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经济学5722自考精编.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916829 上传时间:2023-04-30 格式:DOCX 页数:55 大小:79.5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公共经济学5722自考精编.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5页
公共经济学5722自考精编.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5页
公共经济学5722自考精编.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5页
公共经济学5722自考精编.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5页
公共经济学5722自考精编.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5页
公共经济学5722自考精编.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55页
公共经济学5722自考精编.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55页
公共经济学5722自考精编.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55页
公共经济学5722自考精编.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55页
公共经济学5722自考精编.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55页
公共经济学5722自考精编.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55页
公共经济学5722自考精编.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55页
公共经济学5722自考精编.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55页
公共经济学5722自考精编.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55页
公共经济学5722自考精编.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55页
公共经济学5722自考精编.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55页
公共经济学5722自考精编.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55页
公共经济学5722自考精编.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55页
公共经济学5722自考精编.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55页
公共经济学5722自考精编.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55页
亲,该文档总共55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公共经济学5722自考精编.docx

《公共经济学5722自考精编.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公共经济学5722自考精编.docx(5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公共经济学5722自考精编.docx

公共经济学5722自考精编

第一章公共经济学导论

1、经济学的本质:

它是一门关于如何选择的科学。

经济学的两大核心思想是稀缺性和效率。

“稀缺性”,指现实世界远非如此丰裕、完美,相对于人类的无限欲望来说,可得资源及产品数量总是有限、稀缺的。

“效率”,指最有效地利用所掌握的资源来满足需要或欲望。

2、“稀缺性”与“效率”的关系:

(1)人们如此看重效率,力图最有效、最合理地利用种种资源,就是因为资源的稀缺;

(2)正是稀缺性的普遍存在,促成了人们对效率的要求。

3、经济学研究社会在稀缺性的条件下如何选择使用有限的资源时,通常会有四个最主要的问题:

生产什么?

如何生产?

为谁生产?

如何做出决策?

2、公共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1)在社会资源总量有限的情况下,究竟用多少来生产公共产品,多少来生产私人产品?

这是一个权衡取舍的问题。

(生产什么?

(2)这些产品应该由公共部门来生产,还是由私人部门来生产?

这个问题的回答取决于效率性。

(如何生产?

(3)对于同一种公共产品来说,有些社会群体可能从中受益匪浅,有些群体则可有可无,还有些群体却可能对之深恶痛绝。

那究竟应该为谁生产?

(为谁生产?

(4)在竞争性的市场上,均衡的产品价格由供给与需求决定,但是在公共部门,相关的决策却并非以此方式进行。

事实上,公共部门里一般都是集体决策,即社会一起做出的选择。

但这绝非易事,因为随着人数增多,达成一致会越来越困难。

(如何做出决策?

3、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蒂格利茨对公共部门经济问题的分析,通常有描述、分析、评估、解释四个阶段。

(1)描述公共部门从事的活动;

(2)分析并预测政府活动的全部结果;

(3)评估可选的政策;(4)解释政治程序。

4、研究公共部门的经济问题有“描述性的实证方法”和“与研究者主观价值判断有关的规范方法”(理解)

研究方法

描述性的实证研究方法

与研究者主观价值判断有关的规范研究方法

回答

对经济现象进行描述与解释的分析方法。

“是怎样?

在实证分析的基础上,对经济政策的结果进行价值判断。

“应该怎样?

学科分类

实证经济学

(试图解释世界)

规范经济学

(试图改善世界)

关键差别:

能否验证其真伪性

实证性表述可验证真伪性

涉及伦理观念和价值判断,不可能单从经济分析作出判断

5、实证经济学:

试图解释这个世界究竟发生了什么事,它想解释这个世界。

规范经济学:

试图改造这个世界,或者改善这个世界。

实证性的表述,我们总能够通过分析证据或经验例证来判断它是否正确。

规范性的表述,由于它涉及到伦理观念和价值判断,因此很可能根本无所谓对或错,从而也就不可能仅仅通过经济分析来做判断。

6、实证分析与规范分析的关系:

实证分析可以揭示一项具体政策对效率、福利水平的影响,;而规范分析可以从公平的角度来对这些影响做出评价。

实证分析与规范分析而这也不是完全对立的,规范分析往往要以实证分析为基础,实证分析也离不开规范分析的指导。

公共经济学的进步与发展要归于实证分析与规范分析二者的相辅相成、系统应用。

7、实证分析与规范分析的研究步骤:

(1)研究者这首先要能够准确理解和预测政府活动的全部结果;

(2)要对政府活动加以科学分类,从收支的角度来看,政府活动通常可以分为三大类,即预算、支出与税收;

(3)要对政府政策的后果加以准确的评估,这种评估涉及三个方面的内容:

政府的行为目标是否合理?

