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工作实务中级复习资料1.doc

上传人:wj 文档编号:913722 上传时间:2023-04-30 格式:DOC 页数:35 大小:5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社会工作实务中级复习资料1.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5页
社会工作实务中级复习资料1.doc_第2页
第2页 / 共35页
社会工作实务中级复习资料1.doc_第3页
第3页 / 共35页
社会工作实务中级复习资料1.doc_第4页
第4页 / 共35页
社会工作实务中级复习资料1.doc_第5页
第5页 / 共35页
社会工作实务中级复习资料1.doc_第6页
第6页 / 共35页
社会工作实务中级复习资料1.doc_第7页
第7页 / 共35页
社会工作实务中级复习资料1.doc_第8页
第8页 / 共35页
社会工作实务中级复习资料1.doc_第9页
第9页 / 共35页
社会工作实务中级复习资料1.doc_第10页
第10页 / 共35页
社会工作实务中级复习资料1.doc_第11页
第11页 / 共35页
社会工作实务中级复习资料1.doc_第12页
第12页 / 共35页
社会工作实务中级复习资料1.doc_第13页
第13页 / 共35页
社会工作实务中级复习资料1.doc_第14页
第14页 / 共35页
社会工作实务中级复习资料1.doc_第15页
第15页 / 共35页
社会工作实务中级复习资料1.doc_第16页
第16页 / 共35页
社会工作实务中级复习资料1.doc_第17页
第17页 / 共35页
社会工作实务中级复习资料1.doc_第18页
第18页 / 共35页
社会工作实务中级复习资料1.doc_第19页
第19页 / 共35页
社会工作实务中级复习资料1.doc_第20页
第20页 / 共35页
亲,该文档总共35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社会工作实务中级复习资料1.doc

《社会工作实务中级复习资料1.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社会工作实务中级复习资料1.doc(3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社会工作实务中级复习资料1.doc

第一章社会工作实务的通用过程模式

由于现代社会问题的纷纭复杂,社会工作专业强调培养通才的实务工作者,采用综融的实务社会工作方法,以便能够面对和服务不同的服务对象,处理各种各样的问题、挑战和情况。

社会工作实务的通用过程模式总结整合了不同社会工作领域和服务对象的共同需要和实务工作的共同理论基础,提供了社会工作者助人的理论基础、基本知识、技巧和程序。

第一节通用过程模式的理论依据

整合社会工作的基本假设是,社会工作是由一套助人知识、价值和技术体系组成的实务方法引导的实践活动。

社会工作实务的通用过程模式描述了一般社会工作实务的基本构成要素。

一、通用社会工作过程模式的概念

所谓“模式”可以看做是人们对解决某类问题的方法所进行的总结和归纳,以及对这种总结和归纳所做的理论概括。

所以,“模式”是对现象所做的概括和总结,是以一种结构性、广泛性和一般性的方式描述事物发展运行的过程,是将现象所具有的共同元素进行提炼和概括后的一种抽象,它能够为行动提供指引。

每个模式都描述了一个不断出现的问题,描述了该问题解决方案的核心要素。

尽管社会工作面对的对象非常多样复杂,但是,渗透其中的专业工作方法却具有一定的共同性,从这些共同性中归纳总结出实务活动的原则及形态,以使实务工作具有一致性,这就是通用社会工作过程实务模式产生的基础。

通用社会工作的过程模式指的是从实践经验中提升出来的、描述和总结了实务运作过程中的重要变项,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因而是具有结构性、广泛性和一般性的相对固定并且具有普适性的工作程序,是在社会工作实务开展过程中逐渐形成的普遍性的工作方法。

社会工作是一个过程,这个命题来自社会工作前辈们的实践经验。

早在20世纪初,玛丽.芮奇曼就在《社会诊断》一书中把社会工作的助人活动看做是一个过程,并讨论了社会现象的实质和社会诊断对治疗的意义,后来经过不断演变和发展形成了“社会工作实务的通用过程”模式。

