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精英化高等教育进入到大众化高等教育.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9136929 上传时间:2023-05-17 格式:DOCX 页数:53 大小:69.6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从精英化高等教育进入到大众化高等教育.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3页
从精英化高等教育进入到大众化高等教育.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3页
从精英化高等教育进入到大众化高等教育.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3页
从精英化高等教育进入到大众化高等教育.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3页
从精英化高等教育进入到大众化高等教育.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3页
从精英化高等教育进入到大众化高等教育.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53页
从精英化高等教育进入到大众化高等教育.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53页
从精英化高等教育进入到大众化高等教育.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53页
从精英化高等教育进入到大众化高等教育.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53页
从精英化高等教育进入到大众化高等教育.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53页
从精英化高等教育进入到大众化高等教育.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53页
从精英化高等教育进入到大众化高等教育.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53页
从精英化高等教育进入到大众化高等教育.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53页
从精英化高等教育进入到大众化高等教育.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53页
从精英化高等教育进入到大众化高等教育.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53页
从精英化高等教育进入到大众化高等教育.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53页
从精英化高等教育进入到大众化高等教育.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53页
从精英化高等教育进入到大众化高等教育.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53页
从精英化高等教育进入到大众化高等教育.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53页
从精英化高等教育进入到大众化高等教育.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53页
亲,该文档总共53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从精英化高等教育进入到大众化高等教育.docx

《从精英化高等教育进入到大众化高等教育.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从精英化高等教育进入到大众化高等教育.docx(5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从精英化高等教育进入到大众化高等教育.docx

从精英化高等教育进入到大众化高等教育

发刊词

从精英化高等教育进入到大众化高等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发展史上的一次重大转变,它既为我国高等学校提供了难得的发展机遇,同时也提出了严峻的挑战。

在大众化阶段如何保证高等教育质量,成为当前我国高等教育界关心的首要问题。

为此,众多仁人志士纷纷对此展开研究,从理论和实践两个层面对转型后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进行了深入分析,并就如何应对这种变化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和尝试。

我校在以“优秀”成绩通过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后,适时地提出了“从教学型院校向教学研究型院校”转型的奋斗目标。

办学类型的转变,必然会导致学校的教学、科研、师资、管理、人才培养等各方面都发生相应的变化。

只有明确教学研究型与教学型院校的区别,我们才能有的放矢,进行针对性的设计和改革,以顺利实现转型目标。

在此背景下,中国青年政治学院高等教育研究所拟从本学期起编印《高教研究》刊物,主要围绕高教领域热点与焦点问题,选取具有学科前沿性、前瞻性的理论和实践文章,及时介绍高等教育发展与改革的工作思路、方法、动态及成功经验,突出创新性、学术性、实践性和可读性,以供校领导、各部门决策参考,供广大教职员工进行教育教学研究参考。

为使《高教研究》更具针对性,恳请您结合自己的研究和工作,给我们提供新的、更多的视点,并提出宝贵的意见和建议。

谢谢您的支持!

编者

发刊词

●高教政策与热点

《2009年政府工作报告》中关于发展教育事业的论述………………………………1

《2009年高等教育工作要点》中关于发展高等教育的论述…………………………2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3

●大学分类与定位

合理分类正确定位科学发展办出特色………………………………………7

“研究型”与“教学型”院校的主要分类特征…………………………………10

试论教学研究型大学的办学理念…………………………………………………15

教学研究型大学的使命与管理模式的选择………………………………………19

教学研究型大学的学科建设………………………………………………………22

试论国内教学研究型大学的特征与建设途径………………………………………27

如何加快由教学型向教学研究型大学转型………………………………………30

●文献综述

从教学型大学向教学研究型大学的转型…………………………………………34

《2009年政府工作报告》中关于发展教育事业的论述

温家宝

坚持优先发展教育事业。

今年要研究制定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对2020年前我国教育改革发展作出全面部署。

年内要重点抓好五个方面。

一是促进教育公平。

落实好城乡免费义务教育政策。

提高农村义务教育公用经费标准,把小学、初中学生人均公用经费分别提高到300元和500元。

逐步解决农民工子女在输入地免费接受义务教育问题。

增加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家庭经济困难寄宿生的生活补助。

争取三年内基本解决农村“普九”债务问题。

完善国家助学制度,加大对中等职业学校和高等院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资助,确保人人享有平等的受教育机会,不让一个孩子因家庭经济困难而失学。

