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氏族谱的辈分说明.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9173403 上传时间:2023-05-17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19.5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孔氏族谱的辈分说明.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孔氏族谱的辈分说明.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孔氏族谱的辈分说明.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孔氏族谱的辈分说明.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孔氏族谱的辈分说明.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孔氏族谱的辈分说明.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8页
孔氏族谱的辈分说明.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8页
孔氏族谱的辈分说明.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8页
亲,该文档总共8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孔氏族谱的辈分说明.docx

《孔氏族谱的辈分说明.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孔氏族谱的辈分说明.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孔氏族谱的辈分说明.docx

孔氏族谱的辈分说明

孔氏族谱的辈分说明

孔氏家族,作为“天下第一家”,是由同一始祖孔子繁衍下来的一个庞大家族。

其中,衍圣公是孔子的嫡系后裔,世袭公爵,在家族中是大宗;其余旁系等则为小宗。

 

       随着孔子后裔的不断繁衍,为数益众。

为便于管理,在孔氏家族内部建立起了一整套组织系统。

最初曾分为“五位”,后又分为“十二派”,到明清两代,发展到高峰时期,又增为60户。

每户设有户头户举一至三人。

清代嘉庆十年(公元1805年)《六十户户头户举点名清册》中一一列举了60户的名称,诸如:

大宗户、道沟户、终吉户、栗园户、泗北户……等等。

 

        这60户孔氏家族各设族长一人,负责管理全部孔氏族人,另设林庙举事一人辅佐族长。

族长是由衍圣公在孔氏族人中检选的,在家族中德高望重,辈长年高。

孔氏族人把族长的办事处叫做“族长衙门”,“族长衙门”和“知县衙门”、“百户衙门”、“管勾衙门”合称“孔府四衙门”。

60户的户头户举则是“每户族众表率,必得老成持重,心地明白,衣冠整齐,为本户所钦服者,始克充选。

” 

      曲阜的孔氏家族自分为60户以来,至清乾隆九年(公元1744年)修谱时,仅在谱的人数就多达2万多人,每户约有数百人不等,人数多的达千人以上,只有极少数户为数十人。

孔府还要给族长约十大亩土地作为养赡,户头户举也拨给二、三大亩作为养赡,外地的户头户举则“各赐衣巾,赏给劄付”。

 

      孔子的家乡在曲阜,对于所有迁居外地的孔氏族人,均称做“流寓户”。

孔氏的流寓户经过多年来的迁徙,已遍及全国,他们分布于浙江、江西、山东、四川、江苏、广西、福建、河北、安徽、岭南、湖南、山西、甘肃、吉林、青海、陕西、黑龙江、云南、贵州、湖北等20余省。

这些流寓户在异地一般都是聚族而居。

 

      孔氏家族还有一条规定,就是不准随意取名,要严格按照皇帝赐给的行辈取名。

孔府曾专门颁布过《孔氏行辈告示》:

“立行辈所以分尊卑,定表字所以别长幼。

迩来我族人满数万丁,居连数百里。

岂唯目不能偏识,而且耳不能遍闻。

若无行辈则昭穆易紊,无表字则称谓不论。

在前业经奉旨更定。

今依所定吉字开列于后,凡我族人俱当遵照后开行辈,取名训字。

有不钦依世次随意妄呼者,不准入谱。

” 

孔氏行辈字,明洪武年间定十字(自五十六代至六十五代):

 

希(士)、言(伯)、公(文)、彦(朝)、 承(永),

宏(以)、闻(质)、贞(用)、 尚(之)、衍(茂)。

 

清乾隆五年(公元1740年)二月十七日定十字(自六十六代至七十五代):

 

兴(起)、毓(钟)、传(振)、继(体)、 广(京),

昭(显)、宪(法)、庆(泽)、 繁(羽)、祥(瑞)。

清道光十九年(公元1839年)定十字(自七十六代至八十五代):

 

令、德、维、垂、佑, 

钦、绍、念、显、扬。

 

后来,孔子七十六代孙、衍圣公孔令贻,报当时的北洋政府批准,又续了二十字:

 

建、道、敦、安、定, 

懋、修、肇、彝、常, 

裕、文、焕、景、瑞, 

永、锡、世、绪、昌。

 

这二十个字,定下了孔子第八十六代孙至一百零五代孙的行辈。

 

 

关于张姓与孔氏之世代恩亲

  南朝刘宋元嘉十九年(公元442年),朝廷下令拨鲁郡上民五户给曲阜孔子后裔,为孔林扫洒户。

其中一户因改随主姓,名为孔景。

五代后梁乾化三年(公元913年),天下大乱,孔景的后裔孔末杀害了孔子第四十二代嫡长孙孔光嗣,以孔子后裔自居。

孔光嗣的独子孔仁玉年方九月,其母张氏将他抱回娘家,被外祖父张温藏匿起来,幸免于难。

后唐明宗长兴元年,孔光嗣之子孔仁玉禀明朝廷,唐明宗下令诛杀孔末,由孔仁玉主孔子祀,任曲阜县主簿。

两年后又加封孔仁玉为“文宣公”。

险些断宗的孔子世家得以中兴,孔氏后世尊称孔仁玉为“中兴祖”。

孔仁玉为报母家救命养育之恩,奏请皇上恩准孔府认张家为世代恩亲,张家的后人不管哪一代到了孔府,都必须以贵宾相待。

 

