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学科教学德育渗透因素的研究.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9148306 上传时间:2023-05-17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34.1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影响学科教学德育渗透因素的研究.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影响学科教学德育渗透因素的研究.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影响学科教学德育渗透因素的研究.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影响学科教学德育渗透因素的研究.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影响学科教学德育渗透因素的研究.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影响学科教学德育渗透因素的研究.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9页
影响学科教学德育渗透因素的研究.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9页
影响学科教学德育渗透因素的研究.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9页
影响学科教学德育渗透因素的研究.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9页
影响学科教学德育渗透因素的研究.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9页
影响学科教学德育渗透因素的研究.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9页
影响学科教学德育渗透因素的研究.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9页
影响学科教学德育渗透因素的研究.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9页
影响学科教学德育渗透因素的研究.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9页
影响学科教学德育渗透因素的研究.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9页
影响学科教学德育渗透因素的研究.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9页
影响学科教学德育渗透因素的研究.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9页
影响学科教学德育渗透因素的研究.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9页
影响学科教学德育渗透因素的研究.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19页
亲,该文档总共19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影响学科教学德育渗透因素的研究.docx

《影响学科教学德育渗透因素的研究.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影响学科教学德育渗透因素的研究.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影响学科教学德育渗透因素的研究.docx

影响学科教学德育渗透因素的研究

影响学科教学德育渗透因素的研究

固镇三中单威单桂华

◆教育怪相

纵观教育的历程和经验教训,全社会把“让孩子能接受到良好的教育,以及让他们将来上个好大学”当作教育的唯一目的,我们不得不说这是全民对教育的误解。

今天人们都在搞一切为了孩子的“未来”而忽视对其进行德育教育,所以我们的课改就在这样的氛围中举步维艰。

多年前国家提倡素质教育不能说不是一个进步。

但时至今日,我们在这一方面到底取得了什么成就?

看看今天的学生,有点才了,就少德了。

我们知道,教育首先是育人,而不只是关注怎样才让他们学得好学得快。

由此看来,我们的课改想在真正育人这方面取得进展就很难了。

纵观中国的腐败问题,我们很纳闷,为什么崇德守规者多数倒是无权者和文化层次低者?

一个老教师临退休时发出这样的感慨,“一生教学生学乖,到后来自己却被学生给教乖了”。

唯分数论的教学与管理本身就是对教育的亵渎。

现在,在中小学几乎毫无例外的拿考试成绩来评定教师与学校教育教学的效果。

这势必造成教师对学生进行大规模的作业练习及高强度的题海训练。

这不仅加重学生负担,更使学生丧失信心。

学习成绩的好坏,老实讲与被动作业、试题的多少没有多大关系,有时候教师让学生借助机械重复、强记强背的办法在成绩提高的同时,又把它们置于厌学和抵触的境地,到最后也必然就是放弃学习。

学生学习效果的好坏完全取决于他们对学业的兴趣和爱好。

他们没有爱好,就缺乏动力和上进心。

从这个意义上说,我们应对其负责任!

现代生活教育理论告诉我们:

人在活动中生成。

人不仅在自己的活动中获得发展,而且人自身发展的动力不是源于别处,正是源于人的活动本身,是人自己的活动促成了自己的发展。

以往的教学活动由于人们对教师和学生这两个“人”的认识存在偏差,致使把作为有思想,有情感的学生个体逐渐训练成为一种纯粹接受知识的容器。

我们倡导的应是让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积极引导学生去搜集和处理信息,去获取新知识,去分析和解决问题,去与同学甚至家人、老师交流和合作。

作为老师的我们,要清楚地认识到:

学生是学习行为的发动者和操作者,而且自始至终决定着教学目标的认定、学习方法的选择和学习效果的达成。

我们决不能“溺爱”我们的学生,决不能包办代替,以我们自己的感受去替代学生的“切身体察”。

此时,我们能做的,只是要为学生构筑生活的课堂,构筑实践的平台,引领孩子们去亲历,去探究,让其在亲历中得到体验,在探究中得到发展。

所谓学科的德育实效性,是指学科教师在一定社会环境中,使用一定的媒介和方法,有计划、有目的的对受教育者施加影响,使他们在确立正确的政治方向、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方面收到实际的效果。

因此,学科的德育实效性是社会环境、教师、学生、教学媒介(主要是教材)、教学方法五大因素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结果。

