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八年级语文语言运用试题附答案.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9109246 上传时间:2023-05-17 格式:DOCX 页数:24 大小:55.4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语言运用试题附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语言运用试题附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语言运用试题附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语言运用试题附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4页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语言运用试题附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4页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语言运用试题附答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4页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语言运用试题附答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4页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语言运用试题附答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4页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语言运用试题附答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4页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语言运用试题附答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4页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语言运用试题附答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4页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语言运用试题附答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4页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语言运用试题附答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4页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语言运用试题附答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4页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语言运用试题附答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4页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语言运用试题附答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4页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语言运用试题附答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4页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语言运用试题附答案.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4页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语言运用试题附答案.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4页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语言运用试题附答案.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4页
亲,该文档总共2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语言运用试题附答案.docx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语言运用试题附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部编版八年级语文语言运用试题附答案.docx(2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语言运用试题附答案.docx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语言运用试题附答案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语言运用试题(附答案)

一、初中语文语言运用

1.阅读下面材料,按要求作答。

   西汉刘邦曾住在汉江上游之汉中,被封为汉王,建立的朝代名“汉”。

我们这个民族为“汉族”,使用的语言为“汉语”,文字为“汉文”。

章太炎先生说:

“中国又称华夏,就因华山和夏水(今汉江)得名。

”是汉江赋予我们民族名字,将汉民族的血脉紧紧地联系在一起。

   汉江万古流,她孕育了宝贵的民族精神。

周封熊绎“子男五十里”,在汉江流域建立了楚国,几代楚人在荆山披荆斩棘,使楚国逐渐强大。

其“筚路蓝缕、以启山林”艰苦创业的开拓精神,令人景仰。

(1)请用一句话概括以上内容,不超过25字。

(2)根据材料内容,以“汉江”为描述对象,运用修辞手法,写一句话。

【答案】

(1)汉江赋予我们民族名字,孕育了宝贵的民族精神。

(2)示例一:

汉江是一条神奇的纽带,让华夏子孙心心相印,血脉相连。

示例二:

几千年来,汉江守护着华夏一隅,涵养着民族精神,见证着历史变迁。

【解析】【分析】

(1)这道题分别抓住“西汉刘邦曾住在汉江上游之汉中,被封为汉王,建立的朝代名‘汉’。

我们这个民族为‘汉族’”和“汉江万古流,她孕育了宝贵的民族精神”即可概括出这则材料的主要内容。

(2)写作时,要紧扣材料中汉江与华夏子孙,与民族精神的关系来写。

同时注意运用修辞。

如汉江如一条纽带,维系着华夏儿女,让炎黄子孙血脉相连。

故答案为:

⑴汉江赋予我们民族名字,孕育了宝贵的民族精神。

⑵示例一:

汉江是一条神奇的纽带,让华夏子孙心心相印,血脉相连。

示例二:

几千年来,汉江守护着华夏一隅,涵养着民族精神,见证着历史变迁。

【点评】⑴本题考查考生对文段的概括能力,解答此题要求考生读懂材料,提取关键语句,抓中心句进行概括。

⑵本题考查考生语言表达能力,考生要读懂要求,注意紧扣材料和修辞的运用。

2.经典著作是经岁月淘洗的精神食粮,阅读经典不可或缺。

请根据要求,完成相关题目。

(1)下面是一段关于“为什么要阅读经典”的文字,请概括出经典作品的四种功能。

(每点不超过六个字)

   今天,我们为什么要阅读经典作品?

仰望夜空,你吟出“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流淌一份乡情;送别友人,你脱口而出“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传递一份旷达。

这份对经典之美的体悟,融入我们的基因里。

更何况,作为一个中国人,如果你不想抛弃自己的民族文化传统,那么阅读代表传统文化的典范性文本,是继承传统的一种极佳方式。

但其意义又不止于传承,就个人而言,阅读经典文本是使阅读者经历一番文化濡染的过程。

受文化濡染比较多的人和受濡染比较少的人,其气质是截然不同的。

当很多人都发生气质的变化时,一个时代的社会风气就会随之发生变化。

(2)阅读方框内“如何阅读名著”的短文,联系全文,将空缺处的内容补写完整,注意语意连贯。

阅读名著以自读为主,掌握一些基本的阅读方法很有必要。

下列方法供参考:

