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知识点总结ppt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916274 上传时间:2023-04-29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29.9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历史知识点总结ppt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高中历史知识点总结ppt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高中历史知识点总结ppt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高中历史知识点总结ppt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高中历史知识点总结ppt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高中历史知识点总结ppt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7页
高中历史知识点总结ppt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7页
高中历史知识点总结ppt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7页
高中历史知识点总结ppt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7页
高中历史知识点总结ppt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7页
高中历史知识点总结ppt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7页
高中历史知识点总结ppt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7页
高中历史知识点总结ppt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7页
高中历史知识点总结ppt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7页
高中历史知识点总结ppt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7页
高中历史知识点总结ppt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7页
高中历史知识点总结ppt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7页
亲,该文档总共17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中历史知识点总结ppt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高中历史知识点总结ppt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历史知识点总结ppt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高中历史知识点总结ppt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②造成冗官、冗兵、冗费,埋下了“积贫积弱”的祸根。

  八、唐实行三省六部制

  九、元朝实行行省制度

疆域空前扩大

  十、选官、用官制度的变化

  朝代制度

  汉代察举制

  魏晋南北朝九品中正制

  隋唐宋—清朝科举制

  十一、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

  第二单元古代希腊罗马政治制度

  ①

  ②

  雅典民主政治的确立历程:

梭伦改革——为雅典民主政治奠定基础;

克利斯提尼改革——确立雅典民主政治;

伯利克里改革——把雅典民主政治推向顶峰。

  雅典民主政治的特点:

人民主权、轮番而治。

  雅典民主政治的评价:

  积极方面:

  ①实行民主政治,社会相对公正一些,有利于社会安定。

  ②促成了雅典政治、经济和文化的高度繁盛。

  ③为后来欧美资产阶级建立民主政治提供了一定的借鉴。

  消极方面:

  学习快上胜大①妇女、奴隶和外邦移民没有政治权力,真正能够享受到民主的只是少数人,实质是奴隶主阶级的民主。

②过于泛滥的民主,容易导致无政府主义的泛滥。

  二、罗马法

  1、罗马法的起源和发展历程:

  早期的罗马国家只有习惯法,没有成文法。

成文法诞生标志是《十二铜表法》的颁布。

  公民法:

适用范围仅限于罗马公民,用来调整罗马公民之间的关系的罗马法律,被称为公民法

  万民法:

在古罗马对外扩张的过程中,逐渐形成普遍适用于罗马统治范围内一切自由民的法律,即“万民法”6世纪,《民法大全》标志罗马法体系的最终完成。

  2、罗马法的评价

  ①罗马法的制定和实施维系了帝国的统治,稳定了社会秩序。

  近代资产阶级反封建的有力武器。

  局限性:

维护奴隶制度。

  第三单元一、英国革命

  过程:

16401688年光荣革命,标志英国革命的完成。

  二、英国的君主立宪制:

  ①保留国王,实际上

  1689

  1776年,独立之初的美国实际上是13个州的松散联盟(即邦联)。

1789世纪中期,美国形成民主党、共和党轮流执政的格局

  1787

  评价:

  五、艰难的法兰西共和之路:

  1789年法国大革命和第一共和国的建立;

1870年第三共和国的确立。

  六、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

  1875年初,国民议会通过了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

  意义:

从法律上正式确立了共和政体(议会制共和国),标志着法兰西共和政体的最终确立

  七、德意志的统一:

  俾斯麦领导下,普鲁士通过三次王朝战争,完成了德国统一。

1871年,建立了统一的德意志帝国。

  八、德意志的二元制君主立宪制:

皇帝不是虚位,而是握有实权。

皇帝和首相掌握国家的大权。

议会对政府没有监督权。

  第四单元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

  一、两次鸦片战争

  鸦片走私与虎门销烟:

英国为了扭转对华贸易逆差,向中国走私鸦片。

林则徐领导禁烟运动,1839年6月,虎门销烟。

  鸦片战争爆发的根本原因:

英国资本主义发展的需要,要求扩大海外市场和大量掠夺原料

  两次鸦片战争的起止年代:

1840-1842年,1856年—1860年

  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的签订时间及其内容:

1842年。

  《南京条约》内容:

割香港岛给英国;

赔款2100定关税。

  鸦片战争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1860年英法联军洗劫和焚毁圆明园

  18581860年《北京条约》规定了增开天津为商埠、割九龙司等

  沙俄侵占我国北方150多万平方公里领土

  英国侵占我国领土香港地区(条约及地图)经过:

1842年中英《北京条约》割占九龙司地方一区;

1898

  二、太平天国运动

  1851权。

通过北伐、西征,18561856年发生天京内讧。

1864

  洪仁玕著《资政新篇》

  “无处不均匀”的原则,以户为单位,不论男女,

  ,有饭同食,有衣同穿,,无处不均匀,无人不饱暖”的理想社会。

  1894、辽东战役、威海战役(北洋舰队全军覆没)。

  1895

  ①割辽东半岛、台湾及其附属岛屿、澎湖列岛给日本。

  ②赔偿日本军费白银二亿两。

  ③开放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商埠。

  ④允许日本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产品运销中国内地免收内地税。

  在《马关条约》刺激下,列强争相在中国划分“势力范围”,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

中国半殖民地化的程度大大加深了。

  四、八国联军侵华

  1900年八国联军侵华。

  学习快上胜大《辛丑条约》1901年签订。

内容之一是赔款亿两白银。

  总之,《辛丑条约》的签订,使清政府完全成为帝国主义统治的工具,标志着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五、辛亥革命

  中国国同盟会的成立(时间、地点、性质、纲领):

1905年在东京成立。

是第一个全国性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

其政治纲领是“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后来孙中山把它阐发为“民族”、“民权”、“民生”三大主义。

  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

  1912年元旦中华民国成立,定都南京,孙中山担任临时大总统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颁布时间、性质:

1912(分析

  1912年2月12日清朝结束

  1912年3月袁世凯在北京就任临时大总统——辛亥革命失败的标志

  辛亥革命的功绩:

  ①是伟大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②推翻了清王朝,结束了中国20XX入人心。

  ③客观上打击了帝国主义侵略势力。

  ④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条件

  六、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崛起

  五四运动的爆发时间、口号、中心、主力:

5、“废除二十一条”、“拒绝在和约上签字”

  五四运动的历史意义:

  。

  ②青年学生是先锋;

;

  ;

历史条件:

  阶级基础;

  标志:

1921年7月23日,在上海召开中共一大。

  1923年中共三大决定同国民党合作;

1924年国民党一大召开,标志着国共合作形成。

  广州国民政府北伐的开始时间、主要对象:

1926年;

吴佩孚、孙传芳、张作霖

  1927年蒋介石在上海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汪精卫在武汉发动“七一五”反革命政变。

  大革命失败的原因:

  ①国民党右派叛变革命;

  ②中外反动势力联合绞杀;

  ③陈独秀犯右倾机会主义错误。

  篇二:

高中历史选修一知识点总结

  高中历史选修一知识点总结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

历史上重大改革的规律性总结

  改革指对旧有的生产关系、上层建筑作局部或根本性的调整变动。

改革是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

  1.改革的分类?

  从改革的程度看,一种是在不触动根本制度的前提下,进行局部的调整;

一种是对旧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进行彻底的改革,导致社会制度发生根本性变化。

  从改革的性质看,有奴隶制度的改革、封建主义的改革、资本主义的改革和社会主义的改革。

  从改革的内容看,有政治改革、经济改革、军事改革和文化改革。

?

  2.改革的实质?

  改革是统治者对生产关系所进行的调整。

它与社会革命不同,并不否定现存制度,而是对现存制度加以改良,使之尽量适应不断变化的时代。

  3.改革的原因(背景)及相应目的?

