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人教版高二语文必修五综合测试题及答案2套.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9158099 上传时间:2023-05-17 格式:DOCX 页数:38 大小:63.6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最新人教版高二语文必修五综合测试题及答案2套.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8页
最新人教版高二语文必修五综合测试题及答案2套.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8页
最新人教版高二语文必修五综合测试题及答案2套.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8页
最新人教版高二语文必修五综合测试题及答案2套.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8页
最新人教版高二语文必修五综合测试题及答案2套.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8页
最新人教版高二语文必修五综合测试题及答案2套.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8页
最新人教版高二语文必修五综合测试题及答案2套.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8页
最新人教版高二语文必修五综合测试题及答案2套.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8页
最新人教版高二语文必修五综合测试题及答案2套.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8页
最新人教版高二语文必修五综合测试题及答案2套.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8页
最新人教版高二语文必修五综合测试题及答案2套.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8页
最新人教版高二语文必修五综合测试题及答案2套.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8页
最新人教版高二语文必修五综合测试题及答案2套.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8页
最新人教版高二语文必修五综合测试题及答案2套.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8页
最新人教版高二语文必修五综合测试题及答案2套.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8页
最新人教版高二语文必修五综合测试题及答案2套.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8页
最新人教版高二语文必修五综合测试题及答案2套.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8页
最新人教版高二语文必修五综合测试题及答案2套.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8页
最新人教版高二语文必修五综合测试题及答案2套.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8页
最新人教版高二语文必修五综合测试题及答案2套.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8页
亲,该文档总共38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最新人教版高二语文必修五综合测试题及答案2套.docx

《最新人教版高二语文必修五综合测试题及答案2套.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最新人教版高二语文必修五综合测试题及答案2套.docx(3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最新人教版高二语文必修五综合测试题及答案2套.docx

最新人教版高二语文必修五综合测试题及答案2套

最新人教版高二语文必修五综合测试题及答案2套

模块检测卷一

(时间:

150分钟 满分:

150分)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这是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建设的要求,也戳中了一些地方城镇化的软肋。

一些乡村在变为城镇的过程中,虽然面貌焕然一新,但很多曾经让人留恋的东西却荡然无存。

人们或多或少有这样的担忧:

快速的、大规模的城镇化会不会使“乡愁”无处安放?

要在城镇化进程中留住乡愁,不让“乡愁”变成“乡痛”,一个重要措施是要留住、呵护并活化乡村记忆。

乡村记忆是乡愁的载体,主要包括两个方面:

一方面是物质文化的记忆,如日常生活用品、公共活动场所、传统民居建筑等“记忆场所”;另一方面是非物质文化记忆,如村规民约、传统习俗、传统技艺以及具有地方特色的生产生活模式等。

乡村物质文化记忆与非物质文化记忆常常相互融合渗透,构成一个有机整体。

这些乡村记忆是人们认知家园空间、乡土历史与传统礼仪的主要载体。

在城镇化的过程中留住他们,才能留住乡愁。

这实质上是对人的情感的尊重。

至于哪些乡村记忆真正值得保留,这一方面可以借助一些科学的评价体系进行合理的评估,另一方面可以广泛听取民意,然后进行综合甄选。

在新型城镇化建设过程中,需要做好这方面的前期规划。

仅仅留住乡村记忆而不进行呵护,乡村记忆会逐渐失去原有魅力。

呵护乡村记忆,使其永葆“温度”,就要对相关记忆场所做好日常维护工作,为传统技艺传承人延续传统技艺创造条件,保持乡村传统活动的原有品质。

比如,对一些乡土景观、农业遗产、传统生产设施与生产方法等有意识地进行整理维护。

对于乡村中的集体记忆场所,如村落的祠堂、乡村的入口、议事亭、祭祀场所等,不可因为城镇化就让其全部消亡,而应对这些承载着人的情感和记忆的场所定期维修。

既要让当地居民生产生活更为方便,又要让游子在故乡能找到依恋感与归属感。

如果说留住和呵护乡村记忆是一种消极型的留住乡愁的话,那么,活化乡村记忆则是一种积极型的留住乡愁。

活化乡村记忆,就是在新型城镇化进程中深度挖掘乡村记忆与乡村传统产业,进行精细化、产业化升级,将“文”“人”“居”与“产”融合在一起,让原来的乡村记忆在新型城镇化进程中充满生机活力。

