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必背地理知识点总汇自然地理Word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917723 上传时间:2023-04-29 格式:DOCX 页数:62 大小:1.54M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必背地理知识点总汇自然地理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2页
高考必背地理知识点总汇自然地理Word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2页
高考必背地理知识点总汇自然地理Word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2页
高考必背地理知识点总汇自然地理Word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2页
高考必背地理知识点总汇自然地理Word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2页
高考必背地理知识点总汇自然地理Word文档格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62页
高考必背地理知识点总汇自然地理Word文档格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62页
高考必背地理知识点总汇自然地理Word文档格式.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62页
高考必背地理知识点总汇自然地理Word文档格式.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62页
高考必背地理知识点总汇自然地理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62页
高考必背地理知识点总汇自然地理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62页
高考必背地理知识点总汇自然地理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62页
高考必背地理知识点总汇自然地理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62页
高考必背地理知识点总汇自然地理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62页
高考必背地理知识点总汇自然地理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62页
高考必背地理知识点总汇自然地理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62页
高考必背地理知识点总汇自然地理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62页
高考必背地理知识点总汇自然地理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62页
高考必背地理知识点总汇自然地理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62页
高考必背地理知识点总汇自然地理Word文档格式.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62页
亲,该文档总共62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必背地理知识点总汇自然地理Word文档格式.docx

《高考必背地理知识点总汇自然地理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必背地理知识点总汇自然地理Word文档格式.docx(6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高考必背地理知识点总汇自然地理Word文档格式.docx

COSф(其中ф为纬度)。

②角速度(除两极为0外,各地相等15°

/h)。

注意:

同步卫星的角速度与地球角速度一样

(3)周期:

①恒星日(23时56分4秒,真正周期)②太阳日(24时,昼夜更替周期)

注意:

同一颗恒星在天空中同一位置观测的时间,每天提前4分钟,15天提前1小时,一个月提前2小时;

亦即每个季度天空同一位置的星座是不同的。

(4)意义:

①昼夜更替(周期24小时,一个太阳日)

②地方时(不同经度地方时不同)。

经度差1°

=时间4分钟

③水平运动物体的偏移(北右南左)。

例如:

与河流侵蚀岸、堆积岸的关系,与河流建港的关系,与三角洲的发展关系。

【注意】:

弯曲河道的河流凸岸是堆积岸,缓坡岸;

凹岸是侵蚀岸,陡坡岸。

右图中的D岸侵蚀最厉害;

A岸比B岸侵蚀厉害。

④日月星辰的东升西落。

(北极不动,在北半球,北极星与地平面的夹角(仰度)=所在纬度。

⑤地球两极略扁,赤道略鼓的形状(因赤道离心力较大,向两极递减)

6、晨昏线:

沿自转方向,黑夜向白天过渡为晨线,白天向黑夜过渡为昏线(晨昏线上太阳高度角为0度)。

晨线与赤道的交点为6:

00,昏线与赤道的交点为18:

00

7、晨昏线与经线:

晨昏线与经线重合---春秋分;

晨昏线与经线交角最大---夏至、冬至;

晨昏线与经线交角=直射点纬度

8.时间计算:

所求时间=已知时间±

区时差+途中时间

9、时区=经度/15°

(若不整除,则四舍五入);

区时差=时区差(同区减,异区加)

10.世界时:

以本初子午线(0°

)时间为标准时,也称为格林尼治时间或国际标准时间,也是零时区的区时。

11、日期分割:

0:

00经线往东至日界线(180°

)为地球上的“今天”或称“新一天”,往西至日界线为“昨天”或称“旧一天”。

若0时经线为西经度,则新一天大于一半;

若0时经线为东经度,则新一天小于一半;

若0时经线与180°

经线重合,则全球处于同一日期;

若0时经线为0°

,则新旧一天各占一半。

12、日界线:

自西向东越过日界线(不完全经过180°

经线)日期减一天,自东向西越过日期加一天。

即自西向东越过0时经线日期加一天。

13、卫星发射基地的区位选择:

(1)自然因素:

①气象条件需要天气晴朗②地球自转的初速度:

取决于纬度和地势③地形平坦开阔;

(2)人文因素:

地广人稀,交通便利,符合国防安全需要。

(3)实例:

①太原:

技术力量强;

②酒泉:

大陆性气候,晴天多;

③西昌纬度低,发射初速度大;

④海南文昌:

纬度低,发射初速度大;

海运便利。

14、地球公转

(1)速度:

1月初--近日点—速度快,7月初--远日点—速度慢;

(2)意义:

①昼夜长短的变化②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③四季的更替④五带的形成

15、正午太阳高度变化规律:

(1)由直射点向南北两侧递减

(2)正午太阳高度的计算=90°

—△(直射点纬度与所求点的纬度差)

(3)夏至日北回归线以北地区正午高度角为一年中最大值,南半球为一年中最小值;

冬至日南回归线以南地区正午高度角为一年中最大值,北半球为一年中最小值。

(4)南北回归线之间的地区-----有两次直射机会---两次最大值。

(5)纬度越高,正午太阳高度角越小,日影越长,楼房间距越大。

(6)正午太阳高度(H)因纬度而不同:

同一时刻,H由直射点向南北两侧递减,离直射点越近,H就越大。

夏至日:

直射北回归线,北回归线及其以北各地,H达一年中最大值。

南半球各地,H达最小值。

冬至日:

直射南回归线,南回归线及其以南各地,H达一年中最大值。

北半球各地,H达最小值。

春秋分时:

太阳直射在赤道,H自赤道向两极递减。

等太阳高度分布规律——以直射点为中心,呈同心圆分布。

昼半球的中心点是直射点

(7)正午太阳高度的应用

①确定地方时。

当某地太阳高度达一天中的最大值时,此时日影最短,当地的地方时是12时。

②确定房屋的朝向。

为了获得更充足的太阳光照,确定房屋的朝向与正午太阳所在位置有关。

在北回归线以北地区,正午太阳位于南方,房屋朝南;

在南回归线以南地区,正午太阳位于北方,房屋朝北。

③判断日影长短及方向。

正午太阳高度角越大,日影越短;

正午太阳高度角越小,日影越长,且日影方向背向太阳。

④根据正午太阳高度判断所在的地区,并进而判断该地区的其他地理特征。

⑤计算楼距。

为了使楼房底层获得充足的太阳光照,一般来说,纬度较低的地区楼距较小,纬度较高的地区楼距较大。

解题关键是计算当地冬至日的正午太阳高度(即一年中最小的正午太阳高度),并计算影长。

⑥计算热水器安装角度。

要最大限度地利用太阳能资源,应该合理设计太阳能热水器的倾斜角度,使太阳能热水器集热板与太阳光线垂直,提高太阳能热水器的效率。

⑦判断山地自然带在南坡和北坡的分布高度。

一般情况下,由于向阳坡正午太阳高度大,得到的光热多,背阳坡得到的太阳光热少,因此在相同高度,阳坡温度较高,阴坡温度较低,从而影响到自然带在阳坡和阴坡的分布高度。

⑧影响年太阳辐射总量的因素:

纬度、气候、地势高低

16、昼夜长短的时间分布:

(1)太阳直射点在哪个半球,该半球昼长夜短,为夏半年;

如太阳直射点在北半球(3.21—9.23),北半球的昼长夜短,此时北半球夏半年。

9.23---次年3.21为北半球冬半年。

(2)太阳直射点向哪个半球移动,这个半球的昼就渐长,如北半球:

12月22日最短,之后太阳直射点向北移动,北半球昼渐长,3月21日昼夜平分,6月22日昼最长。

之后直射点向南移动,北半球昼渐短,12月22日昼最短。

(3)南北回归线之外昼长最大值与正午太阳高度角最大值在同一天出现;

南北回归线之间昼长最大值与正午太阳高度角最大值不在同一天出现,如海口市。

(4)不同半球的纬度数相同的两地,昼长=夜长。

17、昼夜长短的纬度分布:

(1)北半球夏半年,昼长夜短,越向北白昼越长(日出越早日落越晚),如北京﹥上海﹥广州

(2)北半球冬半年,昼短夜长,越向南白昼越长(日出越早日落越晚)。

如海口﹥广州﹥上海

18、昼长计算

昼长=日落时间—日出时间=24小时—夜长=(12-日出时间)﹡2=(日落时间-12)﹡2

(1)日出时间=12:

00-昼长/2(或0:

00+夜长/2);

赤道上的点的日出时间是6:

(2)日落时间=12:

00+昼长/2(或24:

00-夜长/2);

赤道上的点的日落时间是18:

00

19、地球是个不发光、不透明球体—-出现昼夜现象

(1)地球自转—昼夜更替(自转速度周期影响昼夜温差变化)、地方时、水平运动物体的偏移

(2)地球倾斜着公转—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间移动、正午太阳高度、昼夜长短的变化、四季五带

20、公转与自转形成了黄赤交角(23°

26′):

(1)黄赤交角存在:

①太阳直射点的移动---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四季;

②太阳直射点的移动—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地中海气候、热带草原气候的形成。

(2)五带的划分界线:

南北回归线之间为热带、回归线极圈之间为温带、极圈极点之间为寒带。

(3)若黄赤夹角变大,热带和寒带变大,温带变小;

若黄赤夹角变小,热带和寒带变小,温带变大。

(4)若黄赤交角为零,太阳永远直射赤道,全球昼夜平分,地中海气候、热带草原气候消失。

21、太阳直射点

(1)地球上每时每刻,只有一个地方得到太阳的直射;

(2)太阳直射点所在的经线地方时一定是正午12点;

(3)太阳直射点出现在当地的天顶时,当地的正午太阳高度H=90°

(4)太阳直射时物体的影子长度为零。

(5)太阳直射点以一个回归年为周期,在南北回归线之间往返移动。

(6)太阳直射点与晨昏圈的关系:

直射光线始终与晨昏线(面)垂直。

(7)太阳直射点移动与极昼极夜范围的关系:

太阳直射点所在纬度数,与极昼极夜现象的最南、最北界限度数之和互余。

直射点的纬度=晨昏圈与地轴的夹角=极点的太阳高度=90°

-刚好出现极昼的纬度=½

×

刚好出现极昼的纬线的正午太阳高度=½

(极昼区域内任纬度一天中太阳高度最大值+最小值)

(8)太阳直射点移动与太阳升落方向的关系:

3.21~9.23:

太阳直射点在北半球,太阳从东北方向升起,西北方向落下(适合于南北半球);

9.23~次年3.21:

太阳直射点在南半球,太阳从东南方向升起,西南方向落下(适合于南北半球)。

(9)太阳直射点移动与正午太阳在天空的方向关系:

①北回归线以北:

正午太阳终年在正南方向;

物体影子指向北方。

②南回归线以南:

正午太阳终年在正北方向;

物体影子指向南方。

③南北回归线之间:

太阳直射点在某地南侧,正午太阳在其正南方向;

太阳直射点在某地北侧,正午太阳在其正北方向。

 

22、四季的划分:

(1)我国传统划分:

以“四立”分别做为相应各季的起点。

(2)欧美的划分:

以“二分二至”分别做为相应各季的起点。

(3)我国气候统计和北温带许多国家的划分:

3、4、5月—春季;

6、7、8月—夏季;

9、10、11月—秋季;

12、1、2月—冬季。

(4)按气候含义划分:

候平均温(即连续5天的平均温):