在这个发展过程中,社会工作助人过程中“各系统相互作用”的观点对通用社会工作过程模式的建立和发展起到了非常重要的推动作用。

社会工作的系统观点认为,系统是在各要素之间有规则的相互作用下形成的有机整体。

通过对各种服务对象和他们的问题进行系统分析,可以区分出帮助他们的有效的介入目标和策略,找出帮助每个服务对象和解决各种问题时都包含的基本要素和基本步骤。

一旦这些解决问题的基本要素和基本步骤被从每个个别的工作过程中剥离出来,就可以形成一种可以用于解决所有问题和帮助所有服务对象的“共通的”助人的方法和一般过程。

这样,社会工作实务的通用过程模式超越了每个单个服务对象和他们的问题,强调一种适用于帮助各种服务对象和解决各种问题的、具有普遍性的工作过程和方法。

在这个意义上说“通用社会工作实务过程模式”即是对“社会工作实务的通用过程和方法”的提炼和概括,也意味着适用于帮助各种服务对象和解决各种问题的社会工作的步骤、过程和方法是通用的。

故此,我们也将“社会工作实务的通用过程模式”所包含的所有社会工作实务的方法和过程称为“通用的”社会工作实务过程和方法,或者通用社会工作过程实务,简称通用过程模式。

社会工作实务的通用过程模式对社会工作实务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在这个模式指导下,社会工作者能够更好地完成各种助人任务,设计出更恰当的介入方案,得到解决问题的最佳办法,达到事半功倍的助人效果。

社会工作的实践经验表明,无论是帮助有困难、有需要的个人,还是协助家庭、群体、组织或者社区解决问题,其工作的方法和工作的过程都不是杂乱无章的,而是具有一定的程序、并且是一个前后相继的连续过程;这个过程是一个有结构、有步骤、彼此连贯、有逻辑联系的整体,过程中的每一个阶段都对应着此阶段必须完成的一系列任务。

这一模式之所以被称为“通用的”,是因为它吸收了各种助人模式所识别出的各种助人过程所具有的普遍性和共同性的因素,包括助人的条件、资源、方法、技巧和过程等,将这些助人的方法和步骤及过程等因素进行总结和提炼,形成了一种通用的助人程序。

与社会工作的先行者们一样,这个模式认为助人是一个过程,由一系列既定的助人目标和系统化的助人行动所组成。

“社会工作实务的通用过程”模式代表了对助人过程一般规律的认识,是社会工作助人活动的基本指引。

在近百年的社会工作专业实践过程中,先后产生了许多社会工作的实务模式。

但社会工作的实践经验表明,无论是与个人,还是与家庭、群体、组织或者社区一起工作,它们都不是杂乱无章进行的,而是具有一定的程序,是一个前后相继的连续过程;这个过程是一个有结构、有步骤、彼此连贯、有逻辑联系的整体。

并且,过程中的每一个阶段都有必须要完成的任务。

通用过程模式即是吸收了前人各种助人模式的经验,识别出助人过程中所具有的普遍性和共同性的因素,将之加以组织和结构化所形成的一般性助人程序。

通用社会工作的实务模式超越了传统社会工作方法的分割,避免了对不同问题采用不同方法进行干预所造成的、将服务对象和他们的需要及问题割开来的弊端。

通用工作过程模式所涵盖的方法和技巧可以用于帮助个人,也可用于家庭、小组、组织和社区工作中,是解决社会问题的一种通用方法。

故此,社会工作实务的通用过程模式就是一种用于个人、家庭、群体、组织和社区工作的基本程序和方法,是对助人行动之基本程序和方法的概括。

通用过程模式显示和说明了,社会工作的助人过程具有稳定性和规范性。

因此,社会工作实务的通用过程模式为社会工作者在助人过程中组织起助人思想和行动、为社会工作价值、知识和技巧的运用提供了一个框架,指示着助人活动的方向,是一个结构化的适用于所有社会工作领域和服务对象的一般性的实务方法。

