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 第一专题《最后的常春藤叶》课堂实录 苏教版必修2.docx

上传人:b****0 文档编号:9173277 上传时间:2023-05-17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24.8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语文 第一专题《最后的常春藤叶》课堂实录 苏教版必修2.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高中语文 第一专题《最后的常春藤叶》课堂实录 苏教版必修2.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高中语文 第一专题《最后的常春藤叶》课堂实录 苏教版必修2.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高中语文 第一专题《最后的常春藤叶》课堂实录 苏教版必修2.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高中语文 第一专题《最后的常春藤叶》课堂实录 苏教版必修2.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高中语文 第一专题《最后的常春藤叶》课堂实录 苏教版必修2.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3页
高中语文 第一专题《最后的常春藤叶》课堂实录 苏教版必修2.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3页
高中语文 第一专题《最后的常春藤叶》课堂实录 苏教版必修2.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3页
高中语文 第一专题《最后的常春藤叶》课堂实录 苏教版必修2.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3页
高中语文 第一专题《最后的常春藤叶》课堂实录 苏教版必修2.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3页
高中语文 第一专题《最后的常春藤叶》课堂实录 苏教版必修2.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3页
高中语文 第一专题《最后的常春藤叶》课堂实录 苏教版必修2.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3页
高中语文 第一专题《最后的常春藤叶》课堂实录 苏教版必修2.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3页
亲,该文档总共1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中语文 第一专题《最后的常春藤叶》课堂实录 苏教版必修2.docx

《高中语文 第一专题《最后的常春藤叶》课堂实录 苏教版必修2.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语文 第一专题《最后的常春藤叶》课堂实录 苏教版必修2.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高中语文 第一专题《最后的常春藤叶》课堂实录 苏教版必修2.docx

高中语文第一专题《最后的常春藤叶》课堂实录苏教版必修2

《最后的常春藤叶》

一、布拉格对话守则

 

师:

昨天我们一起梳理了小说的情节,大家共同努力,概括出五个层次(读课件显示的五个层次)。

然后又从人物、情节、环境三个方面,整体把握了一下这篇小说,我们发现,原来这篇小说在结构上有什么特点?

众生:

明、暗两条线索。

师:

对,双线并行。

所以,主人公就会有各种理解,高潮的部分在哪里也会有各种理解。

今天我们要拿《最后的常春藤叶》跟初中所学的《窗》进行比较阅读。

先看一下这段文字,八个要点记一下,写在书上或者笔记本上都可以。

(课件出示“布拉格公民论坛”对话守则)

学生抄写,教师边巡回边讲解:

“1989年,捷克知识分子哈维尔等人在布拉格成立了公民论坛,制定了八条对话守则,在街头巷尾张贴,内容有八个方面。

“第一,对话的目的是寻求真理,不是为了斗争。

对话的目的是为了共同探求真理,而不是为了说我才是对的你才是错的,错的人打入万劫不复的地狱,不是这个目的。

“第二,不进行人身攻击。

这个原则一定要遵循。

“第三,要保持主题。

不能在辩论的过程中、对话的过程中随意偷换概念。

“第四,辩论时要用证据。

这个证据,可以是理论上的,也可以是事实方面的,还可以是一种逻辑推理。

比如说我们昨天在分析哪个地方是高潮的时候,三班的潘熙园和蒋之涵同学就做得非常好,他们两位同学,先查一下字典,确定了一下‘高潮’的定义,然后再结合文章进行分析。

比如说昨天同学们在分析的时候,徐千容同学分析高潮部分到底在哪里,联系主人公,后来就得出了小说有两条线索的结论。

“第五,不要坚持错误不改。

在对话交流的过程中,如果你意识到,之前你的认识是不完整的、是不全面的,甚至是完全错误的,你要有勇气承认,并且你要有勇气改正。

第六,要分清对话与只准自己讲话的区别。

陈哲,这句话实际上是在说什么呢?

就是说要学会——?

陈哲:

尊重对方。

师:

对话中尊重对方,就是要学会——?

陈哲:

倾听。

师:

“很好!

在跟别人进行有效交流的时候,要先听明白人家在说什么,要尊重对手。

第七,对话要有记录。

不能光凭记忆力,除了听,还要写。

要记录下来,人家对方在说什么你要摘要记录。

一方面为了更好地理解别人,这也是倾听的一个重要手段,还有一个,也是为了更好地还击。

(生边记边笑)

“第八,尽量理解对方。

为什么说要尽量理解对方呢?

