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生科学学习与科学思维培养.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9155530 上传时间:2023-05-17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32.5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学生科学学习与科学思维培养.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中学生科学学习与科学思维培养.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中学生科学学习与科学思维培养.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中学生科学学习与科学思维培养.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中学生科学学习与科学思维培养.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中学生科学学习与科学思维培养.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9页
中学生科学学习与科学思维培养.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9页
中学生科学学习与科学思维培养.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9页
中学生科学学习与科学思维培养.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9页
中学生科学学习与科学思维培养.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9页
中学生科学学习与科学思维培养.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9页
中学生科学学习与科学思维培养.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9页
中学生科学学习与科学思维培养.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9页
中学生科学学习与科学思维培养.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9页
中学生科学学习与科学思维培养.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9页
中学生科学学习与科学思维培养.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9页
中学生科学学习与科学思维培养.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9页
中学生科学学习与科学思维培养.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9页
中学生科学学习与科学思维培养.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19页
亲,该文档总共19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学生科学学习与科学思维培养.docx

《中学生科学学习与科学思维培养.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学生科学学习与科学思维培养.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中学生科学学习与科学思维培养.docx

中学生科学学习与科学思维培养

中学生科学学习与科学思维培养

——新课标下学生学习策略与科学思维能力发展的研究

开题报告

广州市聚德中学课题组

课题名称:

新课标下学生学习策略与科学思维能力发展的研究

课题类别:

主课题编号:

DBB010523

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重点课题《学校科学教育与学生科学素质及创造性培养的心理学研究》之子课题

课题负责人:

赵群力

研究时间:

2002年10月—2005年7月

一、课题的提出

(一)新课程标准对基础教育的冲击与影响

1、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意义

课程改革它是整个基础教育改革的核心内容。

由于课程集中体现了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课程是实施培养目标的施工蓝图,课程是组织教育教学的最主要的依据。

纵观中外教育改革,无不是把课程改革放在突出位置,把课程作为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加以改革和建设。

在当前突出地强调课程改革是因为我国现行的基础教育课程教材体系不适应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要求,不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

基础教育是科教兴国的奠基工程,对提高中华民族素质,培养各级各类人才,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全局性、基础性、先导性的作用。

”我们必须从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高度,从提高民族素质增强综合国力的高度,来认识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是有重大意义的。

2、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特点

本次课程改革绝不是对现行课程结构的简单调整和修正,而是一场反映时代精神的革命性改革,是对与当今社会发展严重脱节的“应试教育”课程体系的重建。

本次课程改革有两个基本特点:

①、理念上是全新的,突出表现在教育价值观的根本转变上,新课程的教育价值观是,教育要关注人,关注每一个人,关注每一个人的生活、生存和发展;教育要着眼于全民族素质的提高,致力于综合国力的增强。

新课程始终秉持民主、科学、开放的理念,坚持把学生看成是教育的真正主体,注重体现课程本身的引人入胜之处和课程的个性发展价值,让每一个学生的个性都得到充分发展。

通过本次课程改革真正实现中国基础教育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向,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一代新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②、内容上是整体的,整个改革涉及到培养目标的变化,课程结构的改革,国家课程标准的制定,课程实施与教学改革,教材改革,课程资源的开发,评价体系的建立和师资培训以及保障支撑系统等,是一个课程改革所牵动的整个基础教育的全面改革。

这场课程改革是基础教育的全面变革,在本质上,它是一种文化重构,它将培植一种富有时代气息、体现时代精神的新型文化。

本次课程改革将形成一种课程改革的可持续性发展的机制,意味着,课程改革不是一次一次来搞的,更不是一劳永逸的。

课程改革是持续的、开放的。

3、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对教育的新要求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提出的六大目标,极富创新意义。

此次课程改革是一个意义重大、影响深远、任务复杂艰巨的系统工程,整个改革涉及培养目标的变化、课程结构的改革、国家课程标准的制定、课程实施与教学改革、教材改革、评价体系的建立、课程管理机制的建立等,是一次完整意义上的课程改革,同时也对教育提出了新要求。

①、实行三级课程管理,国家、地方和学校承担不同的权力与责任,充分调动各个方面的积极性,进一步形成新的课程管理机制,促进课程资源的开发和教材的多样化,改变以往课程管理过于集中而导致“校校同课程、师师同教案、生生同书本”的局面。