二、通用过程模式的理论依据

社会工作实务的通用过程是对助人活动的一般性概括,可以运用于各种服务对象。

由于社会工作的专业目标涵盖范围非常广泛,服务对象又多种多样,而这些个人、群体和组织间存在着密切的相互作用,因此社会工作专业需要各种有关人与社会的知识,这些知识构成了社会工作实务的理论基础,是社会工作专业使命的知识依托。

社会工作的专业基础知识大部分来自于社会和行为科学领域,也借用了大量与生物、社会、心理和文化系统有关的学科领域的知识。

这些知识以一种独特的方式被整合,重新组织成为社会工作实务的专业基础知识。

此外,有关经济影响力的理论也为理解各种系统如何推动或阻碍人们获得最佳健康和福址提供了一个重要的维度。

对政治进程和政策形成过程的研究20世纪70年代以来也已经被纳入到社会工作的实务知识基础中。

上述这些知识构成了通用社会工作实务的重要理论基础。

(一)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

社会工作实务过程中,社会工作者要满足服务对象的需要,帮助他们克服困难和解决问题,同时还要提升他们的能力;不仅需要为服务对象提供个人化的辅导,还要懂得如何协助有共同需要和问题的团体和社区,为此,社会工作者需要与服务对象的家庭、社区、朋友、邻里等社会网络一起工作。

这些工作不仅需要理论指导,还需要一整套的工作方法和技巧,既需要微观的工作技巧,也需要宏观的政策倡导,需要多种工作方法和技巧的综合运用。

这些不同群体的相互作用,同时也与他们的社会环境相互影响。

这种“人在情境中”、“人与环境”交互作用的视角就构成了通用社会工作实务的重要理论基础之一。

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的理论是关于“人的生理、心理和社会发展的理论,包括人们生活所处的各个社会环境系统的理论,例如家庭、团体、组织和社区的知识”,重点放在个人、群体、社会和经济系统之间的交互作用上,这些知识对于社会工作者的工作实施都是最基本的,是认识服务对象需要与问题的重要理论。

同时要包括生命历程中各阶段生物、社会、文化、心理和精神方面发展的知识;这些有关人的成长和发展、有关人在各个发展阶段所面对的发展任务,对社会工作实务都是非常重要的基础知识。

社会工作者为了评估和解决人的问题,必须了解人在每一个发展阶段的需要和资源,同时也要了解在不同的文化(如农村和城市)中,人们如何认定和满足这些需要,包括人们生活其中的各个社会系统(个人、家庭、群体和社区),以及社会系统是如何推动或阻碍人们保持与获得健康、幸福的理论和知识的。

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的关系反映着社会的基本制度性安排,这方面的理论与知识帮助专业人员将视角放到个人和环境双重因素上,恰当地理解人与其生存的环境之间不断进行着的重要相互作用,协助社会工作者把解释个人成长历程及其在社会、生物、情感和精神方面的发展的理论融入到实践中。

这种人与社会交互作用的双向作用观帮助社会工作者认识在所有人的生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的社会结构、系统和文化规范。

(二)系统理论

系统论是关于研究一切综合系统或子系统的一般模式、原则和规律的理论体系。

一般系统论认为,系统是由各部分(要素)组成的具有一定层次和结构并与环境发生关系的复杂整体,其功能取决于它的组成部分以及这些部分之间的相互关系。

1、人类社会系统的特点

人类社会是一个复杂的大系统,每个子系统相互交叉,彼此渗透,形成错踪复杂的网络。

一个社会系统就是一个具有整体大于部分之和的社会组织,系统的每个部分与其环境相互作用形成稳定的社会秩序。

社会系统论重视分析社会系统内部和系统之间的相互作用,研究这些相互作用如何影响人们的行为。

2、社会工作的系统视角

在社会工作实践中,“系统”是指社会系统内各个成员之间的相互交流,如夫妻、家庭、邻居、医患关系、小组、机构、照顾系统等。

系统理论分析组织、政策、社区和群体对个人的影响,认为个人处于环境中的各种系统不断的相互作用中。

社会工作的目的就是要改善服务对象与其系统间的相互作用的形态和性质。

巴克将系统定义为:

一个由多种元素构成的复合体,元素间有相互作用关系和可以识别的边界,共同构成一个复杂的或单一的整体。

系统可以是物质性和机械性的,有生命的和社会性的,也可以是这些性质的结合体。

社会系统的例子有单个家庭、群体、某个社会福利机构,或是一个国家的整个教育链条。

社会工作的系统视角强调超出服务对象自身问题来评估他们生活环境的复杂性,以及二者之间的关系,提出了关于系统的新知识,使整合社会和心理现象的概念成为可能,也使社会工作对环境由原先采取的静态观点转向一种动态的观点。

在系统视角下,个人、群体、组织和社区的环境系统是社会工作者介入和改变的场域,在这个场域里所有的元素都彼此相互交错和影响。

系统视角的社会工作实务强调:

(1)注重个人的整体性和完整性。

通用社会工作模式强调人与环境是交叉互动、相互影响的,强调整体环境中完整的人。

(2)强调社会系统、特别是家庭系统在塑造和影响人的行为及生活状态中的重要作用。

社会工作者努力了解个人与家庭、群体、组织和社区互动的形态和互动的规则,包括文化习俗等对人们互动的影响。

(3)注重运用社会资源,包括正式和非正式的社会网络资源帮助个人、群体、组织和社区解决问题,满足需要。

系统视角下的社会工作实务对服务对象问题所持的观点是:

(1)对服务对象问题形成原因的分析不再局限于传统的疾病医疗模式或心理病理模式,即对问题的分析不再是一种个人归因。

无论是个人、群体还是社区,其问题的产生都同时是内部因素与环境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也即采取“社会病理”模式,既考虑服务对象外在环境中的社会支持网络的情况,也考虑社会资源的分配不均问题,以及人们所处环境和社会制度的限制或不公平。

(2)对个人问题的评估,焦点不仅在于服务对象个人内在生理或心理的行为特征层面,而且涉及与服务对象问题相关的宏观、中观和微观等各层次相关的外在环境的特质、功能和运作情况。

服务对象问题的相关层面非常广泛和复杂,各层面相互联结和依存,并彼此影响。

(3)服务对象问题的相关层面或系统的各部分是动态的,并在不断地消长和变化,故其需要对问题进行不断的和连续的评估。

(4)对服务对象问题的处理需要采取周延和连续的整合观点,即在横切面上同时考虑问题的所有相关层面,在纵贯面上注意问题的处理流程和阶段性步骤。

(三)生态系统理论

1、生态系统理论的基本含义

生态系统理论源于生物学的概念,而社会工作的生态系统理论则与社会工作实务中的“人在情境中”的观点一脉相承。

生物学认为,自然界中所有的生物为了生存一方面从环境中取得生存与发展所需要的刺激和资源,另一方面环境也通过各种生物的生产形式逐步分化以喂养更多形式的生物物种。

在生物与环境间互惠的同时,生物也会因应环境的变化,调整自己以适应环境的变迁,有时甚至改变环境以符合生物演化的要求。

此即为自然界中的各种生物为了生存或延续物种而与所栖息的环境保持的一种适切的调和程度,是生物本身所具有的一种因应环境变化的自身的自动调整能力,目的在于达到本身的顺利发展和生长。

社会工作的生态系统理论沿用了生态理论的“栖息地”和“生存空间/活动范围”的概念。

栖息地指人生活的环境,包括物理环境和社会环境。

当栖息地有丰富的资源,能够提供有机体成长和发展所需时,人就会逐渐地繁殖和成长;当栖息地缺乏必要的资源,人的生理、社会、情绪的发展和相关的行为功能则会受到严重的影响。