这需要相应的公共设施与之配套,需要发展教育、医疗、商业、娱乐休闲产业等,使乡村记忆在新的时空条件下产生新的凝聚力。

(摘编自陆邵明《留住乡愁》)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新型的城镇化建设,如果在建设之余还能兼顾人文保护,就不会留下“乡痛”。

B.乡村记忆是居民情感所系和乡愁载体,在城镇化过程中,必须完好保存下来。

C.在城镇化过程中,定期维修乡村的集体记忆场所,是呵护乡村记忆的一种方式。

D.活化乡村记忆是指赋予乡村记忆新的文化内涵,使之成为相关产业的配套设施。

解析:

A项表述过于绝对。

B项“必须完好保存”错误。

D项“使之成为相关产业的配套设施”错误。

答案:

C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围绕着乡村记忆的保护,文章逐层递进地论证了留住乡愁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B.文章将乡村记忆分为物质文化和非物质文化两个方面,并论及了二者的有机联系。

C.文章提出以综合甄选的方式选择保留哪些乡村记忆,并举例说明了甄选的标准。

D.认为乡村与人的情感、记忆密切相关,这是文章论述城镇化与乡愁关系的前提。

解析:

C项“并举例说明了甄选的标准”错误,原文中没有这方面的信息。

答案:

C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如果能留住乡愁,就有可能避免城乡变迁中物质空间变化与人的情感发生冲突。

B.如果游子在城镇化的故乡找到依恋感和归属感,就说明故乡已活化了乡村记忆。

C.为了保护乡村记忆,在新型城镇化过程中,还应该考虑到当地居民的文化需求。

D.能对乡村记忆进行精细化、产业化升级,说明乡村记忆的内涵并非一成不变的。

解析:

D项“说明乡村记忆的内涵并非一成不变的”错误。

答案:

D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4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我们的裁缝店

李娟

在城市里,裁缝和裁缝店越来越少了,但在喀吾图,生活迥然不同。

这是游牧地区,人们体格普遍高大宽厚,再加上常年的繁重劳动,很多人身体都有着不同程度的变形,只有量身定做的衣服才能穿得平展。

我们租的店面实在太小了,十来个平方,中间拉块布帘子,前半截做生意,后半截睡觉、做饭,但这样的房间一烧起炉子便会特别暖和。

很多个那样的日子,狂风呼啸,昏天暗地,小碎石子和冰雹砸在玻璃上,“啪啪啪啪”响个没完没了……但我们的房子里却是温暖平和,锅里炖的风干羊肉溢出的香气一波一波地滚动,墙皮似乎都给香得酥掉了。

我们还养了金鱼,每次和顾客讨价还价相持不下时,我们就请他们看金鱼,这样的做法实在是这偏僻荒寒地带最不可思议的尤物——清澈的水和清洁的美艳在清洁的玻璃缸里曼妙地闪动,透明的尾翼和双鳍缓缓在水中张开、收拢,携着音乐一般……

这样,等他们回过神来,再谈价钱,口气也会软下来许多。

当地男人们很少进店。

最固执的是一些老头儿,偶尔来一次,取了衣服却死活不愿试穿,即使穿了也死活不照镜子,你开玩笑地拽着他们往镜子跟前跑,让他亲眼看一看这身衣服多漂亮,可越这样就越害羞,双手捂着脸,快要哭出来似的。

女人们就热闹多了,三三两两,不做衣服也时常过来瞅一瞅,看我们有没有进新的布料,如果有了中意的一块布,未来三个月就一边努力攒钱,一边再三提醒我们,一定要给她留一块够做一条裙子的。

库尔马家的儿媳妇也来做裙子了,她的婆婆拎着编织袋跟在后面。

量完尺寸我们让她先付定金,这个漂亮女人二话不说,从婆婆拎着的袋子里抓出三只鸡来——“三只鸡,换条裙子,够不够?

