枣庄市城市总体规划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

上传人:wj 文档编号:917082 上传时间:2023-04-29 格式:DOC 页数:117 大小:1.69MB
下载 相关 举报
枣庄市城市总体规划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17页
枣庄市城市总体规划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17页
枣庄市城市总体规划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17页
枣庄市城市总体规划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17页
枣庄市城市总体规划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17页
枣庄市城市总体规划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_第6页
第6页 / 共117页
枣庄市城市总体规划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_第7页
第7页 / 共117页
枣庄市城市总体规划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_第8页
第8页 / 共117页
枣庄市城市总体规划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_第9页
第9页 / 共117页
枣庄市城市总体规划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_第10页
第10页 / 共117页
枣庄市城市总体规划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_第11页
第11页 / 共117页
枣庄市城市总体规划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_第12页
第12页 / 共117页
枣庄市城市总体规划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_第13页
第13页 / 共117页
枣庄市城市总体规划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_第14页
第14页 / 共117页
枣庄市城市总体规划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_第15页
第15页 / 共117页
枣庄市城市总体规划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_第16页
第16页 / 共117页
枣庄市城市总体规划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_第17页
第17页 / 共117页
枣庄市城市总体规划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_第18页
第18页 / 共117页
枣庄市城市总体规划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_第19页
第19页 / 共117页
枣庄市城市总体规划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_第20页
第20页 / 共117页
亲,该文档总共117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枣庄市城市总体规划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

《枣庄市城市总体规划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枣庄市城市总体规划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11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枣庄市城市总体规划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

第七节绿地与城市景观风貌设计 39

第八节水系 41

第九节远景发展构想 42

第七章山亭城区总体布局 42

第一节用地发展方向选择 42

第二节空间发展策略 42

第三节城市总体布局 43

第四节公共设施 43

第五节居住 44

第六节工业与仓储 45

第七节绿地与景观系统 45

第八节远景发展构想 47

第八章综合交通体系 48

第一节交通发展目标与策略 48

第二节区域交通 49

第三节中心城道路交通 50

第四节台儿庄城区道路交通 52

第五节山亭城区道路交通 53

第九章市政设施 54

第一节中心城市政设施 54

第二节台儿庄城区市政设施 62

第三节山亭城区市政设施 67

第十章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 72

第一节生态建设目标与发展策略 72

第二节生态功能区划 72

第三节环境污染防治 73

第四节中心城环境保护与建设 75

第十一章城市环境卫生设施 76

第十二章城市综合防灾减灾 77

第一节总体防护要求 77

第二节地质灾害防治 78

第三节防洪 78

第四节消防 80

第五节人防与地下空间利用 81

第六节防震 81

第七节城市生命线系统 82

第八节气象灾害预防 82

第十三章近期建设 83

第一节中心城近期建设 83

第二节台儿庄城区近期建设 85

第三节山亭城区近期建设 85

第十四章规划实施管理与措施 87

第十五章附则 88

附录1城市总体规划用地汇总表 89

附录2中心城城市建设用地平衡表 90

附录3台儿庄城区城市建设用地平衡表 91

附录4山亭城区城市建设用地平衡表 92

附录5规划中心城主次干路一览表 93

附录6规划台儿庄城区主次干路一览表 97

附录7规划山亭城区主次干路一览表 98

附录8中心城文物古迹一览表 99

附录9中心城近期建设项目库 100

附录10台儿庄城区近期建设项目库 105

附录11山亭城区近期建设项目库 107

附录12项目编制单位及参加人员名单 109

附录13图纸目录 111

第一章总则

第1条修编动因

1999年山东省人民政府批准的《枣庄市城市总体规划(1997年-2010年)》,在一定时期内对指导枣庄的城市建设、促进城市经济社会发展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

为促进枣庄经济、社会、人口、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更加科学合理地指导和调控城乡建设,实现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根据枣庄市城市建设需求和建设部《关于同意对枣庄市修编城市总体规划的批复》[建规函(2005)117号]的要求,编制《枣庄市城市总体规划(2007年-2020年)》。

