届高三语文选择题训练.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9147204 上传时间:2023-05-17 格式:DOCX 页数:21 大小:34.3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届高三语文选择题训练.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届高三语文选择题训练.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届高三语文选择题训练.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届高三语文选择题训练.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届高三语文选择题训练.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届高三语文选择题训练.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1页
届高三语文选择题训练.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1页
届高三语文选择题训练.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1页
届高三语文选择题训练.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1页
届高三语文选择题训练.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1页
届高三语文选择题训练.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1页
届高三语文选择题训练.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1页
届高三语文选择题训练.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1页
届高三语文选择题训练.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1页
届高三语文选择题训练.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1页
届高三语文选择题训练.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1页
届高三语文选择题训练.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1页
届高三语文选择题训练.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1页
届高三语文选择题训练.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1页
届高三语文选择题训练.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1页
亲,该文档总共2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届高三语文选择题训练.docx

《届高三语文选择题训练.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届高三语文选择题训练.docx(2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届高三语文选择题训练.docx

届高三语文选择题训练

2013届高三语文选择题训练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鸿雁在中国古代诗词中的审美意蕴

在中国古代诗词中,鸿雁作为审美对象,具有丰富的美学意蕴。

鸿雁是随阳之鸟,它虽然在季节和环境的渲染下带有"秋"的意象,但它与蟋蟀、鸣蝉等秋虫之美仍有所不同。

听秋虫之浅吟低唱,不免产生物华将尽的寂寥之感,看鸿雁之布阵南征,则令人心胸开阔,精神振奋。

"秋色萧条,秋容有红蓼;秋风拂地,万籁也寥寥。

惟见宾鸿,冲入在秋空里,任逍遥",便是对鸿雁这一美学特征的生动把握。

鸿雁是健飞之鸟,翅膀拍动时频率适中,沉雄有力,不似鹰鹞猛悍桀骜,也不似鹤鹭之轻灵飘忽,而是给人以坚忍强劲的审美感受。

在风频雨骤的春日或霜寒月冷的秋夜,当鸿雁结阵翱翔,引吭嘹唳、雄姿勃勃地掠过长空时,人们的这种审美感受就更加明显、强烈。

鸿雁迁徙时常汇集成数十只、上百只的大群,在天空中列队飞翔。

"蜃楼百尺横沧海,雁字一行书绛霄";"白犬吠风惊雁起,犹能一一旋成行。

"鸿雁这种行序整齐的飞行特征,使中国古代文人们赞叹不已。

鸿雁健飞,且性情机警,南征北返时,中途很少停歇,人们能看到竦峙树端的鹰、栖息房梁的燕、兀立江滩的鹤鹭,却很难看到静态的鸿雁。

在中国古代诗词歌赋中,鸿雁大都以动态出现,鸿雁翔姿优美,亦刚亦柔,曹植的《洛神赋》中就有"翩若惊鸿,矫若游龙"之语。

鸿雁南迁阵容非常壮观,在朔风凛冽、尘沙蔽日的秋冬之际,当一群群大雁雄姿勃勃地掠过长空时,亦能唤起古人雄浑悲壮的审美感受,这种感受对于边塞诗人来说,尤为强烈。

"雁来惨淡沙场外,月出苍茫云海间。

"借秋空雁阵渲染沙场征战的雄浑悲壮之貌。

在中国古代诗词中,托物言志与借景抒情是一个有机的统一体,两者不可截然分割,而对"雁"意象群的发掘,即能较好的说明这一问题。

在中国古代咏雁诗词中,既有侧重"言志"的诗词,也有侧重抒情的诗词,但数量最多的还是抒情与言志有机结合、互为渗透的诗词。

中国美学中的"景中情"与"情中景"互相联系又各具特征。

巧于诗者或"景中情",或"情中景";神于诗者则情不虚情,景非滞景,情景互生,妙合无痕。

这三种审美移情层次在中国古代咏雁诗中均能找到例证。

1.下面对鸿雁习性特征所体现的相应的审美意蕴概括不够恰当的一项是()

