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海市水域滩涂养殖规划.docx

上传人:b****0 文档编号:9116401 上传时间:2023-05-17 格式:DOCX 页数:38 大小:43.5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临海市水域滩涂养殖规划.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8页
临海市水域滩涂养殖规划.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8页
临海市水域滩涂养殖规划.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8页
临海市水域滩涂养殖规划.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8页
临海市水域滩涂养殖规划.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8页
临海市水域滩涂养殖规划.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8页
临海市水域滩涂养殖规划.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8页
临海市水域滩涂养殖规划.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8页
临海市水域滩涂养殖规划.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8页
临海市水域滩涂养殖规划.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8页
临海市水域滩涂养殖规划.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8页
临海市水域滩涂养殖规划.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8页
临海市水域滩涂养殖规划.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8页
临海市水域滩涂养殖规划.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8页
临海市水域滩涂养殖规划.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8页
临海市水域滩涂养殖规划.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8页
临海市水域滩涂养殖规划.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8页
临海市水域滩涂养殖规划.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8页
临海市水域滩涂养殖规划.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8页
临海市水域滩涂养殖规划.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8页
亲,该文档总共38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临海市水域滩涂养殖规划.docx

《临海市水域滩涂养殖规划.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临海市水域滩涂养殖规划.docx(3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临海市水域滩涂养殖规划.docx

临海市水域滩涂养殖规划

 

临海市水域滩涂养殖规划

(2011-2020年)

 

临海市海洋与渔业局

台州学院生命科学学院

二O一一年一月

前言

《临海市水域滩涂养殖规划》是根据国家《渔业法》、农业部《完善水域滩涂养殖证制度试行草案》和《浙江省渔业管理条例》,按农业部农渔发[2002]5号《养殖水域滩涂规划》编制工作试行规范和《养殖水域滩涂规划》编制大纲的要求编写。

在分析临海市的渔业自然条件和生物资源状况、水产养殖发展现状的基础上,结合当地的社会经济及科技发展水平,对养殖水域滩涂进行了功能区域布局,提出了规划实施的保障措施。

本规划对今后合理开发利用养殖水域、滩涂资源,提高养殖水域利用率,加快完善和推进养殖管理制度,有效保护养殖水域生态环境,确保养殖水产品的质量安全,增强市场竞争力,促进现代渔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本规划期限为2011―2020年,规划范围为临海市管辖内的水域滩涂。

本规划共分八章。

第一章,自然条件和生物资源;第二章,水产养殖现状及发展潜力;第三章,规划依据、原则及期限;第四章,水产养殖功能区域布局;第五章,“十二五”现代渔业园区重点建设项目;第六章,实施规划的保障措施;第七章,相关程序;第八章,相关术语。

本规划编制由临海市海洋与渔业局提出和组织实施,并成立了规划编制组,由台州学院生命科学学院汇总并编制完成。

编者

2011年1月

第一章自然条件和生物资源

第一节水域、滩涂资源状况

一、地理位置

临海市地处浙江东南沿海,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浙江省小康县市和全国股份合作经济重要发源地之一。

市境陆地范围介于北纬28°40′~29°04′,东经120°49′~121°41′(至东矶岛为121°56′)之间,东临东海,南界椒江、黄岩,西与仙居相连,北邻天台、三门。

东西长85千米,南北宽44千米,大陆海岸线长达74千米,海岛岸线长153千米,合计为227千米,全市陆域面积2203平方千米,海域面积1819平方千米,辖14镇和5个街道,总人口116万。

  

