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单元评估B卷.docx

上传人:b****0 文档编号:9176618 上传时间:2023-05-17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168.7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二章 单元评估B卷.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第二章 单元评估B卷.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第二章 单元评估B卷.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第二章 单元评估B卷.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第二章 单元评估B卷.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第二章 单元评估B卷.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4页
第二章 单元评估B卷.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4页
第二章 单元评估B卷.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4页
第二章 单元评估B卷.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4页
第二章 单元评估B卷.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4页
第二章 单元评估B卷.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4页
第二章 单元评估B卷.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4页
第二章 单元评估B卷.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4页
第二章 单元评估B卷.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4页
亲,该文档总共1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第二章 单元评估B卷.docx

《第二章 单元评估B卷.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二章 单元评估B卷.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第二章 单元评估B卷.docx

第二章单元评估B卷

第二章 单元评估B卷

限时:

90分钟

总分:

100分

第Ⅰ卷(选择题,共48分)

选择题(共48分,每小题3分)

1.已知25℃、101kPa时:

4Al(s)+3O2(g)===2Al2O3(s),ΔH=-2834.9kJ·mol-1;4Al(s)+2O3(g)===2Al2O3(s),ΔH=-3119.1kJ·mol-1。

已知该题中Al与O2的反应中ΔH=-2834.9kJ·mol-1表示的意义为4molAl(s)与3molO2(g)反应,生成2molAl2O3(s)放出的能量为2834.9kJ。

由此得出的正确结论是(  )

A.等质量的O2比O3能量低,由O2变O3为放热反应

B.等质量的O2比O3能量高,由O2变O3为吸热反应

C.O3比O2稳定,由O2变O3为放热反应

D.O2比O3稳定,由O2变O3为吸热反应

2.下列事实能用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外界条件来解释的是(  )

A.镁和锌分别与相同浓度的盐酸反应,镁产生H2的速率快

B.铜与浓硝酸反应生成NO2,与稀硝酸反应生成NO

C.用加热的方法可以将水中溶解的O2和N2赶出

D.面粉加工厂内充满粉尘,遇火易发生爆炸

3.下列关于原电池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在锌、铜、CuSO4溶液组成的原电池中,负极质量减轻,正极质量增加

B.在铁、铝、稀硫酸组成的原电池中,电子由铁片通过导线流向铝片

C.在锌、铜、稀硫酸组成的原电池中,当电池工作时,硫酸根离子向正极移动

D.在镁、铝、稀NaOH溶液组成的原电池中,镁是负极,铝是正极

4.下列装置能形成原电池且灵敏电流计发生偏转的是(  )

5.(多选)反应C(s)+H2O(g)===CO(g)+H2(g)在一可变容积的密闭容器中进行,下列条件的改变对其反应速率几乎无影响的是(  )

A.增加C的量B.将容器的体积缩小一半

C.保持体积不变,充入N2使体系压强增大D.保持压强不变,充入N2使容器体积增大

6.有a、b、c、d四个金属电极,有关的反应装置及部分反应现象如下:

实验装置

部分实验现象

a极质量减小b极质量增加

b极有气体产生c极无变化

d极溶解c极有气体产生

电流从a极流向d极

由此可判断这四种金属的活动性顺序是(  )

A.a>b>c>dB.b>c>d>aC.d>a>b>cD.a>b>d>c

答案

1.D 由于生成物相同,反应物中O2与O3的质量相等,而Al与O3反应放出的能量较多,断开O3分子中化学键所需的能量较低,O2比O3稳定,单位质量的O3能量高于O2,由O2变为O3是吸热反应。

2.D A项中速率差异是由反应物的性质决定的,与外界条件无关;B项中未提及速率;C项中变化属于物理变化;D项中提到“充满粉尘”“遇火”等外界条件,爆炸是剧烈的化学反应。

