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优质课教学设计.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9166767 上传时间:2023-05-17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25.9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9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优质课教学设计.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9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优质课教学设计.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9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优质课教学设计.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9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优质课教学设计.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9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优质课教学设计.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9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优质课教学设计.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2页
9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优质课教学设计.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2页
9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优质课教学设计.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2页
9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优质课教学设计.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2页
9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优质课教学设计.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2页
9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优质课教学设计.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2页
9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优质课教学设计.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2页
亲,该文档总共1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9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优质课教学设计.docx

《9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优质课教学设计.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9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优质课教学设计.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9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优质课教学设计.docx

9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优质课教学设计

9.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鲁迅

★教材简析

在《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有一个热爱自然、调皮好动、活泼热情的小男孩,他和所有成长于田野中的健康少年一样,纵目碧绿的菜畦,爬上光滑的石井栏,攀上高大的皂荚树,摘紫红的桑葚和珊瑚珠一般的覆盆子吃;羡慕轻捷的叫天子转瞬窜向云霄,按住打屁虫的脊梁,看它喷出遁形的烟雾,拔起何首乌藤渴望吃到人形的“唐僧肉”飞天成仙……所有这些顽童的举动,我们在当孩子的时候几乎也干过,因为,孩子,天然地热爱自然。

而走进私塾,接受启蒙教育,鲁迅也生活得有滋有味。

先生和蔼温厚,学生天资聪慧。

功课一天一天地加上去,偷空描的绣像也积了好大几本。

难怪鲁迅做编辑时着引入介绍国外的木版画,与孩童时代的爱好有关啊!

鲁迅的童年是美好幸福的,如果不是父亲的病,家道的中落,恐怕也不会看穿世上的炎凉与丑恶吧?

相信学完本课,应该能体会鲁迅可爱可亲的一面。

书上预习提示说得好:

“提起鲁迅,人们常常会想到他的严肃、庄重,但是打开他的童年之窗,我们会发现,那里却是另外一道风景:

灿烂的春光中有童真,无味的冬天也有童趣;自由的玩耍中充满幻想,严肃的学习中也不乏快乐”。

所以,学习这篇文章,应该与学生一起感受童趣,享受百草园与三味书屋的魅力。

当然,对初一的孩子而言,吟诵与揣摩经典散文的文字,是他们的学习重心。

★教学疑难

1.查取各种物象的图片,供学生了解

2.“三味”的含义?

3.“如意”、“叵罗”具体是什么东西?

(《世说新语》里有相关材料)4.21自然段中孩童吟诵的古文出处?

(《论语》《幼学琼林》《周易》《尚书》)

5.私塾制度的文化知识

6.第22段中的符号“~~~~~~”表示什么?

【教学目标】

1.体会鲁迅的童趣(作者儿时游戏与学习生活的有趣经历),重温天真、欢乐、烂漫的儿童时代。

2.学习精彩的写景状物的方法和动作描写。

3.学习谋篇布局的手法(用地点转换组织全文、过渡巧妙)。

4.交流《朝花夕拾》的读书笔记。

【教学难点】

品读关于“三味书屋”的描写,体会“先生”的形象和作者对“三味书屋”的感情,进而把握全文主旨。

【教学简要设计】

采用“以情境体验”为中心的教学设计,努力创设学生积极动脑、动口、动手的活动空间和氛围,真正把“讲堂”变成“学堂”。

第一课时:

整体把握;2自然段(写景状物的内容)精讲精练、背诵。

作业:

熟读并默写2自然段,扩写“百草园”美景

第二课时:

复述美女蛇故事,“动手实践”(雪地捕鸟),背诵片段;拓展阅读《棋王》和《象棋的故事》中精彩的动作描写

作业:

摘抄描写动作的精彩片段,并练习写作

第三课时:

辩论——“三味书屋”有味VS无味,分析先生形象(可模拟表演私塾先生读书),分析全文主旨。

作业:

总结学习收获

第四课时:

交流《朝花夕拾》的读书笔记。

开读书报告会。

【课前准备】前一周要求学生阅读《朝花夕拾》,做了读书笔记。

早自习阅读课文,扫除字词障碍,了解课文大意,提出疑难问题,写在预习作业中。

制作多媒体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1、导入

1.联想式:

沈复的《闲情记趣》,充满想象,故时有物外之趣;鲁迅的童年,亲近自然,正是一个阳光少年。

让我们走进鲁迅的童年,探索他的成长足迹。

2.对比式:

在《风筝》中,作为兄长的鲁迅竟凶暴地踏毁小弟弟的爱物,给一些同学留下古板迂腐的印象。

其实,那只是家道中落后鲁迅的变化,童年的他,生活是充满了阳光的,在百草园与三味书屋中,都回荡着他的笑声。

请让我们一起欣赏课文。

3.识物图片激趣式:

直接播放PPT斑蝥、桑葚、覆盆子、叫天子、油蛉、张飞鸟等图片,让学生根据预习说出名称。

小结:

真实的百草园,鲁迅小时候家里的后花园,园并不大,但对于小孩来说充满神奇;真实的三味书屋,寿镜吾先生的书斋名:

读书味如稻梁,读史味为肴馔,诸事百家味如醯醢。

(一说)

2、识记字词

攒cuán拗ǎo确凿záo菜畦qí桑葚shân轻捷jiã蟋蟀臃肿yōng脑髓suǐ相宜yí书塾shú

方正渊博yuān蝉蜕tuì人迹罕至hǎn

人声鼎沸dǐnɡ皂荚树zào油蛉línɡ斑蝥máo

后窍qiào豁huō敛liǎn塑sù

3秕谷bǐ竹筛shāi和蔼ǎi朔shuî消释shì

宿儒rú厥juã荡寇志倜傥tìtǎnɡ盔甲kuī

倘若tǎng缠络chán珊瑚shānhú觅食mì叵罗pǒ

多音字:

拗攒宿折系长

3、简要介绍鲁迅

鲁迅(1881—1936),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

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

代表作有:

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散文集《朝花夕拾》(原名《旧事重提》),散文诗集《野草》,杂文集《坟》《热风》《华盖集》《南腔北调集》《三闲集》《二心集》《而已集》等。

他首次以“鲁迅”的笔名,发表的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是《狂人日记》。

4、了解《朝花夕拾》

《朝花夕拾》是一部散文集,共收集十篇文章,大部分都是回忆作者童年,少年时代生活的。

题为《朝花夕拾》,意思是早上的花到晚上才拾取,原名《旧事重提》。

写作背景本文是作者在1926年写的一篇回忆童年生活的散文。

对写作初衷,鲁迅说:

“是为了在纷扰中寻出一点闲静来,借回忆旧时的好事物,来排除目前的苦闷,寄一丝安慰。

”文章状物、叙事、写人都栩栩如生,是鲁迅散文中的精品。

“景是儿童心理的景,情是儿童心理的情。

五、品析课题

1.书写课题

问:

从题目中,你获得了哪些信息?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2.分析:

①地点转换:

玩耍乐园——学习场所

②时间变化:

童年——少年

③生活内容改变:

自由玩耍——开蒙求学

特点:

标题别致新颖,用地点的转换暗示了时间与生活的变化,概括出全文的写作内容,谋篇布局层次井然。

6、快速阅读,分别找出写百草园和三味书屋两部分的起止语句,以及过渡段。

第一部分:

①—⑧回忆百草园

过渡段:

第二部分:

⑩——篇末回忆三味书屋

6、浏览①—⑧有关百草园的往事,指出这部分结构关系。

①百草园是我的乐园——总

②百草园里各种景物

③—⑥赤练蛇的传说分

⑦⑧在冬天的百草园里捕鸟

七、细读文字,咀嚼文意,学习文笔

(一)首段中的疑点

1.“朱文公的子孙”——姓朱的后代,朱姓人氏是一种调侃的语气吧?

南宋朱熹的名气极大,(自乾嘉以来,“非朱子之传义不敢言,非朱子之家礼不敢行。

”——朱彝尊)这里借尽人皆知的姓代表有钱邻居,一笑而已。

2.“似乎确凿”句

从语法上看实为病句:

自相矛盾的逻辑错误。

在此可以理解为鲁迅表达了某种特定感情。

“似乎”指记忆有些模糊,是用大人的眼光来看的。

“确凿”肯定百草园多野草,是从小孩子的眼光来看的,作者回忆童年在百草园玩耍,一切都那么新奇有趣,确是儿童的乐园。

所以不矛盾。

(2)赏析②自然段(精彩的写景状物)一读(配乐读,师范读,既而学生齐读,以欢快愉悦的感情)

2遍朗读后,提问:

这一段生动的文字写出了一个什么样的百草园?