二是优化教育结构。

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特别要重点支持农村中等职业教育。

逐步实行中等职业教育免费,今年先从农村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和涉农专业做起。

继续提高高等教育质量,推进高水平大学和重点学科建设,引导高等学校调整专业和课程设置,适应市场和经济社会发展需求。

三是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对义务教育阶段教师实行绩效工资制度,提高1200万中小学教师待遇,中央财政为此将投入120亿元,地方财政也要增加投入。

全面加强教师特别是农村教师培训,鼓励大学生、师范生到基层、农村任教。

四是推进素质教育。

各级各类教育都要着眼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加快课程、教材、教育方法和考试评价制度改革,把中小学生从过重的课业负担中解放出来,让学生有更多的时间思考、实践、创造。

五是实施全国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推进农村中小学标准化建设。

要把学校建成最安全、家长最放心的地方。

《2009年高等教育工作要点》中关于发展高等教育的论述

五、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增强培养高素质人才、科技创新和社会服务的能力

21.深入实施高等学校质量工程。

认真做好2009年全国高等教育招生计划安排和管理工作,相对稳定招生规模,继续加大支援中西部地区招生协作计划实施力度。

优化学科专业结构,加强国家重点发展领域学科专业建设,加大紧缺人才培养力度。

深入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进一步加强教学管理,提高本科教育质量。

支持以就业为导向的高等职业教育院校建设和改革。

全面推进高校学风建设。

加强高校教学科研能力建设。

22.健全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规划和启动新一轮教学评估工作。

进一步完善评估方案,切实加强分类指导,促进高校科学定位、特色发展。

建设全国高校教学质量信息数据库和质量监控信息系统,积极探索教学状态数据发布、专家进校评估和社会评价相结合的评估机制。

继续开展专业评估认证试点。

23.全面推进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推动高校设立研究生培养创新基金,完善以科学研究为导向的导师负责制和资助制度。

深入实施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提高研究生教育质量和创新人才培养水平。

继续加强医学、法学学位体系研究,完成专业学位总体设计工作。

深化以初试、复试和推免生为重点的研究生招生制度改革,进一步加强创新人才的选拔。

积极推进在职攻读硕士学位全国联考改革,做好专业学位招生考试工作。

24.加强高校科技创新的组织、培育和协调,推动高校积极承担国家科技重大专项任务。

强化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工程(技术)实验室等创新基地建设和管理,完善高校创新体系。

推动高校设立科技创新基金,支持和引导开展自主科研。

加强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建设。

大力推进产学研结合,深入推进行业产业创新联盟和省部科技创新合作。

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化。

促进国家大学科技园又好又快发展。

25.实施新一轮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繁荣计划,大力提高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创新能力和服务水平。

积极参与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进一步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与宣传。

扎实推进高校哲学社会科学教学科研骨干研修工作,着力加强马克思主义中青年理论队伍建设。

启动高校哲学社会科学中长期重大专项。

完善高校社会科学基金体系。

加强高校哲学社会科学数据库和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建设。

  26.加快创建高水平大学步伐,提高我国高等教育竞争力。

坚持以重点学科建设为核心,实施“211工程”三期建设,使更多的学科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启动“985工程”三期建设,支持优势学科创新平台建设,增强为建设创新型国家服务的能力。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

温家宝

第一,关于义务教育问题。

要把义务教育办好,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

对目前社会反映义务教育中优质教育资源分布不均衡的问题,要找准症结所在,提出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措施。

我非常赞同教育资金的多样化来源,在全社会崇文重教要利用全社会的资源,这项工作我们也可以列入规划。

我们说企业家身上要流淌着道德的血液,他的收益回报社会最好是投资教育。

我们讲教育公平,教育公平指的是人人都有上学的机会。

孔夫子说“有教无类”,有教无类就是教育公平。

收入不公平会影响人的一时,但是教育不公平会影响人的一生。

必须注意的是,我们要重视教育资源的公平,但不能把学校办成千篇一律,千人一面,学校还是要有自己的特色,自己的风格。

要进一步完善义务教育保障机制,把农村义务教育作为重中之重。

2008年,中央财政用于教育保障机制改革的资金达到570.4亿元。

自“两免一补”以后,2007年又大幅度增加奖助学金经费。

从高中阶段教育到大学教育,过去全国奖助学金加在一起仅有18亿,2008年将达到200亿元左右,今后还要逐年增加。

对义务教育,我理解不单是个免费的问题,它从社会学、教育学上来讲,带有强制的含义,就是具有制度性,既是国家的责任,也是公民的义务。

要加大对贫困学生的扶持力度,高度重视流动人口子女的义务教育问题,把有限的国家财力多用在最困难的孩子们身上。

还要研究如何办好高中阶段教育的问题。

第二,关于农村教育问题。

我们要加大对农村教育的扶持力度。

发展农村教育要重视两点:

一是要在教育改革和发展中,实行城乡统筹,把农村教育放在重要地位。

解决农村教育的问题,必须改善农村的教学条件,包括校舍、设备、远程教育。

所有学校的建筑,都要建成最安全的,也就是让群众最放心、让家长最放心、让学生最安心的地方。

这就需要加大投入。

2007年至2008年,我们用于全国农村中小学校校舍维修改造资金共达268亿元。

要认真总结这几年危房改造工程及校舍维修改造机制实施的情况,在落实国家关于扩大内需的重大措施时,要制定和完善中小学校校舍建设的规划。

二是要下决心解决农村教师缺乏的问题。

农村教师在农村教育中起着关键作用。

农村教师当前所面临的最大问题,一个是待遇问题,一个是素质问题。

当然,这两个问题也是相互联系的。

待遇问题,工资、职称、住房这些都应该逐步加以解决和提高。

从2009年元月1日起,在义务教育学校实施绩效工资制度,这将涉及公办义务教育学校1037万人,必须及时研究和妥善处理实施中出现的问题,把这项工作认真搞好。

提高农村教师的素质,就得号召并有具体政策引导大学生、师范生到农村去任教。

有个现象值得我们注意,过去我们上大学的时候,班里农村的孩子几乎占到80%,甚至还要高,现在不同了,农村学生的比重下降了。

这是我常想的一件事情。

本来经济社会发展了,农民收入逐步提高了,农村孩子上学的机会多了,但是他们上高职、上大学的比重却下降了。

这有多方面原因,要认真分析研究,关键是要缩小城乡差距,推进城乡统筹。

很多名人都是苦出身和从农民中来的。

农村学校教育条件差,但是农村的孩子们素质并不差,同样能够成才。

我们现在农村教师队伍整体素质还比较低。

在这次教学改革和发展规划当中,要特别重视提高农村教师的素质。

第三,关于职业教育问题。

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既是经济发展的需要,也是促进社会公平的需要。

我国是一个有13亿人口的大国,职业教育很重要,应该搞得更好。

在整个教育结构和教育布局当中,必须把职业教育摆到更加突出、更加重要的位置。

这样做有利于缓解当前技能型、应用型人才紧缺的矛盾,也有利于农村劳动力转移和扩大社会就业。

特别是农民工已经成为我国产业工人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是我国工业化、城镇化进程的特点,要重视农民工培训。

真正重视职业教育还是近几年的事情。

国家确实把它放在重要位置。

就拿奖助学金来讲,我们把最好的待遇给了职业教育。

职业教育的根本目的是让人学会技能和本领,从而能够就业,能够生存,能够为社会服务。

从这一点来说,职业教育是面向人人的教育,是面向整个社会的教育。

职业教育面向的不仅是服务业,还有工业、农业。

比如说数控机床的操作,那得需要职业教育的培训。

现在我们要注意的是职业教育的规模、学科的设置,需要和社会需求相吻合,因为它是面向整个社会的,所以又应该和社会发展相协调。

我国的职业教育和发达国家的差距较大。

问题在什么地方?

