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试题全国卷二卷Word下载.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917780 上传时间:2023-04-29 格式:DOCX 页数:24 大小:42.0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试题全国卷二卷Word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高考试题全国卷二卷Word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高考试题全国卷二卷Word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高考试题全国卷二卷Word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4页
高考试题全国卷二卷Word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4页
高考试题全国卷二卷Word下载.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4页
高考试题全国卷二卷Word下载.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4页
高考试题全国卷二卷Word下载.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4页
高考试题全国卷二卷Word下载.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4页
高考试题全国卷二卷Word下载.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4页
高考试题全国卷二卷Word下载.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4页
高考试题全国卷二卷Word下载.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4页
高考试题全国卷二卷Word下载.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4页
高考试题全国卷二卷Word下载.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4页
高考试题全国卷二卷Word下载.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4页
高考试题全国卷二卷Word下载.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4页
高考试题全国卷二卷Word下载.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4页
高考试题全国卷二卷Word下载.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4页
高考试题全国卷二卷Word下载.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4页
高考试题全国卷二卷Word下载.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4页
亲,该文档总共2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试题全国卷二卷Word下载.docx

《高考试题全国卷二卷Word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试题全国卷二卷Word下载.docx(2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高考试题全国卷二卷Word下载.docx

(摘编自陈望衡《艺术是什么?

》)

段落

句数

内容

1

写20世纪研究艺术品的接受成为艺术美学中的显学。

4

讲对作品的接受具有艺术本体的意义,接受者也是艺术创作的主体之一。

5

写艺术文本对接受者有“空白”“空缺”“否定”三个要素的召唤性需要接受者呼应和配合,完成艺术品的第二次创作。

写文本与接受呈现出的一种相互作用的关系:

6

讲艺术品正是通过理解走向现实,并在生活中发挥作用的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过去,艺术品的接受并不属于美学的研究范围,而当接受美学诞生以后,关于艺术品的接受的研究就成为艺术美学中的一门显学。

(错误。

见1.1,原文是“并不被看作是重要的美学问题”,而不是“并不属于美学的研究范围”。

B.在接受美学诞生以前,人们一般的认识是:

整个创作过程就是艺术家的审美经验不断结晶的过程,艺术品一旦形成,创作也就大功告成。

(正确。

见2.1“过去,通常只是从艺术家的立场出发,将创作看作艺术家审美经验的结晶过程,作品完成就意味着创作完成。

”)

C.接受美学认为,艺术品在艺术家手中产生出来,这只是艺术创作的第一阶段,读者、观众、听众对艺术品的接受是艺术创作的继续。

见2.2“而从接受美学的角度来看,这一完成并不说明创作已经终结,它只说明创作的第一阶段告一段落,接下来是读者或现众、听众的再创作。

D.通过读者、观众和听众的接受,艺术作品的价值才从一种可能的存在转化为现实的存在,从这个意义上说,接受也属于艺术创作的一部分。

见2.3,2.4“由于未被阅读的作品的价值包括审美价值仅仅是一种可能的存在,只有通过阅读,它才转化为现实的存在,因此对作品的接受具有艺术本体的意义。

也就是说,接受者也是艺术创作的主体之一。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文本之所以是一个“召唤结构”,一个原因就是它有一些内容有意不写或不明写,需要接受者用自己的生活经验与想象去补充。

见3.2,3.3“艺术文本是一个“召唤结构”,因为文本有“空白”“空缺”“否定”三个要素。

所谓“空白”是说它有一些东西没有表达出来,作者有意不写或不明写,要接受者用自己的生活经验与想象去补充”)