一,不妨先读前言、后记和目录。

这样就对这本书的写作背景、作者情况、写作目的和大致内容有个初步的了解,犹如①________。

二,略读与精读相结合。

略读全书,有利于整体把握主要内容;②________。

二者结合,收获更多。

三,③________。

可以抄名言、写摘要、作批注、写心得等,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良好习惯。

此外,在阅读过程中还要注意利用工具书和有关参考资料,来④________。

(3)“回目”是中国传统小说常见的标题形式,常常采用对仗的方式,一方面概括章节内容,另一方面暗示结构主题。

下面是以“回目”的形式为两篇经典文章拟写的标题,请参照下面的示例,补充出空缺之处。

示例:

《智取生辰纲》——杨志押送金银担,吴用智取生辰纲

《三顾茅庐》:

________三顾茅,诸葛亮________。

【答案】

(1)①体悟经典之美;②继承传统文化;③经历文化濡染;④发生气质变化。

(2)掌握了打开书的大门的钥匙;精读细节,有利于不断提高欣赏能力;学会做读书笔记;加深理解,拓宽视野

(3)刘玄德;隆中决策

【解析】【分析】

(1)在整体感知文段内容的基础上从从筛选出如下关键句:

这份对经典之美的体悟;如果你不想抛弃自己的民族文化传统,那么阅读代表传统文化的典范性文本,是继承传统的一种极佳方式;阅读经典文本是使阅读者经历一番文化濡染的过程;受文化濡染比较多的人和受濡染比较少的人,其气质是截然不同的。

整合出答案即可。

(2)结合语境分析,①第一个方法是写阅读前言、后记和目录的作用,阅读这些内容可以了解这本书的写作背景、作者情况、写作目的和大致内容。

要求对这个作用进行形象的比喻,只要比喻恰当即可。

如:

犹如掌握了打开书的大门的钥匙。

②第二个方法是略读和精读相结合,先说明略读的作用,接着应该说明精读的作用。

如精读细节,有利于不断提高欣赏能力。

③从“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良好习惯。

可以看出这个方法是做读书笔记,因此答案为:

学会做读书笔记。

④最后附加一条方法是利用工具书和有关参考资料,这样就可以对阅读内容有更深入的了解,还可以拓宽视野等。

意对即可。

(3)《三顾茅庐》是刘备的杰作,但为了和诸葛亮对仗,要把它改为三个字即刘玄德,相应的,应该用四个字和三顾茅庐对仗,根据这个故事内容,可以用“隆重决策”。

故答案为:

⑴①体悟经典之美;②继承传统文化;③经历文化濡染;④发生气质变化。

⑵掌握了打开书的大门的钥匙;精读细节,有利于不断提高欣赏能力;学会做读书笔记;加深理解,拓宽视野

⑶刘玄德;隆中决策

【点评】⑴本题考查概括文中内容要点的能力。

概括文章内容要点时要抓住关键词,提取并组织每个语句中重要的语言标志,再加以综合表达,概括出内容要点。

⑵本题考查根据语境补写句子的能力。

答题时要注意填空处前后句子的内容,抓住其关键词,理解其内容,然后再据此补充合适的句子。

⑶此题考查补写对联的能力。

要求学生对对联的有关知识要熟悉,尤其是“上下联字数必须相同”“要词性相对”“要内容相关”这三点要牢记便不难写出合适的下联了。

生活中也要多留心多观察多思考,生活处处皆学问。

解答此题,需要在积累名著内容的基础上再根据对联知识答题。

3.辩论赛,为我们提供了多角度考虑、分析问题的机会,提供了与同学们共同探讨问题、相互交流启发的机会。

为了让大家养成好习惯,班上准备开展一次辩论赛,论题为“养成好习惯是否主要靠自我约束”。

希望在这次辩论中,你能积极搜集资料,活跃思维,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

(1)【标语我设计】为本次活动拟一句宣传标语。

(2)【主意我来出】正方有两位同学缺乏参赛经验,请你为他们的赛前准备工作提两条建议。

(3)【信息我筛选】作为正方代表,在准备的过程中,你搜集到了以下材料,比赛中你能用上的材料有________,对方可能用上的材料有________。

(只填序号)

①孟母三迁   ②孙悟空头戴紧箍咒   ③祖逖闻鸡起舞   ④齐白石“不教一日闲过”

