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高考政治二轮复习第3部分 文化生活专题十一 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39 灿烂的中华文化doc.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9169286 上传时间:2023-05-17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126.1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广东高考政治二轮复习第3部分 文化生活专题十一 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39 灿烂的中华文化doc.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广东高考政治二轮复习第3部分 文化生活专题十一 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39 灿烂的中华文化doc.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广东高考政治二轮复习第3部分 文化生活专题十一 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39 灿烂的中华文化doc.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广东高考政治二轮复习第3部分 文化生活专题十一 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39 灿烂的中华文化doc.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广东高考政治二轮复习第3部分 文化生活专题十一 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39 灿烂的中华文化doc.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广东高考政治二轮复习第3部分 文化生活专题十一 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39 灿烂的中华文化doc.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8页
广东高考政治二轮复习第3部分 文化生活专题十一 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39 灿烂的中华文化doc.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8页
广东高考政治二轮复习第3部分 文化生活专题十一 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39 灿烂的中华文化doc.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8页
广东高考政治二轮复习第3部分 文化生活专题十一 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39 灿烂的中华文化doc.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8页
广东高考政治二轮复习第3部分 文化生活专题十一 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39 灿烂的中华文化doc.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8页
广东高考政治二轮复习第3部分 文化生活专题十一 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39 灿烂的中华文化doc.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8页
广东高考政治二轮复习第3部分 文化生活专题十一 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39 灿烂的中华文化doc.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8页
广东高考政治二轮复习第3部分 文化生活专题十一 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39 灿烂的中华文化doc.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8页
广东高考政治二轮复习第3部分 文化生活专题十一 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39 灿烂的中华文化doc.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8页
广东高考政治二轮复习第3部分 文化生活专题十一 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39 灿烂的中华文化doc.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8页
广东高考政治二轮复习第3部分 文化生活专题十一 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39 灿烂的中华文化doc.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8页
广东高考政治二轮复习第3部分 文化生活专题十一 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39 灿烂的中华文化doc.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8页
广东高考政治二轮复习第3部分 文化生活专题十一 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39 灿烂的中华文化doc.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8页
亲,该文档总共18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广东高考政治二轮复习第3部分 文化生活专题十一 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39 灿烂的中华文化doc.docx

《广东高考政治二轮复习第3部分 文化生活专题十一 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39 灿烂的中华文化doc.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广东高考政治二轮复习第3部分 文化生活专题十一 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39 灿烂的中华文化doc.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广东高考政治二轮复习第3部分 文化生活专题十一 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39 灿烂的中华文化doc.docx

广东高考政治二轮复习第3部分文化生活专题十一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39灿烂的中华文化doc

1.(2015·广东文综,31,4分)岭南一年四季多湿热,气温较高,人们喜用凉水冲淋以消暑爽身。

粤语一般称之为“冲凉”,冲凉房在民宅中不可或缺;北方天气多寒凉干燥,人们喜用热水浸泡以去垢爽身,北方话多称之为“洗澡”,盆浴、池浴盛行,澡堂子随处可见。

这说明(  )

A.自然环境决定文化的特性

B.中华文化内部存在差异和冲突

C.方言折射出地域文化的差异

D.洗浴文化随实践的发展而发展

【答案】 C A中“决定”说法错误;B中“冲突”与材料无关;材料反映的是南方与北方由于自然条件不同,文化、方言存在差异,材料反映的是横向不同区域文化的差异,C符合要求;材料并没有反映文化随着实践发展而发展的问题,D与材料无关。

2.(2015·江苏单科,21,2分)旗袍,源自满族旗人的长袍,后融合了旗袍马甲和文明新装的特点,并结合了西式裙装的配伍形式,被视为20世纪中国女装的典型代表和中西交融的设计典范。

材料表明(  )

①各民族文化既有个性也有共性 ②中华文化具有包容性的特征 ③民族服饰是民族文化的集中表达 ④不同文化在借鉴吸收中逐渐趋同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答案】 A 旗袍,源自满族旗人的长袍,后融合了旗袍马甲和文明新装的特点,并结合了西式裙装的配伍形式,体现了中华文化具有包容性的特征,②符合题意;旗袍被视为20世纪中国女装的典型代表和中西交融的设计典范,体现了各民族文化既有个性也有共性,①符合题意;③说法错误,庆祝民族节日是民族文化的集中展示,也是民族情感的集中表达;④说法错误,不同文化在借鉴吸收中渐趋融合,但又保持各自特色。

