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地域文化复习题.docx

上传人:b****0 文档编号:9141296 上传时间:2023-05-17 格式:DOCX 页数:24 大小:41.6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安徽地域文化复习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安徽地域文化复习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安徽地域文化复习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安徽地域文化复习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4页
安徽地域文化复习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4页
安徽地域文化复习题.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4页
安徽地域文化复习题.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4页
安徽地域文化复习题.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4页
安徽地域文化复习题.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4页
安徽地域文化复习题.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4页
安徽地域文化复习题.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4页
安徽地域文化复习题.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4页
安徽地域文化复习题.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4页
安徽地域文化复习题.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4页
安徽地域文化复习题.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4页
安徽地域文化复习题.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4页
安徽地域文化复习题.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4页
安徽地域文化复习题.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4页
安徽地域文化复习题.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4页
安徽地域文化复习题.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4页
亲,该文档总共2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安徽地域文化复习题.docx

《安徽地域文化复习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安徽地域文化复习题.docx(2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安徽地域文化复习题.docx

安徽地域文化复习题

“安徽地域文化”复习题

“简答题”部分

三、简答题

1、何谓文化和地域文化?

最普遍的文化定义就是人类创造的一切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这就是人们常说的广义文化的概念,如《辞海》中对“文化”的解释就是“文化,从广义来说,指人类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

狭义的文化则指精神文化,包括社会的意识形态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制度和组织机构。

地域文化就是一定地域内历史形成并被人们所感知和认同的各种文化现象。

地域文化具有历史性、地域性和独特性的特点。

2、安徽的三大文化圈是什么?

各有哪些特点?

1、安徽的三大文化圈是什么?

各有哪些特点?

皖江文化圈其范围大体接近于现在的皖江经济区域,即安庆、芜湖、马鞍山、铜陵、池州、巢湖、宣城市(除绩溪县)和滁州市东部。

皖江文化圈基本特点

(1)古皖文化源远流长

(2)皖江文化内容丰富,底蕴深厚,异彩纷呈(3)皖江文化具有水文化的特点(4)开放创新意识浓。

徽州文化是指原徽州府属下歙县、黟县、休宁、祁门、绩溪和婺源(今属江西省)等六县所出现的既有独特性又有典型性的各种文化现象。

徽州文化主要特点是

(1)徽州文化内涵丰富,具有丰富性、辉煌性、典型性

(2)徽州文化是一种典型的儒学文化。

3、安徽文化具有哪些基本特点?

安徽文化在其长期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了如下一些主要特点。

4、老子哲学中“道”的内涵包括哪些方面?

作为老子哲学体系核心的“道”的内涵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道是真实存在的,道是物,却是浑然一体之物。

“其中有物”、“其中有精”,尽管它的存在是恍惚的,但却是真实可信的。

第二,道是万物的根本。

在老子看来,整个世界万事万物都是从“道”派生出来的,“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老子所言“道生一”,既有指万物形成之前的状态,也表示道成为万物得以统一的原则,有了这样的状态和原则,分化为天、地,并通过阴阳变化产生和气,阴、阳、和三气化合再产生出万物来。

第三,道是万物运动的规律。

万物的生长衰亡,皆由道支配,尽管道作为规律并非有意识、有目的的主宰,但万物的存在和发展又莫不遵循一定的规律和法则,这就是“道恒无为而无不为”。

5、如何正确看待庄子的人生哲学?

庄子的人生哲学是对人生的理想境界和实践方法的思考,它立足个人生存的困境并试图超脱出来,这是庄子思想的核心部分。

庄子生活在战国中期,这是一个沉沦的时代,庄子深刻理解并怜悯时代的痛苦,因此,如何从怜悯世人的苦难与罪恶的精神重压下求得解脱,就成为他的思想的核心内容。

庄子取法老子的“道”和“无为”,强调个体生命对痛苦的解脱,但由于在现实中无法实现,所以只能作精神上的无为和逍遥,在虚静的心灵世界幻想与自然冥合为一,获得精神自由。

6、老庄哲学对于后世的影响有哪些?

