

炲(锅底)

表13–望诊(五色主病)

主病

证型

赤色

主热证

实热证;

阴虚证;

戴阳证(泛红如妆、游移不定)

白色

主虚证(血/气、阳)、寒证、失血证

气虚血少,阳衰寒盛;

血虚证,失血证;

阳虚证(晄白);

阳虚水泛(虚浮)

黄色

主脾虚、湿证//黄疸

青色

主寒证、气滞、血瘀、疼痛、惊风

共主寒、血、痛(韩雪痛经)+惊气

+肾水

黑色

主肾虚、寒证、水饮、血瘀、剧痛

表14–望诊(望色十法)

浊(安卓

甚(深深

表现

色浮皮(表证)

色沉皮(里证)

色清明

(阳证)

色浊暗(阴证)

色浅淡(虚证)

色深浓(实证)

疏散,开(实证将解)

壅滞,闭邪渐聚

久病

色润泽(病轻)

色枯槁(病重)

表15–望诊(肥胖与消瘦)

病名

肥胖

胖而能食,为形气有余;

胖而食少,为形盛气虚“脾”

消瘦

形瘦食多,为中焦有火;

形瘦食少,为中气虚弱;

皮包骨:

阴血不足,内有虚火“胃”

表16–望诊(动静姿态的临床表现和意义)

形态

坐形

坐仰首(胸疾);

坐而喜俯(气虚);

但坐不能卧,卧则气逆(肺有伏饮);

坐手抱头(精神衰败)

卧式

卧向里(阴、寒、虚证)仰卧掀衣被(实热证);

但卧不能坐,坐则眩晕(气血俱虚,肝阳化风)

立姿

立不稳,似醉并眩晕(肝风内动脑病变)不耐站,靠它物支撑(气血虚衰)立两手扪心(心虚怔忡)

表17–望诊(囟门异常的临床表现及意义)

囟填

囟门突起

实证。

温病火邪上攻,脑髓有病,颅内水液停聚。

囟陷

囟门凹陷

虚证。

吐泻伤津,气血不足,先天肾精亏虚,脑髓失充(≥6月)

解颅

囟门迟闭

前囟呈菱形,12—18个月闭合;

后囟呈三角形,出生后2—4个月闭合(前宽后窄)

表18–望诊(头发异常的临床表现及意义)

发黄

精血不足(稀疏易落);

先天不足,肾精亏(长迟缓,)疳积(结如穗)

发白

肾虚(伴耳鸣、腰酸);

劳神伤血(伴失眠、健忘);

不属病态(先天)

脱发

血虚受风(光亮头皮、斑);

肾虚;

血热化燥(痒、多屑、多脂)

表19–望诊(面形异常的临床表现及意义)

面形

病证

面肿

阳水(眼睑先肿较速);

阴水(色晄白、较慢);

水气凌心(青紫、心悸气喘)

腮肿

痄腮(耳垂为中心肿):

温毒之邪,儿童;

托腮痈(颧下颌上耳前发红肿),发颐:

阳明热毒;

腮腺肿瘤(不红不热)

口眼斜

口僻(一侧口眼斜而无半身瘫痪):

风邪中络;

中风:

肝阳风痰阻闭经络

表20–望诊(特殊面容的临床表现及意义)

恐惧状:

狂犬病(水声),小儿惊风;

苦笑貌:

破伤风

表21–望诊(目态的临床表现及意义)

瞳孔缩小(乌、农中毒);

瞳孔散大(五风内障、杏仁中毒“大信封”);

目睛凝视(瘿气)

胞睑下垂(睑废)

先天不足,脾肾亏虚(双睑);

脾气虚衰或外伤(单睑下垂)

昏睡露睛

脾虚,清阳不升;

吐泻伤津;

小儿多见

病人昏昏欲睡,睡后胞睑未闭而睛珠外露

厥病患者,神明失主

目瞤

风热外袭(实);

气血不足,经络失养(虚)

目之形

浮肿(脾湿);

凹陷(吐泻血虚);

凸出(肺胀缨气);

红肿(风热毒脾蕴热)

表22–望诊(耳之色泽、形态的临床表现及意义)

目之色泽

目肿赤(心火)烂(脾湿热)全肿(肝经风热);

目框黑(肾虚水肿)

耳之色泽

耳白;

耳红肿(肝胆湿热或热毒);