A.鸿雁身大体重,起飞以及飞行时,翅膀拍动,沉雄有力,给人以美的享受

B.鸿雁迁徙时行序整齐,符合中国人喜欢整齐划一的审美情趣,能激发人们团结奋进的热忱

C.鸿雁健飞,且性情机警,迁徙中很少停歇,使人们很容易联想到对光明与温暖的追

D.鸿雁飞翔时,常汇集数十只、上百只,其阵容相当壮观,容易引起人们无限的遐想2.下列古代咏雁诗(词),属于“抒情与言志有机结合、互为渗透”的一项是()

A.列序横空,身世在云中,舞影动西风。

云淡淡,月蒙蒙,身点破苍穹。

B.“鸿志不汝较,奋翼起高飞”,“但当养羽翮,鸿举必有期”

C.“洞庭波起兮鸿雁翔,风瑟瑟兮野苍苍”,“雁飞高兮远难寻,空断肠兮思愔愔”

D.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

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羌管悠悠霜满地。

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3.文章最后一段中“这三种审美移情层次”指的是()

A.①托物言志②借景抒情③托物言志与借景抒情相结合

B.①托物言志与借景抒情相结合②“景中情”和“情中景”③情不虚情,景非滞

C.①景中情②情中景③情景互生

D.①“景中情”和“情中景”②情不虚情,景非滞景③情景互生

二、古代诗文阅读。

(38分)

(一)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4~8题。

(21分)

齐愍王既灭宋而骄,欲为天子。

燕昭王日夜抚循其人,益为富实,乃与乐毅谋伐齐。

乐毅曰:

“齐,霸国之余业也,地大人众,未易独攻也。

王必欲伐之,莫如约赵及楚、魏。

”于是使乐毅约赵,别使使者连楚、魏,且令赵啖秦以伐齐之利。

诸侯害齐王之骄暴,皆争合谋与燕伐齐。

燕王悉起兵,以乐毅为上将军。

秦尉斯离帅师与三晋之师会之。

赵王以相国印授乐毅,乐毅并将秦、魏、韩、赵之兵以伐齐。

齐愍王悉国中之众以拒之,战于济西,齐师大败。

分魏师以略宋地,部赵师以收河间,身率燕师,长驱逐北。

剧辛曰:

“齐大而燕小,赖诸侯之助以破其军,宜及时攻取其边城以自益,此长久之利也。

今过而不攻,以深入为名,无损于齐,无益于燕,而结深怨,后必悔之。

”乐毅曰:

“齐王伐功矜能,谋不逮下,废黜贤良,信任谄谀,政令戾虐,百姓怨怼。

今军皆破亡,若因而乘之,其民必叛,祸乱内作,则齐可图也。

若不遂乘之,待彼悔前之非,改过恤下而抚其民,则难虑也。

”遂进军深入。

齐人果大乱失度,愍王出走。

燕王亲至济上劳军,行赏飨士,封乐毅为昌国君,遂使留徇齐城之未下者。

乐毅闻昼邑人王蠋贤,令军中环昼邑三十里无入。

使人请蠋,燕人曰:

“不来,吾且屠昼邑!

”蠋曰:

“忠臣不事二君,烈女不更二夫。

国破君亡,吾不能存,而又欲劫之以兵,吾与其不义而生,不若死!

”自奋绝脰而死。

燕师乘胜长驱,齐城皆望风奔溃。

乐毅修整燕军,禁止侵掠,求齐之逸民,显而礼之。

宽其赋敛,除其暴令齐民喜悦。

六月之间,下齐七十余城。

荀子论之曰:

国者,天下之利势也。

得道以持之,则大安也,大荣也,积美之源也。

不得道以持之,则大危也,大累也,有之不如无之。

及其綦也,索为匹夫,不可得也。

故用国者义立而王,信立而霸,权谋立而亡。

(节选自《资治通鉴•周记四》)

4.(3分)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燕昭王日夜抚循其人(顺从)

B.诸候害齐王之骄暴(害怕)

C.分魏师以略宋地(侵略)

D.齐王伐功矜能(夸耀)

