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交通大学电子信息工程培养方案.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9177049 上传时间:2023-05-17 格式:DOCX 页数:92 大小:56.5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西安交通大学电子信息工程培养方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2页
西安交通大学电子信息工程培养方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2页
西安交通大学电子信息工程培养方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2页
西安交通大学电子信息工程培养方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2页
西安交通大学电子信息工程培养方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2页
西安交通大学电子信息工程培养方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92页
西安交通大学电子信息工程培养方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92页
西安交通大学电子信息工程培养方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92页
西安交通大学电子信息工程培养方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92页
西安交通大学电子信息工程培养方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92页
西安交通大学电子信息工程培养方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92页
西安交通大学电子信息工程培养方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92页
西安交通大学电子信息工程培养方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92页
西安交通大学电子信息工程培养方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92页
西安交通大学电子信息工程培养方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92页
西安交通大学电子信息工程培养方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92页
西安交通大学电子信息工程培养方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92页
西安交通大学电子信息工程培养方案.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92页
西安交通大学电子信息工程培养方案.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92页
西安交通大学电子信息工程培养方案.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92页
亲,该文档总共92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西安交通大学电子信息工程培养方案.docx

《西安交通大学电子信息工程培养方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西安交通大学电子信息工程培养方案.docx(9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西安交通大学电子信息工程培养方案.docx

西安交通大学电子信息工程培养方案

电子与信息工程学院

(一)博士培养方案

★电子科学与技术(0809)攻读博士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

一、培养目标

1.具有坚实的数学、物理基础知识,掌握本学科坚实、宽广的基础理论,对所从事的研究方向及相关领域具有系统深入的专门知识,掌握电子科学与技术及相关一级学科中有关领域的研究发展趋势,熟练掌握相关的实验技术及计算机技术,对本学科的某一方面有深入的研究并有独创性的研究成果。

2.具有独立从事科学研究、指导和组织课题进行研究工作及科技开发工作的能力,以及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工作作风;具有成为该学科学术带头人的素质。

能独立承担对学科发展或国民经济建设有意义的研究或开发课题,能胜任研究机构、高等院校和产业部门有关方面的教学、研究、开发、工程技术或管理工作。

3.至少熟练掌握一门外国语,可选修第二外国语。

能熟练地阅读本专业的外文资料,具有一定的写作能力和进行国际学术交流的能力。

4.积极参加体育锻炼,身体健康。

二、研究方向

1.物理电子学

带电粒子光学现代理论和计算技术,微纳米器件电子束离子束加工与检测技术,强流电子束物理和高功率微波技术,气体放电与等离子体电子学,信息显示器件与技术,纳光子学基础理论和实验技术,新型光子材料与器件,非线性光学,超快光子技术。

2.电路与系统

VLSI电路与系统设计,电路与系统CAD及设计自动化,数字图象与数字视频处理,功率电子学,非线性电路与系统,信息显示系统设计与实现。

3.微电子学与固体电子学

深亚微米器件模型与仿真,微波功率器件及其集成,化合物半导体器件;深亚微米工艺集成;片上系统、超大规模集成电路及ASIC设计与测试;微电子机械系统设计与制造;纳米电子材料与器件,电子瓷材料与器件,铁电单晶材料,铁电薄膜与器件,机敏材料与器件,纳米复合功能材料与器件,电解质材料与器件。

4.电磁场与微波技术

电磁场理论与技术:

电磁场理论与应用,天线理论与技术,电波传播,复杂介质中的场与波,电磁散射与逆散射,环境电磁学与电磁兼容技术,计算电磁学。

微波与毫米波理论与技术:

微波电路,微波网络,微波集成电路,微波测量理论与技术,微波信息处理与成像。

三、学习年限

全日制攻读博士学位的学习年限为三至六年;硕博连读学习年限一般为五年至七年。

四、培养方式

1.导师应根据本培养方案的要求与因材施教的原则,从各个博士生具体情况出发,在博士生入学三周制定出博士生的培养计划。

2.整个培养过程应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方针,使博士生掌握本学科的基础理论和专门知识,掌握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并有一定的实验技能。

