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沫若讲稿.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9109889 上传时间:2023-05-17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26.7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郭沫若讲稿.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郭沫若讲稿.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郭沫若讲稿.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郭沫若讲稿.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郭沫若讲稿.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郭沫若讲稿.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0页
郭沫若讲稿.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0页
郭沫若讲稿.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0页
郭沫若讲稿.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0页
郭沫若讲稿.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0页
亲,该文档总共10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郭沫若讲稿.docx

《郭沫若讲稿.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郭沫若讲稿.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郭沫若讲稿.docx

郭沫若讲稿

第一节郭沫若生平及创作历程

   郭沫若(1892--1978)原名郭开贞,号鼎党,四川乐山人,郭家原籍本是福建汀州府宁化县。

学名开贞,"开"是排行,"贞"是本名。

一九一九年首次发表新诗时,自署笔名"沫若"。

并以此为号。

这是由其"故乡的两条河,沫水与若水合拢来的"。

郭沫若是中国现代杰出诗人、作家、戏剧家、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学家和古文字学家,卓越的无产阶级文化战士。

他是继鲁迅之后,我国革命文化战线上又一面光辉的旗帜。

他的第一本诗集《女神》出版于一九二一年八月,以崭新的内容与形式,开一代诗风。

堪称中国现代新诗的奠基之作。

   1906--1913,郭沫若先后在乐山和成都读小学、《意大利建国三杰》,严复翻译的《天演论》、林纾译的《撒克逊劫后英雄略》等文学作品,初步接触了西方自然科学和民主思想的启蒙。

培育了他强烈要求冲破封建牢笼的反抗精神和叛逆性格。

1911年初,国会请愿风潮波及四川,成都学界立即响应,郭开贞被推为分设中学出席会议的代表之一,监督叫他上课,他说"连监督都叫不动的,我怎么有那样大的魄力呢",他几乎被斥退。

中华民国,剪辫子。

袁世凯窃取大权后,这期间不幸的纸事竟伴着伤的国事来,1912年农历正月十五,奉父母之命与张琼华(1890--1980)结婚,郭沫若称她为"黑猫",全靠一本《庄子》度过花烛夜,第二天"四门"又靠一部古版《文选》消磨了时光。

第五天,结束了这"结婚受难记",乘船回成都中学堂,人虽然是从此跟她分开了,但这一生"囚禁"在孤寂"洞房"的女人,不能不说是他的一块心病,以后每当提起这件事,他总觉有难言的苦衷,说:

"我的一生如果有应该要忏悔的事,这要算是最重大的一件。

"

二创作觉醒期和爆发期(1914--1920)

1913年底,郭沫若怀着"救国济民"的抱负走出夔门,离国经朝鲜,于是1914年初抵达日本,考入东京第一高等学校预科,1915年升入冈山第六高等学校,三年毕业后考入福冈九洲帝国大学医科。

当时日本的医学属德国系统,凡学医必须学德文兼学英文,以及文学作品为读物。

因而把他本放弃的文学煽动起来。

泰弋尔、海涅、雪莱、惠特曼、歌德等著名诗人的作品对他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他开始写一些旧体诗,到1916年他开始创作了白话新诗。

惠特曼对他的影响之大,远远超过了泰弋尔《草叶集》那种自由奔放的形式,豪迈粗犷的诗风和强烈的民主主义精神,使他"开了闸的作诗欲又受了一阵暴风般的煽动"。

(《创造十年》)郭称歌德是向"四方八面,立体地发展的球形"的天才。

他说"海涅的诗丽而不雄","惠特曼诗雄而不丽",而歌德的诗是"雄丽的巨制"。

郭译完《少年维特之烦恼》,感到"实在愉快得至少有三天是不知肉味的"。

他称此书"与其说是小说,宁肯说是一部散文诗集"。

刊于该书卷首的那首弁诗"青年男子谁个不善钟情?

妙龄女人谁个不善怀春?

