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育实习教学案5篇.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91495 上传时间:2023-04-28 格式:DOCX 页数:21 大小:29.3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语文教育实习教学案5篇.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语文教育实习教学案5篇.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语文教育实习教学案5篇.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语文教育实习教学案5篇.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语文教育实习教学案5篇.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语文教育实习教学案5篇.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1页
语文教育实习教学案5篇.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1页
语文教育实习教学案5篇.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1页
语文教育实习教学案5篇.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1页
语文教育实习教学案5篇.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1页
语文教育实习教学案5篇.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1页
语文教育实习教学案5篇.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1页
语文教育实习教学案5篇.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1页
语文教育实习教学案5篇.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1页
语文教育实习教学案5篇.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1页
语文教育实习教学案5篇.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1页
语文教育实习教学案5篇.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1页
语文教育实习教学案5篇.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1页
语文教育实习教学案5篇.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1页
语文教育实习教学案5篇.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1页
亲,该文档总共2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语文教育实习教学案5篇.docx

《语文教育实习教学案5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语文教育实习教学案5篇.docx(2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语文教育实习教学案5篇.docx

语文教育实习教学案5篇

重庆师范大学文学院

2010级教育硕士(学科语文)

教育实习教案

 

姓名邢蕊蕊

学号20102104004

实习学校封丘县高级中学

实习学科语文

实习时间2011年9月——2011年12月

文学院制

二○一○年九月

实习生课堂试教教案1

备课时间2011年9月15日

教学课题

《再别康桥》

年级班次

高一9班

授课时间

2011年9月

课时数

2

1.知识与技能目标:

了解诗歌的三美,把握作者蕴含在诗歌中的情感。

2.过程与方法目标:

学生诵读感受诗歌三美。

教师指导学生讨论诗歌意象蕴含的情感。

 

3.能力培养目标:

新诗的欣赏方法。

教学重点

1.学习新诗的鉴赏。

2.分析理解诗人独具特色的意象选择。

教学难点

1.诗的欣赏方法。

2.理清作者思想感情的发展脉络,深入理解文章中含义深刻的句子。

教法设计

朗读欣赏法、问答法

课型

新授课

教具

课件、多媒体

原任教师签字:

年月日

教学过程及时间

第一课时、第二课时

一、新课导入

上高中的第一天,我们好多同学离开了家。

这就是离别。

当然是暂时的离别。

在每个人的一生当中,都会经历更多更另人伤感的离别。

由“离别”这个话题,历代诗人写下了许多动人的诗歌。

下面请同学们回忆一下,初中时候我们学过的关于离别的诗歌有哪些。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李白《赠汪伦》)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王维《送元二使安西》)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高适《别董大》)

师:

那么,我们今天要学的《再别康桥》,是谁别谁?

答:

徐志摩别康桥

师:

对。

那么,这首诗展示的,又将是怎么样的“别”呢?

我们都知道,感情越深,离别越难。

诗人与康桥到底有着怎样的情分?

我们来了解康桥与徐志摩。

二、作者及背景简介(同学先讲,老师补充)

徐志摩(1896—1931),浙江海宁人。

笔名云中鹤、南湖、诗哲。

1920年赴英国剑桥大学,攻读博士学位。

剑桥就是诗歌中的康桥。

1922年8月辞别剑桥启程回国。

历任北京大学、清华大学教授,经常发表诗作,1923年与胡适等成立新月社,为新月诗派的主要人物。

1928年诗人重游英国,在乘船归国途中,诗人挥笔写下了这首诗歌。

1931年11月19日,诗人从南京乘飞机去北平,途中飞机失事,不幸遇难,死于泰山脚下,时年35岁。

三、学生齐读。

四、整体构思与思路

1.提问:

这首诗抒发了作者一种怎样的感情?

依依惜别的感情,也就是《再》中的“别”。

2.刚才我们提到了很多关于别离的诗歌,如果我们把这些诗歌和徐志摩的这首诗比较一下,在送别的对象上有什么不一样呢?

明确:

一般离别诗离别的是人,这首诗离别的却不是人,是“西天的云彩”。

五、赏析诗歌的音乐美与建筑美

指名一名同学单独朗读。

(带着感情的)

教师评价:

读的很美,为什么呢?

