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海潮》与《西湖七月半》异同比较.docx

上传人:b****0 文档编号:9106730 上传时间:2023-05-17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22.6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望海潮》与《西湖七月半》异同比较.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望海潮》与《西湖七月半》异同比较.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望海潮》与《西湖七月半》异同比较.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望海潮》与《西湖七月半》异同比较.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望海潮》与《西湖七月半》异同比较.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望海潮》与《西湖七月半》异同比较.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8页
《望海潮》与《西湖七月半》异同比较.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8页
《望海潮》与《西湖七月半》异同比较.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8页
亲,该文档总共8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望海潮》与《西湖七月半》异同比较.docx

《《望海潮》与《西湖七月半》异同比较.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望海潮》与《西湖七月半》异同比较.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望海潮》与《西湖七月半》异同比较.docx

《望海潮》与《西湖七月半》异同比较

 

《望浪潮》与《西湖七月半》的异同比较

 

《望浪潮》与《西湖七月半》[1]是收录在徐中

玉、齐森华主编的《大学语文》教材中的两篇文章,

 

同属写景记游类作品。

《望浪潮》是词,作者柳永;《西

湖七月半》属小品文,作者张岱。

经过对照解读这两

篇文章,我们会发现四个相像点和四个不一样点,进而

 

达到对这两篇文章的透辟理解,获取提高性的认识。

 

一、相像点比较

 

1.写作题材相同。

两篇文章都以杭州西湖作为写

 

作对象。

杭州自古以来就以其风景独到、水光潋滟而

有名,“上有天堂,下有苏杭”的誉词耳熟能详。

文人骚客对杭州情有独钟。

大才子苏轼在《饮湖上初晴雨后》中写道:

“水光滟潋晴方好,山色空朦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适宜。

”西湖美景琳琅满目,作者奇妙地借美女西施比喻西湖之美,两者互相照顾,相辅相成,真是奇思妙喻,不愧为千古名句。

宋朝诗人杨万里盛意歌颂:

“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

同。

接天莲叶无量碧,映日荷花别样红”(《晓出净慈

寺送林子方》)。

既然西湖美景向来是文人墨客描述的

 

对象,如何以其独到的手法、新奇的视角使其流传千古,就彰显每个文人不一样之处。

2.都写自我感觉。

两篇文章都属文学作品写景游记类文章,都从作者自我的视角写出独到的感觉,写出观摩对象的“味”来。

这两篇文章由于都是作者用“心”在写,而且选择自己感觉最深的、心灵触动最大的点去写,因此真切写出了自己真切地感觉。

惟有捕获这些撼动自己心灵的东西,捕获这些顷刻间产生的思想的火花,才算真切有特点的文章。

如“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望浪潮》)、“西湖七月半,一无可看,只可看看七月半之人”(《西湖七月半》),都属佳词丽句,千古流传。

3.都属才子。

柳永在宦途上是一个典型的落拓文人,性格放浪,一世浪迹秦楼楚馆。

他曾在《鹤冲天》中自愚道:

“才子词人,自是白衣卿相”,“且恁偎红翠,风流事,一生畅。

青春都一饷。

忍把虚名,换了浅斟低唱。

”他把一生精力都倾注在填词上,他是北宋第一位专业词人。

他的词深受基层百姓的欢迎,“凡有井水饮处,即能歌柳词。

”宋?

罗大经《鹤林玉露》丙编卷一说“金主亮闻歌,欣然有慕于‘三秋桂子,十里荷花’遂起投鞭渡江之志”[2]。

足见柳词流传之远,为人喜欢之深了。

连本来不大看不起柳永的苏轼,读到

 

柳词:

“渐霜风凄紧,关河冷淡,残照当楼”之句,也不得不赞美道:

“此语于诗句不减唐人高处”(《侯鲭录》卷七一)。

柳永多才多艺,精晓乐律,善于铺叙和使用俚俗语言,他是慢词体系的创始者;有创调之功,在

宋词880多个词调中,有100多个调是柳永开创或初次使用,至此,令、引、近、慢,单一、双调、三叠、四叠,都蔚然民风。

一世流传下来的词作有200多首,共用17个宫调,130种词调。

柳词雅俗并陈,率真理解,自然流畅,千百年来遇到人们的尊崇和喜欢。

张岱和王思任、祁彪佳并称晚明“三才子”,私从甚密,人品相伯仲,才华也相类。

张能诗善文,兼通戏曲、音乐,尤以小品文著称,文笔清爽流畅。

一世著作颇丰,但流传下来的只有《陶庵梦忆》、《西湖梦寻》等数种。

4.都有真性情。

不论是年青时的追欢买笑的风流

 

生活,仍是被宋仁宗“且去浅斟低唱,何要虚名”的

圣旨堵死为官之路后,柳永创作了大批深受基层百姓

喜欢的词,成为北宋最受欢迎的大众歌星,其真性情

在歌词中获取酣畅淋漓的发挥。

而张岱的真性情在常人看来仿佛有些偏颇,他交友主张“人无癖不行与交,以其无深情也,人无癖不行与交,以其无真气也。

”作文更不会如附庸文雅之徒,欺世盗名之辈,而求真性

 

情,高风格,少夸饰,更少伪词,少惺惺恶态。

每读

《西湖七月半》,都能感悟出其汩汩真情。

 

二、不一样点比较

 

柳长生活在北宋中期,而张岱则生活在明朝末期,品读二人的作品,在字里行间就会意会其创作在生活经历、作品内容、思想感情、艺术特点等诸多方面的不一样,略做比较以下:

1.生活经历不一样。

柳永,北宋人,生卒年不详,原名三变,字耆卿,生于儒学官宦世家。

创作的黄金期间是在宋真宗至仁宗的三十多年间,也是北宋经济繁华兴隆的期间。

四十多岁才入仕为官,官职低微,暮年官之屯田员外郎。

文学成就巨大,为词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其慢词构造完好,井井有条,工于点染,舒畅淋漓,创作了“以白描见长,铺叙有条有理,仔细而又直露”的艺术手法。

张岱(1597-1679)字宗子,号陶庵,生于仕宦之家,但不求仕进,明亡后避居深山,从事著述。

倡议任情适性的文风,被学术界公以为为晚明小品文的集大成者。

2.作品内容不一样。

《望浪潮》以大开大阖、波涛起伏的笔法,浓墨重彩地铺写了杭州的湖山秀美和都市

 

繁华。

上阕共四句,写都市繁华。

第一句点出杭州地点的重要、历史的悠长和城市的繁华。

第二句写街巷河桥的漂亮、居民住所的精致和都市户口的繁庶。

眺望去,垂柳含烟,薄雾如纱,虹桥似画,真是如画的自然景致呀;你看,各式建筑鳞次栉比,檐牙参差,千门万户,怡然安宁,真是实足的都市情景啊!

第三句描绘蜚声中外的钱塘江潮,汹涌的潮水像愤怒相同奔泻而来,激起如雪如霜的白色浪花。

第四句,叙写都市生活富庶豪华,经济繁华。

下阕四句写湖山秀美,交待写作目的。

第一句极写西湖之美,“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

第二句经过莲娃和钓叟悠然自得的生活显现了天下太平下的百姓安乐图。

第三句写官员品酒赏音,吟诗作画。

第四句彰显写作目的,拜会孙何。

全词环绕山美水佳人美社会更美铺陈睁开。

而小品文《西湖七月半》篇幅短小,全文只3段,主要描绘的不是西湖的湖光山色之美,而是突出人文景观之至。

第一段叙写观月的五类人:

王侯将相、名娃闺秀、名妓闲僧、屠狗之辈和文人雅士。

第二段写前四类人参加嘉会的场景,嘲讽王侯将相附庸文雅的丑态和街市百姓赶凑喧闹的庸俗。

第三段则写第五类人即文人雅士观月时高傲脱俗的韵致。

3.思想感情不一样。

柳耆卿与孙相何为布衣交。

 

