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新课标必修一第一单元达标测试.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9142725 上传时间:2023-05-17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31.0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新课标必修一第一单元达标测试.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人教新课标必修一第一单元达标测试.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人教新课标必修一第一单元达标测试.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人教新课标必修一第一单元达标测试.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人教新课标必修一第一单元达标测试.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人教新课标必修一第一单元达标测试.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8页
人教新课标必修一第一单元达标测试.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8页
人教新课标必修一第一单元达标测试.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8页
人教新课标必修一第一单元达标测试.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8页
人教新课标必修一第一单元达标测试.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8页
人教新课标必修一第一单元达标测试.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8页
人教新课标必修一第一单元达标测试.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8页
人教新课标必修一第一单元达标测试.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8页
人教新课标必修一第一单元达标测试.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8页
人教新课标必修一第一单元达标测试.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8页
人教新课标必修一第一单元达标测试.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8页
人教新课标必修一第一单元达标测试.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8页
人教新课标必修一第一单元达标测试.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8页
亲,该文档总共18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人教新课标必修一第一单元达标测试.docx

《人教新课标必修一第一单元达标测试.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新课标必修一第一单元达标测试.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人教新课标必修一第一单元达标测试.docx

人教新课标必修一第一单元达标测试

人教新课标必修一第一单元达标测试

第Ⅰ卷阅读题 

甲必考题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诗歌是生活的审美超越

郭国昌

   古人云:

“诗言志。

”就是说,诗歌是表达人们的内心情感的。

尽管胡适、陈独秀等人倡导“文学革命”时对古典诗歌进行了大力否定,但是他们并没有完全抛弃那些可以超越时代的具有普遍意义的诗歌观念。

即使在现代诗歌受到人们广泛质疑的今天,“诗歌是人的内心情感的表达”的看法恐怕还是具有合理性的。

然而,诗歌所表达的“内心情感”是从哪儿来的呢?

只要翻开郭沫若、闻一多、徐志摩、戴望舒、穆旦等人的作品,我们就会发现他们的诗歌所表达的情感与现实生活之间的密切联系。

诗歌中蕴含的内心情感绝不是诗人的任意发挥,而是从现实生活中得来的。

尽管人们可能因为生活境遇的不同而对诗歌的本质有不同的理解,但是,只要是真正的诗人,他就无法拒绝现实生活在诗歌情绪生成中的决定意义。

   虽然现实生活是诗歌情绪产生的基础,但这并不是说只要生活着就会有新的诗歌情绪产生。

诗人不但要生活着,而且要生活得更具广度,更有深度。

诗人的生活范围不应当只局限在个人的小圈子里,而应该面向广阔的社会生活,与普通大众生活在一起,进入到他们的精神世界里去。

对于真正的诗人来说,生活与艺术是统一的,诗歌的情绪蕴藏在深厚的生活土壤中。

诗人应当经常地问自己:

“我被生活感动过吗?

”如果生活感动了诗人,这表明诗人是在以一种积极的人生态度生活着,是在真正体验着普通大众的人生。

只有生活在感动的世界里,诗人所获得的诗歌情绪才是真诚的,包含了人类普遍的精神追求,而不至于纯粹是一种封闭孤独的自我情绪的宣泄。

   在现实生活中产生的情绪和感受并不能全部进入到诗歌的创作中。

因为,文学的创作过程是一种审美选择的过程,是一种情绪升华的过程。

诗歌的创作需要饱满的情感。

读郭沫若的诗,我们感受到的是诗人渴望民族新生的期盼;读艾青的诗,我们感受到的是诗人面对民族抗争的悲壮;读穆旦的诗,我们感受到的是个体生命在艰难境遇中的痛苦。

没有丰富的情感就不会产生优美的诗篇。

然而,进入诗歌中的情感必须是以真善美为核心的,诗人要在真善美的表达中“给人以力量,给人以希望,给人以美好的感受”。

郭沫若、艾青、穆旦等现代诗人的诗歌之所以能够感动读者,就是因为他们作品中的情绪和感受是经过了诗人的审美超越的。

这样说,并不是意味着个人的生存感受就没有价值。

相反,那些在与普通大众相互交融的生活中产生的情绪体验往往是最接近真善美的,是最具有人文情怀和精神深度的。

  诗歌创作中的审美超越不但是一个情感的把握过程,而且是一个语言的挑选过程。

古人云:

“在心为志,发口为言,言之美者为文,文之美者为诗。

”说的就是诗歌创作中语言运用的重要性。

五四新文学革命以后,白话成为文学创作的主要工具,口语化成为现代汉诗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向。

然而,现代汉诗的口语化并不是意味着语言的粗俗化。

日常口语可以成为诗歌的语言,但是它必须是经过诗人的审美加工。

现代汉诗的口语化不仅是诗歌语言的艺术化,而且也是诗人以诗意化的语言表达自己的生活情感的审美化。

卞之琳的《断章》虽然只有短短的四句:

“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

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你装饰了别人的梦。

”但是诗人却通过日常生活的语言和意象的排列与组合,表达了常人司空见惯却又难以言说的人生体验和情绪。

(《人民日报》)

1.下列表述,与原文意思不符的一项是

A.诗歌是表达人们的内心情感的,所表达的情感与现实生活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

B.诗歌是人的内心情感的表达,诗人要写出好诗,就必须将自己的情感尽情抒发。

C.诗歌中蕴含的内心情感来源于生活,因此,诗人的现实生活在诗歌情绪的生成中起着决定性作用。

D.诗人应该面向广阔的社会生活,因为现实生活是诗歌情绪产生的基础。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诗歌的情绪蕴藏在深厚的生活土壤中。

真正的诗人应该以一种积极的人生态度生活着。

B.文学的创作过程是一种审美选择和情绪升华的过程,所以在现实生活中产生的情绪和感受并不能全部进入到诗歌的创作中。

C.诗歌的创作需要饱满的情感,诗人所具有的情感必须是以真善美为核心的。

D.诗人作品中的情绪和感受只有经过了诗人的审美超越,他们的诗歌才能能够感动读者。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人要表达真善美,必须在与普通大众相互交融的生活中产生最具有人文情怀和精神深度的情绪体验。

B.诗歌创作中的审美超越还是一个语言的挑选过程,因此诗歌创作中的语言运用十分重要。

C.口语化成为现代汉诗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向,但日常口语也必须是经过诗人进行选择和审美加工才成为诗歌的语言的。

D.进人诗歌的日常口语要经过诗人的审美加工,而且是诗意化的,卞之琳的《断章》就是用诗化的口语,表达了自己独特的人生体验和情绪。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记棚民事

梅曾亮

余为董文恪公作行状,尽览其奏议。

其任安徽巡抚,奏准棚民开山事甚力,大旨言:

与棚民相告讦者,皆溺于龙脉风水之说,至有以数百亩之山,保一棺之土,弃典礼,荒地利,不可施行。

而棚民能攻苦茹淡于丛山峻岭,人迹不可通之地,开种旱谷以佐稻粱。

人无闲民,地无遗利,于策至便,不可禁止,以啓事端。

余览其说而是之。

 

及余来宣城,问诸乡人。

皆言未开之山,土坚石固,草树茂密,腐叶积数年,可二三寸,每天雨从树至叶,从叶至土石,历石罅滴沥成泉,其下水也缓,又水下而土不随其下。

水缓,故低田受之不为灾;而半月不雨,高田犹受其浸溉。

今以斤斧童其山,而以锄犁疏其土,一雨未毕,沙石随下,奔流注壑涧中,皆填汙不可贮水,毕至洼田中乃止;及洼田竭,而山田之水无继者。

是为开不毛之土,而病有谷之田;利无税之佣,而瘠有税之户也。

余亦闻其说而是之。

 

嗟夫!

