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生物专题 种群和群落.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9169701 上传时间:2023-05-17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529.1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生物专题 种群和群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高考生物专题 种群和群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高考生物专题 种群和群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高考生物专题 种群和群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高考生物专题 种群和群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高考生物专题 种群和群落.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6页
高考生物专题 种群和群落.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6页
高考生物专题 种群和群落.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6页
高考生物专题 种群和群落.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6页
高考生物专题 种群和群落.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6页
高考生物专题 种群和群落.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6页
高考生物专题 种群和群落.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6页
高考生物专题 种群和群落.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6页
高考生物专题 种群和群落.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6页
高考生物专题 种群和群落.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6页
高考生物专题 种群和群落.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6页
亲,该文档总共16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生物专题 种群和群落.docx

《高考生物专题 种群和群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生物专题 种群和群落.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高考生物专题 种群和群落.docx

高考生物专题种群和群落

考前30天之备战2013高考生物冲刺押题系列专题13种群和群落

一、考纲解读

考纲下载

考纲解读

命题规律

命题趋势

1.种群的特征Ⅰ

1.了解种群特征,并理解各种群特征的关系。

2.掌握种群数

量增长“J”型、“S”型曲线的变化特点。

3.了解群落的空间结构、水平结构及其形成原因。

4.知道培养液中酵母菌数量的动态变化特点及计数方法。

5.掌握土壤中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方法。

6.掌握初生演替、次生演替的过程。

7.掌握探究水族箱(或鱼缸)中群落的演替类型及过程。

1.从考查的力度来看:

本专题所占的分值在6~9分。

2.从考查的内容来看:

高考试题注重对种群的特征、种群的增长曲线、种间关系、群落的结构和演替等方面进行考查。

课标中的新增内容“群落的演替”在试卷中考查的比例特别高。

另外,对本专题的实验考查在近年的试题中也占有较大的比例。

3.从题型上看:

选择题、非选择题均有出现,考查的形式多种多样,多以坐标曲线、数据表格、直方图等不同的数学形式出现,较好地体现了新考纲的要求。

1.命题趋势:

种群的数量特征;种群数量变化曲线;种间关系;群落的结构与演替仍是考查的重点。

联系现实热点,如种群

数量增长曲线在农业资源合理利用和野生动物保护方面的应用;群落演替与环境资源的保护等的联系。

2.热点预测:

预计2013年高考对本部分的考查,将集中在种群的数量变化、种间关系和群落演替的相关知识的考查,题型主要为选择题,以图形为载体的呈现可能性较大。

2.种群的数量变化Ⅱ

3.群落的结构特征Ⅰ

4.群落的演替Ⅰ

实验:

培养液中酵母菌数量的动态变化

实验:

壤中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

实验:

探究水族箱(或鱼缸)中群落的演替

二、热点题型分析

热点题型1明辨概念,解答与种群特征有关的问题

【例1】下列结合种群特征的概念图所作的分析,错误的是(   )

A.利用性引诱剂诱杀害虫会影响③

B.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

C.预测种群数量变化的主要依据是④

D.春运期间,广州人口数量变化主要取决于图中的①②

【例2】甲、乙、丙是同一物种的三个种群,其年龄组成见表。

三个种群年龄结构的类型是

年龄期

个体数

幼年期

600

400

200

成年期

400

400

400

老年期

200

400

600

A.甲是增长型,乙是稳定型,丙是衰退型

B.甲是稳定型,乙是增长型,丙是衰退型

C.甲是增长型,乙是增长型,丙是衰退型

D.甲、乙、丙三个种群都是稳定型

题型攻略

【知识储备】种群各数量特征之间的关系及应用

⑴种群的各种基本特征与种群数量之间的关系如下图所示。

种群的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种群密度与种群数量一般呈正相关;出生率

、死亡率以及迁入、迁出是决定种群大小和种群密度的直接因素。

年龄组成和性别比例则是通过影响出生率和死亡率来间接的影响种群密度和种群数量的,是预测种群密度(数量)未来变化趋势的重要依据。

⑵应用:

减少虫害种群数量的生物方法有:

①使用性引诱剂控制种群性别比例;②引入天敌;③培养寄生在害虫体内的寄生虫;④培育抗虫作物;⑤轮作:

改变营养结构,减少病虫害,同时可防止土壤营养枯竭。

【方法技巧】

1.种群年龄组成几种图形

⑴模式图  ⑵统计图

增长型稳定型衰退型稳定型衰退型

2.判断方法:

从图形中找到各年龄段个体之间的比例。

若幼年个体多,老年个体少,为增长型;若各年龄段比例适中,应为稳定型;若幼年个体少,老年个体多,为衰退型。

热点题型2把握种群数量变化曲线的形成条件,准确解答种群数量增长曲线题

【例1】下图是调查小组的同学从当地主管部门获得的某物种种群数量的变化图,据此不能得出的结论是

A.1~5年种群呈J型增长B.20~30年之间种群增长率为零

C.到20年时种群的数量最多D.15~20年间种群数量不断减少

【例2】若生态系统中生活着多种植食性动物,其中某一植食性动物种群个体数量的变化如图所示。

若不考虑该系统内生物个体的迁入与迁出,下列关

于该种群个体数量变化的叙述,错误的是

 A.若a点时环境因素发生变化,但食物量不变,则a点以后个体数量变化不符合逻辑斯缔增长

 B.若该种群出生率提高,个体数量的增加也不会大幅超过b点

 C.天敌的大量捕食会导致该种群个体数量下降,下降趋势与b-c段相似

 D.年龄结构变动会导致该种群个体数量发生波动,波动趋势与c-d段相似

题型攻略

【知识储备】1.种群增长的“J”型曲线的前提条件(判断依据)

①理想条件下;②实验室条件下;③食物和空间条件充裕、气候适宜和没有敌害等几个条件同时满足;④外来物种入侵早期阶段;⑤无环境阻力状况。

2.种群增长的“S”型曲线

达到K值不再增加的原因:

资源和空间有限,当种群密度增大时,种内斗争加剧,天敌数量增

加,导致出生率下降,死亡率上升,最终

达到平衡。

3.K值变动的示意图

⑴同一种生物的K值不是固定不变的,会受到环境的影响。

在环境不遭受破坏的情况下,K值会在平均值附近上下波动;当种群偏离平均值的时候,会通过负反馈机制使种群密度回到一定范围内。

⑵环境遭受破坏,K值会下降;当生物生存的环境改善,K值会上升。

4.种群增长的两种曲线比较

阴影部分代表环境阻力,也可表示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中被淘汰的部分。

【易错指导】不能正确区分环境最大容纳量与种群能达到的最大值

K值,即环境最大容纳量,是指环境所能维持的种群的最大数量。

在一个处于平衡状态的自然生态系统中,种群的数量在环境容纳量水平上下波动,这个平均水平就是所谓的合理的环境容纳量。

种群能达到的最大值是种群在某一时间点出现的最大值,这个值存在的时间很短,大于环境最大容纳量。

热点题型3理解种间关系实质,解答种间关系曲线题

【例1】寒带针叶林中两个动物种群(N1、N2)的数量变化如图所示,据图判断这两个种群的关系是()