"一时在许多青年的口中传唱不息,变成了封建礼教的挑战和抗议。

歌德过分迷恋和钟情于青年女子。

"诗人海涅骂过他,说他只晓得和女人亲吻",用《红楼梦》上的话来表现时,便是只晓得"吃姑娘嘴的胭脂",他老先生的确可以称为德意志的贾宝玉",他在73岁的时候,还要和一位17岁的姑娘恋爱"。

(歌德从14岁开始和酒店小姑娘格雷卿相恋,在73岁的高龄同年仅17岁的小姑娘伍尔里面凯相爱,甚至陪他的妻子外,先后和8位青年女子发生过爱情关系。

与此同时,因为喜欢泰弋尔和歌德,郭沫若和哲学上的泛神论思想接近了。

泛神论是16至18世纪流行于西欧的一种哲学思潮,代表人物有意大利哲学家布鲁诺和荷兰哲学家斯宾诺莎等。

泛神论否定欧洲中世纪的宗教神学,否定神是自然界的创造主,认为神不在自然界之外,而是和自然界融合为一,"神即自然,自然即神"。

布鲁诺认为"自然界是万物之神"。

斯宾诺莎认为"上帝就是自然"。

歌德曾深受斯宾诺莎的著作影响,他的名作《少年维特之烦恼》,明显地表现了泛神论思想,泰弋尔的名作《吉檀迦利》也充满着对万物化成一体的泛神的歌颂。

郭沫若则用自己所理解的泛神论思想来印证古印度哲学,并对中国古代老庄、孔子和王阳明哲学思想进行"再发现",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泛神论思想。

他在1922年写的《〈少年维特之烦恼〉序引》中指出:

"泛神便是神。

一切的自然只是神的表现,自我也只是神的表现,我即是神,一切自然都是自我的表现。

"这种认识对他本时期的诗歌创作发生直接的诱发催化作用:

一方面,"泛神便是无神","神即自然"的观念,使他反因袭、反传统、蔑视偶像权威,表现自我,张扬个性的精神找到了哲学依据。

另一方面,泛神论所提供的"物我同一"的境界,使他思绪飞腾,产生了郭沫若式的奇特想象,把宇宙万物拟人化、诗化,视之为生命的抒情对象,为创造囊括一切的形象体系扩展了广阔的思路。

所以,郭沫若当时认为"诗人的宇宙观以泛神论为最适宜"。

(《论诗三札》)。

1、如《我是偶像崇拜者》诗人说自己崇拜太阳、山岳、海洋、水、火、江河,崇拜生死、光明、黑暗,崇拜力、血、心脏......最后一句"我是个偶像崇拜者",最后一句却是"我是个偶像破坏者哟"。

看似矛盾,正是泛神论精髓所在。

2、《天狗》"我"和宇宙合而为一了,"我是力光线底光"、"我是全宇宙底能的总星",这力量多么伟大!

这无限自我,是从泛神论"我是神"派生出来的。

郭沫若于1918年开始诗歌创作。

在十月革命和"五四"运动的革命浪潮之中,在1919-1920年间,写作了诗集《女神》,"个人的郁积,民族的郁积,在这时找出了喷火口,也找出了喷火的方式"。

(《序人的诗》),1919年9月,诗作开始在宗白华编辑的上海《时事新报》副刊《学灯》上发表《女神》,发现的艺术形式,反映了彻底反帝反封建的时代精神,即充分表现了"五四"时代精神,对现代浪漫主义艺术风格和开创,和自由体新诗形式的创造开了一代诗风,奠定中国诗歌现代化基础。

从《星空》到《恢复》(1921--1928)

1921年4月,郭沫若与成仿吾、郁达夫等组织著名文学社团创造社。

1923年他从日本留学回国,弃医从事文学活动。

1924年以后系统地学习并接受马克思主义。

在大革命运动中,曾任广州中山大学文学院院长。

不久北伐开始,郭沫若投笔从戎,刚开始被派到国民革命军总政治的宣传科当科长,另兼一个行营秘书的职位,军衔晋级为中将。

蒋介石发动"四一二"政变时,郭沫若在武汉《中央日报》发表著名的《请看今日之蒋介石》,揭露蒋介石叛变革命的罪行,在全国产生巨大的影响。

这其间,蒋介石为拉拢他,曾秘密地委托他为总司令行营政治部主任。

当郭沫若透露要走时,蒋连声说"郭先生你不能走。

你一定要跟我走,现在我要到南京,你过两天就跟我走。

我把江浙拿下以后,长江六省的政权就请你负责。

"郭沫若说:

"我不!