3.在指导上采取导师负责与系所集体培养相结合的方法。

4.博士生学习应该强调以自学为主,教师的作用在于启发他的深入思考和正确判断,要培养博士生的独立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5.在完成学位课程学习和大量阅读具体研究方向上的国外学术论文并进行初步研究探索之后,博士生应当在入学后最迟两年之进行学位论文选题报告。

6.博士生应当积极参加校外的学术报告会、讲座会及其他学术活动。

7.博士生学习期间须在导师的指导下,完成一项国家自然基金申请书的撰写,培养博士生申请科研项目的能力。

8.博士生培养实行中期考核。

第四学期由系里组织一次中期考核,考核通过者继续攻博;不通过者,可以参加下学期的中期考核,再次考核不通过者,予以分流处理。

五、课程学习

1.博士生课程学习总学分为10学分,其中学位课不少于6学分;另外要求必修环节5学分,其中讲座环节3学分,撰写基金申请书1学分,中期考核1学分。

2.学术讲座要求博士生在全校围选听“学术讲座”7次,自己公开讲座1次,完成后记1学分。

3.学科前沿系列专题讲座要求博士生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至少选听3个学科系列专题讲座,完成后记2学分。

4.完成1项国家自然基金申请书撰写,经审核导师同意通过后,记1学分。

5.参加系里组织的中期考核,通过后记1学分。

附表:

电子科学与技术学科博士研究生课程学习及实践环节要求

课程分类

序号

课程名称与课程名称

学分

备注

学位课

1

MLMD6001中国马克思主义与当代

2

必修

2

EELC6111超大规模集成电路设计

3

 

选修

4学分

以上

3

EELC6112材料的结构与性能的关系

2

4

EELC6107等离子体电子学

2

5

EELC6108晶体物理

3

6

EELC6114射频微电子学

2

7

EELC6117高等电磁理论(A)或

INFT7109高等电磁理论(B)

3

8

INFT7112波场层析与反演导论

2

9

EELC6116非线性光学及其应用

2

选修课

/

在全校研究生课程目录中选修

≥4

选修

必修环节

1

BXHJ8003学术讲座

1

必修

2

BXHJ8003学科前沿系列专题讲座

2

3

BXHJ8002基金申请书撰写

1

/

BXHJ8001中期考核

1

注:

须从硕士阶段未修过的课程中选择。

六、学位论文

1.博士生开始论文前要进行认真的文献阅读、分析和生产实际的调研。

完成选题报告,按规定填写学位论文选题报告表,并在学科做选题报告,需取得评议通过。

2.选题应是学科前沿领域课程或对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有重要意义的课题。

3.论文由博士生在导师指导或学术群体帮助下独立完成,并根据国家学位条例实施办法的精神进行严格评审和答辩。

4.博士生学位论文根据《中华人民国学位条例暂行实施办法》和《交通大学学位授予工作暂行办法》有关规定进行评审和答辩。

★信息与通信工程(0810)攻读博士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

一、培养目标

本学科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信息与通信工程领域的科学研究人才、工程技术专门人才和高等学校师资力量。

具体要求要求如下:

1.热爱祖国,遵纪守法,职业道德品质良好,积极为国家经济建设和现代化建设事业服务。

2.在信号与信息处理,通信与信息系统方面掌握坚实宽广的基础理论和系统深入的专门知识和必要的实验技能,熟悉所从事研究方向的科学技术发展动向。

掌握至少一门外国语,并能熟练地进行专业文献阅读和论文撰写。

具有独立从事本学科领域科学研究、专门技术工作和教学工作能力。

具有实事,严谨的科学作风。

3.身体健康,心理健康。

二、研究方向

本专业目前有下列研究方向:

1.时频信号分析与自适应信号处理

2.图像分析、处理与识别

3.语音信号分析、处理与识别

4.音频、视频信号数据压缩技术

5.移动通信及无线接入系统

6.宽带及超宽带技术

7.天线与电波传播

8.阵列信号处理

9.科学可视化与虚拟现实技术

10.光纤通信、卫星通信及宽带传输技术

将根据信息工程的需要,科学技术的发展增设其他研究方向

三、学习年限

本学科博士研究生学习年限一般为三至六年。

四、培养方式

1.导师应根据本培养方案的要求与因材施教的原则,从各个博士生具体情况出发,在博士生入学一周制定出博士生的培养计划。

2.博士生的学位课程学习必须在入学后前三个学期完成。

3.整个培养过程应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方针,使博士生掌握本学科的基础理论和专门知识,掌握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并有一定的实验技能。