有专家认为影响学科德育渗透的因素概括起来主要包括人的因素、环境因素、教育技术要素、教学结构因素、管理要素等。

①人的因素主要指教师和学生。

教师是决定课堂学科德育渗透的主要因素之一,教师的教学观、职业价值认同水平、知能水平、教学方略、教学手段、自我评价、教学质量意识、课堂行为等体现在具体的课堂教学实践中都会对学科德育渗透产生一定的影响;学生对课堂学科德育渗透的影响主要包括:

抱负水平、学习成绩、学习动机水平、角色认定水平、学习能力及学习方略等。

②环境要素指课堂物理环境和课堂心理环境,课堂物理环境是课堂教学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课堂教学活动赖以进行的物质基础。

它主要是由课堂内部的各种物质、物理因素构成,具体包括教室、室内光线、温度、空气、声音、颜色、座位编排和班级规模等;课堂心理环境是由课堂内部的心理因素构成的,它对师生的心理活动和课堂行为有着不容忽视的影响力。

课堂心理环境主要包括课堂教学气氛、课堂人际交往、师生关系、班风等。

③教育技术要素主要指运用于课堂学科德育渗透中的技术手段和设备等,主要包括课堂教学过程中所涉及到的现代教学用具、教学媒体和教学技术等。

它们对于课堂学科德育渗透具有重要的制约作用。

④管理要素主要指教师的教学时间管理、教学行为管理及教学制度管理等。

课堂中的管理非常丰富,不仅涉及课堂的所有方面,而且贯穿课堂活动的始终,它无疑是影响课堂学科德育渗透极其重要的因素。

课堂管理的主要功能就是协调、控制、整合教学因素及其关系,使之形成一个有序的整体,从而保证课堂教学活动的顺利进行。

学科德育渗透的外部影响因素有学校因素、家长因素和社会因素。

其中要做好课堂学科的德育渗透,始终都有一个最核心因素:

教师—包括教师的观念、教学方法、教学策略、评价标准、师生交往、教学管理等。

教师的教授质量、管理质量、对学生的学法指导及态度等,这些都决定着学生学习的质量。

我们无须上升到如此高的理论层面,就以我们的学科教学中的实际来看看我们的教育教学工作中哪些因素影响了学科教学的德育渗透。

◆教学评价考核制度不合理,造成重“考”轻“用”的因素。

由于应试教育的惯性影响,对七年级以上课程教学的评价仍侧重于书面考试成绩,考试结果与老师的年终考核、评先评优、职称晋级和学生的奖惩升学直接挂钩。

受利益的驱动,教师和学生都重“考”轻“用”。

一方面,导致七年级以上的科任老师“教”与“育”脱节,重视知识的传授并要求学生死记硬背,忽视观察学生,不引导或很少创设情境、组织活动让学生进行道德情感体验、道德意志训练,上完课就走人,更谈不上道德行为的指导。

◆分工不科学,导致“教”与“育”脱节的因素。

不少学校将学科教学的德育渗透作为“搭头”,随机分配安排,结果很多任务都分给了班主任。

这样学科教学的德育渗透的落实就缺乏有力的监督和引导。

◆部分科任教师课程教学中实施思想道德教育能力低下的因素。

课程教学的目的在于提高学生的道德认识,培养道德情感,坚定道德意志,指导道德行为,达到知、情、意、行的统一。

不少教师未认识到学科教学的德育渗透的有效性是靠知、情、意、行的统一实施来保证的,教学中存在重讲授,轻感受,完全不搞行为指导的现象。

◆人文社会学科课程中学科教学的德育渗透发挥不当的因素。

现在的人文社会科学课程中学科教学的德育渗透实施的现状不容乐观。

表现在:

一是教师没有充分挖掘人文社会科学课程的思想道德教育素材。

二是思想道德教育在人文社会科学课程课堂教学中没有实施或实施不到位。

◆数学等自然科学课程中学科教学的德育渗透作用发挥不当的因素。

1.数学自然科学课程也是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的隐性课程之一。

以往数学等自然数学课程的主要目标是教育学生学会知识、学会技能,事实上数学等自然科学课程渗透思想道德教育是数学自然科学课程的题中应有之义。

因此,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施后,数学等自然科学课应加大思想道德教育的功能。

2.在数学等自然科学课程中,有些教师是为教而教,只是负责解惑却忘了给学生授业和传道。

所以如何在数学等课堂上将思想教育运用好,是我们数学等自然学科必须面对的课题。

◆学生意志的发展因素

众所周知,仅有道德认识不一定能产生道德行为。

比如明知不守纪律不对,但却不能控制自己;明知遇到坏人要同他斗争,但却因为胆怯而逃跑等。

可见,意志的发展是道德意志发展的必要条件。

道德意志的表现可以从意志控制能力的强弱和道德行为能否做到言行一致上看出来。

有关自觉遵守纪律方面的研究表明,初中生在遵守纪律方面表现出来的道德意志力差别很大,一般可分为三种类型:

A.不能控制自己,纪律表现十分松驰;B.经过提醒能管住自己,纪律表现不稳定;C.自觉地遵守纪律,有意地支配自己的道德行为。

下面是一个良好的班集体几年来学生在遵守纪律方面表现的情况(见表1)。

统计结果表明能自觉遵守纪律有意识地支配自己的道德行为的人的百分比最高,道德意志控制能力强,表现在道德行为上,则能做到言行一致。

表1追踪班学生纪律表现

百分数

年级

A

B

C

年级组之间差异的检验

七年级

八年级

九年级

17

0

6

31.9

18.3

22.3

51.1

81.7

71.7

0.01

◆家庭因素

家庭是中学生生活的主要场所,几乎天天都离不开。

父母是中学生经济生活的供给者,学习、思想、生活的监护者,几乎天天都要接触,天长日久,耳濡目染,言传身教所造成的潜移默化的影响是不可忽视的。

家庭对中学生德育渗透的影响主要来自三个方面:

家庭成员、教育方式和家庭环境。

家庭成员,尤其是父母和兄弟姐妹,是中学生接触最多,最容易产生影响的家庭成员。

因此,父母、兄弟姐妹道德品质的好坏,对中学生有直接的影响。

有些家庭,父母、兄弟姐妹本身并无不良道德品质和行为,但对子女、弟妹教育不利,教不得法,同样可能促成中学生不良道德品质的发展。

据某地对保护者的监护状况的调查表明,监护有问题的占90%,其中大多数是因为“放任”(58.7%),其次是因为“溺爱”(15.9%)和“严格的干涉”(10.0%)。

除了家庭成员的影响外,家庭环境对中学生也有潜移默化的影响。

比如,生活条件十分优越的家庭,如不注意对孩子进行勤俭持家的教育,而是任其挥霍浪费,孩子很容易形成馋懒兼备的毛病,只知追求舒适优越的生活,而不想艰苦创业。

◆学校和班集体的因素

有关研究表明:

集体主义定向对中学生德育渗透的形成有良好影响。

它使学生较容易掌握道德行为准则,使学生较易成为社会活动的积极分子,并较好地做到言行一致。

具有集体主义动机的学生自我调节道德行为的过程也较快,较有成效。

另外,中学生正处于渴望交友的萌芽阶段,同学之间交往关系的亲疏变得越来越不平衡。

每个中学生都会有自己接触更多、情感更亲的朋友,这只能是少数人,而他与大多数同学的关系则保持在平平淡淡的水平上。

在此基础上,较为要好的朋友逐渐形成一个小小的群体,这样便在大的班集体中出现了一些以各种条件为依据建立的小团体。

由于小团体中朋友之间的关系更密切,因而相互之间的影响力量也就更大,这在学生品德形成中也是不可忽视的因素。

正因如此,学校和班集体的教育在初中生道德品质的形成中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社会环境的因素

社会环境远比家庭和学校环境复杂,在中学生德育渗透中起作用的因素也就更多。

一般认为,对中学生影响最大的是他们的社会交往关系。

学生渴望广交朋友,朋友的选择则是十分重要的。

和小学生相比,中学生逐渐摆脱了对成人的依附关系,并从成人的权威影响下独立出来。

过去最亲密的人是自己的父母、师长,现在最亲密的人是自己的同龄朋友。

他们有了苦恼,首先向同龄朋友诉说,有了欢乐也首先和同龄朋友共享,有什么知心话也是先向同龄朋友倾吐。

有关研究表明:

当青少年有了烦恼或心事的时候,爱找朋友谈话的人远比爱找父母谈话的多,尤其是青年初期,这种情况尤为突出(见表2)。

此外,报刊、书籍、影视、广播等文化宣传工具是另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

它可以引导中学生走上健康的道路,也可能使中学生走上颓废、道德败坏的道路。

表2烦恼时的谈话对象(%)

谈话对象

调查对象

父亲

母亲

兄弟

姐妹

教师

朋友

男(12-15岁)

男(16-21岁)

女(12-15岁)

女(16-21岁)