B.文本的“否定”要素具有对接受者所生活的现实加以否定的功能,这种功能是通过接受者接受文本并对现实进行反思和批判而实现的。

3.3“所谓“否定”,指文本对接受者生活的现实具有否定的功能,它能引导接受者对现实进行反思和批判。

C.“前理解”是接受者在理解文本以前的心理文化结构,由于接受者对文本的接受不是被动的,所以这种结构会影响接受者对文本的理解。

见4.1,4.2“接受者作为主体,他对文本的接受不是被动的,海德格尔提出“前理解”,即理解前的心理文化结构,这种结构影响着理解。

”原文并不存在着因果关系。

D.作品被艺术家创作出来以后就成为历史,作品是通过接受者的理解而存活于现实并发挥作用的,从这个意义上说,作品的生命力存在于理解之中。

见5.5“艺术品正是通过理解走向现实,并在生活中发挥作用的。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古典美学中强调的含蓄和简洁可以说是艺术作品召唤性的体现,含蓄的美在于从有限中表现无限,简洁的美在于以少胜多,以简驭繁。

见)

B.理解就是误读,创造也是误读,理解距离艺术作品的本义越远,就越是具有创造性,正如《西厢记》之于《莺莺传》、《金瓶梅》之于《水浒传》。

见第五自然段,原文并没有“理解距离艺术作品的本义越远,就越是具有创造性”这样的意思。

另外也不能说《西厢记》是对《莺莺传》的误读,《金瓶梅》是对《水浒传》的误读。

C.文本在一定程度上规定了接受者理解的范围和方向,所以即使我们今天阅读历史上的艺术作品,也可以在相当程度上了解古人的生活,体验古人的思想感情。

见4.3“一方面文本在相当程度上规定了接受者理解的范围、方向,让理解朝它的本义靠拢”)

D.作为接受者的个体毕竟生活在群体之中,其思维和观念与群体是相通的,因此接受者们对于同一文本的理解即使千姿百态,也不可能完全没有同一性。

见5.3“任何理解都只能是个体的理解,但个体毕竟是与群体相通的,所以个体的理解中也有普遍性。

(简评:

选材文艺理论一般难度较大,但本文难度不大,而试题的设计还是偏重比较鉴别上,缺乏对理解能力的设计。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1)来护儿,字崇善,未识而孤。

(2)养于世母(伯母)吴氏。

//(3)吴氏提携鞠养(抚养),甚有慈讯,幼而卓荦 

luò

,初读《诗》,舍书叹曰:

“大丈夫在世,会为国灭贼以取功名!

”群辈惊其言而壮其志。

(4)及长,雄略秀出,志气英远。

//(5)会周师定淮南所住白土村地居疆埸数见军旅护儿常慨然有立功名之志及开皇初宇文忻xīn 

等镇广陵平陈之役护儿有功焉进位上开府,赏物一千段。

//(6)仁寿初,迁瀛洲刺史,以善政闻,频见劳勉。

(7)炀帝嗣位,被追入朝,百姓攀恋,累日不能出境,诣阙上书致请者,前后数百人,帝谓曰:

“昔国步未康,卿为名将,今天下无事,又为良二千石,可谓兼美矣。

”//(8)大业六年,车驾幸江都,谓护儿曰:

“衣锦昼游,古人所重,卿今是也。

”(9)乃赐物二千段,并牛酒,令谒先人墓,宴乡里父老,仍令三品已上并集其宅,酣饮尽日,朝野荣之。

//(10)十二年,驾幸江都,护儿谏曰:

“陛下兴军旅,百姓易咨怨,车驾游幸,深恐非宜,伏愿驻驾洛阳,与时休息。

陛下今幸江都,是臣衣锦之地,臣荷恩慎重,不敢专为身谋。

”(11)帝闻之,厉色而起,数日不得见。

(12)后怒解,方被引入,谓曰:

“公意乃尔,朕复何望!

”(13)护儿因不敢言,//及宇文化及构逆,深忌之,是日旦将朝,见执。

(14)护儿曰:

“陛下今何在?

”(15)左右曰:

“今被执矣。

”(16)护儿叹曰:

“吾备位大臣,荷国重任,不能肃清凶逆,遂令王室至此,抱恨泉壤,知复何言!

”(17)乃遇害。

//(18)护儿重然诺,敦交契,廉于利财,不事产业。

(19)至于行军用兵,特多谋算,每览兵法,曰:

“此亦岂异人意也!