二、地形特点

临海市地形以切割破碎的丘陵山地为主要特色,山地丘陵占67.8﹪,平原占25﹪,内陆水域占7.2﹪,是一个典型的七山一水二分田的土地结构。

境内地势西高东低,西部多山,众峰云集。

西北部有大雷,赤峰,羊岩诸山环立,海拔在700~1200米之间;西南部括苍山向东成几行伸展,构成连绵不断的大小峰峦,其主峰米筛浪最高峰为海拔1382.6米,为浙东第一高峰,也是中国大陆21世纪第一缕曙光首照地;中部是由河谷冲积而成的大田平原;东部沿海一带是由灵江、桃渚江冲积和海水沉积而成的椒北平原,地势低平,河塘密布,水网稠密,颇具泽国风光。

浅海滩涂面积辽阔,生物资源丰富,主要岛屿有头门、田岙、东几、雀儿岙、石坦、大鹅冠、小鹅冠、南泽、北泽、壳塘山、达道山、下门洞等。

三、水域类型

根据临海所处的特殊地理位置,其水域大体可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一是以东矶列岛海域为主体的浅海养殖类型;二是以桃渚、上盘、杜桥沿海水域为主体的海水滩涂、围塘养殖类型;三是以内陆池塘、山塘为主体的淡水池塘养殖类型;四是以牛头山水库、溪口水库、童燎水库为主体的水库生态养殖类型;五是以湖泊、河道等天然水体为主的外荡养殖类型;六是以灵江为主的水生生物资源保护水域。

四、水域滩涂面积

临海市大部分河流属浙江省第三大水系—灵江水系。

灵江主流长198千米,流域面积5263平方千米。

灵江系感潮河,马头山以上的蓄淡水库容达4610万立方米。

东部滨海平原河网稠密,主要河流有百里大河(属灵江水系)和桃渚港(洞港水系)。

丘陵山地溪流众多,流域面积在10平方千米以上的溪流有85条,其中方溪、双坑、连坑等溪流源长落差大,其它溪流源短流急,利用率低。

临海市沿海滩涂资源丰富,附近水域泥沙来源充沛,沿岸泥沙、长江入海泥沙南移,使得本市沿海滩涂与浅海一直于缓慢淤涨状态。

根据浙江省海岸带综合调查,我市潮间带滩涂(岸线至理论基准面)面积为123.2平方千米,岸线至平均海平面面积为33.37平方千米。

在历史演变过程中,滩涂缓慢淤涨,形成的涂面开阔、平坦、稳定,滨海平原发达,海岸较为平直。

缓慢淤涨是我市潮间带滩涂发展的总趋势,涂面不断向海延伸。

潮间带滩涂沉积速率1.5-2.0厘米/年,浅海约1.0厘米/年。

因此,开发前景看好,利于围涂造地。

同时,我市潮间带海涂中约有21.8平方千米的滩涂(占总面积的17.7%)属于粉砂性底质,不宜直接开展滩涂养殖,需创造条件,围垦后利用。

临海市海域面积广阔,以东矶列岛为主,总面积约1000平方千米,是我市水产养殖发展的重点和潜力所在,也是我市渔业新的经济增长点。

由于冷暖水流交替消长和入海河流带入大量营养物质,水质肥沃,而且底质细软、岛礁众多,是鱼虾贝藻栖息、繁衍和经济鱼类索饵、越冬回游的良好场所,同时生物品种繁多、资源丰富,利于海洋捕捞、海水养殖和水产资源增殖。

我市海域有著名的东矶渔场,生物量较高,拥有鱼类资源200余种、贝类100余种、甲壳类110余种、海藻类100余种、多毛类40余种,其它生物(如海蜇等)资源量也较大。

五、水域、滩涂养殖利用现状

截至2010年,全市已开发水产养殖面积4452公顷,其中浅海养殖30公顷,占0.7%;滩涂养殖718公顷,占16.1%;海水池塘养殖652公顷,占14.6%;淡水池塘养殖866公顷,占19.5%;外荡池塘养殖580公顷,占13%,;水库养殖1206公顷,占27.1%;稻田养殖400公顷,占9%。

第二节水文气候条件

一、气候特征

临海市处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夏无酷暑,冬无严寒,雨量充沛,四季分明,气候温和湿润,水热资源较为丰富,农业气候条件比较优越,但四季也有不同程度的灾害性天气。