≥22℃为夏季,≤10℃为冬季,10℃→22℃为春季,22℃→10℃为秋季。

23、典型的季节现象

地理现象

时间季节

北半球夏半年

北半球冬半年

地球公转

七月初,远日点附近,地球公转角速度、线速度最慢

一月初,近日点附近,地球公转角速度、线速度最快

正午太阳高度

6月22日,北回归线以北地区达最大,赤道及南半球达最小

12月22日,南回归线以南地区达最大,赤道及北半球达最小

昼夜长短

昼长夜短,北极圈以内出现极昼

昼短夜长,北极圈以内出现极夜

等温线

陆地等温线均向北凸出,海洋相反

陆地等温线均向南凸出,海洋相反

气压带、风带

随太阳直射点北移

随太阳直射点南移

雪线

雪线上升

雪线下降

北印度洋洋流

受西南季风的影响,洋流呈顺时针流动

受东北季风的影响,洋流呈逆时针流动

我国的降水

夏季风影响,降水多

冬季风影响,降水少

我国的河流

内流河因高温导致冰雪融水多,外流河受夏季风影响,大部分河流进入汛期,东北地区分春汛、夏汛

大部分进入枯水期,秦岭淮河以北的河流有结冰期,部分河流有断流现象

我国的季风

全国大部分地区受来自海洋的夏季风影响,高温多雨

全国大部分地区受来自大陆的冬季风影响,寒冷干燥

我国的农业生产

全国普遍高温,农作物进入生长期,作物熟制自南向北由一年三熟逐渐过渡到两年三熟至一年一熟

北方大部分地区农作物处于越冬期,南方热带地区水热充足,可生产反季节蔬菜、瓜果

气象灾害

旱涝(华北春旱、长江伏旱)、暴雨、台风(表现:

强风、暴雨、风暴潮)

寒潮、沙尘暴、干旱、暴雪

地质灾害

滑坡、泥石流较多

较少

第2讲《地图》

1.经度的递变:

向东度数增大为东经度,向西度数增大为西经度。

2.纬度的递变:

向北度数增大为北纬度,向南度数增大为南纬度。

3.纬线的形状和长度:

互相平行的圆,赤道是最长的纬线圈,由此往两极逐渐缩短。

4.经线的形状和长度:

所有经线都是交于南北极点的半圆,长度都相等。

5.地图上东西经的判断:

沿着自转方向增大的是东经,减小的是西经。

除0°

和180°

经线外,其余经线都能准确区分是东经度还是西经度。

6.南北纬的判断:

度数向北增大为北纬,向南增大为南纬。

用0°

,30°

,60°

把不同的纬度地带划分为低纬、中纬、高纬三部分。

7.东西半球的划分:

20°

W往东至160°

E为东半球,20°

W往西至160°

E为西半球。

即东半球经度小于20°

W,小于160°

E;

西半球经度大于20°

W,大于160°

E。

8.东西方向的判断:

劣弧定律:

二者同为东经,则大值在东;

二者同为西经,则大值在西;

二者一为东经,一为西经,二者之和小于180°

时,东经在东,西经在西;

当二者之和大于180°

时,东经在西,西经在东。

9.比例尺大小与图示范围:

相同图幅,比例尺愈大,表示的范围愈小;

比例尺愈小,表示的范围愈大。

10.地图上方向的确定:

一般情况,“上北下南,左西右东”;

有指向标的地图,指向标的箭头指向北方;

经纬网地图,经线指示南北方向,纬线指示东西方向。

11.等值线的疏密:

同一幅图中等高线越密,坡度越陡;

等压线越密,风力越大;

等温线越密,温差越大。

12.等高线的凸向与地形:

等高线向高处凸出的地方为山谷,向低处凸出的地方为山脊。

13.等高线的凸向与河流:

等高线凸出方向与河流流向相反。

14.等温线的凸向与洋流:

等温线凸出方向与洋流流向相同。

15.等值线凸向规律:

凸高则低。

16.地球上两点间的最短航线:

球面上两点间的最短距离为两点所在大圆的劣弧。

大圆是球面上任意两点与球心所确定的平面与球面相交所得的圆。

(注:

特别大圆有赤道、经线圈、晨昏圈等)。

若:

①两地处于同一经线圈上,最短航线过北极或南极——最短航线向正北或正南。

②两地处于赤道上,最短航线在赤道上——最短航线向正东或正西。

③两地处同一纬线上,经度差不等于180°

,最短航线趋向极点——在北半球最短航线先偏北再偏南;

南半球先偏南再偏北。

17.经纬度差计算实际距离:

纬度相差1°

=实际距离相差111千米;

某纬线上的经度相差1°

=实际距离相差111千米×

cosΦ.(注:

Φ为纬度数)。

纬差法与正午太阳高度的关系:

正午太阳高度相差多少,纬度相差多少

18.赤道上:

每年有两次直射,正午太阳高度有两次最小值(66°

34’)。

赤道上无地转偏向力,不能形成台风。

赤道地区终年高温多雨,盛行上升气流,多对流雨。

赤道经过:

太平洋、南美洲、大西洋、非洲、印度洋、亚洲。

赤道经过的国家:

印度尼西亚、瑙鲁、厄瓜多尔(基多赤道纪念碑)、哥伦比亚、巴西(亚马孙河河口)、刚果(布)、刚果(金)、肯尼亚、索马里、马尔代夫。

(新加坡在赤道附近)

第3讲《地球上的大气》

1.地球的圈层结构及各圈层的主要特点

(1)地球的圈层结构:

包括由地核、地慢、地壳组成的内部圈层和由大气圈、水圈、生物圈组成的外部圈层。

(2)地球内部各圈层的特点:

①地核的外核为液态或熔融状,内核为铁镍固体;

②地慢为铁镁固体,地慢上部的软流层为岩浆发源地;

③地壳厚度不均,陆壳厚洋壳薄,地壳上为硅铝层,下为硅镁层;

(3)地球外部各圈层的特点:

①大气圈高度愈增大气密度愈降;

②水圈由液、固、气三态组成,连续而不均匀分布;

③生物圈与地壳、大气圈、水圈交叉分布且相互渗透,是包括人类在内的生命最活跃的圈层。

2.地球内部圈层划分

(1)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依据——地震波

(2)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界面——不连续面;

地震波分类及特点

不连续面

地下深度

波速变化

莫霍界面

33千米处(大陆部分)

该面下,P、S波速都明显增加

古登堡界面

2900千米处

在这里,P波速度突然下降,S波完全消失

(3)划分:

以两个不连续面(莫霍界面、古登堡界面)将地球的内部圈层分为地壳、地幔、地核三层。

分类

所经物质状态

传播速度

共同点

地震波

纵波(P)

固体、液体、气体

较快

都随着所通过物质的性质而变化

横波(S)

固体

较慢

(4)岩石圈包括地壳和地幔顶部(软流层以上),全部由岩石构成,是构成地貌、土壤的物质基础,提供各种矿产资源。

岩石圈与其它三个外部圈层(大气圈、水圈、生物圈)一起,构成了人类生存的地理环境。

3.地球外部的四大圈层:

大气圈、水圈、岩石圈、生物圈。

(1)大气圈的作用:

提供生命活动所需要的大气,而且还是生物生存的保护层等,对人类有重大作用。

(2)大气的主要成分及各种成分的环境意义:

(3)总的说来,自然界干洁空气中各部分的含量处于动态平衡中,但是不合理的人类活动,能够改变大气各种成分的含量(特别是微量气体,如

、臭氧的含量的变化)。

当前,特别引起人类关注的是全球二氧化碳含量上升和臭氧含量减少的现象,已经对人类的生存环境产生了重大的负面影响。

低层大气组成

体积(%)

作用

干洁

空气

N2

78

地球生物体内蛋白质的重要组成部分

O2

21

人类和一切生物维持生命活动所必需的物质

CO2

0.033

绿色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基本原料,并对地面起保温作用

03

很少

能吸收太阳紫外线,对地球上的生物起着保护作用

水汽

很少

产生云、雨、雾、雪等天气现象;

影响地面和大气的温度

固体杂质

作为凝结核,是成云致雨的必要条件

4.大气的垂直分层和各层的基本特点:

(1)大气层虽然有数千千米(一般认为有2000~3000千米),但其质量的3/4以上却分布在离地面十几千米的低层。

依据各大气层温度(如图5-1)、密度和运动状况,我们可以将大气层分成对流层、平流层和高层大气。

(2)大气层的基本特点见下表:

垂直分层

高度分布

主要特点

原因

对流层

低纬17~18km

①气温随高度增加而递减,每上升100米降低0.6℃;

②对流动动显著;

③天气现象复杂多变

热量绝大部分来自地面,上冷下热,差异大,对流强烈;

水汽杂质多、对流运动显著。

中纬10~12km

高纬8~9km

平流层

对流层顶到50~55km

①起初气温变化小,30千米以上气温迅速上升;

②大气以水平运动为主;

③大气平稳,天气晴朗,有利高空飞行

臭氧吸收紫外线;

上热下冷;