  总的来讲,古代重要政治改革的发生都是由于旧的生产关系或上层建筑不适应新的生产力或经济基础的发展的需要。

  具体来讲,这些原因大体可以表述为:

  ①旧的生产关系阻碍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②顺应历史发展潮流或社会发展趋势;

  ③统治阶级面临严重的统治危机,为抑制土地兼并,缓和阶级矛盾,增加财政收入,实现富国强兵;

  ④旧制度、习俗、思想文化阻碍社会的发展?

  ⑤民族危机严重?

4.改革成败原因的分析及认识?

  

(1)决定改革成败的几个要素?

  ①是否顺应历史发展的趋势,与时俱进,因时改革,是改革成功的根本原因。

  ②看力量对比是否有利于改革,要从改革的阻力和支持改革的力量两方面去分析,改革的阻力可以从内外两方面,政治、经济、文化等多角度去分析。

  ③改革必然会损害部分人的利益,必然会遇到阻力,不会一帆风顺,这就要求改革者要有远见卓识和坚定的政治魄力。

  ④改革的措施是否符合当时的实际,是否行之有效。

  ⑤当时的内外环境是否有利于改革的开展和执行。

  ?

判断改革成功与否的标准主要是改革的目的与改革本身所达到的目标之间的一致性,即改革是否达到了预期目标。

  

(2)成功的改革?

  外国:

梭伦改革、宗教改革、农奴制改革、明治维新、罗斯福新政?

  中国:

齐国管仲改革、鲁国“初税亩”、商鞅变法、孝文帝改革、改革开放?

  思考:

为什么说这些改革成功了?

梭伦改革为雅典城邦的振兴与富强开辟了道路,大大促进了农业和工商业的发展,奠定了城邦民主政治的基础。

宗教改革沉重打击了天主教在欧洲的神权统治,促进了欧洲民族意识的高涨和民族国家的发展;

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否定了罗马天主教会的权威,解放了人们的思想,为资本主义的兴起和发展奠定了基础。

  农奴制改革促进了俄国农业、工业的发展。

使俄国走向近代化。

  改革对俄国近代化的影响:

  经济现代化:

农奴制废除为资本主义发展提供了必要劳动力、资金和市场,俄国走上了迅速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

随着工业革命的推进,俄国工业生产大幅度增长,农村中资本主义的成分也得到增长。

  政治近代化:

在政治体制方面上作了比较深层的改革,建立了地方和城市的自治机构。

在司法制度方面,参照西方的司法制度,进行了改革。

改革使政治上一向专制独裁的俄国也出现了一些民主化的气息。

  军事近代化:

实行普遍义务兵役制,建立西方式的军事管理机构。

  教育近代化:

鼓励社会和私人办学,扩大大学自主权,允许引进西方书籍。

  思想近代化:

西方资产阶级的思想和统治方式开始传入俄国,越来越多的俄国人看到了差距,变革的愿望日益强烈。

  明治维新使日本崛起为东方强国,资本主义工业体系开始确立,重工业迅速发展;

建立了一支现代化的军队并不断得到加强,废除了不平等条约,走上对外扩张之路。

  罗斯福新政使美国度过了经济危机,在很大程度上缓和了美国的社会矛盾,避免美国走上法西斯道路,开创了国家干预经济的新模式。

  管仲改革实现了齐国的富国强兵,使齐国成为春秋五霸之一。

  鲁国“初税亩”取得了预期效果,鲁国财政收入大幅增加,诸侯列国纷纷仿效。

从税制改革的角度看它达到了预期目的,所以可以说是成功的。

  魏文侯改革:

通过李悝变法,魏国在战国诸雄中率先强盛起来。

  楚国吴起变法取得了一定成效,一段时间内,楚国在对外兼并战争中连连获胜,成为战国中的强国。

  商鞅变法推动了秦国社会的进步,促进了经济的繁荣,壮大了国力,为秦国的富国强兵和后来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对秦国以至中国历史的发展都起了重要作用。

  北魏孝文帝改革不仅缓和了民族矛盾,巩固了封建统治,更促进了民族的大融合,为结束长期分裂局面,重新走向国家统一奠定了基础。

  (3)失败的改革?