采用的政策手段是否正确?

其结果是否能达到预定目标?

7、政府行为与政策分析的不完全性—经济学的研究方法由于存在某些困难,对政府行为的分析与政府政策的研究不可能是完全的。

这是因为:

第一,由于经济学家无法把握所有变量之间的关系,因此,经济学家们无法描述政府行为对整个经济的影响,第二,由于经济学家们对经济行为的机制有不同的理解,从而使用不同的分析模型,以致采用同样研究方法的人完全可能得出截然不同的分析结果;第三,由于经济学家具有不同的价值观,从而对于一项政策的优劣会有完全不同的评价,这种情况在规范性研究中尤为明显。

8、公共经济学的形成与发展。

(1)前公共经济学阶段:

公共经济学是从财政学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1.传统财政学—传统财政学所涉及的问题主要是政府的收入和支出,即税收与公债、财政支出等。

2.威廉配第对国家经费的划分—将国家经费分为6个项目:

①军费;②官员俸禄与司法费用;③宗教事务经费;④大学及其他学校费用;⑤孤儿抚养费及无业人员生活救济费;⑥修桥铺路费及其他公共福利费用。

3.亚当斯密对财政问题的关注———斯密指出政府的职能,还分析了政府的收入来源、征税原则,以及通过发行公债来筹措资金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斯密的《国富论》使财政学理论成为一个较完整的体系。

亚当·斯密在《国富论》中论及国家的财政问题,主张经济自由,认为政府不应干预私人经济活动,但是他同时也强调政府存在的必要性。

4.公共经济学与传统财政学的关系———公共经济学是对传统财政学的扩充与发展。

公共经济学研究领域除包括传统财政学的研究范围,还包括一是政府政策对经济的影响;二是关于政府的选择和决策。

(2)公共经济学阶段

1959年,马斯格雷夫出版了《财政学理论》一书,首次引入了“公共经济”这一概念;在马斯格雷夫的带动下,斯蒂格利茨等人纷纷将自己的著作称为“公共经济学”。

20世纪70年代:

公共经济学开始重视政府规制问题;

20世纪80年代:

政府规制理论发展,公共经济学的研究方法也有长足进步,比如将信息经济学、博弈论等领域的研究成果引入对规制问题的研究;

20世纪90年代:

经济学家更加关心公共政策对公共经济带来的后果。

(3)公共经济学与财政学关系:

公共经济学是在财政学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公共经济学是对传统财政学的扩充与发展。

传统财政学所涉及的问题主要是政府的收入和支出,即税收与公债、财政支出等。

9、公共选择理论,是将经济分析应用到对政治部门研究中去的一门学科。

10、公共选择理论对公共利益模型提出的质疑:

认为应当研究政府“做了什么”,而不是“应该做什么”。

11、公共利益模式—经济学家往往倾向于把政府描述为慈善家,即默认政府会理所当然地推行慈善性政策。

12、公共选择理论对传统“公共利益模型”的质疑—公共选择理论认为,个人无论在公共领域内还是公共领域外都是自利的,因此政策的制定应该被视为自利群体之间的一种交易结果。

第二章混合经济中的公共部门

1、混合经济——这是一个体制概念,是指经济运行中市场行为与政府行为的结合,而不是经济制度中资本主义因素与社会主义因素的混合。

是市场机制与政府干预的结合。

2、公共经济学研究的主要任务:

如何在市场与政府之间确定一个合理的界限,使两种机制能够有效地相互配合。

3、社会进行资源配置的三种方法

(1)习惯机制:

长期以来人们在社会经济活动中形成的、共同接受和普遍遵守的惯例。

它成为人们处理社会经济问题、配置资源的一种方法和制度约束。

优点:

习惯作为一种稳定的社会力量保证了社会经济活动的秩序及其延续;

缺点:

传统社会的生产发展极其缓慢,社会呈现出相对静止的状态,而且只能提供极为有限的物品

(2)命令机制:

政府(或最高统治者)掌握着几乎所有的社会资源和决策权力,做出与生产和分配相关的所有重大决策。

优点:

掌握着几乎所有的社会资源和决策权力,做出与生产和分配相关的所有重大决策;

缺点:

在社会经济发展的正常时期,势必造成经济决策权的集中和社会组织的等级制度,并导致社会经济活动服从于上层的偏好与利益、社会总体福利遭到损害等结果。

(3)市场机制:

(通过价格体系调节市场经济)是通过市场价格的波动、市场主体对利益的追求、市场供求的变化,调节经济运行的机制。

优点:

是由一种竞争的价格制度来决定的;缺点:

国家或政府在市场经济中的作用非常有限。

4、与传统社会的习惯机制、命令机制相比,市场机制的资源配置效率优越性:

(1)得到法律确认和国家保护的私有财产极大地刺激了人们为积累财富而从事社会经济活动的热情;

(2)以交换和盈利为目的的市场经济活动导致社会专业化分工和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以及技术的进步;

(3)市场经济的价格体系把关于人们经济行为的信号集中起来为每个经济过程的参与者提供信息;

(4)市场经济的分散决策方式使人们能够充分利用经济活动中供求机会的信息,而信息与充分利用是高效率配置资源的2个必要条件;

(5)另外,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在于竞争。

4、自由市场经济

(1)制度框架:

A.财产归私人所有,可以继承,私有财产的合法性;B契约的合法性、生产规模小,没有工会,自由交易;C政府市场作用小。

(2)运行机理:

价格机制。

自由价格体系的两个基本功能:

①配置稀缺的经济资源,以实现物尽其用;②把商品及服务分配给消费者。

(3)适用范围:

小规模经济生产时代。

自由竞争市场经济强调的三个特点:

①自由放任;②面向消费者;③稀缺资源的配置效率与最佳使用。

5、完全竞争市场的效率

效率就是指在给定的投入和生产技术条件下,任何经济资源都得到了最好的利用,或者说为人们带来了最大程度的满足。

(理解)

亚当·斯密在两个多世纪以前就深刻地洞察到了完全竞争在资源配置方面所具有的效率优势。

他指出:

在“无形之手”——市场的作用下,那些追求自身利益的众人却能够最有效地促进公共利益。

6、“无形之手”促进效率的前提条件:

完全竞争。

7、无形之手与公平分配:

它在资源配置的效率方面如此巨大优势,但它不能确保经济成果的公平分配。

6、福利经济学的两个基本定理

福利经济学的基本问题——福利经济学研究的基本问题是规范性的,即应该生产什么、如何生产、为谁生产等。

福利经济学第一定理:

在完全竞争、没有外部性、信息完全相等条件之下,市场机制的自发调节作用可以引致帕累托最优状态。

福利经济学第二定理:

给定适当的初始再分配,任何一种符合帕累托效率的资源配置都可以通过竞争性市场机制来实现。

(1)帕累托效率:

当经济运行达到该状态时,已经不可能通过重新调整或者交易等手段,来提高某个人的效用或满足感而不降低其他人的效用或满足感。

即:

利己而不损人。

(2)帕累托改进:

有可能改善某些人所处的境况,同时不使任何人的境况变差。

(3)帕累托有效:

竞争均衡。

7、市场失灵

(1)市场失灵——市场失灵指当市场在资源配置方面出现低效率时,即发生市场失灵。

市场成功——福利经济学第一定理所描述的资源配置达到帕累托最优时的状况。

市场影响力——企业对所在行业价格与市场决策的控制程度。

在垄断市场条件下,企业拥有高度的市场影响力,它成为价格的制定者;在完全竞争市场条件下,企业则是一个价格的接受者。

外部性——是指一个人(个人、家庭、企业或其他经济主体)的行为对他人产生的利益或成本影响。

也就是说,某人承担了成本,但是没有获得对应的利益;或他捞到了好处,却没有为此付出代价。

市场垄断——市场垄断是企业规模扩大到必然结果,而企业规模的巨大化是由以下三个因素决定的:

一是技术进步;二是市场扩大;三是企业为获得内部规模经济与外部规模经济而进行横向与纵向的合并。

(2)市场失灵的原因:

与时间考虑无关的因素①缺乏充分就业;②垄断成分;③外部性;④公共产品;⑤社会公平

与时间考虑有关的因素①与不确定有关的问题;②蛛网和其他收敛困难;③市场均衡的时间

(3)市场失灵具体表现:

A.收入和财富分配不公;