因为同学对诗歌的感觉到位。

这首诗歌本身很美。

《再别康桥》是首新格律诗,新格律诗有个很大的特点就是“三美”——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

(音乐美是指在韵律方面给人的美;绘画美是指描写的内容方面给人的美;建筑美是指外观整齐,给人建筑的美感。

)而徐志摩是十分赞成这种观点的。

他的诗歌也具有这种美,《再别康桥》这首诗,较为典型地表现了徐志摩诗歌的风格。

六、绘画美

㈠意象

1、好。

同学们看看,重回康桥,哪些美景深深吸引了徐志摩?

——河畔的金柳,软泥上的青荇,榆荫下的一潭清泉。

2、这些美景都集中在第2、3、4节,我们先来看第2节。

请一位同学朗读。

㈡金柳,在作者笔下,河畔的柳树为何是“金”色的?

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因在夕阳中。

夕阳照射下柳树变成了金色的。

用暗喻把柳树比做新娘,新娘的美也就是柳树的美,新娘是少女最美丽的时候,既写出夕阳下泛着金光的柳树的美丽美好,而新郎对新娘的爱也就是作者对康桥的爱,也表达了对康桥自然之美的喜爱之情。

七、课外拓展

欣赏徐志摩的另一首离别诗:

《沙扬娜拉》。

附:

板书设计

第一课时:

再别康桥

音乐美——韵律和谐,回环往复

新格律诗建筑美——节的匀称,句的整齐

绘画美——金柳,青荇,清泉

副板书:

云中鹤、南湖、诗哲新月派

第二课时:

再别康桥

金柳(比喻)新娘

绘画美青荇(拟人)招摇

清泉(暗喻)虹

副板书:

轻轻地——悄悄地

教学后记

学生在学习《再别康桥》一课时,对康桥充满了幻想与渴望。

整堂课的氛围比较好,但康桥毕竟是学生未曾见过的,在理解上还有一定难度。

实习生课堂试教教案2

备课时间2011年10月8日

教学课题

《荷塘月色》

年级班次

高一9班

授课时间

2011年10月

课时数

1

一. 学习《荷塘月色》中细腻、传神的语言,学习多种修辞手法的运用。

二. 掌握《荷塘月色》描写景物及情景交融的写法,体会其严谨结构。

三. 了解作者创作的心情以及这种心情的社会内容。

四. 通过朗诵欣赏《荷塘月色》的韵味。

教学重点

掌握《荷塘月色》描写景物及情景交融的写法

教学难点

学习《荷塘月色》中细腻、传神的语言,学习多种修辞手法的运用。

教法设计

朗读法、问答法、讨论法

课型

新授课

教具

图片、音乐、多媒体课件

原任教师签字:

年月日

教学过程及时间

第一课时,第二课时

请两位同学分别用几句话描绘一下自己印象中的荷塘景色

二、 解题   

1、 荷塘,指朱自清先生当时任教的北京清华大学清华园里的荷花池,是本文所要描绘的特定处所。

月色,则点明了时间,是一个有月亮的夜晚。

2、 写作背景

朱自清在青年时代曾参加过“五四”运动,向往过俄国十月革命,后来也投身过反对北洋军阀的斗争。

1927年蒋介石叛变革命,中国革命处于低潮,蒋介石、汪精卫的法西斯暴行激起中共党人和广大革命人民的奋起反抗,同时引起一部分正直的知识分子的不满和谴责。

朱自清是一位有正义感的作家。

他不满于反动派的血腥屠杀,但因受阶级的局限,没 勇气正视血淋淋的现实,只能用消极态度表示不满和反抗。

《荷》正是通过“我”在荷塘月夜的独步、深刻地表现了作者在时代的政治低下寂寞、苦闷、彷徨无路的情绪和出污不染、洁身自好的情操。

三、 请学生听朗诵带,并注意体会其中的语言、思考如何划分层次。

           一段

(1):

月夜漫步荷塘的缘由。

(点明题旨)

        二段(2~6):

荷塘月色的恬静迷人。

(主体)

       三段(7~8):

荷塘月色的美景引动乡思。

(偏重抒情)

四、释义:

幽僻:

幽深、僻静。

蓊蓊郁郁:

草木茂盛的样子。

踱:

慢步行走。

弥望:

满眼。

弥,满。

袅娜:

柔美的样子。

脉脉:

这里形容水没有声音,好象深含感情。

斑驳:

原指一种颜色中杂有别的颜色,这里有深浅不一的意思。

丰姿:

风度仪态,一般指美好的姿态。

也写作“风姿”。

碧:

青翠欲滴的样子。

五、 讲读第一段

是什么原因让作者如此“不宁静”呢?