5.(3分)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乃与乐毅谋伐齐乃不知有汉

B.宜及时攻取其边城以自益有好事者船载以入

C.若因而乘之因利乘便

D.而又欲劫之以兵而母立于兹

6.(3分)下列各组句子中,表明乐毅“能而好贤”的一组是()

①王必欲伐之,莫如约赵及楚、魏②赵王以相国印授乐毅

③秦尉斯离帅师与三晋之师会之④求齐之逸民,显而礼之

⑤六月之间,下齐七十余城⑥宽其赋敛,除其暴令

A.①②⑤B.②③⑥C.①④⑥D.③④⑤

7.(3分)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A.乐毅起先反对燕国对齐国发动战争,原因是齐国强大而燕国弱小,更何况强大的秦国不愿意支援燕国打蠃这场战争。

B.剧辛认为乐毅不应该在没有他国军队支援的情况下孤军深入,应该以占领边境城池为主要目的,这样会充实燕国的领土。

C.乐毅听说王蠋贤能,就下令军队不要骚扰王蠋,并派人前云相邀谋事,但王蠋最终还是因为乐毅的部下恶意相逼而自杀身亡。

D.荀况认为,天下如由无道之君把持,就生不如死,即便只想做一个普通百姓,也还是不能实现这一可怜愿望。

第Ⅱ卷表达题

三、语言文字运用。

(18分)

8.(3分)下列各句中加点的熟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A.急驶而过的大卡车,把馥郁的芳香送入鼻内,我忍不住打了个很响的喷嚏,惹得不少行人侧目而视。

B.北京动物园服装批发市场搬迁的消息不胫而走,不过,在相当长的时间里,这或许也仅仅是传言。

C.7月1日,香港举行了“共成长•共理想――庆回归十周年大巡游”活动,香港市民一发而不可收拾,共组织了近百个巡游表演方队。

D.近两年,佛山住宅价格逐渐走高,一手住宅价格的上升,照理来看一般会带动二手住宅的活跃,但事实是二手市场表现却不瘟不火。

9.(3分)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为了防止这次竞拍免遭再次流拍的结局,拍卖行可谓是绞尽脑汁,制订了一系列的对策,但结果还是让人遗憾。

B.这位江西姑娘在51届“世界小姐”大赛中脱颖而出,获得第四名,成为本次大赛唯一进入“十佳”殊荣的亚洲选手。

C.改革进入攻坚阶段之后,面临着一系列深层次的重大思想理论问题,它们是中国改革和发展进程中出现的带有全局性的重大问题。

D.为了实现居民消费增长率在这几年中比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高出1-2个百分点,必须实行切实的鼓励政策。

10.(3分)提取下面一段话的主要信息,在横线上写出三个关键词。

去年在南极上空陨落过程中粉碎的一颗流星已经引发了一种理论,即流星尘埃可能在我们的气候系统中发挥了一种隐秘的作用。

最近发表的一份研究报告称,这块岩石估计有1000吨,去年9月3日进入南极上空的高层大气,成为美国国防部卫星红外线眼观察到的一个火球。

同空气分子的摩擦使得这块岩石损耗殆尽,变成一片从56公里高空延伸到18公里高空的尘埃云。

利用南极地面站的仪器对这片尘埃进行的近距离观察表明,其直径为20微米,比原先估计的流星碎片的体积大了将近1000倍。

以前的研究已经表明,火山喷发产生的直径超过1微米的颗粒能对气候产生重大影响。

关键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一、社科类现代论述文阅读(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每小题3分)

中国茶道

茶道不同于一般的饮茶。

在中国饮茶分为两类,一类是“混饮”,即根据个人的口味嗜好,在茶中加入桔皮、桂元、红枣等来喝;另一类是“清饮”,不加入任何有损茶的本味真香的配料,单用开水泡喝。

“清饮”可分四个层次:

将茶当成饮料大碗解渴,称为“喝茶”;注重色香味,讲究茶具水质,细细品味,称为“品茶”;讲究环境气氛、冲泡技巧及人际关系,则称为“茶艺”;通过品茗来养性怡情、参禅悟道,达到精神上的享受和人格上的澡雪,则是中国饮茶的最高境界———茶道。

茶道不但讲究表现形式,而且注重精神内涵。

茶道的精神内涵是什么呢?