第2条规划依据和作用

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制定和实施本规划。

本规划为枣庄市域城乡建设发展和城市规划区土地使用及各项建设活动的基本依据,县市城镇总体规划和城市规划区内各项规划的制定,须遵循本规划。

第3条规划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按照转变发展观念、创新发展模式、提高发展质量的要求,注重城乡一体、统筹协调发展;

注重各类脆弱资源的有效保护利用和空间资源的管制;

注重控制合理的环境容量和确定科学的建设标准,注重城市发展模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的转变,促进城乡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努力提高枣庄构建环境友好、资源节约、和谐社会的能力。

第4条规划原则

坚持统筹发展的原则:

统筹城乡发展,协调城、镇、村的发展,实现城乡互动,共同发展,加快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统筹区域发展,加强市域城镇体系规划,协调枣庄与鲁南经济带以及淮海地区的发展,协调中心城与山亭、台儿庄的发展、协调山体发育区,水体发育区与城市发育区的发展建设;

统筹经济与社会发展,科学配置产业与社会事业发展的空间资源;

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协调人口、资源和环境的综合发展建设;

统筹国内发展与对外开放的要求,积极招商引资,增强枣庄的开放度。

坚持环境友好的原则:

把生态环境和脆弱资源保护置于优先地位,控制合理的生态环境容量,使城市建设与环境保护协同发展。

坚持公平和谐的原则:

以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为目标,合理安排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公共服务设施和基础设施的布局;

关注弱势群体的需求;

倡导公众参与,努力实现区域公平、城乡公平和个体公平。

坚持资源节约的原则:

按照建设节约型城市的要求,坚持开发与节约并重,大力推进节能、节水、节地、节材,加强资源综合利用。

坚持与相关规划协调一致的原则:

城市总体规划所确定的经济社会发展目标、城市空间布局和建设用地规模等,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土地利用规划等相关规划保持衔接并协调一致。

第5条规划期限

规划期限为2007年-2020年;

近期2007年-2010年;

远期2011年-2020年;

远景2050年左右。

第6条规划强制性内容

本规划强制性内容指文本中下划线条文。

城市规划强制性内容是对城市规划实施进行监督检查的基本依据。

第7条城市规划区范围

本次规划确定城市规划区范围为枣庄市所辖行政五区的市区行政地域范围,包括市中区、薛城区、峄城区、台儿庄区、山亭区的行政辖区范围,总面积3069平方公里。

第二章城市性质与发展目标

第8条城市性质

山东省重要的煤化工、能源和建材基地,鲁南地区中心城市之一。

第9条城市职能

(1)山东省南部门户;

(2)区域性交通和信息枢纽、物资集散地;

(3)高新技术和新兴工业基地;

(4)枣庄市政治、经济、文化和科教中心;

(5)特色旅游城市。

第10条城市发展目标

总体目标:

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按照构建和谐社会和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要求,建设以传统产业为基础、先进制造业为主导的经济强市和具有较强辐射带动能力的区域中心城市;

凭借良好的山水环境和丰富的文化内涵,建设山林城市和文化旅游名市。

分目标:

(1)经济发展目标:

调整产业结构,由工矿城市走向先进制造业基地,实现强劲、多元、可持续的经济增长,提升城市的综合竞争力。

发展循环经济,培育地方产业集群。

2020年人均GDP赶超全省平均水平。

(2)社会发展目标:

适应政府职能转变要求,全面履行政府社会管理、公共服务职能,重视科技、文化、教育、卫生、体育以及社会保障、社区发展等社会事业发展,满足人民物质、文化、生活需求不断增长的要求。

(3)环境发展目标:

打造适宜人居,生态环境优美的山林城市。

严格执行环境排放标准,控制大气、水、噪音和固体废弃物的污染,加强重点污染源的监督与管理。

优化能源结构,节约使用能源。

第三章城市规模

第11条市区人口规模

2020年市区人口将由2006年的213.3万人增至240万人左右,城镇人口将由2006年的111.1万人增至168万人左右,城区人口将由2006年的82.7万人增至143万人。

第12条中心城人口与用地规模

(1)人口规模

规划2020年中心城户籍人口将由2006年的61.6万人增至105万人左右,暂住半年以上人口将由2006年的9.0万人增至15万人左右,2020年中心城人口规模将由2006年的70.6万人增至120万人左右。

(2)用地规模

规划2020年中心城建设用地规模将由2006年的89.1平方公里增至132.0平方公里,人均城市建设用地控制在110平方米。

第13条台儿庄城区人口与用地规模

规划2020年台儿庄城区人口将由2006年的7.1万人增至13万人左右。

规划2020年台儿庄城区建设用地规模将由2006年的9.1平方公里增至15.4平方公里,人均城市建设用地控制在120平方米以内。

第14条山亭城区人口与用地规模

规划2020年山亭城区人口将由2006年的5万人增至10万人左右。

规划2020年山亭城区建设用地规模将由2006年的6.2平方公里增至11.8平方公里,人均城市建设用地控制在120平方米以内。

第四章市域城镇体系

第一节市域发展战略

第15条市域发展战略

(1)区域一体化战略——合纵连横,对接半岛。

城市发展由个体竞争转向区域整合,枣庄应联合济宁、临沂、徐州等鲁南、苏北城市,在此区域中突出鲁南中心城市和山东南大门的区域地位。

顺应鲁南作为原材料和能源基地,与胶东半岛制造业基地的互补联动关系,以开放的姿态,加强区内外城市间的竞争与合作,逐步提高城市竞争力。

(2)产业发展战略——提升传统产业,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

结合枣庄资源禀赋和发展的可能,应引进先进适用技术,在煤化工、建材等传统产业领域继续向精深加工方向发展,以工业化的形式改造传统农业,促进农副产品向精深加工发展。

鼓励旅游、物流、商贸、信息等现代服务业的发展,提高产业层次。

(3)城市化战略——壮大中心,空间集聚。

集中人、财、物力集中发展中心城,规划期末达到120万人,形成区域性的综合中心城市。

因地制宜地发展滕州、台儿庄、山亭等城区,择优培育中心镇,努力提高城市化质量。

制定有利于人口向城市转移、产业向园区集中的政策措施,促进工业化、城市化协调发展。

(4)城乡统筹发展战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促进城乡共同繁荣。

采取有力措施,缩小城乡差距、工农差距和地区差距。

政府应加大对农业和农村的投入力度,扩大公共财政覆盖农村的范围,加强政府对农村的公共服务和基础设施建设,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

做好城乡建设规划,集约使用建设用地。

(5)可持续发展战略——环境优先,协调发展。

保护风景区、森林公园、地质公园、水源保护地、文物保护单位、耕地、矿产等脆弱资源,保持生态平衡、文脉延续和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创建适宜居住与创业、文化底蕴深厚的现代城市。

第二节城镇空间发展策略与布局

第16条空间发展策略

促进薛城、市中、峄城三片城区的一体化整合,东西轴向发展,形成中心城市;

构筑枣薛滕三角形城镇密集区,作为区域核心地区积极培育;

南靠北联,东西拓展,合纵连横,提高枣庄市对外开放程度。

第17条空间布局结构

在枣庄市域范围内,构建市中-薛城-滕州复合中心,培育京沪城市发展轴和鲁南城市发展轴,形成“十”字型空间架构。

两条发展轴也是市政设施走廊,应作为城市、重点镇和非农产业的聚集发展轴。

第18条城镇等级及职能类型规划

全市城镇分为5个等级,6种职能类型,如下表。

城镇等级及职能类型规划

城镇等级

城镇数量(个)