阿里改革、苏联和东欧改革?

魏文侯改革(李悝变法)、楚国吴起变法、庆历新政、王安石变法、洋务运动、戊戌变法

  5.改革的认识和启示?

  ①改革的必要性。

每一个国家,每一个民族要发展进步,必须与时俱进,敢于改革。

改革是革除弊政、促使国家富强的重要手段,是历史发展的要求和产物。

  ②改革的曲折性。

改革必然会涉及某些人或集团的利益而遭其反对,因而具有艰巨性和复杂性,不可能一帆风顺。

改革和变法不会一帆风顺,在勇于改革的同时,要具备坚决的斗争精神。

要坚信新事物一定能够战胜旧事物。

  ③对改革的具体要求。

改革的措施必须行之有效,改革过程中要用人得当,改革家要有远见卓识和坚定的政治魄力。

  ④改革没有固定的模式,必须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走有自己特色的改革之路。

  第一单元梭伦改革?

  一、梭伦改革的背景:

  1、政治:

雅典城邦国家产生(公元前9~前8世纪)——设立中央议事会和行政机构?

贵族制国家确立(公元前8~前6世纪)——贵族专权而平民无权?

  2、经济发展:

农工商业以及贸易得到发展?

  3、阶级变化:

工商业奴隶主形成,公民内部斗争激烈:

“山地派”、“平原派”、“海岸派”?

  4、梭伦当选为首席执政官:

雅典贵族与平民长期斗争的结果?

  二、梭伦改革:

  1、内容:

“颁布解负令”?

确立财产等级制度?

恢复公民大会权力?

建立“四百人会议”?

设立公民陪审法庭?

鼓励发展农工商业?

  2、特点:

奠定民主政治基础、促进工商业发展?

  三、梭伦改革的评价?

  1、历史意义:

  ①形成了民主政治必须具备的公民群体;

  ②打破贵族对政权的垄断;

  ③一定程度上确保了公民参与国家事务的政治权利;

  ④大大促进了农业和工商业的发展。

  总之,其改革为雅典的民主政治奠定基础。

  2、历史局限:

贵族在国家政权中占据绝对优势,下层平民未享有充分的权利?

氏族制度残余及贵族拥有世袭占有土地的特权?

  贵族和平民的矛盾未得以从根本上解决,社会政局动荡不安?

  第二单元商鞅变法?

  一、背景:

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大变革?

  1、根本原因:

社会生产力的发展——铁器、牛耕的使用?

  2、经济基础:

生产关系的变化——私田增多,出现新的封建剥削方式,井田制瓦解,封建土地私有制确立?

  3、阶级基础:

阶级关系的变化——新的阶级形成、新兴地主阶级要求变革?

  4、社会条件:

春秋战国时期的战争频繁、思想繁荣、各国竞相改革变法?

齐国管仲改革、鲁国“初税亩”、魏国李悝变法、楚国吴起变法?

  二、商鞅变法内容:

  1、以农求富的经济改革:

废井田、开阡陌;

重农抑商、奖励耕织;

统一度量衡?

  2、政治改革:

奖励军功、建立二十等爵制;

加强集权、普遍推行县制、建立严密的户籍制、制定连坐法?

  3、文化风俗改革:

“燔诗书、明法令”;

改革社会风尚习俗、父子分居、一夫一妻?

  三、评价:

秦国强盛、意义深远?

  1、作用:

废除旧制度,创建新制度;

促使秦国成为当时先进的国家,为秦国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

对秦国以至中国历史的发展都起了重要作用?

  2、表现?

  经济上:

改变了旧有的生产关系,废井田,开阡陌,从根本上确立了土地私有制。

这就激发了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为秦国的农业生产带来了生机?