老庄哲学的主要思想包括:

通天下一气的宇宙论;逍遥、齐物的自由境界;至仁无亲、贵真的伦理主张;虚静无为的社会管理;共利共给的经济主张。

从学术发展的角度看,老子开辟了一条从天地万物、社会人生的根源探寻人类社会的依据、准则、行为方式和理想状态之路,这与同时代的儒家从文化传统和现世伦理中寻求人生、社会法则、规范、价值和理想状态的探索有着不同的发展方向。

庄子是继老子之后的思想家,他在老子思想的基础上作了进一步的继承和发挥,成为先秦道家学术的集大成者,并使道教文化真正得以流行并产生巨大影响,庄子前承老子之学,后启玄学之风,在道教思想史上居于承前启后的地位。

7、为什么朱熹被看作理学的集大成者?

朱熹作为二程的嫡传弟子,继承程颢、程颐的天理论思想,同时吸收了周敦颐关于太极的学说和张载关于气的理论,朱熹将这三者糅合在一起,并综合北宋理学诸家学说,建立起庞大的哲学体系,将传统儒学提高到前所未有的哲理化高度,成为理学思想的集大成者。

他在前人的基础上构建了一个以“理”为最高哲学范畴的哲学体系,这个体系包括理气论、心性论、格物致知说和知行并进说等各方面内容。

8、如何正确认识朱子之学中“存天理,灭人欲”的观点?

朱熹继承了程颢、程颐的人性论思想,认为“理”表现在人这方面就叫作性。

他将人性作了“天命之性”和“气质之性”的区分,前者来自作为世界本源的“理”,后者得之于人生来固有的感情、欲望等构成身体的“气”。

人是理与气结合而生成的,由于理是至善的,因此天命之性也是无有不善的,至于气质之性则有善有恶。

他一方面把道德看成为人人固有的天赋本性,另一方面又以所谓气禀的清浊不同来解释天生的贤愚差别和富贵贫贱的根源,并肯定了后天的教化对于人复归善性的意义。

人心和道心是同一个精神主体,从追求和满足于耳目的欲望来说,就是“人心”,从追求和实行天理上来讲,就是“道心”。

朱熹肯定了正当的饮食之类的欲望乃人之本能需要,也认为人人都有道心,所谓圣人就是精察道心,不杂耳目私心杂念,专一于天理的人,一般人通过“去人欲,存天理”的修养方式可以达到,前提是要求人们的一切思虑,一切动机,都必须符合道德标准,一切有违“天理”的要求都必须消除干净。

9、徽州的理学家对于新安理学的发展起了哪些作用?

南宋既是理学的集大成时期,也是新安理学崛起的时代。

除了朱熹以外,新安还涌现了一大批杰出的理学家,如:

程洵(字允夫,婺源人)、程大昌(字泰之,休宁人)、吴儆(字益恭,休宁人)、程永奇(字次卿,休宁人)等等。

他们大多是朱熹的学生和学术酬唱之友,在学派上以朱熹为中心,学术上以朱子之学为宗旨,因而形成了以朱熹为核心的学派。

宋元两代,徽州涌现了无数杰出的具有影响力的理学家,将新安理学推向了顶峰。

明代是新安理学由盛转衰时期,明代新安理学的“三大家”——朱升、郑玉和赵汸,提出了求“本领”、求“真知”、求“实理”的新的治经主张,形成了元明之交及在明初新安理学中,反对元代先儒盲目迷信、循途守辙的思潮。

明末清初,随着新安理学内容人才的凋零和学术界风气由“宋学”向“汉学”的转移,理学的发展已到了穷途末路,尽管新安理学家仍有不少人以弘扬朱子之学为己任,但无法改变新安理学走向终结的命运。

10、什么是圩田?

试述它在安徽的产生和发展的情况。

朱熹作为二程的嫡传弟子,继承程颢、程颐的天理论思想,同时吸收了周敦颐关于太极的学说和张载关于气的理论,朱熹将这三者糅合在一起,并综合北宋理学诸家学说,建立起庞大的哲学体系,将传统儒学提高到前所未有的哲理化高度,成为理学思想的集大成者。

他在前人的基础上构建了一个以“理”为最高哲学范畴的哲学体系,这个体系包括理气论、心性论、格物致知说和知行并进说等各方面内容。

圩田的出现是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安徽农田水利建设的突出成就,而到了唐宋时期,安徽的圩田有了重大发展并迅速走向高峰期。

唐宋两代特别是宋代,安徽兴建的圩田不仅数量多、规模大,而且形成了相当丰富的兴建圩田的理论,对扩大耕地面积、发展农业生产起到了积极作用。

唐宋时期,随着南方人口的增加,劳动力的充实,加上先进农具的推广和生产技术的提高,大江南北已大量修筑圩田并日趋完善。

宋代安徽境内,由于圩田多,往往圩圩相接,形成了辽阔的圩区,水系相通,连成一片。

圩田的发展,带来了生产的大发展。

11、在青铜冶炼和铁器制作方面安徽有哪些突出技术成就?