利害之不能两全也久矣。

由前之说,可以息事;由后之说,可以保利。

若无失其利,而又不至如董公之所忧,则吾盖未得其术也。

故记之以俟夫习民事者。

 

(选自《柏枧山房全集》) 

 4.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开种旱谷以佐稻粱佐:

辅助、增加

B.今以斤斧童其山童:

使山上无草木

C.而病有谷之田病:

病害

D.则吾盖未得其术也术:

办法

5.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明作者“认识事物的态度”的一组(3分)

①开种旱谷以佐稻粱

②余览其说而是之

③而半月不雨,高田犹受其浸溉

④及洼田竭,而山田之水无继者

⑤余亦闻其说而是之

⑥若无失其利,而又不至如董公之所忧,则吾盖未得其术也

A、①③⑤B、②⑤⑥

C、①④⑥D、②③④

6.下列各句对文章的理解和阐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记载了有关安徽棚民开山一事的两种不同意见。

作者认为这件事“利害之不能两全”,于是记下这两种意见,等待熟悉民事的人来解决。

B.这篇反映时事的散文,既表现了作者关注民事的热情,同时也反映了史传文考信求实的传统。

C.从文中,我们看到作者认识事物的态度,他不停留在听一方面的话,认为董的主张很好,还注意到当地去听农民的话。

这种态度是好的,但他没有自己的主见,处理问题不果断,这是不好的一面。

所以他能看到事物的矛盾,不停留在片面的理解上。

D.这篇文章的特点是:

语言朴实、简洁,叙述扼要。

一般说来,奏议的文字为了要使对方信服,往往有议论有叙述,写得较长。

可本文叙述得很有条理,也极为干净扼要,并且在重要处又很具体细致。

7.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9分)

(1)而棚民能攻苦茹淡于丛山峻岭,人迹不可通之地,开种旱谷以佐稻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若无失其利,而又不至如董公之所忧,则吾盖未得其术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半夜深巷琵琶

徐志摩

又被它从睡梦中惊醒,深夜里的琵琶!

是谁的悲思,

是谁的手指,

像一阵凄风,像一阵惨雨,像一阵落花,

在这夜深深时,

在这睡昏昏时,

挑动着紧促的弦索,乱弹着宫商角徵,

和着这深夜,荒街,

柳梢头有残月挂,

啊,半轮的残月,像是破碎的希望他,他

头戴一顶开花帽,

身上带着铁链条,

在光阴的道上疯了似的跳,疯了似的笑,

完了,他说,吹糊你的灯,

她在坟墓的那一边等,

等你去亲吻,等你去亲吻,等你去亲吻!

注:

这首诗写于1926年5月。

8.诗人是运用怎样的手法来描写琵琶声的?

具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5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从琵琶声出现的时间和空间的角度,简要分析这首诗的风格基调。

(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0.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6分)

(1)鹰击长空,鱼翔浅底,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谁主沉浮?

《沁园春•长沙》

(2)______________,独自彷徨在悠长、悠长又寂寥的雨巷,______________________。

《雨巷》

 (3)__________________,油油的在水底招摇;在康河的柔波里,______________!

《再别康桥》

乙 选考题 

请考生在第三、四两大题中选定其中一大题作答。

注意:

只能做所选定大题内的小题,不得选做另一大题内的小题。

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题记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4)题。

(25分)

竹枝词里的大明湖

肖复兴

  ①一直以为,北方城市里,济南是很特别的。

特别之处在于,它比一般的北方城市多了一份江南的妩媚和湿润。

细想一下,是因为它多水的缘故,而且,这水集中在古历下城内,就更是一般北方城市难有的了。

大明湖和七十二泉,便成为济南的象征和代言,徒让北方的城市羡慕了。

天津有水,海河穿城而过,却没有大明湖那样漂亮而轩豁的湖;北京倒是有湖,昆明湖,名气也不小,却是远在城之外了。

更何况,大明湖是由七十二泉的泉水汇聚而成,就比人工挖掘的昆明湖,更多了一份浑然天成的自然和清冽。

  ②所以,老舍先生早在上个世纪40年代就说过济南是“北方唯一的水城”。

他进一步解释:

“山在北方不是什么难找的东西呀,水,可太难找了。

济南城内据说有七十二泉,城外有河,可还得有个湖不可……这才显出济南的特色与可贵。

”然后,他感慨道:

“济南的不凡,不但有水,而且是这样多呀!

”这样多的水,就在大明湖。

  ③记得第一次到济南,是上个世纪70年代,下了火车,先奔大明湖,为的就是看北方城市里难有的这样多的水。

因是在城内,很快就到了。

那时候的大明湖,没有如今这样多的建筑,沿堤也少有围栏,四周也少有高层楼房的遮挡,充满城市中难得的野趣,水天一色,让湖水显得更加开阔。

或许更像古历下城的大明湖吧,或者更像刘鹗的《老残游记》和老舍小说《大明湖》里的大明湖吧?