3.(2015·福建文综,30,4分)燕赵多慷慨悲歌之士,吴楚多放诞纤丽之文,自古然矣。

自唐以前,长城饮马,何梁携手,北人之气概也;江南草长,洞庭始波,南人之情怀也。

上述文字(  )

A.形象地描述了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特征

B.生动地展现了区域文化独具特色的风采

C.说明了中华各民族文化多元一体的原因

D.彰显了中华五千年文化自强不息的品格

【答案】 B 材料体现了一方水土,一方文化,这是中华文化的区域性特点,B符合题意;A不符合题意,材料体现了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的特点;材料没有涉及中华文化多元一体的原因,也没有涉及民族精神,C、D与材料无关。

4.(2014·天津文综,10,4分)印度佛教自汉代传入我国后,便与中国固有文化相互影响和融合。

在隋唐,外来佛教适应中国的文化习俗,演变为以禅宗为代表的中国化佛教,形成中华文化儒、释、道并存的格局;至宋后,传统儒学吸收佛教的有益成果,衍生出新儒学即宋明理学,使以儒家为主导的中华文化发展到新的高度。

这一史实表明(  )

①中华文化具有极大的包容性 ②不同文化的融合导致文化差异性的消失 ③学习借鉴外来文化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 ④文化交流借鉴是推动文化发展的根本途径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答案】C印度佛教传入中国并演变为中国化佛教,体现了中华文化求同存异,兼收并蓄的特点,①正确;②观点错误,文化差异性不会消失;儒学吸收佛教的有益成果发展为新儒学体现了学习借鉴外来文化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③正确;④观点错误,推动文化发展的根本途径是社会实践。

故选C。

5.(2013·课标全国Ⅱ,19,4分)《台湾风物图卷》长达320米,以生动的笔墨描绘了台湾的自然山川、民俗风土、人文环境等,被誉为宝岛的“清明上河图”。

中国国民党主席在2005年访问大陆的“破冰之旅”时,将该图卷的缩小版作为礼物赠送给中国共产党领导人。

《台湾风物图卷》在海峡两岸交流中扮演了重要角色,它(  )

①展现了中华文化多姿多彩的魅力 ②反映了海峡两岸文化同根同源 ③具有与《清明上河图》相同的文化价值和艺术风格 ④是海峡两岸文化从差异走向同一的重要体现

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

【答案】 A 《台湾风物图卷》描绘了台湾的风土民情,展现了中华文化多姿多彩的魅力,①符合题意;在“破冰之旅”时,用图卷的缩小版促进两岸交流,反映了海峡两岸文化同根同源,两岸人民对中华文化的强烈认同感和归属感,②符合题意;材料中未体现《台湾风物图卷》与《清明上河图》具有相同的文化价值和艺术风格,排除③;中华文化是中华各地文化个性与共性的统一,④错误。

故选A。

6.(2013·北京文综,34,4分)费孝通在20世纪80年代提出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理论。

“多元”是指中华各民族各有其起源、形成、发展的历史,文化、社会也各具特点;“一体”是指中华各民族的发展相互关联、相互补充、相互依存,与整体有不可分割的内在联系和共同的民族利益。

这一理论强调了(  )

A.中华各民族在历史上的发展是不平衡的

B.民族凝聚力是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

C.中华民族是具有历史性的多民族共同体

D.民族平等奠定民族团结的政治经济基础

【答案】 C A、B不合题意;D错误,民族平等奠定了民族团结的政治基础;“多元”指中华民族是多民族的国家,“一体”指共同体,故C正确。

7.(2012·北京文综,26,4分)随着国际化程度不断提高,北京越来越多的中餐馆开始提供英文菜单,但一些菜单的译法闹出不少笑话。

近来有关部门出版了《美食译苑——中文菜单英文译法》一书,将2158道中餐菜名翻译成外国人能看懂的英文名称。

此举有助于(  )

A.丰富中华饮食文化的内涵B.促进中西饮食文化的传播

C.展现中华饮食文化的魅力D.减少中西饮食文化的差异

【答案】 C 题干的主旨是把中文菜单翻译成外国人能看懂的英文名称。

此举没有丰富中华饮食文化的内涵,不选A;此举没有促进西方饮食文化传播,不选B;此举也没有减少中西饮食文化的差异,只是让外国人看懂中国菜单,不选D;它展现了中华饮食文化的魅力,C符合题意。

8.(2012·重庆文综,35,4分)2012年3月24日,农历三月初三,黄帝故里拜祖大典在河南新郑举行,海内外万余名炎黄子孙汇聚一堂,祭拜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轩辕黄帝。