是不是家里的矛盾?

注意联系背景。

文章第一段写道:

“妻在屋里拍着闰儿,迷迷糊糊地哼着眠歌。

”孩子安详地睡着,母亲还哼着眠歌,一切都很平静、温馨。

“我悄悄地披了大衫,带上门出去。

”这些举动都体现了作者对家人的关心。

可见不是家里的矛盾。

联系一下作者所处的社会就可知道,作者是对黑暗现实的不满与苦闷。

这正是作者通过文章表达出来的。

全文的第一句是文章的“文眼”。

六、详细讲读第二段:

按漫步荷塘的过程来写。

按作者的活动、视线的转移,有层次地来展示荷塘月色,同时,作者也是按漫步——思索这样一条线索使得情景交融。

 漫步——思索

 来路(2、3)——荷塘(4)——月色(5)——四周(6) 

七、修辞理解 

1、这一句与一般的比喻有什么不同?

里面蕴含了几种感官感觉?

[解析]:

清香是嗅觉上的感觉,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是听觉上的感觉。

这两种不同感觉的相互沟通叫通感。

把嗅觉中感到的香味换成从听觉中去感受、品味,使人产生了对香味的另一具体形象,变换欣赏角度,有焕然一新,奇趣无穷之感。

歌声是细柔飘忽,婉转渺茫的,荷香是时有时无,持续不断的。

这两种感觉有相似之处,把它们沟通起来,艺术的魅力也就出来了。

但在运用这种比喻时一定要注意掌握事物之间在感官的感觉上的相似之处,或在特定环境下有这种沟通一气的感觉,做到妙不可言却不是故弄玄虚。

2、这种修辞手法以前的课也出现过,试举些例子。

[解答]:

1、“……他滑滑的明亮着,象涂了‘明油’一般,有鸡蛋清那样软,那样嫩”。

(《绿》)

3、“……绿茸茸的草板,象一支充满幽情的乐曲”。

(《长江三峡》)

[解析]:

作者不仅描绘了叶子、花、荷香的静态美,还描绘了它们动态的神韵。

用了“颤动、闪电、霎时、传过”等词,传神微妙地写出了一刹那间,往往不被人注意的动态。

这是作者用词的精妙之处。

 八、小结

  本文写夜游的动机、夜游的联想。

从出门到回家,叙述线索清晰而有变化,结构自然严谨。

写景层次分明而富有特征,朦胧的景色与淡淡的喜悦和哀愁交融在一起。

借景抒情,情景交融。

语言优美、凝练而传神。

运用比喻、联想、衬托等手法把景象表达得极其真切而富韵味。

附注:

板书

    一、缘由:

颇不宁静、忽然想起            

    二、               荷叶  亭亭 形态美 零星点缀  

               荷      荷花   如明珠、如星星(光)

                           荷香:

缕缕—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    动态美

                            荷波    凝碧(色)   

    荷                    流水:

脉脉(态)   静态美

    塘                     

    月              (正面)月光:

  如流水—流动

    色               (反面)树:

重重、阴阴(沉郁)

                      (自远而近)   灯光:

没精打采(月色迷离)

                            蝉鸣、蛙叫

                 

    

教学后记

学生基本上在平时的生活中都见过荷塘,但是朱自清笔下的荷塘是他们不曾见过的。

本文意在结合文章的背景,理解作者的感情。

在课堂教学中大多数学生都没能积极思考,但也不乏开小差的,在今后的教学中应多关注这些学生。

实习生课堂试教教案3

备课时间2011年10月15日

教学课题

《我有一个梦想》

年级班次

高一9班

授课时间

2011年10月

课时数

2

1、了解本文的背景及主要内容;

2、在诵读中体会比喻、排比等修辞手法的运用;

3、体会全文激情飞扬、极富感召力的语言特点,并学习运用到写作中去,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教学重点

结合语境,联系时代背景,揣摩重点语段和词语的深层含义及强烈的感情色彩

教学难点

学习全文激情飞扬、极富感召力的语言特点,并运用到写作中去。

教法设计

演讲法、讨论法

课型

演读课

教具

多媒体课件、

原任教师签字:

年月日

教学过程及时间

一、导入

两千两百多年前亚圣孟子曾经说过:

“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意思是爱别人的人别人永远爱他,尊敬别人的人别人永远尊敬他,而在此两千年后的1963年在美国也有一个人高喊出“爱心是我们唯一的武器”,他就是人类良知的代表,黑人世界的明星——马丁•路德•金。

二、基础——我们今天学习《我有一个梦想》这篇演讲稿,以纪念这位伟大的黑人民权运动领袖。

课前大家已经预习过了,作为一位黑人民权运动领袖和诺贝尔和平奖获得者,马丁•路德•金的梦想一定是与众不同的,下面请一位同学讲一下你对他的梦想的理解?

1、梦想是什么:

让黑人享有政治平等权;拥有正义和自由;消除种族歧视和隔离;黑人和白人能和睦共处,亲如兄弟。

(概括:

用非暴力手段争取自由、民主、平等)

2、为什么要实现:

黑人仍然生活在受歧视和贫困的环境中,美国没有实现百年前自由的诺言,今天讨回权利已是迫不及待的事,如若不能实现,美国社会将出现动荡。

3、怎样实现:

采用非暴力手段,团结白人、长期坚持以彻底达到目的,坚决、毫不退缩、彻底。

三、赏读——演讲一定要煽情,一定要让听众与自己产生共鸣,作为一位黑人政治领袖,马丁•路德•金的演讲一定是充满激情而又极富感召力的(多媒体播放一段马丁•路德•金演讲的原声录音),虽然他讲的是英文,我们也听不大清楚,但仍能受到他的激情的感染,请大家散读一遍课文,讨论一下,文中哪些地方最有感染力,为什么?

应该怎样朗读?

(多媒体显示问题)

散读、讨论、交流、朗读(个读,小组齐读,全班齐读相结合)。

第2、3自然段——明确:

是作者揭示黑人的现今生活的,同时又是演讲的开始,因此读时既要充满激情,又要沉痛有力。

本段中前边有三个相连的“今天”,这三个“今天”在读时既要一气呵成,又需要每一次的语调都比前有所抬升;需要重读的词有“必须正视”“隔离”、“歧视”、“穷困”、“萎缩”、“自已”、“故土家园”。

第三自然段,在读时整体语调可略和缓一点,但重点词语依然要注意,如:

“每一个美国人”、“所有的人”、“生存、自由”、“追求幸福”、“权利”。

第5、7、8段——明确:

经过3、4两自然段的平缓之后,第5段作者的情感再次抬升。

为了满足这种情感的张扬,作者一口气连用了四个排比句式“现在是……时候”,一方面这是情感发泄的需要,另一方面这种排山倒海的语势也加强了内容的表达,极强地突出了为自由平等而战的重要性,至于7、8自然段,因其内容讲的是斗争的策略,所以它的语调是平和的。

是理智的,是语重心长的。

10到14自然段——明确:

针对“热心人”的质问,甚至可以说是一种挑衅,“你们什么时候才能满足?

”(这里边有潜台词:

贪得无厌;你们就不该提这样的要求等等)。

面对黑人的现状,面对此公的质问,作者定会义愤填膺,怒不可遏,一串条件式(只要……就……)排比句,如出膛之弹,似喷井之油;如江海汹涌,似急风扫云。

铿锵有力,掷地有声。

第18段到第25段——明确:

本段快要接近演讲的尾声,从内容上讲是对末来的展望与描绘,和前边一段相比,应舒缓一些。

作者驰骋想像。

放纵而又不失中心;舒缓而又富于感召,设喻精巧,令人向往;深情贯注,给人光明,无限的憧憬,美好的末来,无不在作者的演讲中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

他想黑人之所想,说黑人之所说,但这还不够,他想黑人之所未想,说黑人之未说,这正是他作为黑人政治领袖的杰出之处,也是其振臂一呼,应者云集的原因。

四、拓展——从他的演讲中,我们感受到他的深情,他的憧憬,其实作为学生,我相信每一位同学也都有自己的梦想,课前我请大家也以“我有一个梦想”为题写过一篇作文,下面请几位同学也以演讲的形式来跟大家分享他的梦想。

五、课后作业——请每位同学把自己写的《我有一个梦想》修改成演讲稿,整理在随笔本上。

 