水汽杂质少、水平运动。

高层

大气

对流层顶到2000~3000千米

存在若干电离层,能反射无线电波,对无线电通信有重要作用

太阳紫外线和宇宙射线作用。

5.大气受热过程

(1)“大气”是指低层大气,其高度不超过对流层顶。

(2)了解大气受热,需要明确大气的热量来源,即导致大气运动的能量来源。

太阳辐射是大气根本的热源,地面(包括陆面和海面)是大气直接的热源。

(3)大气受热过程,实际上是太阳辐射、地面辐射和大气辐射之间相互转化的过程。

其中,大气温室效应及其作用是需要重点阐述的基本原理。

(4)学习大气受热过程,是为理解大气运动打基础,所以,大气热力环流是需要阐述的另一个基本原理。

大气热力环流是大气不均匀受热的结果。

大气不均匀受热主要是由太阳辐射的纬度差异和下垫面热性质差异引起的。

大气不均匀受热是大气运动的主要原因,大气热力环流则是理解许多大气运动类型的理论基础。

小到城市热岛环流,大到全球性大气环流,都可以用大气热力环流的原理来解释。

(5)学习和说明大气受热过程,需要借用一些原理示意图,如大气温室效应示意图、大气热力环流形成示意图等。

6.大气热力作用

(1)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吸收:

太阳辐射在穿过大气层时,高层大气中的氧原子、平流层中的臭氧主要吸收太阳辐射中波长较短的紫外线。

对流层大气中的水汽和二氧化碳等,主要吸收太阳辐射中波长较长的红外线。

因此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吸收作用是有选择性的。

又由于太阳辐射中能量最强部分集中在波长较短的可见光部分,因此大气直接吸收的太阳辐射是很少的。

(2)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

地球大气对太阳短波辐射几乎是透明体,大部分太阳辐射能够透过大气射到地面上,使地面增温;

对地面长波辐射却是隔热层,把地面辐射放出的热量绝大部分截留在大气中,并通过大气逆辐射又将热量还

给地面。

人们把大气的这种作用,称为大气的保温作用。

据计算,如果没有大气,地球表面平均温度为—18℃,实际为15℃。

大气的保温作用,使地面温度提高了33℃多。

(3)太阳辐射透过地球大气到达地球表面,在地面和大气之间进行一系列能量转换。

如上图,其过程包括:

①到达地球的太阳辐射,一部分能量被大气吸收、反射和散射而削弱,只有一半左右的太阳辐射能量到达地面。

②地面吸收太阳辐射而增温,同时向外放出地面辐射。

③大气吸收了地面辐射的绝大部分,同时向外释放出大气辐射,大气辐射除极小部分射向宇宙空间,绝大部分又以大气逆辐射的形式射向地面而对地面具有保温作用。

(4)大气热力作用原理应用:

①阴天的白天气温比较低的原因?

这主要是由于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引起的,厚厚的云层阻挡了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所以气温低。

②晴朗的天空为什么是蔚蓝色的?

这是由于大气的散射作用引起的,蓝色光最容易被小的空气分子散射。

③日出前的黎明和日落后的黄昏天空为什么是明亮的?

这是由于散射作用造成的,散射作用将太阳辐射的一部分能量射向四面八方,所以在黎明和黄昏虽然看不见太阳,但天空仍很明亮。

④霜冻为什么出现在晴朗的早晨(晴朗的夜晚气温低)?

这是由于晴朗的夜晚大气的保温作弱,地面热量迅速散失,气温随之降低。

⑤沙漠地区(晴天)为什么气温日较差大?

沙漠地区晴天多,白天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小,气温高;

夜晚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弱,气温低。

⑥青藏高原为什么是我国太阳辐射最强的地区?

青藏高原的海拔高度,空气稀薄,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弱,所以太阳辐射强。

(5)全球的热量平衡

①多年平均来看,地球(地面和大气)热量收支平衡。

②全球热量平衡与人类生存发展的关系:

第一、全球每年平均气温比较稳定,有利于人类的生存与活动。

第二、人类通过改变大气的组成或改变地面的热力状况,可以影响大气的热力作用过程,从而改变局部地区甚至是全球的气候。

人类向大气中大量排放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使得大气热量的收支失去平衡,导致热量平衡失调,全球变暖;

人类改变地面状况(植被覆盖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 学习总结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