A.捕食关系,N1为捕食者,N2为被捕食者

B.捕食关系,N2为捕食者,N1为被捕食者

C.竞争关系,N1

为竞争中的胜利者,N2为失败者

D.共生关系,N1、N2彼此依赖,相互有利

【解析】从两种群的数量及其变化规律入手,通过分析生态系统中两物种的关系来解答该题。

从曲线可以看出,两曲线发生周期性变化;分析曲线的每一个周期,发现总是N1种群数量增长以后,N2种群数量随之增长,说明N2以N1为食物。

两个种群若存在竞争关系,一个种群的增长可导致另一个种群的减少。

两种群若存在互利共生关系,则两曲线呈平行关系。

【答案】B

【例2】如图,纵轴表示海洋不同深度中鱼类的食物分布状况,曲线甲、乙、丙分别表示三种鱼的数量变化。

下列对此图的分析,错误的是

A.海洋中的鱼类具有垂直分层现象

B.此图表明鱼类对食物的竞争状况

C.此图表明海洋中鱼类的捕食状况

D.此图表明海洋中鱼类的共生关系

题型攻略

【知识储备】生物种间关系的比较分析

关系名称

数量坐标图

能量关系图

特点

举例

互利共生

相互依赖,彼此有利;如果彼此分开,则双方或者一方不能独立生存。

数量上两种生物同时增加,同时减少,呈现出“同生共死”的同步性变化

地衣;大豆与根瘤菌

寄生

对宿主有害,对寄生生物有利;如果分开,则寄生物难以单独生存,而宿主会生活得更好

蛔虫与人;噬菌体与被侵染的细菌

竞争

数量上呈现出“你死我活”的同步性变化,两种生物生存能力不同,如图a;生存能力相同,则如图b,AB起点相同,为同一营养级

牛与羊;农作物与杂草

捕食

一种生物以另一种生物为食,数量上呈现出“先增加者先减少,后增加者后减少”的不同步变化。

AB起点不相同,两种生物数量(能量)存在差异,分别位于不同的营养级

狼与兔;青蛙与昆虫

【方法技巧】几种曲线的区分方法总结:

(1)互利共生曲线——同步变化(同生共死);

(2)捕食曲线——不同步变化的此消彼长(不会导致某种生物灭绝);(3)竞争曲线——看最终结果,一种数量增加,另一种下降甚至降为0;只要曲线中提示两种生物有共同的空间或食物,则必为竞争,竞争激烈程度取决于空间、食物的重叠范围。

热点题型4准确分析种间关系,解答种群数量变化推理题

【例1】某水池有浮游动物和藻类两个种群

,其种群密度随时间变化的趋势如图。

若向水池中投放大量专食浮游动物的某种鱼(丙),一段时期后,该水池甲、乙、丙三个种群中仅剩一个种群。

下列关于该水池中上述三个种群关系及变化的叙述,正确的是

A.甲和丙既有竞争关系又有捕食关系,最终仅剩下甲种群

B.甲和乙既有竞争关系又有捕食关系,最终仅剩下丙种群

C.丙和乙既有竞争关系又有捕食关系,最终仅剩下甲种群

D.丙和乙既有竞争关系又有捕食关系,最终仅剩下丙种群

【解析】以曲线反应的种群关系和投放的鱼以浮游动物为食这一信息为突破口解答该题。

从曲线上可以看出甲、乙应该为捕食关系,甲为藻类,乙为浮游动物。

而丙为后期向水池投放的大量专食浮游动物的某种鱼。

建立的食物链应该是:

藻类→浮游动物→鱼。

由于鱼是大量的,所以短时间内它们的食物浮游动物急剧减少,而由于食物缺乏等生存斗争加剧,鱼类也随之大量减少。

所以甲、乙、丙三个种群仅剩一个种群的话,该种群肯定是藻类,即甲种群。

A选项的表述“甲和丙既有竞争关系又有捕食关系”肯定是错误的,因为题目告诉我们投放的鱼类是专食浮游动物的。

【答案】C

【例2】某草原因过度放牧和鼠害导致荒漠化。

为了遏止鼠害对草原的破坏,放入驯化后的银黑狐捕鼠。

下图中的曲线分别代表羊、鼠和狐数量的年变化,这3条曲线正确对应的动物是

注:

左Y轴数值对应甲、乙曲线,右Y轴数值对应丙曲线

A.甲为狐、乙为鼠、丙为羊B.甲为鼠、乙为羊、丙为狐

C.甲为羊、乙为鼠、丙为狐D.甲为狐、乙为羊、丙为鼠

题型攻略

【方法技巧】生态系统生物数量变化分析

对于生态系统的某一食物链,若第一营养级(生产者)的生物数量减少(或增加),则该食物链的其他生物数量将自然减少(或增加)。

对于一条食物链中,处于“天敌”地位的生物数量减少,则被捕食者数量会迅速增加,不过这种增加是暂时的。

因为,随着该物种数量的增加,种群密度会逐渐加大,势必导致种内斗争的加剧,此时又没有了天敌的“压力”,斗争中自然使其素质下降,流行病蔓延,生老病死的个体增多,最终使其密度下降,直至相对稳定。

即:

天敌减少对被捕食方的影响是先增加后减少,最后趋向稳定。

对于食物网中处于“中间”营养级的生物减少,相关生物的变化情况应依据食物链,从能量流动的角度作具体分析。

【易错指导】不能正确判断两种群的数量变化关系的主要原因。

(1)准确找出各种群之间的营养关系,是正确解答这种题型的前提;

