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小学五年级下册科学教案全册精编版.docx

上传人:b****0 文档编号:9118692 上传时间:2023-05-17 格式:DOCX 页数:51 大小:47.0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最新小学五年级下册科学教案全册精编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1页
最新小学五年级下册科学教案全册精编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1页
最新小学五年级下册科学教案全册精编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1页
最新小学五年级下册科学教案全册精编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1页
最新小学五年级下册科学教案全册精编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1页
最新小学五年级下册科学教案全册精编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51页
最新小学五年级下册科学教案全册精编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51页
最新小学五年级下册科学教案全册精编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51页
最新小学五年级下册科学教案全册精编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51页
最新小学五年级下册科学教案全册精编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51页
最新小学五年级下册科学教案全册精编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51页
最新小学五年级下册科学教案全册精编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51页
最新小学五年级下册科学教案全册精编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51页
最新小学五年级下册科学教案全册精编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51页
最新小学五年级下册科学教案全册精编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51页
最新小学五年级下册科学教案全册精编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51页
最新小学五年级下册科学教案全册精编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51页
最新小学五年级下册科学教案全册精编版.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51页
最新小学五年级下册科学教案全册精编版.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51页
最新小学五年级下册科学教案全册精编版.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51页
亲,该文档总共5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最新小学五年级下册科学教案全册精编版.docx

《最新小学五年级下册科学教案全册精编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最新小学五年级下册科学教案全册精编版.docx(5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最新小学五年级下册科学教案全册精编版.docx

最新小学五年级下册科学教案全册精编版

 

2020年小学五年级下册科学教案_全册精编版

五年级下册科学教案

(学年度第二学期)

 

 

课堂教学十项要求

一、教务处严格查备课,不得出现漏课现象;严把备课关,备课部由教研组长(或备课组长)签字,签字后方可上课。

要求一课一签,要求提前一周的备课量。

二、教学目标(包括作业)要分高、中、低三个层次,教学面向全体学生。

三、课堂提问要照顾到不同层次的学生,每堂课学生发言别少于10人。

四、课堂上学生动口、动笔、动手时间不少于10分钟。

五、教师讲授课不得超过二分之一的时间(小学不得超过15分钟)。

六、学生课堂违纪,要求课后处理。

课堂上批评违纪学生不得超过20秒种,避免矛盾激化,不得因此影响正常教学秩序。

七、下课前,对授课内容(围绕重点)要有总结(师生均可)。

八、针对学生实际,留不同质量的作业,不增加学生负担,杜绝惩罚性作业(力求作业的最佳质量)。

九、下课10分钟和学生一起活动,听取学生意见,及时反馈。

十、每节课后,在教案上总结一句话(成功或失败之处)。

 

一、指导思想:

以培养小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积极倡导让学生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培养他们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发展他们对科学本质的理解,使他们学会探究解决问题的策略,为他们终身的学习和生活打好基础。

二、教材分析:

本册教材由“沉和浮”、“热”、“时间的测量”、“地球的运动”四个单元组成。

《沉和浮》单元:

学生从物体的沉浮现象开始,在一系列的探究活动中,探寻物体沉浮的规律,研究影响沉浮的变量,最后形成有关沉浮现象的解释:

一是用浮力和重力的关系解释沉浮现象,二是从密度的层面解释沉浮现象。

《热》单元:

学生在三年级“温度与水的变化”的基础上,将继续观察热量变化过程中产生的物体的热胀冷缩现象,观察热量在物体中传递的现象,探索热量传递的规律,发现物体的导热性能是不同的,在生活中的应用也是不同的。

《时间的测量》单元:

学生制作计时工具并进行观测和测量,了解人类计时仪器的发展史,及对“时间”的认识发展过程。

认识计时工具的工作原理,感受计时工具的发展对人类生活和发展的影响,感受人类为了不断改进工具所作的不懈努力。

《地球的运动》单元:

让学生经历人类对地球运动的探究过程,学习基于可观察到的现象和事实,运用相对运动、参照物、模拟再现等原理和方法进行推理、论证,不断地利用已知探究未知的方法,最终认识地球运动(自转和公转)的模式。

三、学生分析:

1、整体学习状况:

我所任教的五年级有五个班,每班学生人数均为38名左右。

从与其他老师交流中得知,学生整体学习比较认真,并善于设法自主去获取知识并在生活中灵活运用知识。

2、已有知识、经验:

由于各种条件的限制,大部分学生的科学常识缺乏,科学探究能力也较弱。

家长和某些教师偏重于语数教学,使学生没有多少时间和机会接触大自然,更没有得到大人和老师及时、周到的指导,使学生没能很好地在观察、实验、调查等实践活动中获取知识、发展能力、培养科学情感。

3、儿童心理分析:

在小学阶段,儿童对周围世界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他们乐于动手操作具体形象的物体,而我们的科学课程内容贴近小学生的的生活,强调用符合小学生年龄特点的方式学习科学,学生必将对科学学科表现出浓厚的兴趣。

四、教学目标:

1.本册教科书设计了许多探究活动,这对学生科学探究能力的培养是很有帮助的,教师要发展学生识别和控制变量的能力,继续学习运用对比实验进行探索的技能,要引导学生及时记录实验现象,进行分析整理,转化为证据,用科学探究活动帮助学生逐步建构科学概念。

2.在小学阶段,学生的思维将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发展,五年级学生的抽象思维,仍然需要直观形象的支撑,因此在思维发展的过程中,我们要从现象和事实出发,帮助学生进行概括总结,得出结论,发展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3.对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应该基于对证据意识的培养上,使学生能够不断地寻找证据来支持自己的假设,通过理性的思考和大胆的质疑,来发展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五、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重视对学生典型科学探究活动的设计,以探究为核心,培养小学生的科学素养。

教学难点:

通过动手动脑、亲自实践,在感知、体验的基础上,使学生形成较强的科学探究能力。

六、教学措施:

1.首先加强教师自身的科学教学基本功的训练是最主要的。

平时要充分利用空闲时间,认真学习科学课程标准、科学教材,认真钻研科学教法学法,尽快成为一名合格的科学教师。

2.结合所教班级、所教学生的具体情况,尽可能在课堂上创设一个民主、和谐、开放的教学氛围。

以学生为课堂教学的主体,设计符合学生年龄特征的教学法进行课堂教学,采取一切手段调动学生学习科学的积极性和兴趣。

3.充分利用好学校的科学实验室,尽可能的去科学实验室上课,做到“精讲多练”,多通过实验引导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得到收获。

4.注重学生课外的拓展研究,不应只停留在课堂教学内,要将学生带出教室,到大自然中去,到社会中去,将科学课的学习从课堂延伸扩展到活动课程,扩展到家庭和社会。

七、教学进度如下表:

 

五年科学下册教学进度表:

周次

日期

内容

节数

备注

1

3∕4——8

1单元1、2课

2

妇女节

2

11——15

1单元3、4课

3

3

18——22

1单元5、6、7课

3

4

25——29

1单元8课、机动、单元复习

3

5

4∕1——5

2单元1、2课

2

清明节

6

8——12

2单元3、4、5课

3

7

15——19

2单元6、7、8课

3

8

22——26

机动、单元复习、机动

3

9

29——5∕3

3单元1、2课、机动

3

劳动节

10

6——10

3单元3、4、5课、

3

11

13——17

3单元6、7课、机动

3

12

20——24

3单元8课、机动、单元复习

3

13

27——31

4单元1、2、3课

3

14

6∕3——7

4单元4、5课、机动

3

儿童节

15

10——14

4单元6、7课、机动

3

端午节

16

17——21

——---------------

3

农忙假

17

24——28

4单元8课、单元复习、总复习

3

18

7/1——5

总复习

3

19

8——12

总复习

3

20

15——19

期末考查

第一单元

沉和浮

单元教学目标:

一、科学概念:

1、物体在水中的沉浮与构成它们的材料和液体的性质有关。

2、比同体积液体重的物体,在液体中下沉,比同体积液体轻的物体,在液体中上浮。

3、同种材料构成的物体,改变它的重量和体积,沉浮状况不改变。

4、不同材料构成的物体,如果体积相同,重的物体容易沉;如果重量相同,体积小的物体容易沉。

5、物体在水中都受到浮力的作用,物体浸入水中的体积越大,受到的浮力也越大。

6、当物体在水中受到的浮力大于物体受到的重力时就上浮,小于重力时就下沉。

浮在水面的物体,浮力等于重力。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简单的推测、实验设计和验证活动获得结果。