一方面要转变社会观念。

社会上有些人不把职业教育当作正规教育,认为上了职业学校低了一等。

另一方面也要研究具体的引导办法,增强职业教育的吸引力,包括加大职业教育投入,逐步对农村职业教育实施免费政策。

提高技能型人才的社会地位和收入,合理确定中职和高职的比例,做到合理、适度、协调、可持续。

职业教育管理体制要认真研究,充分调动行业、企业、学校兴办职业教育的积极性。

第四,关于高等教育问题。

从长远看,我们不仅要不断扩大高等教育的规模,满足群众对高等教育的需求,更重要的是要提高高等教育质量,把提高高等教育的质量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

高等学校改革和发展归根到底是多出拔尖人才、一流人才、创新人才。

高校办得好坏,不在规模大小,关键是要办出特色,形成自己的办学理念和风格。

要对学科布局、专业设置、教学方法进行改革,引导高等学校适应就业市场和经济社会发展需求,调整专业和课程设置。

建立和完善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推动高校科技创新、学术发展与人才培养紧密结合。

要借鉴国外先进经验,结合我国实际创造性地加以运用,加强高水平大学建设,建成若干国际一流大学,为国家培养更多的高质量、多样化的创新型人才。

第五,关于教学改革问题。

对于教学改革,教师、学生包括家长都反映强烈,希望课程设置更贴近学生的实际,贴近社会的实际,要求减轻学生负担。

其实,教学不光是课程的改革,应该是整个教学的改革,课程是其中的一部分,而且是很重要的一部分。

现在,在教学中我们比较注重认知,认知是教学的一部分,就是学习。

在认知方法上我们还有缺陷,主要是灌输。

其实,认知应该是启发,教学生学会如何学习,掌握认知的手段,而不仅在知识的本身。

学生不仅要学会知识,还要学会动手,学会动脑,学会做事,学会生存,学会与别人共同生活,这是整个教育和教学改革的内容。

解放学生,不是不去管他们,让他们去玩,而是给他们留下了解社会的时间,留下思考的时间,留下动手的时间。

我最近常思考,从自己的经历感受到,有些东西单从老师那里是学不来的,就是人的思维、人的理想、人的创造精神、人的道德准则。

这些,学校给予的是启蒙教育,但更重要的要靠自己学习。

学和思的结合,行和知的结合,对于学生来讲非常重要,人的理想和思维,老师是不能手把手教出来的,而恰恰理想和思维决定人的一生。

这不是分数能代表的。

教学改革还要回到学、思、知、行这四个方面的结合,就是学思要联系,知行要统一。

我一直信奉这样一句话:

“教是为了不教”。

不在于老师是一个多么伟大的数学家或文学家,而是老师能给学生以启蒙教育,教他们学会思考问题,然后用他们自己的创造思维去学习,终身去学习。

要围绕加强素质教育、多出人才,转变教育观念,深化教育改革。

要认真思考我们为什么培养不出更多的杰出人才?

从而对教育体制、办学模式以及小学、中学、大学的教学改革进行深入研究,整体谋划。

教育的根本任务应该是培养人才,人才培养观念更新和培养模式创新要成为规划的亮点。

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实践能力和创造精神,注重培养复合型人才。

文理科差别不要搞得太大,学理工的应该关心社会,提高人文素养;学文科的应该加强自然科学知识学习,提高科学素养。

第六,关于探索适应各类学校的办学体制问题。

教育方针、教育体制、教育布局和教育投入,属于国家行为,应该由国家负责。

具体到每个学校如何办好,还是应该由学校负责、校长负责。

不同类型学校的领导体制和办学模式应有所不同,要尊重学校的办学自主权。

教育事业还是应该由懂教育的人办。

张伯苓是个教育家,他宁可做校长,不当部长。

毛主席讲,办好一所学校,关键是校长和教师。

要造就一批教育家,倡导教育家办学。

我们有许多优秀的科学家,受到社会的尊重。

我们更需要大批的教育家,他们同样应该受到社会的尊重。

要加快民办教育发展,满足不同社会群体多样化的教育需求。

第七,关于教师的培养问题。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

有好的老师,才能有好的教育。

要建设一支献身教育的高素质教师队伍。

教育规划要把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作为一个重要内容,要采取有力措施吸引全社会最优秀的人才来当老师,提高教师队伍特别是农村教师的整体素质。

要创造一种社会氛围,让尊师爱生的传统美德在全社会蔚然成风。

中华民族素有尊师重教的优良传统,在老师面前,做学生的不论走到哪里,做出什么业绩,对老师的感激和爱戴之情永远不会改变。

对老师来讲,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学为人师,行为世范”。

这两者必须结合,这和我们的宣传很有关系。

按说,一个孩子成为一个有用的人,最难忘的应该是老师,特别是启蒙教育的老师。

长期以来我国广大教师,特别是广大农村和边远贫困地区的教师,在艰苦清贫的条件下,恪尽职守,默默耕耘,为祖国的教育事业无私奉献,涌现出了许多可歌可泣的先进人物,充分体现了陶行知先生当年倡导的“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崇高精神。