”(20)善抚士卒,部分严明,故咸得其死力。

(节选自《北史·

来护儿传》)

层次

第一层

1—3句

少时身世及志向。

第二层

4—5句

成年后秀拔于群及初露锋芒受赏。

第三层

6—9句

为官善政,深受爱戴和皇帝的恩宠。

第四层

10—16句

直言劝诫及被俘遇害。

第五层

17—20句

性情操守。

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会周师定淮南所/住白土村/地居疆埸/数见军旅护儿/常慨然有立功名之志/及开呈初/文忻等镇广陵/平陈之役/护儿有功焉/

B.会周师定淮南所/住白土村/地居疆埸/数见军旅/护儿常慨然有立功名之志/及开皇初/宇文忻等镇广陵/平陈之役/护儿有功焉

C.会周师定淮南/所住白土村/地居疆埸/数见军旅护儿/常慨然有立功名之志/及开呈初/宇文忻等镇广陵/平陈之役/护儿有功焉

D.会周师定淮南/所住白土村/地居疆埸/数见军旅/护儿常慨然有立功名之志/及开皇初/宇文忻等镇广陵/平陈之役/护儿有功焉/

答案:

D

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古代男子有名有字,名是出生后不久父亲起的,字是二十岁举行冠礼后才起来。

B.谥号是古代帝王、大臣等死后,据其生平事迹评定的称号,如武帝、哀帝,炀帝。

(古代帝王、诸侯、卿大夫、高官大臣等死后,朝廷根据他们的生平行为给予一种称号以褒贬善恶,称为谥号。

谥法制度有两个要点:

一是谥号要符合死者的为人,二是谥号在死后由别人评定并授予。

君主的谥号由礼官确定,由即位皇帝宣布,大臣的谥号是朝廷赐予的。

谥号带有评判性,相当于盖棺定论。

谥号来自于谥法。

谥法规定了若干个有固定涵义的字,大致分为三类:

属表扬的有:

文、武、景、烈、昭、穆等;

属于批评的有:

炀、历、灵等;

属于同情的有:

哀、怀、愍、悼等。

C.嗣位指继承君位,我囯封建王朝通常实行长子继承制,君位由最年长的儿子继承。

(答案:

C,应该是嫡长子继承制。

D.阙是宫门两侧的高台,又可借指宫廷:

“诣阙”既可指赴朝廷,又可指赴京都。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来护儿少有大志,成年后秀拔于群,他自幼而孤,得到吴氏教诲,立下为国杀敌。

来取功名的志向;

长大以后,更是雄略超群,志气英发。

B.来护儿推行善政,深受百姓拥戴,在瀛洲刺史任上,他名声远闻,屡受嘉奖,百姓舍不得他回朝廷任职,上书请愿者达数百人。

C.来护儿直言劝诫,后被奸人杀害,他谏请炀帝停驾洛阳,不再远游江都,引发炀帝,大怒,以致宇文化及杀害及杀害他时,炀帝也没有设法保护。

(答案C,“以致”将两件事事牵连到一起错。

D.来护儿廉于财利,用兵极有谋略,他信守承诺,注重友情。

轻视钱财,不置产业:

善待士卒,处事严明,谋略多合兵法,部属争相尽力。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1)陛下兴军旅,百姓易咨怨。

车驾游幸,深恐非宜。

(2)不能肃清凶逆,遂令王室至此,抱恨泉壤,知复何言!

(1)陛下兴起战事,易于引起百姓叹息怨恨。

如今又要外出巡游,我很担心不合适。

(2)我不能清除凶恶叛逆的人,终至朝廷落到这个地步,我只能抱憾于黄泉之下,还能再说什么?