生态系统理论认为,有机体或有生命力的系统和其所处环境间维持着持续且交流的关系。

在这个意义上说,人们和他们所处的环境也被视为相互依赖且彼此辅助的一个整体,人和环境在这个整体里,互为对方进行持续的改变和塑造。

许多研究都指出个人与朋友、亲戚、邻居、工作或单位,甚至与宠物的联结所产生的支持性社会网络,可减轻生活压力对人所造成的负面影响,这是一种“滋养性”的环境。

滋养性环境能够在适当的时刻和方式下提供必要的资源、安全与支持,以增进社区成员的认知、社会及情绪发展。

相反,如果人面对生活压力又缺乏社会支持,便会出现严重沮丧,甚至产生偏差行为,这种环境即是不友善环境。

不友善环境缺乏或扭曲了支持资源的提供,因而阻碍了人的发展和适应能力。

生存空间是指人在社会所处的地位和扮演的角色,这也是人成长过程的任务之一。

生态系统理论认为,个体需握有取得资源的机会,否则无法建立自己的生存空间,主张人类发展是成长中的个人与其环境间长期交流的结果,而不是单一的个人特质因素的产物。

由此,生态系统理论提出人类的发展公式是:

D=f(P.E),即发展是人与环境的函数,主张个人的发展是主动的、有目的和目标的,人会为自己做最好的决定及选择。

2、生态系统理论的核心概念

(1)生命周期。

指的是影响个人发展的相关社会结构及历史变迁中的生活事件对个人生活产生的意义。

运用时间线方法可以重现服务对象所经历的集体历史事件。

(2)人际关联。

指个人拥有与他人联结而建立关系的能力,并因此建构个人在未来生命周期中所发展出来的各种互惠性的照顾关系。

(3)能力。

指通过个人与环境间的成功交流经验,建立个人有效掌控环境的能力,具体而言,此种“能力”涵盖了从幼年生活经验发展出的自我效能感,能与他人建立有效而关怀的人际关系,有做决定的能力和自信,有能力动员环境资源及社会支持。

(4)角色。

指角色表现是一种互惠性期待的社会层面角色,而不是个人的角色期待,是个人内在历程及社会参与的桥梁,受到个人感受、情感、知觉和信念的影响。

(5)地位与栖息地。

栖息地指个人所在文化脉络中的物理及社会环境,地位指个人在其所在的环境或社区中所拥有的成员地位。

(6)适应力。

在人与环境的交流过程中,人与环境间相互影响和反应以达到最佳的调和度。

生态系统理论认为,适应良好与病态、偏差等问题无关,而是天时、地利、人和下的成功交流。

而适应不良指的则是个人的需求和环境提供的资源、支持之间无法搭配调和。

3、生态系统理论的工作切入点

可见,在生态系统理论视角下,人类被看做是通过与环境的各种因素的相互作用来发展和适应。

社会工作试图通过对人与自然和社会环境间的功能失调的处理,来强化能力、整合治疗和改变问题。

生态系统视角既考察内部因素,也考察外部因素。

在这个视角下,人并不是被动地对他们的环境做出反应,而是主动地与这些环境相互作用。

生态系统因此主张,要理解个人在家庭、团体、组织及社区中的社会生活功能发挥,则需由个人和其所在环境中的不同层次之间的关联系统切入。

生态系统论认为,个人所在的各个系统层次是一个层层相扣的巢状结构,大致分为四个层次,三个系统:

(1)微观系统。

这个系统是指个人在亲密情境下的人际关系活动形态与角色扮演;它包括了影响个人的生物、心理和社会系统。

(2)中观系统。

这个系统是指对个人有影响的小群体,包括家庭、工作群体和社会群体。

中观系统分为两个层次,一为中间系统,即两个以上的系统间发生关联;二为外在系统,即两个以上的关联系统,在同一个间接的外在系统中发生关联。

这些系统的关联构成一个在个体所处微观系统之外的中观系统。

(3)宏观系统。

这一系统是指比家庭等中观系统更大的群体和系统。

影响个人的四个重要宏观系统是组织、机构、社区和文化。

各系统层次在更宏观的文化环境和社会环境中发生关联,很多微观和中观层次的行为都需要干预其所在的宏观环境。

例如,个人的行为就是源于家庭、群体、组织和社区的,经这些系统模塑而成,因此即使服务对象是以个人身份前来求助,干预其所在的宏观环境也是非常重要的,特别是与服务对象有关的社会支持网络建构的议题。