因为实际上人与人之间的沟通、理解是很困难的。

我们经常会发现,我们有时候觉得很理解人家了,可是人家告诉你,你还是对他(她)误解了,是吧?

(生边记边点头)所以我们说,尽量理解对方。

那么,尽量理解对方,我们就应该要做到什么呢,吴怡平?

吴怡平:

要仔细地倾听,站在对方的角度。

师:

很好,非常好!

一个是要仔细地倾听,听听他在说什么,还要站在对方的角度,换位思考。

这是布拉格的对话守则。

下面在交流阅读体验时,大家要注意,要时刻遵循这八条守则。

 

二、人物形象探究

 

(一)别人之于他们

 

师:

下面看第二部分:

人物形象探究。

两篇小说人物比较多,这个人物形象探究你可以随意选。

不过,我有个建议,小说有三要素,昨天我们重点分析了人物、情节,今天,是不是要谈一谈环境呢?

自然环境,两部小说什么特点?

社会环境,表现出了什么?

在《窗》里面构成了什么样的社会环境?

有哪些人?

在《最》里有哪些人?

又构成了什么样的社会环境?

你打算选取哪几个人物作一个对照、比较、分析?

(生看书、思考,教师巡回。

生1:

我觉得这两篇文章的社会环境都是带有一点冷漠的色彩。

师:

这是你的观点,拿出论据来。

生1:

比如说,《窗》写道“第二天早晨,医护人员送来了漱洗水,发现那个病人早已咽气了,他们静悄悄地将尸体抬了出去,丝毫也没有大惊小怪。

”说明医护人员对死亡已经看得很淡了。

师:

用一个形容词。

生1:

习以为常。

师:

简单点儿,从精神上、感情上来讲?

生1:

麻木了。

医护人员,本来应该是一个最需要有爱心的工作,对病人的死亡习以为常,很麻木。

师:

(对全体同学)做好记录啊,已经麻木了。

胡耀杰(生1的名字)这个细节抓得非常好。

他认为《窗》里面不只是有靠窗病人和不靠窗病人两个人物,还有医护人员。

那么,《窗》里还有其他地方也写到医护人员了?

(生从书中找)

生1:

“只要电铃一响,值班的护士就立即赶来。

师:

这里说医护人员实际上还是?

生1:

……

师(提示):

“电铃一响”“就立即赶来”,他们把为病人治病、看护病人当做……?

生1:

一个机械化的工作,只是自己的职业。

师:

只是一个职业。

还有没有其他地方能够印证他们只是把为病人治病当做自己的工作?

生1:

沉吟,翻书。

(此时,一个学生在举手)

师:

好,你请坐。

(对举手的学生)你请说。

生2:

“结果,病情一天天加重了,医生们对其病因不得而知。

”这里说明医生只是从生理上去了解、去研究病人,而不考虑他们心理变化对病情的影响。

师:

很好,请坐。

还有没有?

好的,唐一鑫,你来说。

生3:

他提出换位子的时候,医护人员就把他抬过去了。

师:

把他舒舒服服地安顿在那里了,然后呢?

生4:

就“剩下他一个静静地躺在那里”。

对于一个重症病人而言,而且他的病友刚刚死去,他提出换位子,就给他换,医护人员什么也不问,就把他一个人扔在了病房里。

师:

恩,对这些医护人员而言,病人躺在哪张床上都是一样的,你想躺在哪张床上,我们就让你躺在哪张床上,至于你为什么要躺在那张床上,你心里是怎么想的,这不是我们考虑的范围,是不是?

生4:

嗯。

师:

好,请坐。

(对生1)胡耀杰,刚才你还没说完呢,关于《窗》里医护人员的冷漠问题,这几个同学帮你完善了一下,下面你接着讲。

生1:

我接着分析《常》中医生的形象。

“医生扬扬他那蓬松的灰色眉毛”,还有,他一边说一边“把体温表里的水银甩下去”,很有画面感。

他说的话里有“她的病只有一成希望”,说明情况是非常危急的,但是他一面还在做其他事情。

师:

在做什么事情呢?

打领带?

擦皮鞋?

生1:

甩水银柱。

师:

这是什么其他的事情呢?

如果他一边做的是打领带照镜子,一边说“呃,她这个只有一成希望啦!

”这些动作,跟甩水银柱有什么区别吗?

