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水与降水措施施工.docx

上传人:b****0 文档编号:9175142 上传时间:2023-05-17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31.1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排水与降水措施施工.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排水与降水措施施工.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排水与降水措施施工.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排水与降水措施施工.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排水与降水措施施工.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排水与降水措施施工.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8页
排水与降水措施施工.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8页
排水与降水措施施工.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8页
排水与降水措施施工.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8页
排水与降水措施施工.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8页
排水与降水措施施工.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8页
排水与降水措施施工.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8页
排水与降水措施施工.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8页
排水与降水措施施工.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8页
排水与降水措施施工.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8页
排水与降水措施施工.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8页
排水与降水措施施工.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8页
排水与降水措施施工.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8页
亲,该文档总共18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排水与降水措施施工.docx

《排水与降水措施施工.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排水与降水措施施工.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排水与降水措施施工.docx

排水与降水措施施工

排水与降水措施施工方案大全

排水措施

场地排水

场地开挖常会遇到地下水和地表滞水大量渗入,造成场地浸水,破坏边坡稳定,影响施工进行,因此必须做好现场场地的排水、截水、疏水、排洪等工作,并尽可能减少雨季施工工作量,一般方法是:

1、在现场周围地段应修设临时或永久性排水沟、防洪沟或挡水堤,山坡地段应在坡顶或坡脚设环形防洪沟或截水沟,以拦截附近的雨水、潜水排入施工区域内。

2、现场内外原有自然排水系统尽可能保留或适当加以整修、疏水,改造或根据需要增设少量排水沟,以利排泄现场积水、雨水和地表滞水。

3、在有条件时,尽可能利用正式工程排水系统为施工服务,先修建正式工程主干排水设施和管网,以方便排除地面滞水和基坑井点抽出的地下水。

4、现场道路应在两侧设排水沟,支道应在两侧设小排水沟,沟底坡度一般为2%~8%,保持场地排水和道路畅通。

5、基坑开挖应在地表流水的上游一侧设排水沟、散水沟或截水挡土堤,将地表滞水截住;在低洼地段挖基坑时,可利用挖出之土沿四周或迎水一侧,二侧筑0.5~0.8m高的土堤截水。

6、大面积的表水,可采取在施工范围区段内挖排水沟,工程范围内再设纵横排水支沟,将水流疏干,再在低洼地段设集水、排水设施,将水排走。

7、在可能滑坡的地段,应在该地段外设置多道环形截水沟,以拦截附近的地表水,修设和疏通坡脚的原排水沟,疏导地表水,处理好该区域内的生活和工程用水,阻止渗入该地段。

8、湿陷性黄土地区,现场应设有临时或永久性的排洪防水设施,以防基坑受水浸泡,造成地基下陷。

施工用水、废水应设有临时排水管道;贮水构筑物、灰池、防洪沟、排水沟等应有防止漏水措施,并与建筑物保持一定的安全距离。

安全距离:

一般在非自重搅拌站设置离建筑物应不小于12m,在自重湿陷怀黄土地区不小于20m;搅拌站设置离建筑物应不小于10m。

距建筑物的四周,对非重湿陷性黄土地区在15m以内,对自重湿陷性黄土地区在25m以内不应设有集水井。

材料设备的堆放,不得阻碍雨水排泄。

需要浇水的建筑材料,宜堆放在距基坑外5m以外,并严防水流入基坑内。

基坑槽(沟)排水

在地下水位较高的地段或有地面滞水的地段开挖基坑槽(或沟,下同),常会遇到地下水问题。

由于地下水的存在,非但土方开挖困难,费工费时,边坡易于塌方,而且会导致地基被水浸泡,扰动地基土,造成工程竣工后建筑物的不均匀沉降,使建筑物开裂或破坏。

因此,基坑槽开挖施工中,应根据工程地质和地下水文情况,采取有效地降低地下水位措施,使基坑开挖和施工达到无水状态,以保证工程质量和工程的顺利进行。

开挖基坑槽低地下水位的方法很多,一般有设各种排水沟排水和用各种井点系统降低地下水位两类方法,其中以设明(暗)沟、集水井排水为施工中应用最为广泛、简单、经济的方法,各种井点主要应用于大面积深基坑降水。