常规选材,衔接稍显零碎,文言词法、句法不多,考点不具有典型性。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庸诗,完成8—9题。

残春旅舍韩偓①

旅舍残春宿雨晴,恍然心地忆咸京②。

树头蜂抱花须落,池面鱼吹柳絮行。

禅伏诗魔归净域,酒冲愁阵出奇兵。

两梁免被尘埃污③,拂拭朝簪待眼明④。

[注]①韩偓(约842~923):

字致尧,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

这首诗是作者流徙闽地时所作。

②咸京:

这里借指都城长安。

③梁:

官帽上的横脊,古代以梁的多少区分官阶。

④朝簪:

朝廷官员的冠饰。

翻译:

残春时节,寓居旅舍,宿雨初晴,恍然之间,内心升起了对京都长安的思念之情。

仰望绿暗红稀的树梢,蜜蜂抱着花须随花飞落;

俯观柳絮飘坠的池水,鱼儿吞吐水沫,像是吹着柳絮游玩。

心中烦闷,流落他乡客居无聊,只好用诗来抒写自己的忧愁心境,然而还是以禅意来压服这萌生的诗意吧,使自己的内心归于空灵的境域。

诗未写成,然而悲忧郁愤怎能压持得住,只好用酒来作为奇兵,来冲荡这重重愁阵。

我要好好地保存这顶珍贵的朝帽,千万不能让它被尘埃污染,轻轻拂拭冠饰,擦亮眼神,辨识忠奸,期望将来还能为国家效力。

解析:

颔联承接“忆咸京”三字,首先抒写对皇都美好春光的回忆:

“树头蜂抱花须落,池面鱼吹柳絮行。

”颔联巧妙之处在于用了“抱“”吹“两个动词。

飞花、落絮本是残春景物,而蜜蜂一“抱”鱼儿一“吹“,就平添了无穷兴趣与几分生机,故没有半点伤春伤别的落寞,一扫晚唐衰飒的诗风。

所以古人认为其为“晚唐巧句”。

五、六句“禅伏诗魔归净域,酒冲愁阵出奇兵”,具体写诗人客居馆舍中的寂寞。

诗人心中烦闷,流落他乡客居无聊,只好用诗来抒写自己的心境,表达悲愤的情怀。

然而,却“禅伏诗魔归净域”,诗未成。

诗未写成,悲忧郁愤更深。

只好用酒来作为奇兵,冲荡这重重愁阵。

然而,“借酒浇愁愁更愁”。

这更大的悲伤便使诗人找到自己从前的官服:

“两梁免被尘埃污,拂拭朝餐待眼明”。

诗人这时清醒地认识到:

他要好好的保存这顶珍贵的朝帽,千万不能让它被尘埃污染。

作者深知唐王朝避免不了灭亡的命运,而自己又无所作为,故所作之诗多缅怀往事,情调悲凉,最后表达了诗人兢兢业业,力求尽职,无负朝冠的心情。

8.古人认为这首诗的颔联“乃晚唐巧句”,请指出这一联巧在哪里,并简要赏析。

(5分)

答:

(1)构思巧妙,把“花须落”“柳絮行”这些常见的残春景象,与“蜂抱”“鱼吹”联系起来,十分新奇;

(3分)

(2)用词巧妙,“抱”“吹”的使用显然出人意料,却又显得寻常自然。

(2分)

9.这首诗的后两联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

请简要分析。

(6分)

表达了作者内心孤寂愁苦,但仍忠于大唐,心系故国之情。

(3分)通过参禅使自己平静,通过饮酒化解“愁阵”,表明他内心孤寂愁苦,避免染“尘埃”,整理“朝冠”期待“眼明”,表明他不愿依附奸佞,对大唐一片忠心。

(3分)

选材较好,第8小题难度不大,可以从形象、语言入手分析。

而第9小题则难度较大,想要从“两梁免被尘埃污,拂拭朝簪待眼明”两句看出坚守本色,擦亮眼神,辨识忠奸,期望将来还能为国家效力的意思来是需要一定的阅读功底的。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庄子•逍遥游》指出“________,________”,就像倒在堂前洼地的一杯水,无法浮起一个杯子一样。