安徽冶炼青铜和制作使用青铜器的历史是很古老悠久的。

春秋战国时期,安徽青铜器的铸造、纹饰技术的进步更是突出。

在铸造技术上,不仅过去使用的浑铸、分铸的方法有了进一步的发展,而且出现了新的焊接技术。

西汉前期,皖南的工匠们就已掌握了铜镜的抛光技术,成书于西汉前期的《淮南子》记录了这一工艺过程。

这种抛光技术一起沿用到近代。

安徽战国时代江淮间已相当普遍地使用铁器。

在寿安丰塘、寿春城遗址和淮南的东汉遗址中,出土了一批犁、锄、镰、锸、斧、锯、凿、叉等铁工具。

它们是皖县铁工业发展的证明。

12、梅文鼎有哪些科技成就?

梅文鼎一生活了89岁,著书88种之多,其中绝大多数是天文、历法和数学著作。

梅文鼎历法著作大致可以分为五类:

其一,对中国古代历法的考证、补订和研究;其二,对西洋新法的疏解,并融会中西;其三,回答别人的疑问和授课的讲稿;其四,天文仪器的考察和说明;其五,方志中的天文部分。

其对天文学的贡献是多方面的,仅解释《授时历》、《大统历》中未载的计算原理、校补一些计算用表,就给后人阅读原历本带来很大便利。

如平立定三差法及弧矢割圆术等,就是由于梅文鼎等人的阐发才使后人得明其真谛的。

梅文鼎被誉为“历算第一名家”。

梅文鼎对清代数学的贡献也很大。

梅文鼎数学著作据记载有26种,其内容遍及遍及初等数学的各个门类——算术、代数、几何、三角和球面三角等。

梅文鼎将他的26种数学著作总其名为《中西算学通》,充分表达了他会通中国数学的思想。

13、明清时期安徽有哪些突出的科技成就?

一、数学、天文学方面的成就

明清时期商品经济的繁荣,促进了商业数学的发展,尤其是徽商对数学的重视,在历史上是少见的。

徽商编了不少应用商业数学书籍,如《铜陵算法》、《算林拔萃》、《庸章算法》、《算法纂要》等,其中影响最大的是程大位的《算法统宗》。

清代安徽的天文学研究在全国占有重要地位,其中梅文鼎更被誉为“历算第一名家”,梅文鼎对清代数学的贡献也很大,梅文鼎数学著作其内容遍及遍及初等数学的各个门类——算术、代数、几何、三角和球面三角等。

二、医学方面的成就

明清两代是安徽古代医学史上的鼎盛时期,医学人才济济,医著宏富,医学理论和临床各科都有诸多发明,为丰富和发展祖国医学做出了重要贡献。

尤其是新安医学在全国独树一帜,令人瞩目。

三、物理学方面的成就

明清两代,随着安徽科技的空前繁荣,物理学领域随之出现著名学者及重要成就,较突出的是朱载堉和他的十二平均律,方以智撰述《物理小识》,以及郑复光《镜镜詅痴》。

14、什么是书院制度?

书院,是我国古代一种特有的教育组织形式,它既是独立于官学制度之外的学校制度,又是与教育密切结合的学术研究机构。

它发轫于唐,至宋形成制度,南宋时大盛,迄明、清发达完备,为我国古代重要的教育制度。

书院制度对于传递我国古代文化,传播学术思想,发展教育事业,培养学术人才,丰富教育理论与经验。

15、书院制度在安徽发达的原因及表现如何?