明沟与集水井排水

系在开挖基坑的一侧、两侧或四侧,或在基坑中部设置排水明(边)沟,在四角或每隔20~30m设一集水井,使地下水流汇集于集水井内,再用水泵将地下排出基坑外。

排水光线深度应如终保持比挖土面低0.4~0.5m;集水井应比排水沟低0.5~1.0m,或深于抽水泵进水阀的高度以上,并随基坑的挖深而加深,保持水流畅通,使地下水位低于开挖基坑底0.5m。

一侧排水沟设在地下水的上游。

一般小面积基坑排水沟深0.3~0.6m,底宽应不小于0.2~0.3m,水沟的边坡为1:

1~1.5,沟底设有0.2%~0.5%的纵坡,使水流不致阻塞。

集水井截面为0.6m0.6m~0.8m0.8m,井壁用木方、木板支撑加固。

至基底以下井底应填以20cm厚碎石或卵石,水泵抽水龙头应包以滤网,防止泥砂进入水泵。

抽水应连续进行,直至基础施工完毕,回填土后才停止。

本法施工方便,设备简单,降水费用低,管理维护较易,应用最多。

适用于土质情况较好,地下水不很旺,一般基础及中等面积基础群和建(构)筑物基坑(槽、沟)的排水。

分层明沟排水

当基坑开挖土层由多种土组成,中部夹有透水性强的砂类土,为避免上层地下水冲刷基坑下部边坡,造成塌方,可在基坑边坡上设置2~3层明沟及相应的集水井、分层阻截并排除上部土层中的地下水。

排水沟与集水井的设置,应注意防止上层排水沟的地下水溢流向下层排水沟,冲坏、掏空下部边坡,造成坍方。

本法可保持基坑边坡稳定,减少边坡高度和扬程。

适于深度较大,地下水位较高、且上部有透水性强的土层的建筑基坑排水。

深层明沟排水

当地下基坑相连,土层渗水量和排水面积大,为减少大量设置排水沟的复杂性,可在基坑上距边6~30m或基坑内深基础部位开挖一条纵长深的明排水沟作为主沟,使附近基坑地下水均通过深沟自行流入下水道或流入另设的集水井用泵排到施工场地以外的沟连通,将水流引至主沟排走,排水主沟的沟底应比最深基坑底低0.5~1.0m。

主沟比支沟底50~70cm,通过基础部位用碎石及砂子作盲沟,以后在基坑回填前分段用粘土回填夯实截断,以免地下水在沟内继续流动破坏地基土。

深层明沟亦可设在厂房内或四周的永久性排水沟位置,集水井宜设在深基础部位或附近。

本法将多块小面积基坑排水变为集中排水,降低地下水位面积和深度大,节省降水设施和费用,施工方便,降水效果好。

适用于深度大的大面积地下室、箱基、设备基础群等施工时降低地下水位。

暗沟排水

在场地狭窄、地下水很大的情况下,设置明沟比较困难,可结合工程设计,在基础底板四周设暗沟(又称盲沟),暗沟的排水沟坡向集水坑(井)。

在挖土时先挖排水沟,随挖随加深,形成连通基坑内外的暗沟排水系统,以控制地下水位,至基础底板标高后作成暗沟,使基础周围地下水流向永久性下水道或集中到设计永久性排水坑,用水泵将地下水排走,使水位降低到基底以下。

本法可避免地下水冲刷边坡造成坍方,减少边坡挖方土方量,适于基坑深度较大、场地狭窄、地下水较旺的构筑物施工基坑排水。

利用工程设施排水

选择基坑附近深基础工程先施工,作为施工排水的集水井或排水设施,使基础内及附近地下水汇流该较低处集中,再用水泵排走;或先施工建筑物周围或内部的正式防水、排水设计的渗排水工程或下水道工程,利用其排水作为排水设施,在基坑一侧或两侧设排水明沟或暗沟,将水流引入渗排水系统或下水道排走,本法利用永久性工程设施降排水,省去大量挖沟工程和排水设施,因此最为经济。