教学后记

这堂课的亮点在于后两部分的赏读和拓展,可以充分的体现二期课改自主、合作、体验、发展的理念,但课前若没有充分的准备,是不会达到这样的效果的,于是我想,是不是每节课都能有这样充分的准备呢当然不能,可是怎样才能解决时间紧,课文多,学生自由支配时间少的矛盾,这只有靠我们不断地总结,不断的努力。

实习生课堂试教教案4

备课时间2011年10月25日

教学课题

《邹忌讽齐王纳谏》

年级班次

高一9班

授课时间

2011年10月

课时数

2

1、认识除弊纳谏在当时的积极作用和在今天的借鉴意义。

2、了解《战国策》这部国别体史书的基本情况及其在中国文学和史学上的地位。

3、理解和掌握文中重点文言词语的意义和用法。

4、提高借助语境推断文言实词意义的能力。

教学重点

本文记述了邹忌以自己的生活感受为喻,讽劝齐王纳谏除蔽的故事。

如何较全面、正确地认识邹忌这个人物形象。

教学难点

1、理解和掌握文中重点文言词语的意义和用法。

2、提高借助语境推断文言实词意义的能力。

教法设计

朗读法、讨论法

课型

新授课

教具

多媒体课件、

原任教师签字:

年月日

教学过程及时间

第一课时、第二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语:

唐太宗说:

“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

”历代君主要成就一番霸业,身边没有几位敢进谏言的大臣是不成的;而劝谏能否奏效,一要看做君王的是否贤明,二要看谏者是否注意了进谏的艺术,使“良药”既“爽于口”,又“利于病”。

战国时齐威王非常幸运遇到了这样一位贤臣——邹忌。

而这位以雄辩著称的谋臣的讽谏之法更是令人叫绝。

今天,我们就欣赏选自《战国策》的历史散文《邹忌讽齐王纳谏》。

二、解题

1、标题“邹忌讽齐王纳谏”巧妙地用一个兼语句式点明了文章内容地两个方面:

邹忌讽齐王,齐王纳谏。

2、邹忌,齐国的谋臣,历事桓公、威王、宣王三朝,以敢于进谏和善辩著称。

齐威王他继位之初,好为淫乐,不理政事,谋士淳于髡乃以隐语进谏曰:

“国中有大鸟,止于王庭,三年不飞不鸣,王知此鸟何也?

”齐威王听后顿悟曰:

“此鸟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

”从此后,齐威王励精图治,修明政治,齐国大治。

三、提供有关《战国策》与战国的资料

《战国策》由于书中主要记载的是战国时策士们的言论和行动,所以传到西汉末时,由刘向整理校正后定名为《战国策》。

是先秦历史散文中的一枝奇葩,它对后世史学和文学的影响极为深远。

四、引导学生有目的地朗读课文。

(一)初读课文,读准字音。

(二)再读课文,读清句读。

五、学生根据文下注释,初步理解课文内容。

(可逐段讲解)

六、布置作业:

熟读课文,依据注释试译全文,并根据自己的理解画出重点字词。

第二课时

一、检查学生课后学习情况,教师对本文教学重点予以强调

1.理解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邹忌讽齐王纳谏(讽:

用委婉的语言暗示、劝告或指责。

谏:

臣子向国君提出的意见。

)能谤讥于市朝  (公开指出。

谤,公开地指责,没有贬义;讥,微言讽刺。

注意区别:

诽,背地里议论、嘀咕)能面刺寡人之过者(指责)上书谏寡人者(信函,亦泛指文书、文件。

这里指奏章)期年之后(期,一周年叫期年;一整月叫期月)

2.词类活用:

1、朝服衣冠(朝,名词作状语;服,名词作动词)2、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美,形容词意动用法)3、能面刺寡人之过者(面,名词作状语)4、闻寡人之耳者  (闻,动词使动用法)

3.一词多义

1、修a.乃重修岳阳楼(建造)b.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整治)c.雨村便急忙修书(撰写)d.邹忌修八尺有余(长,高)

2、朝

a.相如每朝时常称病《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上朝

b.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战国策•邹忌讽齐王纳谏》朝拜

c.于是入朝见威王《战国策•邹忌讽齐王纳谏》朝廷

d.朝服衣冠《战国策•邹忌讽齐王纳谏》早晨(zhāo)