城镇名称

职能类型

一级:

市域中心

1

中心城(薛城、市中、峄城组成的带型组团城市)

综合中心型

二级:

市域次中心

滕州

三级:

区级中心

2

山亭、台儿庄

四级:

中心镇

9

陶庄、西岗、大坞、官桥、涧头集

工矿服务型

桑村、东郭

综合发展型

税郭、阴平

农业产业化型

五级:

一般镇

32

界河、木石、姜屯、南沙河、东沙河、沙沟

工业主导型

级索、张汪、柴胡店、鲍沟、张山子、邹坞、底阁

滨湖、北庄、徐庄、冯卯、张范、榴园

旅游开发型

龙阳、羊庄、店子、城头、水泉、孟庄、峨山、泥沟、马兰屯

西集、凫城、周营、古邵

第19条各城区主要职能

薛城:

枣庄市行政、文化、科教中心;

高新技术产业和商贸物流基地,煤化工研发中心。

市中:

能源、新兴加工制造业基地。

峄城:

观光旅游和农副食品加工基地。

山亭:

休闲旅游、建材、农副食品加工基地。

台儿庄:

运河古镇,爱国教育旅游基地,水乡。

滕州:

枣庄市次中心,煤化工、机械制造、能源基地。

规划各市区主要职能

城市(区)

区域地位

主导产业

城市特色

薛城

鲁南中心城市

枣庄市行政、文化、科教中心

高新技术产业和商贸物流基地,煤化工研发中心

山林城市

枣庄(市中)

能源、新兴加工制造业

峄城

观光旅游和农副食品加工

石榴之乡

山亭

旅游、建材、农副食品加工

山城

台儿庄

爱国教育旅游、能源基地

水乡古镇

枣庄市次中心

煤化工、机械制造业、能源、商贸物流基地

文化名城

第三节城市化发展策略与城镇规模预测

第20条城市化发展策略

优先发展中心城市,积极培育滕州次中心城市,适当发展山亭、台儿庄城区,择优培育中心镇,提高城市化水平和质量,通过加快城市化进程促进城乡协调发展。

第21条总人口与城市化水平预测

2006年枣庄市总人口为372万人。

综合预测总人口2010年控制在380万人,2020年控制在400万人以内。

预期到2030年左右,总人口趋于零增长,约410万人。

预测2010年枣庄市域城市化水平为52%,2020年为64%。

第22条城镇体系规模结构规划

2020年城镇体系规模结构规划如下表:

城镇体系规模结构规划

人口规模(万人)

特大城市

>

100

中心城

大城市

50-100

小城市

10-20

台儿庄、山亭

5-10

西岗

小城镇

3-5

大坞、官桥、东郭、税郭、桑村、涧头集、阴平、陶庄

1-3

其他镇

第四节产业发展策略与布局

第23条产业结构转型的指导思想

通过“五个转变”,实现产业结构转型,即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变,粗放型增长方式向集约型增长方式转变,资源导向型思维向市场导向型思维转变,单一主导型结构向多元型结构转变,主导产业战略向产业集群发展战略转变。

第24条产业发展策略

根据枣庄在区域中的功能定位、自身特色和市场选择发展其他产业;

拓宽资源开发领域、拉长资源产业链条;

协调城市政府与企业集团的关系;

把招商引资作为推进转型的重要途径;

营造地方产业集群,促进工业园区健康发展,走新型工业化道路。

第25条产业定位

构筑以能源、煤化工、建材为基础,先进制造业为龙头,现代服务业、旅游业、物流业为支撑的产业结构。

第26条产业布局

全市产业布局形成“三区、六园、两带、三大基地”格局。

“三区”即枣庄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枣庄经济开发区、滕州经济开发区;

“六园”即薛城、峄城、山亭、台儿庄、鲁化、十电民营经济园;

“两带”指枣薛经济带、沿运经济带;

