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新城高升学校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Word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911641 上传时间:2023-04-29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113.9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安徽省新城高升学校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安徽省新城高升学校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Word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安徽省新城高升学校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Word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安徽省新城高升学校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Word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安徽省新城高升学校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Word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安徽省新城高升学校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Word文档格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7页
安徽省新城高升学校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Word文档格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7页
安徽省新城高升学校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Word文档格式.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7页
安徽省新城高升学校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Word文档格式.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7页
安徽省新城高升学校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7页
安徽省新城高升学校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7页
安徽省新城高升学校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7页
安徽省新城高升学校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7页
安徽省新城高升学校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7页
安徽省新城高升学校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7页
安徽省新城高升学校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7页
安徽省新城高升学校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7页
亲,该文档总共17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安徽省新城高升学校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Word文档格式.docx

《安徽省新城高升学校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安徽省新城高升学校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Word文档格式.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安徽省新城高升学校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Word文档格式.docx

”其主要观点是古代中国(  )

A.四大发明不具有原创性 

B.发明重要性与是否实用关联度高

C.应该共有六项重要发明 

D.重要发明都应该服务于小农经济

4.图4为汉代画像砖中的农事图。

此图可以用来说明当时(  )

A.个体农户的生产劳作状态 

B.精耕细作农业的不断发展

C.土地公有制下的集体劳作 

D.大地主田庄上的生产情形

5.宋代,有田产的“主户”只占民户总数20%左右,其余大都是四处租种土地的“客户”。

导致这种状况的重要因素是(  )

A.经济严重衰退 

B.土地政策调整 

C.坊市制度崩溃 

D.政府管理失控

6.汉武帝设置十三州刺史以监察地方,并将豪强大族“田宅逾制”作为重要的监察内容,

各地财产达300万钱的豪族被迁到长安附近集中居住。

这表明当时(  )

A.政权的政治与经济支柱是豪强大族 

B.政治权力与经济势力出现严重分离

C.抑制豪强是缓解土地兼并的重要措施D.经济手段是巩固专制集权的主要方式

7.北朝时,嗜好奶类制品的北方人常常嘲笑南方人的喝茶习俗。

唐中期,北方城市中,“多

开店铺,煎茶卖之,不问道俗,投钱取饮。

其茶自江、淮而来,舟车相继,所在山积”。

此可知,唐中期(  )

A.国家统一使南茶开始北运 

B.南北方饮食习惯趋于一致

C.南方经济文化影响力上升 

D.南方经济水平已超越北方

8.表1呈现的变化反映了(  )

表1河南、江苏两地科举考试状元人数表

河南

15

16

2

1

江苏

7

8

17

49

A.理学的影响力不断扩大 

B.经济发展促进文化兴盛

C.中原地区经济急剧衰退 

D.政治重心南移趋势明显

9.唐宋时期,江南经济迅猛发展,南宋时全国经济重心已移至江南。

促成这一转变的主要

动力之一是(  )

A.坊市制度瓦解 

B.土地集中加剧 

C.农业技术进步 

D.海外贸易拓展

10.明前中期,朝廷在饮食器具使用上有一套严格规定,例如官员不得使用玉制器皿等。

明后期,连低级官员乃至普通人家也都使用玉制器皿。

这一变化反映了(  )

A.君主专制统治逐渐加强 

B.经济发展冲击等级秩序

C.市民兴起瓦解传统伦理 

D.低级官员易染奢靡风气

11.明末有人描述江南农村的变化时说,百年前的雇工“戴星出入,俗柔顺而主令尊”,如

今“骄惰成风,非酒食不能劝”“夏必加下点心,冬必与早粥”。

A.市镇经济与手工业的发展 

B.政府积极推行重农政策

C.社会矛盾日益尖锐 

D.农业中人身依附关系强化

12.何一民在《中国城市史纲》中提到,唐代主要城市有长安、洛阳,扬州、益州、杭州、

苏州、湖州、常州、鄂州、洪州、广州等70个之多。

他认为,唐代的城市在数量上有所增

加,分布也较广泛且主要分布在黄河中下游地区和长江下游地区。

这表明(  )