适于工程附近有较深的大型地下设施(如设备基础群、地下室、油库等)工程的排水。

降水措施

一、各种井点的选用

在地下水位以下的含水丰富的土层中开挖大面积基坑时,采用一般的明沟排水方法,常会遇到大量地下涌水,难以排干;当遇粉、细砂层时,还会出现严重的翻浆、冒泥、流砂现象,不仅使基坑无法挖深,而且还会造成大量水土流失,使边坡失稳或附近地面出现塌陷,严重时还会影响邻近建筑物的安全。

当遇有此种情况出现,一般应采用人工降低地下水位的方法施工。

人工降低地下水位,常用的各种井点排水方法,它是在基坑开挖前,沿开挖基坑的四周、或一侧、二侧埋设一定数量深于坑底的井点滤水管或管井,以总管连接或直接与抽水设备连接从中抽水,使地下水位降落到基坑底0.5~1.0m以下,以便在无水干燥的条件下开挖土方和进行基础施工,不但可避免大量涌水、冒泥、翻浆,而且在粉细砂、粉土地层中开挖基坑时,采用井点法降低地下水位,可防止流砂现象的发生;同时由于土中水分排除后,动水压力减少或消除,大大提高了边坡的稳定性,边坡可放陡,可减少土方开挖量;此外由于渗流向下,动水压力加强重力,增加土颗粒间的压力使坑底土层更为密实,改善了土的性质;而且,井点降水可大大改善施工操作条件,提高工效,加快工程进度。

但井点降水设备一次性投资较高,运转费用较大,施工中应合格理地布置和适当地安排工期,以减少作业时间,降低排水费用。

井点降水方法的种类有:

单层轻型井点、多层轻型井点、喷射井点、电渗井点、管井井点、深井井点、无砂混凝土管井点以及小沉井井点等。

可根据土的种类,透水层位置,厚度,土层的渗透系数,水的补给源,井点布置形式,要求降水深度,邻近建筑、管线情况,工程特点,场地及设备条件以及施工技术水平等情况,作出技术经济和节能比较后确定,选用一种或两种,或井点与明排综合使用,表-1为各种井点适用的土层渗透系数和降水深度情况,可供选用参考。

 

各种井点的适用范围表-1

项次

井点类别

土层渗透系数(m/d)

降低水位深度(m)

1

2

3

4

5

6

单层轻型井点

多层轻型井点

喷射井点

电渗井点

管井井点

深井井点

0.5~50

0.5~50

0.1~2

<0.1

20~200

5~250

3~6

6~12

8~20

根据选用的井点确定

3~5

>15

注:

无砂混凝土管井点、小沉井井点适于土层渗透系数10~250m/d,降水深度5~10m。

轻型井点

轻型井点系在基坑的四周或一侧埋设井点管深入含水层内,井点管的上端通过连接弯管与集水管连接,集水总管再与真空泵和离心水泵相连,启动抽水设备,地下水便在真空泵吸力的作用下,经滤水管进入井点管和集水总管,排除空气后,由离心水泵的排水管排出,使地下水位降到基坑底以下。