②、在教科书建设方面采用“抓大放小”的原则,为教科书的“一标多本”建立前所未有的课程开发平台,让教科书走向市场,鼓励社会各界学有专长的人士参加到教科书建设中来。

同时为了确保教科书的质量,国家将制定相应的管理政策,即教科书编写资格认定制度与教科书的审定制度。

本次课程改革的重点之一是如何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即倡导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学习方式。

“教学规范”将从“灌输中心的教学”转型为“对话中心的教学”。

真正的“学习”,不能停留于单纯的“知识的记忆”,而应当是学生主动地参与“知识的建构”,这是一种交互作用的能力观。

学习不仅是人与人之间的交互作用,也是人与环境之间的交互作用。

能力的形成与发展不是孤立的,总是处于一定的情境之中的。

最大限度地拓展学习空间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学会学习”,成为学习的主人。

通过自主、探索与合作的学习方式,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得到培养,培养了批判意识和怀疑意识,从而在学习中培养科学的思维能力。

③、有效教学的评价。

有效教学是指一段时间教学以后,以学生有无进步或发展作为教学有否效益的指标,用以衡量教师引起、维持或促进学生学习的所有行为是否得当的教学。

为此,要改变现在教学评价偏重终结评价,偏重对教师教学的评价,强调教学过程评价和目标管理;要立足于学生是否有长进、学生的收获是否达到教学的目标要求,如何建立以发展性、有效性教学评价来评价教学实施,从而实现每个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关于中学生学习策略问题的研究及其意义

1、学习策略的本质与内容

什么是学习策略?

根据文献可归纳为如下四种观点:

①把学习策略看作是内隐的学习规则系统。

②把学习策略看作是具体的学习方法或技能。

③把学习策略看作是学生的学习过程。

④把学习策略看作是学习的程序与步骤。

据此,我们认为学习策略是指学习者在学习活动中有效学习的程序、规则、方法、技能及调控方式。

它既可是内隐的规则系统,也是外显的操作程序与步骤。

关于学习策略我们从教育的角度上看,根据学习的进程把学习策略分为信息选择策略、高效记忆策略、信息编码策略、思维策略、元认知学习策略。

2.影响学习策略形成与发展的因素

影响学习策略形成与发展的因素可分为两个方面:

一是学生内在的因素,二是学生外在因素。

内在的因素包括学生的年龄特征、智力水平、原有知识背景、学习归因方式、自我效能感以及原认知水平;而外在的因素则包括学习材料的难度、学习时间的长短、教学信息的反馈调节、教师因素、学校背景及家庭背景等。

3.学生学习策略培养可能性与必要性

所谓学习素质是有效学习所要求的观念、动机、能力、方法。

这些学习素质,需要对学生进行学习策略的培养。

《学会生存》中指出:

“要实现每一个人的自学愿望,就必须不仅在中小学和大学,而且也要在其他地方,在各种条件和环境下,交给他各种方法、工具和诱因,使自学成为富有成果的活动。

”帮助学生解决学习上的问题:

学生以学为主,学习构成学生的主要生活内容。

学习上的成功与愉快,标志着学生的生活质量,影响其一生的成长。

但是,实际上,学生在学习上存在着比较普遍的问题,影响着他们的学习质量和生活质量。

帮助学生克服学习上的障碍,提高学习质量和生活质量,培养学生学习策略是非常必要的。

学习策略需要专门教学而且是可教的。

①策略性思维实际上是受规则指导的行为,可以使用传授的教学技术进行训练,那么学习策略也可以被专门教学。

②策略性思维虽具有内隐性特点,但只要使用恰当的方法,可以揭示、分离学习活动中策略形成分及其操作程序。

③策略通过直接的专门的教学,不仅可极大地增强学生对策略的意识性与敏感性,而且可大大缩短学生获得策略的进程。

我们认为学习策略的专门教学和培养是可行的、必要的,也是有效的。

最重要的问题是,如何发展一系列有效的技术,对学习策略进行可靠的识别、测量和描述?

如何针对不同学生的年龄差异、个性特点选择可教的学习策略,确定相应的教学模式、教学技巧,促使学生获得的策略能够运用不同的情景?