山水风景和音乐一样,即便历过经年岁月的磨洗,依然会面貌依旧,风情依旧,清风徐来,飘荡着昔日一样美妙的旋律。

  ④后来读《中华竹枝词全编》,发现其中“山东卷”里的竹枝词大多是写济南,写济南的又大多是写大明湖。

可见大明湖不凡的地位,民间流传下来的竹枝词,让大明湖不仅有音乐的旋律,更多了诗的韵律,有了和时间一样绵长的味道。

  ⑤未到济南前,便早听说济南有“四面荷花三面柳,一城山色半城湖”一说。

读清竹枝词:

“四面荷花柳线长,一城山色映沧浪,天然妙句留楹帖,输与风流老侍郎。

”方才知道,这个对济南概括得最准确也最有名的句子,出自清末老侍郎刘凤诰的手笔,这首竹枝词下有这样的一条自注:

“刘金门少宰于铁公祠留一楹联云:

‘四面荷花三面柳,一城山色半城湖’。

”前人炼句炼字的能力,超过今天我们洋洋洒洒的旅游说明书。

⑥这副楹联,道出了大明湖独具的特色,便是大明湖的荷花、柳树,还有就是它的水多,占据面积之大。

可以说,它是日后所有写大明湖的竹枝词的鼻祖,因为所有写大明湖的竹枝词,都离不开这三个特点。

  

⑦正因为有了这样的水、柳和荷花三位一体的集中体现与展示,济南这座古城,才和一般的北方城市风光与性格不同,才具有了南方的一些特色。

宋人黄山谷早就有诗“济南潇洒似江南”,竹枝词里便紧随其后乐此不疲的一再吟唱:

“城北湖光罨画长,水田漠漠似江乡”;“朋来寻乐话喃喃,赊酒一瓶鱼一篮,名士美人都不记,湖山潇洒似江南”;以致后有竹枝词不满如此一味的旧调重弹,而写道:

“未必江南如此好,可怜只说似江南”,直说江南难比济南好了,有点儿山东人的气魄。

  ⑧清末还有这样一首竹枝词,最让我流连:

“图书新馆傍湖开,汉偈秦碑剥绿苔,千古文人属邹鲁,蜀车绕过济南来。

”是专门记录当时大明湖畔新建的图书馆。

重视文化,重视读书,我以为,这是大明湖的魂,有这个魂在,大明湖的水、柳和荷,才有了长在的生命和情感,才有了别样的美丽和魅力。

(2013年06月12日《人民日报》,有删节)   

(1)下列对文章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文章第③段画线句子使用了通感的修辞手法,由视觉向听觉转移,表明这里的山水风景与音乐一样美妙。

B.作者亲眼目睹了大明湖独具的特色,大明湖的荷花、柳树,还有就是它的水多。

同时看到重视文化,重视读书,这是大明湖的魂。

C.本文引用“四面荷花三面柳,一城山色半城湖”、“名士美人都不记,湖山潇洒似江南”等诗句是强调大明湖的特色就是水多,好似江南。

D.“天然妙句留楹帖,输与风流老侍郎”诗句称赞“四面荷花三面柳,一城山色半城湖”一联为天然妙句,并交代了此联出自清末老侍郎刘凤诰的手笔。

E.本文运用了比喻、通感、夸张、引用和对比的手法,生动形象地描写了大明湖别样的美丽和魅力。

(2)第④段中画线句子在文中有何作用?

简要分析。

(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结尾处画线句子“有这个魂在,大明湖的水、柳和荷,才有了长在的生命和情感,才有了别样的美丽和魅力”有什么含义?