1.温度

我市年平均气温为17.1℃,全年气温通过10℃的积温为5370℃。

1月最冷,月平均气温5.8℃,历年月平均最低气温为1.9℃;7月最热,月平均气温28℃,历年月平均最高气温为32.8℃。

2.日照

我市光照条件充足,年平均日照时数达1936.4小时,其中以7、8月最多,月平均日照分别为239.2小时。

1、2月最少,月平均日照分别为134.1小时。

所辖海岛因多雾,所以日照时数也比较少,年均日照时数为1825.0小时,均低于沿海和内陆。

3.降雨量

我市年平均降雨量达1549.6mm,年径流深为1027mm,大于0.1mm的降雨日数为169.4天,大于5mm的降雨日数为75.6天。

降水主要集中在春季和梅汛期,最大年降雨量达2371.1mm(1952年)、最小年降雨量为912.8mm(1979年)。

综上所述,临海市气候资源丰富,光、热、水配置较好,春末夏初的“光、热、水同步”和秋冬的“光、热互补”,对全市温水性鱼类的生长、繁殖有利,并为鱼类性腺发育、产卵、孵化创造了良好条件。

秋冬的“光、热互补”有利于底泥有机质的氧化分解及池塘干塘捕鱼、修整、冻晒底泥,杀灭病虫害等。

但旱涝问题以及夏末秋初的台风,海洋冬季高频率大风是淡水养殖和海洋捕捞的不利因素。

二、淡水水文

临海各淡水水域年平均水温17.9℃,水库透明度在40~80cm,山塘透明度25~35cm。

天然水质良好,主要溪流的水质达Ⅱ类标准以上,上游水质优于下游水质。

地下水资源较丰富,沿海地下水深层间隙承压水,水质淡或微咸水,水质类型多属HCO3-Na·Ca型水、HCO3·Cl-Na型水,矿化度小于0.5g,pH值6.5~7.5;海岛地下水属基岩裂隙水。

三、海洋水文

全市海域水温年均为17.9℃,平面同季南北差异不明显,最高水温曾为32.6℃,最低水温曾为4.5℃。

海水盐度年平均27.77,表层最高盐度为34.88,最低盐度为17.3。

海水含沙量为0.02~2.276kg/m3,透明度20~150cm。

海水溶解氧(DO)年变化范围为2.83~10.87mg/L,年变化较大。

pH值为7.85~8.40,平均值为8.2。

磷酸盐春季0.40~0.69μmol/dm3,秋季含量0.47~1.21μmol/dm3。

硝酸盐冬、春季为18.9~27.3μmol/dm3,秋、夏季增高至27.5~42.0μmol/dm3。

亚硝酸盐春季为0.29~0.97μmol/dm3,秋季为0.05~0.24μmol/dm3。

活性硅酸盐(SiO2-Si)春季28~32μmol/dm3,秋季44μmol/dm3。

主要污染物是油类,其次是重金属离子和营养盐。

沉积物来源主要由入海径流携带的陆源颗粒物质和因潮流或局地环流带入的沿海或湾口外的悬浮颗粒物质。

潮汐为正规半日潮,平均潮差在4.00m以上。

潮流为不规则半日浅海潮流,以往复流为主,局部旋转流,转向右旋为主。

流速缓慢,大潮平均流速小于50cm/s。

第三节生物资源状况

一、海洋生物

临海市海域水样中异养细菌数量春季明显高于秋季,革兰氏阳性菌春季以微球菌为优势种,秋季以芽孢菌为优势种,而革兰氏阴性菌种春季以假芽孢杆菌、黄杆菌为优势,秋季以假芽孢杆菌为优势。