(2)应从其食物来源和天敌两个途径对某种群数量变化进行分析;当从两条途径分析的

结果不一致时,应以所经食物链短、能量传递较多的为准。

热点题型5注意调查事项,解答种群密度调查题

【例1】某同学拟一个面积为100hm2草地上某种双子叶草本植物的种群密度,设计了四个调查方案,其中最可行的是

A.计数该草地上该种植物的全部个体数目

B.设置1个1m2样方,计数样方中该种植物的个体数目

C.随机设置1m2样方若干,计数每个样方中该种植物的个体数目

D.在该种植物密集处设置1m2样方若干,计数每个样方中该种植物的个体数目

【例2】下列实验或调查活动中,所得数值与实际数值相比,可能偏小的是

A.标志重捕法调查灰喜鹊种群密度时部分标志物脱落

   B.标志重捕法调查田鼠种群密度时,某些田鼠因曾被捕变得狡猾而不易被重捕

   C.样方法调查草地中的蒲公英时,不统计正好在样方线上的个体

   D.样方法调查蒲公英种群密度时在分布较密集的地块取样

题型攻略

【知识储备】种群密度的调查应注意的一些问题

1.标志重捕法的前提是:

标志个体在整个调查种群中均匀的分布,标志个体和未标志个体都有同样的被捕的机会;所以标志是应注意:

①标志物和标志方法必须对动物的身体不会产生对于寿命和行为的伤害;②标志不能过分醒目;③标志符号必须能够维持一定的时间,在调查研究期间不能消失;调查期中,没有迁入与迁出,没有新的个体出生或死亡;应随机捕获。

需特别注意的是大多数土壤动物身体微小,活动范围小,标记个体难与无标记个体充分混匀,

标志重捕法。

2.取样调查法(样方法)

(1)适用范围:

植物或活动范围小的动物;

(2)注意事项:

①选取平坦、开阔、被调查种群分布比较均匀的地段进行;②根据调查对象划定调查地段的大小;如乔木的样方为100m2,灌木为16m2,草本为1m2。

③调查植物种群密度时,由于一些丛生小灌木,丛生或蔓生的草本单子叶植物,从地上部分难以辨别一株还是多株,所以初学者选择双子叶草本植物调查。

④取样调查的时间最好选择在植物生长旺盛的

季节。

【方法技巧】

1.适合用样方法进行种群密度调查的并不是只有植物,动物的虫卵、活动能力弱的蚯蚓、蝗虫的幼虫跳蝻及蚜虫等都可采用该方法。

2.计数原则:

同种生物个体无论大小都要计数,若有正好在边界线上的,应遵循“数上线不数下线,数左线不数右线”的原则,如下图。

注:

图甲为方形样方,图乙为圆形样方,实心圈表示统计

或测量的个体,虚线表示圆形样方的直径。

热点题型6正确区分概念,解答群落演替题

【例1】下图表示某地云杉林的形成过程。

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该群落的演替属于初生演替,群落结构越来越复杂

B.在人为干扰下,可能发生⑤→①的动态变化,但不属于群落演替

C.该群落演替是群落内部因素和外界环境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D.在⑤云杉林群落中有明显的垂直结构,没有水平结构

【例2】在无人为因素的干扰下,群落演替的总趋势是   (   )

A.物种多样性的增加和群落稳定性的提高

B.物种多样性的减少和群落稳定性的降低

C.物种多样性的增加和群落稳定性的降低

D.物种多样性的减少和群落稳定性的提高

题型攻略

【知识储备】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的比较

比较项目

初生演替

次生演替

起点

在一从来没有过植被,或者原来存在过植被,但被彻底消灭了的地方

在原有植被虽已不存在,但是保留有土壤条件,甚至种子或其他繁殖体的地方

时间

经历时间漫长

经历时间较短

影响因素

自然因素

人类活动较为关键

实例

裸岩上的演替

森林砍伐地、弃耕地上的演替

【方法技巧】1.多角度理解群落演替的概念

(1)群落演替是一个具有一定方向、一定规律、随时间的变化而变化的有序过程,所以往往能够预测群落的演替过程。

(2)群落演替是由于生物和环境之间反复的相互作用,在时间和空间上不可逆的变化过程,虽然物理环境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演替的类型、方向和速度,但是演替的发展由群落本身控制着,并且正是群

落的演替极大地改变了物理环境。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电脑基础知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