本法具有机具简单,使用灵活,装拆方便,降水效果好,可防止流砂现象发生,提高边坡稳定,费用较低等优点;但需配置一套井点设备。

适于渗透系数为0.1~50m/d的土以及土层中含有大量的细砂和粉砂的土或明沟排水易引起流砂、坍方等情况使用。

主要机具设备

轻型井点系统主要机具设备由井点管、连接管、集水总管及抽水设备等组成。

井点管

用直径38~55mm的钢管(或镀锌钢管),长度5~10m,管下端配有滤管和管尖。

滤管直径常与井点管相同。

长度不小于含水层厚度的三分之二,一般为0.9~1.7m。

管壁上呈梅花形钻直径为10~18mm的孔,管壁外包两层滤网,内层为细滤网,采用网眼30~50孔/cm2

的黄铜丝布、生丝布或尼龙丝布;外层为粗滤网,采用网眼3~10孔/cm2的铁丝布或尼龙丝布或棕树皮。

为避免滤孔淤塞,在管壁与滤网间用铁丝绕成螺旋装隔开,滤网外面再围一层8号粗铁丝保护层。

滤管下端放一个锥形的铸铁头,井点管的上端用弯管与总管相连。

(2)连接管与集水总管

连接管用塑料透明管、胶皮管或钢管制成,直径为38~55mm。

每个连接管均宜装成阀门、以便检修节点。

集水总管一般用直径为75~100mm的钢管分节连接,每节长4m,一般每隔0.8~1.6m设一个连接井点管的接头。

(3)抽水设备

轻型井点根据抽水机组类型不同,分为真空泵轻型井点、射流泵轻型井点和隔膜泵轻型井点三种。

真空泵轻型井点设备由真空泵一台、离心式水泵二台(一台备用)和气水分离器一台组成一套抽水机组。

射流泵轻型井点设备由离心水泵、射流器(射流泵)、水箱等组成。

隔膜泵轻型井点分真空型、压力型和真空压力型三种。

前二者真空泵、隔膜泵、气液分离器等组成;真空压力型隔膜泵则兼有前二者特性,可一机代三机。

井点布置

井点布置应根据基坑平面形状与大小、地质和水文情况、工程性质、降水深度等而定。

当基坑(槽)宽度小于6m,且降水深度不超过6m,可采用单排井点,布置在地下水上游一侧,当基坑(槽)宽度大于6m,或土质不良,渗透系数较大时,宜采用双排井点,布置在基坑(槽)的两侧;当基坑面积较大时,宜采用环形井点,挖土运输设备出入道可不封闭,间距可达4m,一般留在地下水下游方向。

井点管距坑壁不应小于1.0~1.5m,距离太小,易漏气,大大增加了井点数量。

间距一般为0.8~1.6m。

集水总管标高宜尽量接近地下水位线并沿抽水水流方向有0.25%~0.5%m的上仰坡度,水泵轴心与总管齐平。

井点管的入土深度应根据降水深度及储水层所有位置决定,但必须将滤水管埋入含水层内,并且比挖基坑(沟、槽)底深0.9~1.2m,井点管的埋置深度亦可按公式计算。

井点施工工艺程序

放线定位——﹥铺设总管——﹥冲孔——﹥安装井点管、填砂砾滤料、上部填粘土密封——﹥用弯联管将井点管与总管接通——﹥安装抽水设备与总管连通——﹥安装集水箱和排水管——﹥开动真空泵排气、再开动离心水泵抽水——﹥测量观测井中地下水位变化。

井点管埋设

井点管埋设方法,可根据土质情况、场地和施工条件,选择适用的成孔机具和方法。

其工艺方法基本都是用高压水冲刷土体,用冲管扰动土体助冲,将土层冲成园孔后埋设井点管,只是冲管构造有所不同。

所有井点管在地面以下0.5~1.0m的深度,内粘土填实,以防止漏气。

井点管埋设完毕,应接通总管与抽水设备,接头要严密,并进行试抽水,检查有无漏气、淤塞等情况,出水是否正常,如有异常情况,应检修好方可使用。

井点管使用

井点使用时,应保证连续不断地抽水,并备用双电源,以防断电。

一般在抽水3~5d后水位降落漏斗基本趋于稳定。

正常出水规律是“先大后小,先混后清”。

如不上水,或水一直较混,或出现清后又混等情况,应立即检查纠正。

真空度是判断井点系统良好与否的尺度,应经常观测,一般不低于55.3~66.7kpa,如真空度不够,通常是由于管路漏气,应及时修好。

井点管淤塞,可通过听管内水流声;手扶管壁感动振;夏季时期手模管子冷热、潮干等简便方法进行检查。

如井点管淤塞太多,严重影响降水效果时,应逐个用高压反冲洗井点管或拔出重新埋设。

地下构筑物竣工并进行回填土后,方可拆除井点系统,拔出可借助于倒链或杠杆式起重机,所留孔洞用砂或土堵塞。

对地基有防渗要求时,地面下2m应用粘土填实。

井点降水时,应对水位降低区域内的建筑物进行沉陷观测,发现沉陷或水平位移过大时,应及时采取防护技术措施。

喷射井点

喷射井点降水是在井点管内部装设特制的喷射器,用高压水泵或空气压力缩机通过井点管中的内管向喷射器输入高压水(喷水井点)或压缩空气(喷气井点)形成水气射流,将地下水经井点外管与内管之间的间隙抽出排走。