知杭州,门禁甚严,耆卿欲见之而不得,作《望浪潮》

词往见名妓楚楚曰:

“欲见孙相,恨无路子。

若因府会,

 

愿借朱唇歌于孙相公以前。

若问谁为此词,但说柳七”

 

[3]。

中秋府会,楚楚委宛歌之,孙改日迎耆卿预坐。

为拜会友人而作,永垂不朽情有可原。

《西湖七月半》的作者张岱青少年时生活优胜,追求精致生活,自称“好鲜衣,好美食,好骏马,豪

华灯,好烟火,好梨园,好鼓动,好古玩,好花鸟”;在他47岁时明朝覆亡,家境也随之没落。

张代的一世,经历了天壤之其他两个阶段,生活境遇发生巨大变化。

明亡前,声色之好,耳目之娱,无所不用其极;明亡

后,他沦为亡国之民,破家之子,“山厨常断炊”,凄风苦雨,飘零人间四十年。

旧事如烟,全部都成了梦忆。

劫难是一份财产。

4.艺术特点不一样。

《望浪潮》重写自然景观,铺叙晓畅,上片写杭州,下片写西湖,以点带面,明暗交错,形容得体。

《西湖七月半》重写人文景观,善于对照,面对被历代文人称叹不已的西湖,他荡开窠臼,不写西湖风景,偏写七月半西湖看月之人,构思奇特,立意奇特。

经过两篇文章异同点的比较,感悟颇多,获取以下提高性的认识。

 

三、提高性的认识

 

1.旅行感悟。

《望浪潮》与《西湖七月半》同为旅

 

游类文章,从中可否获取旅行感悟呢?

和我们在旅行热衷的感觉能否相同?

流连于湖光山色,陶醉于云雾烟霞,被美景所吸引,这是一类;透过眼前的风景,饶有兴味的隔岸观火,精神贵族眼中的另类时髦,获取精神的自由,参透人生,这是第二类。

同为儒学文人,“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的儒学理念铭记于心。

在盛世,达则兼济天下,文人极易做出选择,建设国家,造福人民;在社会急剧动乱甚至战乱期间,该如何选择?

又有几人能真切独善其身?

与张岱同期间的黄宗羲以为,文章是“天地之元气”,每当到了恶运危时,天地闭塞,“元气鼓荡而出,拥勇郁遏,坌愤激讦”[4],即在社会急剧动乱的期间,必定产生搏击风雷、惊世骇俗的文章。

这样的文章,才是作者心里世界的折射,面对纷繁嚷嚷的凡间,相同是观月,有的是机心,有的是庸心,而高洁雅士则是无丝微富贵荣华的朴实之心,追求与山、水、湖融为一体的境地,与道家的齐存亡、泯物我、等贵贱一模一样,庄子面对爱妻之死,却“鼓盆而歌”,他何尝不伤心,不过他

 

理性的以为人的由生而死就好像四时运转相同,是必定的规律,死者既安眠于天地之间,活着的人再为之悲伤也是无益的了,只有去哀情,泯悲喜,才能超然于物累,心不为形役。

张岱与王思任、祁彪佳同为晚明三才子,可谓存亡之交。

明亡后,王誓不朝清,绝食而死;祁留下“浅笑入九泉,浩气留天地”的遗诗,投水而亡。

往日的好友已成为阴间之鬼,他虽无庄子的“鼓盆而歌”,但借《西湖七月半》怀念故人之情已表露于笔端。

《西湖七月半》所表现的应是自庄子以来隐逸文化的发展,由于“一方面是对人间、欲望、感情的超越,另一方面是追求精神自由”[5]。

人惟有挣脱利害得失,超越富贵荣华,才能创建出安静、平易的物我交融的境地。

如:

“月色凄凉,东方将白,客方散去。

吾辈纵舟,熟睡于十里荷花之中,香气拍人,清梦甚惬。

”此时,月色、清山、湖水、荷花,全部安静而美好,这里显现的是物我两忘、心物交感的天人合一的境地,若无摒弃世俗的各种羁绊,岂能臻此自然、天地融为一体?