生1:

甩水银柱跟医生这个职业联系在一起。

师:

那你认为医生在跟病人的朋友——因为她不是家属——探讨病人病情的时候,应该专心致志,不应该做其他的事情,是吧?

生1:

嗯。

生5:

我觉得这个地方反而说明医生非常地敬业。

因为这是一位忙忙碌碌的医生,甩水银柱说明他正在给病人量体温呢。

师:

嗯,量完了体温才甩水银柱,或者是甩完了水银柱要给病人量体温。

生5:

所以,我觉得这个医生比《窗》里面的医生好。

师:

就因为这个动作,你就觉得他好吗?

生5:

还有,这位医生非常关心琼珊的病情。

师:

非常关心吗?

为什么?

空口无凭,你不能说服胡耀杰的,你从哪些地方看出来的?

生5:

医生问病人的朋友“你的这位小姐满肚子以为自己不会好了。

她有什么心事吗?

”他还问有没有什么值得让她想两次的事情,比如男人,这其实是在问她是不是失恋了。

这个医生希望了解琼珊的心理,好帮助他的治疗。

师:

因为他发现这位病人的病情跟“肺炎先生”的打击还不完全有关。

跟《窗》里面的医生比较一下。

生5:

他更富有人文精神。

然后,在整篇文章中,医生出现了很多次,比如“‘好的希望有了五成。

’医生抓住苏艾的、颤瘦小抖的手说”,说明医生非常希望琼珊能够康复。

后面说“只要好好护理,你会胜利。

师:

就是说,看到琼珊好转,医生也很喜悦。

那么他这种人文精神是不是只在对待琼珊的时候体现出来的?

(此时生6举手,教师示意生5坐下,请生6回答。

生6:

就在刚才说的那个例子的后面,他了解他的病人,知道老贝尔曼是搞艺术的。

老贝尔曼的病情更加严重一些,医生说他已经没有希望了,但“还是要把他送进医院,让他舒服些”。

说明医生希望在病人的最后一些时光为他们做一些事情,尽自己最大的努力。

师:

嗯,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哪怕我不能救活他了,我也要让他——

生6:

让他安详地离去。

不能让他活得更长,但要让他死得更有尊严,更有幸福感。

这个地方也可以看出这个医生的品质。

教师笑对生1:

胡耀杰,刚才我看陈哲说的时候,你就在那有所表示了,呵呵,现在两位同学分别反驳了你的观点,你有什么要说的吗?

生1:

我觉得他们说的蛮对的。

师:

呵呵,他们说的蛮对的,你也勇于改正自己的错误。

师:

还有吗?

想一想,现在大家都认为《窗》里面的医护人员是冷漠的,但《常》里面的医生不是冷漠的,那么,其他人有没有冷漠呢?

刚才他们俩只是推翻了你对医生的认识,其他方面呢?

《常》的社会环境只有医生一个人吗?

生1:

还有苏艾。

师:

还有?

生1:

老贝尔曼。

师:

他们都围绕着谁?

生1:

围绕着琼珊的。

师:

那么现在给你一个“改过自新”的机会(众笑),你是分析苏艾呢,还是分析老贝尔曼?

生1:

老贝尔曼吧。

师:

好的,大家注意听,看他有没有调整自己的观点。

生1:

老贝尔曼是整篇小说歌颂的对象,他是一个默默无闻的牺牲者,最后是一个悲惨的结果。

师:

老贝尔曼跟《窗》里靠窗病人的结局是一样的,最后都“光荣牺牲”了。

生1:

我觉得他的牺牲也带有一定必然性。

因为,作为一个默默无闻的奉献者,他理应收到好的回报,但是他最终的结果却是死亡,这是发人深省的。

这个结尾具有很强的感染力。

师:

悲剧就是把美的东西毁灭给人看,我们的心灵就会受到强烈的冲击。

但是,你读《常》心灵受到冲击以后,会觉得还是有所偿的。

因为,毕竟,生命之叶正在凋零的琼珊,她慢慢凋零的年轻生命又恢复了,她的生命之火又燃烧起来了。

老贝尔曼生命之火的熄灭,毕竟点燃了另一团更年轻的生命之火,他还是——

生1:

他还是值得的。

师:

恩,他的心愿还是达成了。

那么,读《窗》的时候,你的感慨是——?

生1:

《窗》里面,靠窗病人虽然牺牲了,但是不靠窗病人似乎不是非常值得为之牺牲。

师:

那不靠窗病人是不是对靠窗病人的牺牲无动于衷呢?