安徽在全国是书院产生最早,也是最发达的一个省区。

宋时,书院兴起并形成制度,安徽书院数量随之大增。

安徽不少书院由硕师名儒主持讲学,如宋儒侱大昌主讲休宁西山学院,硕儒汪莘主讲休宁柳溪书院,曹泾等主讲合肥西畴书院,文澄源主讲峨岱书院等。

因此,书院教学质量很高,为书院赢得了社会声誉。

有元一代安徽书院与全国同步继续发展。

绝大多数书院由名儒名师主持和主讲,如胡炳文主讲明经书院,郑玉、鲍元康主讲师山书院,曹泾主讲西畴、初山书院,汪一龙主讲晦庵书院,胡一桂主讲湖山书院,等等,其中很多人是南宋具有民族气节的名儒学者,入元不仕,退而讲学的,这是当时安徽书院发达的重要原因。

明清时期,在我国封建教育制度走向衰落、消亡和西学东渐、实学兴起的背景下,安徽书院却在宋元发展的基础上,继续蓬勃发展,并盛极一时。

明代安徽书院至少在138所以上,大多兴建于明中叶以后。

此时,书院的分布仍以皖南为主,但呈向皖中、皖东、皖西发展的态势。

清代安徽书院总数在203所,此时,政府官员开始掌管书院诸如择山长、选教育、收学生到课业、课考、廪养、俸禄,以及参加科考、取任等方面事务,官办书院成为清朝安徽书院的最重要特色,书院实际蜕变为官学的附庸,成为科举的预备场所。

16、试述近代安徽教育变革的背景及表现。

清末,废科举,行新学,安徽的文化教育仍位于全国前列。

早在清同治十一年(1872),安庆就曾办有尚文小学堂;安徽第一所高等学堂——安徽省求是学堂,创办于清光绪二十四年(1885),比清政府正式颁布学堂章程还早4年。

1901年,清政府重申将各省书院改为学堂,之后安徽各地先后建起了一大批中小学堂。

从新式学堂的创办到辛亥革命的十几年间,乃是安徽新教育的草创时期。

这一时期建立起来的各类近代学堂,已开始用资本主义教育方法施教。

课程内容增加了自然科学知识和实业教育,各级学堂都有具体的学习年限与培养目标,因此,较之封建教育大大前进了一步。

这一时期的教育思想,仍是“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改良主义的新学思想。

但新式学堂的创办和发展,毕竟为宣传科学文化知识、启迪民主自由、开通民智,和为后来的新文化运动准备了条件,也为安徽新式教育的创建和发展奠定了基础。

17、比较“三曹”诗歌的异同。

中国文学史上的“三曹”指汉魏时期的曹操、曹丕与曹植父子,他们是建安文学的代表作家。

曹操的诗歌今存约20篇,全部是乐府诗体。

曹操继承了《诗经》的传统,反映现实,抒发情感。

例如《短歌行》、《步出夏门行》。

曹操诗文辞简朴,直抒襟怀,慷慨悲凉而沉郁雄健,带有明显政治家的气魄。

曹操还有一些诗歌把汉末动乱的现实和人民的苦难深刻地反映出来,因而被称为“汉末实录”。

例如他的《薤露行》、《蒿里行》等。

他的诗作朴实无华,不尚藻饰,以感情深挚、气韵沉雄取胜。

这一时期诗歌慷慨悲凉的特色,在他的诗歌中表现得最为典型。

曹丕的诗歌今存约40首,绝大多数是乐府。

如《芙蓉池作》、《于玄武陂作》、《夏日诗》、《黎阳作》《燕歌行》、《杂诗》等。

曹丕的诗歌多模仿民歌来叙事抒情,善于取材闾间小事。

他的诗歌笔致细腻,语言流畅,偏重抒情,格调清新。

特别是一些以游子、思妇为题材的作品,一般都写得凄婉动人。

如他的《燕歌行》,这是今存最早的一首完整的七言诗,叙述了一位女子对丈夫的思念。

笔致委婉,语言清丽,感情缠绵,写景与抒情巧妙交融。

曹丕诗语言平白,倾向民歌化,具有与《古诗十九首》类似的风格与艺术境界。

曹植现存诗80多首,他的创作以建安二十五年(曹丕登基)为界,分为前后两期。

前期作品主要有三类,一类感时伤乱,如《送应氏》二首写洛阳荒芜残破景象,《泰山梁甫吟》写边海人民极端贫苦的生活,都流露出对百姓的深切同情;另一类抒发建功立业的理想抱负,洋溢着乐观、浪漫的情调。