(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本文在描写“济南及大明湖”时,作者主要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

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8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实用类文本阅读(25分)

1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4)题。

(25分)

监狱中的成名作

徐刚

在监狱的不眠之夜中,倚着冰冷的墙壁、艾青借着铁栅栏外的昏暗的灯光,在拍纸簿上写着、写着。

他力求字迹端正,他从来不喜欢潦草、杂乱;但灯光实在太暗了,有时写着、写着就把两句诗叠在一起了,只有等天亮再把它们拆开、重抄。

就在《大堰河——我的保姆》这首诗写成后,为了避免监狱方面的注意,他第一次用了一个新的笔名:

艾青。

诗稿写成后,艾青的心里是异乎寻常地难以平静的,如同是流浪者找到了归宿,苦苦地寻觅之后发现了柳暗花明一样,艾青与诗歌由先前的若即若离变成了心心相印。

不仅如此,因为对于这个死去的乳妈的怀念,艾青仿佛也明白了活着的人应该怎样地走一条属于人民和时代的路。

他在监狱里轻声地把诗念给难友们听,那些失去自由的人们、艾青的最早的读者,为之感动了。

流着眼泪写完这首诗的艾青,又流着眼泪读完了它。

《大堰河——我的保姆》写成后,由探监的沈钧儒带给李又然,李又然随即寄往庄启东、方士人编的《春光》杂志,揭载于1933年第三期。

这首诗的发表,震动了中国诗坛,人们纷纷为之感奋,为之落泪,为之叫好,并且很快传到了日本。

艾青一举成名。

这对于艾青来说,多少是有点儿出乎意外的。

因为:

他并不想完全脱离他所爱好的画画的事业,他并没有期望过这首诗的巨大的成功,但,他却成功了。

从此与画夹、颜料作别,潜心于形象思维,苦苦地以诗歌去再现、塑造多种形象,去画布之外更广阔的天地中驰骋想象。

这首诗也曾寄给过《现代》杂志,后来退稿了。

李又然曾经不胜感慨过:

自诩为现代派的人,也终于没有能发现现代的一个真正的诗的新星!

在画家艾青还鲜为人知的时候,诗人艾青却已经开始蜚声文坛了。

随着《大堰河——我的保姆》的流传,艾青这个名字也不胫而走——以后的半个多世纪中,艾青得到过“桂冠诗人”、“泰斗”的称誉,艾青也曾经像“痰盂”那样,被众多的诬陷、谩骂所凌辱。

30年代的上海文坛,因为由鲁迅及追随他的一批左翼人士支撑着、奋斗着,所以虽是在国民党、汉奸、特务的重压之下、罗网之中,也还是演出了不少有声有色的“话剧”的,并十分重视生力军的发现和培养。

艾青的第一首诗《会合》的发表,是坐牢前由田间拿走、寄出的。

最早写文章称赞艾青的《大堰河——我的保姆》的是茅盾,冯雪峰、胡风等人都曾热情地关注过艾青的创作。

那时,这些文学青年的准则是简单而明白的:

哪儿发表鲁迅的文章,咱们就往哪儿投稿!

从此后,“母鸡”便开始接连不断地下起了“鸭蛋”。

从此后,艾青再也没有怀疑过自己写诗的天分与才华——哪怕在生活中最沉重的、不让写作的年代里—一因而,他总是在探索,总是在收获。

《大堰河一一我的保姆》中,所吐露出来的诗人的思想与艺术的高度成熟,形式上的无拘无束,乃至遣词造句的准确、简练,都使人感到,这似乎不应该是艾青早期的作品,然而又的确是的。

与很多崭露头角的青年诗人不一样的是:

艾青是在极高的起点上起步的;艾青是吸取了西方文学艺术的各种表现手法来丰富自己的,艾青是经过深思熟虑后写作的;艾青是从现实主义的土地上出发的;艾青是从自己十分鲜明的艺术个性走上中国诗坛的。

从此以后,艾青就进入了作为一个作家或诗人一般都要经过相当长的艺术实践才能得到的这种称誉:

“这就是艾青!

”“这就是艾青的诗。

抒情的,但不是苍白的自我。

时代的,但不是概念的堆砌。

革命的,但不是口号的重复。

对“大堰河”,艾青远远地离开了一般的同情和怜悯,他是把这个穷苦的农妇当作生身母亲的,同时又时时地和自己真正的生身母亲相联系、相比较着。

“白描”的功夫,朴素的魅力,真实的力量,没有遮掩的感情,毫不做作的语言,在这首诗里互为衬托,相映生辉。

并且,作为艺术特点,一直贯串在艾青五十年的创作生涯中,真是谈何容易!