(4)【收获我总结】假如你作为正方的一名代表参与了辩论活动,请谈谈你在活动中的收获。

【答案】

(1)辩是非,逞口舌谁利;论对错,看知识我丰。

(2)①利用各种资源,搜集整理正方所需的资料,形成观点;②模拟对手进行演练。

(3)③④;①②

(4)在搜集资料的过程中培养了自己浏览和筛选信息的能力;通过辩论活动,训练了自己辩证的思维方法,提高了自己的口语交际能力;培养了自己的合作精神;提高了自己的参与意识。

【解析】【分析】

(1)本题要求拟写一句宣传标语,拟写的时候要注意以下几点:

①要紧扣辩论的主题;②语言要精炼;③最后使用对偶手法;④语言要通俗、连贯。

答案符合以上几点即可。

(2)根据你所知道的辩论前的准备工作,提出合理可行的建议。

(3)正方观点为“养成好习惯主要靠自我约束”,祖逖和齐白石都是通过自我约束而形成好习惯,与此相符。

反方观点为“养成好习惯主要靠外力约束”,孟母所认为的环境和孙悟空的紧箍咒都属于外力,与此相符。

(4)根据自己在辩论赛中的体会答题,语言简练、准确即可。

故答案为:

⑴辩是非,逞口舌谁利;论对错,看知识我丰。

⑵①利用各种资源,搜集整理正方所需的资料,形成观点;②模拟对手进行演练。

⑶③④ ①②

⑷在搜集资料的过程中培养了自己浏览和筛选信息的能力;通过辩论活动,训练了自己辩证的思维方法,提高了自己的口语交际能力;培养了自己的合作精神;提高了自己的参与意识。

【点评】⑴本题要求拟写一则宣传标语,这样的题虽然没有统一答案,但也要注意所拟写的宣传标语①要能吸引人;②要易于传播;③内容要符合本次活动主题。

⑵本题考查提出建议的语言表达能力。

此类题属于展示个性与创新意识的题目。

做这样的题,要求学生在平时的学习和生活中,多读、多看、多听、多练,逐步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要积极参与学校和社会上组织的各项活动,尤其是语文综合性实践活动,逐步提高自己的动手和动脑能力。

本题没有统一答案,只要答案符合题意即可。

⑶本题考查补充论据的能力。

答题时,首先要明确论点,然后再根据论点及论据内容分析其是否能充当本文的论据。

⑷本题考查谈收获的能力。

这是一道开放性试题,解决此类题型,要注意写出感悟最深的一点,绝对不能脱离文章内容。

要运用议论性的语言,语言通顺、有条理。

4.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小题。

材料一:

   一个中国企业,可以有多坚强?

最近,华为公司的表现给了国人一个“硬核”的答案。

   这段时间,面对美方的蛮横打压,无耻诬蔑,面对此起彼伏的“断供”风波,华为始终表现得处变不惊、淡定从容。

这不是(①),因为华为有底气、有准备,通过未雨绸缪、持续不断的(②),牢牢掌握了核心技术,所以才能有应对美方遏制的千钧之力。

   “越高端,‘备胎’越充分”,华为长期打造的创新“备胎”一夜转正,赢得一致推崇。

“备胎”的背后是坚持底线思维,永远保持一种忧患意识。

   今天,很多人佩服华为在十多年前就(③)会出现“极端情形”的远见,殊不知,在当时,无论是企业内部还是行业竞争对手中,不乏认为这么做有点“傻”或者“太浪费”的声音。

   正所谓“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

企业要谋长远发展,就必须居安思危,对自身的短板要有清醒的认知,切忌不可被一时、一地、一事的成功遮蔽了眼睛。

如果只顾眼前,缺乏布局未来的自觉和行动,等到“胎坏了”才考虑,恐怕就连生存都成了问题。

   这就说明,技术创新是企业的命脉,创新能力的比拼是终极的较量。

   创新实力,不仅源自自身的努力,也源自开放的胸襟。

中国开放的大门越开越大,中国企业从来也不当“独行侠”,从不排斥包括美国企业在内的合作伙伴,这符合技术创新的(④)。

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创新资源全球流动和配置,闭门造车行不通,包打天下也不现实。

文明因交流互鉴而多彩,创新之花也必然要汲取全世界的滋养才能绚丽绽放。

包括华为芯片在内的创新成果,始终建立在利用和共享全球科技创新资源的基础之上。

   从这个角度看,美方罔顾世贸规则,将国家道义形象视如敝屣,歇斯底里地挥舞霸凌大棒,心态何其扭曲,格局何其狭隘,如此倒行逆施、恣意妄为,终将被滚滚向前的时代潮流所淘汰。