这是(  )

A.典型的民间封建迷信活动

B.传统的人文艺术表演活动

C.海内外华人共同参加的宗教活动

D.对中华民族共同历史文化的纪念活动

【答案】 D 海内外炎黄子孙共同祭拜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体现了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D正确;A错误,祭拜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这一活动不是骗钱害人的迷信活动;B与题意不符;C与题意不符,祭拜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这一活动不是宗教活动。

9.(2012·海南单科,17,2分)3000多年前,黎族人民横渡琼州海峡来到海南。

他们在这方热土繁衍生息,创造了璀璨的文化:

华美绝伦的黎族织锦,造型独特的船形屋,用牛角、竹子、椰壳等制作的乐器……其中,钻木取火、低温制陶、黎族民歌、黎族织锦等已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由此可见,黎族文化(  )

①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②具有悠久的历史,是黎族人民长期社会实践的产物 ③具有鲜明的地域特征,其性质是由海南地理环境决定的 ④具有强大生命力,是促进海南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

【答案】 A 海南地理环境是黎族文化的一个影响因素,③错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是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④错误;“3000多年前,黎族人民横渡琼州海峡来到海南。

他们在这方热土繁衍生息,创造了璀璨的文化”,可见黎族文化历史悠久,是由人们实践创造的,是中华文化的组成部分,①②符合题意。

故选A。

10.(2011·海南单科,15,2分)北京的“四合院”、上海的“石库门”、广东的“围村”、陕西的“窑洞”、福建的“土楼”等民居建筑都与当地的自然环境息息相关,具有鲜明的地域文化特色,是中华民族共有的文化财富。

各具特色的地域文化(  )

①决定于各地千差万别的自然条件 ②蕴含着中华文化的共性 ③深受地理环境的影响和制约 ④长期相互借鉴而日趋同一

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

【答案】 C 各民族间文化的差异源于经济、政治、历史、地理等多种因素,并非仅仅取决于自然条件,①错误,③正确;各具特色的地域文化虽然存在着差异,但也蕴含着中华文化的共性,②正确;④错在“日趋同一”。

故选C。

11.[2015·江苏单科,37

(1),6分]材料一 在由国家语言资源监测与研究中心、商务印书馆和人民网联合举办的“汉语盘点2014”活动中,“法”字荣膺中国年度汉字,反映出全社会对法治建设的高度关注。

材料二 汉字发展总是在形体简化与理据保留这两种力量共同作用下,去寻求简繁适度的造型。

汉字的构形往往具有可解释性,即有理据。

从理据的角度看,汉字的形体越复杂,理据保留程度就越高。

“法”字古代写作“灋”。

“灋”从“廌”(zhì),“廌”是传说中的一种独角神兽,它生性正直,有着明辨是非、判断曲直的神性,赋予了“法”正直而无偏颇的价值;“灋”从“水”,表示法律、法度追求公平如水;“灋”中包含“去”,“去”即是“弃”、“逐”的意思,延伸出惩罚、惩恶扬善的

意义。

汉字历经千古演变,其形体的发展趋势是由繁向简。

从书写的角度看,汉字的形体越简单,记忆、书写速度就越快。

为此“灋”字后来被人们简化成了我们今天看到的“法”字字形,“廌”字被简省掉,但其中表明平之若水、惩恶扬善的“水”、“去”,至今仍是“法”字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运用文化生活知识,说明处理好汉字形体简化与理据保留关系的意义。

(6分)

【解析】 本题考查文化传承与创新、中华文化等知识,属于意义类题目。

从汉字是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见证、汉字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标志、文字是文化的基本载体三个角度分析其意义。

【答案】 汉字是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见证,处理好这一关系有利于保持传统文化的相对稳定性和鲜明的民族性,增强人们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宿感;汉字文化内涵丰富,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标志,处理好这一关系有利于传承中华文明,增强文化自信,推动文化创新;文字是文化的基本载体,是重要的文化传播媒介,处理好这一关系有利于中华文化的交流和传播,增强中华文化的影响力,促进世界文化繁荣。

12.[2013·课标全国Ⅰ,39

(1),10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2012年6月,商务印书馆出版了《现代汉语词典》(第六版),词典的正文收录了NBA,BBS,GDP,UFO等239个西文字母开头的词语。

此举引起了广泛的争论,有的人反对,有的人支持。

反对《现代汉语词典》收录西文字母词的人认为:

“拉丁字母出现在方块汉字中,很是惹眼,看上去就是一个异类,是对汉语的污染。

“我想会不会过几十年,汉语成了汉英混杂的语言。

“文化有安全的问题,再国际化,也不能把自己的文字搞乱。

……

支持《现代汉语词典》收录西文字母词的人认为:

“在对外开放条件下,字母词的产生有其必然性。

应善待字母词的使用,而非简单的拒斥。

“选录字母词只是对当下语言现实的承认,体现了语言使用的从简趋势,适应了社会生活变化的需要。

……

你是赞成还是反对《现代汉语词典》收录西文字母词?