耳青黑(阴寒、剧痛);

耳枯黑(肾精亏虚);

小儿耳背红络发凉(麻疹先兆)

耳之形态

耳廓瘦薄(肾气不足);

耳廓肿大(邪气盛);

耳干枯萎缩(肾精耗竭);

耳轮皮肤甲错(瘀血)

表23–望诊(鼻之形态的临床表现及意义)

鼻之形态

鼻头红肿生疮(胃热血热);

鼻头粉刺(酒齄鼻:

肺胃蕴热);

鼻柱溃陷(梅毒);

柱塌,眉毛落(麻风);

鼻翼煽动(肺热哮病);

煽张,喘汗如油(肺衰)

表24–望诊(望口与唇的临床表现及意义)

口之形色

口角流涎(成人:

中风;

儿:

脾虚);

糜(湿热内蕴);

疮(邪毒,心脾积热)

口之动态

口张(虚证肺气将绝);

噤(实证);

撮(脐风破伤风);

口涡;

口振(阳衰寒盛)口动(胃气虚弱热极生风脾虚)

唇之色泽

嘴唇红肿而干:

热极;

嘴唇呈樱桃红色:

煤气中毒

唇之形态

嘴唇糜烂(脾胃积热);

内溃烂(虚火上炎)唇边生疮(心脾积热);

满唇反(脾气将绝)

锁口疔:

唇角生疔,麻木痒痛;

人中疔:

人中生疔,人中沟变浅,麻木痒痛

表25–望诊(望齿与龈的临床表现及意义)

牙齿色泽

齿干燥(胃阴已伤)齿光燥如石(阳明热盛);

齿燥如枯骨(肾阴竭);

牙齿枯黄脱落(久病骨绝)齿焦有垢(胃肾热)齿焦无垢(气液已竭)

牙齿动态

牙关紧急(风痰热);

咬牙啮齿;

睡中咬齿(胃热、虫积)

牙龈形态

牙宣(牙根暴露,牙齿松动):

肾虚或胃阴;

牙疳:

疫疠之邪

表26–望诊(望咽喉形态的临床表现及意义)

红肿

乳蛾(热盛,虚火);

喉痈(内外热)

溃烂

溃烂分散表浅(热轻虚火);

溃烂成片或洼陷(热毒壅盛);

溃腐久,淡红或苍白(虚证)

伪膜

伪膜(假膜)

肺胃热浊(咽部溃烂处表面所覆盖的一层黄白或灰白色膜)

白喉

儿童烈性传染病(伪膜坚韧,不易拭去,重剥出血,很快复生)

表27–望诊(望颈项的临床表现及意义)

外形

瘿瘤(肝郁气结);

瘰疬(串珠,肺肾阴虚);

颈瘘(痰火久结);

项痈、颈痈(风热邪毒)气管偏移(肿瘤

动态

项强(太阳经脉);

项软(病危);

颈脉搏动(肝阳上亢或血虚重);

颈脉怒张(心血瘀肺气壅)

表28–望诊(望腰背部的临床表现及意义)

脊柱侧弯(坐姿先天);

脊疳(火毒);

缠腰火丹(血热搏结,湿热)

角弓反张(热极生风、中毒)腰部拘急

表30–望诊(望前阴的临床表现及意义)

疝气

肝郁、受寒、湿热、气虚、久立远行

阴缩

寒滞肝脉;

外感热病,初入厥阴

表31–望诊(皮肤病症的临床表现及意义)

斑疹

不碍手,压之不褪色【阴斑】青紫,出没无常;

【阳斑】红紫,伴高热。

病因:

温病邪入营血

碍手,压之褪色麻疹、风疹、隐疹,温热病,外感风热或过敏,或热入营血

水疱★

白碚

晶莹如粟,高出皮肤

湿郁汗出不彻“白玉”

水痘

顶满无脐,晶莹,易破,大小不等,分批出现,

儿科常见传染病

湿疹

红斑,迅速形成丘疹、水疱,现红色湿润之糜烂

湿热蕴结,复感风邪

热气疮

针头到绿豆,烧灼感,发口角唇缘,或眼睑外阴、

高热病人、肺胃热壅二经,湿热蕴蒸皮肤

疮疡

红肿高大,根盘紧束、(易消,易溃,易敛)