   创新不是“一个人的战斗”,也不是三两天的奋发,而是一场艰苦的持久战。

只有持续投入基础研究和教育的优质“火石”,创新引擎才会始终动力澎湃。

在华为总部的接待大厅,大屏幕上反复播放着一个宣传片,其核心内容就是基础教育和基础科研是产业发展的根本动力。

“备胎”能在关键时候用得上,是因为十几年如一日的坚持不懈,心无旁鹜,更舍得煞废苦心培养人才。

   板凳要坐十年冷,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

当业界纷纷为华为挣脱羁绊叫好的时候,不妨多一些自照和反思,摈弃功利思维,扎扎实实做好技术创新的必修课。

当企业抓创新、抓研发蔚然成风,“中国制造”迈向“中国创造”就有了无比深厚的底气,“不管风吹浪打,________________。

(节选自2019年5月25日《学习强国》,有删改)

材料二:

   中美贸易摩擦是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进程中遭遇的新挑战和新问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已经在道义上引起了中国及全球舆论的批判与反感。

(节选自2019年5月27日《党建网》)

材料三:

中国心,中国梦

盘旋在泰山之巅

激荡在东海浪尖

唤醒了北归大雁

穿越了南国云烟

梦想就在我的心间

谁也无法阻挡我们向前

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

怀着一个强大的信念

美好的憧憬全都实现

(节选自《中国心,中国梦》歌词,有删改)

(1)下列词语中划线字的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

A. 命脉(mài)     遮蔽(bì)      罔(wǎng)顾    未雨绸缪(mòu)

B. 澎湃(pài)     胸襟(jīn)     屏(píng)幕    恣(zì)意妄为

C. 狭隘(ài)      遏(è)制       绚(xuàn)丽    处(chǔ)变不惊

D. 羁绊(pàn)     绽(zhàn)放    蛮横(hèng)    弃如敝屣(xǐ)

(2)下列词语字形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 汲取   推祟   坚持不懈   千钧之力                    

B. 舆论   霸凌   此起彼伏   蔚然成风

C. 激荡   诬蔑   煞废苦心   歇斯底里                    

D. 互鉴   引擎   心无旁鹜   闭门造车

(3)将下列词语依次填入“材料一”括号里,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①故作姿态   ②研发   ③设想   ④规律             

B. ①班门弄斧   ②研发   ③联想   ④标准

C. ①故作姿态   ②研究   ③联想   ④规律             

D. ①班门弄斧   ②研究   ③设想   ④标准

(4)“材料一”中划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企业要谋长远发展,就必须居安思危,对自身的短板要有清醒的认知,切忌不可被一地、一事、一时的成功遮蔽了眼睛。

B. 企业要谋长远发展,就必须居安思危,对自身的短板要有清醒的认同,切不可被一事、一地、一时的成功遮蔽了眼睛。

C. 企业要谋长远发展,就必须居安思危,对自身的短板要有清醒的认知,切不可被一时、一地、一事的成功遮蔽了眼睛。

D. 企业要谋长远发展,就必须居安思危,对自身的短板要有清醒的认同,切忌不可被一时、一地、一事的成功遮蔽了眼睛。

(5)根据提示,在“材料一”文末横线上补写诗句。

(限六字)

不管风吹浪打,________。

(毛泽东《水调歌头·游泳》)

(6)在“材料二”横线上依次填入下列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①美国政府对华为等中国高新技术产业的粗暴、蛮横干预

②美国一些政客囿于霸权思维意欲遏制中国发展的叫嚣

③美国舆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信口雌黄的恶意攻击

A. ②③①                                

B. ①②③                                

C. ③②①                                

D. ②①③

(7)阅读“材料三”,仿照划线句子,在横线上把歌词内容补充完整。

【答案】

(1)D

(2)B

(3)A

(4)C

(5)胜似闲庭信步

(6)D

(7)示例1:

翱翔在九霄云天

绽放在绿色家园

赢得了世界点赞

收获了金色华年

示例2:

飘扬在丰收农田

舞动在丝路沿线

灿烂了人民笑脸

搭建了互惠空间

【解析】【分析】⑴D项有误,羁绊(bàn)。

⑵错误改正为:

A.推祟——推崇。

C.煞废苦心——煞费苦心。

D.心无旁鹜——心无旁骛。

B项正确。

⑶故作姿态:

指假装具有艺术效果的姿势或假装的模样。

班门弄斧:

比喻在行家面前卖弄本领,不自量力。

研究:

钻研;探索。

研发:

研制开发。

联想:

因一事物而想起与之有关事物的思想活动。

设想:

想象;假想。

根据词语的意思,放入语境中,故A合适。

⑷AD否定不当,去掉“不可”。

B“认同”使用错误,改为“认知”C项正确。

⑸考查对古诗词的积累与记忆,诗句要准确,不写错别字,毛泽东的诗词《水调歌头·游泳》中的两句是,不管风吹浪打,胜似闲庭信步。

⑹“叫嚣”“粗暴、蛮横干预”“恶意攻击”这三个词是有先后之分的,符合人们认识规律。

故选D。

⑺仿句,要求有三,一是所述事物属于同类事物,二是句子的结构要相同,三是句式和语气要一致,有的还要求写作手法相同,比如修辞方法相同。

本句的例句由两分句构成,注意它们之间的意义关联,结构相近,内容与“中国梦”相关且搭配得当,至少二、四两句押韵即可。

故答案为:

⑴D;⑵B;⑶A;⑷C;

⑸胜似闲庭信步

⑹D;

⑺示例1:

翱翔在九霄云天

绽放在绿色家园

赢得了世界点赞

收获了金色华年

示例2:

飘扬在丰收农田

舞动在丝路沿线

灿烂了人民笑脸

搭建了互惠空间

【点评】⑴本题考查对字音的掌握与辨析能力。

答题时应注意,注意多音字、形近音同字、形近音异字,形似字的区别,要读准字音,仔细辨析字形的细微差别,在组词造句中找出差别。

⑵本题考查辨析字形。

答题时应注意,注意多音字、形近音同字、形近音异字,形似字的区别,要读准字音,仔细辨析字形的细微差别,在组词造句中找出差别。

⑶本题考查理解词义和选词填空。

答题时应注意,要先弄清楚它们在词语或句子中的意义,再根据音义对应的规律辨别搭配关系。

⑷本题考查病句辨析及修改。

答题时应注意,认真阅读,仔细考虑,从整体把握,看看句意是否明确,内容是否合理,句意间关系与关联词语是否一致等,凭借语感,就可以发现一些句子的毛病。

⑸本题考查古诗文的背诵和默写。

答题时应注意,日常加强背诵识记,尤其是不仅能背诵,还要能默写,要求考生通过反复诵读,在理解句意的基础上理解文意写出句子,注意不要出现错别字。

⑹本题考查句子的衔接和续写。

补充句子要遵循原则:

话题要一致,上下文衔接得体;结构、句式要一致;注意修辞、手法等的运用。

⑺本题考查句子仿写。

答题时应注意,仿写句子是指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根据语言表达的需要,参照题干所提供的句式,另选一个或多个句式相同、内容与上下文衔接的句子。

5.阅读下面材料,按要求完成任务。

礼仪之邦

   中国自古就被称为“礼仪之邦”,五千年的华夏文明,创造了灿烂的文化,形成了高尚的道德准则、完整的礼仪规范。

(1)请把下面语句工整、准确地抄写下来。

不学礼,无以立。

(2)(尊老敬贤)尊敬老人与礼贤下士一直都是中华民族所崇尚的美德,下面的两则历史典故,分别赞美的是哪位历史人物?

①“圯上敬履”赞美的是________。

②“三顾茅庐”赞美的是________。

(3)(知书达礼)谈吐文雅,待人礼貌往往是一个人有修养的表现。

下面是王同学在不同场合使用的礼貌用语,其中不当的一项是(   )。

A. 王同学初次见到德高望重的李教授,他说:

“久仰您的大名,幸会幸会!

B. 好朋友考上理想的高中,王同学祝贺他说:

“恭喜你金榜题名!

C. 王同学对帮助过他的周老师说:

“感谢您的愚见,才让我有今天的成绩!

D. 王同学想知道邻居孙大爷的年龄,他说:

“请问您今年高寿了?