请用《文化生活》有关知识阐明理由。

(10分)

【解析】 解答本题,一要注意分观点和理由两部分进行作答,第一部分亮明观点,第二部分说明理由;二要注意赞成或反对只答一个角度并说明理由即可,切不可画蛇添足,赞成与反对都要分别说明理由;三要注意联想,反对收录的理由可由“汉语词典”联想到语言文字的重要性等,赞成收录的理由可由“西文字母词”联想到中华文化的包容性及文化的多样性等。

【答案】 ①观点一:

反对收录西文字母词

理由:

语言文字是文化的基本载体,汉语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标志,传承中华文明需要保持中华文化的民族特色,保持汉语的纯洁性。

不反对人们在日常生活中使用字母词,但《词典》是规范语言文字的范本,不应收录,至少不应在正文中收录。

②观点二:

支持收录西文字母词

理由:

其一,收录字母词体现了中华文化的包容性特点。

以包容的心态对待字母词的使用,有利于不同民族之间交流和相互理解,是汉语言文字具有活力的表现。

其二,《词典》收录的字母词数量很少,不会使汉语成为混杂的语言而损害其民族性。

其三,字母词的使用是文化多样性的表现,尊重文化多样性是发展本民族文化的内在要求。

13.[2013·北京文综,41(3),7分]中华大地幅员辽阔,历史悠久,文化灿烂。

黄河、长江流域孕育的中华文化,以其悠久的历史、丰富而绚丽的内涵、鲜明而独特的风格,显示出顽强的生命力和无穷的魅力。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一个重要原因在于它特有的包容性。

如何理解中华文化的包容性及其作用?

(7分)

【解析】 本题侧重于对基础知识的考查,难度较小。

回答时一是要说出中华文化的包容性是什么,即求同存异和兼收并蓄,二是要答出文化包容性的作用。

【答案】 中华文化的包容性即求同存异和兼收并蓄。

求同存异,就是能与其他民族的文化和睦相处;兼收并蓄,就是能在文化交流中吸收、借鉴其他民族文化的积极成分。

中华文化的包容性,有利于各民族文化在和睦的关系中交流,增强对自身文化的认同和对其他民族文化的理解。

14.[2011·福建文综,39

(1),8分]郑和七下西洋,祈“和顺万方,共享太平之福”,同时进行不以盈利为目的的朝贡贸易;林则徐冷眼向洋看世界,魏源主张“师夷长技以制夷”;孙中山考察各国兴衰,指出“国力之盛衰强弱,常在海而不在陆”。

早期西方海上列强通过殖民扩张和掠夺性贸易争夺海外市场和资源,大力开发和经营海洋。

美国海权论创始人马汉指出:

“所有帝国的兴衰,决定性因素在于是否控制了海洋。

21世纪是海洋的世纪,中国以博大的胸襟面向世界,主张推动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

根据材料所给的信息,请你运用中华文化包容性的知识,就树立正确的海洋意识提出建议。

(8分)

【解析】 解答此题,首先要掌握中华文化的包容性的相关知识;然后分两个方面作答,一是求同存异,二是兼收并蓄;最后结合材料与教材原理进行分析、论述。

【答案】 ①中华文化的包容性即求同存异和兼收并蓄。

②要求我们能与其他民族文化和睦相处,求同存异,建设和谐海洋,推动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

③要求我们在文化交流中兼收并蓄,吸收、借鉴其他民族文化的积极成分,批判地吸收西方海洋文化中的积极因素,反对海洋霸权主义。

一、中华文化的基本特征:

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1.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见证

汉字

史书典籍

作用

汉字为书写中华文化,传承中华文明,发挥了巨大的作用,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标志