2、经历一个典型的“观察——发现——推测——验证”的科学探究活动过程。

3、按一定要求进行简单的设计和制作。

4、学习用控制变量的方法,探索物体沉浮的原因。

5、学会用弹簧秤测量物体在水中受到的浮力。

6、利用浮力和重力的关系,解释物体在水中的沉浮现象。

7、用画示意图的方法,表示浮力和重力的关系,解释物体在水中的沉浮。

8、经历观察方法的设计、改进,通过实验获得数据并转化为证据的过程,培养逻辑思维能力。

9、对观察研究结果进行简单的整理、分析和概括,形成科学概念。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1、认识到物体的沉浮现象是有规律的,规律是可以被我们认识的。

2、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保持和发展探究周围事物的兴趣和好奇心。

3、认识到科学和技术紧密相连,它们为人类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

4、认识到阅读、收集更多的相关信息资料,能丰富自己的认识,修正、完善原有的认识。

5、在实验中理解控制变量的科学方法和思想。

6、感受人类创造发明的历程,激发创造欲望。

7、懂得方法的改进有利于研究的顺利进行。

8、学习利用数据分析解释现象,懂得数据的重要性。

9、懂得确定一种物质的性质,需要有很多的证据。

教学课时:

八课时

第一课时

课题:

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物体在水中有沉有浮,判断物体沉浮有一定的标准。

 2、同种材料构成的物体,改变它的质量和体积,沉浮状态不改变。

过程与方法:

 1、对物体沉浮做出预测,并用实验验证,做好记录。

 2、学会用切分和叠加物体的方法研究沉浮变化。

情感、态度、价值观:

 认识到用实验验证猜想,能及时纠正自己的错误概念。

教学重点:

 同种材料构成的物体,改变它的质量和体积,沉浮状态不改变。

教学难点:

 帮助学生及时纠正自己的错误概念。

教学准备:

 教师演示实验:

水槽1个,大小相近的砖块、木块和塑料块各一。

 小组实验一:

水槽1个,物体7种(小石块、泡沫块、回形针、蜡烛、带盖的空瓶、萝卜、橡皮),实验记录表(教材第2面)。

 小组实验二:

水槽,萝卜,橡皮(与实验一共用),小刀1把,回形针10枚,木块3块,实验记录表(教材第3面)。

教材处理:

 教材第2面两个地方出现“泡沫塑料块”,在仔细研读教材和教师用书的基础上,我认为应把演示实验中的“泡沫塑料块”改为“塑料块”,把学生实验中的“泡沫塑料块”改为“泡沫块”。

教学过程:

一、观察物体的沉浮:

 1、谈话:

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

哪些物体在水中是下沉的,哪些物体在水中是上浮的呢?

 (预设:

在自由发表的前提下,及时抓住学生的错误概念或不完整表述,引发认知冲突,激发探究沉浮的兴趣。

 2、把砖块和木块分别轻轻放入水里,观察它们在水中的沉浮情况。

 操作过程:

把水槽放在展示台上。

出示砖块,轻轻从水面放入水中,观察它的下沉过程,板书:

沉。

再出示木块,同样轻轻从水面放入水中,观察它的沉浮情况,板书:

浮。

 (活动要点:

规定放物体的操作要求,确定判断沉浮的标准。

 3、把塑料块轻轻放入水里,观察它在水中是沉还是浮。

 操作过程:

先猜测塑料块的沉浮。

再根据操作要求轻轻放入水中,观察它的沉浮情况,板书:

浮。

 (说明:

若选择的是高密度的塑料块,可能会出现塑料块的大部分浸入水中,可指出只要物体的一部分露出水面,就说明是浮的。

限于学生的认知能力,暂时回避“悬浮”概念。

 二、观察更多物体在水中的沉浮:

 1、教师从小袋子取出7种物体,分别是小石块、泡沫块、回形针、蜡烛、带盖的空瓶、萝卜、橡皮。

 2、以小石块为例,讨论完成教材第2面表格的前面2行“预测”、“理由”的填写,并建议沉浮可用往上或往下的箭头符号来表示。

 3、学生独立完成其他物体的“预测”、“理由”这2行表格的填写。

4、小组领实验器材,分工合作,进行实验观察,完成实验记录表。

5、组织交流:

把我们的预测与实验结果相比较,预测正确的有哪些,预测不正确的有哪些?

整理自己的预测理由,想一想物体的沉浮可能与什么因素有关呢?