从而使你对百草园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学生自由回答。

如:

充满趣味的、多姿多彩的、四季缤纷、百草百鸟百虫欢聚的、无限风光无限情的„„乐园

以上训练学生积累词汇、整体感知、把握,联想能力

二读(找寻信息)

百草园中,四季风光,美不胜收。

那么,作者选取了哪些景物来描绘?

用横线划出事物名称,并标明序号,看有多少种?

比比谁找得又快又准。

菜畦、石井栏、皂荚树、桑葚;鸣蝉、黄蜂、叫天子;油蛉、蟋蟀们、蜈蚣、斑蝥、何首乌藤、木莲藤、覆盆子。

14种

问1:

这些东西你在儿时见过吗?

玩过吗?

可能有些孩子在电玩世界中长大,没有接触过多少自然中的昆虫、植物。

老师可请另一些熟悉它们的学生讲解,适当配图,引导:

在自然的山水草木中,鸟兽虫鱼以最真实最生动的面目呈现在我们眼前;亲近山水,欣赏自然之美,娱乐视听,是中国文化源远流长的一部分。

问2:

百草园中是否只有这14种景物?

肯定不止,作者只是从不同角度选取有代表性的,或是写记忆中最鲜明印象的。

所以,文字传达的内容不完全等同于现实,有高于现实的审美情趣。

请记笔记:

选取典型景物,表现百草园无限乐趣。

(板书)

三读(分析层次)

作者头脑中纷繁的百草园景物如何有序地呈现在读者眼前?

这需要有层次有重点地安排。

请再读此段,说说作者是以什么顺序来布局的?

    板书:

 

①层:

“不必说„„”  静态描摹  菜畦--石井栏--皂荚树--桑葚 (植物)      整体 

②层:

“也不必说„„”动态描写  鸣蝉--黄蜂--叫天子          (动物)      概括 

③层:

“单是„„”    动静结合  油蛉--蟋蟀们--蜈蚣--斑蝥   (动物)      局部 

何首乌藤--木莲藤--覆盆子    (植物)      详写 

 使用特殊句式,囊括各种景色;层次分明、详略得当;动静交替、调动各种感官描写 景物描写的特点是:

 

    一是层次分明、详略得当:

前两个“不必说”略写百草园景物的概貌;“单是„„”则抓住“短短的泥墙根一带”,详写百草园的内容。

 

二是动静交替:

“不必说„„”写静物, 由低到高;“也不必说„„”写动物, 由高到低;“单是„„”亦动亦静。

 

三是调动各种感官描写:

分别从形态、色彩、声音、动作等方面进行描写。

既有视觉又有听觉、触觉、味觉。

 

总之,突出百草园有无限趣味。

  

四读(填写形容词、动词、拟声词,体会修饰与动词的妙用,为背诵做准备) 

作者行文非常注意使用形容词、动词、拟声词,使景物各具特征,各有情态。

请填空。

(碧绿的)菜畦 --(光滑的)石井栏 --(高大的)皂荚树 --(紫红的)桑葚        

鸣蝉(长吟)--(肥胖的)黄蜂(伏)--(轻捷的)叫天子(直窜)        

油蛉(低唱)--蟋蟀们(弹琴)--蜈蚣--按住)斑蝥的脊梁,便会(啪)的一声,(喷)出一阵烟雾         何首乌藤(有臃肿的根)和木莲藤(缠络着)--覆盆子(像小珊瑚珠攒成的小球,又酸又甜)      

    抓住景物特征,多角度描写(板书) 

五读(背诵) 

背诵,让形、声、色、味活在自己的头脑中,再现百草园生机勃勃、鸟虫草木盎然生趣的情景。

  

练笔:

用“不必说„„也不必说„„单是„„”仿写一段话,体会这一句式的表达效果。

   

示例:

 

     不必说那乌黑飘逸的长发,妩媚多情的双眼,吹弹可破的肌肤,修长曼妙的身姿;也不必说珠玉之声吐气如兰,纤纤素手调拨着幽怨惆怅的琵琶曲,绿裙飘飞旋转出莺飞燕舞的灵动;单是见她玉腕轻抖,蘸墨挥毫而就的一阕词:

“不是爱风尘,似被前缘误。

花开花落自有时,总赖东君主。

去也终须去,住也如何住。

若得山花插满头,莫问奴归去。

”就令人生万分怜惜,这带雨梨花、飘飞落絮、墨香中飘动的裙裾。

她就是风尘才女严蕊。

  

家庭作业:

熟读并默写2自然段,扩写“百草园”美景  

第二课时 

品读③—⑥段 

1.复述美女蛇的故事 

起因:

读书人遇美女 

经过:

老和尚识破美女为妖。

赠小盒子道无妨 

结果;盒子中飞蜈蚣收治美女蛇 

2.体会:

这四段的文字句式与②段有哪些不同?