  政治上:

打击并瓦解了旧的血缘宗法制度,健全了封建国家机器的职能,开始建设中央集权制度?

  军事上:

奖励军功,达到了强兵的目的,提高了秦国军队的战斗力,为秦国下一步的战

  略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综合国力:

公元前343年,秦国已经成为富强之国,周天子派人送礼,各诸侯派人来称贺?

  3、局限性?

  轻视教化,鼓吹轻罪重罚;

  加重了对人民的剥削与压迫;

  未与旧的制度、文化、习俗划清界限?

  4、消极影响:

  推行的严刑峻法和文化高压政策导致了秦朝的暴政,对后世影响消极。

  压制工商业发展,违背了社会发展的规律,不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

  倡导君主独裁专制,选错了政治体制的方向为后世君主专制埋下了祸根;

  改革不彻底,所以在我国封建社会初期特别是秦汉时期存在大量奴隶制残余。

第三单元北魏孝文帝改革?

  1、东晋时建代国,拓跋珪建魏,统一黄河流域?

影响:

社会安定,经济恢复,推动了畜牧经济向农业经济的转变,国家机构日益完备,民族融合?

  2、鲜卑文明与汉文明冲突,社会矛盾尖锐,改革迫在眉睫?

宗主督护制,豪强地主隐瞒人口,逃避赋税、徭役?

广大农民赋税赋税负担沉重,农民起义不断?

民族矛盾激化,北魏统治者未处理好民族关系,激化矛盾?

  3、冯太后与孝文帝注重汉化,改革条件具备?

  二、改革内容:

  1、创新制:

制定俸禄制、推行均田制、设立三长制、推行租调制?

  2、迁都:

目的——强化中原统治、避开鲜卑族旧势力;

原都城偏穷、交通不便、不如洛阳;

北受柔然威胁、南为经略中原?

  3、移风易俗:

汉服、汉话、汉姓、通汉婚、改汉籍?

促进民族大融合?

  1、经济的复苏和繁荣?

农业经济的恢复与发展手工业经济的发展商业的发展?

  2、政权封建化的加速?

尊儒崇经,兴办学校恢复汉族礼乐制度采纳汉族封建统治制度

  3、民族的交流与融合?

鲜卑游牧民族的农耕化汉族人民生活的鲜卑化?

  第四单元王安石变法?

  1、北宋中期社会危机严重?

  

(1)土地兼并,农民负担沉重,阶级矛盾尖锐,农民反抗斗争不断?

  

(2)极贫积弱局面:

财政困难,入不敷出;

辽和西夏威胁北宋安全?

  2、庆历新政:

以整顿整治为中心,触犯大官僚大地主利益,推行一年多夭折?

  二、内容:

  1、富国之法?

青苗法农田水利法免役法市易法方田均税法均输法?

  2、取士之法?

改革科举整顿太学改革官吏选拔?

  3、强兵之法?

保甲法保马法将兵法设军器监?

  性质:

在不触动封建土地私有制的前提下,对生产关系进行局部调整,是社会改良性质的改革。

  1、结果:

新法被废止,变法失败。

  原因:

新法遭到大官僚、大地主、大商人的强烈反对?

失去宋神宗的支持?

新法推行中的缺陷,执行过程中用人不当,引起民间不满?

  2、变法的历史作用?

理财:

增加财政收入;

抑制兼并;

保障农业生产。

  (作用:

抑制兼并、保障农业生产、增加政府收入。

)?

  军事:

加强军事实力。

(保甲法;

保马法;

将兵法;

设军器监)?

加强对人民的控制,减少军费开支,提高军队战斗力。

)?

  教育:

培养、选拔人才(改革科举制度;

整顿太学;

惟才用人。

选官贯彻择优录取的原则,克服恩荫泛滥的弊病。

  第五单元宗教改革?