B.外部性问题:

是由社会边际净产值与私人边际净产值的背离所引起的;(最早由经济学家:

屁古发现并提出的)

C.市场垄断;D.失业问题;E.公共产品问题(非竞争性与非排他性);F.消费者无知;G.市场调整过程的代价;H.国际收支平衡问题。

(4)国家干预经济的理由:

市场失灵现象表明,自由竞争市场经济并不是一种理想的经济制度,它只能适应经济活动规模小、产业结构简单,对信息要求不高的经济过程;因此随着活动规模的扩大,产业结构的复杂化,以及经济过程的高度动态化,必然需要国家的介入,以解决或缓解市场失灵。

8、混合经济及其特征

(1)混合经济:

当今各国的经济组织的主要形式,它主要依靠经济组织中的价格体系,同时也采用多种形式的政府干预,如税收、指出和管制等,来应付市场失灵和宏观经济不稳定等情况。

(2)现实生活中几乎所有的经济体都是某种形式的混合经济,既有市场因素,也有计划因素(政府干预)。

混合经济的类型:

★资本主义特征与社会主义特征的并存

★市场因素与计划因素的混合

★国家借助宏观经济政策和政府组建的公共部门而进行的市场管理

(3)混合经济的特征:

A、社会经济活动不仅要满足个人的经济目标,而且还必须满足某些公共目标。

B.社会经济活动不仅取决于个人的经济决策,而且也取决于以政府为代表的公共经济决策。

C.社会处理经济问题的方式,是介于自由放任(自由市场)与政府管制(集中计划)之间的“中间方法”。

D.政府与私人企业、国家与市场通过职能分工而建立起经济上的合作关系。

E.由于政府介入经济过程而造成的个人经济自由的相对减少,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通过政治上的自由(选择政府的自由)而得到补偿。

9、秩序导向的混合经济体制,政府更注重经济竞争的方式与过程,但不台注重实质性的竞争活动。

发展导向的混合经济体制,政府注重发展和理性计划,将设定具体社会与经济目标视为自己的首要任务。

9、造成混合经济体制差异的原因:

①各国经济发展的水平;②各国社会与政治的结构;③各国占统治地位的意识形态。

10、当今世界各国具有代表性的混合经济体制:

①以美国为代表的国家需求管理型;②以英国和瑞典为代表的福利国家型;③以德国为代表的社会市场型;

④以法国为代表的强调供求管理的指示性计划型;⑤以日本为代表的国家发展导向型。

11、政府在自由竞争市场经济时代就已承担的两类公共产品:

1、社会的基础设施2、社会秩序和法律

12、公共部门扩张的原因:

政府对经济的干预,由传统的部门数量由5个发展到现在的几倍、十几倍,同时在政府机构中就业的人数也在迅速增加。

13、公共部门规模扩张对私人部门的资源配置的影响:

1、公共部门的存在及其规模的扩大会减少可供私人部门使用的经济资源;2、公共部门的行为会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私人部门的行为,进而影响整个社会的资源配置和使用效率。

公共部门规模扩张的原因:

随着混合经济体制的发展,公共与准公共物品需求量增加,公共产品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也不断增长。

公共部门的规模扩张:

政府机构的数量迅速增加,政府机构中就业的人数也在迅速增加,从而使政府机构膨胀与基本预算规模的增加,使得私人企业承担更重的税收负担。

14、公共部门的主体、公共经济学的主要研究对象——政府

(1)政府的基本特征:

强制权和义务性(对选民负责)。

强制性——政府作为社会中最强大的一个组织,政府部门的行为对于其接收者而言具有强制性。

义务性——在民主政治体制下,政府的行为要向选民负责

(2)政府与非政府部门的区别:

1、政府部门行为对其接受者具有强制性,非政府部门行为不具有强制性;2、在民主政治体制下,政府行为向选民负责,私人部门向投资者负责。

(2)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的区别:

1、主要体现在行政等级上

2、它们所承担的不同职能上。

在担当的职能上,中央政府的职能主要是:

国防、外交、造币、调节区域间或国家间的商业活动等。

地方政府的职能主要是:

教育、福利、地方治安、消防,以及其他一些地方性的服务。

(3)政府面临的经济问题

A.生产什么?

这个问题首先涉及到公共产品生产与私人产品生产的均衡问题,其次也涉及到各种不同类型的公共产品的均衡问题。

B.如何生产?