(三)、关于中学生科学思维能力的研究

1.我国科学教育的现状与问题

2001年,中国科普研究所在全国各地31个省、市、区进行了调查,共调查了62所大学和91所中学的11800名青少年。

调查结果显示,青少年正在失去创造发明的兴趣,有17.4%的青少年“不打算在任何领域进行创造,不关心这个”,比1998年的10.2%增加了7.4%;24.7%地人认为“发明是专业人员地时,与我关系不大”,比1998年的12.2%增加了12.5%。

而赞同“创造能力是人人具有的潜在能力,是人类普遍存在的能力”的观点的,有1998年的62.5%减少到60.1%;赞同搞小发明“有助于培养自己观察、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的,有1998年的67.9%减少到57.5%.。

从中可以看出,我们的学科教育的水平还比较低,造成了我们科技人才队伍的后劲不足,缺乏创新精神。

我国至今在本土上无一人获得过诺贝尔奖,国家自然科学奖中的一等奖一再空缺。

这些事实说明中小学学科教育到了非改不可的时候了。

只有“国兴科教”,才能“科教兴国”。

但现行的学科教育中出现不少问题如:

①学科教育“应试”倾向严重,影响了学科课程的均衡。

在“为升学奠定知识基础”的指导思想影响下,初中学科教育中的物理、化学,出现“拨高”教学要求、增加授课时间、进行“大运动量”训练等现象。

学校中的领导、教师、学生及家长总认为物理、化学是主课,而生物、地理是副科,因此出现了两重(物理、化学加班加点)、两轻(生物、地理被任意减少课时)的现象。

②学科教育不得法,影响了义务教育的实施。

由于学科课程门类多,知识内容偏多、偏难,课业负担重,基础较差的学生跟不上,造成流生现象。

据统计,流生与数、理教材较难有关。

物理学科在初二上学期的后期学生成绩分化,好的占20%,中等65%,差与极差占15%,再加上数学难度也加大,学习跟不上而造成大量流生(其中初二流生最严重)。

由于课程门类多,每位教师都只关心自己所教的学科,竞相提高要求布置作业,而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文明行为的训练却职责不清,难以落实到实处。

③学科教育与实际联系不密切,影响了一部分学生的发展。

学生毕业参加工农业生产后,感到实用知识和技能掌握很少,所学的课本知识与实际生产、生活联系不上。

综合应用物理、化学、生物、地理等自然科学知识的能力更差,在校所学的知识,强调学科的系统性。

纯理论的多,与工、农业生产脱节,参加工作后,要经过较长时间岗位培训和进修,才能逐步适应工作。

回乡务农一样,要从头学起。

2.当前中学生科学思维培养的基本途径与方法

传统科学教育在于强调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主导作用,忽视学生的主体参与;强调教材、课本内容在学生知识经验中占据强势地位;强调教材、书本知识的绝对正确性和权威性,不重视学生自身的自主体验;强调全体受教育者的统一性,忽视每一个学生作为不同的个体所具有的差异性,等等。

从目前教育已经存在的问题来看,这些缺陷和弊端又集中表现为,教育本身的僵化和单一而不同程度上压抑了学生的灵活性和创造性,限制了学生自身思维能力的自由多样发展,造成思维过程的单一和统一,甚至无形之中在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中设置了障碍,形成了牢固的模式,或者说思维定势。

这一方面使得学生习惯于沿用自己所熟悉的固定思路去思考问题,表面上看去似乎驾轻就熟、得心应手,另一方面也在不同程度上妨碍了学生的思维的灵活性,将思路束缚在无形的框框内,造成思维狭窄、单一、刻板、僵化,最终影响到学生创造力的发挥。

我们现行的教育一向偏重知识的传授,把全部注意力都放在了背记,因而使思维的训练遭到了忽视和冷落。

同时科学思维的教育完全是放在课堂上,忽略了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去开发思维能力的发展。

(四)本校教育改革的困境与出路

当前,我校教师的教学理念还停留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师负责教,学生负责学,教学就是教师对学生单向的“培养”活动。

它表现为:

一是以教为中心,学围绕教转。

教师是知识的占有者和传授者,对于求知的学生来说,教师就是知识的宝库,是活的教科书,是有学问的人,没有教师对知识的传授,学生就无法学到知识。

所以教师是课堂的主宰者,所谓教学就是教师将自己拥有的知识传授给学生。

教学关系成为:

我讲,你听;我问,你答;我写,你抄;我给,你收。

在这样的课堂上,“双边活动”变成了“单边活动”,教代替了学,学生是被教会的,而不是自己学会的,更谈不上会学了。

二是以教为基础,先教后学。

学生只能跟着教师学,复制教师教授的内容。

先教后学,教了再学,教多少、学多少,怎么教、怎么学,不教不学。

教支配、控制学、学无条件地服从于教,教学由共同体变成了单一体,学的独立性、独立品格丧失了,教也走向了其反面,最终成为遏止学的“力量”。

教师越教,学生越不会学、越不爱学。

同时,学生的学习方式单一、被动,学生死记硬背,“题海”训练的情况普遍,缺少自主探索、合作学习、独立获取知识的机会。

学生的这种“传统”的学习方式是建立在学生的客体性,被动性,依赖性的一面上,导致了学生的主体性、能动性、独立性的不断销蚀,造成学生的学习兴趣不浓,热情不高,没有在学习上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同时在学习上对成就感的缺失,学习兴趣、学习品质和意志方面造成负面的影响,从而使学生的思维能力没有得到充分的培养和发展。

学校地处城乡结合部,社区教育气氛淡薄,对教育的认可度低,学生,家庭,社区都对学校教育造成一定的阻碍,形成学校教育的难点。

如何才能改变学校的这种状况?

促使学校在新一轮的教育改革中快速发展,这是我们要解决的。

从当前教育发展的总体情况分析,新的课程改革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举措与关键,这种改革一方面在课程功能、结构、内容、实施、评价等多个方面提出了新的要求;另一方面要求我们的教育工作者树立新的教学观与学习观,在一个知识爆炸、信息膨胀,科学技术高度发展又日益大众化的社会里,不仅要传授知识,更应该注重学生的学习能力与科学思维能力的形成与发展。

基于此种考虑,本研究力求在新的课程标准指导下,就如何有效促进中学生的学习策略与科学思维能力发展等问题进行探索研究,以期全面推进我校的教育改革,提高教育教学水平。

二、课题研究的目的、意义

(一)以科研兴校,以教研促教

通过课题的研究,提高学校的教育行政管理,完善管理制度,从管理上达到科学、规范化,形成人文规范的管理模式,形成新课标下教师、学生有效的评价体系,逐步使学校由区一级学校向高层次、向名校迈进。

建构我校课堂教育、教学管理模式,形成教研、科研氛围,更新教师的教育、教学理念,使教师的素质得到提高,使每位教师在教研、科研意识、能力上有所提升,对教育、教学工作产生极大的指导和推动作用。

(二)使学生形成科学的学习策略,发展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

本课题的研究着眼于新课标下学生学习策略与科学思维能力发展的研究,力求探索出符合我校实际情况的教育教学方式、方法,争取大面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通过课题的研究使学生的学习观念、方式、方法都得到改善,从中形成我校教学质量稳步上升的态势,教与学的方式、方法得到提高,同时提高学生对学习的认识,从而改变自己,形成科学的学习策略,使自己的学习方式、方法更科学、更完善。

(三)优化教育资源、培养优秀人才、形成优质教育

就学校来说,教育资源如何配置和利用是十分重要的。

如教师的工作特点是个体劳动,如何发挥教师的集体力量和智慧,是一所学校有无凝聚力,有无发展动力的课题;学校的教学设备、藏书如何发挥其应尽的作用,同样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因素;学校文化氛围的营造和特色的形成;社会、家庭在教育教学中的地位、作用,也是资源利用和优化的课题;学生的个体差异如何进行分层教学,“因材施教”等等,都要用优化教育资源的眼光、培养优秀人才的目的、最终形成我校优质教育这一目的。

为海珠的“教育强区”、广州的“教育强市”、作出应有的贡献。

三、课题研究的基本内容

(一)新课程标准的教学观与学习观的研究

教学不是优秀教师展示其受业技巧的一种表演活动。

长期以来,传授课程是教师的工作,研究课程则是专家们的特权。

这种“制度课程”把课程与教学二者完全分割开来,是一种典型的单向思维方式。

教师只是既定课程的阐述者和传递者,学生只是既定课程的接受者和吸收者。

课程是“专制”的一方,而教学则成为被控制的一方,课程与教学走向二元对立,二者机械地、单向地、线性地发生关系。

这种“制度”安排的课程与教学关系,使预定的课程内容具有权威性和控制教师的作用,而教师的教学活动也就被规定和限制在狭小的操作层面上了,这很容易造成教师能动作用的弱化和主体性消解,而课程被凝固和封闭以后,又必然使自身的生机与活力丧失殆尽。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体系在课程功能、结构、内容、实施、评价和管理等方面,都较原来的课程有了重大创新和突破。