3.A A项,锌作负极,电极反应式为Zn-2e-===Zn2+,负极质量减轻,铜作正极,电极反应式为Cu2++2e-===Cu,正极质量增加,故A正确;B项,铝作负极,铁作正极,电子由铝片(负极)通过导线流向铁片(正极),故B错误;C项,H+向正极移动,得到电子,发生还原反应,则硫酸根离子必然向负极移动,这样才能形成一个闭合回路,故C错误;D项,虽然镁的金属活动性比铝强,但镁不与NaOH溶液反应,而铝能与NaOH溶液反应,即在此环境中铝更容易失去电子,铝作负极,镁作正极,故D错误。

4.A B能形成原电池,但形成短路,电流计不偏转。

5.AC A选项中C为固态反应物,增加固体的量对反应速度无影响;B选项将容器的体积缩小一半,压强增大,反应速率加快;C选项中充入N2使体系压强增大,但容器的容积未变,参加反应的各种气体浓度未变,故反应速率不变;D选项中保持恒压,充入N2使容器体积增大,参加反应的各种气体浓度减小,反应速率减小。

6.C

7.氢镍电池是近年开发出来的可充电电池,它可以取代会产生污染的铜镍电池。

氢镍电池的总反应式是

H2+NiO(OH)

Ni(OH)2。

根据此反应式判断,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

A.电池放电时,电池负极周围溶液的c(OH-)不断增大

B.电池放电时,镍元素被氧化

C.电池放电时,氢元素被氧化

D.电池放电时,H2是负极

8.下列对可逆反应的认识正确的是(  )

A.SO2+Br2+2H2O===H2SO4+2HBr与2HBr+H2SO4(浓)===Br2+SO2↑+2H2O互为可逆反应

B.既能向正反应方向进行,又能向逆反应方向进行的反应叫可逆反应

C.SO2与过量的O2发生反应2SO2+O2

2SO3,经过足够长的时间后最终SO2全部转化为SO3

D.2molSO2与氧气完全反应生成2molSO3,放出QkJ的热量,那么2molSO3完全分解生成SO2与O2应吸收QkJ的热量

9.设C+CO2

2CO(正反应吸热),反应速率为v1;N2+3H2

2NH3(正反应放热),反应速率为v2。

对于上述反应,当温度升高时,v1和v2的变化情况为(  )

A.同时增大B.同时减小

C.v1增大,v2减小D.v1减小,v2增大

10.把6mol气体A和5mol气体B通入容积为4L的密闭容器中,在一定条件下发生如下反应:

3A(g)+B(g)2C(g)+xD(g)(正反应放热),5min达平衡,此时生成2molC,测得D的平均反应速率为0.1mol·L-1·min-1。

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A的平均反应速率为0.15mol·L-1·min-1

B.恒温下达到平衡的标志是C和D的生成速率相等

C.降低平衡体系的温度,逆反应速率变小,正反应速率增大

D.B的转化率为25%

11.

某反应进行过程中,各物质物质的量的变化情况如图所示。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C、D是生成物

B.反应的方程式为2A+B

2C

C.2min后各物质的物质的量不再变化

D.该反应不是可逆反应

12.根据下列事实:

(1)X+Y2+=X2++Y

(2)Z+2H2O

Z(OH)2+H2

(3)Z2+的氧化性比X2+弱

(4)由Y、W电极组成的原电池,电极反应为W2++2e-=W,Y-2e-=Y2+可知X、Y、Z、W的还原性由强到弱的顺序是(  )

A.XZYWB.ZWXYC.ZXYWD.ZYXW

13.铜是人类认识并应用最早的金属之一,我国是最早使用铜器的国家之一。

铁与人类生活密切相关,几乎无处不在,是地壳中含量仅次于铝的金属。

某研究性学习小组为了证明铁的金属活动性比铜强,设计了如下实验方案:

(1)将铁片置于硫酸铜溶液中有铜析出

(2)铁、铜和氯气反应分别生成FeCl3和CuCl2

(3)足量的铁粉和铜粉与浓硫酸在加热条件下反应分别生成FeSO4和CuSO4

(4)将铜片置于FeCl3溶液中铜片逐渐溶解

(5)把铁片和铜片置于盛有稀硫酸的烧杯中,并用导线连接,铁片上无气泡产生,而铜片上有气泡产生

(6)把铁片和铜片置于盛有浓硝酸的烧杯中,并用导线连接,铁片上有气泡产生,而铜片上无气泡产生

以上实验方案设计合理的有(  )