 

   多用短句。

因为是转述“长妈妈”的话,长妈妈没有文化,口吻是给孩童讲传说故事,故多用口语。

可见鲁迅行文求变化,贴近人物特点。

 

3.你从这几段文字中咀嚼出有趣之处了吗?

      

老师觉得这几处很有意思:

 

①“却总是睡不着——当然睡不着”   破折号后的补充可窥见作者偷着乐 

②“有些担心,不敢去看墙上,而且极想得到„„飞蜈蚣。

” 

纯是孩童心里话。

足见鲁迅并非圣人,童年时和我们一样,有幻想。

 

小结:

写美女蛇的传说,是为了增添百草园的神秘色彩。

  

品读⑦⑧段冬天荒园捕鸟 

1.细读捕鸟条件与捕鸟经过,把一系列动词标上着重号咀嚼干净利索、简洁明快的叙述方法。

 

2.请一学生上台表演雪地捕鸟一系列动作,老师提供模拟道具。

其他人仔细观察,看动作是否吻合书中描写。

可以让表演者(或观众)为动作说“旁白“,从而背诵这一节文字。

 

3.拓展学习:

动词的妙用 

材料一:

阿城的《棋王》中写“吃”的精彩细节。

 

我看他对吃很感兴趣,就注意他吃的时候。

列车上给我们这几节知青车厢送饭时,他若心思不在下棋上,就稍稍有些不安。

听见前面大家拿吃时铝盒的碰撞声,他常常闭上眼,嘴巴紧紧收着,倒好像有些恶心。

拿到饭后,马上就开始吃,吃得很快,喉节一缩一缩的,脸上绷满了筋。

常常突然停下来,很小心地将嘴边或下巴上的饭粒儿和汤水油花儿用整个儿食指抹进嘴里。

若饭粒儿落在衣服上,就马上一按,拈进嘴里。

若一个没按住,饭粒儿由衣服上掉下地,他也立刻双脚不再移动,转了上身找。

这时候他若碰上我的目光,就放慢速度。

吃完以后,他把两只筷子吮净,拿水把饭盒冲满,先将上面一层油花吸净,然后就带着安全到达彼岸的神色小口小口的呷。

有一次,他在下棋,左手轻轻地叩茶几。

一粒干缩了的饭粒儿也轻轻地小声跳着。

他一下注意到了,就迅速将那个饭粒儿放进嘴里,腮上立刻显出筋络 。

我知道这种干饭粒儿很容易嵌到槽牙里,巴在那儿,舌头是赶它不出的。

果然,呆了一会儿,他就伸手到嘴里去抠。

终于嚼完,和着一大股口水,“咕”地一声儿咽下去,喉节慢慢地移下来,眼睛里有了泪花。

他对吃是虔诚的,而且很精细。

有时你会可怜那些饭被他吃得一个渣儿都不剩,真有点儿惨无人道。

我在火车上一直看他下棋,发现他同样是精细的,但就有气度得多。

他常常在我们还根本看不出已是败局时就开始重码棋子,说:

“再来一盘吧。

”有的人不服输,非要下完,总觉得被他那样暗示死刑存些侥幸。

他也奉陪,用四五步棋逼死对方,说:

“非要听„将‟,有瘾?

” 

要求:

 

圈点、品读文中的动词,分析自己认为写得最好的地方。

(注:

教师应扼要介绍文革背景,精湛笔力后深藏的悲凉与沉重感情。

) 

尝试练笔:

叙述做某个游戏的过程、描写蚂蚁搬家的经过、下棋打球的过程……注意择用变化的动词。

 

4.⑧段为什么联想到闰土的父亲?

 

   勾起与捕鸟相关的亲切回忆,对故乡人的美好印象。

  

作业:

摘抄描写动作的精彩片段。

推荐茨威格《象棋的故事》 

继续完善“动作描写”的练笔。

  

第三课时 

(五)告别乐园、走进书屋的过渡段 

1,朗读出孩子的口气:

留恋乐园,留念童年,充满天真与童趣的口吻 

2.问:

当时的我知道不知道被送到私塾的原因呢?

从哪些词语可以看出?

 

不知道。

因为用了猜测的口吻。

 

3.那么,童年的鲁迅是一个怎样的孩子?