本法设备较简单,排水深度大,可达8~20m,比多层轻型井点降水设备少,基坑土方开挖量少,施工快,费用低。

适于基坑开挖较深、降水深度大于6m、土渗透系数为3~50m/d的砂土或渗透系数0.1~3m/d的粉砂、淤泥质土、粉质粘土中使用。

井点设备

喷射井点根据其工作时使用的喷射介质的不同,分为喷水点和喷气井点两种。

其主要设备由喷射井管、高压水泵(或空气压缩机)和管路系统组成。

井点布置

喷射井点管的布置与井点管的埋设方法和要求与轻型井点基本相同。

基坑面积较大时,采用环形布置;基坑宽度小于10m,采用单线型布置;大于10m时作双排布置。

喷射井管间距一般为2~3.5m;采用环形布置,进出口(道路)处的井点间距为5~7m。

冲孔直径为400~600mm,深度比滤管底深1m以上。

施工工艺程序

设置泵房,安装进、排水总管——>水冲法或钻孔法成井—>安装喷射井点管、填滤料—>接通进水、排水总管,并与高压水泵或空气压缩机接通—>将各井点管的外管管口与排水管接通,并通到循环水箱—>启动高压水泵或空气压缩机抽取地下水—>用离心泵排除循环水箱中多余的水—>测量观测井中地下水位。

井点埋设与使用

安装前应对喷射井点管逐根冲洗,检查完好始可使用。

井点管埋设宜用套管冲枪(或钻机)成孔,加水及压缩空气排泥,当套管内含泥量经测定小于5%时才下井管及灌砂,然后再将套管拔起。

下井管时水泵应先开始运转,以便每下好一根井管,并测定真空度,待井管出水变清后为止,地面测定真空度不宜小于93.3kpa。

全部井点管沉设完毕后,再接通回水总管,全面试抽,然后让工作水循环进行正式工作。

各套进水总管均应用阀门隔开,各套回水总管应分开。

使用时开泵压力要小些(小于0.3mpa),以后再逐渐正常。

抽水时如发现井管周围有泛砂冒水现象,应立即关闭井点管进行检修。

工作水应保持清洁,试抽2d后应更换清水,以减轻工作水对喷嘴及水泵叶轮等的磨损,一般经7d左右即可稳定,开始挖土。

喷射井点计算

喷射井点的涌水量计算及确定井点管数量与间距、抽水设备等均与轻型井点计算相同。

水泵工作水需用压力按下式计算:

P=P0/a

式中P——水泵工作水头压力(m);

P0——扬水高度(m),即水箱至井管底部的总高度;

a——扬水高度与喷嘴前面工作水头之比。

混合室直径一般取14mm;喷嘴直径一般取6.5mm.。

电渗井点

在饱和粘性土中,特别是在淤泥和淤泥质粘土中,由于土的渗透系数很小(小于0.1m/d),使用重力或真空作用的一般轻型井点降水,效果很差,此时宜采用电渗井点排水。

它是利用粘性土中的电渗现象和电泳特性,使粘性土空隙中的水流动加快,起到一定的疏干作用,从而使软土基排水效率得到提高。

本法一般与轻型井点或喷射井点结合使用,效果较好,除有与一般井点相同的优点(如设备简单、施工方便、效果显著等)外,还可用于渗透系数很小(0.1~0.02m/d)的粘土和淤泥中,效果良好。

同时与电渗一起产生的电泳作用,能使阳极周围土体加密,并可防止粘土颗粒淤塞井点管的过滤网,保证井点正常抽水;另外,比轻型井点增加的费用甚微(平均每立方米土方增加电渗费0.5~1.0元)。