我搞政治是外行,我只能做文章,搞搞宣传。

"蒋介石依然不肯放松:

"好嘛!

跟我到了南京、上海,有多少宣传要仰仗你啦!

"

接着他参加了"八一"南昌起义,南进途中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起义失败后,他秘密回到上海与家人团聚。

早在五月间,蒋介石就下达通缉令悬赏三万元赏金。

在周恩来和朋友的关照下,1928年2月14日离开中国前往日本。

这一时期,郭沫若出版诗文集《星空》,诗集《瓶》、《前茅》、《恢复》,并创作了《卓文君》(1923),《王昭君》(923)、《聂嫈》(1925)等三个历史剧,结集为《三个叛逆的女性》,还出版了小说戏剧集《塔》。

小说散文集《水平线下》和《橄榄》及中篇小说《落叶》等。

《星空》(1923年出版),所收诗文均为1921-1922年在日本、上海两地所作。

国内政局混乱,理想的幻灭,他只好苦闷彷徨,仰望星空,缅怀太古,象《洪水时代》、《天上的街市》。

《前茅》(1928年出版),共收诗23首,绝大部分作于1923年。

这部集子的内容,较好正视坎坷的现实,以粗犷的声调歌唱革命。

代表作有《上海的清晨》、《太阳没了》、《黄河与扬子江对话》等,都洋溢着一种无产阶级的革命精神,不愧为"革命时代的前茅"。

《瓶》(1927年出版)作于1925年初春,是一部抒写爱情的诗集,风格细致缠绵,充满浪漫遐想。

《恢复》(1928年出版)是诗人由革命民主主义者逐渐转变为共产主义者以后的作品,其主旋律是以"狂暴的音乐"、"鞑的鼓鼓",抒写革命情怀,表现无产阶级坚毅不屈的战斗精神。

后期战斗生涯和创作:

1928年2月他东渡日本后,开始了为期十年的流亡生活。

在这期间,他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研究中国古文字学和古代社会史。

著有《中国古代社会研究》、《甲骨文字研究》等著作。

此外还写一些自传性的作品,《我的童年》,《反正前后》、《创造十年》、《北伐途次》等。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了,郭沫若别妇抛雏,回国参加抗战,在周恩来直接领导下,从事抗日救亡运动。

这一时期写的《屈原》、《虎符》、《棠棣之花》等历史剧,以古讽今,有力地揭露了国民党反动派的罪恶,激发了人民的爱国热情。

1948年,他来到解放区,新中国成立,郭沫若历任中央人民政府委员、政务院副总理兼文化教育委员会主任,全国文联主席、中国科学院院长等职。

1978年6月12日病逝于北京。

不必讳言,郭沫若的一生也曾做过一些错事及失误,如对鲁迅的批评。

解放后,身当要职,有时发言,批判一些同志。

1967年5月25日,《人民日报》发表毛泽东《看了〈逼上梁山〉以后写给延安平剧院的信》,竟然删去了"郭沫若在历史剧方面做了很多的工作,你们则在旧剧方面做了此种工作。

"这个危险信号,使他迫切需要进一步表明自己跟毛主席的决心。

6月5日亚非作家常设举办纪念《讲话》二十五周年闭幕式,他以《做一辈子毛主席的好学生》为题作闭幕词"请允许我把我的粗糙的诗朗诵出来,献给在座的江青同志,也献给各位同志和同学"。

他在诗中称"亲爱的江青同志,你是我们学习的好榜样。

"

第二节《女神》及《凤凰涅槃》讲析

《女神》:

《女神》出版于1921年8月,除《序诗》外共收诗56首(其中包括诗剧3篇)。

其中最早的诗写在1920年"五四"高潮期。

它以对"五四"时代精神的弘扬、对中国现代浪漫主义艺术的开创和对自由体新诗形式的创造而开一代新风,成为中国现代诗歌的奠基之作。

一、《女神》的主要思想特色:

(1)爱国主义思想是贯串《女神》的巨流,那些诗就是在爱国主义激情的冲击下如火山般喷射出来的。

《女神》的爱国主义思想表现得与此同时代诗人有些不同。

首先,他不像郁达夫那样伤感,也不象闻一多那样带着忧郁,他是热情而狂放的。

在《炉中煤》里,他借助燃烧的煤,来比喻自己对祖国"火一样的心肠",反复咏唱"我为我心爱的人儿,燃烧到这般模样",感情十分真挚。

诗中还说:

"我想我的前身,原来是有用的栋梁,我活埋在地底多年,到今朝总得重见天光。

"这就是说从祖国的新生中看到自我新生。

这种把自我解放和祖国解放结合起来的愿望,使郭沫若的爱国主义思想迸发出了奇异光彩。

其次,《女神》的爱国主义思想富有战斗感情。

对当时军阀的黑暗统治,诗人十分愤恨,在《女神之再生》、《棠棣之花》等诗篇中,便对祸国殃民的军阀战争提出了强烈的抗议。

他借聂政之口说出了自己的抱负:

"愿将一已命,救彼苍生起!

"他要用鲜血迸发成自由之花,开遍中华。

(2)强烈的叛逆精神。

整部诗集充溢着对封建社会的叛逆精神,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凡是旧现实所要肯定的,他都要否定。

他公开宣告自己是"偶像的破坏者",辛辣地讽刺那些正人君子,同时也无情扬弃旧我。

在《凤凰涅槃》,凤凰哀哀切切,口衔香米来把一切连同旧我一起焚毁:

"身外的一切!

身内的一切!

一切的一切!

请了!

请了!

"这种大胆和勇敢的扬弃,正是他的叛逆思想的光辉幅射。

二是旧现实所要否定的,他都要肯定,《匪徒颂》和《胜利的死》就显示了这一思想光辉。

前一首诗中他向世界上古往今来一切领域中的所有"革命匪徒"三呼万岁。

在后一首诗里,他热烈赞颂爱尔兰爱国志士马克司威尼为祖国的独立自由视死如归的精神。

《女神》中出现叛逆者的形象,还有聂政、屈原、天狗等。

(3)乐观主义精神是《女神》又一思想特色。

《女神》虽然大胆否定既成的一切,但却给人带来悲观情绪,洋溢在诗中的是一股乐观主义的热情。

其原因主要在于诗人是一面讴歌"破坏",一面又讴歌"创造"。

《女神》中有不少是歌唱大自然的诗篇,这当然和诗人的泛神论思想有关。

在《我是一个偶像崇拜者》诗中,他崇拜"太阳"、"火山"、"海洋"等一切自然物象,这是因为它们在诗人心目中都是"力"的象征,既是破坏的动力,也是创造的能量。

在破坏旧物的同时,弥漫在《女神》里的一股对未来充满信心的欢悦气氛:

"到处都是生命的光波,到处都是新鲜的情调,到处都是诗,到处都是笑!

"(《光海》)

(4)追求个性解放精神也是《女神》的重要思想特色。

在《女神》中无处不有一个鲜明的抒情主人公的自我形象。

诗人借助这个自我形象尽情地发泄内心的积愤,高唱反抗战歌,鼓吹个性自由。

在《天狗》中,他凭借泛神论思想来极力宣示这一思想情调。

在那里,我把"一切的星球吞了",到后来又自我撕毁爆炸,这就是自我破坏,自我燃烧,以此来达到解脱获得新生。

在《汀累》里,"我自由创造、自由地表现自己","我"的气魄是如此宏伟,简直就如造物主一样,十分自由,十分有力。

在这里,人的自我价值得到肯定,人的尊严得到尊重,人的创造力得到承认。

对于长期处于"不把人当作人"的封建统治下,已经习惯于将个人价值泯灭在封建沦理原则之下的中华民族,这无疑是伟大的解放与觉醒。

此外,在《女神》里还有不少礼赞劳动者的诗篇,如在《金字塔》里歌颂人类劳动力的伟大;在《巨炮之教训》里对无产阶级"至宝理想"的颂扬。

这些诗篇都给《女神》增添了时代的色彩。

《女神》是反帝反封建的响度号角,是"五四"革命精神的呈现。

二、《女神》浪漫主义特点表现在哪些方面?