这种平凡而伟大的精神,永远值得我们学习和发扬。

我想借这个机会,也给老师提几点希望:

一要志存高远,爱国敬业。

人民教师的神圣职责就是传授知识,传承民族精神,弘扬爱国主义,为祖国和人民培养合格的人才。

教师要忠诚于人民教育事业,以培育人才,发展先进文化和推进社会进步为己任,积极引导和帮助青少年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

二要为人师表,教书育人。

教书者必先强己,育人者必先律己,教师的道德品质和人格对学生有重要的影响。

教师要注重言教,更要注重身教。

教师的日常工作虽然是平凡的,但教育工作的意义却是不平凡的。

教师应该自觉地加强道德修养,率先垂范,既要有脚踏实地、乐于奉献的工作态度,又要有淡泊明志、甘为人梯的精神境界。

以自己的高尚人格教育和影响学生,努力成为青少年学习的良师益友,成为全社会尊敬的人。

三要严谨笃学、与时俱进。

教师在教育创新中承担着重要的使命,教师富有创新精神,才能培养出创新人才。

教师应该具备求真务实,勇于创新,严谨自律的治学态度和学术精神,努力发扬优良的学术风气和学术道德。

教师是知识的重要传播者和创造者,连接着文明和进步的历史、现在和未来,更应该与时俱进,不断用新的知识充实自己,成为热爱学习,学会学习和终身学习的楷模。

第八,关于教育发展的保障问题。

在教育投入上要强调政府的责任。

这几年,政府对教育的投入增加较快,将来教育投入还要进一步增加。

同时也要深入研究怎样使教育资金更加合理使用。

要重视教育投入的绩效,提高教育经费的使用效益。

财政的钱要用好,惠及更多的学生和群众。

在制定规划中需要研究的重大问题不少。

只有把这些重大问题研究透彻,找准问题所在,提出解决的思路和办法,规划才能看得远,同时又有针对性,有现实感,真正成为管用的规划。

制定教育规划是一项涉及面很广的社会系统工程,难度大、任务重,必须切实加强领导,充分调动各方面的力量共同完成。

要组建跨部门的工作班子,建立强有力的、有广泛代表性的专家咨询队伍。

工作班子和咨询专家的挑选要公开透明,体现规划制定工作的科学性和民主性。

教育是重大民生问题,全社会都很关心。

规划的制定要开放,充分听取社会各界的意见,特别是校长、教师、学生和家长的意见。

每一类规划和一些重大问题,都可以拿到全社会讨论,在争论中求得共识,得到认同。

要使规划的编制过程,成为发扬民主、集思广益的过程,成为统一思想、凝聚共识的过程。

这样,规划才能得到大家的认同,在历史上站得住。

(本文是温家宝总理在国家科技教育领导小组会议上的讲话摘录)

编者按:

为保证研究的针对性,使本刊真正成为学校建设发展的“助推器”,除了介绍高等教育领域的动态和热点之外,本刊每期都会围绕某一特定主题精心策划和组织文章。

本期主要围绕学校“从教学型向教学研究型”转型的战略目标组织文章,希望能对学校的转型发展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合理分类正确定位科学发展办出特色

厦门大学高等教育科学研究所潘懋元董立平

21世纪初,中国高等教育数量剧增,规模扩大,迅速进入大众化阶段。

大众化高等教育所面临的问题,有许多是不同于传统的精英教育的。

由于思想准备不足、理论研究滞后、政策引导不到位,全国高等学校出现分类不清、定位不明、发展方向趋同的现象。

如何引导高等学校正确定位,以便分类指导,使各就各位,科学发展,办出特色,是摆在制订国家教育中长期改革和发展纲要面前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正确定位的前提是合理分类

从分类的逻辑上说,根据不同的需要,可以用不同的标准分类。

例如,从高等学校的设置与管理上说,可以分为国立、省(市)立、市立、私立(民办);从办学的形式上说,可以分为全日制普通高校、广播电视大学、函授大学、网络大学、夜大学,等等。

但高等学校的基本职能是培养专门人才,对于全日制高等学校来说,合理的分类,应当以经济与社会现代化建设和发展的人才结构为依据。

现在存在的问题是,经济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是多层次、多类型的,而高等学校对人才的培养是单一化甚至是盲目无序的。