A.两种B.三种C.四种D.五种

答案

7.B

8.D 可逆反应发生的条件应相同,故A、B错误,C选项不符合两边的反应物与生成物在反应体系中均不能为0这个规律,所以选项C错误;根据能量守恒定律知,选项D正确。

9.A 本题考查温度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

对可逆反应而言,当温度升高时,无论正反应是吸热反应还是放热反应,化学反应速率都将增大,只不过增大的程度不一致。

其他条件相同时,反应所处的温度越高,反应的速率越快。

这里需注意:

①一般认为温度的改变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较大。

②实验测得,温度每升高10℃,反应速率通常增大到原来的2~4倍。

③温度对反应速率的影响与反应物状态无多大关系。

④某反应为可逆反应,正逆反应速率受温度改变而引起的变化倾向相同,但程度不同。

10.A  3A(g)+B(g)2C(g)+xD(g)

起始量:

6500

转化量:

3aa2aax

2a=2mol,a=1mol,v(D)=

=0.1mol·L-1·min-1,x=2,则v(A)∶v(D)=3∶2,v(A)=0.15mol·L-1·min-1,A正确;因为x=2,所以任意时刻C和D的生成速率相等,B错;降低平衡体系的温度,正、逆反应速率都减小,C错;B的转化率为

×100%=20%,D错。

11.C 从图中可以看出,D的物质的量在反应前后没有变化,可知在反应中作催化剂,A错;2min时,各物质的物质的量不再变化,且反应物的物质的量不为0,说明该反应为可逆反应,且反应达到平衡,C对、D错;B项应用可逆号,错误。

12.C

13.A 题中所述6种实验方案仅有

(1)和(5)能够证明铁的金属活动性比铜强。

(2)(3)(4)与证明铁、铜的金属活动性无关;(6)由于铁片常温下遇到浓硝酸钝化,而铜常温下与浓硝酸能够发生反应;故铜片上无气泡产生,而铁片上有气泡产生。

该现象仅是原电池的一个特例,不能证明铁、铜的金属活动性。

14.将2.5molA和1.25molB通入容积为1L的真空密闭容器中,经5s达到平衡状态。

3A(g)+B(g)pC(g)+2D(g),生成0.5molD,又知C的平均反应速率是0.1mol/(L·s),则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①A的转化率为20% ②B的转化率为25% ③A的平均反应速率为0.1mol/(L·s) ④方程式中p=2 ⑤B的平均反应速率为0.05mol/(L·s)

A.①②B.②③C.③④D.④⑤

15.在一个不传热的固定容积的密闭容器中,可逆反应mA(g)+nB(g)pC(g)+qD(g),当m、n、p、q为任意整数时,达到平衡的标志是(  )

①体系的压强不再改变②体系的温度不再改变

③各组分的浓度不再改变④各组分的质量分数不再改变

⑤反应速率v(A)∶v(B)∶v(C)∶v(D)=m∶n∶p∶q

⑥单位时间内mmolA发生断键反应,同时pmolC也发生断键反应

A.③④⑤⑥B.②③④⑥C.①③④⑤D.①③④⑥

16.已知:

①1molH2分子中化学键断裂时需要吸收436kJ的能量,②1molI2蒸气中化学键断裂时需要吸收151kJ的能量,③由H原子和I原子形成1molHI分子时释放299kJ的能量。

下列判断不正确的是(  )

A.I2蒸气比H2分子稳定

B.2molHI(g)发生分解反应吸收11kJ热量

C.HI与NaOH反应属于放热反应

D.0.5molH2(g)与0.5molI2(g)完全反应释放出5.5kJ热量

答题卡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答案

第Ⅱ卷(非选择题,共52分)