郭沫若是个强调"自我流露"和"内心要求"的浪漫主义诗人。

与反帝反封建的思想内容相一致,《女神》的艺术风格是雄伟豪迈的。

首先,《女神》的题材有不少采用历史和神话传说。

《湘累》和《棠棣之花》是古代斗争中奇特的事迹,《凤凰涅磐》和《女神之再生》则是富有幻想色彩的神话故事。

但诗人绝非单纯地表现历史和神话而是把自己对现实的观感和对未来的理想,借历史、神话、传说的题材表达出来。

诗人是把历史上英雄人物的性格抹上自己理想的色彩,把他作为抒情的对象,以表达自己内在的激情。

这样就把历史和现实、抒情和理想紧密地结合起来,勾起人们无穷的遐想。

其次,汹涌的情感和丰富的想象力。

《女神》的诗风是雄伟的,它那如火山爆发的情感,具有一种气吞山河的气势。

在《晨安》里,他热情地呼唤着地球上一切雄伟的山河,全世界爱国的革命志士,雷霆般吼出了二十八个"晨安",强烈地震撼着读者的心灵。

犹如"黄河之水天上来"的奔放情感,给《女神》带来了丰富的形象。

在《立在地球边上放号》里,诗人以丰富的想象力为人们勾勒了一幅触目惊心的景象:

白云怒涌,海水滔滔,诗人站地球上--地球居然也有边,而把太平洋搬到地球外面去,并让它用全身力量把地球来推倒。

想象非常超越!

在《天狗》里将"我"化为气吞宇宙的"天狗",这些经过夸张的想象又是何等离奇。

总之,在《女神》里,想象是十分奇特而丰富的,而这些都是为了表达诗人内在的沸腾的战斗激情所需要的。

再次,形式开放自由多样。

作为浪漫主义诗人,郭沫若不愿让形式来束缚住自己的情感,他声称在形式方面要"绝对的自由、绝端的自主",说"我要打破一切诗的形式来写自己能够味的东西"。

所以在当时的诗坛上,郭沫若不但是内容的革新者,而且在形式上也是一个"裂冠毁裳"的叛逆。

他自称是"即兴"诗人,"兴"之所至,就尽情地流泻,诗行的长短,诗节的划分,都随着诗人感情波涛的起伏而自由安排。

如为传达激动和欢悦的心情,《天狗》和《光海》等诗,则形式简短而有节奏的句式;在《炉中煤》中,他以整齐的诗句,匀整的层次,来表达自己对祖国深沉的爱恋。

在《女神》里,随着诗人抒发对象和自身感受的不同,诗的格式也是五彩缤纷,有自由诗,有整齐的格律诗,也有诗剧。

形式虽然自由活泼,富于变化。

而结构却都十分严谨,节奏感很强,如在《凤凰涅磐》里,它完全凭着一已的内在感情来自由地组织诗句,有排比式、叠句、复唱等。

但从总体上结构又十分紧凑,全诗由六章组成,形式先抑后扬节奏,此外,郭沫若也注意诗篇的乐感,比较注意运用音韵,来加强诗篇的艺术效果。

总之,《女神》的作者不愿将自己不羁的个性囚禁在一个形式之中,它一切都是为了适应内在的要求而创造的。

它的浪漫主义精神给当时的诗坛开辟了广阔无限的新天地,开创了一代新诗风。

《凤凰涅槃》:

这首诗创作于1920-1,是《女神》中最有代表性的一首抒情长诗。

它借凤凰"集木自焚,复从死灰中更生"的故事,象征着旧中国以及诗人旧我的毁灭和新中国以及诗人新我的诞生。

它体现了中国人民改造祖国和民族的伟大愿望,与五四革命运动前驱者的思想一致,具有鲜明的时代精神和深广的思想意义。

长诗共六章:

序曲、凤歌、凰歌、凤凰同歌、群鸟歌、凤凰更生歌。

序曲:

首先展示在梧桐枯,醴泉消,冰天下寒风凛冽的丹穴中上,面对茫茫大海,莽莽平原,一对哀歌的凤凰集香木为自己安排火葬。

作者描绘的场景象征着无边阴冷的中国,渲染凤凰自我牺牲时的悲壮气氛,突出凤凰形象的壮美与崇高。

凤的哀鸣是对旧社会罪恶的揭露,对冷酷、黑暗、腥秽的旧世界发出强烈的诅咒,并质问它"为什么存在"。

表现了诗人对黑暗社会的愤懑和否定。

而凰歌中,则是女性悲痛的倾诉,在滔滔的泪水中倾诉了无限的哀痛,它回想起那过去悲哀、烦恼、寂寥、衰败的历史,决心要追回那"年青时候的"、"新鲜"、"甘美"、"光华"和"欢爱"的年代,表现诗人对千百年来封建社会的决裂,显示出五四新一代思想的迅速觉醒。