4.在指导上采取导师负责与系所集体培养相结合的方法。

5.博士生学习应该强调以自学为主,教师的作用在于启发他的深入思考和正确判断,要培养博士生的独立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6.在完成学位课程学习和大量阅读具体研究方向上的国外学术论文并进行初步研究探索之后,博士生应当在入学后最迟两年之进行学位论文选题报告。

7.博士生应当积极参加校外的学术报告会、讲座会及其他学术活动。

8.博士生培养实行中期考核。

第四学期由各“一级学科研究生培养与学科建设指导小组”组织一次中期考核,考核通过者继续攻博;不通过者,可以参加下学期的中期考核,再次考核不通过者,予以分流处理。

五、课程学习

本学科属于信息科学部信息与通信工程领域,其基础理论课和专业课主要以信息的获取、分析、处理、传输和显示的理论和技术为中心。

附表:

信息与通信工程博士学位课程与要求

课程分类

序号

课程名称与课程名称

学分

备注

 

学位课

1

MLMD6001中国马克思主义与当代

2

必修

2

AUTO6003泛函分析及应用

2

选修4学分

3

MATH6003工程优化方法及其应用

2

4

INFT6002神经网络理论及其应用

2

5

INFT7101通信网络理论及其应用

2

6

INFT6003时频分析及其在工程中的应用

2

7

INFT6107现代反演理论及其应用

2

选修课

/

在全校研究生课程目录中选修

≥4

选修

公共讲座

1

BXHJ8003公共讲座

1

必修

专业系列讲座

1

BXHJ8003任选3个讲座

2

实践

1

BXHJ8002模拟完成自然基金申请1项

1

必修

中期考核

/

BXHJ8001中期考核

1

/

硕士期间超修学分的研究生课程且满足本学科博士生培养方案者,博士生期间承认其学分。

博士生课程学习总学分为10学分,其中学位课不少于6学分;另外要求必修环节5学分,包括“学术讲座”3学分,撰写基金申请书1学分,中期考核1学分。

“学术讲座”要求博士生在全校围选听讲座7次,自己公开讲座1次,完成后记1学分。

此外,每个博士生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至少选听三个系列专题讲座,完成后记2学分。

六、学位论文工作

学位论文工作是博士生培养工作的重要环节,是培养效果的集中表现。

论文选题必须具有一定的学术意义,或较大的应用价值或前景。

论文必须有博士生在导师指导、系所的帮助下独立完成,并根据《中华人民国学位条例暂行实施办法》的精神进行评审和答辩。

★控制科学与工程(0811)攻读博士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

一、培养目标

为适应科学技术发展和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需要,落实教育规划纲要和贯彻“2+4+X”人才培养模式,本学科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且知识结构合理、综合素质高和创新能力强的高级专门人才。

取得本学科工学博士学位的毕业生,将能在控制科学与工程及相关学科领域的科学研究、大学教学、技术开发及工程管理等方面发挥带头人的作用。

具体要求如下:

1.进一步学习和掌握马列主义、思想和理论的基本原理,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热爱祖国,遵纪守法,尊敬师长,团结同志,品德良好,服从国家需要,积极为祖国的社会主义建设服务。

2.掌握坚实宽广的基础理论和系统深入的专业知识,在独立从事科学研究、技术开发、组织科学研究和从事教学等方面具有很强的能力;能把握本学科一些新的研究方向,熟悉所从事研究的最新科技发展动态;至少熟练掌握一门外语,能熟练阅读和翻译专业文献,能用外语进行交流和撰写科技论文。

3.具有实事、科学严谨的工作作风以及协作、奉献、勇于创新的精神,在实际工作中勇于承担责任,勇于解决科学技术难题。

4.在本领域取得创造性成果。

5.积极参加体育锻炼,身体健康。

二、研究方向

1.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

非线性控制系统的频率分析与综合理论、控制理论及应用、复杂系统的故障检测与诊断、随机控制与自适应控制、过程工业的综合自动化(检测、控制与管理)、多智能体理论与技术、鲁棒控制理论及应用等。