3、孰

a.我与城北徐公孰美代词,谁

b.孰视之,自以为不如同“熟”,仔细。

4、诚

a.臣诚知不如徐公美(确实,的确)

b.帝感其诚《列子•愚公移山》诚心、诚意

c.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诸葛亮:

《出师表》确实、的确

d.今将军诚能命猛将统兵数万,与豫州协规同力,破曹军必矣《资治通鉴•赤壁之战》表假设,如果、果真

4.古今异义

1、今齐地方千里(土地方圆)2、宫妇左右莫不私王。

(国君旁边的近臣)

3、明日,徐公来。

(古义,第二天。

今义,今天的下一天。

5.句式

1、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判断句)2、忌不自信 (宾语前置)3、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

(省略句)4、我孰与城北徐公美(介词结构后置句)5、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判断句,兼介词结构后置)6、王之蔽甚矣  (被动句)

二、品读赏析。

1、邹忌是由一件家庭琐事联想到国家政事的。

这件家庭琐事是什么?

明确:

邹忌向他的妻、妾与客提出自己与徐公谁美的问题。

2、由于感情的不同及身份地位的差异,其妻、妾、客回答问题时的语气有差别。

有何不同?

请从原文中找出并说明其感情色彩。

其妻曰:

“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

”感情色彩是由衷的赞美,口气亦毋庸置疑。

妾曰:

“徐公何能及君也!

”感情色彩是讨好,口气有点勉强。

客曰:

“徐公不若君之美。

”感情色彩是礼貌、尊重,口气有点客气。

(可让三位同学分角色表演。

3、面对妻、妾、客的程度不同,或真或假的赞美,邹忌的态度如何?

面对赞美,邹忌并未得意忘形。

“明日,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

暮寝而思之,曰:

‘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可见邹忌很有自知之明。

4、邹忌是如何“讽”齐王的?

邹忌入朝后,并未单刀直入向威王进谏,而是以“闺房小事”谈自己的体会,然后以类比的方式委婉进谏。

三、分析本文在说理以及记叙上的特点。

本文采用了“三叠法”,从头至尾一直使用三层排比的手法写作

教学后记

学生进入高中后开始学习一些较难的文言文,在一定程度上学生还是不喜欢学习文言文。

因此在今后的教学中应把较难的知识点简单化,使学生爱学、能学会。

实习生课堂试教教案5

备课时间2011年11月15日

教学课题

《寡人之于国也》

年级班次

高一9班

授课时间

2011年11月

课时数

1

一、了解孟子的仁政思想。

 

二、理解文言常用词语和句式。

 

三、通过朗读体会孟子长于雄辩的语言特色。

 

教学重点

理解文言常用词语和句式。

教学难点

了解孟子的仁政思想。

 

教法设计

朗读法、讨论法

课型

新授课

教具

多媒体

原任教师签字:

年月日

教学过程及时间

一、解题

孟子主张行仁政,强调“民贵君轻”,重视民心的向背。

提出“性善”论。

曾游说齐宣王、梁惠王,宣传他的政治主张,但始终未被采纳。

《孟子》的文章很雄辩,感情强烈,辞锋犀利。

在宣传主张、论辩事理时,常能分析对方的心理,因势利导,步步深人,层层进逼,以使自己的论辩最后获胜。

《孟子》还善于运用譬喻来说明道理。

二.本文学习的知识点

①掌握本文的通假字:

“直”—“只”;“无”—“毋”,“颁”—“斑”;“涂”—“途”

②正确分辨古今异义词,如“寡人”“河”“请”“走”“或”“嘶”。

③准确使用一词多义的词。

如:

“于”、“王”,“以”“食”“之”。

④注意词类活用的词。

“鼓”、“树”、“衣”、“谨”、“王”。

三.用课文原话回答以下问题,目的帮助学生理清思路。

①孟子是怎样说明梁惠王移民移粟的措施与“邻国之收”并无本质区别的?

②孟子认为只有实行“仁政”,才能以“王道”统一天下。

他的“仁政”的具体内容是什么?

③孟子是怎样批评当时统治者不顾人民死活的?

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殍而不知发,人死,则曰:

“非我也,岁也。

”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

“非我也,兵也”?

(1)本文中心内容是什么?

本文记载了孟子和梁惠王的一次对话,围绕“民不加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