((且夫)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

(2)白居易《琵琶行》中“________,________”两句,写的是演奏正式开始之前的准备过程。

(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

(3)杜牧《赤壁》中“________,________”两句,设想了赤壁之战双方胜败易位后将导致的结局。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选句不典型。

与去年形式一致,仍然是“两高一初”,但与以往不同的是今年是“两诗一文”。

所选文句与去年有重复篇目《庄子•逍遥游》,而文句的被看重程度不高。

乙选考题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4)题。

(25分)

塾师老汪

(1)老汪在开封上过七年学,也算有学问了。

老汪瘦,留个分头,穿上长衫,像个读书人;

但老汪嘴笨,又有些结巴,并不适合教书。

也许他肚子里有东西,但像茶壶里煮饺子,倒不出来。

头几年教私塾,每到一家,教不到三个月,就被人辞退了。

(2)人问:

“老汪,你有学问吗?

(3)老汪红着脸:

“拿纸笔来,我给你做一篇述论。

(4)人:

“有,咋说不出来呢?

(5)老汪叹息:

“我跟你说不清楚,躁人之辞多,吉人之辞寡。

(6)但不管辞之多寡,学堂上,《论语》中“四海困穷,天禄永终"

一句,哪有翻来覆去讲十天还讲不清楚的道理?

自己讲不清楚,动不动还跟学生急:

“啥叫朽木不可雕呢?

圣人指的就是你们。

(7)四处流落七八年,老汪终于在镇上落下了脚。

(8)老汪的私塾,设在东家老范的牛屋。

老汪亲題了一块匾,“种桃书屋”,挂在牛屋的门楣上,老范自家设私塾,允许别家孩子来随听,不用交束脩,自带干粮就行了,十里八乡,便有许多孩子来随听。

由于老汪讲文讲不清楚,徒儿们十有八个与他作对,何况十有八个本也没想听学,只是借此躲开家中活计,图个安逸罢了,但老汪是个认真的人,便平添了许多烦恼,往往讲着讲着就不讲了,说:

“我讲你们也不懂。

(9)如讲到“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徒儿们以为远道来了朋友,孔子高兴,而老汪说高兴个啥呀,恰恰是圣人伤了心,如果身边有朋友,心里的话都说完了,远道来个人,不是添堵吗?

恰恰是身边没朋友,才把这个远道来的人当朋友呢;

这个远道来的人,是不是朋友,还两说着呢;

只不过借着这话儿,拐着弯骂人罢了。

徒儿们都说孔子不是东西,老汪一个人伤心地流下了眼泪。

(10)老汪教学之余,有个癖好,每月两次,阴历十五和三十,中午时分,爱一个人四处乱走。

拽开大步,一路走去,人也不打招呼。

有时顺着大路,有时在野地里。

夏天走出一头汗,冬天也走出一头汗。

大家一开始觉得他是乱走,但月月如此,年年如此,也就不是乱走了,十五或三十,偶尔刮大风下大雨不能走了,老汪会被憋得满头青筋。

一天中午,东家老范从各村起租子回来,老汪身披褂子正要出门,两人在门口碰上了。

老范想起今天是阴历十五,便拦住老汪问:

“老汪,这一年一年的,到底走个啥呢?

(11)老汪:

“东家,没法给你说,说也说不清。

(12)这年端午节,老范招待老汪吃饭,吃着吃着,又说到走上。

老汪喝多了,趴到桌角上哭着说:

“总想一个人,半个月积得憋得慌,走走散散,也就好了。

(13)这下老范明白了:

“怕不是你爹吧,当年供你上学不容易。

(14)老汪哭着摇头:

“不会是他。

(15)老范:

“如果是活着的人,想谁,找谁一趟不就完了?