小说有没有写?

初中时老师有没有让你们续写?

(众生频频点头)这个小说戛然而止,留下很多空间。

那么,两个人都是帮助别人,刚才同学们也说了,靠窗病人的心灵是非常美的,品质是非常好的。

而且,两个人也都为了别人而献出了自己的生命。

那你怎么理解这两个故事呢?

给你带来一种什么启示呢?

生1:

我觉得善意的谎言也是美好的。

师:

可是对靠窗病人而言,善意的谎言却葬送了自己的性命。

(大家都陷入沉思,教室里静默了一会儿)

教师面向全体学生,说:

最近一年,社会上的新闻可能同学们都看到听到过一些,比如,南京有个老太太被撞了,一个年轻人把她扶起来,录像和旁观的证人都可以证明,这个年轻人是个好人,是帮助老太太的,结果却被老太太反咬告上法庭,最后还被判要赔付老太太医疗费等等。

这个同学们都知道吧?

(大部分学生点头,有人小声说“彭宇”)恩,南京彭宇案。

这个事情发生之后,确实对社会影响很大,以至于后来发生过很多这样的事情:

必须要先声明我是自己摔的,旁边也有人证明,别人才会来帮助他。

师(对生1):

胡耀杰,我觉得我还是比较了解你,你有比较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也比较关注这种社会问题。

那你有没有想过,你要是遇到这样的事情,你会选择怎么办呢?

生1:

我觉得,助人为乐这种行为首先是值得提倡的,对于助人为乐者要支持赞扬,但是,对于老太太来说,她的行为也许有她内在的不得已的原因,也许不是那么简单批判一下就行了。

而如果我自己遇到这种情况,不管后果如何,我都会选择助人为乐的。

师:

就是说,明明知道可能会有这种后果,但是你认为如果你遇到这种情况,你还是要选择去做的,是吧?

生1:

嗯。

师:

你这是深思熟虑的。

你以前也想过的?

生1:

对,想过。

 

(二)他们之于自身

 

教师面向全体同学:

刚才胡耀杰说,对于反咬助人为乐者的南京老太也是需要了解的,于是,这个问题就被引向另外一个方面了,我问一下同学们,有没有人拿琼珊跟不靠窗病人比较?

你们是不是都认为不靠窗病人是十恶不赦、罪大恶极、不可原谅的呢?

注意联系,刚刚我们分析了一下两篇小说的社会环境。

生7:

我觉得,不靠窗病人是一个对生活有着积极态度的人,因为他很想了解窗外发生的每一个情景,他很想看到那些美的东西。

师:

嗯,他想拥有那些东西。

生7:

而琼珊是相反的。

她说她的生命之叶正在凋零,就是说,她对生活已经绝望了。

所以说,他们两个人是完全不一样的。

师:

一个是对生命有热情的,一个是对生命没有热情的。

那我问你(让另一个举手的学生不要着急),琼珊有没有变化呢?

同学们,你们看,琼珊有没有变化呢?

顾若阳(生7的名字),哪些地方你看出琼珊对生命没有热情了呢?

生7:

比如说,“又掉了一片。

不,我不要喝汤。

只剩四片了。

我希望在天黑之前看到最后的藤叶飘下来……”

师:

就等死了,是不是?

她对生命没有热情了,那么她对苏艾是什么态度?

生7:

对苏艾对她的关心,她也非常地冷漠。

比如说,“你不能到另一间屋子里去画吗?

师:

她怎么说的?

生7:

“冷冷地”说。

师:

那么请问,苏艾是怎么对待琼珊的?

从小说里能不能看出来?

生7:

非常地关心。

比如说“医生离去之后,苏艾到工作室里哭了一声,把一张日本纸餐巾擦得一团糟。

然后,她拿起画板,吹着拉格泰姆音乐调子,昂首阔步地走进琼珊的房间。

师:

她为什么要吹着曲调?

生7:

因为苏艾本身非常伤心,因为她的朋友已经濒临死亡边缘。

但是在病人面前她还是假装十分轻松。

师(提示):

后面还有细节。

她看到朋友可能是睡着了,就怎么样?

生7:

就赶紧不吹口哨了。

师:

这些细节描写能看出苏艾对琼珊的关心是体贴入微的,但是琼珊呢?

根本对她就没有感觉,反而对她“冷冷地”说:

“你不能到另外一间房子里去画吗?