如《白马篇》借英姿飒爽、急赴国难的游侠儿的形象,表达了自己“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的豪迈感情。

再者就是表现贵公子的优游生活,如《斗鸡》、《公宴》等。

后期主要抒写自己遭遣被弃的悲愤。

他的诗歌很重视从汉乐府民歌中汲取创作养料,他善于运用传统的比兴手法,往往在诗歌开篇就能传达出某种浓郁的情绪,给人以强烈的印象。

曹植除了民歌体的作品外,还有大量辞藻考究的文人诗,例如《赠白马王彪》等。

可以说曹植的诗歌体现了我国古典诗歌从朴质无华的民歌向体备文质的文人诗转变。

他对诗歌的题材和内容进行了多方面开拓,文采气骨兼备,取得了很高的成就。

18、唐代安徽两大诗人群体各有哪些代表作家和作品?

唐代是诗歌的时代,此时安徽诗坛最突出的特色就是出现了池州诗人群和宣州诗人群。

这两个诗人群体及其创作的诗歌非常具有安徽地域文化特色。

池州诗人群代表人物有杜荀鹤、费冠卿、张乔、殷文圭等,主要活动时期为唐宪宗~唐哀宗年间(805~907)。

杜荀鹤,池州石台人,是晚唐著名的现实主义诗人。

其诗语言通俗、风格清新,自成一家,后人称“杜荀鹤体”。

费冠卿,池州人。

隐居九华山期间,写了不少咏吟九华山诗篇。

如《答萧建问九华山》将九华山秀美风光和佛教人文景象充分体现,也成为历史上吟赞九华山的佳篇之一。

还有池州人张乔、池州青阳人殷文圭等。

宣州的诗人代表人物有刘太真、许棠、汪遵等。

主要活动时期为唐玄宗~唐哀宗年间(712~907)。

刘太真,宣州人,著有诗文集30卷,《全唐诗》仅存诗3首。

其中就有一首是写他故乡宣州东峰亭的《宣州东峰亭各赋一物得古壁苔》。

许棠,泾县人,《全唐诗》存其诗2卷,计150余首。

汪遵,宣州泾县人,《全唐诗》存其诗1卷。

19、分析唐代诗人杜荀鹤的诗歌特色。

杜荀鹤,晚唐著名的现实主义诗人。

其诗语言通俗、风格清新,自成一家,后人称“杜荀鹤体”。

他的作品中有不少是反映唐末军阀混战下的社会矛盾和人民悲惨遭遇,例如他的《山中寡妇》、《自江西归九华有感》、《题所居村舍》、《乱后逢村叟》、《旅泊遇郡中叛乱示同志》等,都相当具有现实主义的写实精神和社会意义。

这位安徽著名的诗人,长期生活在池州,置身于九华山怀抱,对家乡风物十分热爱,因此吟咏九华山的诗篇甚多,具有鲜明的地域色彩。

这类诗歌有《山居寄同志》、《寄李隐居》、《醉书僧壁》、《溪岸秋思》、《秋日怀九华旧居》、《闲居书事》等多篇。

诗人用大量的作品展现九华山的风光。

这些诗歌都堪称质朴明畅、清新秀逸的佳作。

20、分析唐代诗人张籍的诗歌特色。

张籍是中唐时期新乐府运动的积极支持者和推动者。

其乐府诗多数是反映当时社会现实之作,表现对人民的同情,如《征妇怨》、《野老歌》、《促促词》、《山头鹿》、《筑城词》、《董逃行》、《废宅行》等。

张籍诗中还有一类描绘民间风情和生活画面,如《采莲曲》、《江南曲》、《春江曲》等。

《江南曲》全诗清新秀丽,极富江南水乡的生活气息,宛如一幅民俗画卷。

张籍乐府诗艺术成就很高,他善用素描手法,细致真实地刻画各种人物形象。

语言通俗平易而又凝练雅致,常以口语入诗,很有民歌的风味。

在他的乐府中看不到什么生涩难通的词句和难解的典故,平平道来,流畅明白,就连他的五言律诗,也受到这种语言风格的影响,写得轻快而不生涩。

总体上说他的诗歌题材广泛,风格清雅通俗,对晚唐诗坛影响很大。

21、安徽宋代有哪些代表诗人?