2.检测技术与自动化装置

智能检测与智能信息处理、虚拟仪器与软测量技术、嵌入式系统与智能仪器仪表、无接触图像测量与模式识别、现场总线技术及应用、基于Internet远程测控技术、智能控制理论及其应用、智能交通系统、过程控制与应用、机器人控制与数控技术、图像信息融合。

3.系统工程

复杂系统智能控制的理论与方法、复杂网络化系统优化理论与应用(电力系统、制造系统等)、网络安全理论与技术、离散事件动态系统控制与调度方法、智能电网、智能机器人与多智能体系统、计算社会学、机器学习与智能计算、先进制造中的关键系统集成理论与技术等。

4.模式识别与智能系统

模式识别与计算机视觉、机器学习与智能系统、计算机视觉与数字视频专用VLSI设计、网络媒体计算与可视化技术、计算视频与可伸缩编码、自适应信号处理、空间机器人视觉系统与太空信息工程等。

5.导航制导与控制

多源信息融合理论与应、信息融合与目标信息处理、不确定性推理与推断、导航、定位与测控技术、飞行器控制与仿真等。

根据学科发展需要,将增加或修订研究方向。

三、学习年限

本学科博士生学习年限一般为三至六年。

四、培养方式

1.博士生的培养采用课程自学为主,课堂教学为辅的方式,而且着重于高质量地完成博士学位论文,论文的撰写时间不得少于1年。

2.对博士生的指导主要采用导师负责制,研究所(系)的教授、副教授集体参与博士生的选题报告审查、中期检查和学位论文预答辩。

导师根据培养方案要求和因材施教的原则,在入学三个月为每个博士研究生制定出培养计划。

培养计划中所选课程的授课由所在学院统一安排,论文选题要尽可能结合本学科的发展前沿。

3.博士生的学习强调培养其独立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要求对该学科方向的发展有全面深入的了解,要能深入思考和正确判断,提出新的思想和方法。

为了增强学术交流,加强博士生对本学科和相关学科发展前沿的了解,博士生在学习期间至少要参加8次学术讲座活动,本人至少参与1次学术报告。

4.博士生的整个培养过程强调理论联系实际,要求每个博士研究生都能在深入掌握本专业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的同时,在本学科的特定研究方向上至少提出三点具有独创性的理论观点和方法,并能进行理论证明或试验验证。

5.对博士生应加强政治思想工作和道德品质的培养,博士生应认真参加政治理论和时事政策的学习,应积极参加公益劳动。

五、课程学习

1.博士研究生必须根据培养计划通过考试或考查完成10学分的课程学习,其中学位课不少于4学分;另外必修环节6学分,其中讲座3学分,撰写基金申请1学分;选修课一般在6-8级课程中修习;对政治思想课,必须修《中国马克思主义与当代》,可选修《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读》。

所有课程必须在入学后两年完成。

2.博士生入学后两年至少要在全校围选听讲座七次,并要求本人至少作一次公开学术报告,完成后记1学分;此外,每个博士生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至少选听三个系列讲座,完成后记2学分。

3.博士生第一外国语为非英语者,必须选修英语作为第二外国语;其他博士生第二外国语为选修课。

第二外国语通过考试取得成绩者,在必修10学分之外另加2学分,外语课程不作为学位课程。

4.博士生的课程在开课期间,不得中途停课。

如确有特殊困难需要中途停课者,其它课程应报学院主管院长批准,公共课需要报研究生院院长批准。

5.由于课程需要或其他特殊原因,需要更改课程时,必须由导师签署意见,经主管院长批准后办理改课手续。

6.博士生学习期间不得选修在硕士生学习阶段已修过的课程。

具体见下表:

控制科学与工程学科博士研究生课程设置与要求

课程类别

序号

课程编号与课程名称

学分

备注

学位课

1

MLMD6001中国马克思主义与当代

2

必修

专业

学位课

2

AUTO6003泛函分析及应用

2

至少2

学分

3

AUTO7119计算认知科学

2

4

AUTO6116非线性系统分析与控制

2

5

AUTO6101多传感信息融合

2

6

AUTO6109系统优化与调度

2

必修环节

1

BXHJ8003学科前沿系列专题讲座

2

必修

2

BXHJ8003学术讲座

1

3

BXHJ8002撰写基金申请书

1

/

BXHJ8001中期考核

1

六、学位论文

学位论文工作是博士生培养的重要环节,包括:

1.论文选题。

博士生的论文选题必须结合国民经济的发展需求或学术发展的趋势,必须具有前瞻性,达到本学科的前沿。

论文选题前必须进行文献阅读,并对相关文献进行综述,同时提出研究方案,并提出学位论文的选题报告,经导师同意后在研究所(系)围进行选题报告评议,确认后即开展研究工作。

2.中期检查。

一般在第四学习末进行毕业论文中期检查,博士生提交中期检查报告,以研究所为单位组织专家进行检查,检查通过者进入下一阶段工作;中期检查不通过,延期一年重新参加中期检查,如果再不通过,建议校研究生院终止攻读博士资格。

3.论文评审和答辩。

博士生的学位论文必须在导师指导下独立完成。

根据《中华人民国学位条例暂行实施办法》,博士生提交的学位论文要求在研究所(系)围先进行预答辩,预答辩通过后按规定的程序进行正式答辩申请、论文评审和答辩。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0812)博士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

一、培养目标

1.具有坚实的数学基础知识,掌握本学科坚实、宽广的基础理论,对所从事的研究方向及相关领域具有系统深入的专门知识,掌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及相关一级学科中有关领域的研究发展趋势,熟练掌握相关的计算和实验技术,对本学科的某一方面有深入的研究并有独创性的研究成果。

2.具有独立从事科学研究、指导和组织课题进行研究工作及科技开发工作的能力,以及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工作作风;具有成为该学科学术带头人的素质。