A.唐代经济发展较为均衡,交通对城市的发展影响最大

B.唐代城市兴起。

体现了精耕细作小农经济的普遍发展

C.对外贸易的发展、商帮的涌现促进了南方城市的发展

D.唐代东部地区经济较为繁荣,有经济重心南移的趋势

13.明成祖朱棣认为,北京“山川形胜,足以控四夷,制天下”,将都城从南京迁至北京。

这一举措客观上(  )

A.推动了国家政治统一进程 

B.促进了跨区域贸易的繁荣

C.抑制了区域性商帮的形成 

D.改变了南北经济文化格局

14.有学者研究材料发现:

宋代的商税率大致为3%,国家权力对商业的征税力度,比农业

要低得多;

清代商人出现亏损时,统治者常常要“优商”“恤商”。

与之相比,统治者很少在

农家收成下降时优恤农民。

A.古代统治者改变了重农抑商政策 

B.商人地位逐渐超过其他社会阶层

C.宋以后国家商业税收超过农业税 

D.古代对商业采取的政策较为灵活

15.北宋中期,“蜀民以铁钱重,私为券,谓之交子,以便贸易,富民十六户主之。

其后,

富者资稍衰,不能偿所负,争讼数起”。

这表明交子(  )

A.具有民间交易凭证功能 

B.产生于民间的商业纠纷

C.提高了富商的社会地位 

D.促进了经济重心的南移

16.据记载,清初实施海禁前,“市井贸易,咸有外国货物,民间行使多以外国银钱,因而

各省流行,所在皆有”。

这一记载表明当时(  )

A.中国在对外贸易中处于优势地位 

B.外来货币干扰了中国资本市场

C.自然经济受到进口货物的冲击 

D.民间贸易发展冲击清廷的统治

17.明朝有人描述在广东大庾岭所见:

“盖北货过南者,悉皆金帛轻细之物;

南货过北者,

悉皆盐铁粗重之类。

过南者月无百驮,过北者日有数千。

”这表明当时(  )

A.岭南经济发展程度高于北方 

B.岭南是商人活动的主要地区

C.以物易物是商贸的主要方式 

D.区域差异造成长途贸易兴盛

18.明后期松江人何良俊记述:

“(正德)以前,百姓十一在官,十九在田……今去农而改业

为工商者三倍于前矣。

昔日原无游手之人,今去农而游手趁食(谋生)者又十之二三也。

大抵

以十分百姓言之,已六七分去农。

”据此可知(  )

A.工商业的发展造成了农业的衰退 

B.工商业的发展导致了社会结构的变动

C.财富分配不均引起贫富分化加剧 

D.无业游民增加促成了工商业的发展

19.17世纪中期,清政府多次颁布禁海令;

同一时期的英国政府则颁布《航海条例》,积极

保护海外贸易。

出现该现象的根本原因在于两国(  )

A.经济结构的差异 

B.中央集权的强弱

C.思想解放的程度 

D.海军实力的高低

20.学者陈旭麓在《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中指出“以保守的对策来对付进取的政策,

这种中西之间的态势就是鸦片战争后一系列变化的基础和原因。

……中国在世界民族之林中

所处的被动局面,不是开始于鸦片战争,而是从郑和航海(1405—1433年)以来已见端倪了。

对该观点认识正确的是(  )

A.郑和航海时期的中国已经落后于西方

B.西方进取从根本上加速了明清社会的转型

C.鸦片战争之前的中国对外交流完全停滞

D.政策差异导致了中西历史发展方向的迥异

21.新航路开辟后热衷于探险的葡萄牙人和西班牙人看到可以用白银跟中国人做生意,便掀

起了一场银矿开发狂潮。

整整两个半世纪,美洲的巨额白银不断的流入中国。

这反映了(  )