 

关于内孔、外孔;真孔、假孔:

      在孔氏宗族史上,非圣裔的孔氏,希图优免地方差徭,享受特权,常常想方设法混入圣裔,引发多起伪孔冒宗现象。

五代残唐时期发生的“孔末之乱”就是最严重的一次。

孔末原是孔府的洒扫户,仆随主姓而姓孔,兵荒马乱之中,“承五季之扰,杀圣人子孙几尽”,年仅9个月的孔子四十三代孙孔仁玉,在外祖母的拼力救护下,得以生还,直至后唐长兴三年(公元932年),明宗重新加封孔仁玉“文宣公”,才使断了宗的孔子世家得以中兴。

孔仁玉被尊称为“中兴祖”。

自此,孔仁玉的后裔称为内孔、真孔,而孔末之后称为外孔、假孔,两者并非同祖同宗,其后代永为世仇。

 

     孔氏宗族还有南宗、北宗之分。

此事始于南宗建炎二年(公元1128年),由于宋、金连年作战,中原被金人占据,南宋迁都临安。

当时的孔子四十八代孙、衍圣公孔端友率部分族人随皇帝高宗南渡,定居于浙江衢州,继续袭封衍圣公,是为南宗。

与此同时,伪齐刘豫政权封端友弟端操的次子孔璠为衍圣公;孔璠三子孔(左扌右思)的儿子孔元措又被金人封为衍圣公,从而出现了南北两地的孔氏子孙,分别在三个敌对的朝廷任职的情况。

元统一中国后,世祖至元十九年(公元1282年),南宗孔子五十三代孙、衍圣公孔洙以“曲阜子孙守护先茔有功于祖”为由,让爵位于曲阜(北宗)的孔氏,受到朝廷的嘉许,并为此做了一系列工作,明确要求南宗的孔氏子孙必须严格遵守官订家规,如有起而争论者,将会制以“不忠不孝”的重罪。

从此结束了南北两宗并存的局面。

 

       为了把居住分散、血缘亲疏的孔氏族人组成一体,进而达到“详世系、联疏亲、厚伦谊、严冒紊、序昭穆、备遗忘”的目的,孔氏家族非常重视纂修家谱,并为此规定了严格的家谱条规,违者将被除籍。

因此,孔氏家族的家谱在我国历史上延续时间最长、包罗内容最丰富,堪称私谱之冠。

 

       宋以前的孔氏家谱只收录直系长子长孙,北宋始合族修谱,支庶兼采,历经元、明、清和民国,沿修不辍。

明代天启二年(公元1622年)大修谱时,将家谱由“笔抄”改为“刊印”,并规定每60年的甲子年一大修,每30年的甲午年一小修。

孔氏家谱的最后一次大修是在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完成的。

 

       修谱时,孔府要先行条规、榜示,制定统一格册和修谱誓词,建立严密的组织机构,并选择吉日举行仪式。

入谱手续和考察十分细密,格册装订考究。

谱成后还要举行告祭仪式,宴犒有功人员等。

除合谱外,流寓外地的孔氏族人所修的支谱必须获得孔府的批准,严防外孔的滥入。

 

孔氏家族家谱世系:

  - 六世祖 孔父嘉 

  - 五世祖 木金父 

  - 高祖 祁父 

  - 曾祖 防叔 

  - 祖父 伯夏 

  - 父 叔梁纥 

  - 孔子 

  - 子 孔鲤 

  - 孙 孔伋 

  - 曾孙 孔白 

  - 玄孙 孔求 

  - 六代孙 孔箕 

  - 七代孙 孔穿 

  - 八代孙 孔谦 

  - 九代孙 孔鲋、孔树、孔腾,汉高祖刘邦封孔腾为“奉祀君” 

  - 十代孙 孔忠 

  - 十一代孙 孔武 

  - 十二代孙 孔延年 

  - 十三代孙 孔霸,汉元帝封为“褒成侯”,赐食邑八百户。

 

  - 十四代孙 孔福,汉成帝绥和元年封为“殷绍嘉侯” 