社会工作的生态系统理论将系统理论的抽象性与社会工作实务的要求和事实加以联系,强调社会工作的实务目标是使个人、群体、组织和社区能够适应环境的要求。

依据生态系统理论的观点,社会工作将焦点放在四个方面:

一是促进人们的成长和发展;二是增强人们适应环境的能力;三是移除环境对人和群体的阻碍;四是增加社会和物理环境对人们需求的响应和营养成分的提供。

4、生态系统理论下社会工作实务的任务

生态系统理论说明,个人或家庭问题产生的根源不单纯是个体内在的原因,很多情况下是由于环境资源的不足与障碍,是多种因素互动而形成的。

因此,社会工作实务的干预方向或说解决之道也是多元的,其重点在于解决人与环境互动的形态、性质等方面的问题。

社会工作实务具体应关注:

(1)人与环境的调和程度。

即关注人与环境间的适应性、互惠性、相互性和调和度,环境对人的压力程度、人和群体的因应策略,以及环境的问题。

社会工作在这些方面工作的重点是协助提升人或群体、组织及社区与其环境间的调和度,以达到顺利地适应环境和本身的发展目标。

(2)环境的品质。

环境包括物理和社会两方面。

物理环境包括人们生活的自然世界和人为世界,人为环境经由区位空间的组成与建构、自然的周期变化而影响人们的生活历程发展。

社会环境包括复杂的各类科层组织(如具有特定任务和结构的运作系统的卫生、教育、社会福利等部门,以及服务性的社会组织等),以及人际间的社会网络(包括亲属、朋友、邻居、同事及朋友等,这些社会支持网络提供网络成员各种工具性、情感性和信息性的资源,以满足网络成员的需求与发展所需)。

(3)生活中的问题。

社会工作实务应聚焦于服务对象与环境交流时环境是否符合其生命任务和成熟发展的需要。

因此服务对象的问题、人格的发展与环境的需求都属于正常的“生活中的问题”,而不是行为病态或品德瑕疵的问题。

生态系统理论称此为社会工作实务的“生活模型”。

为此,社会工作实务干预的目标在于:

一要增强个人和群体的能力;二要聚焦于加强或建立社会支持,即对环境进行干预,从而增进人与环境的调和度。

5、生态系统理论下的整合社会工作实务

生态系统理论为社会工作实务提供了一个多层面、多元系统的全人服务的概念架构来理解人的社会生活功能,为社会工作者提供了一个有组织的框架,用以分析不断转化的、瞬息万变的生活与特定环节中的人与环境的相互作用。

生态系统理论还有助于把传统社会工作实务理论中的概念,如“心理动力”和“行为主义”连接到一起,使社会工作者能把与人有关的各种概念折中后统合到一起。

一旦建立了这样的联系,社会工作者就可以理出自己要用的概念,并把它们有组织地、训练有素地运用到实际工作中。

依据生态系统理论,社会工作实务不仅要对服务对象进行直接的服务工作,也要对服务对象问题进行生理、心理、社会、经济、政治动力的全人系统分析与评估,同时进行个案倡导、社会政策及公共计划等宏观的间接工作,以有效地协助服务对象改善其与环境间的“调和度”。

生态系统观点的实务探讨人类的行为发展与环境的关系,这使得它既关照到个人、群体、组织和社区等单位的发展,又能关照到社会服务的输送体系对上述单位的影响,强调干预计划的设计重在通过改善服务输送体系来提升服务对象与环境间的调和度。