是中华文化一脉相传的重要见证

意义

文字的发明,使人类文明得以传承,标志着人类进入文明时代

能够将大量的史实记载下来,将丰富的史料积累起来

特点

汉字文化内涵丰富,在今天为中华各族人民所通用

规模之大、存留之丰,为世界所仅有

2.中华文化博大精深

(1)表现

独特性

中华文化独树一帜,独领风骚。

中华文化的文学艺术和科学技术为世界文明的进步作出了重要贡献,在世界文学艺术宝库中占有重要位置

区域性

一方水土,一方文化。

我国幅员辽阔,各地自然条件千差万别,经济社会发展程度不同。

受历史、地理等因素的影响,各地区的文化带有明显的区域特征

民族性

中华之瑰宝,民族之骄傲。

在中华文化的百花园中,各具特色的民族文化异彩纷呈,都为中华文化的形成和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2)中华文化与中华各民族文化的关系

①关系:

中华文化与中华各民族文化是共性与个性的关系。

中华各民族的文化,既有中华文化的共性,又有各自的民族特性。

各民族文化相互交融、相互促进,共同熔铸了灿烂的中华文化。

②意义:

各族人民对共同拥有的中华文化的强烈认同感和归属感,显示了中华民族厚重的文化底蕴和强大的民族凝聚力。

3.源远流长与博大精深的关系

源远流长

博大精深

区别

角度

中华文化历史悠久(纵向)

中华文化内涵丰富、厚重(横向)

侧重点

从动态上即中华文化发展的轨迹上说明中华文化的特征,表明中华文化历史

悠久

侧重从静态上即中华文化的内涵上说明中华文化的特征

见证或表现

汉字、史书典籍

独树一帜,独领风骚;一方水土,一方文化;中华之瑰宝,民族之

骄傲

联系

二者是中华文化与其他文化区别的特征,中华文化特有的包容性是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原因

  4.比较文化、中华文化、区域文化与民族文化的关系

文化

中华文化

区域文化

民族文化

区别

概念

是指相对于经济、政治而言的人类全部精神活动及其产品

中华民族所创造的区别于其他民族而独具特色的文化形式。

它表现为中华民族所具有的共同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心理状态、精神面貌等思想文化方面的特征

是在一定的地域范围内,在历史发展中形成的特定文化内涵,以一定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或其遗存构成这一地区的文化重心,经过一定的研究开发而形成的具有该地区特点的

文化

各个民族在历史和现今所共同创造的能够代表其共同特点的文明发展的总和

特征

具有多样性、继承性的特征

具有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特征

独特具体的地域性特征、民族性特征

民族性与时代性的统一

联系

文化与中华文化

文化是人类的全部精神活动及其产品,中华文化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世界上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文化,中华文明是人类文明史上唯一没有中断而延续至今的古老文明

中华文化与区域文化

从区域文化的研究视野来看,中国文明属于东方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东方文明与西方文明一起构成了世界文明

基于现实的与区域文化的研究视野,中华文化包括具体的齐鲁文化、楚文化、三秦文化、巴蜀文化、吴越文化等区域文化

从文化外部看是“一体”,以汉文化为主导;自文化内部视之,则呈现出区域性特征,构成了中华文化的“多元”

中华文化与民族文化

从世界文化的角度看,中华文化是民族文化的一种,是中华民族所创造的区别于其他民族文化而独具特色的文化形式

从研究中华文化的角度看:

①中华民族是多民族的共同体;②中华各民族的文化,既有中华文化的共性,又有各自的民族特性

区域文化与民族文化

区域文化与民族文化并不完全重合,前者包括后者,民族性是区域文化研究中经常要面对的现实问题

(2013·安徽文综,9,4分)安徽山清水秀,人杰地灵,不同区域丰富的自然和人文资源滋养了淮河文化、皖江文化和新安文化,三种文化底蕴深厚、影响深远。

这体现了(  )

①区域文化各具特色,异彩纷呈 ②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 ③不同地域决定不同文化的发展 ④区域文化相互借鉴,融合统一

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

【解析】选A。

一定的经济、政治决定一定的文化,地域可以影响但不能决定文化,③错误;文化具有多样性,文化可以相互借鉴、相互交流,但不能说是融合统一,④错误;①②说法正确且符合题意。

【点拨】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两大基本特征是高考的常考点,主要通过列举中华文化相关材料考查学生的分析判断能力。

二、中华文化的包容性

求同存异

兼收并蓄

内涵

能与其他民族的文化和睦相处,这也适应了文化发展多样性的客观要求

能在交流中吸收、借鉴其他民族文化中的积极成分,即能做到博采众长,所以中华文化能在不断创新中永续向前发展

表现

①中国古代思想家虽各有所尊,但又提倡“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这种包容会通精神,使得中华文化具有非凡的融合力;②在中华文化发展过程中,这种融合力使得中华民族在汉民族文化的基础上善于吸收不同地域的文化,形成丰富多彩的中华文化;③即使是对外域文化,中华文化以其博大的胸怀,吸收其他民族创造的优秀成果