北宋安徽文人的诗歌创作,大致可以分为两派:

一派是以梅尧臣、郭祥正、杨杰等人为代表的“革新”派,他们的作品源于生活,风格上多承古体,反对西昆体浮靡的词风,艺术成就较高;另一派是以吕公著、吕希哲等人为代表“教化”派。

他们重道轻文,提倡以理入诗但缺乏现实生活内容。

这两派各有特点,共同构成北宋安徽诗坛的风貌,也是整个北宋诗歌创作的缩影。

南宋安徽诗坛也比较活跃。

一些词人如汪莘、方岳等也善诗,还有黟县的程迈、祁门的汪伯彦等诗人,在创作风格上多受江西诗派的影响。

22、简述宋代安徽作家的诗话创作。

“诗话”是古代评论诗歌、诗人、诗派,记录诗人言论、事迹的著作。

两宋安徽作家的诗话创作也呈现出繁荣的局面。

前后出现了《诗总》、《苕溪渔隐丛话》、《紫微诗话》、《童蒙诗训》和《竹坡诗话》等较有影响的诗话作品。

其中最著名是《诗总》和《苕溪渔隐丛话》。

《诗总》是北宋一部重要的诗话总集,今又名《诗话总龟》,作者阮阅。

《诗总》共十卷,共“一千四百余事,共二千四百余诗,分四十六门而类之。

”(《诗总·自序》)。

内容丰富,并首创分门别类辑集诸家诗的体例,既克服了以前诗话作品不注出处、不利检索的弊病,又便于文人学者作相类题材的参照研究。

《苕溪渔隐丛话》是中国文学史上一部著名的诗话集,作者胡仔。

此书是胡仔穷一生之力的杰作,分前后两集,共100卷,50余万字。

涉及上百位古代诗人作品的思想内容、艺术技巧、格律、掌故等。

《苕溪渔隐丛话》的编纂体例是以人为纲,连类而及,即写到某位大家,跟他有联系的诗人也连带介绍,均以年代为序,将作家、作品与生平事迹有机结合。

有不少散佚的材料,靠此书才得以保存下来,因此意义非常重大。

23、简述宋代安徽作家的小说创作。

两宋时期安徽小说创作领域出现了一位著名的作家——秦醇,以其《赵飞燕别传》名扬后世。

秦醇,亳州谯郡(今安徽亳州)人,北宋著名传奇作家,作品今存《赵飞燕别传》、《骊山记》、《温泉记》和《谭意歌传》四篇。

其中,影响最大的是《赵飞燕别传》。

小说揭露封建最高统治者的荒淫及后宫争斗中的罪恶,具有一定的批判性。

在情节构思上更是十分精巧,体现了作家深厚的小说创作功底。

可以说这部传奇,无论在人物刻画、情节组织还是文辞上都不失为一篇优秀的文言小说。

北宋安徽小说作家,还有全椒人张洎,他有文集50卷,其中《贾氏谈录》1卷,记叙唐代轶闻奇事,此笔记小说对了解唐代台阁和社会风气有一定史料价值。

24、简述南宋安徽豪放派词人张孝祥作品的艺术特色。

张孝祥,南宋豪放派代表词人。

张孝祥词在思想上具有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内容多要求国家统一,反对苟且偷安,在艺术上也取得了较高成就。

例如其著名长调《水调歌头·闻采石战胜》,该词既歌颂了抗金将领的功业,又写到了对中原失地的怀念,可谓喜中含愁,慷慨而又悲壮。

全词笔墨酣畅,豪健奔放,表现出词人深厚的爱国之情。

张孝祥还有些写景抒情的词作,同样具有豪迈磊落的风格。

例如他的《念奴娇·过洞庭》一词。

上阕描写洞庭湖美丽景色,下阕抒发“肝肺皆冰雪”的高洁胸怀,全词境界清疏空阔,情调慷慨坦荡,是一首情景相融的佳作。

除豪放之作外,张孝祥也有些清丽飘逸的小令。

不过其词的主旋律还是激扬豪迈的爱国情怀。

他的词因为是凭激情进行创作,所以情感连贯,热情澎湃,语言流畅自然,又能融前人诗句而不见雕琢痕迹。

总之张孝祥词继承和发扬了苏轼的豪放一派,又下启辛弃疾爱国词派的先河,对宋词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25、简述南宋安徽豪放派词人方岳作品的艺术特色。