也就是出现了所谓的类型定位重学轻术、层次定位层层攀高、学科定位综合求全、目标定位北大清华的局面。

这种单一化的发展方向与多样化的人才需求的矛盾导致了精英教育的发展方向与大众化教育的发展方向混乱不清的状况。

这一问题如果得不到科学、合理的解决,将会直接影响到我国未来高等教育的健康、良性的发展,直接制约我国由人口大国向人力资源强国迈进。

党的十六大指出,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要“造就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

因此,高等学校既要培养一大批学术型的科学人才,更要培养数以千万计的应用型技术人才和更多的生产、管理、服务第一线的实用型的职业技能人才。

传统的以理论教育为主的本科院校,难以满足多样化的需求,有必要建立以职业技能教育为主的教育体系。

2005年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指出,落实科学发展观,把发展职业教育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和教育工作的战略重点。

“十一五”期间,高等职业教育招生规模要占高等教育招生规模的一半以上,要为社会输送1100多万名高等职业院校毕业生。

职业教育要为我国走新型工业化道路,要为调整经济结构和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服务。

实施国家技能型人才培养培训工程,就是要加快生产、管理、服务一线急需的技能型人才的培养,特别是针对现代制造业、现代服务业紧缺的高素质、高技能的劳动者。

多样化成为世界高教发展趋势

早在20世纪70年代,欧洲教育部长会议就组织了一个“第三级教育多样化专题调查组”,在英、法、德、荷兰、挪威、瑞士、瑞典7国经过6年的调查与试验,提出“第三级教育多样化”的报告,指出:

“传统的高等教育制度,既不能满足各方面差别不断增加的学生们的需要,也不能适应这些国家技术上较发达以及民主的欧洲社会中技术和资格极大多样化对教育的需求。

要使这些问题得以解决,只有把传统的高等教育改变成范围较广的、具有各种目的和各种水平的多样化第三级教育体系。

”还提出,不同于传统大学教育另外形式的教学计划,要“更着重于就业需要”,“专业和职业走向必须以关于劳动力市场发展情况的既有数量又有质量的系统情报为基础”。

其后,高等教育多样化成为国际共识,如何建立多元化的高等教育体制成为各国所关注的问题。

1998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一届世界高等教育大会提出的《关于高等教育的变革与发展的政策性文件》中说:

“几乎世界各地的高等教育都趋向多样化,虽然有些学校,尤其是具有理论传统的大学对变革有一定程度的抵触,但从总体上说,高等教育已经在较短时期内进行了意义深远的改革”,“许多国家的高等教育制度,出现了两元的但未必是两极的分化现象——大学类型及非大学类型的高等院校……多样化是当今高等教育中值得欢迎的趋势,定当全力支持”。

德国、英国、法国、美国、日本以及中国的台湾地区,在二战后为了适应社会经济的发展,都建立了传统大学系统以外的高等职业教育系统。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统计局为了统一世界各国教育的统计口径,制订了《国际教育标准分类法》,这份教育分类法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绝大多数国家,包括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教育结构。

1997年修订的方案,对第三级教育(相当于除博士生教育以外的高等教育)有较大的修改,大致分为A、B两类。

A类为理论型的,相当于我国的普通高校本科;B类为实用型的,相当于我国的高职。

在理论型的A类中,又标明有两种不同的培养目标。

一个是按学科分设专业,为研究作准备;另一个是按行业分设专业,培养从事科学技术工作的人才。

据此,我们认为,我国的高等学校可以分为3种基本类型:

第一种类型,学术型大学,也就是传统的综合性大学或所谓的“研究型”大学,以学习基础学科和应用学科的基本理论为主,研究高深学问,培养学术人才。

这类高校数量不宜过多,规模不必太大。

在我国主要是以“985工程”大学和部分“211工程”大学为主体。

第二种类型,应用型本科高校,可以是多科性或单科性的,以学习各行各业的专门知识为主,将高新科技转化为生产力(包括管理能力、服务能力),培养不同层次的应用型专门人才,如工程师、医师、律师、教师和管理干部等。

这是一个相当庞大而且复杂的院校群,包括一部分“211工程”大学、一般部委属院校、地方高校、民办本科院校以及独立学院。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