(4)(注重礼节)拱手礼在中国已经有两三千年的历史,很多礼学专家都认为,拱手礼不仅是最能体现中国人文精神的见面礼节,而且也是最恰当的一种交往礼仪。

下图为男子和女子在一般场合行拱手礼的手势图,请你根据图画对拱手礼的行礼方式进行文字解说。

(不超50字)

女子拱手礼    男子拱手礼

【答案】

(1)略

(2)张良;刘备

(3)C

(4)示例:

女子行拱手礼时,右手掌微屈,盖住左手,左手握拳在右手内侧;男子应右手握拳在内,左手在外。

【解析】【分析】

(1)此题考查的是汉字的工整书写。

按要求正确工整书写即可。

(2)“圯上敬履”是西汉司马迁写的一篇文言文,出自《史记·留侯世家》。

其主要讲述张良偶遇黄石老人,经过黄石老人的考验获得《太公兵书》的故事。

“三顾茅庐”又名三顾草庐,典出《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东汉末年,当时占据新野(今河南新野)的刘备,带着大将关羽、张飞,三次到卧龙岗诸葛草庐山访诸葛亮出山辅佐的故事。

(3)C中“愚见”指的是谦称自己的意见。

用在此处不符合语境。

故选C。

(4)对这两幅画面的描述要注意按照一定的顺序:

或是先左后右,或是先右后左,描述时将手掌的动作表述清楚即可。

示例:

女子行拱手礼时,右手掌微屈,盖住左手,左手握拳在右手内侧;男子应右手握拳在内,左手在外。

故答案为:

⑴略;⑵张良;刘备;⑶C;

⑷示例:

女子行拱手礼时,右手掌微屈,盖住左手,左手握拳在右手内侧;男子应右手握拳在内,左手在外。

【点评】⑴本题考查考生汉字的书写能力。

考生按照要求注意作答时书写工整,笔划笔顺到位。

⑵本题考查文学典故,解答此题关键在于平时的积累,要求考生平时多读课外书籍,积累丰富的知识。

⑶本题考查考生语言得体的辨析能力。

考生要注意平时的说话用语,待人接物,对选项进行逐项的审读、辨析。

⑷本题考查考生的表达能力。

考生要读懂图例,注意图例中的画面物体及相关的文字,注意表达时语言要简洁、条理要清晰。

6.班级诗会上,有同学分别朗诵了王安石和李煜的一首词,请根据要求答题。

【甲】王安石

自古帝王州,郁郁葱葱佳气浮。

四百年来成一梦,堪愁,晋代衣冠成古丘。

烧水恣行游。

上尽层楼更上楼。

往事悠悠君莫问,回头,槛外长江空自流。

【乙】李煜

四十年来家国,三千里地山河。

凤阁龙楼连霄汉,玉树琼枝作烟萝,几曾识千戈?

一旦归为巨虏,沈腰潘鬓消磨。

最是仓皇辞庙日,教坊犹奏别离歌,垂泪对宫娥。

(1)请根据学过的古诗词知识,为这两首词选择正确的词牌名。

A.满江红    B.如梦令    C.破阵子    D.南乡子

甲:

________;乙:

________

(2)有同学根据王安石词内容做了一副上联,请根据李煜词内容写出下联。

上联:

四百年帝业回头往事一梦

下联:

________

【答案】

(1)D;C

(2)三千里山河辞别垂泪两行

【解析】【分析】

(1)根据常识可知,满江红,词牌名,以柳永《满江红·暮雨初收》为正体。

另有双调九十三字。

如梦令,词牌名。

以李存勗《忆仙姿·曾宴桃源深洞》为正体,单调三十三字。

破阵子,词牌名,定格为晏殊《破阵子·海上蟠桃易熟》,此调双调六十二字。

南乡子,词牌名,以欧阳炯《南乡子·画舸停桡》为正体,单调,二十七字。

根据字数确定即可。

(2)上联从时间角度,抓住“四百年来成一梦”这一关键句子,概括了作者对帝国往事兴衰终成一梦的感叹,下联可以从空间角度,抓住“三千里地山河”这一关键句子进行发挥。

故答案为:

(1)D、C;

(2)三千里山河辞别垂泪两行

【点评】

(1)本题考查对词牌名的理解与运用能力。

词牌,就是词的格式的名称。

词,又称长短句。

人们为了便于记忆和使用,所以给它们起了一些名字。

这些名字就是词牌。

有时候,因为它们是同一个格式的若干变体,几个格式合用一个词牌;有时候,因为各家叫名不同,同一个格式又有几个词牌。

(2)本题考查对比阅读理解能力。

解答本题需要对两首词的内容有足够的理解。

然后再分析上联描述的内容,是什么意思,句式特点如何,最后根据对联知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