井点设备及布置

电渗排水是利用井点管(轻型井点或喷射井点管)本身作阴极,沿基坑(槽、沟)外围布置;用钢管(直径50~70mm.)或钢筋(直径25mm以上)作阳极,埋设在井点管环圈内侧1.25mm处,外露在地面上约20~40cm,其入土深度应比井点管深50cm,以保证水位能降到所要求的深度。

阴阳极本身的间距,采用轻型井点作阳极一般为0.8~1.0m;采用喷射井点时为1.2~1.5m,并成平行交错排列,阴阳极的数量宜相等,必要时阳极数量可多于阴极数量。

阴、阴极分别用BX型铜芯橡皮线或扁钢、钢筋等连成通路,并分别接到直流通发电机的相应电极上。

一般常用功率为9.6~55Kw的直流电焊机代替直流发电机使用。

需用直流电焊机功率可按下式计算:

P=UJT/1000

式中P——电焊机功率(KW);

U——电渗电压,一般为45——65V;

J——电流密度,宜为0.1~1A/m2

F——电渗面积(m2),F=H.L;

H——导电深度(m);

L——井点周长(m)。

当通电后,应用电压比降使带负电荷的土粒向阳极方向移动(即电泳作用)。

带电荷的孔隙水则向阴极方向集中产生电渗现象,而在电渗与真空的双重作用下,强制粘土中的水从向外流入井点管附近积集,由井点快速排除,使井点管能保持连续抽水,地下水位逐渐下降;而电极间的土层则形成电围幕,由于电场作用而阻止地下水从四周流入坑内。

井点埋设与使用

电渗井点埋设程序一般是埋设轻型井点或喷射井点管,预留出布置电渗井点阴极的位置,待轻型井点降水不能满足降水要求时,再埋设电渗阴极,以改善降水性能。

电渗井点阴极埋设与轻型井点、喷射井点相同,阳极埋设可用75mm旋叶式电钻钻孔埋设,钻进时加水和高压空气循环排泥,阳极就位后,利用下一钻孔排出泥浆倒灌填孔,使阳极与土接触良好,减少电阻,以利电掺。

如深度不大,亦可用锤击法打入。

钢筋埋设必须垂直,严禁与相邻阴极相碰,以免造成短路,损坏设备。

使用时工作电压不宜大于60V,土中通电的电流密度宜为0.5~1.0A/m2。

为防止大量电流从土表面通过,降低电渗效果,减少电耗,应在不需要电渗的土层(如渗透系数较大的土层)的阳极表面涂二层沥青绝缘;地面应使之干燥;并将地面以上部分的阳极和阴极间的金属或其他导电物处理干净,有条件时亦涂上一层沥青绝缘,以提高电渗效果。

电渗降水时,为清除由于电解作用产生的气体积聚在电极附近及表面,而使土体电阴加大,电能消耗增加,应采用间歇通电方式,即通电24h后,停电2~3h,再通电。

管井井点

管井井点由滤水井管、吸水管和抽水机械等组成。

管井井点设备较为简单,排水量大,降水较深,较轻型井具有更大的降水效果,可代替多组轻型井点作用,水泵设在地面,易于维护。

适于渗透系数较大,地下水丰富的土层、砂层或用明沟排水法易造成土粒大量流失,引起边坡坍方及用轻型井点难以满足要求的情况下使用。

但管井属于排水范畴,吸程高度受到一定限制,要求渗透系数较大(20~200m/d),降水深度仅为3~5m.