这是真情味呀!

庸俗与文雅、喧哗与清寂前后形成多么鲜亮的对照啊!

他所表现出来的旅行感悟是独到的。

今日我们倡议红色旅行,其境地就是追求心里的开释、精神的自由,在目染耳濡和亲自经历中心里获取最大程度的知足,精神获取最大

 

程度的自由――超然于物累,心不为形役。

2.和睦构思。

从旅行感悟出发,我们从《望海

潮》与《西湖七月半》这两篇文章中,相同能感觉到

 

先人的生计状态和思想方式对我们今日建立和睦社会

 

的阐释。

几千年以来,中华民族在黄土地上生生不息,

代代相传,其生计状态不过两种:

“一种是政治比较清

明、人民比较富饶、社会比较平定的状态,能够算是

 

比较靠近和睦的状态;一种是政治陷于黑暗、人民苦

难相寻、社会日益杂乱甚至战乱频仍的状态”[6]。

 

无疑问,人们享受幸福美满的生活,主假如以和睦或

靠近和睦为主旋律的社会才能创建的。

和睦是我们古

人主要的思想方式之一,老子神往的“小国寡民”,孔

子神往的“大同”,陶渊明所描绘的“男女穿着,悉如

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的没有压迫、没有剥

 

削、人人劳动、同等自由的社会生活图景,无一不是

和睦思想的折射。

可见,和睦是人类生计发展的广泛

需要和梦想。

和睦就是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

和睦共处的状态。

《望浪潮》全词显现的不过就是一种

和睦的状态。

 

第一,自然风景优美。

“烟柳画桥”――街巷河桥之美。

“怒涛卷霜雪”――江涛之壮阔。

“重湖叠?

t清嘉,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自然界中的佳景湖、

 

山、秋月、桂花、荷花奔赴而来,令人神清气爽,联想万千。

第二,人与人和睦相处。

“羌管弄晴,菱歌泛夜,嬉嬉钓叟莲娃。

”笛声婉转,跟着湖水涟漪,湖畔垂钓的老人悠然自得,湖中采莲的孩童喧杂玩耍。

仅一句话就给我们显现了一幅天下太平下的百姓安乐图。

第三,社会繁华富庶。

“市列珠玑,户盈罗绮,竞豪奢。

”珠玉宝石遍陈于市,家家户户绫罗盈柜,人们的服饰艳丽豪华,竞相斗妍。

把经济繁华、生活富庶豪华的社会刻画得栩栩如生。

从《望浪潮》不难看出,和、和睦是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以致天地万物处于美好的状态。

能够说,和睦是中华民族贡献给21世纪人类的恒久弥新的理念,在今日,和睦已成为中国共产党内政外交的崭新战略思想。

综上所述,文学作品不论其是实写或虚指,都是社会生活的真切反应。

作者别具只眼,仔细入微地刻画和描摹风土人情,解剖社会,其真情实意可窥见一斑。

经过解读,进而获取提高性的认识。

 

参照文件:

[1]徐中玉.齐森华主编.大学语文[M].上海:

华东师

 

范大学第一版社.2005:

395-399.

[2][3]徐中玉.齐森华主编.大学语文[M].上海:

华东

师范大学第一版社.2005:

396.

[4]叶朗.中国美学史纲领[M].上海:

上海人民第一版

社,1985:

355.

[5]赵晓岚.辛弃疾与道家[J].中国文学研究,2007,

(2):

52.

[6]庄锡福.创建和睦[J].教课与研究,2007,

(2):

 

34.

 

莫志华,女,湖南工业大学科技学院教师,主要从事高校语文教育教课研究,发布论文多篇。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