26

22

14

13

37

30

46

40

11

17

13

16

9

3

7

1

57

35

69

33

◆审美因素

1、美育是学科德育渗透的关键性因素。

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往往会发现这样的现象,同一首乐曲,有的人听起来如痴如醉,觉得趣味无穷;有的人却感到是杂乱无章,是线条的随意勾画和颜色的任意涂抹。

如此种种,都是人们审美的修养高低所决定的。

而人的审美修养又是由美育来培养的。

可见,美育对人的全面发展具有积极的作用。

2、美育学科德育渗透是产生的基础。

兴趣是引发学生主动学习的直接动力,兴趣的主要职能是使学生把学习化为自己的愿望和需要。

在语文教学中,充分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就能把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

而兴趣的培养则离不开美育的功用。

3、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观念和审美能力

通过语文教育现实美的创造进行审美教育。

首先语文教育要密切结合教材中关于自然美的描写,引导学生参加实践,进行联想,加深对课文语言美的理解力,同时提高运用语言表现自然美的能力。

如曹操《观沧海》中的句子: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

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教师可以用来指导学生观赏宏观世界的运动美。

毛泽东的《沁园春雪》,上阕写北方的雪景,洋溢着热爱祖国山河的豪情,下阕综论历代英雄,抒发自己的抱负,表现无产阶级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

这就要使学生明确在显性的自然美的创造中往往隐含着深广的社会内容。

所以对自然美的欣赏、创造要与内容美和形式美相统一。

更多的是要指导学生学习语文教材关于社会美的描写,带领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促进课内课外语文教育和审美教育的结合,提高学生整体素质。

4、结合文本进行学科德育渗透的再创造因素。

创造美,是审教育的一个更高的境界,中学生已具备创造美的能力,在语文教学中语文老师应如何引导学生创造美呢?

应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结合课文的学习,安排学生进行一些行之有效的创造美的活动。

如有感情的朗读。

语文教学中的表情朗读是学生所喜爱的一种活动,它既是一种欣赏过程,也是一种再创造的过程。

通过朗读感知语文形象,体味节奏韵味,心通其情,意会其理,就能产生无穷的美感,使学生在实践中提高他们欣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

个别读,分组读,集体读;在朗读的同时进行适当地点拨,提醒他们一边欣赏体会作品中所流露出的感情,一边通过自己的朗读来再现,让他们充分享受到再创作的快乐。

我觉得这比让学生听老师枯燥无味的分析要好得多。

如在写作中训练。

语文教学中的作文练习也是一种创造美的活动,教师平时应提醒学生观察生活中美的事物,体会生活中美的情感,留意生活中美的形象,让学生通过构思立意,谋篇布局,遣词造句将生活中的这些美再现于自己的习作中,从而逐步地培养他们创造美的能力。

初中低年级的学生,可以引导他们展开合理的想象,根据课文内容区大胆创造新的形象,让学生的感情融入课文中,进而更深入地理解作者所表达的情和理,产生美的体验。

例如预初的一篇诗歌《生活是多么广阔》。

文中举了11项内容,体现了生活的丰富多彩。

我就让学生另找11项有积极意义的生活内容,然后仿照原诗再做诗。

学生们就展开合理的想象,将生活中的美再现于自己的诗作中,深入地体验了诗歌的美。

而对于初二、初三的学生,则应引导他们仔细观察生活中美的人、事、物,细心去体验美的情感,用美的语言表达出来。

在此过程中,我做得最多的工作是指导学生去体验美的情感。

而当学生真正体验到了美的情感时,学生的写作思路就会打开,创作热情就会高涨。

在此情况下让学生进行写作,学生往往都会有真情实感的流露。

这样的写作过程其实就是对美的创造过程。

总之,语文教育的内容美与形式美要统一,语文教育的过程美与方法美要协调,语文课堂教育美与课外语文教育美要配合。

语文教师只有做到这些方面的要求,才能更好地实施审美教育,才能发挥良好的审美教育功能,推进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

◆学科德育渗透中教师的创新教学的胆识因素

胆识,是教师创新的前提。

很多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受到了很多的约束,诸如教本内容的约束,教学时间的约束,教学管理的约束,教学思路的约束,使教师在课堂教学时不敢创新,千篇一律的机械的进行传统的教学或是这个教师传统教学课文的定式。

以前上课,什么都是现成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程序,教学手段,教学进度等。

只要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忠实地传达出来,特别是老教师,在其教学上是惊人的相似。