她定的是我们最新进的晃着金色碎点的布料,这块布料一挂出来,村子里几乎所有的年轻媳妇都跑来做了一条裙子。

她说:

“不要让公公知道啊?

公公嘛,小气嘛,给他知道了嘛,要当当(唠叨、责怪)嘛!

”“婆婆知道就没事了?

“婆婆嘛,好得很嘛!

”她说着拽过旁边那矮小的老妇人,“叭”地亲一口,“裙子做好了嘛,我们两个嘛,你一天我一天,轮流换着穿嘛!

她的婆婆轻轻嘟囔一句什么,露出长辈才有的微笑。

但是我们要鸡干什么?

但是我们还是要了。

还有的人自己选布来做,衣服做好后却凑不够钱来取,只好挂在我家店里,一有空就来看一看,试穿一下,再叹着气脱下来挂回原处。

有个小姑娘的一件小花衬衣也在我们这儿挂着,加工费也就八元钱,可她妈妈始终凑不出来,小姑娘每天放学路过我家店,都会进来对着新衣服摸了又摸,不厌其烦地给同伴介绍:

“这就是我的!

”穿衬衣的季节都快要过去了,可它还在我们店里挂着!

最后,我们先受不了了。

有一天,这孩子再来看望她的衣服时,我们就取下来让她拿走,小姑娘惊喜得不敢相信。

在那儿不知所措地站了好一会儿,才慢吞吞挪出房子,然后转身飞快跑掉。

裁缝的活不算劳累,就是太麻烦,量体、排料、剪裁、配零料、烫粘合衬、合缝……做成后,还得开扣眼,钉扣子,缝垫肩、锁裤边。

浅色衣服还得洗一洗,缝纫机常加油,难免会脏一点,而且烙铁也没有电熨斗那么干净,一不小心,黑黑的煤灰就从气孔漾出来,沾得到处都是。

是呀,从我们当裁缝的第一天起,就发誓一旦有别的出路,死也不会再干这个了。

但假如有一天不做裁缝,我们还是得想办法赚钱过日子,过同样辛苦的生活。

——可能干什么都一样的吧?

是这样的,帕孜依拉来做衬衣,我们给她弄得漂漂亮亮的,她穿上以后高兴得在镜子面前转来转去地看。

但是我立刻发现袖子那里有一点不平,就殷勤地劝她脱下来,烧好烙铁,“嗞——”地一家伙下去,烫糊一大片。

怎么办呢?

我们商量了半天,把糊的地方裁掉,用同样的布接了一截子,将袖口做大,呈小喇叭的样式敞开,还钉上了漂亮的扣子,最后又给它取了个名字:

“马蹄袖”。

但是后来,几乎全村的年轻女人都把衬衣袖子裁掉一截,跑来要求我们给她们加工“马蹄袖”。

干裁缝真的很辛苦,但那么多事情,一针一线的,不是说拆就能拆得掉。

当我再一次把一股线平稳准确地穿进一个针孔,总会在一刹那想通很多事情。

(有删改)

4.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作为游牧地区,喀吾图与城市“生活迥然不同”,读者由这一点出发会感受到裁缝店里的寻常事别有趣味。

B.养金鱼可以成为裁缝店独特的生意经,是因为金鱼转移了顾客的注意力,让他们在美的愉悦里一改平日的斤斤计较。

C.作者善于借小故事来表达情感,比如接受女顾客以鸡换衣,既是对她个人爱美之心的赞赏,也含有一种对质朴人情的认同。

D.本文记述了裁缝生活中温馨的插曲,但并没将这种生活过于浪漫化,一针一线辛苦踏实的劳动,才是平稳真切的生活感受。

解析:

B项“让他们在美丽愉悦里一改平日的斤斤计较”错。

答案:

B

5.结合上下文,分析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的含义。

(5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表达了作者对自己所从事的裁缝职业辛苦程度的充分理解;②从裁缝职业联想到其他职业,理解了每一种职业都有各自的辛苦和劳累,从而唤起对自己从事职业的热爱,理解了踏实辛苦劳动的重要意义。

6.本文的语言充满生活气息,请结合全文对此加以赏析。

(6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人物对话适当使用方言词,地方色彩较浓厚。

比如写到年轻媳妇做裙子,提醒别让自己的公公知道,说公公知道了要“当当嘛”;②叙述语言幽默风趣,轻松活泼,令人忍俊不禁。

比如年轻媳妇用三只鸡来换裙子,作者说“我们要鸡干什么?

但是我们还是要了”;③叙述语言如同拉家常,温和朴实之中又有深厚的情味。

比如“裁缝的活不算劳累,就是太麻烦”“但是后来,几乎全村的年轻女人都把衬衣袖子裁掉一截,跑来要求我们给她们加工马蹄袖”。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材料一 冈野信雄,日本神户的小工匠,30多年来只做一件事:

旧书修复。

在别人看来,这件事实在枯燥无味,而冈野信雄乐此不疲,最后做出了奇迹:

任何污损严重、破烂不堪的旧书,只要经过他的手即光复如新,就像施了魔法。

在日本,类似冈野信雄这样的工匠灿若繁星,竹艺、金属网编、蓝染、铁器等,许多行业都存在一批对自己的工作有着近乎神经质般追求的匠人。

他们对自己的出品几近苛刻,对自己的手艺充满骄傲甚至自负,对自己的工作从无厌倦并永远追求尽善尽美。

如果任凭质量不好的产品流通到市面上,这些日本工匠(多称“职人”)会将之看成一种耻辱,与收获多少金钱无关。

德国制造最值得信赖。

他们制定的标准严谨至苛刻,他们对细节的固执早已成为习惯。

即使一支铅笔、一把餐勺、一个菜篮,也都彰显着细腻的心思、独到的创意和恒久的品质。

很多人都梦想成就百年品牌,但百年品牌的打造需要全力以赴:

对每一处细节的关注、对目标达成的坚持、对科技创新的执着以及对消费者需求的洞察。

如同众多德国百年品牌,凭借精益品质在各自领域一骑绝尘的同时,更以创新的实践为行业带来深远的影响。

这就是工匠精神最完美的诠释,也是基业长青唯一的道路。

培养工匠精神,是从孩子就开始的。

我曾经多次到海外游学,从孩子们的身上,可以感受到他们快乐的心灵对未来的憧憬,他们的想象力没有被世俗的东西破坏和束缚。

这样的孩子从小没有被沾染上功利心,无论长大成人以后从事的工作是什么,他们都会倾注精力,认真做好,而不会以功利之心去衡量这份工作是让他卑微还是能够在人前炫耀。

这不正是培养工匠精神的土壤吗?

——时寒冰《中国怎样才能培养出工匠精神》

材料二 “追求卓越”“创造新鲜事物”,是“工匠精神”的核心。

中国有一个词可以与“工匠精神”匹配——匠心。

“匠心”意思是精巧的心思,技艺上的创造性。

有个成语叫“匠心独运”,就是“独创性地运用精巧的心思”。

唐人王士源的《孟浩然集序》说:

“文不按古,匠心独妙。

”这就是创新。

“匠人”有了初心,不断提升技艺,就有了“匠心”。

这就是创新,就是总理说的“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

能够“匠心独运”了,“匠人”就开始成长为“巨匠”。

“匠人”成为“巨匠”的过程,就是几十年如一日,下苦功追求卓越的过程;“匠人”成为“巨匠”的那一刻,也就是吉姆·柯林斯说的,完成从优秀到卓越的转变。

所以,从现实来说,工匠精神不是让大家只做一个工匠,而是在工作中提升自我,在工艺、技术、创新、生产和品质等方面完善自己,做大做强。

同样,在新时期的市场环境下,我们的企业也要提升竞争力,赶超国际差距。

——迟宇宙《什么是真正的“工匠精神”?