“三大基地”为煤化工、能源、建材工业基地。

第五节旅游发展策略与规划

第27条旅游业发展策略

以培育新经济增长点和支柱产业、建设山东经济强市和重点旅游目的地为目标,以发掘自然和人文旅游资源,特别是独具特色的红色文化、石榴文化、墨子文化、运河文化的优势资源为重点,合理配置旅游产品结构和旅游产业体系,把旅游业培育成枣庄市的支柱产业,成为在山东和全国具有较高知名度的文化观光旅游和休闲旅游目的地。

第28条旅游形象定位

中华冠世榴园,科圣墨子故里,台儿庄大战旧地,运河古镇风光。

第29条旅游分区规划

规划将枣庄市划分为六个旅游区。

(1)城市旅游中心区

以枣庄新城区为核心,加强基础设施和旅游设施建设,逐步发展为枣庄市的旅游地集散中心,并以构建城市休闲中心作为发展重点,开展系列城市旅游活动。

(2)运河文化旅游区

运河文化观光、体验旅游地;

台儿庄大战爱国教育旅游地。

重点加强古运河码头的开发,以恢复两岸历史风貌为重点,结合地方特色进行整体包装,形成运河文化旅游的拳头项目。

(3)古文化旅游区

以墨子文化为主体,包括滕州博物馆、汉画像石博物馆、薛国故城、王学仲艺术馆、毛遂墓、孟尝君墓等,形成古文化旅游地。

(4)山地森林自然观光旅游区

发展成为山地森林观光旅游地和自然观光、乡村旅游地。

(5)微山湖红荷旅游区

生态观光,休闲旅游。

(6)人文生态旅游区

观光、休闲和宗教旅游。

第30条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策略

各级文物保护单位是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的重要内容。

文物保护单位的保护必须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执行,维护历史的真实性。

(1)对文物古迹进行分类保护。

重点保护1处国家级、9处省级、84处枣庄市级和所有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文物保护单位应划定保护范围和建设控制地带,提出具体保护措施,并做到“四有”:

有保护范围、有保护标志说明、有记录档案、有专门机构专人负责管理。

(2)做好文物保护单位的保护工作。

继续公布各级文物保护单位名单。

根据文物资源的布局和特色,分类进行保护和利用。

文物保护单位坚持“原址保护”的原则。

(3)从保护文物周围历史环境和传统风貌出发,继续划定和完善各级文物保护单位保护范围和建设控制地带,逐步整治、改建或拆除建设控制地带内不符合保护控制要求的建筑物和构筑物。

(4)加强城市考古及对地下文物的调查、勘探、鉴定和保护工作,继续划定并公布地下文物埋藏区。

对地下文物埋藏区内的建设,坚持先勘探发掘、后进行建设的原则。

在旧城内进行基本建设工程时.依据文物保护的有关法规。

加强考古调查、勘探工作。

(5)加强挂牌保护院落的保护和修缮,继续调查并公布保护院落名单,制定和完善挂牌保护院落的保护措施。

挂牌保护院落应依据文物保护的有关法规实施管理。

(6)加强尚未核定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的各类不可移动文物的普查与管理,继续做好登记、公布工作。

第六节资源节约、保护与利用

第31条水资源保护与节约

(1)规划原则与目标

充分利用现有水源,合理开发新水源,适当引用客水资源。

以开发地表水为主,适度开采地下水。

坚持“节流、开源、保护水源并重”的方针,城市建设量力而行,按照水资源的实际供应能力引导和调控需求,建设节水型城市。

坚持把城市供水安全放在首位。

统筹考虑水资源保护、开发等各项措施,合理配置水资源,提高用水效率,形成优水优用、一水多用的水循环系统。

(2)水资源保护

按照南水北调东线工程水质保护要求,确保南水北调沿线水体达到Ⅲ类水质。

积极开展北部区域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特别注重加强渗透区的保护,保证水源水质标准。