A.白银流入促进了中国资本的原始积累

B.对外贸易增加使中国小农经济开始解体

C.中国商品满足西、葡两国的市场需求

D.西、葡已成为明朝政府最大的贸易伙伴

22.一位哥伦比亚学者在“纪念美洲发现——两个世界文明汇合500周年国际学术讨论会”

上说,“黄金和白银的作用只是使两个大陆之间的距离更加遥远了”。

由此可知(  )

A.该学者关注殖民掠夺的后果 

B.“两个大陆”指的是美洲和非洲

C.黄金和白银阻碍了世界市场的形成 

D.该会议讨论的是英国人登陆美洲的意义

23.到了18世纪,在亚欧人的饮食中,玉米和马铃薯的比重大大提高。

从西欧到中国的土

地上,美洲的豆类提供了蛋白质,番茄和辣椒提供了维生素,并使饮食有滋有味。

花生和番

茄在东南亚热带的土地上疯长,以丰厚的产出支撑着众多的人口。

这一现象从根本上反映了

(  )

A.新航路开辟后“商业革命”方兴未艾B.世界市场最终形成

C.经济交流改变了亚欧的社会生活 

D.经济全球化进入高潮

24.1500~1800年美洲人口结构发生变化,欧洲人、印欧混血人、非洲人、非欧混血人数

量不断增加,并最终超过美洲原住民。

造成这一变化的根本原因是(  )

A.美洲原住民遭到大量屠杀 

B.欧洲人对美洲不断的探险和征服

C.外来疾病导致美洲原住民大量死亡 

D.欧洲人在美洲大陆的分布越来越广泛

25.17世纪60年代,茶叶在英国只是上流社会的消费品;

到18世纪末,茶叶已成为普通

民众的日常消费品。

这反映了当时的英国(  )

A.等级观念明显淡化 

B.崇尚东方的生活方式

C.贫富差距日益缩小 

D.扩大了与东方的贸易

二、非选择题:

共50分。

26.(12分)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1757年清朝下令实行闭关锁国政策,仅保留广州一地作为对外通商港口。

广州十三行是清政府特许经营对外贸易的专业商行,既是私人商贸组织,又要代表官方管理对外贸易相关事宜,诸如代办外商出入口税、转递官方与外商之间的文书等。

怡和行是其最为著名的商行之一,经济实力雄厚。

对外主要经营丝织品、茶叶和瓷器。

乾隆四十九年(1784年)伍国营受粤海关监督的委任,承充行商,设立怡和行。

嘉庆十二年(1807年)成为广州第二大商行,1813年登上首席商行的位置。

1830年,怡和行仅茶叶就卖出50800箱,价值一百二十七万四千两。

1842年后怡和行走向衰落。

——摘编自《岭南大讲堂文化论坛第210期》

材料二英国东印度公司成立于1600年,是由一群有创业心和影响力的商人所组成,公司共有125个持股人,资金为7.2万英镑。

公司拥有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一世的特许状,垄断好旺角以及马来群岛的贸易。

东印度公司训练雇佣军,在印度进行殖民掠夺,把印度的粮食和工业原料,源源不断地运回英国,从中获取了丰厚的利润。

随着英国工业资产阶级势力的壮大……英国议会先通过多项法案,取消贸易特许权。

1858年,宣布撤销英国东印度公司。

——摘编自李侃、龚书择等主编的《中国近代史》第四版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怡和行和东印度公司在对外贸易方面的相同点。

(6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怡和行和东印度公司走向衰落的共同原因。

(6分)

27.(22分)一定时期的经济发展与当时的经济政策以及人们的思想观念密切相关。

阅读

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农村原本是一个自治的社会,“皇权不下县,县下是宗族,宗族皆自治,自治出于伦理”,几千年来都是如此。