”为什么非在我旁边!

苏艾怎么回答的?

生7:

苏艾说,“我要呆在这儿,和你在一起。

师:

然后琼珊才不做声了,是吧?

那琼珊一直都是这样的吗?

生7:

不,到了后来,因为最后一片常春藤叶仍然存在,琼珊就感到,“我真是一个坏姑娘,苏艾。

冥冥中有什么使那最后的一片叶子不掉下来,启示了我过去是多么邪恶。

不想活下去是个罪恶。

师:

那现在琼珊本人对生命的热情又燃烧起来了?

生7:

对。

师:

那她对苏艾有没有什么变化呢?

生7:

有。

原来她不想喝苏艾给她的汤,现在则主动要汤喝,“请你拿些汤来,再弄一点掺葡萄酒的牛奶,再——等一下;先拿一面小镜子给我,用枕头替我垫垫高,我想坐起来看你煮东西。

师:

这几个细节非常丰富,你一个一个分析一下。

生7:

原来她拒绝进食,现在对生命有热情了,要补充能量。

还有,让苏艾拿一面小镜子来,她原来根本就不想看苏艾……

师:

拿镜子来看苏艾吗?

(众笑)她要从镜子里看苏艾吗?

拿镜子是表明了琼珊?

生8(小声):

爱美。

师:

女孩子最重要的,是任何时候都希望自己漂亮。

她焕发了生命的意志之后,要先看看自己模样有没有什么变化,是吧?

这就表现她爱美,真正细腻的地方。

然后,要看苏艾煮东西,跟前面形成对照。

还有吗?

生9:

其实我觉得琼珊也并不是对生活绝望了。

因为之前有说到,琼珊“希望有一天能去画那不勒斯海湾”。

从她开始生病的时候,她就一直有这样的希望,在她病重的时候,她应该也是心存这样的愿望的。

后面还有,她恢复过来以后说“苏艾,我希望有朝一日能去那不勒斯海湾写生。

师:

这个细节前后呼应了一下,她对生命的热情重新燃烧起来了,是吧?

生9:

嗯。

师:

经过刚才这三位同学的梳理,我们发现,琼珊是有变化的。

那么,我们再看看《窗》里面不靠窗病人,难道就没有变化吗?

从一开始就是那么残忍的吗?

刚才顾若阳同学也讲了,不靠窗病人是对生命充满热情的,他想拥有窗外那些美好的风景,他想亲眼看到那些东西。

但是,他因此对靠窗病人产生了?

生(小声答):

怨恨之情。

生10:

他一开始是“津津有味地听着这一切”……

师:

对,是有心理变化过程的!

一开始他很享受的,是吧?

生10:

嗯。

但是他渐渐就产生了一种嫉妒和怨恨。

师(跟进):

为什么不幸的是我?

幸运的是他!

生10:

而且他也是有道德的力量在控制着他的内心,他为自己的想法“感到惭愧”,并且“竭力不再这么想”,可是他愈克制这种想法,这种想法“却变得愈加强烈”。

师:

对,他脑子里有两个小人儿在打架了。

一直打,以至于打得他自己都——

生10:

非常痛苦,病情都加重了。

师:

病情都加重了!

“彻夜难眠”了!

好,请坐。

教师面向全体学生:

同学们想一想,如果这个时候,能够有像医生那样、像苏艾那样、跟护理琼珊的那个医生一样的人来关心关心他,医生们会诊:

怎么回事?

怎么突然病情加重了?

如果有那些护理的值班的护士意识到:

他怎么彻夜不眠呢?

他怎么白天也不好好吃饭呢?

或者,还有他的朋友、亲人来的话,是不是不靠窗病人就不会变得那么残忍呢?

同学们再看看小说,《窗》里的两个病人都是孤家寡人吗?

他们家里有没有亲人啊?

生11:

有亲人。

师:

哪儿写出来了?

生11:

“他们谈起各自的家庭妻小”。

师:

但是,他们的亲人在哪里?

小说里有没有出现?

生11:

没有出现。

师:

哪里说了?

哪里说他们的亲人始终都没有出现?

生11:

低头看讲义,搜寻,思索。

师:

看小说的开头,这两个病人,都是一个人,“只有他们两个人”。

如果这个病室里经常会有一些鲜花,如果这个病室里经常会有一些欢笑,如果这个病室里经常会有一些人给他们煲汤,经常会有一些人来陪伴他们的话,是不是,不靠窗病人就不会那么做了呢?