阳证。

湿热火毒蕴结,气血壅滞

漫肿无头,色不变,疼痛难消、难溃、难敛,

阴证。

痈三易疽三难疔三毒

患部形小如粟,根深如钉,漫肿灼热,麻木疼痛

竹木刺伤,受疫毒、疠毒、火毒

浅表,形小而圆脓出即愈

暑湿阻于肌肤“小节‘

表32–望诊(望呕吐物色质及临床意义)

色质

临床意义

呕吐清稀无酸臭味,或呕吐清水痰涎;

朝食暮吐

胃阳不足,寒邪犯胃,脾胃俱虚

呕吐物秽浊有酸臭味,喷射状呕吐

邪热犯胃,热扰神明

吐不消化、味酸腐的食物

伤食

呕吐黄绿苦水

肝胆郁热或湿热

吐血色暗红或紫暗有块,夹有食物残渣

胃有积热,肝火犯胃,胃腑血瘀

表33–望诊(望小儿指纹的主证及临床意义)★

三关测轻重

指纹显于风关(入络外感);

达气关(入经);

指纹达于命关(入脏腑);

达指端(透关射甲:

凶险)

浮沉分表里

指纹浮而显露(外感表证);

纹沉隐不显(内伤里)

红紫辨寒热

指纹偏红

外感表证、寒证

冬天手指冻的红彤彤

指纹紫红

里热证

里热炽盛,脉络扩张,气血壅滞

指纹青色

疼痛、惊风

痛则不通,或肝风内动

指纹淡白

脾、疳积(营养不良)

脾胃气虚,生化不足,气血不能充养脉络

指纹紫黑

血络郁闭,重危

邪气亢盛,心肺气衰,脉络瘀阻

淡滞定虚实

指纹浅淡纤细

络纤细单只斜形

指纹浓滞增粗

弯曲增粗多枝、环形、

表34–舌诊(舌色的表现和临床意义)

舌色

舌象特征

淡白舌

比常舌色浅淡,白色偏多红色偏少

气血两虚(光莹、瘦薄)、阳虚(胖嫩)、寒实淡白三虚枯血脱

枯白舌

舌色白,几无血色

主脱血夺气,病情危重

红舌

正常舌色红,甚至呈鲜红色。

主实热(部位)、阴虚(少苔)红舌实热余阴虚

绛舌

较红舌颜色更深,或略带暗红色

主热盛、阴虚火旺

①热入营血(温热病):

舌绛有苔苔薄白:

表邪未解

②阴虚火旺:

舌绛少苔或无苔

③血瘀:

舌绛少苔而润绛暗阴瘀火热旺

紫舌

①全紫舌:

全部紫色,或局部青紫斑点

②淡紫舌:

淡而泛现青紫

③紫红舌:

红而泛现紫色

④绛紫舌:

绛而泛现紫色

⑤斑点舌:

局部青紫色斑点

主血行不畅(热极、寒极、血瘀、酒毒)紫主寒热酒瘀毒

①瘀血:

全舌青紫,或有紫色斑点

②青紫舌:

血脉凝滞,阴寒凝滞,热毒炽盛,外伤瘀

③淡紫舌(淡白舌转化):

阴寒内盛、血瘀、阳衰寒

④绛紫舌、紫红舌(淡红舌转化):

干枯少津,为热毒炽盛(营阴受灼,气血壅滞,干枯少津)热

表35–舌诊(舌形:

老瘦刺纹痕。

老舍刺纹身留疤痕)

舌形

舌象

主证

苍老舌/娇嫩舌

舌质纹理粗糙/细腻,浮胖

实证/虚证老嫩辨虚实

胖舌

脾肾阳虚(淡胖);

脾胃湿热酒毒(红胖);

心脾热盛,热毒(肿胀舌)胖瘦知水火

瘦舌

气血阴液不足(薄瘦);

气血两虚(淡瘦);

阴虚火旺(红瘦)

点刺舌

气分热盛(刺舌);

血热内盛,阴虚火旺热入营血(点刺)

点刺是热极点是点,刺是刺

裂纹舌

血虚不润;

脾虚湿盛(气血生化受限而干裂)

热盛血虚脾湿裂(撕裂)

齿痕舌

寒湿壅盛,阳虚水湿内停;

脾虚或气虚;

湿热痰浊壅滞

脾虚寒热湿齿痕

表36–舌诊(舌态的表现和临床意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调解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