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技术培训教案.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9148636 上传时间:2023-05-17 格式:DOCX 页数:21 大小:28.7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育技术培训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教育技术培训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教育技术培训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教育技术培训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教育技术培训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教育技术培训教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1页
教育技术培训教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1页
教育技术培训教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1页
教育技术培训教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1页
教育技术培训教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1页
教育技术培训教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1页
教育技术培训教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1页
教育技术培训教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1页
教育技术培训教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1页
教育技术培训教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1页
教育技术培训教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1页
教育技术培训教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1页
教育技术培训教案.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1页
教育技术培训教案.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1页
教育技术培训教案.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1页
亲,该文档总共2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教育技术培训教案.docx

《教育技术培训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育技术培训教案.docx(2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教育技术培训教案.docx

教育技术培训教案

教育技术培训教案

  模块1培训准备

  学习目标:

  1、了解教育技术的基本概念和意义

  2、了解新课程的基本理念,教育技术与新课程的关系

  3、明确此次培训过程中所要实现的目标和完成的任务

  4、了解利用技术手段进行交流的重要性

  5、形成学习小组,在小组活动中体验协作学习的过程,在对个人活动,小组活动评价与反思的过程中形成反思的意识

  教学时间:

7课时

  教学过程:

  课程改革的目标

  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要以邓小平同志关于“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和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新课程的培养目标应体现时代要求。

要使学生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热爱社会主义,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和革命传统;具有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意识,遵守国家法律和社会公德;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社会责任感,努力为人民服务;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科学和人文素养以及环境意识;具有适应终身学习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具有健壮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生活方式,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

  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

  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

  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整体设置九年一贯的课程门类和课时比例,并设置综合课程,以适应不同地区和学生发展的需求,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

  改变课程内容“难、繁、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

  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改变课程评价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的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

  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

  教育技术定义

  教育技术是指运用各种理论及技术,通过对教与学过程及相关资源的设计、开发、利用、管理和评价,实现教育教学优化的理论与实践.

  信息技术要求:

  1、有自己的电子邮箱,能收发电子邮件,给多人发送和发送带附件的电子邮件、在地址簿中保存邮件地址。

  2、会登陆论坛注册并发帖。

  模块2编写教学设计方案

  学习目标:

  1、了解教学设计的概念和作用

  2、掌握教学设计的一般过程及关键环节

  3、能够运用教学设计方法设计一节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课

  4、在小组活动中体验合作学习的过程,理解合作的意义;在对个人活动、小组活动评价与反思的过程中形成反思的意识

  教学时间:

10课时

  教学过程

  教学设计定义

  教学设计又称为教学系统设计(Instructiona1SystemDesign),是指主要依据教学理论、学习理论和传播理论,运用系统科学的方法,对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媒体、教学策略、教学评价等教学要素和教学环节进行分析、计划并作出具体安排的过程。

  教学设计的特点

  1。

教学系统设计的系统性

  2。

教学系统设计的理论性与创造性

  3。

教学系统设计过程的计划性与灵活性

  4。

教学系统设计的具体性

  教学系统设计的作用

  1。

有利于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的结合

  2。

有利于教学工作的科学化,促进青年教师的快速成长

  3。

有利于科学思维习惯和能力的培养,提高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4。

有利于现代教育技术应用的不断深化,促进教育技术的发展

  教学设计过程模式

  “主导—主体”教学设计的过程模式

  由于“主导—主体”教学系统设计不论是从理论基础还是从实际的设计方法上看,都是以“教”为主和以“学”为主这两种教学系统设计相结合的产物,因此要想理解和掌握“主导—主体”教学系统设计的理论与方法并不困难,只需了解以教为主ID和以学为主ID的理论基础,再把前面所介绍的有关以教为主ID和以学为主ID的具体设计方法与步骤结合起来,并加以适当的补充就可以了。

  为了更好地比较、分析和理解双主教学设计的指导思想与教学设计的方法和步骤,我们用图来表示。

  从图我们可以看出,主导主体教学设计过程模式具有以下特点:

  

(1)可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认知结构情况灵活选择“发现式“或“传递—接受”教学分支;

  

(2)在“传递—接受”教学过程中基本采用“先行组织者”教学策略,同时也可采用其他的“传递—接受”策略(甚至是自主学习策略)作为补充,以达到更佳的教学效果;

  (3)在“发现式”教学过程中也可充分吸收“传递—接受”教学的长处(如进行学习者特征分析和促进知识的迁移等);

  (4)便于考虑情感因素(即动机)的影响:

在“情境创设”框(左分支)或“选择与设计教学媒体”框(右分支)中,可通过适当创设的情境或呈现的媒体来激发学习者的动机;而在“学习效果评价”环节(左分支)或根据形成性评价结果所作的“教学修改”环节(右分支)中,则可通过讲评、小结、鼓励和表扬等手段促进学习者三种内驱力的形成与发展(视学习者的年龄与个性特征决定内驱力的种类)。

  由于具有两个分支(右分支对应“传递—接受”教学,左分支对应“发现式”教学),所以显然它应能支持以教为中心和以学为中心这两类不同教学模式的教学设计。

此外,由于这两个分支既有公共部分又可相互跳转,因而还可方便地实现双主教学模式的教学设计要求。

考虑到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选择多种不同的具体教学策略,例如“合作学习”策略还可进一步细分为“竞争”、“协同”、“伙伴”和“角色扮演”等不同子策略,“自主学习”策略也可进一步细分,加上有些策略之间可以相互跳转且有多条不同的出口通路,因而上图能够适用于多种多样的教学情况。

  基于建构主义的以学为中心的教学设计模式

  基于建构主义的以学为中心的教学设计模式是何克抗教授在1998年提出的。

他在深入分析建构主义学习环境下教学设计研究所出现的忽视教学目标分析、忽视教师主导作用以及过分强调学习环境设计而忽略自主学习设计等偏向后,提出以“学”为中心的教学设计模式,如下图。

  

(1)教学目标分析

  对整门课程及各教学单元进行教学目标分析,以确定当前所学知识的“主题”(即与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方法或基本过程有关的知识内容)。

  在以教为中心的教学设计中,进行教学目标分析的目的是要从教学大纲所规定的总教学目标出发,逐步确定出各级子目标并画出它们之间的形成关系图。

由形成关系图即可确定为达到规定的教学目标所需的教学内容。

在以“学”为中心的教学设计中,进行教学目标分析的目的,如前所述,是为了确定当前所学知识的“主题”。

由于主题包含在教学目标所需的教学内容(即知识点)之中,通过教学目标分析得出总目标与子目标的形成关系图,即意味着已经列出为达到该教学目标所需的全部知识点,据此即可确定当前所学知识的“主题”。

  

(2)学习者特征分析

  学习者特征分析关注学习者的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其中智力因素分析主要包括学习者的知识基础、认知能力和认知结构变量分析。

  (3)学习情境创设

  创设与当前学习主题相关的、尽可能真实的情境。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总是与一定的社会文化背景即“情境”相联系的,在实际情境下或通过多媒体创设的接近实际的情境下进行学习,可以利用生动、直观的形象有效地激发联想,唤醒长期记忆中有关的知识、经验或表象,从而使学习者能利用自己原有认知结构中的有关知识与经验去同化当前学习到的新知识,赋予新知识以某种意义;如果原有知识与经验不能同化新知识,则要引起“顺应”过程,即对原有认知结构进行改造与重组。

总之,通过“同化”与“顺应”才能达到对新知识意义的建构。

而同化与顺应离不开原有认知结构中的知识、经验与表象,情境创设则为提取长时记忆中的这些知识、经验与表象创造了有利条件。

在传统的课堂讲授中,由于不能提供实际情境所具有的生动性、丰富性,不能激发联想,难以提取长时记忆中的有关内容,因而将使学习者对知识的意义建构发生困难。

  (4)信息资源设计与提供

  信息资源的设计是指,确定学习本主题所需信息资源的种类和每种资源在学习本主题过程中所起的作用。

对于应从何处获取有关的信息资源,如何去获取(用何种手段、方法去获取)以及如何有效地利用这些资源等问题,如果学生确实有困难,教师应及时给以帮助。

  (5)自主学习设计

  自主学习设计是整个以“学”为中心教学设计的核心内容。

在以学为中心的建构主义学习环境中常用的教学方法有支架式教学法、抛锚式教学法和随机进入教学法等。

根据所选择的不同教学方法,对学生的自主学习应作不同的设计。

  (6)协作学习设计

  设计协作学习环境的目的是为了在个人自主学习的基础上,通过小组讨论、协商,以进一步完善和深化对主题的意义建构。

整个合作学习过程均由教师组织引导,讨论的问题皆由教师提出。

合作学习环境的设计通常有两种不同情况:

一是学习的主题事先已知;二是学习主题事先未知。

多数的合作学习是属于第一种情况,但是第二种情况在教学实践中也会经常遇到。

  (7)学习效果评价设计

  包括小组对个人的评价和学生本人的自我评价。

评价内容主要围绕三个方面:

  自主学习能力;

  合作学习过程中做出的贡献;

  是否达到意义建构的要求。

  这一步应设计出使学生不感到任何压力、乐意去进行,又能客观地、确切地反映出每个学生学习效果的评价方法。

  信息技术要求:

  1、在word或wps中编写、修改教学设计,并及时保存。

  模块3选用教学的媒体

  教学目标:

  1、了解教学媒体的概念、特征、作用和分类

  2、分析各类教学媒体在教学中运用的特点,选择本学科适用的教学媒体并分析其运用形式

  3、在小组活动中体验合作学习的过程,理解合作的意义;在对个人活动、小组活动评价与反思的过程中形成反思的意识

  教学时间:

5课时

  教学过程:

  教学媒体的概念:

  媒体是指承载、加工和传递信息的介质或工具,当某一媒体被用于教学目的时,则被称为教学媒体。

  教学资源管理:

是指通过对教学资源的计划、组织、协调和评价,以实现既定教学目标的活动过程。

教学资源管理包括硬件资源的管理和软件资源的管理。

  教学媒体的特性

  教学媒体除了具备一般媒体的共同特性之外,还有自己独有的个别特性。

  1.表现性:

也称为表现力,指教学媒体表现事物的空间、时间和运动特征的能力。

空间特征:

指事物的形状、大小、距离、方位等;时间特征:

指事物出现的先后顺序、持续时间、出现频率、节奏快慢等;运动特征:

指事物的运动形式、空间位移、形状变换等。

  2.重现性:

也称为重现力,指教学媒体不受时间、空间限制,把储存的信息内容重新再现的能力。

  3.接触性:

又称为接触面,指教学媒体把信息同时传递到学生的范围的大小。

  4.参与性:

指教学媒体在发挥作用时学生参与活动的机会。

模型、录音、录像、计算机等媒体提供学生自己动手操作的可能,使学生可能随时中断使用而进行提问、思考、讨论等其它学习活动,行为参与的机会较多;电影、电视、无线电广播、多媒体计算机等媒体有较强的感染力,刺激学生的情绪反应较为强烈,容易诱发学生在感情上的参与。

  5.受控性:

指教学媒体接受使用者操纵的难易程度。

  教学媒体在教学中的分类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教学媒体越来越多。

依据不同的标准,教学媒体可分为多种类型。

  1.按照媒体使用时用“电”与否,可分为传统教学媒体和现代教学媒体两大类。

  2.按照媒体的制作方式,可分为印刷和非印刷两大类。

  3.按照媒体的物理性能,可分为光学投影媒体、电声媒体、电视媒体和计算机媒体等4类。

  4.从传递信息的范围来看,可分为有限接触和无限接触等两类。

  5.从能否及时反馈信息来看,可分为单向和双向两类。

  6.从传递信息与现实事物的关系来看,可分为实物型、模拟型和符号型等三类。

  7.从使用者对媒体的可控性来看,可分为可控型、基本可控型和不可控型三类。

  8.根据使用方式不同,又可分为教学辅助媒体和学生自学媒体。

自学媒体是指教师不在场的情况下,学生可进行自学的媒体。

  9.按媒体呈现的形态,罗纳德·安德森(Ronald。

H。

Anderson)将媒体分为10大类:

  听觉媒体、印刷媒体、听觉-印刷媒体、静止图像投影媒体、听觉-静止图像投影媒体、活动视觉媒体、有声活动视觉媒体、实物媒体、人类与环境的资源、计算机。

  10.根据教学媒体作用于人的感官不同,分为非投影视觉媒体、投影视觉媒体、听觉媒体、视听觉媒体和综合媒体等5类。

  选择教学媒体的依据

  

(1)依据教学目标。

(2)依据教学内容。

(3)依据教学对象(4)依据教学条件

  选择教学媒体的原则

  1、最优决策原则2、有效信息原则3、优化组合原则

  模块4理解和熟悉信息化教学资源

  一、学习目标:

  1、能说出信息化教学资源的概念、区分不同类型的信息化教学资源及其应用条件。

  2、能说出信息化教学资源所具有的各种作用方式,能意识到信息化资源建设的重要性。

  3、熟悉本学科的常见信息化资源类型和工具类型。

  4、掌握资源设计方法,在教学设计过程中自觉地应用该项法进行资源设计。

  5、在小组活动中体验合作学习的过程,理解合作的意义,并在对个人活动、小组活动评价与反思的过程中形成反思的意识。

  二、学习时间:

5课时

  三、学习过程

  教学资源:

  指的是在学校教学过程中,支持教与学的所有资源,即一切可以被师生开发和利用的在教与学中使用的物质、能量和信息,包括各种学习材料、媒体设备、教学环境以及人力资源等,具体表现为教科书、练习册、活动手册和作业本,也包括实验和课堂演示时所使用的实物,还包括录像、软件、CD-ROM、网站、电子邮件、在线学习管理系统、计算机模拟软件、网上讨论BBS、网络教室、电教室、教师、辅导员等大量可利用的资源。

  信息化教学资源

  是指信息技术环境下的各种数字化素材、课件、数字化教学材料、网络课程和各种认知、情感和交流工具……。

  常用教学媒体

  挂图、标本、模型、实验仪器

  教科书、文献资料

  唱片、录音带、录像带、影片、幻灯片

  光盘(CD-ROM、VCD、DVD)、硬盘

  网络

  信息化教学资源的教学应用及其特性

  应用:

  

(1)   课堂演示

  

(2)   个别化学习

  (3)   模拟实验

  (4)   训练复习

  (5)   教学游戏

  (6)   资料与工具

  (7)   网络课程

  特性

  

(1)   处理数字化

  

(2)   存储海量化

  (3)   显示多媒体化

  (4)   超文本结构组织信息

  (5)   良好的交互化

  信息化教学资源的作用方式

  

(1)   信息技术作为学习对象。

  

(2)   信息技术作为演示工具。

  (3)   信息技术作为小组交流工具。

  (4)   信息技术作为个别辅导工具。

  (5)   信息技术提供资源环境。

  (6)   信息技术作为情境探究和发现学习工具。

  (7)   信息技术作为信息加工与知识构建工具。

  (8)   信息技术作为协作工具。

  (9)   信息技术作为研发工具。

  (10)信息技术作为评价工具。

  (11)计算机作为教学管理工具。

  常用多媒体素材的文件格式:

  

(一)、文本

  。

DOC:

Word文件格式

  。

TXT:

是纯文本文件

  。

WPS:

WPS文件格式

  。

wri:

写字板文件

  

(二)、图像

  。

BMPWindows位图文件

  。

JPGJPEG图像文件格式

  。

GIF图形交换格式文件

  。

tif标记图像格式文件

  (三)、动画

  。

mov动画文件

  。

swfFlash动画文件格式。

  。

gifGIF格式是常见的二维动画格式。

  (四)、视频

  。

AVIWindows视频格式

  。

wmv微软开发的视频文件格式

  。

DATVCD视频文件存储格式。

  。

mpegMPEG视频文件

  。

rm  Realvideo流媒体视频文件

  (五)、音频

  。

WAV标准的Windows声音文件

  。

MID乐器数字接口音乐文件

  。

MP3MP3是以MPEGLayer3标准压缩编码的一种音频文件格式。

  。

ra  RealAudio流媒体音频文件

  。

wma微软开发的用以联代mp3的音频格式

  应用信息化教学资源的原则

  

(1)   目标控制原则

  

(2)   内容符合原则

  (3)   对象适应原则

  (4)   最小代价原则

  模块5信息化教学资源的收集与处理

  学习目标:

  1、         能熟练掌握各种收集素材资源的方法

  2、         能够检索和收集优秀教学资源网站,这教学选择合适的素材资源

  3、         初步学会对收集到的文本、图片、动画、音频和视频等资源素材进行简单的加工与处理

  4、         在小组活动中体验合作学习的过程,理解合作的意义,并在对个人、小组活动评价与反思的过程中形成反思的意识。

  学习时间:

7课时

  学习过程

  获取不同素材的常用方法:

(要求大家会用就可以)

  1、           文本素材的获取和处理

  来源有键盘输入、扫描、网络电子资源中获取。

  2、           图形图像素材的获取与处理

  从资源库中查找或从素材光盘中寻找及网上寻找。

  3、           音频素材的获取和处理

  一、光盘或mp3素材光盘中获取。

  二、资源库。

  三、网上查找。

  四CD、VCD中获取。

  五是从录音带中获取。

  六、从课件中获取。

  七、原创。

  4、           视频的获取和处理

  从资源库、电子书籍、课件、录像片、网上、VCD、DVD中获取。

  最方便的方法是用超级解霸进行采集。

  基于网络的检索学科信息化资源的几种常用方法:

  1、利用专业网站或专题网站进行检索。

  2、利用搜索引擎查找

  3、利用专业的数据库进行检索

  4、浏览的方法

(1)偶然发现

(2)顺“链”而行(3)书签浏览

  5、分类目录和网络资源指南检索

  6、利用专用搜索软件进行检索

  信息技术要求:

1、学会素材资源下载方法。

  2、掌握管理资源的方法。

(建立文件夹,并将文件夹整理)

  3、对图片素材的简单加工。

(如:

调整图片的大小、剪贴图像、切换格式、添加文字)

  4、使用浏览器的“收藏夹”和“历史记录”收集常用网站。

  模块6信息化教学资源的集成与开发

  教学目标:

  1、熟悉课件的呈现类型和应用条件

  2、根据选题,能独立集成和开发演示型课件

  3、能对课件进行科学评价

  4、在小组活动中体验合作学习的过程,在教学资源整合中体验合作学习的重要性,并在对个人活动能、小组活动评价与反思的过程中形成反思的意识

  教学时间:

9课时

  教学过程:

  课件

  定义:

是在一定的教学与学习理论指导下,根据教学目标设计的,反映某种教学策略和教学内容的计算机软件,是编制者按某一思路设计制作的、前后连贯的、有系统性的软件。

  特点:

  

(1)   图文声像并茂,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   友好的交互环境,调动学生积极参与。

  (3)   丰富的信息资源,扩大认知广度和深度。

  课件的分类:

  助教型、助学型、单机型、网络型、演示型、交互型。

  本模块信息技术要求:

  教学演示课件的制作

  1.教学演示课件

  内容

  演示课件在教学中的应用

  制作教学演示课件的常用软件

  PowerPoint

  WPSOffice

  要求

  了解演示课件在教学中的应用

  知道可用于制作演示课件的常用软件

  2.制作教学演示课件

  内容

  

(1)模板与版式的选用

  

(2)文本的输入与编辑

  (3)图形、图像、文本框和艺术字的插入与设置

  (4)幻灯片中动画与幻灯片间切换方式的设置

  (5)超级链接

  (6)设置幻灯片的切换

  模块7   形成完整的教学设计成果

  学习目标:

  1、         了解教学评价的概念、教学评价的分类及其特点,能够结合案例理解新课程标准下的评价理念。

  2、         了解并掌握课堂教学中的学生评价方法,了解利用技术手段进行评价的优势,设计形成性评价与总结性评价的方式或方法并添加到教学设计方案中。

  3、         能利用系统的观点对教学设计过程和设计要素进行评价与修改。

  4、         在对个人活动、小组活动评价与反思的过程中提高自我反思的能力。

  学习时间:

6课时

  教学过程:

  一、教学评价的基础知识

  

(一).教学评价的功能和类型

  内容

  

(1)教学评价的功能

  教学功能、诊断功能、调控功能、激励功能

  

(2)教学评价的类型

  按评价基准分类(相对评价和绝对评价)

  相对评价是在被评价对象的群体中建立基准、然后把该群体中的各个对象逐一与基准进行比较,以判断该群体中每一成员的相对优劣。

  绝对评价是将教学评价的基准建立在被评价对象的群体之处,再把该群体中每一成员的某一方面的知识或能力与基准进行比较,从而判定其优劣。

  按评价功能分类(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

  诊断性评价也称“教学前评价”,一般是指在某项教学活动开始之前对学生的知识、技能以及情感等状况进行的预测。

  形成性评价是在某项教学活动过程中,为了能更好地达到教学目标的要求、取得更佳的效果而不断进行的评价,它能用来及时了解阶段教学的结果和学生学习的进展情况、存在问题,因而可据此及时调整和改进教学工作。

  按评价分析方法分类(定性评价和定量评价)

  定性评价是对评价材料做“质”的分析,运用的是分析、综合、比较、分类、演绎、归纳等逻辑分析方法,分析结果是一种没有量化的描述性资料。

  定量评价则是对评价材料做“量”的分析,运用的是数理统计、多元分析等数学方法,从纷繁复杂的评价数据中提取也规律性的结论来。

  特点:

  1、重视发展,淡化甄别与选拔,实现评价功能的转化

  2、重综合评价,关注个体差异,实现评价指标的多元化

  3、强调质性评价,定性与定量相结合,实现评价方法的多样性

  4、强调参与和互动、自评与他评相结合,实现评价主体的多元化

  5、注重过程,终结性评价与形成性评价相结合,实现评价重心的转移

  要求

  了解教学评价的基本功能

  了解不同分类标准下的教学评价类型及其特点

  

(二).教学评价的内容

  内容

  

(1)教学资源

  

(2)教学效果

  方法

  1、以教为主的形成性评价

  2、以学为主的形成性评价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