公共产品是由政府来组织生产,还是由私人企业生产。

C.为谁生产?

这是一个有关公共利益产出分配的问题。

15、政府的经济职能

马斯格雷夫认为,政府的经济职能有配置职能、分配职能、稳定职能。

萨缪尔森认为:

除了上述职能,政府还应该承担“执行国际经济政策”职能。

政府职能:

①政府的配置职能——政府对经济运行中资源的配置进行干预。

②政府的分配职能——政府对社会经济资源进行再分配,以减少不公平的现象。

③政府的稳定职能——政府保证经济运行尽可能地处于充分就业、价格稳定的良好态势之下。

④政府执行国际经济政策的职能—政府致力于减少贸易壁垒;执行国际援助计划;协调宏观经济政策;保护全球环境。

16、配置职能主要针对“有益物品”、“无益物品”

有益物品:

社会愿意鼓励提供的物品,如卫生、教育;无益物品:

对社会没有多少益处的物品,如烟草、烈酒、毒品。

11、关于政府失灵

(1)政府失灵的含义:

当政府政策或集体行动所采取的手段不能改善经济效率,或者实现道德上可以接受的收入分配时,就产生了政府失灵。

(官员政治的无效率或政治失灵)

(2)导致政府失灵的原因:

①不完全信息②动机原因(特别是政府计划的管理者或执行者的动机问题)

③未能估计到政府计划的各种后果,包括私人部门的反应。

(3)政府失灵的主要表现:

①政府的代表性遭到削弱甚至消失;②政策的短视和行为的短期化;③政府活动的低效率。

(4)对政府失灵的纠正

1..奥尔森的“强化市场型政府”:

一个政府如果有足够的权力去创造和保护个人的财产权利,并且能强制执行各种契约,同时还受到约束而无法剥夺或侵犯私人权利,这就是一个强化市场型政府。

2.对政府失灵的纠正的两条思路。

①芝加哥学派提出—重新创造市场,恢复竞争;

在行政机构之间引人竞争,重构公共部门的激励结构,将私人市场办法扩展到公共服务的生产中去等。

②宪法经济学提出—对政府权力施以宪法约束。

改革经济活动和政治活动的决策规则。

(5)强化市场型政府:

一个政府如果有足够的权力去创造和保护个人的财产权利,并且能强制执行各种契约,同时还受到约束而无法剥夺或侵犯私人权利,它就是一个强化市场型政府。

第三章公共产品理论

1、公共产品

(1)纯粹的公共产品特征:

非排他性、非竞争性。

非排他性:

指一种物品被提供或生产出来后,想要阻止人们消费该物品是不可能做到的;或者即使做到,也太昂贵以至不现实。

非竞争性:

指一种物品被提供或生产出来后,一个人对他的使用或消费并不减少、妨碍其他人对该物品的使用或消费。

(2)理解公共产品与非公共产品的识别

四种分类:

(1)纯公共产品:

公有公用,具有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如国防。

(2)纯私人产品,私有私用,具有排他性和竞争性。

(3)公共资源:

具有非排他性和竞争性,如拥挤的海滩、公路。

(4)准公共产品:

具有排他性和非竞争性,如电影院、不拥挤的列车等。

2、搭便车:

亦称“免费搭车”,就是指人们使用或者消费了公共产品,但是没有支付公共产品的生产成本。

换言之,就是人们在公共产品的使用上不劳而获,坐享其成。

解决搭便车的方案:

林达尔试图解决免费搭车的问题,关键在于规避道德风险。

通过为公共产品的每个使用者设定不同的消费价格来模拟市场。

使用者遵守规则,即没有道德风险,就可行;但是如果使用者不遵守,则无法实现。

3、私人部门生产产品的低效率

(1.需求曲线—即对应于每一价格水平,人们愿意购买的产品数量曲线。

(2.边际成本—指销售增加1个单位所引起的总收益的变化。

(3.消费者剩余—消费者为了得到某种产品所愿意付出的价格与他实际付出的价格之间的差额。

(4.无谓损失—由于不恰当的经济活动所造成的社会福利损失。

(5.实现资源最优配置的边际原则:

边际成本=边际收益,即MC=MR

当人们经济活动的边际成本等于边际收益时,他的收入或利润就实现了最大化。

(6.公共产品由私人部门生产的效率性:

(见书P32-34的图解)

4、政府提供的私人产品

(1.政府提供私人产品的两种情况:

①某些私人产品由政府免费提供,也不会造成太大的无谓损失;

②政府为实现社会公平,采取统一提供某些私人产品的方法,即给所有人提供同样数量的产品。

(2.需求的价格弹性—是指一种产品的价格变动所引起的需求量变动的大小。

(3.必须品与奢侈品在需求弹性方面的区别:

必须品的需求弹性一般比较小,这是因为人们对必需品的需求通常是比较稳定的,没有太多变动余地;而奢侈品的需求弹性一般都比较大,奢侈品的价格变动将引起对该产品需求量的较大变动。

(4.免费供应与无谓损失:

(1)免费提供不会造成太大损失的私人产品

(2)免费提供会造成很多损失的私人产品

(3)无谓损失大小的决定因素——需求弹性。

(5.免费供应与社会公平:

政府为了使人们能够公平地消费某种私人产品而代替私人部门进行生产与分配行为

(6.需求弹性:

“需求弹性价格”亦称“需求弹性”,它衡量一种产品的价格变动所引起的需求变动的大小。

换句话说,它衡量的是当一种产品的价格变动1个百分点时,该产品的需求量变动多少个百分点

需求弹性与无谓损失的关系:

需求弹性越大,无谓损失就越多;需求弹性越小,无谓损失就越少。

(7.必需品与奢侈品在需求弹性方面的区别:

(1)生活必需品,如食盐等,它们的需求弹性一般较小,需求量对价格变动的反应较迟钝。

它的需求曲线就比较陡峭,表示价格的变动只能引起需求量的一点变化;

(2)奢侈品需求弹性较大,需求量对价格变动的反应较敏感。

它的需求曲线较平坦,表示价格的一点变动就会引起需求量的显著变化。

5、庇古均衡

英国经济学家庇古首先提出了资源在私人产品与公共产品之间进行最优配置的问题。

庇古的基数效用论认为,每个人都可以从公共产品的使用或消费中得到一定的满足,这是正效用;如果让他为公共产品的生产而纳税,那就是负效用。

对于每个人来说,当公共产品带来的边际效用等于纳税产生的边际负效用时,公共产品的有效供给就实现了;并且在这一均衡状态下,个人预算内所有的私人产品与公共产品都达到了资源的最优配置。

公共产品有效供给的实现:

以全体使用者缴纳的税收来支付公共产品的生产成本,至于单个使用者应缴纳多少,则由他的受益程度来决定;谁受益多,谁就应当多缴纳税。

这种差别化的税收也称作税收的受益原则。

6、效用—人们从某件产品的消费中得到的满足程度。

基数效用论—效用是可以测量并且加总求和的。

机会成本—为了得到该事物而不得不放弃的东西。

7、公共产品有效供给的规范性分析

(1.需求曲线即对应于每一价格水平,人们愿意购买的产品数量曲线。

(2.私人产品的总需求—是在同一价格水平下所有消费者需求量的横向加总.

(3.公共产品的总需求—是由全体消费者各自的需求曲线垂直相加而得到.

(4.私人产品的有效定价原则:

PA=PB=P=MC

(5.公共产品的有效定价原则:

PA+PB=P=MC

(6.公共产品与私人产品定价原则的区别与共同之处:

私人产品的有效定价原则,每个消费这都面临同样的价格,这一价格水平等于边际成本,即PA=PB=P=MC

公共产品的有限定价原则,每个消费者面临相同的产量和不同的价格,公共产品的总价格等于生产边际成本,也等于每个消费者支付价格的总和,即PA+PB=P=MC。

两者相同之处:

都符合“价格等于边际成本(P=MC)”的原则。

不同之处:

公共产品的总价格是所有单个消费者支付价格之和;私人产品的价格对于任何消费者来说都一样。

12、.公共产品有效供给的实证分析

林达尔均衡的核心问题:

是双方讨价还价过程中的偏好显示问题。

“虚假的均衡”:

1、对于公共产品,如果无论付费与否,他都能得到数量相同的产品,因此他可以拒绝支付任何费用,每个人都发出虚假信号,致使所产生的公共产品供给均衡水平远远低于社会最优水平;2、如果不论消费者对公共产品的需求是高是低,其支付价格都不受影响,人们就会夸大自己的需求,导致公共产品的供给过度,供给水平远远高于社会最优水平。

13、混合品的均衡

(1.混合品—即有公共产品又有私人产品性质的产品。

如教育与保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认证 > 财会金融考试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