水样中氨化细菌数量秋季高于春季,反硝化细菌数量刚刚好相反,石油降能细菌数量二个季节相差不大,平均值为1×103-1×104个/dm3。

我市海区浮游植物个体密度低于浙北海区,春季低于秋季,春季平均值为97.0×103个/m3,秋季为152.5×103个/m3。

春季优势种为圆筛藻、夜光藻,秋季优势种为圆筛藻、棱形角藻和夜光藻。

海区浮游动物个体数春季为246.06个/m3,与浙南海区相近,大大高于浙北海区,秋季为77.36/m3,与浙南、浙北相近。

春季优势种为:

中华哲水蚤、拟细浅室水母、拿卡箭虫、五角水母、嵊山杯水母、球形侧腕水母、中华假磷虾、平滑真刺水蚤。

秋季优势种为:

背针胸刺水蚤、肥胖箭虫、中华哲水蚤、精致真刺水蚤、双生水母、中华假磷虾、球形侧腕水母、百陶箭虫、拿卡箭虫、太平洋纺锤水蚤、真刺拟哲水蚤。

我市海区底栖生物平均生物量为25.45g/m2,低于全省岛屿平均水平,春季高于秋季,以软体动物为主。

主要种类有红带织纹螺等24种。

临海市沿海有潮间带生物共7大类105种,其中软体类54种,甲壳类22种,藻类12种,多毛类7种,腔肠类4种,棘皮类2种,其它4种;其中经种有泥螺、棒槌螺、疣荔枝螺、齿纹蜒螺、青蚶、薄片镜蛤、条蚊隔贻贝、龟足、锯缘青蟹、藤壶、羊栖菜、沙蚕、弹涂鱼等。

据不完全统计,本市近海海域有游泳生物107种,其中鱼类66种、甲壳类31种、软体类6种、其它4种。

分洄游性、近岸性、河口性、底栖、岛礁性各种生态类型。

生物数量较大的有毛虾、龙头鱼、七星鱼、小公鱼、带鱼、黄鲫等。

二、淡水资源

临海市淡水水域中浮游植物数量的组成以硅藻、绿藻为主,其次是兰藻或隐藻。

生物量的组成主要也是硅藻、绿藻,其次是裸藻或隐藻。

淡水水域中浮游动物数量的种类组成以原生动物为主,占总数的90%以上。

生物量的种类组成则反之,以原生动物为最少,池塘以枝角类、无节幼体为主,外荡以轮虫、枝角类为主。

底栖动物以腹足类田螺科的湖螺、瓣鳃类的黄蚬为主,还有环节动物、水生昆虫共30多种。

临海市鱼类资源丰富,根据拉斯(1971)分类系统,全市鱼类有110种(属),隶属于硬骨鱼纲、辐鳍亚纲,分属六个总目,13个目,28个科。

鱼类中有70余种(属)是经济鱼类,隶属于鳗鲡、鲤、鲶、合鳃和鲈形5个目的9个科。

第二章水产养殖现状及发展潜力

第一节水产养殖现状

一、水产养殖业综合实力进一步增强

近五年来,临海的水产养殖业持续发展,产量保持稳定,效益逐年提高。

至2010年底,海淡水养殖面积达4452公顷,其中海水养殖面积1400公顷,产量10340吨,淡水养殖面积3052公顷,产量9959吨(见表2-1)。

养捕比例为22%,渔民人均收入达9841元。

全市已有省级无公害标准化养殖示范基地10个,省级良种繁育基地1个。

表2-12007-2010年水产养殖面积(公顷)、产量(吨)、产值(亿元)

年度

2007

2008

2009

2010

海水养殖面积

3190

2811

2187

1400

海水养殖产量

15428

14337

12763

10340

淡水养殖面积

3107

2760

2814

3052

淡水养殖产量

6550

5666

5533

9959

养殖总面积

6297

5571

5001

4452

养殖总产量

21978

20003

18296

20299

养殖业总产值

2.51

2.30

2.24

2.29

占水产品总产量的比值(%)