方岳,南宋著名诗人、词人,安徽祁门人。

方岳其词多慷慨激昂的爱国之作,风格类似辛弃疾,善用长调抒写国仇家恨。

如他在《满江红·九日冶城楼》一词中言道:

“且问黄花,陶令后、几番重九。

应解笑、秋崖人老,不堪诗酒。

宇宙一舟吾倦矣,山河两戒天知否。

倚西风、无奈剑花寒,虬龙吼。

”他还有不少祝寿与自寿之词,往往借此激励爱国情怀。

方岳词风慨慷悲壮,豪气不减辛弃疾,散文化及用经史入词的倾向也与辛相近。

在宋代安徽词苑,他也是张孝祥后成就最高的安徽词家。

26、简述清代桐城派的发展历史。

桐城文派又称桐城派或桐城古文派,因其创始及代表人物均系桐城人而得名。

桐城文派的历史可以上溯到明末清初。

桐城人方以智、钱澄之、戴名世,在古文理论和创作实践上,初步体现桐城文派的某些特征,可以认作桐城文派的前驱。

其中戴名世更被看作是桐城派的奠基人。

桐城派文论体系的真正形成,始于方苞,经刘大櫆、姚鼐而发展成为一个声势显赫的文学流派。

方、刘、姚被尊为“桐城派三祖”。

姚鼐之后,桐城派先后有“姚门四杰”:

梅曾亮、管同、方东树和姚莹。

他们又广为授徒,其弟子有桐城戴存庄、苏停元、方宗诚、陈澹然,合肥徐子岑等。

后曾国藩创“湘乡派”,实为桐城派变体。

“曾门四大弟子”为武昌张裕钊、桐城吴汝纶、遵义黎庶昌、无锡薛福成。

他们将桐城派的影响进一步拓展。

燕、冀弟子多达数百人。

其后桐城派的代表人物有桐城马其昶、姚永朴、姚永概以及吴汝纶之子吴闿生等,以马其昶声誉最高,有桐城派“殿军”之称。

省外桐城派著名文人还有严复、林纾等,追随者更是数以千计,直至“五四”运动后桐城文派才逐渐退出历史舞台。

27、简述清代桐城派的文学主张。

桐城派文论体系的真正形成,始于方苞,经刘大櫆、姚鼐而发展成为一个声势显赫的文学流派。

方苞继承明代散文家归有光的“唐宋派”古文传统,提出“义法”主张:

“义”是指文章中心思想即儒家思想;“法”是指表达中心思想的形式技巧。

方苞“义法”论的创立,为桐城派的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

刘大櫆发展了方苞的“义法”论,偏重于古文的艺术探讨,提出“神气”、“音节”、“字句”为文章要素的理论。

作为桐城派的第三代祖师,姚鼐在前人的基础上,提出了义理、考据、词章三者合一的主张,使桐城派文论具有更完整的体系和理论性。

28、简述胡适的文学主张。

胡适1917年1月《新青年》2卷5号上,胡适发表了《文学改良刍议》,提出改良中国文学的八点主张:

“一曰,须言之有物;二曰,不摹仿古人;三曰,须讲求文法;四曰,不作无病之呻吟;五曰,务去滥调套语;六曰,不用典;七曰,不讲对仗;八曰,不避俗语俗字”。

同时他将“形式上的革命”作为文学变革的起点,认为文言作为文学的工具已丧失了活力,从而明确地提出了以“白话文学”为“中国文学之正宗”的主张。

29、分析《尝试集》的思想和艺术特征。

《尝试集》,是现代文学史上第一部白话新诗集,也是胡适文学主张的自我实践。

《尝试集》的内容,大致可分为以下两类。

第一类是反对封建专制,歌颂民主自由;第二类作品,多是一些个人的小感触,小志趣,反映了现代知识分子某些生活侧面和思想感情。

在诗歌艺术发展上,《尝试集》也是一个进步,主要表现在一是突破旧诗藩篱,大胆创新诗体。

二是吸取中外诗歌艺术长处,探索新诗创作方法。

30、道家哲学中的哪些思想成为道家的修炼方法和养生思想的依据?

道教哲学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