"

(16)老汪摇头:

“找不得,找不得,当年就是因为个找,我差点去了命。

(17)老范心里一惊,不再问了,只是说:

“大中午的,野地里不干净,别碰着无常。

(18)老汪摇头:

“缘渓行,忘路之远近。

(19)又说:

“碰到无常也不怕,他要让我走,我就跟他走了。

(20)老汪的老婆叫银瓶。

银瓶不识字,但和老汪一起张罗私塾,老汪嘴笨,银瓶嘴却能说。

但她说的不是学堂的事,尽是些东邻西舍的闲话。

嘴像刮风似的,想起什么说什么。

人劝老汪:

“老汪,你是有学问的人,你老婆那个嘴,你也劝劝。

(21)老汪一声叹息:

“一个人说正经话,说得不对可以劝他;

一个人胡言乱语,何劝之有?

(22)银瓶除了嘴能说,还爱占人便宜,不占便宜就觉得吃亏。

逛一趟集市,买人几棵葱,非拿人两头蒜;

买人二尺布,非搭两绺线。

夏秋两季,爱到地里拾庄稼,碰到谁家还没收的庄稼,也顺手牵羊捋上两把。

从学堂出南门离东家老范的地亩最近,所以捋拿老范的庄稼最多。

一次老范到后院牲口棚看牲口,管家老季跟了过来:

“东家,把老汪辞了吧。

(23)老范:

“为啥?

(24)老季:

“老汪教书,娃儿们都听不懂。

(25)老范:

“不懂才教,懂还教个啥?

(26)老季:

“不为老汪。

(27)老范:

(28)老季:

“为他老婆,爱偷庄稼,是个贼。

(29)老范挥挥手:

“娘们儿家。

(30)又说:

“贼就贼吧,我五十顷地,还养不起一个贼?

(31)这话被喂牲口的老宋听到了。

老宋也有一个娃跟着老汪学《论语》,老宋便把这话又学给了老汪,没想到老汪潸然泪下:

“啥叫有朋自远方来?

这就叫有朋自远方来。

(选自刘震云《一句顶一万句》,有删改)

情节

人物性格

一、(1-6)

开端

塾师老汪讲不清楚道理,还动不动还跟学生急。

老汪:

书呆子气,自我辩解,自我宽慰;

落魄。

二、(7-9)

发展

老汪来到老范家任塾师。

对《论语》中“有朋自远方来”一句的独特理解,源于自身的孤独心境。

老范:

自家设私塾而允许别家孩子随便听,是个大方的人。

三、(10-19)

老汪乱走的癖好以及老范对老汪的开导。

有自己难于喻人的孤独原曲。

关注老汪的“乱走”,并尽力开导安慰,是个友善的人;

不再追问老汪的隐情,是个有分寸的人。

四、(20-31)

高潮、

结局

介绍老汪的老婆银瓶的性格爱好,侧面揭示老汪孤独的缘由。

内心的难以消解的孤独;

发现老范正是可以倾诉的对象。

不因银瓶而辞退老汪,是个识大体的人。

(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本文擅长以经典文句的使用来表现人物性格,如老汪翻来覆去讲不清楚“四海困穷,天禄永终”,就说明了作为乡村塾师的他迂腐无能。

(文中所要表现的老汪不是一个迂腐无能的人,而是一个缺少知音的孤独的人。

是他将所讲的内容用错了对象。

B.文中老汪毎月两次的“乱走”令人备感困惑,直到端午节老汪酒后吐真言,暴露内心秘密,说出“总想一个人”时,才真相大白。

(有所显露,但并未大白真相。

C.本文在人物关系的参照之中塑造老汪的形象,如他对学生、银瓶及老范等不同的人就有不同的言谈、态度,很好地表现了他的个性。

D.本文以白话口语为主,又掺入了方言和文言,读来别有风味,同时,这样的语言既契合老汪的身份和生活环境,也暗合他的尴尬处境。

E.本文虽只是选段,但故事情节相对完整,作者以简约沉稳的白描手法,生动地塑造了人物群像,展开了一幅北方村镇的风俗画卷。

(“塑造了人物群像”以及“展开了一幅北方村镇的风俗画卷”均不恰当。

(D项3分,C项2分,B项1分,AE不给分。

(2)东家老范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请结合全文简要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 学习总结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