26

23

22

22

二、水产养殖业为渔农民创造了转产转业的机会

水产养殖业的发展带动了水产苗种繁育、饲料、渔药、水产品加工与储运、销售等相关行业的发展,为农村劳动力转移、捕捞渔民转业创造了大量的就业和增收机会,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

三、水产养殖管理制度进一步完善,水产品质量安全水平有新的提高

十一五期间是我市渔业从规模数量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的重要时期,我市各级渔业主管部门与相关职能部门积极配合,制订技术标准,培训无公害技术,水产品质量管理水平得到进一步提高。

组织实施了养殖证制度,有效地保护生产者的合法权益,有利于渔业管理走上规范化法制化的道路。

至2010年底,全市累计发放养殖证75本,面积达2061公顷。

四、水产养殖品种结构改善,优势养殖种类产业基地建成

淡水养殖从以鱼为主向虾、鳖、鳗、蛙多品种、多样化方向发展;海水养殖也从贝藻类为主向虾蟹类、鱼类和海珍品养殖全面发展,青蟹、梭子蟹、对虾、泥蚶、缢蛏等优势养殖种类产业基地已形成。

五、养殖方式发生深层次变革,设施渔业和集约化养殖成为行业先导

随着工业的发展和沿海产业带的开发,水产养殖空间的不断缩小,争取单位水体的高产出成为我市水产养殖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

在这种背景之下,我市的水产养殖方式也发生了重大变革,由传统的养殖方式向集约化养殖过渡,由开放水体的粗养向工厂化设施精养转变。

至2010年,以宏野、玉龙公司为龙头,全市已开发集约化养殖水面30公顷,建成工厂化设施渔业养殖基地5家,设施渔业年产值达3000余万元。

工厂化设施渔业和集约化养殖逐渐成为养殖业先导。

六、科技对水产养殖业的支撑作用进一步增强

近年来,我市渔业科技投入不断加大,渔业科技力量得到加强,渔业科技技术推广服务体系基本形成,与科研院所的科技合作增多,试验推广和引进了一批先进、成熟的养殖新技术、新品种,成为我市水产养殖业健康持续发展的主动力。

宏野公司自主发明了伞式钢索温棚等获得了国家三个新型发明专利,取得很好的效益。

第二节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

当前,我市水产养殖业面临的困难和存在的问题主要有:

一、水域滩涂资源紧缺、养殖环境恶化,制约了水产养殖空间的拓展

随着我市工业化、城镇化建设进程的加快,水产养殖区域受污染、挤占的情况较为严重,其本身的发展空间受到了很大制约,再加上工业、农业及生活污水等外源污染的不断增加,使得一些传统水域的养殖功能也已逐渐丧失。

二、从业人员素质较低,养殖过程专业化管理不到位,制约了水产养殖产业的发展

我市水产养殖从业者的文化层次较低,专业知识和技能较为欠缺,尽管也有部分行业推行了养殖合作社的发展模式,但由于管理不到位,总体仍以传统粗放的生产、经营方式来进行,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水产养殖产业的发展。

三、水产养殖病害增多,水产品质量安全问题面临严峻挑战。

水产养殖过程中的突发性、不明原因的病害导致某些养殖种类大面积死亡现象时有发生,渔业用药也没有统一规范,使水产品的生产、出口、消费都不同程度地受到负面影响和冲击,造成了养殖水产品质量的安全隐患。

四、水产养殖业基础薄弱,抵御各种风险能力不强

渔业投入机制不健全,投入严重不足,从业人员观念陈旧、思想保守,传统养殖区的基础设施老化严重,导致病害多发、环境恶化、生产效益下降;养殖业保险机制尚不健全,抵御台风、赤潮、干旱等自然灾害能力较弱。

此外,养殖成本不断提高,而水产品市场价格相对疲软,养殖规模化程度、产业化水平比较低,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还较为薄弱。