材料三 一些作品拼的不是内容质量,而是“策划”和“包装”,更有甚者,抄袭胡编、搜奇媚俗、善恶不辨,只为博眼球赚银两;一些影视剧唯票房至上,“娱乐至死”,同质化现象严重,抗日“神剧”、穿越雷剧,一个比一个“惊心”,每年都有不少粗制滥造的新剧拍完就直接“进了库房”。

急功近利的浮躁之气、“将就”之风,不仅对文化产品造成了浪费和伤害,更是对整个社会精神生活的一种伤害。

一个拥有工匠精神、推崇工匠精神的国家和民族,必然会少一些浮躁,多一些纯粹;少一些投机取巧,多一些脚踏实地;少一些急功近利,多一些专注持久;少一些粗制滥造,多一些优品精品。

希望我们的文艺工作者“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领风气之先,塑“工匠精神”,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阐发好中国精神,凝聚起中国力量,创作出更多为人民喜闻乐见的文艺精品。

——刘泉《文艺也应弘扬“工匠精神”》

7.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材料一主要内容为体现“工匠精神”的具体事例,兼有评论,而材料二和材料三则均为对“工匠精神”的理性分析和评论。

B.材料二认为“工匠精神”的核心是追求卓越与创新,“工匠精神”可以使人在工作中提升与完善自我。

C.材料三深入挖掘“工匠精神”在文化领域的深刻意义,拥有踏实、专注、持之以恒等精神品质,才能创作出更多的优秀作品。

D.三则材料从各个方面对“工匠精神”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为行业发展乃至中国社会提供了正能量。

解析:

A项,“材料二和材料三则均为对‘工匠精神’的理性分析和评论”说法错误。

答案:

A

8.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分析,较为合理的两项是(5分)(  )

A.材料一认为“工匠精神”的培养需要让孩子从小远离功利之心,这是对材料二中“初心”这个概念最好的诠释。

B.创新是“工匠精神”的核心,各行各业都需要它,但创新并不意味着可以为所欲为,比如不断打破底线的穿越雷剧。

C.三则材料都说出粗制滥造的文艺作品是“工匠精神”缺失的典型代表,这说明我们在任何工作中都要像日本工匠那样追求尽善尽美。

D.“工匠精神”是一种精神,它不是让大家只去做工匠,也不要求我们一定要像日本工匠那样一辈子只做一件事,而是在工作中提升自我,完善自我。

E.中国古人提到的“匠心”也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工匠精神”,它体现着中国文人对心思精巧、技艺创新的重视。

解析:

A项,材料二中“初心”是指做工匠的初衷、最初的原因。

不是指孩子的心思。

C项,“三则材料都说出粗制滥造的文艺作品是‘工匠精神’缺失的典型代表”说法错误,只有第三则材料说“粗制滥造的文艺作品是‘工匠精神’缺失的典型代表”。

“说明我们在任何工作中都要像日本工匠那样追求尽善尽美”于文无据。

E项,“体现着中国文人对心思精巧、技艺创新的重视”说法错误。

根据材料二,应该是中国“匠人”对心思精巧、技艺创新的重视。

答案:

BD

9.根据材料二,你是如何看待“优秀”与“卓越”两者之间关系的?