本部分包括5个小题,共52分

17.(10分)某同学设计如图所示实验,以检验反应中的能量变化。

(1)实验中发现,反应后(a)中温度升高,由此可以判断(a)中反应是________热反应;(b)中温度降低,由此可以判断(b)中反应是________热反应。

(2)铝与盐酸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

(3)根据能量守恒定律,(b)中反应物的总能量________生成物的总能量。

18.(10分)

(1)把一块纯净的锌片插入盛有稀硫酸的烧杯中,可观察到锌片逐渐溶解,并有气泡产生;平行地插入一块铜片(如下图甲装置所示),可观察到铜片上________(填“有”或“没有”)气泡产生;若用导线把锌片和铜片连接起来(如下图乙装置所示),可观察到铜片上________(填“有”或“没有”)气泡产生。

(2)用导线将电流表的两端与溶液中的锌片和铜片相连(如上图丙装置所示),观察到电流表的指针发生了偏转,说明导线中有电流通过。

从上述现象中可以归纳出构成原电池的一些条件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锌片上的电极反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4.D

15.B 判断化学平衡的根本标志是v正=v逆,⑥中mmolA断键,则同时生成pmolC,而pmolC也发生断键反应,因此对C而言v正=v逆,⑥正确;而⑤中没有指明反应速率的方向,错误;平衡状态的直接标志是各组分的浓度不再改变,则各组分的质量分数不再改变,③④正确;间接标志是体系的温度不再改变,故②正确。

但因(m+n)与(p+q)的相对大小不确定,故①无法确定。

若m+n=p+q,则压强始终不变化,则①错误。

因此选B。

16.A 选项A,H2分子共价键断裂时吸收的热量比I2分子共价键断裂时吸收的热量多,H2分子比I2稳定,A选项错误。

选项B,设反应为2HI(g)===H2(g)+I2(g),则吸收的热量=2E(H—I)-E(H—H)-E(I-I)=2×299kJ·mol-1-436kJ·mol-1-151kJ·mol-1=11kJ。

选项C,中和反应是放热反应。

选项D,根据选项B的计算可知正确。

17.

(1)放 吸 

(2)2Al+6H+===2Al3++3H2↑ (3)小于

解析:

(1)反应后(a)中温度升高,(b)中温度降低,说明(a)中反应为放热反应,(b)中反应为吸热反应。

(2)铝与盐酸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2Al+6H+===2Al3++3H2↑。

(3)(b)中反应为吸热反应,根据能量守恒定律,(b)中反应物的总能量小于生成物的总能量。

铜片上的电极反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乙、丙装置是将________能转化为________能的装置,人们把它叫做________。

19.(10分)利用NO2平衡混合气体遇热颜色加深、遇冷颜色变浅来指示放热过程和吸热过程。

①按下图所示连接实验装置。

②向甲烧杯中加入一定量的CaO固体,此时烧杯中NO2平衡混合气体的红棕色变深;向乙烧杯中加入NH4NO3晶体,此时烧杯中NO2平衡混合气体的颜色变浅。

回答下列问题:

(1)CaO与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该反应为________(填“吸热”或“放热”)反应。

(2)NH4NO3晶体溶于水时,乙烧杯内温度________(填“升高”或“降低”)。

NH4NO3溶于水________(填“是”或“不是”)吸热反应。

(3)查阅资料知NO2的平衡混合气体中存在可逆反应2NO2(g)N2O4(g),已知NO2为红棕色,N2O4为无色。

结合实验知,当温度升高时,平衡________(填“未被破坏”或“发生移动”),此时反应速率________(填“增大”、“减小”或“不变化”)。

混合气体的颜色不变________(填“能”或“不能”)证明反应已达平衡状态。

20.(10分)现有纯锌、纯铜片和500mL0.2mol·L-1的硫酸、导线、1000mL量筒。

试用如下图所示装置来测定在锌和稀硫酸反应的某段时间内通过导线的电子的物质的量。

(1)如上图所示,装置气密性良好,且1000mL量筒中已充满水,刚开始实验时,首先要________________。

(2)a电极为________,其电极反应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

b电极为________,其电极反应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当量筒中收集672mL气体(标准状况)时,通过导线的电子的物质的量为________________。