(节选自《艾青传》第三章《监狱中的成名作》)

(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30年代初,艾青在狱中写了《大堰河一我的保姆》,他是第一次使用“艾青”作笔名。

这首诗是他的成名之作,抒发了一个地主儿子对贫苦农妇的眷念和热爱。

B.《大堰河——我的保姆》发表后,一些著名作家如茅盾、冯雪峰、胡风等人都曾写文章给予了高度称赞。

C.通过《大堰河——我的保姆》这首诗,我们可以明白诗人艾青对生活于苦难之中的受蹂躏被损害的最底层的“大堰河”们,是充满悲悯与敬重的情感的。

D.写作《大堰河——我的保姆》时的艾青已经是一个“左翼”的进步艺术青年。

不久便成了我国左翼文化运动领导人之一。

E.《大堰河——我的保姆》以其独特的抒情结构和方式热情地讴歌和赞美了劳动人民的品质,深沉忧郁地唱出了祖国的土地和人民所遭受的苦难和不幸。

(2)“从此后,‘母鸡’便开始接连不断地下起了‘鸭蛋’”,这句话怎样理解?

(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大堰河——我的保姆》的发表,震动了中国诗坛,艾青也因此一举成名。

为什么会有如此大的影响?

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文中说“诗稿写成后,艾青的心里是异乎寻常地难以平静的”,为什么“难以平静”呢?

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看法。

(8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Ⅱ卷  表达题

五、语言文字运用(20分)

13.下列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A.就反腐而言,“房叔”、“房姐”之所以长期“潜伏”,正在于过去相当长时间里房产信息的碎片化,不能便捷、完整地反映官员的房产状况,从而给了一些官员上下其手、精心钻营的各种漏洞。

B.当这些著名的动物艺术品登堂入室或站在人们面前时,事实上,它们已经完成了一次“广而告之”的行为。

C.他的书法幼承家学,耳濡目染,先后得到胡小石、郑诵先、王传恭等先生的悉心传授,而又师心自用,成就卓著。

D.不管日方如何殚精竭虑、绞尽脑汁、变换手法宣传自己的错误立场,都改变不了钓鱼岛属于中国这一基本事实。

14.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8日下午,我国最先进的海洋综合科考船“科学”号从青岛出发赴西太平洋海域,进行中科院“热带西太平洋海洋系统物质能量交换及其影响”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的相关科考任务。

B.今天,生活在全球化时代的我们,越来越感到了达成乃至增进文化共识的重要性。

C.文化对话的前提是承认不同文化的平等,相互尊重彼此的文化价值关切,以包容之心面对“他者”文化。

D.美国白宫发言人卡尼7日表示,乌克兰如果局势进一步恶化,美国准备对俄罗斯进行进一步制裁,而此次制裁将针对俄罗斯经济。

15.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没有诗意浪漫的人生是枯燥少趣的。

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西方有哲人说:

诗意地栖息在大地上

②很好的人生,是要学会珍惜和享受

③这并不是要排除思想

④而枯燥少趣的人生何谈幸福

⑤而是要设法让思想也成为诗意浪漫人生的一部分

⑥而不是永远地在人生中较劲、拼搏、殴斗

A、③①⑤⑥②④B、①④②⑥③⑤

C、④①②⑥③⑤D、③④①⑤②⑥

16.请从下面的材料中提取四个反映其主要信息的关键词语。

(5分)

眼下国内多地受雾霾持续围困,北京、石家庄等大中城市经常数日难见蓝天。

人们不禁要问,大面积雾霾为何频频来袭?

细颗粒物又为何难以消散?

  世界气象组织天气与减灾服务司司长汤绪认为,雾霾是特定气候条件与人类活动相互作用的结果。

高密度人口的经济及社会活动必然排放大量细颗粒物,一旦排放超过大气循环能力和承载度,细颗粒物浓度将持续积聚,此时如果受静稳天气等影响,极易出现大范围雾霾。

关键词语:

__________  ____________  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17.请按以下要求写一段文字。

(6分)

(1)以“早春”为话题,以“当春天来临、春姑娘的脚步来临时”为开头。

(2)用上“不论你是否……终究……”,“不论你是否……终究……”的句式。

(3)使用拟人修辞手法。

(4)结构相对完整,语言优美、流畅。

(5)100字左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