请结合材料一相关事例简要分析。

(4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关系:

两者是辩证关系。

优秀是卓越的基础条件,卓越是优秀的升华。

(2)分析:

优秀技能是基础,尽善尽美的品质是升华;标准苛刻关注细节是基础,精益求精,百年品牌的卓越追求是升华。

①日本工匠的奇迹来自他们优秀的工艺技能;同时他们追求尽善尽美,执着于职人荣誉,这种卓越的品质让他们跨越优秀,最终创造奇迹。

②德国制造基业长青始于他们标准苛刻,关注细节的优秀品质;同时,德国人精益求精,梦想成就百年品牌,这种卓越的品质,让他们在各自领域一骑绝尘。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刘敞字原父。

举庆历进士,廷试第一。

编排官王尧臣,其内兄也,以亲嫌自列,乃以为第二。

通判蔡州,直集贤院,判尚书考功。

奉使契丹,素习知山川道径;契丹导之行,自古北口至柳河,回屈殆千里,欲夸示险远。

敞质译人曰:

“自松亭趋柳河,甚径且易,不数日可抵中京,何为故道此?

”译人相顾骇愧曰:

“实然。

但通好以来,置驿如是,不敢变也。

”顺州山中有异兽,如马而食虎豹,契丹不能识,问敞。

敞曰:

“此所谓驳也。

”为说其音声形状,且诵《山海经》《管子》书晓之,契丹益叹服。

使还,求知扬州。

扬之雷塘,汉雷陂也,旧为民田。

其后官取潴①水而不偿以它田,主皆失业。

然塘亦破决不可漕,州复用为田。

敞据唐旧券,悉用还民,发运使争之,敞卒以予民。

天长县鞫王甲杀人,既具狱,敞见而察其冤,甲畏吏,不敢自直。

敞以委户曹杜诱,诱不能有所平反,而傅致②益牢。

将论囚,敞曰:

“冤也。

”亲按问之。

甲知能为己直,乃敢告,盖杀人者,富人陈氏也。

相传以为神明。

敞以识论与众忤,求知永兴军,拜翰林侍读学士。

大姓范伟为奸利,冒同姓户籍五十年,持府县短长,数犯法。

敞穷治其事,伟伏罪。

未及受刑,敞召还,判三班院,伟即变前狱,至于四五,卒之付御史决。

敞侍英宗讲读,每指事据经,因以讽谏。

时两宫方有小人间言,谏者或讦而过直。

敞进读《史记》,至尧授舜以天下,拱而言曰:

“舜至侧微也,尧禅之以位天地享之百姓戴之非有他道惟孝友之德光于上下耳。

”帝竦体改容,知其以义理讽也。

皇太后闻之,亦大喜。

积苦眩瞀,屡予告。

疾少间,复求外,以为汝州,旋改集贤院学士,判南京御史台。

熙宁元年,卒,年五十。

(节选自《宋史·刘敞传》)

[注] ①潴:

蓄积。

②傅致:

罗织。

10.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尧禅之/以位天地/享之百姓/戴之非有他道/惟孝友之德/光于上下耳

B.尧禅之/以位天地/享之百姓/戴之非有他道/惟孝友之/德光于上下耳

C.尧禅之以位/天地享之/百姓戴之/非有他道/惟孝友之德/光于上下耳

D.尧禅之以位/天地享之/百姓戴之/非有他道/惟孝友之/德光于上下耳

答案:

C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廷试是科举制度中的最高一级考试,由皇帝在殿廷上亲发策问考试,故又称殿试、御试,廷试第一按惯例应被点为状元。

B.驿是古代接待传递公文的差役和来访官员途中休息、换马的处所,后也有为普通人传递信件和物资的功能,多临交通要道而建。

C.《山海经》是我国古代最早的地理著作,书中也记载一些奇禽异兽。

因书中一些内容出自神话传说,故其记载未可全信。

D.两宫在封建朝代多指皇帝和皇太后,也有指皇帝和皇太子或东西二宫皇太后的,在本文此处应该指皇帝和皇太后。

解析:

驿站专供官府使用,不为普通人服务。

答案:

B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刘敞学识渊博。

他不但熟知契丹的山川道路,而且对顺州山中一种形状像马却能猎食虎豹的异兽,也能随口说出其名称,并引用古书详细解说。

B.刘敞体恤民情。

雷塘曾是民田,后被官府征去蓄水,田主未得田地补偿,都失去了谋生之业,刘敞根据旧的田契,最终还田于民。

C.刘敞尽职尽责。

知扬州时,他为王甲平冤昭雪;知永兴军时,他不畏豪强,极力惩治以奸诈手段获取利益的范伟,使范伟认罪伏法。

D.刘敞善于进谏。

他为英宗讲读《史记》时,用史书中包含的义理来劝谏皇帝,使英宗明晓他的用意,太后对此也非常欣赏。

解析:

刘敞在任期间,范伟虽认罪但未伏法,刘敞调职后,范伟翻供,后来由御史做出了判决。

答案:

C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1)既具狱,敞见而察其冤,甲畏吏,不敢自直。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敞侍英宗讲读,每指事据经,因以讽谏。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已经定案,刘敞看案卷觉察到他的冤情,王甲害怕狱吏,不敢为自己申辩。

(2)刘敞陪侍英宗讲习诵读,常常依据经典阐明事理,趁机用这些事来讽谏。

【参考译文】

刘敞的表字叫原父。

庆历年间考中进士,在廷试中排第一。

负责誊写校勘的官员是王尧臣,他是刘敞妻子的哥哥,因为有亲属之嫌报名应试,于是就判定他为第二。

刘敞先做了蔡州通判,又入职集贤院,任尚书考功一职。

刘敞奉皇帝之命出使契丹,刘敞向来就通晓山道水路,但仍让契丹人带领着他前行,从古北口到柳河,迂回曲折几乎有一千里路程,契丹人想要夸大道路险阻遥远。

刘敞质问契丹翻译官说:

“从松亭往柳河方向走,非常直接又不费力气,不需要多天就可以到达中京,为什么故意取道这里?

”契丹翻译官回头看着刘敞既惊骇又羞愧地说:

“确实这样。

只是自与大宋通好以来,设置驿站的路线就是这样,不敢变更。

”顺州的山里面有怪异的野兽,长得像马却吃老虎豹子,契丹人不能认识这种动物,就来问刘敞。

刘敞回答:

“这就是人们说的‘驳’”。

给他们描述駁的声音外形,并背诵《山海经》《管子》的部分内容使契丹人了解这种动物,契丹人更加的感叹佩服。

刘敞出使契丹国回来,请求治理扬州。

扬州的雷塘,是汉代的雷陂,以前是农民的田地。

汉之后官府征地蓄水但是没有拿别的田地来偿还百姓,农田的主人都失去了产业。

然而雷塘也决堤残损无法蓄水漕运,扬州官员又把它们重新用作农田。

刘敞根据唐朝原来的契据,全部偿还给百姓。

发运使为此争论不同意,但是刘敞最终还是将田地给了农民。

天长县审问王甲的杀人案,已经定案,刘敞看案卷觉察到他的冤情,王甲害怕狱吏,不敢为自己申辩。

刘敞就将此案交给户曹杜诱,杜诱不能查实平反,而罗织的罪名更加牢固。

将要批决定罪,刘敞说:

“这是冤案。

”亲自审讯王甲。

王甲知道刘敞能为自己申冤,才敢说出真相。

杀人的人原来是富人陈氏。

此事在百姓中传颂,把刘敞视为神明。

刘敞因为议论政事与众人意见违背,请求任永兴知军,被授为翰林侍读学士。

世家大族范伟非法谋取利益,假冒同姓户籍五十年,挟持当地官员的弊端,多次违反法令。

刘敞彻底地惩办范伟的违法之事,范伟承认了自己所犯的罪行,但是没有等到判刑受处,刘敞被皇帝召回朝廷,被任命为三班院,范伟立刻使以前定的罪案改变,甚至改掉了十之四五,最终这案子交由御史来判决。

刘敞陪侍英宗讲习诵读,常常依据经典阐明事理,趁机用这些故事来讽谏。

当时两宫正好有小人说挑拨离间的话,谏官有时指责得过于直截了当,(效果不甚明显)。

刘敞奉上《史记》给英宗看,到了尧把天下禅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