  ①经济根源(根本原因):

随着西欧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的发展,天主教会成为资本主义发展的最大障碍(天主教地位:

经济上是最大的封建地产所有者;

政治上,教权高于世俗王权,至高无上;

思想文化上,支配文化教育,钳制人们思想;

社会生活方面,天主教会的影响无处不在,广大人民深受教会束缚。

  ②直接原因:

天主教会的腐败和搜刮?

  ③政治因素:

民族国家的形成要求打破中世纪天主教会“一统天下”的局面。

  ④文化因素:

文艺复兴的影响,促进了人们的思想解放?

  导火线:

1517年,罗马教皇以兜售赎罪券的形式对德意志进行勒索?

  主要改革:

德国马丁?

路德宗教改革、瑞士日内瓦加尔文宗教改革、英国亨利八世宗教改革?

  二、宗教改革:

  1、马丁?

路德宗教改革?

  

(1)社会原因?

  根本原因:

分裂割据的政治局阻碍德国社会经济的发展?

  主要原因:

罗马教廷对德国进行政治控制和经济掠夺?

  主观原因:

马丁?

路德立志宗教改革?

  直接原因:

天主教兜售赎罪券?

  

(2)标志:

“九十五条论纲”发表?

  (3)马丁?

路德宗教改革的主要内容?

  理论基础——因信称义?

《圣经》是信仰的惟一权威?

  世俗的统治权力高于教权并支配教权?

建立本民族教会?

  (4)路德宗教改革的影响?

  推动了广大民众的反封建斗争;

  《圣经》翻译成德文,促进了德意志民族语言的发展;

  最终确立了“教随国定”原则,路德教派取得合法地位;

  确立新教,冲击了罗马教会在德国的神权统治,为欧洲宗教改革开辟了道路。

  2、加尔文宗教改革?

  

(1)原因条件?

  马丁?

路德宗教改革的影响;

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的影响;

加尔文深入研究《圣经》?

  

(2)内容?

  坚持《圣经》是最高权威,反对教皇权威;

主简化宗教仪式;

提出自由平等和个人主义宗教精神;

主张“先定论”,宣扬选民和弃民;

主张选民要有奋斗精神,具有节制、忍耐等美德;

主张建立共和式的长老制度;

建立政教合一政权?

  篇三:

人民版高中历史知识点总结

  中国政治时期

  约前2070(夏朝建立)—前221年(秦统一六国)奴隶制社会时期

  约前221年(秦统一六国)—1840(南京条

  义建设新时期

  专题1中国君主专制政体的演变一、君主专制政体的初期

(一)、具体内涵:

  1、专制主义:

中央的一种决策方式,皇帝个人专断独裁,集国家最高权力于一身,从决策到行使各项权力都具有独断性和随意性。

  2、中央集权:

在中央与地方权力分配中,全国军政财大权归属中央,地方绝对服从中央,接受中央的管理和控制。

(二)、秦、汉初时期的君主专制政体特点表现:

郡县制(行政方面)

以“郡”作为直属中央的行政区划,设郡守、郡尉、监御史分管行政、军事、监察等职责,“县”隶属于郡,与之同级的“道”为设置在少数民族聚居地方的行政机构。

县以下有“乡”、“里”两级地方基层行士人中选官,形成“中朝”(由皇帝的亲信近臣构成,对重要政事优先决策)制度。

2、唐代:

设立三省(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以及隶属于尚书省的六部(吏部、户部、礼部、工部、刑部、兵部),门下省设政事堂,广泛分散相权。

  3、宋代:

设中书门下(行政机构,长官为“同平章事”)和“参知政事”一职,分别担任宰相和副宰相的职责,后设军事机构枢

  密院(长官为枢密使)和财政机构三司(长官为三司使)。

  4、评价:

君权和相权的斗争表现出封建帝王权力集中的趋势,防止宰相专权、加强统治、提高行政效率和弥补宰相才干不足的缺陷是其主要目的。

(三)、监察体制

  1、西汉时期:

全国划分为十三个监察区域,称十三州部,每州部设刺史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临时分类 > 批量上传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