“武夷山茶痴”林治先生认为“和、静、怡、真”可作为中国茶道的四谛。

“和”是中国茶道哲学思想的核心,是茶道的灵魂;“静”是中国茶道修习的不二法门;“怡”是中国茶道修习实践中的心灵感受;“真”是中国茶道的终极追求。

茶道追求“和”,源于《周易》中的“保合大和”,意指万物皆要阴阳协调,保全大和之元气以利万物。

陆羽在《茶经》详细描述他设计的风炉:

风炉用铁铸从“金”,放置在地上从“土”,炉中烧木炭从“木”,木炭燃烧从“火”,风炉上煮茶汤从“水”;煮茶的过程就是“金木水火土”五行相生相克并达到和谐平衡的过程。

可见五行调和是茶道的哲学基础。

“静”是中国茶道修习的必由途径。

老子说:

“至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其复。

”庄子说:

“水静则明烛须眉,平中准,大匠取法焉。

”老子和庄子所启示的“虚静观复法”是人们明心见性,洞察自然,反观自我,体悟道德的无上妙法。

道家的“虚静观复法”在中国的茶道中演化为“茶须静品”的理论和实践。

“怡”有和悦愉快之意。

中国茶道雅俗共赏,不拘一格。

一方面,突出体现了道家“自恣以适己”的随意性,同时,不同地位、信仰和文化层次的人对茶道有不同的追求。

王公贵族讲茶道,意在炫耀权贵,附庸风雅;文人学士讲茶道,意在托物寄怀,交朋结友;佛家讲茶道,意在参禅悟道,见性成佛;道家讲茶道,意在品茗养生,羽化成仙;普通百姓讲茶道,意在去腥腻,涤烦渴,享受人生。

中国茶道的这种怡悦性,使得它有极广泛的群众基础。

这种怡悦性也正是中国茶道区别于强调“清寂”的日本茶道的根本标志之一。

“真”是中国茶道的起点也是中国茶道的终极追求。

中国茶道在从事茶事时所讲究的“真”,不仅包括茶应是真茶、真香、真味,环境最好是真山真水,挂的字画最好是名家名人的真迹,用的器具最好是真竹、真木、真陶、真瓷,还包含了对人要真心,敬客要真情,说话要真诚,心情要真闲。

中国茶道追求的“真”有三重含义。

一在追求道之真,即通过茶事活动追求对“道”的真切体悟,达到修身养性,品味人生之目的;二在追求情之真,即通过品茗述怀,使茶友之间的真情得以交互,达到茶人之间互见真心的境界;三在追求性之真,即在品茗过程中,真正放松自己,在无我的境界中去放飞自己的心灵,放牧自己的天性,达到“全性葆真”。

1.下列不能作为为“中国茶道”下正面定义的证据的一项是(  )(3分)

A.“怡”是中国茶道修习实践中的心灵感受,“真”是中国茶道的终极追求。

B.通过品茗来养性怡情、参禅悟道,达到精神上的享受和人格上的澡雪。

C.注重色香味,讲究茶具水质,细细品味;讲究环境气氛、冲泡技巧及人际关系。

D.“和”是中国茶道思想的核心和灵魂,“静”是中国茶道修习的不二法门。

2.以下理解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3分)

A.按照中国茶道的说法,长期饮茶,可以使人心境平和,宁静致远,和悦愉快,返璞归真,也就是达到中国茶道的“和”“静”“怡”“真”四字真谛的境界。

B.中国饮茶可分两类,一类是“混饮”,就是根据个人的口味,在茶中加入其他一些对人体有益的物质混喝;另一类是“清饮”,为了不损茶的本味、真香,而不加入任何其他配料,只用开水泡喝。

C.中国茶道发源于道家的“真”,它有三个具体要求:

一是通过茶事活动追求对“道”的真切体悟;二是通过品茗述怀,使茶友之间的真情互见;三是在品茗过程中放松自己,达到“全性葆真”。

D.本文借“武夷山茶痴”林治先生提出的“和、静、怡、真”四字来阐述中国茶道的精神内核,并在此基础上为人们认识中国茶道和评价中国茶道的水准提供了一个绝对标准。

3.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茶道与饮茶有一定的相通之处,只是按中国人的观点,茶道的文化品位更高罢了。

B.文章阐述中国茶道的“和”“静”“怡”“真”四个特点,实际上也是个人见解,主要是从中国哲学儒、佛、道的角度来阐述中国茶道的精神内核。

C.中国茶道之所以与日本茶道有区别,一个主要原因就是,日本茶道特别古板严肃,讲究“清寂”,而中国茶道更加重视雅俗共赏,不拘一格。

D.中国茶道追求的“和”的概念,发源于《周易》的“保合大和”,后来经过中国“茶圣”陆羽的发展,成为茶道哲学的基础。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6题。

(每小题3分)

徐有功传

徐有功,名弘敏,避孝敬皇帝讳,以字行,国子博士文远孙也。

举明经,累补蒲州司法参军,袭封东莞县令。

为政仁,不忍杖罚,民服其恩,更相约曰:

“犯徐参军杖者,必斥之。

”迄代不辱一人,累迁司刑丞。

时武后僭位,畏唐大臣谋己。

于是置总监牧院诸狱,捕将相,俾相钩逮,朝野震恐,莫敢正言,独有功数犯颜争枉直,后厉语折抑,有功争益劳。

韩纪孝者,受徐敬业伪官①,前已物故,推事使顾仲琰籍其家,诏已报可。

有功追议曰:

“律,谋反者斩。

身亡即无斩法,无斩法则不得相缘。

所缘之人亡,则所因之罪减。

”诏从之,皆以更赦免,以此获宥者数十百姓。

道州刺史李仁褒兄弟为人诬构,有功争不能得。

秋官侍郎周兴劾之曰:

“汉法,附下罔上者斩,面欺者亦斩。

在古,析言破律者杀。

有功故出反囚,罪当诛,请按之。

”后不许,犹坐免官。

起拜左司郎中,转司刑少卿。

与皇甫文备同按狱,诬有功纵逆党。

久之,文备坐事下狱,有功出之,或曰:

“彼尝陷君于死,今生之,何也?

”对曰:

“尔所言私忿,吾所守者公法,不可以私害公。

尝谓所亲曰:

“大理,人命所系,不可阿旨诡词,以求苟免。

”故有功为狱,常持平守正,以执据冤罔,凡三坐大辟,将死,泰然不忧,赦之,亦不喜,后以此重之。

(选自欧阳修《新唐书·徐有功传》)

注:

①徐敬业:

即李敬业。

李勣之孙,光宅元年与唐之奇、杜求仁、骆宾王等在扬州起兵,反对武则天临朝,后为武后所派大将李孝逸击败,被部下杀死。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迄代不辱一人迄:

到……(时候)

B.于是置总监牧院诸狱置:

设置

C.推事使顾仲琰籍其家籍:

查抄

D.有功故出反囚,罪当诛,请按之按:

按照

5.对下列各句中加点字意义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3分)

①律,谋反者斩②析言破律者杀

③不可以私害公④后以此重之

A.两个“律”字相同,两个“以”字不同

B.两个“律”字不同,两个“以”字也不同

C.两个“律”字相同,两个“以”字也相同

D.两个“律”字不同,两个“以”字相同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徐有功为政仁慈,深得百姓敬服,武则天当政时,株连钩捕,朝廷上下没有人敢主持正义出来说话,只有徐有功多次犯颜力争。

B.韩纪孝在接受徐敬业伪职之前就已经死去,他家还是受到牵连。

圣旨已下,徐有功仍进谏,坚持依法办事。

有类似情况的“数十百姓”也因他这次说情而得以赦免。

C.徐有功为李仁褒兄弟辩冤不成,反遭周兴弹劾致最终被免官。

待重新起用后,又遭同僚皇甫文备诬陷。

但在皇甫文备被捕入狱时,徐有功仍依法公正无私救出了他。

D.徐有功断案,总是坚持平等公正的原则,坚持依靠事实凭据来判决冤屈诬枉的案子,不曾以私废公,因而深受武后器重。

五、语言文字运用(20分)