生11:

嗯,是的。

师:

好,请坐。

那么同学们想一想,我们如果把所有的责任都放在不靠窗病人的身上,对他来讲,也是不太公平的,是吧?

众生点头,思索。

(三)他们之于我们

 

教师面向全体学生,说:

“现在,经过同学的分析,我们发现,琼珊之所以能够战胜自己,那是因为她生活在一个友爱的环境里,有很多人给她力量。

苏艾之所以能够把琼珊护理好,因为有医生、有老贝尔曼。

而靠窗病人用自己的一颗爱心却没有把不靠窗的病人鼓舞起来,反倒还葬送了自己的生命。

这并不是说我们献爱心是不对的,只能说明,这个爱心还是太不够了,是吧?

(众生点头)只有一个人的努力是不够的,应该很多人一起来。

(众生更用力地点头)

教师走到学生中间,站在教室的当中:

“同学们想一想2010年3月发生的屠童案,那个郑民生,他在砍杀孩子的时候喊的是什么,“他们不让我好好过,我也不让他们好好过!

”——我没有房子,我没有妻子,也没有孩子,为什么你们有房子、有妻子、有孩子、有车子、有票子?

所以,我的痛苦都是你们造成的!

那么,同学们想一想,当郑民生失业的时候、失恋的时候、痛苦的时候,是不是这个社会的环境没有给他足够的温暖呢?

我不是为郑民生开脱,而是说,想一想,有没有这个可能啊?

众生思索,点头,教师走上讲台,接着说:

“所以说,我们不要认为,别人的苦难都跟我们无关。

你要知道,在别人遭受苦难的时候,我们好像是别人的他者,但实际上,我们也是自己的他者。

学生凝视教师,沉思,不语,教师继续说道:

“因为如果别人的苦难不能得到解除,这个苦难它是会产生——(有部分学生跟老师一起说出)“蝴蝶效应”、连锁反应的,有一天这个苦难会反过来打击我们,而那个时候,我们才发现,原来苦难离我们只有一步之遥。

师生对视,静默不语。

教师点击课件:

现在,请同学们看大屏幕。

(教师读周国平一段话:

我相信人有素质的差异。

苦难可以发生动机,也可以扼杀生机;可以磨练意志,也可以摧垮意志;可以启迪智慧,也可以蒙蔽智慧;可以高扬人格,也可以贬抑人格,——全看受苦者的素质如何。

素质大致规定了一个人承受苦难的限度,在此限度内,苦难的锤炼或可助人成材,超出此则会把人击碎。

)你认同他这段话吗?

学生有的点头表示赞许,而转瞬,又有更多人换点头为摇头,若有所思,教室里很安静。

目睹了学生的变化后,教师接着说:

“他认为一个人面对苦难你是成神、成人、成魔、成怪……全取决于你个人的素质。

请问,不靠窗病人素质真的那么差吗?

他不是也有道德的自我拷问吗?

琼珊的内心真的那么强大吗?

她不是也对苏艾非常冷漠过吗?

所以,不要把所有的责任都归于一个人身上,每个单个的个人都是脆弱的、渺小的、复杂的,很容易动摇的。

所以,同学们一定要记得,不要对别人的苦难漠不关心,因为他们不是别人,他们是谁?

(众生一起回答)我们。

(听周云蓬歌曲《如果我突然瞎了该怎么办》如果你突然瞎了该怎么办/我要去跳楼/我要立即向我的女友提出分手,并祝她幸福/我要去杀人杀死我一生中最仇恨的人/我无所畏惧,吃泥土,喝阴沟里的水//如果你突然瞎了该怎么办/我给父母打电话,告诉他们以后多保重/我要想办法毁掉一个纯洁无辜的姑娘……)

教师降低歌曲音调,使之成为背景音,重复一遍歌词:

“‘我要想办法毁掉一个纯洁无辜的姑娘’!

如果你突然瞎了该怎么办?

如果你处在苦难之中该怎么办?

如果你看到别人处在苦难之中,该怎么办?

康德说,有两件事我越思考越觉得神奇,心中也越充满敬畏,那就是我头顶的星空与我内心的道德准则。

同学们请思考一下,让我们敬畏的是什么?

如果我们面对苦难,该怎么办?

如果我们看到别人在苦难之中,我们该怎么办?

好,下课。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电脑基础知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