井点构造与设备

(1)滤水井管

下部滤水井管过滤部分用钢筋焊接骨架,外包孔眼为1~2mm滤网,长2~3m,上部井管部分用直径200mm以上的钢管、塑料管或混凝土管,或用竹、木制成管。

(2)吸水管

用直径50~100mm的钢管或胶皮管,插入滤水井管内,其底端应沉到管井吸水时的最低水位以下,并装逆止阀,上端装设带法兰盘的短钢管一节。

(3)水泵

采用BA型或B型,流量10~25m3/h离心式水泵。

每个井管装置一台,当水泵排水量大于单孔滤水井涌水量数量时,可另加设集水总管将相邻的相应数量的吸水管连成一体,共用一台水泵。

2.管井的设置

采取沿基坑外围四周呈环形布置或沿基坑(或沟槽)两侧或单侧呈直线形布置,井中心距基坑(槽)边缘的距离,依据所用钻机的钻孔方法而定,当用冲击钻研时为0.5~1.5m;当用钻孔法成孔时不小于3m。

管井埋设的深度和距离,根据需降水面积和深度及含水层的渗透系数等而定,最大埋深可达10m,间距10~15m。

3、管井的设置

管井埋设可采用泥浆护壁冲击钻成孔或泥浆护壁钻孔方法成孔。

钻孔底部应比滤水井管深200m以上。

井管下沉前应进行清洗滤井,冲除沉渣,可灌入稀泥浆用吸水泵抽出置换或用空压机洗井法,将泥渣清出井外,并保持滤网的畅通,然后下管。

滤水井管应置于孔中心,下端用圆木堵塞管口,井管与孔壁之间用3~15mm砾石填充作过滤层,地面下0.5m内用粘土填充夯实。

水泵的设置标高根据要求的降水深度和所选用的水泵最大真空吸水高度而定,一般为5~7m,当吸程不够时,可将水泵设在基坑内。

4、管井的使用管理

管井使用时,应经试抽水。

检查出水是否正常,有无淤塞等现象,如情况异常,应检修好后方可转入正常使用。

抽水过程中应经常对抽水设备的电动机、传动机械、电流、电压等进行检查,并对井内水位下降和流量进行观测和记录。

井管使用完毕,井管可用人字桅杆借助钢丝绳、倒链、绞磨或卷扬机将井管徐徐拔出,将滤水井管洗去泥砂后储存备用,所留孔洞用砂砾填实,上部50cm深用粘性土填充夯实。

深井井点

深井井点降水是在深基坑的周围埋置深于基底的井管,通过设置在井管内的潜水电泵地下水抽出,使地下水位低于坑底。

本法具有排水量大,降水深(>15m),不受吸程限制,排水效果好;井距大,对平面布置的干扰小;可用于各种情况,不受土层限制;成孔(打井)用人工或机械均可,较易于解决;井点制作、降水设备及操作工艺、维护均较简单,施工速度快。

如果井点管采用钢管、塑料管,可以整根拔出重复使用;单位降水费用较轻型井点低(80~120元/m2)等优点;但一次性投资大,成孔质量要求严格;降水完毕,井管拔出较困难。

适于渗透系数较大(10~250m/d),土质为砂类土,地下水丰富,降水深,面积大,时间长的情况,降水深可达50m以内,对于有流砂的地区和重复挖填土方地区使用,效果尤佳。

井点系统设备

由深井井管和潜水泵等组成。

井管

由滤水管、吸水管和沉砂管三部分组成,可用钢管、塑料管或混凝土管制成,管径一般为300~357mm,内径宜大于潜水泵外径50mm。

滤水管在降水过程中,含水层中的水通过该管滤网将土、砂颗烂过滤在外边,使清水流入管内。

滤水管的长度取决于含水层的厚度、透水层的渗透速度及降水速度的快慢,一般为3~9m,通常在钢管上分三段轴条(或开孔),在轴条(或开孔)后的管壁上焊¢6mm垫筋,要求顺直,与管壁点焊固定,在垫筋外螺旋形缠绕12号铁丝,间距1mm,与垫筋用锡焊焊牢,或外包10孔/cm2和41孔/cm2镀锌铁丝网各两层或尼龙网。

上下管之间用对焊连接。

简易深井亦可采用钢筋笼作井管,用4~8根¢12~16mm钢筋作主筋,外设¢16~12mm@150~250mm钢筋箍筋,并在内部设¢16@300~500mm加强箍,主筋与箍筋、加强箍之间点焊连接形成骨架,外包孔眼1mm*1mm和5mm*5mm铁丝网。

亦可在主筋上外缠8号铁丝,间距2~3mm,与主筋点焊固定,外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电脑基础知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