……小农们对封建国家有很强的约束力,直接决定着社会的治乱、经济的繁荣,是影响统治者效用函数最重要的变量。

——李成贵《国家、利益集团与三农困境》

材料二 (洪武)十四年,令农衣绸、纱、绢、布,商贾止衣绢、布。

农家有一人为商贾者,亦不得衣绸、纱。

——张廷玉等《明史·

舆服志》

材料三 清朝时期,广东怡和行商(广州十三行行商之一)伍秉鉴拥有资本达2600万两白银,约为清政府财政收入的一半左右。

如今欧美各国也没有哪一位大资本家能够拥有如此比例的巨额财产。

——韩德强《重新认识中国历史》

材料四 在史籍中并不乏有关从商致富的记载,但几乎毫无例外,过去几个世纪以来,商人总是倾向于把累积得来的财富或过剩的资本投资于购买土地,或供应下一代有闲沉浸于传统典籍,参与科举,以便进入官僚行列。

即使有人终生以商贾为业,仍会要求其下一代尽可能转向科举。

因此,我们可以说,引发人们营商致富的动机中,实已包含了否定或摧毁商业企业发展的因素。

——史仲文 胡晓琳《中国全史·

商贾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古代对县以下区域治理的方式及特点。

为什么说

“小农们……是影响统治者效用函数最重要的变量”?

(6分)

(2)据材料二指出明朝推行的经济政策。

其根本目的是什么?

(4分)

(3)材料三反映清朝经济领域出现了什么现象?

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一现象出现的主要原

因。

(4)据材料四及所学知识,指出“否定或摧毁商业企业发展的因素”,并说明其影响。

28.(16分)阅读材料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从永乐三年(公元1405年)到宣德八年(公元1433年),郑和共七次率领庞大

的船队下西洋,历时近30年。

郑和船队游历南洋群岛诸国,到达中南半岛、印度半岛、阿

拉伯半岛等亚非的三十多个国家,最远到达非洲东海岸,越过赤道,是中国人第一次大规

模的出海活动。

……亚非许多国家纷纷遣使来华访问、从事经贸交流。

据不完全统计,永

乐年间共有六十多个国家的国王或使臣245次访问中国……随船出行的航海家根据所见所

闻编撰的著作,如马欢的《瀛涯胜览》、费信的《星槎胜览》和巩珍的《西洋藩国志》,记

载了沿途各国自然和人文状况。

——摘编自宁欣主编《中国古代史(下册)》

材料二葡萄牙位于欧洲伊比利亚半岛的西南部,却以当时不到100万的人口,拉开了人类大航海的序幕,使相互隔绝的人类联系日益紧密,并在几十年间奇迹般崛起成为西欧最富有的国家之一,一度与西班牙瓜分了整个地球。

到16世纪中叶,葡萄牙海外帝国发展到鼎盛时期。

……葡萄牙和西班牙这两个国家行为的意义是非凡的。

抛开殖民掠夺的性质不谈,他们拉开了地理大发现的序幕,改善了人类的知识结构,加速了人类文明进程,使本来相互隔绝的世界各地联系起来,在东西对抗中长期处于劣势的西方从此开始对东方占据优势,并最终奴役东方。

——摘编自唐晋主编的《大国崛起》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郑和下西洋的目的和意义。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新航路开辟的原因及其影响。

(10分)

参考答案及解析

1.【答案】D【解析】据材料“一妇每日纺棉三两”可知体现了自然经济中“男耕女织”的特点,“其余或换钱易粟,或纳税完官”通过货币进行交换,体现了商品经济的特点,故选D项;

依所学,明清时期仍然实行重农抑商政策,排除A项;

“一妇每日纺棉三两,月可得布二匹,可供数口之用”可知农业并非成为财政经济的主要来源,排除B项;

材料主要强调的是自然经济与商品经济相互交织,而未涉及到近代资本主义因素等主张,排除C项。

2.【答案】A【解析】战国时期农业劳动生产率提高,农业收益增加,使得以家庭为单位,自给自足的生产成为可能,从而促进了个体小农经济的形成,故A项正确;

战国时期的重农抑商政策抑制了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与农业收益的增加无直接关系,故B项错误;

畜力与铁制农具的使用导致农业收益的增加,故C项错误;