社会工作的功能就在于增进个人、家庭、及群体的需要与环境中的支持资源的两相调和度,同时兼具直接服务和宏观(社区、组织及政治、经济、文化)干预两个层次的专业功能。

社会工作的直接服务重在通过环境工作提升个人应对环境压力的能力,满足发展的需要;在间接服务方面,针对社会中的弱势群体(如低收入者、留守儿童、流浪儿童、身心障碍者等)长期经受“栖息地”社会排斥的问题,社会工作应在社区、组织及政策倡导等层面发挥专业功能,包括动员社区资源以改善弱势群体的社会处境和生活品质,影响相关部门的服务,以发展有利于服务对象的政策与服务,以及通过政策制定过程影响政策和法律的修订来服务于服务对象等。

(四)优势视角和增能理论

优势视角或称能力视角认为,每个人、群体、组织和社区都有其内在的能力,包括天赋、知识、社会支持和资源,只要存在适当的条件,就可以建设性地发挥自身功能。

优势视角与传统社会工作的疾病模式不同,它从一个完全不同的角度看待服务对象、他们的环境和他们的现状;不是孤立地或专注于问题,而是将目光投向可能性,在创伤、痛苦和困难的荆棘之中看到希望和转变的种子。

优势视角的宗旨是:

动员服务对象的力量(天才、知识、能力和资源)来达到他们自己的目标和愿望。

优势视角(能力视角)的实践意味着:

作为社会工作者所应该做的一切,都要立足于发现和寻求、探索和利用服务对象的优势和资源,协助他们达到自己的目标,实现梦想,并面对他们生命中的挫折和不幸,抗拒社会主流的控制。

优势视角下的社会工作实务强调社会工作的任何过程都要重视服务对象的优势。

优势视角的理念与生态系统理论具有内在的契合。

生态系统理论暗含着一个基本假设:

个人痛苦是政治性的,社会工作的实践也是政治性的。

社会工作的优势视角或称能力视角契合了生态系统理论的这种假设,倡导一种生态系统的方法,强调全体与完整,并且在评估和介入过程中对服务对象的经验予以关注。

优势视角的优点在于它有分析、探索和发展服务对象自身的优势和能力,也在于它为服务对象培养那些能够解决他们问题的环境资源,协助他们达到自己的目标,以及满足他们自己的需求。

优势视角在评估服务对象的问题和需要时强调将他们的优点包括进来,针对服务对象的优点和资源帮助他们解决困难,寻求识别、利用、建立和强化人们已有的优点和能力。

它强调人的能力、价值、兴趣、资源、成就和抱负在满足自己需要和解决问题中的作用。

优势视角的社会工作实务强调:

(1)每个人、小组、家庭和社区都有优点,都有他们的内在和外在资源。

(2)创伤、虐待、疾病和挣扎可能是伤害,但它们也可能成为挑战和机遇。

(3)假定你不知道成长和转变能力的上限,认真地对待个人、群体和社区的抱负。

(4)社会工作者只有通过与服务对象的协作才能最好地为他们服务。

(5)每一种环境都充满资源。

此外,优势视角强调服务对象能力的提升,因此优势视角的社会工作实务是一个增能的过程,它鼓励服务对象的自决,支持对服务对象的尊重,并把后者作为重要的专业价值观。

增能“意味着帮助个人、群体、家庭,以及社区在其内部或周围探求和扩展其资源与手段的意图和过程”。

探求人们和社区内部的力量,必须推翻和抛弃歧视性标签,为家庭、机构和社区的资源连接提供机会,让弱势社群远离受害者的思维定式;信任人们的直觉、说法、观点和精神,确信人们的梦想。

优势视角将增能的概念建立于五个理念之上:

与服务对象之间的合作伙伴关系;对扩大服务对象能力和优势的强调;关注个人或家庭与环境;将服务对象视为积极的能动主体;将个人的精神指向一直受到剥夺和压制的人群。

优势视角社会工作实务目标要求社会工作者协助人们从压抑中解放自己,社会工作者的角色并不是为他人增能,而是帮助人们自我增能。

作为专业助人者,社会工作者要避免以一种父爱主义的姿态与服务对象沟通,即告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