21.(12分)某化学反应2AB+D在三种不同条件下进行,B、D的起始浓度为0,反应物A的浓度(mol·L-1)随反应时间(min)的变化情况如下表。

实验序号

温度(℃)时间(min)

0

10

20

30

40

50

60

1

800

1.0

0.80

0.67

0.57

0.50

0.50

0.50

2

800

c2

0.60

0.50

0.50

0.50

0.50

0.50

3

800

c3

0.92

0.75

0.63

0.60

0.60

0.60

根据上述数据,完成下列填空:

(1)实验1中,10~20min内A的反应速率为________mol·L-1·min-1。

(2)实验2中,c2=________,反应经20min时达到平衡,可推测实验2中还隐含的条件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设10~20min内实验3中A的反应速率为v3,实验1中A的反应速率为v1,则v3________(填“>”、“=”或“<”)v1,且c3________(填“>”、“=”或“<”)1.0。

答案

18.

(1)没有 有

(2)两个活动性不同的金属电极要插入电解质溶液,并用导线连接形成闭合电路 Zn-2e-===Zn2+ 2H++2e-===H2↑

(3)化学 电 原电池

解析:

(1)铜与稀硫酸不反应,故铜片上没有气泡产生。

而铜片与锌片用导线连接插入稀硫酸中,构成原电池,其中铜片作正极,电极反应:

2H++2e-===H2↑,故铜片上有气泡产生。

(2)Cu-Zn-稀硫酸原电池中,Zn作负极:

Zn-2e-===Zn2+,铜作正极:

2H++2e-===H2↑。

构成原电池的条件:

①有两个活动性不同的金属作电极,②两电极插入电解质溶液中,并用导线相连形成闭合回路。

(3)乙、丙装置是将化学能转化成电能的装置,即原电池。

19.

(1)CaO+H2O===Ca(OH)2 放热 

(2)降低 不是

(3)发生移动 增大 能

解析:

(1)据信息可知,NO2平衡混合气体遇热红棕色加深,遇冷颜色变浅,所以CaO溶于水时发生的反应[即CaO+H2O===Ca(OH)2]为放热反应,即1molCaO与1molH2O的总能量大于1molCa(OH)2的总能量。

(2)NH4NO3晶体溶于水时,乙烧杯内温度降低,但不是吸热反应,因为NH4NO3晶体溶于水无新物质生成。

(3)两烧杯中的现象可以说明,温度能影响可逆反应2NO2(g)N2O4(g),因此升温或降温时,该平衡会发生移动。

升高温度,反应速率增大。

当混合气体颜色不变时,说明NO2的浓度不再变化,能说明反应已达平衡状态。

20.

(1)用导线连接a、b 

(2)纯锌片 Zn-2e-===Zn2+ 纯铜片 2H++2e-===H2↑ (3)0.06mol

解析:

导线中电子的物质的量的测定可以通过测定反应产生H2的体积(物质的量)来实现。

导线中有电子的流动必然要在原电池中实现。

因此必须用导线将a、b相连形成闭合回路。

产生H2的电极应为b极,故b为纯铜片,作原电池的正极,a极为负极。

电极反应分别为a极:

Zn-2e-===Zn2+;b极:

2H++2e-===H2↑,则转移电子的物质的量为

×2=0.06mol。

21.

(1)0.013 

(2)1.0 使用了催化剂 (3)> >

解析:

(1)v(A)=

=0.013mol·L-1·min-1。

(2)对比实验1与实验2可知,反应温度相同,达到平衡时A的浓度相同,说明两个实验中反应达到同一平衡状态,反应物的起始浓度相等,即c2=1.0,又因实验2中反应达到平衡所需时间短,说明实验2中使用了催化剂。

(3)对比实验3与实验1可知,10~20min,实验1中A的浓度变化值为0.13mol·L-1,而实验3中A的浓度变化值为0.17mol·L-1,这就说明了v3>v1。

又知0~10min内A的浓度的变化值应大于0.17mol·L-1,即c3>0.92+0.17=1.09>1.0。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思想汇报心得体会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