 

调皮、可爱、健康、爱玩、天真、热爱自然的阳光少年。

 

4.过渡段的作用:

承上启下。

  

(六)辩论“三味书屋”有味无味 

此部分教学改变策略,不再逐段讲授,而提出一两个关键问题,由学生在争论中自己深入研究文本。

 

1.分角色朗读此部分。

(如果有条件,可让学生分角色表演。

扮演寿镜吾的最好提前指导,戴大黑眼镜,装上胡须,将头“向后拗过去”) 

2.解说文化知识:

 

①“三味”的含义 

古人有两种说法:

其一是前人对读书感受的一种比喻,“读经味如稻粱,读史味如肴馔,读诸子百家味如醯醢,”三种体验合称为“三味”;其二是“三味”出自宋代李淑《邯郸书目》:

“诗书味之太羹,史为折俎,子为醯醢,是为三味。

”这是把诗书子史等书籍比作佳肴美味,比喻为很好的精神食粮;其三,寿镜吾先生的祖训:

布衣暖,菜根香,读书滋味长。

后成为三味书屋的馆训。

 

②拜孔子拜先生是入私塾的仪式 

③21段朗诵内容的出处 

④如意、叵罗的意思 

“如意”:

一种象征祥瑞的器物,用金、玉、竹、骨等制作,头灵芝形或云形,柄微曲,供指划用或玩赏。

“叵罗”:

金制酒器。

“铁如意,指挥倜傥,一坐皆惊呢﹏﹏ ”;金叵罗,颠倒淋漓噫,千杯未醉嗬﹏﹏”出自清人刘翰的《李克用置酒三垂岗赋》引文中的声浪号表声音起伏,持续不断“噫”、“嗬”指念书时加在句尾用来加强感情的声音,意思是:

拿着铁如意,指挥比划,潇洒自如。

用金杯喝酒,痛快淋漓,喝得很多而未醉。

写先生读书入境,自我陶醉。

 

3.抛出争议点 

     关于“三味书屋”这部分的描写,阅读者往往有不同意见,主要有两方面:

 

① 三味书屋无味VS三味书屋有味 

学生上课走神或常躲到小花园玩,说明学习内容无趣;鲁迅在书屋里成长,严肃学习中找快乐,说明“三味书屋”是快乐学习生活的真实写照 

② 先生是腐儒VS先生亦可亲 

先生对学生问题不予回答;教学不注重交流,只沉浸在自己喜爱的古书中,还备有戒尺,有罚跪,可见鲁迅并不亲近他;作者对先生的评价用“极方正、质朴、博学”来形容,戒尺、罚跪的规则不常用,最多瞪几眼。

这位老先生是令人尊敬的。

(寿宁先生写道:

“鲁迅每年春节前,总是用‘大红八行笺’给我祖父写‘拜年信’,都是恭恭正正的小楷,以‘镜吾夫子大人函丈,敬禀者’为开头,以‘敬请福安’为结尾,下具‘受业周树人顿首百拜’之类的话。

”鲁迅先生对于吃人的封建礼教是憎恨的,但这里却显示出了他对具体的传统道德的尊敬的一面。

) 

(以上让学生充分活动,老师相机点拨) 

小结:

“三味书屋”是鲁迅由童年走向少年的重要生活场所,无论对老师对书屋他都是热爱、留恋的。

 

A、学生提问说明好奇,有求知欲望,应予肯定。

而先生表示拒绝回答,这是因为学生在不合适的时间提出了不相干的问题,违犯了教学秩序和师道尊严。

这在一定的程度上反映了封建教育制度的弊端,应予否定。

 

B、游戏是孩子的本性,总是要表现出来的,但在课堂上贪玩甚至逃学,一般地说来是不允许的。

但课文旨在从侧面表现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的陈旧,学生对此不感兴趣。

 

C、与百草园的自由快乐相比,三味书屋显然是受了约束,令人感到枯燥。

但也应看到,孩子们也能随先生有板有眼地学习,并不抵触,况且也有游戏的乐趣。

 

D、通过对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的回忆,表现作者儿童时代对大自然的热爱、对知识的追求,以及天真、幼稚、欢乐的心理。

这应是本文的主题所在。

 

4.结尾的感慨:

“这东西早已没有了吧?

” 

成人世界也许只剩下了钱权,还有多少人保留了孩子时的童趣呢?

而惟有保有童心的人才会是真纯的人吧?

 

作业:

总结学习收获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计算机软件及应用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