  - 十五代孙 孔房,褒成侯 

  - 十六代孙 孔均,褒成侯 

  - 十七代孙 孔志,褒成侯 

  - 十八代孙 孔损,褒亭侯 

  - 十九代孙 孔曜,奉圣亭侯 

  - 二十代孙 孔完、孔赞,褒成侯 

  - 二十一代孙 孔羡,宗圣侯 

  - 二十二代孙 孔震,奉圣亭侯 

  - 二十三代孙 孔嶷,奉圣亭侯 

  - 二十四代孙 孔抚,奉圣亭侯 

  - 二十五代孙 孔懿,奉圣亭侯 

  - 二十六代孙 孔鲜,奉圣亭侯 

  - 二十七代孙 孔乘,崇圣大夫 

  - 二十八代孙 孔灵珍,崇圣侯 

  - 二十九代孙 孔文泰,崇圣侯 

  - 三十代孙 孔渠,崇圣侯 

  - 三十一代孙 孔长孙,恭圣侯 

  - 三十二代孙 孔嗣悊,绍圣侯 

  - 三十三代孙 孔德伦,褒圣侯 

  - 三十四代孙 孔崇基,褒圣侯 

  - 三十五代孙 孔璲之,褒圣侯、文宣王兼兖州长史 

  - 三十六代孙 孔萱,文宣公 

  - 三十七代孙 孔齐卿,文宣公 

  - 三十八代孙 孔惟晊,文宣公 

  - 三十九代孙 孔策,文宣公 

  - 四十代孙 孔振,文宣公 

  - 四十一代孙 孔昭俭,文宣公 

  - 四十二代孙 孔光嗣,泗水主簿 

  - 四十三代孙 孔仁玉,文宣公兼曲阜县令 

  - 四十四代孙 孔宜,文宣公兼曲阜主簿、赞善大夫 

  - 四十五代孙 孔延世,文宣公兼曲阜县令 历代衍圣公 

  - 第46代衍圣公 孔圣佑,文宣公兼知县事、孔宗愿,宋仁宗改称孔子嫡长孙为衍圣公 

  - 第47代衍圣公 孔若虚、孔若愚、孔若蒙 

  - 第48代衍圣公 孔端立、孔端操、孔端友(南宗) 

  - 第49代衍圣公 孔琥、孔璠、孔玠(南宗) 

  - 第50代衍圣公 孔拂、孔摠、孔晋、孔拯 

  - 第51代衍圣公 孔元用、孔元孝、孔文远(南宗)、孔元措、孔元紘 

  - 第52代衍圣公 孔之厚、孔之全、孔万春、孔之周 

  - 第53代衍圣公 孔浣、孔治、孔贞、孔洙(南宗) 

  - 第54代衍圣公 孔思晦、孔思诚、孔思许(南宗) 

  - 第55代衍圣公 孔克坚、孔克忠(南宗) 

  - 第56代衍圣公 孔希学、孔希路(南宗) 

  - 第57代衍圣公 孔讷、孔议(南宗) 

  - 第58代衍圣公 孔公鉴、孔公诚(南宗) 

  - 第59代衍圣公 孔彦缙、孔彦绳(南宗) 

  - 第60代衍圣公 孔承庆、孔承美(南宗) 

  - 第61代衍圣公 孔宏绪、孔宏泰(字永实)、孔弘章(南宗) 

  - 第62代衍圣公 孔闻韶)、孔闻音(南宗) 

  - 第63代衍圣公 孔贞干、孔贞宁、孔贞运(南宗) 

  - 第64代衍圣公 孔尚贤、孔尚乾(南宗) 

  - 第65代衍圣公 孔衍植、孔衍桢(南宗) 

  - 第66代衍圣公 孔兴燮、孔兴燫(南宗) 

  - 第67代衍圣公 孔毓圻、孔毓垣(南宗) 

  - 第68代衍圣公 孔传铎、孔传锦(南宗) 

  - 第69代衍圣公 孔继濩、孔继涛(南宗) 

  - 第70代衍圣公 孔广棨)、孔广杓(南宗) 

  - 第71代衍圣公 孔昭焕)、孔昭烜(南宗) 

  - 第72代衍圣公 孔宪培、孔宪坤(南宗) 

  - 第73代衍圣公 孔庆鎔、孔庆仪(南宗) 

  - 第74代衍圣公 孔繁灝、孔繁豪(南宗) 

  - 第75代衍圣公 孔祥珂、孔祥楷(南宗) 

  - 第76代衍圣公 孔令贻(字谷孙),1877年(光绪三年)5岁时承袭衍圣公,1919年11月8日病逝于北京太仆寺街衍圣公府。

 

     - 第77代衍圣公 孔德成(1920年生),母王氏夫人。

出生百日,奉徐世昌大总统明令,承袭衍圣公爵位。

1935年,国民政府改封号为“大成至圣先师奉祀官”。

1936年,娶前清名宦孙家鼐孙女孙琪芳女士。

1949年国民政府退守台湾,孔德成随其迁往台湾,复建台北家庙,历任大成至圣先师奉祀官、“考试院院长”、“总统府资政”,兼任台湾大学中文系教授,开设商周青铜彝器、三礼综合研究、金文等课程。

2008年10月28日上午10点50分在台北慈济医院台北分院因心肺功能衰竭,安详辞世,享年89岁。

长女维鄂,子维益(卒)、维宁,长孙垂长。

     因痛恨毛泽东执政时期纵容红卫兵所谓“破四旧”,致孔府、孔庙保存数千年文物一朝毁于一旦,孔林列祖列宗之墓被挖掘曝露于野,乌鸦啄腐肉遮天蔽日,且始终未得道歉只言片语,发誓乃有中共执政日时,至死不回曲阜半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电脑基础知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