(随机罗列各因素,如体积大小、轻重、形状、材料、是否空心等,以备后面活动中进行探究。

(说明:

本活动按“教师出示材料样本—学生预测和思考沉浮理由—小组实验观察”的顺序进行,因为观察前的预测是科学研究的重要环节,更是调动学生思维的必然条件。

而且选择的7种物体是一组有结构的材料,既有容易判断沉浮的,也有难以直接判断沉浮的,比如胡萝卜、蜡烛头等,这样的设计都体现了用材料有效调控教学的目的。

 6、还可以按教材第2面的卡通人物对白,试试其他身边的小物体的沉浮,对影响沉浮的因素作进一步的思考。

三、观察同一种材料构成的物体在水中的沉浮:

 1、小组整理实验材料,留下水槽、萝卜、橡皮,装好另外几种物体放置一边,教师出示小刀演示切分方法(说明:

排除无关材料的干扰,用新材料新活动再次激发学生探究兴趣,并对小刀的安全使用作必要的说明,为避免划破桌面,建议垫一块小木板或硬纸板),引导思考:

橡皮在水中是沉的,把橡皮切成一半大小,还会沉吗?

再切成四分之一、八分之一大小,还会沉吗?

推测把它切得更小会怎样。

萝卜在水中是浮的,把萝卜切成一半大小,还会浮吗?

再切成四分之一、八分之一大小,还会浮吗?

推测把它们切得更小会怎样。

 2、学生完成教材第3面的记录表“预测”“理由”这两列。

 3、小组领小刀,实验操作,记录实验结果并思考其中的原因。

 (说明:

橡皮和萝卜不能无限度的切小,因为一旦切分的过小,会出现浮在水面上的情况,这是水的表面张力的原因,这样的情况不利于教学,会改变活动探究的方向,建议回避。

 4、组织交流,在这个活动中我们改变了什么因素?

(体积大小),物体的沉浮情况有没有发生改变?

通过以上实验,我们可以得到什么结论?

(同一种材料的物体,把它们的体积变小,在水中的沉浮状态是不会发生改变的。

(补充:

这里也可以用质量来概括,即同一种材料的物体,把它们的质量减轻,在水中的沉浮状态是不会发生改变的。

 5、收回小刀、萝卜和橡皮,出示回形针和木块,引导思考:

一枚回形针在水中是沉的,把两枚回形针穿在一起,还是沉的吗?

把更多的回形针穿在一起,放入水里,是沉还是浮?

一块木块在水中是浮的,用透明胶带把两块木块粘在一起,放入水里,还是浮的吗?

如果把三块、四块甚至更多的木块粘在一起,它们在水中是沉还是浮?

 6、提供材料回形针10枚,木块3块,学生实验。

 7、组织交流,概括:

同一种材料的物体,把它们的体积变大,在水中的沉浮状态也不会发生改变的。

 8、小结:

把刚才切分和叠加这两个实验联系在一起,我们得到了什么结论?

学生记录中教材第4面的实验报告单上。

(由同一种材料构成的物体,改变它们的体积大小,在水中的沉浮是不会发生改变的。

板书设计:

1、1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

砖块沉

木块浮

塑料块浮

 猜测与沉浮相关因素:

体积大小、轻重、形状、材料、是否空心等

 由同一种材料构成的物体,改变它们的体积大小,在水中的沉浮是不会发生改变的。

教学回顾:

本节课感觉是在轻松、自然、和谐的环境中度过的,较好地实现了教学目标,学生的表现令人满意。

用一个学生司空见惯但不引人注意的生活上的小问题引入,调动学生的思维细胞,激发他们的学习动机。

接着做小石块、木块、塑料块在水中沉、浮的实验,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发挥学生认知的主体作用。

在课堂上,教师不是牵着学生的鼻子走,而是巧妙的利用学生的言语和学生的思维状态,不知不觉通过简单直接的问题引领着学生亲历科学探究的过程。

学生不仅学得轻松,而且学得快乐。

 

第二课时

课题:

沉浮与什么因素有关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物体的沉浮与自身的质量和体积都有关。

2、不同材料构成的物体,如果体积相同,重的物体容易沉;如果质量相同,体积小的物体容易沉。

3、潜水艇应用了物体在水中的沉浮原理。

过程与方法:

1、用控制变量的科学方法,探究物体沉浮的原因。

2、学习用分析的方法研究影响沉浮的因素。

情感、态度、价值观:

1、在实验中理解控制变量的科学方法和思想的意义。

2、感受科学原理应用于实际的巨大作用。

教学重点:

用控制变量的科学方法,探究物体沉浮的原因。

教学难点:

学习用分析的方法研究影响沉浮的因素。

教学准备:

小组实验一:

物体7种,分别是小石块、泡沫块、回形针、蜡烛、带盖的空瓶、萝卜、橡皮。

小组实验二:

水槽,一套相同体积不同质量的小球,一套相同质量不同体积的立方体,实验报告单。

小组实验三:

水槽(与实验二共用),小瓶子,沙子若干,实验报告单。

教材处理:

本课活动内容较多,考虑到探究时间限制,故把制作潜水艇的活动略去,但本活动对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动手能力是很有意义的,可作为课外科技活动落实。

另把“小瓶子实验”中的装液体改为装沙子,更方便操作。

教学过程:

一、分析物体在水中的沉浮规律:

1、导入:

我们已经知道,同一种材料构成的物体,在水中的沉浮与它们的轻重、体积大小没有关系。

那么,不同材料构成的物体,在水中的沉浮与它们的轻重、体积大小有关系吗?

2、按体积大小顺序排列七种物体,再标出它们在水中是沉还是浮。

想一想,物体的沉浮和它的体积大小有关系吗?

3、按轻重顺序排列七种物体,再标出它们在水中是沉还是浮。

想一想,物体的沉浮和它的轻重有关系吗?

(说明:

两次排列,隐含着如何整理信息的教学意义,在本课教学中主要作为下面活动的契引,故不专门安排记录单,仅用实物演示的方法完成,其中表示沉浮可在排列后把浮的物体位置上移沉的物体位置下移即可。

4、当我们对这些物体进行比较时,为什么看不出它们的轻重、体积大小与沉浮之间的关系?

二、控制其他因素进行研:

1、引导:

当遇到这种情况时,科学家往往采用控制其他因素不变的方法,来研究某一个因素是否对物体产生作用。

今天老师就为大家准备了两套特殊的材料,希望各位同学都能成为一个优秀的小科学家。

2、出示材料:

一套相同体积不同质量的小球,一套相同质量不同体积的立方体,让学生推测它们在水中的沉浮,并填写在实验报告单上。

(建议:

为了减少教师准备材的辛苦,此活动也可以只给每个小组提供一套材料,分小球类和立方体类,在完成自己组的实验后可以跟其他小组进行交换,既可提高活动效率,又培养了学生合作意识。

3、小组领材料,实验观察,记录分析。

4、组织交流:

从这两组材料的实验中,我们得出什么结论?

(第一层次:

物体的沉浮与自身的质量和体积都有关。

第二层次:

不同材料构成的物体,如果体积相同,重的物体容易沉;如果质量相同,体积小的物体容易沉。

第三层次:

体积大、质量小的物体容易浮,体积小质量大的物体容易沉。

5、为什么用上节课的物体进行比较看不出物体大小、轻重对沉浮的影响,而用这两组材料进行研究时能够看出物体的轻重、体积大小与沉浮的关系?

(提醒学生对研究过程进行反思,认识到变量控制实验的意义和作用,体会科学研究方法的重要性。

三、用小瓶子继续研究:

1、潜水艇既能在水面航行,又能在水下航行。

它是应用了什么原理呢?

让我们来做个模拟实验。

2、提供实验材料:

水槽,小瓶子,沙子若干,实验报告单,学生小组合作。

说明:

沙子数量可用无、一点点、较多、装满来表述,也可以用占瓶子体积的大致分数来说明。

最后一列给学有余力的小组作其他状态研究,比如教材第6面的中间“浮在水中”(即悬浮)状态。

3、组织讨论:

这个活动改变了什么因素,什么因素是没有改变的?

(改变了物体的质量,物体的体积没有改变。

4、学生尝试用这个实验结论去分析潜水艇的工作原理。

在此基础上阅读教材第6面的灰色文字:

潜艇既能在水面航行,又能在水下航行。

潜艇有一个很大的压载舱。

打开进水管道,往压载舱里装满海水,潜艇会下潜,打开进气管道,用压缩空气把压载舱里的海水挤出舱外,潜艇就开始上浮。

5、建议有兴致的同学课外去制作简易潜水艇。

板书设计:

1、2沉浮与什么因素有关

小球的沉浮物体沉浮与自身的质量和体积都有关

立方体的沉浮控制变量

小瓶子的沉浮体积大质量小易浮,体积小质量大易沉

潜水艇应用沉浮原理

教学回顾:

本课是从观察身边常见的物体开始的,研究关于物体在水中沉浮的现象,引导学生在自行探究中解决沉浮的问题。

在探究过程中,学生经历了运用科学的方法进行活动,并体验了物体沉浮的变化过程,学会了合作学习,学到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以及收集、记录和表述的能力。