国家抑制土地兼并的措施,阻碍了大土地所有制的成长,与农业收益的增加无直接关系,故D项错误。

3.【答案】B【解析】“一个精耕细作的农耕文明,天文历法肯定是它的第一发明”说明天文历法在农耕文明的重要性以及对农业发展的实用;

“一个人口最多的民族,中医中药肯定是它的第二发明”说明中医中药对人口多的民族的重要性以及其实用性,故B项正确;

材料没有涉及四大发明原创性问题,故A项错误;

材料是指出“中国人在古代最重要的创造发明一定不在于那四项”,而不是说古代中国应该共有六项重要发明,故C项错误;

中医中药发明不是服务于小农经济,故D项错误。

4.【答案】D【解析】此图反映的是集体劳动的场景,而非个体农户分散的生产劳作状态,故A项错误;

此图没有反映出耕作技术的进步来提高单位面积产量,因此不能说明精耕细作农业的不断发展,故B项错误;

汉代封建土地私有制已经确立,故C项错误;

此图反映出汉代豪强地主在庄园内驱使农民集体生产的情形,故D项正确。

5.【答案】B【解析】宋代经济较唐代有进一步发展,没有出现严重衰退,故A项错误;

宋代为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实行“不抑兼并”的土地政策,导致土地高度集中,租佃制进一步发展,进而出现“有田产的‘主户’只占民户总数20%左右,其余大都是四处租种土地的‘客户’”的现象,故B项正确;

坊市制度崩溃主要与商品经济关系密切,但与农民租种土地并无直接关系,故C项错误;

材料中谈到的宋代土地高度集中的问题与宋代实行的“不抑兼并”的土地政策有关,不能表明政府管理失控,而是政府对土地政策的调整,故D项错误。

6.【答案】C【解析】关键信息:

将豪强大族“田宅逾制”作为重要的监察内容。

“被迁到长安附近集中居住”的原因是“各地财产达300万钱”、“田宅逾制”,说明汉武帝的做法是要抑制豪强,其目的是缓解土地兼并,C项正确;

“经济支柱”说法错误,A项排除;

B项无从反映;

题干的是政治手段,D项排除。

7.【答案】C【解析】据材料“北朝时,嗜好奶类制品的北方人常常嘲笑南方人的喝茶习俗”推知,北朝时,南茶已在北方出现,而不是唐代才开始北运,故A项错误;

材料涉及的仅是喝茶习俗在北方的影响,不能得出南北方饮食习惯趋于一致,故B项错误;

由“北方人常常嘲笑南方人的喝茶习俗”到北方城市中“多开店铺,煎茶卖之,不问道俗,投钱取饮”,可以看出南方经济文化影响力在上升,故C项正确;

材料只是提及北方城市中有很多南方的饮食习俗,无法体现经济水平的高低,更无法作出南北方的比较,故D项错误。

8.【答案】B【解析】理学的影响力不断扩大,不能解释河南科举考试状元人数的减少,故A项错误;

江苏代表的南方在科举考试状元人数的增加,表明随着唐代以来经济重心的南移,南方经济发展促进了文化兴盛,故B项正确;

中原地区经济发展速度落后于南方,但并没有急剧衰退,故C项错误;

从唐宋至明清时期,政治重心逐渐北移,故D项错误。

9.【答案】C【解析】坊市制度瓦解只体现出商品交换场所的变化,而不能作为促进全国经济重心南移的主要原因,故A项错误;

土地集中导致自耕农数量减少,国内购买力下降,不利于农业和商业经济发展,不是经济重心南移的主要动力,故B项错误;

农业技术进步会推动农业发展,也会使更多的农产品投入市场,带来商品经济发展,是推动全国经济发展和经济重心南移的主要动力,故C项正确;

中国古代海外贸易多为官府控制的朝贡贸易,对国内经济发展影响不大,不是促进经济重心南移的主要动力,故D项错误。

10.【答案】B【解析】明朝“官员不得使用玉制器皿等。

到明后期连低级官员乃至普通人家也都使用玉制器皿”反映的应是君主专制统治的削弱而不是加强,故A项错误;