能独立承担对学科发展或国民经济建设有意义的研究或开发课题,能胜任研究机构、高等院校和产业部门有关方面的教学、研究、开发、工程技术或管理工作。

3.熟练掌握一门外国语,可选修第二外国语。

能熟练地阅读本专业的外文资料,具有一定的写作能力和进行国际学术交流的能力。

4.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素养,身体健康。

二、研究方向

1.高性能计算

网络计算理论与技术,高性能计算机与网络系统,高性能计算机与网络计算,网络计算虚拟化技术,嵌入式系统,并行计算机系统与自动并行化技术。

2.网络多媒体与Web知识服务

智能网络学习环境的理论及技术,Internet理论和技术,网络信息技术与集成,智能网络系统。

3.分布式系统与普适计算

分布式系统与中间件技术,操作系统与虚拟化技术,分布计算,普适计算,无线自组织网络。

4.数据密集智能计算与海量数据管理

机器学习与数据挖掘,软件工程数据挖掘,网络数据挖掘,并行计算与数据挖掘,计算智能与挖掘技术,海量数据管理,数据安全。

5.网络安全与可信软件

计算机网络安全,可信计算,物联网技术,可信软件技术,广义人机交互。

三、学习年限

攻读博士学位研究生的学习年限一般为3~6年的弹性学制,硕博连读的学习年限不少于4年。

第一学年学习专业基础理论,掌握进行科研所必需的基本技能并写出文献综述。

从第二年开始,在导师指导下进入课题研究和学位论文准备阶段。

四、培养方式

1.采取以指导教师为主、导师负责和专业研究所集体培养相结合的方法。

也可和其他高校、研究单位或企业联合培养,并聘请具有高级职称的人员参加指导。

2.导师根据培养方案的要求与研究生共同制定培养计划,并检查督促研究生的课程学习,指导研究生论文选题、文献查阅、调研、科研工作、学位论文撰写和答辩。

3.学习期间,研究生须在导师的指导下,完成一项国家科研基金申请书撰写,培养博士生申请科研项目的能力。

基金申请书在导师验收合格后可获1学分。

4.讲座环节要求博士生在全校围选听“学术讲座”7次,自己公开讲座1次。

此外,每个博士生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至少选听三个系列专题讲座。

讲座环节3学分。

5.博士生培养实行中期考核。

第四学期由一级学科研究生培养与学科建设指导小组组织一次中期考核,考核通过者继续攻博;不通过者,可以参加下学期的中期考核,再次考核不通过者,予以退学处理。

五、课程学习

研究生必须完成培养计划中规定的10学分课程的学习并考试或考察合格,其中学位课程不少于6学分。

所有课程必须在入学后两年完成。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博士研究生课程设置

课程类别

序号

课程编号与课程名称

学分

选课要求

学位课

1

MLMD6001中国马克思主义与当代

2

必修

2

COMP7103计算机科学理论基础

2

必选4学分

3

COMP7104信息系统建模理论与方法

2

4

COMP6110机器学习与数据挖掘

3

5

COMP6103分布式系统 

3

6

COMP7115可信计算-理论与技术

3

7

AUTO6112智能计算

2

8

AUTO6109系统优化与调度

2

选修课

/

在全校研究生课程目录中选修(不包括硕士期间已经选过的课程)

/

选修

必修环节

1

BXHJ8003学科前沿系列专题讲座

2

 

2

BXHJ8003学术讲座

1

必修

3

BXHJ8002撰写基金申请书

1

 

/

BXHJ8001中期考核

1

 

六、实践环节

1.研究生本人至少做一次公开学术报告。

2.完成或模拟完成自然科学基金申请1项。

七、学位论文

1.博士生开始论文前要进行认真的文献阅读、分析和生产实际的调研。

完成选题报告,按规定填写学位论文选题报告表,并在学院作选题报告,需取得评议通过。

2.选题应是学科前沿领域课程或对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有重要意义的课题。

学位论文应有较强的系统性和创新性成果。

3.论文由博士生在导师指导或学术群体帮助下独立完成,并根据国家学位条例实施办法的精神进行严格评审和答辩。

4.博士生学位论文根据《中华人民国学位条例暂行实施办法》和《交通大学学位授予工作暂行办法》有关规定进行评审和答辩。

(二)博士生导师

一级学科

学科方向

导师

0809

电子科学

与技术

01光电子学与信息光子学

侯洵

02超快光学

彦鹏、云峰

03光电子学

04平板显示器件与技术

纯亮、吴胜利、小宁、严群

05信息显示系统设计与实现

06高功率微波技术

纯亮、王建国、永东

07空间电子辐照效应数值分析

海波

08微纳结构电子断层三维成像

09飞秒激光微纳制造

10先进功能微纳结构与器件

11光电子材料与器件

阙文修

12纳米复合材料与器件(含光伏和光催化作用)

13真空微电子技术及器件

王占国

14纳米材料、结构与器件(含纳米显示器)

15光子学与光子技术

司金海、易文辉

16超快非线性光学及其器件

17信息光电子器件与技术

朱京平

18生物医学光子学

19有机光电功能材料器件及其应用

吴朝新

20平板显示薄膜及其技术

21电子瓷材料与器件

熹、汪宏、徐卓、玉军、晓勇、叶作光、振荣

22铁电、介电现象研究

23功能薄膜与集成器件

任巍、叶作光、吴小清、晓峰

24铁电微机械电子系统(MEMS)

任巍

25功能复合材料与器件

汪宏

26半导体纳米晶体材料及器件

汪敏强

27生物量子点荧光材料及应用

28铁电和反铁电相变材料及器件

玉军

29功能材料的结构与性能

30铁电材料与器件

徐卓、晓勇、振荣

31集成电路设计与方法学研究

耿莉、王晓亮、尊朝

32深亚微米集成结构建模及其参数提取

耿莉、尊朝

33纳电子器件及材料

卫华

34纳米压电电子

35低维半导体结构和器件

贺永宁

36微波无缘电路和器件

37电解质器件与材料

徐友龙

38导电高分子材料及其应用

39微电子制造技术

卢秉恒

40瞬态电磁场理论

王建国

41电磁场与微波技术

安学

42纳米材料的合成及其应用

吴小清

43高性能VLSI设计与优化技术

王小力

44集成化芯片系统设计与基础研究

王小力、梅魁志

45功能材料结构与缺陷亚艾尺度研究

贾春林、光

46材料定量电子显微学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电脑基础知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