五、渔业行政监管体系尚未完善

渔业行政执法监管队伍面临职能多、人员少、装备差等现实问题;水生动物疾病控制与卫生监督体系建设还需进一步加强;水生动物资源养护有待进一步提高。

第三节水产养殖发展外延潜力

一、各级政府高度重视,为水产养殖发展奠定了良好的政策环境

党中央提出了“统筹城乡发展、工业反哺农业”的发展战略,浙江省出台了《浙江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强海洋与渔业工作的若干意见》和《关于开展现代农业园区建设工作的意见》,台州市也制定了《台州市现代渔业发展“十二五”规划》,这为确保我市渔业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政策环境。

2011年2月国务院正式批复了《浙江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规划》,使浙江海洋经济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也给我市沿海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带了新的发展机遇。

二、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为水产养殖发展创造了新的市场空间

水产养殖业作为“蓝色农业”,在粮食安全保障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海洋捕捞的“零增长”,人们对优质水产品需求的不断扩大,也为水产养殖业的发展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市场。

三、新技术的运用,为水产养殖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技术支撑

渔业和生物工程技术的进步,使水产养殖过程中的一些技术难关将会一个个被破解,为增加水产养殖品种、提高水产品加工水平、搞活水产流通等提供了技术支撑。

四、水产养殖业功能的不断拓展,将进一步推动其产业化进程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水产养殖业已不仅仅局限于提供食用水产品,其观赏、休闲、保健、美化环境等功能得到了不断扩展,休闲观赏渔业的发展将成为水产养殖业的一个新的经济增长点。

第三章规划依据、原则及期限

第一节规划的依据

一、国家法律、法规

1、《中华人民共和国渔业法》

2、《中华人民共和国海洋环境保护法》

3、《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

4、《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

5、《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域使用管理法》

6、《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实施条例》

7、《中华人民共和国渔业法实施条例》

8、《中华人民共和国水产资源繁殖保护条例》

二、地方法规

1、《浙江省渔业管理条例》

2、《浙江省海域使用管理方法》

3、《浙江省自然保护区条例》

4、《浙江省海洋水产资源保护试行规定》

5、《浙江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办法》

6、《浙江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办法》

三、部门规章

1、《中华人民共和国水生野生动物保护实施条例》

2、《中华人民共和国水生动植物自然保护区管理方法》

3、《海洋自然保护区管理办法》

4、《水产养殖质量安全管理规定》(农业部令[2003]31号)

5、《水域滩涂养殖发证登记办法》(农业部令2010年第9号)

四、国家、行业标准

1、渔业水质标准(GB11607-89)

2、海水养殖水质标准(NY5052-2001)

3、淡水养殖水质标准(NY5051-2001)

五、规范性文件

1、《<水域滩涂养殖规划>编制工作实施规范》(农业部渔发[2002]5号)

2、《<水域滩涂养殖规划>编制大纲》(农业部渔发[2002]5号)

3、《全国海洋经济发展规划纲要》(国发[2003]13)

4、《浙江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强海洋与渔业工作的若干意见》(浙政发[2006]23号)

5、《浙江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规划》(2011)

6、《临海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2011-2015)

7、《临海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

8、《临海市海洋功能区划》(2006修编)

9、《临海市现代渔业(农业)园区规划》(2010)

10、《临海市城乡规划》

第二节指导思想

以贯彻执行新《渔业法》等法律法规和国家鼓励发展水产养殖的方针政策为契机,以加强对养殖业的有效管理和保障养殖者的合法权益为宗旨,根据国民经济和地区经济发展计划,结合考虑全面实施我国渔业战略调整和养殖水域、滩涂可持续利用的需要,本着“立足当前、着眼长远”的发展思路,对养殖水域滩涂进行科学规划,为合理开发利用养殖水域、滩涂资源,提高养殖水域利用率,有效保护养殖水域生态环境,加快完善和推进养殖管理制度,促进现代渔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第三节规划原则