明朝后期,随着商品经济的迅速发展,民营手工业超过官营手工业,玉制器皿数量随之大大增加,以致于“连低级官员乃至普通人家也都使用玉制器皿”,也说明经济的发展对等级秩序形成冲击,故B项正确;

“连低级官员乃至普通人家也都使用玉制器皿”使用玉制器皿并非局限于市民,且材料并没有涉及伦理观念,故C项错误;

“连低级官员乃至普通人家也都使用玉制器皿”说明当时使用玉制器皿的现象非常普遍,并非仅限于低级官员,故D项错误。

11.【答案】A【解析】意思是讲,明朝中后期江南农村的雇工——即佃户,由勤劳、柔顺到懒惰、骄纵,雇工本身的劳作态度,雇工对地主的态度都发生了变化,使佃户对地主的依赖关系松弛,明朝中后期江南地区的市镇经济与手工业的发展,会吸纳周边农村地区大量人口的就业,会导致农业生产人口的大量下降,农村会出现“用工荒”,因而农村雇工的地位提高了,故A项正确;

材料反映佃户社会地位的提高,未涉及重农政策,故B项错误;

材料反映的是佃户地位的变化,未体现社会矛盾,故C项错误;

材料反映的主体是佃户的人身依附关系逐渐减弱,而不是强化,故D项错误。

12.【答案】D【解析】据材料“唐代的城市在数量上有所增加,分布也较广泛且主要分布在黄河中下游地区和长江下游地区”无法得出唐代经济发展较为均衡,交通对城市的发展影响最大这一结论,故A项错误;

唐代城市兴起是商品经济发展的产物,故B项错误;

商帮在清朝出现,故C项错误;

据材料“唐代主要城市有长安、洛阳,扬州、益州、杭州、苏州、湖州、常州、鄂州、洪州、广州等70个之多他认为,唐代的城市在数量上有所增加,分布也较广泛且主要分布在黄河中下游地区和长江下游地区”可以看出这些城市以东部地区居多,有经济重心南移的趋势,故D项正确。

13.【答案】B【解析】从“北京“山川形胜,足以控四夷,制天下”可知明成祖定都北京目的是促进国家统一,A项是明成祖的主观目的,不是客观影响,故A项错误;

中国古代实行重农抑商政策,因而促进跨区域贸易繁荣不是明成祖的主观想法,属于定都北京带来的客观影响,故B项正确;

商帮是明清时期形成的,没有因定都北京而发展受到限制,故C项错误;

南北经济文化格局的改变是随着经济重心南移而形成的,经济重心南移在南宋时期完成,与材料时间不符,故D项错误。

14.【答案】D【解析】重农抑商是古代统治者的一贯政策,故A项错误;

材料没有显示商人社会地位相关信息,事实上不可能超过其他社会阶层,故B项错误;

依据材料不足以判断商业税和农业税的比重,故C项错误;

在重农抑商政策下适当对商品经济予以鼓励,保证商业在一定程度上正常发展,满足社会需要,故D项正确。

15.【答案】A【解析】结合题意“富民十六户主之”“以便贸易”可知交子可以作为民间贸易凭证,故A项正确;

结合题意可知交子产生之后由于富者“不能偿所负”才出现商业纠纷,故B项错误;

题干没有体现富商地位的提高,故C项错误;

交子产生于蜀,题干没有体现出交子在全国的流通,也没有涉及经济重心的南移,故D项错误。

16.【答案】A【解析】由题干中“民间行使多以外国银钱”的信息可以得出,清初外国银钱大量流入中国,这反映了在传统对外贸易中,中国处于出超地位,白银大量流入,故A项正确;

资本市场即金融市场,题干信息无法得出外来货币干扰了中国资本市场,故B项错误;

自然经济受到进口货物的冲击应该是鸦片战争之后,与题目时间不符,故C项错误;

题干材料中并没有体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 学习总结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