市域的水库及京杭运河调水工程沿线区域,应加大开展生态环境保护和水污染综合防治,保证饮用地表水源的一级和二级保护区水质符合国家水质要求。

重视地下水源保护工作。

对地下水取水井和水厂周围,按国家规定要求划定地下水源保护区,落实相应的防护措施。

严格控制地下水的超采,多途径涵养地下水,有计划地进行地下水回灌。

加强对农灌用水、景观用水、工业用水等非饮用地表水环境功能的保护,保证非饮用地表水环境功能区能够满足各类用水的水质要求。

(3)节约用水

贯彻实施新水法,做到依法治水管水。

城市建设应按照建设节水型城市的要求调整产业结构,强化节水措施。

在坚持开源节流并重、节流优先的前提下,采用先进的灌溉技术和耕作方式,发展节水型农业和生态农业。

大力发展节水型工业,加大产业结构调整力度,严禁新上高耗水、高污染的工业项目。

关、停浪费水且效益低的工业企业,建设企业内部水循环系统,提高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

2020年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达到85%以上。

大力推广节水型器具和设备,提高各种用水的利用率。

加快建设中水回用工程,提高污水资源化率。

大力开展节水宣传工作,增强城市居民的水患意识和水法制观念,提倡珍惜水、节约水、保护水的良好社会风尚。

第32条土地资源集约使用

(1)贯彻落实“十分珍惜、合理利用土地和切实保护耕地”的基本国策,坚持“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保护”的原则,妥善处理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保护,当前与长远,局部与全局的关系,转变土地利用方式,促进土地集约利用和优化配置,提高土地资源对全市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保障能力。

坚持保障经济发展和保护土地资源相统一,统筹安排各类用地。

集约高效利用土地资源,保护和改善城市的生态环境。

优化土地利用结构和布局,促进土地资产的增值。

建立健全土地宏观调控体系,保障经济平稳较快发展。

维护农民利益,促进解决“三农”问题。

城市总体规划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应相互衔接。

(2)城镇用地增加与乡村用地减少相挂钩。

按照《山东省建设用地集约利用控制标准》,重点整理农村居民点用地,减少的村庄建设用地用于补充城镇建设用地指标。

(3)在合理布局,优化用地结构的基础上,提高土地的集约利用水平。

调整优化城市土地资源配置,合理确定城市不同地区的开发强度;

通过对建设用地规模、布局、开发次序的控制,遏制低水平、重复建设以及盲目圈占土地;

依法保障重点建设项目、基础设施用地和其他合理建设项目用地。

结合城市化水平的提高,按照“布局集中、用地集约、产业集聚”和“村镇规模化、工业园区化、就业城市化”的原则,调整现有村镇的数量和布局,适当合并,重点向部分基础条件好,发展潜力大的村镇倾斜,促进土地资源集约利用,提高土地使用效率。

通过制定和完善建设用地定额指标和土地集约利用评价指标体系,推行单位土地面积的投资强度、土地利用强度、投入产出率等指标控制制度,提高产业用地的集约利用水平。

加强土壤污染的防治,提高土地的利用效率。

第33条能源利用与节约

建设清洁节能型城市。

能源开发与节约并举,把节约放在首位,依法保护和合理利用能源,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实现可持续发展。

生产、生活节能与降耗并重,强化节能措施,优化产业结构和能源结构,处理好不断增长的能源消费与大气环境保护的矛盾,创建多元化的能源供应体系,完善电力、燃气、供热工程规划,确保能源供应安全。

(2)能源利用

建立长期稳定的能源供应基地。

在巩固既有能源供应渠道的同时,积极开辟新的能源供应渠道。

大力引进天然气优质能源。

天然气的利用,应优先满足居民生活用气和公共设施用气,适当发展小型冷、热、电联产装置和分布式电源。

大力发展地区间在电力、天然气、煤炭等能源开发方面的使用,互惠互利,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保证枣庄的能源供应。

因地制宜地发展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控制煤炭使用。

枣庄中心城除保留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