意义

有利于各民族文化在和睦的关系中交流,增强对自身文化的认同和对其他民族文化的理解

地位

既是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重要原因,又是中华文化的重要

特征

包容性、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内在关系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重要原因在于它所特有的包容性

[2014·山东文综,42

(2),8分]文化是不同国家和民族沟通心灵和情感的桥梁纽带。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2013年俄罗斯“中国旅游年”活动期间,我国推出了展示中国形象的大型舞台演出《美丽中国》。

演出以歌舞为主,镶嵌京剧、武术等中国元素,辅以多媒体视频。

演出从新疆的《葡萄架下》到云南的《怒江大小调》,从唐朝乐舞《霓裳羽衣舞》到现代芭蕾《海上梦明月》,……展现了美丽中国的壮美画卷。

特别是《海上梦明月》将西方芭蕾与中国民族乐器二胡、琵琶巧妙混搭,充分显示了中国文化开放、创新、多元的魅力。

据材料,运用文化创新与中华文化的知识,分析《美丽中国》演出所体现的《文化生活》道理。

(8分)

【解析】 本题属于文化生活模块体现类非选择题,通过审设问可确定学生需从文化创新和中华文化两方面回答。

材料中的演出以中国元素辅以多媒体视频,对应继承传统、推陈出新;将西方芭蕾与中国民族乐器混搭,对应文化创新应面向世界、博采众长;显示中国文化开放、创新、多元的魅力,对应中华文化的包容性。

【答案】 文化创新应继承传统,推陈出新;文化创新应面向世界,博采众长;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中华文化具有包容性。

【点拨】 ①在分析具体材料是否能够体现中华文化的包容性特点时,可以从“求同存异”和“兼收并蓄”两个角度来思考。

②求同存异侧重于不同文化相处时的一种外在的、静止的状态;兼收并蓄侧重于不同文化之间的一种内在的、动态的交流、借鉴与融合。

③包容性不是说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被其他民族吸收、借鉴,而是说中华文化吸收、借鉴其他民族的优秀文化。

另外,包容性也并非说融合其他民族文化或融入其他文明。

④包容性既是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原因之一,也是中华文化的特征之一。

1.(2015·河北衡水联考三,23,2分)国家珍贵古籍名录由文化部拟定,报国务院批准后公布,均为稀世之珍。

广东317部古籍入选“中华古籍保护计划”。

广东省馆入选的《国家珍贵古籍名录》善本特展于6月14日在广东省立中山图书馆开幕。

中华古籍(  )

A.是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重要原因

B.是中华文化的基本载体

C.是中华文化一脉相传的重要见证

D.标志人类进入文明时代

【答案】 C 中华古籍是史书典籍,是中华文化一脉相承的重要见证,C符合题意;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重要原因是中华文化的包容性,排除A;中华文化的基本载体是汉字,排除B;文字的发明标志着人类进入文明时代,排除D。

2.(2015·山东德州一中一模,15,2分)2014年9月20日仁川亚运会开幕式演出中,中国元素频频现身。

国宝熊猫和大红灯笼出现在倒计时15秒的中国介绍环节中,“喂,你好”的中文也响彻现场,穿越环节的第一站便是中国的万里长城和中国的元宵节……这些“中国元素”(  )

①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内容 ②是中华文化发展的力量源泉 ③体现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④显示了中华文化的个性特征

A.①②B.②③C.①④D.③④

【答案】 D 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内容,①与题意不符;人民群众的生活实践和创造力是中华文化发展的力量源泉,②与题意不符;这些具有中国特色的文化元素,充分体现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显示了中华文化的个性特征,③④说法正确。

3.(2015·浙江杭州七校一模,17,2分)在甲骨文和金文中有大量关于农作物的字,如禾、黍、粟、米等,其中的“禾”字,像一株有根有叶、谷穗下垂的植物。

“禾”是谷类植物的总称,但在秦汉以前,“禾”多指粟,即今天的小米;后世则多称稻为“禾”。

在汉字中,凡以“禾”为义符的字,大都与农作物或农业活动有关,如秉、秋、秀、种、租等。

这说明(  )

①汉字作为中国人民的精神财富应该得到传承 ②汉字使人类文明得以传承,是人类进入文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电脑基础知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