作为课程实施主体的教师,如何从自己面临的现实情境和客观条件出发,充分理解国家课程改革纲要的精神,对课程改革表现出更多的“专业关切”,根据实际情况不断地“调试”(即对个人的教学习惯、行为方式、角色地位、教学策略以及课程的目标、内容、学习安排等进行调整),并且积极地参与到课程文化的重建和课程开发的创建活动中来,是每一位教师在课题研究中所必须做出的回答。

课程与教学是相互作用,有机整合的关系。

课程观决定教学观,并因此决定教学改革的深度、广度;另一方面,教学又对课程建设具有积极的能动作用,直接影响着新课程的实施与推进。

教学就不只是忠实地实施课程计划(方案)的过程,而更是课程创生与开发的过程。

这是新课程所倡导的教学观。

1、如何提高教师的课程意识和激发教师的参与意识。

以往学科本位论的观念和消极被动执行的做法严重地制约和打击了教师的课程参与和开发意识。

在新课标下,教师要研究各个层次的课程知识(包括国家层次、地方层次、学校层次、课堂层次和学生层次的课程知识)以及这些层次之间的关系;要主动提高和增强课程建设的能力,使国家课程和校本课程在学校、在课堂实施中不断增值、不断丰富、不断完善;教师要锻炼并形成课程开发能力,新课程越来越需要教师开发本土化、乡土化和校本化的课程的能力;教师要培养课程评价的能力,学会对各种教材进行评鉴,对课程实施的状况进行分析,对学生学习的过程和结果进行评定;教师如何促进学生积极参与到课程建设中来,并通过课堂上多层次的积极互动,不断“生成”新的课程内容,是进行教学研究的前提基础。

2、关于教学实施的理念的研究。

教学的本质是一种“沟通”与“合作”的活动,这里的“沟通”指师生、生生,师生与教学资源、媒体的“沟通”,“合作”指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合作。

教师怎样从课堂教学的“领导者”“权威”的角色转变为学生学习的“共同体”,学生学习的伙伴,并加强两个主体的沟通与合作。

3、何加强对教学方式与学习方式变革的认识。

教学方式是指教师在完成教学任务过程时基本的行为和组织、指导取向。

学习方式指学生在完成学习任务过程时基本的行为和认知取向。

要变革传统的教师为中心,以教师讲授占教学的大部分时间、一言堂、满堂灌的教学方式,才能促进学习方式的变革。

教师应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合作者和指导者,要重视培养学生以自主的、探究的、合作的、实践的方式进行学习。

教学改革要建构旨在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

4、教师如何对教材内容进行内化和外延,教材内容的心理化。

新课程实施更强调的是:

让教材内容更好地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和认知欲望;使教材内容同学生的经验与体验建立联系;搭起教材内容通向学生生活的世界的桥梁。

教师要研究如何使教材内容更切合学生的心理特点,激发他们的联想与创意。

教材内容的问题化:

把学习知识的过程变成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过程。

教材内容的操作化:

教师要引导学生在“做中学”“用中学”,要通过学生的“主动性作业”,帮助学生建构知识的“意义”,要科学地设计多样化的练习系列。

教材内容的结构化:

可以是提出教材内容的“纲要信号”,也可以利用“先行组织者”,还可以指导学生“组合相关知识”和“建构知识系统框架”。

教材内容的最优化:

基于对多元智力的理论认识,每个人的智力组合是有差异的,其中某几种智力高些,形成个性和学习上的差异。

教师应该认识到每个学生都具有个性、潜能的差异,如能创设一定的教育环境,给予时间,则每个学生都是可以教好的。

因此教师要尊重学生人格、爱护学生,要让学生的个性、潜能尽量发挥,要因材施教。

5、对有效教学的评价:

有效教学是指一段时间教学以后,以学生有无进步或发展作为教学有否效益的指标,用以衡量教师引起、维持或促进学生学习的所有行为是否得当的教学。

为此,要改变现在教学评价偏重终结评价,偏重对教师教学的评价,强调教学过程评价和目标管理;要立足于学生是否有长进、学生的收获是否达到教学的目标要求,如何建立以发展性、有效性教学评价来评价教学实施,决定了每个学生的全面发展的实现;教师行为应促进学生“想学”,明确学什么,使学生易学。

各学科课程标准结合本学科的特点,加强过程性、体验性目标,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亲身实践、独立思考、合作探究,从而实现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改变单一的记忆、接受、模仿的被动学习方式,发展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学生的学习过程不仅仅是刺激和反应的简单过程,而是要经历选择、接受外界刺激信息、信息储存、信息判断处理、新信息与原有信息结构进行重组建构的过程,学生的学习过程是一个主动建构的过程,强调学习的积极性、建构性、累积性、目标指引性、诊断性与反思性、探究性、情境性、社会性以及问题定向的学习、基于案例的学习、内在驱动的学习等。

学生的学习策略将从过去单一,被动的转变为积极和主动、多元化的学习方式,特别提倡自主、探索与合作的学习方式,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学生的主体意识、能动性、和创造性不断得到发展。

自主学习是一种元认知监控的学习,学生对为什么要学习、能否学习、学习什么、如何学习等问题都有自觉的意识和反应,学生能够对学习进行自我计划、自我调整、自我指导、自我强化上。

在学习活动前,能够自己确定学习目标,制定学习计划、选择学习方法、作好学习准备;在学习活动中能够对自己的学习过程、学习状态、学习行为进行自我观察、自我审视、自我调节;在学习活动之后,能够对自己的学习结果进行自我检查、自我总结、自我评价和自我补救。

通过自主、探索与合作的学习方式,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得到培养,培养了批判意识和怀疑意识,从而在学习中培养科学的思维能力。

(二)学生高效学习策略指导的研究

1、结合区域中学生学习动机的激励与开发:

①满足学生的认识需要的方法:

包括质疑问难,鼓励学生自己提问,制造认知矛盾,激发求知欲。

问题情景是激发认识兴趣和求知欲的方法,它造成学生心理与知识内容之间的不平衡。

学生要解决这种不平衡状态,就要通过认知活动,通过思考。

提供内容新颖新异的学习材料,新颖的知识,会引起人的好奇心和兴趣,通过新奇的活动的变化的方式呈现材料。

②满足学生成就需要的方法:

包括通过理想教育,使学生树立远大的目标,认识到学习的意义。

通过到工作现场参观访问,使学生感到自身素质与生活工作需要的差距,即环境的压力,认识到学习对工作与职业的意义。

帮助学生建立成功的自信心,认识自己的潜能,建立正确的自我概念。

对成功的给与奖励,对失败给与帮助。

通过学习的竞争,创造取得成就的机会。

揭示知识在生活实践中的价值和用途。

布置难度适当的学习任务,使学生获得成功,。

根据学生的水平程度,分层次提出学习要求、设置学习目标。

教给学生成功的方法。

③满足学生交往需要的方法。

包括课堂上及时反馈,多给肯定表扬,注意强化方法。

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关心学生。

④锻炼意志品质的方法。

包括榜样激励法、名人名言激励法、自我暗示、命令、要求、定规矩法、适当延迟做事的时间法,培养忍耐力、强身健体法、创设情景,进行挫折训练,克服困难。

⑤调节生理状态方法。

2、学习困难学生学习辅导策略:

学习困难学生的形成原因很多,时一个逐步积累的过程。

在教学过程基本矛盾是教师提出的教学要求与学生学习的可能性之间的矛盾,解决这个矛盾,学生就能达到教学要求,否则,就会产生学业不良现象。

因此,预防和克服学业不良,就是要理解教学要求与学生学习可能性之间不协调的问题。

在教学上可以使用以下的策略:

①适当降低教学要求。

②适当降低达标的速度。

③变换提要求的方式,使之更有效。

④对于教学目标的大成,要提供及时的反馈,充分发挥形成性评价的作用。

⑤对学习困难学生的进步多给表扬。

而在学习上的提高可以从以下几点进行策略辅导:

①给知识基础薄弱的学生进行知识补习。

许多学习困难学生由于以前知识基础大的不牢固,所以在学习新知识时,往往存在不能理解的困难,也就是缺乏“具体的学习准备状态”,好比取房子上的东西,需要垫台子才能够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