相似到乃至于板书、作业、导入课程等等,这样的课堂教学只是教师备课的一种模式而也,这不能让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思考,当然,一成不变的课堂教学模式是不能在教学上有突破的,十几年的课堂教学方法没变,而十几年的学生却是变了,十几年的社会生活变了,十几年的人的思维也变了,不只是变了,而是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教师又为何不变?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创新,有一种心理上的约束,这可以用另一种话说,是过度的忧心。

有自己创新。

生怕学校常规管理的约束的忧心…由于过多的忧心,而导致于教师在教学上的忧心。

关于这些,实是教师的一种多虑。

◆学科德育渗透中教师自身的形象因素

当教师走上讲台之后,哪怕是一个眼神,一个动作,一句平常的话,都会对学生产生重要的影响。

教师作为教学中不可替代的“演员”之一,其形象、气质、精神状态,将会影响和感染教室里的每一位学生。

其言语、神态、举手投足都有吸引力,有感染力。

“演员”要用自己对剧本的透彻理解,用渗透情感的语言,用富于激情的动作,将学生带入到预想的境界,再挖掘出剧本的内涵,表现出剧本的特色,从而达到教书育人的目的。

这就要求老师每每走进课堂之前必须整理好自己的仪容,调整好自己的心态,精神饱满、情绪振作地走进教室,使端坐静盼的学生望之而精神一振,这样做自然就营造了一种良好的课堂气氛,从而奠定一堂课的成功基础。

为了课堂需要,有时还可以通过服装的变换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教师为人师表,就应做好表率,用自身形象区感染学生,用激情点燃孩子们的心灵,创设激情的课堂。

◆学科德育渗透中教师的方法因素

在教学方法上由注重知识传授向注重素质的提高和情感的培养转变。

在以往的教育中,我们更多的注重知识的理解掌握和基本道理的灌输,而忽视素质的培养和情感体验及情感发展,这就从根本上影响了德育的实效性。

新课标要求语文教学“重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正确导向”,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根据课文内容中丰富的人文内涵及凭借语文活动的开展使学生受到熏陶感染,潜移默化。

如教学《最后一课》时,在对学生进行知识传授的同时,可以让学生边看书边听录音,把学生带入课文人物所表现出来的不愿作亡国奴,对侵略者的仇恨和对自己祖国无比热爱的气氛中,再联系到我国人民遭受侵略,任人宰割的历史,学生强烈的爱国主义激情马上被调动起来,更加坚定了不忘过去,珍惜今天,为明天而努力学习的决心,从而使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得到体验,得到发展。

在课堂教学中,一节课的高潮、精华部分总是在课中展现。

此时也正是师生的情趣达到最佳状态时刻,因此课中的教学显得尤其重要。

如何才能调动学生课堂情趣呢?

1、分配任务,调动激情

分配任务能及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不断地去思考、发现问题,解决疑难问题。

2、语言幽默,激活气氛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要尽量用生动、有趣的课堂语言来弥补教学内容本身的呆板、枯燥,使学生能从原本无趣的课堂中得到享受和乐趣。

教师在授课中,可以根据教学进程,以及学生的情绪、反应,随机应变地穿插一些生动幽默的语言,以调节教学节奏,轻松课堂气氛,有利于集中学生注意力和加强对知识的理解。

3、巧变问题,提高创新

为了使学生在解题中有更广阔的思维空间,不断创新,可以适当改变一些常规问题,促使学生怀着强烈的好奇心去探究、去创新。

4、巧设训练,提高效率

课堂训练是教学中重要环节,所以教师在设计训练时,要形式多样,题量适中,要有层次,由易到难,遵循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让各类学生都能通过课堂教学,各有所得,使课堂效果更佳。

如我在教学中采用了“游戏法”、“夺红旗法”等方式,开发学生的智力,使学生产生参与和竞争意识,增加学习兴趣,使学生的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都得到发展。

◆学科德育渗透中精心设计导语,激发学生兴趣的因素

好的导语像磁石,能把人们分散的思维一下聚拢过来;好的导语又是思想的电光,能给学生以启迪,催人奋进。

课堂教学要想取得满意的效果,就必须敲好开课的第一锤。

设计导语的方法多种多样,不拘于形式,但都必须根据课文内容、学生的心理特点而定。

在这里我试举两种导入法:

第一种——设疑激思法。

如讲《最后一课》时,可这样切入:

同学们,今天我们要学习一篇新课文,它的题目是《最后一课》。

那‘最后一课’指的是什么?

为什么作者要把它称之为‘最后一课’?