19.下列句子中,括号中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3分)

A.山的东麓有"初唐四杰"之一的骆宾王的墓。

恕我(孤陋寡闻),我原先并不知道他的墓在这里。

B.由于家乡雨水不足,土地贫瘠,经过全村人的多次讨论,最后决定要(安土重迁)到另一个地方。

C.辛弃疾的词大多以激昂跌宕、(翻云覆雨)的气势来抒情言志,风格豪放雄浑,在南宋词坛中占有重要地位。

D.在个地区有良好的自然条件,又有一个很好的领导班子,因此,这里人民能(安之若素),到处呈现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

20.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3分)

A.黄土高原是华夏文明的诞生和发祥地,其厚厚的黄土层是经数百万年沙土堆积而成的。

B.这项调查旨在了解中国公众对肺癌的实际认知情况,调查结果表明中国公众对肺癌这一致命疾病的关注和了解程度偏低。

C.由于科学家们的不懈研究与实践,一些海洋生物的药用价值逐步被人们发现和推广。

D.为了能够吸引更多的高科技人才进驻本市高科技园区企业,市政府相关部门将制定为此类人才提供专门的资金支持政策。

21.阅读下面三句话,按要求回答问题。

(4分)

①鲁迅先生说:

“无论什么事,如果连续搜集材料,积之十年,总可以成为一个学者。

②歌德在谈到积累材料时说:

“我在这一点上就像一个人在年轻时积累了许多有价值的银币和铜币,年岁愈大,这些钱币的价值也愈高。

到了最后,他年轻时的财产在他面前块块都变成了纯金。

③一位历史学教授曾给学生讲:

“如果你能收集两万张卡片,就可以在历史界成为权威。

上面三句话,既有共同点,又各有差异。

请分别回答:

⑴三句话谈论的共同点是:

⑵鲁迅侧重的是:

⑶歌德侧重的是:

⑷历史学教授侧重的是:

一、现代文阅读(每小题3分,共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手术戒毒

吸毒成瘾被认为是“不治之症”,因为即使生理上戒毒了,心理上仍难以戒断。

然而,俄罗斯一位脑外科医生近日表示,只要给瘾君子作一个简单的手术,就能让他们永远告别毒品,手术的成功率达到80%。

斯维雅托斯拉夫·米德维迪夫是圣彼得堡市人脑研究院一位非常有名的脑外科医生。

他表示,把一根细针插入患者脑部,然后再切除大脑中的那些毒瘾组织,手术就算大功告成。

这种手术之所以如此有效是因为其他戒毒方法首先注重身体方面的治疗,而他的手术则是治疗病人的神经系统。

在过去两年里,米德维迪夫已经给数百名病人做了这种革命性的手术,绝大多数病人发现他们突然获得了解放。

生活由此充满了阳光。

米德维迪夫说:

“事实上,这并不是一项新的医学技术,世界上很多国家的医生都在用这种方法治疗妄想症之类的与神经有关的疾病,我只不过从中受到启发,才想到用这种方法治疗毒瘾,实际上,‘妄想’也是一种瘾。

这种手术的好处是不会对人的思维方式、生活习惯造成任何不良影响。

米德维迪夫出生在医生世家,他的曾祖父曾做过列宁的私人医生,也是斯大林的保健医生,他的母亲贝克蒂丽娃是一名备受尊敬的神经外科医生。

虽然米德维迪夫认为,这种手术同样可以用来根治赌瘾、暴食症、酒瘾等,但他并不认为这会被广泛使用,因为虽然手术实施起来比较简单,但任何脑部手术,其危险性都是相当大的。

他介绍说,五十年代,捷克斯洛伐克两名外科医生获得许可,对行为危险的犯罪分子和精神病人实施这种手术,虽然手术很成功,但引起巨大的道德争议。

米德维迪夫说:

“这种手术应该是瘾君子的最后选择。

吸食4年的海洛因就可能使人死亡,我一般要等到病人的肝基本上失去能力,患上B型或C型肝炎后,才给他们做手术。

也就是说,只有到了生死关头,我才会让病人选择这种手术。

1.米德维迪夫这种手术被称为“革命性的手术”,对此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米德维迪夫已经给数百名病人做了这种手术,绝大多数病人发现他们突然获得了解放。

B.米德维迪夫在俄罗斯首次实施了这种手术,这是一项新的医学技术。

C.因为吸毒成瘾被认为是“不治之症”,而米德维迪夫的治疗方法取得了很大的成功。

D.其他戒毒方法首先注重身体方面的治疗,而米德维夫的手术则是治疗病人的神经系统。

2.末段的主要内容是(3分)

A.手术医生出生在医疗世家,而他母亲也是备受尊敬的神经外科医生。

B.米德维迪夫的手术还可用来治疗赌瘾、暴食症和酒瘾等。

C.这种手术会引起巨大的道德争议。

D.只有瘾君子到了生死关头,米德维迪夫才会让病人选择这种戒毒手术。

3.下列推断错误的一项是   (    )

A.吸毒成瘾的人即使生理上戒毒了,但心理上仍难以戒断。

B.这种戒毒手术不会对人的思维方式、生活习惯造成不良影响。

C.这种手术是瘾君子的最后选择,米德维迪夫非常注意一般要在病人的肝基本失去功能,患上B型或C型肝炎后,才给他们做手术。

D.手术戒毒并不是一项新的医学技术,但它可以根治很多与神经有关的疾病,以后将被广泛使用。

二、古代诗文阅读(40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8题。

超然台记苏轼

凡物皆有可观。

苟有可观,皆有可乐,非必怪奇伟丽者也。

餔糟啜醨①,皆可以醉;果蔬草木,皆可以饱。

推此类也,吾安往而不乐?

夫所谓求福而辞祸者,以福可喜而祸可悲也,人之所欲无穷,而物之可以足吾欲者有尽。

余自钱塘移守胶西,释舟楫之安,而服车马之劳;去雕墙之美,而蔽采椽之居,背湖山之观,而适桑麻之野。

始至之日,岁比不登,盗贼满野,狱讼充斥;而斋厨索然,日食杞菊,人固疑余之不乐也。

处之期年,而貌加丰,发之白者,日以反黑。

余既乐其风俗之淳,而其吏民亦安予之拙也。

于是治其园圃,洁其庭宇,伐安丘、高密之木,以修补破败,为苟全之计。

而园之北,因城以为台者,旧矣,稍葺而新之,时相与登览,放意肆志焉。

南望马耳、常山,出没隐见,若近若远,庶几有隐君子乎?

而其东则卢山,秦有卢敖②之所从遁也。

西望穆陵,隐然如城郭,师尚父、齐威公③之遗烈,犹有存者。

北俯潍水,慨然太息,思淮阴④之功,而吊其不终。

台高而安,深而明,夏凉而冬温。

雨雪之朝,风月之夕,予未尝不在,客未尝不从。

撷园蔬,取池鱼,酿秫酒,瀹⑤脱粟而食之。

曰:

乐哉游乎!

方是时,余弟子由适在济南,闻而赋之,且名其台曰“超然”,以见余之无所往而不乐者,盖游于物之外也。

 

(节选自苏轼《超然台记》)

[注]:

①醨lí淡酒。

食酒糟、饮淡酒。

②燕国隐士。

③师尚父、齐威公分别指姜太公和齐桓公。

④淮阴:

指韩信,曾封淮阴侯。

⑤瀹:

yuè,煮。

4.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余自钱塘移守胶西守:

任职

B.于是治其园圃,洁其庭宇洁:

清洁

C.释舟楫之安,而服车马之劳服:

承受

D.岁比不登,盗贼满野登:

成熟

5.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3分)

A.人固疑余之不乐也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B.以福可喜而祸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