凤凰同歌:

凤凰英勇地投身自焚,以救得新生,体现着诗人要把旧中国彻底改造为新中国的强烈愿望。

在火中获得新生不仅是凤凰,同时也象征着诗人自我。

群鸟歌:

通过给禽类中群丑的画像,对现实中那些横暴的统治者、贪婪的剥削者、庸俗的市侩、无耻的文人进行了无情的鞭鞑。

群鸟的丑态反衬了凤凰的崇高精神境界。

凤凰更生歌是全诗的高潮,写东方黎明时分,凤凰更生后出现一片"新鲜"、"净朗"、"华美"、"芬芳",春潮滚滚,生气勃勃的光明世界,这也是诗人对新中国的憧憬与展望。

《凤凰涅槃》集中地体现了诗人那种"不断的毁坏,不断的创造,不断的努力"的思想。

《凤凰涅槃》的思想艺术特色表现在:

(一)塑造凤凰的光辉形象。

这首诗中,凤凰交相辉映,是两个互相补充的形象整体。

在世界到处充满屠场和囚牢的境遇下,凤凰并不悲观,却更增加了与旧世界诀别,用革命烈火净化一切的勇气。

凤凰的自我牺牲、自我再造,表现了一种英雄主义的壮烈的气概。

它们的痛苦与欢乐,正是五四运动中广大人民群众彻底革命,自觉革命的形象写照,但凤凰又各有鲜明的个性,凤对整个宇宙的反抗,诅咒、质问,突出了它的坚强反抗和冷静理智的性格,凰则感情热烈,企望光明,对祖国民族的苦难表现出一种悲天悯人的情怀,性格比凤较为温柔。

(二)《凤凰涅槃》洋溢着爱国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的精神,而其中泛神论的思想又占了一定的比重。

如诗中"一切和谐",把宇宙万物融为一体,那"一切的一"(创造万物的本体)和"一的一切"(由本体产生的万物)都具有"悠久"、"和谐"的属性,这是本体那神,神即自然的泛神论思想的体现。

而"一切的一切"都经过革命的"火"的自我净化后即不分我、你、他而融和一起,这样主观与客观、个人和大众,在宇宙本体中同时存在,都获得和谐统一。

应该看到,这里的泛神论思想融合着诗人的个性解放思想和革命理想主义的色彩。

但诗中对理想中国的认识不免失之抽象空泛,其中还带有"物我无间"的无差别境界的唯心色彩。

(三)长诗在创作方法上具有鲜明的浪漫主义特色。

道德凤凰是诗人理想的化身。

它具有彻底破坏、坚决反抗和努力创造的革命精神。

其次诗的构思更表现了诗人驰骋无际的幻想和无限美妙艺术想象,从理想化的凤凰形象,到它们集体自焚和涅磐前后两个世界的鲜明对比,种种离奇变幻的情节,显然涂上了一层浪漫主义的色彩。

但这一切又是植根于现实,而不是凭空的臆造。

(四)在表现形式上彻底打破旧诗格律的镣铐,真正实现了诗体大解放。

随着诗情的自然消长,结构大开大合,体现自由与严谨的统一。

如"序诗"中的第二节五句诗,整齐严谨,每句三个章节,与古代五言、七言诗的章节相等,而偶句韵脚相同也与我国古诗和民歌相协。

又如凤歌中的诗句和凤凰和鸣中的句式,运用了排比、对偶、复唱,各种长短句安排得错落有致,富变化于严谨,加以整齐多变的章节和响亮的韵脚,诗节或长或短,诗行参差不齐,节奏时缓时急,诗的内在旋律和诗人感情节拍十分和谐,同时也可以看出郭沫若在此的创作,对新诗格律也进行了探索。

因而在局部上也体现中国古典诗歌的某些特点,但长工诗仍然受到惠特曼那种豪放粗犷、明快诗风的影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