这样一提问,就可迅速抓住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其求知的欲望,使其目标明确且集中地进入新课的学习当中去。

第二种——讨论启迪法。

如讲授《生命的意义》这篇课文时,可以这样设问:

“人生的意义是什么?

”可让学生稍加议论一下,再用多媒体显示保尔的一段富于哲理性的名言:

“人,最宝贵的是生命......”此时可让学生齐读一遍,以激发起他们情感上的共鸣,从而酝酿出对这篇课文浓厚的学习兴趣,然后再介绍作者。

这样这段激动人心的肺腑之言比定会引起同学慢对人生极其严肃的思考,对作者也会产生极大的兴趣与关注。

◆学科德育渗透中适当的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的因素

多媒体作为高科技的产物,是实现教学目标的一种重要手段,正确的运用多媒体手段将大大加强教学效果,提高教学质量。

恰当的运用多媒体教学可以创设新颖和谐的教学情境、诱发学生学习兴趣、强化教学内容,突出重点,分散难点,有利于教师实现教学目标最优化等等。

多媒体教学是一种重要的教学手段,是教育现代化的体现,是每位教师都应该掌握和研究的一种新的教学手段。

但是必须明确它仅仅是一种辅助性教学手段,不可能代替粉笔和黑板等其他教学手段,更不可能代替教师。

同时它的使用目的是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率,增加教学的生动性和形象性,激发学生的联想力和想象力,培养学生的创造力。

一定要注意不能搞得费时劳神,机械死板,禁锢和扼杀学生的创造力。

更重要的是它的出现时为了弥补传统教学的不足,进而增加传统教学的魅力,而不是取代它或者消灭它。

课堂教学是一门科学,又是一门艺术。

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变“苦学”为“乐学”,用真情拨动学生“情感之弦”,让语文课堂“激情飞扬”。

◆学科德育渗透中教师深刻剖析优秀作品的能力因素

阅读好的文章,就像是在和作者对话,作者的思想感情全渗透在文字之中,会潜移默化地影响读者,这就要求我们在阅读时要认真地去体会,由于学生的社会阅历以及认识问题的能力有限,不能很好地理解文章的言外之意,这就要求教师在授课时要引导学生体会作者蕴含在文中的深层次含义。

◆学科德育渗透中教师充分挖掘教材中的德育因素。

增强德育的教育性的因素长期以来,课程在内容设置上机械地紧跟“形势”,过于空泛,没有能准确、充分地反映和满足社会发展的要求和中学生成长的需求,使教育内容严重滞后。

而当前的中学生思想活跃、观念新、信息灵,这都迫切要求课程内容多色彩、大容量。

其中,情景交融的诗歌,诗意盎然的散文,引人入胜的小说,催人泪下的剧作占相当大的比例。

这些文章都蕴含着浓郁的情感因素,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如《背影》是朱自清先生记叙他与父亲之间催人泪下的父子深情的名篇;《中国石拱桥》中桥梁专家茅以升以无比自豪的口吻介绍了中国石拱桥这一令人赞叹的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故宫博物馆》则可以看作一篇游览故宫这一世界建筑史上最大的保存最完美的古代宫殿建筑群的解说词。

这些又都是激发学生爱国情感的极好教材,作为教师要充分挖掘教材中的德育因素,寻找教材内容与德育工作相渗透的最佳结合点,使二者融为一体。

用故事中的人物的高尚品德来感染学生,用文章所体现的积极内容来陶冶学生,促使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而不会使德育成为空泛的口头说教。

课堂需要人文性,需要人文精神。

新课改下的中学教学必须与德育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充分挖掘语言文字中丰富的思想内容,在教学中自然渗透德育教育。

◆学科德育渗透中教师自身的高尚道德因素。

教学中,教师要具有敬业精神,要热爱教育事业,热爱学生,要用自己的爱唤起和培养学生对学习的爱,从而引伸到对生活的爱。

“亲其师,信其道”,课堂教学不只是语言知识的学习和操练,更是情感的交流、社会交际能力的培养,是师生共同创造精神生活的活动。

教学中,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人格,建立平等、互相尊重的和谐的师生关系,让学生在宽松、融洽、愉快的氛围中进行学习,品德得到培养,性格得到完善。

此外,教师要特别注意学有困难的学生,给他们以更多的爱护与鼓励,使他们与其他学生一起共同发展。

德育教育是一项伟大的工程,是一个深刻的主题。

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不断提高他们的思想道德素质,培养“四有”新人,是每一位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任务。

◆学科德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