整个教学过程,学生始终兴趣盎然,亲历科学探究的过程,虽然有的小组探究活动并未十分成功,但他们没有气馁,继续尝试,这已让我感到欣慰。

另外,作为教师在实验材料选取上应具有开放性,尽可能用身边容易获得并且效果明显的材料,大胆、反复尝试,力求沉浮现象明显,一目了然,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第三课时

课题:

橡皮泥在水中的沉浮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改变物体排开的水量,物体在水中的沉浮可能发生改变。

2、钢铁制造的船能够浮在水面上,原因在于它排开的水量很大。

过程与方法:

1、用刻度杯测量橡皮泥排开的水量。

2、用橡皮泥制作成不同的形状,使之能够浮在水面上。

3、根据橡皮泥排开的水量,做出沉浮判断。

情感、态度、价值观:

1、认识到认真细致地采集数据的重要。

2、在探求原因的过程中,懂得证据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

改变物体排开的水量,物体在水中的沉浮可能发生改变。

教学难点:

认识到认真细致地采集数据的重要。

教学准备:

水槽1个,不溶水的橡皮泥若干块,刻度杯1个,记录表(教材第8面)。

教学过程:

一、观察橡皮泥的沉浮(实心):

1、导入:

有的物体在水中是沉的,有的物体在水中是浮的。

我们能想办法改变它们的沉浮吗?

2、把一块橡皮泥放入水里,观察它的沉浮。

3、把一块橡皮泥做成各种不同的形状,放入水中,观察它的沉浮。

4、分析:

改变橡皮泥形状,橡皮泥的质量有没有发生变化?

橡皮泥的体积有没有发生变化?

(预设:

若学生对橡皮泥的体积是否改变无法确定,可出示刻度杯测量。

从而得出,改变橡皮泥的形状,质量没有变,体积也没有变,橡皮泥的沉浮状态不会发生改变。

二、让橡皮泥浮在水面上:

1、有没有办法能让橡皮泥浮在水面上呢?

(前提仍然是改变橡皮泥的形状,不能有其他添加物,方法是做成船形或者空心的。

2、讨论:

同一块橡皮泥,做成不同的形状,有的沉入水中,有的浮在水面上,这是什么原因呢?

(在学生充分讨论的基础上概括:

橡皮泥浸入水的体积发生改变,导致在水中排开的水量发生了变化。

三、比较橡皮泥排开的水量:

1、讲授:

我们把物体在水中排开水的体积叫做排开的水量。

排开的水量可以用量杯来进行测量。

方法是:

放入物体后的刻度减去量杯原有水的刻度就是物体排开的水量。

(补充:

排开的水量与我们平时说的是有区别的,前者指的是物体排开水的体积,而后者是物体排开水的重量。

另外用量杯测量排开的水量还不是很精确,所以在读数的时候一定要细致,特别是观察刻度时视线要与水凹面持平。

2、取一个量杯,在量杯里倒入200毫升水,把橡皮泥做成实心团,放入量杯中,观察它排开的水量,做好记录。

再把橡皮泥做成能浮在水面的各种形状,观察它们排开的水量,也记录在表格中。

(教材第8面)

3、从上面的数据中我们发现了什么?

(沉的形状排开的水量小,即浸入水的体积小,浮的形状排开的水量小,即浸入水的体积大。

从上面的数据中我们发现,橡皮泥浮起来的原因在于它的质量不变,而浸入水的体积增大。

4、铁块在水中是沉的,钢铁造的大轮船却能浮在水面上,还能装载货物。

对于这个问题,我们能解释了吗?

如果要制造能装载更多货物的超大轮船,你认为个怎样做呢?

板书设计:

1、3橡皮泥在水中的沉浮

改变物体排开的水量沉浮可能发生改变

船浮在水面上排开的水量很大

教学回顾:

通过前面的学习,学生已经掌握了物体沉浮的部分规律。

本节课利用学生熟悉的橡皮泥为材料,改变形状使其漂浮于水面,并探索其中的原因,从而帮助学生理解钢铁制造的轮船为什么能够浮在水面上。

通过预测与实验探究对比,目的明确,学生探究的兴趣也很浓厚。

对于实心橡皮泥只改变其形状,他们的质量并不改变,这一点上同学们都有共识。

如何使我们手中的橡皮泥能够漂浮起来呢?

做成船型、碗型,中间成空心,学生们的各种创新的想法一一付诸于实践。

尽管由于橡皮泥过硬,但同学们的热情未减,一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