一、立足现状与着眼发展原则

立足规划区域的自然、经济、社会、技术等条件和特点,结合外部条件的影响,因地制宜进行养殖布局,综合考虑资源、生态环境条件、生产基础、市场环境以及资金、技术等方面的因素,突出重点,相对集中,优先发展,竞争明显,并具有一定基础的水产产品和产区。

二、科教先导与集约发展原则

深入实施科技兴海战略,优化海洋科技、教育、人才资源配置,推进自主创新,加大科研院所和专业人才引进力度,加强海洋科技研发和成果转化应用,促进海洋开发向集约型、效益型转变,不断提升科技教育对海洋经济发展的支撑能力。

三、可持续发展与环境友好原则

坚持适时,适度开发,处理好资源开发利用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根据资源分布状况将水产资源丰富的水域滩涂确定为养殖发展重要水域,在保护的基础上进行开发,以开发促保护,实现海洋经济与海洋资源环境的协调、可持续发展。

妥善处理水产养殖资源利用和保护的关系,养殖生产应符合环境容纳量和养殖容纳量的要求,使养殖水域滩涂发挥最佳效益。

大力推行健康、无公害、绿色和有机水产品的养殖生产技术,实现现代渔业经济、社会和生态的同步提高。

四、市场导向与产业化开发原则

充分考虑国际、国内市场现实需求和潜在需求,适应人们对水产品消费多样化、优质化、安全化的需求,重点发展市场占有率大、市场前景广阔、高效的优势水产品。

实行产业化经营,延伸生产链条,打造品牌产品,推进产业升级,提高产业整体竞争力。

五、总体规划与分步实施原则

在充分调查的基础上,并根据已有区划规定,将适于养殖的水域滩涂确定为养殖使用功能。

本着“一次规划、分步实施:

先粗后细、先易后难”的原则,遵循当前需要与长远发展相结合的原则,在养殖规划的基础上进行分步实施。

六、导向性与可操作性原则

注重规划的导向和实际可操作性相结合,充分发挥规划对水域功能的定位作用,协调处理各产业水域滩涂的使用纠纷,做到水域滩涂使用功能明确、产业布局合理。

同时,将规划与调整结合起来,通过规划的实施,对不符合区域布局规划及养殖密度较大的养殖场所进行调整,鼓励养殖区转移至水体交换条件好、环境优良的水域,尽可能地减轻近岸及湾内养殖压力。

第四节规划期限

水产养殖功能区域规划基准年为2010年,规划近期为2011-2015年,规划远期为2016-2020年。

以近期规划为重点。

 

第四章水产养殖功能区域布局

本规划中的养殖水域、滩涂是指在临海市所辖水域、滩涂内已经进行水产养殖开发利用和目前尚未开发但适于水产养殖开发利用的所有水域、滩涂。

至2010年,临海市水域、滩涂已养殖面积共4452公顷(设施渔业20公顷另计),按养殖现状和特点分浅海养殖功能区、滩涂养殖功能区、海水池塘养殖功能区、淡水池塘养殖功能区、外荡增养殖功能区、水库生态养殖功能区、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稻田临时养殖功能区等八大类。

至2015年规划面积8049公顷,其中浅海养殖区300公顷,海水滩涂增养殖区80公顷、海水池塘养殖区1197公顷(另有设施渔业133公顷)、淡水池塘养殖区780公顷(另有设施渔业5公顷)、外荡增养殖区580公顷、水库生态养殖功能区1407公顷、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3205公顷、稻田生态养殖功能区500公顷。

至2020年规划面积8802公顷,其中浅海养殖区1030公顷,海水滩涂增养殖区380公顷、海水池塘养殖区800公顷(另有设施渔业450公顷)、淡水池塘养殖区700公顷(另有设施渔业10公顷)、外荡增养殖区580公顷、水库生态养殖功能区1407公顷、水产种质资源保护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