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西安市届高三模拟一语文试题Word版含答案.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9179520 上传时间:2023-05-17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427.7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陕西省西安市届高三模拟一语文试题Word版含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陕西省西安市届高三模拟一语文试题Word版含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陕西省西安市届高三模拟一语文试题Word版含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陕西省西安市届高三模拟一语文试题Word版含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陕西省西安市届高三模拟一语文试题Word版含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陕西省西安市届高三模拟一语文试题Word版含答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7页
陕西省西安市届高三模拟一语文试题Word版含答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7页
陕西省西安市届高三模拟一语文试题Word版含答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7页
陕西省西安市届高三模拟一语文试题Word版含答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7页
陕西省西安市届高三模拟一语文试题Word版含答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7页
陕西省西安市届高三模拟一语文试题Word版含答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7页
陕西省西安市届高三模拟一语文试题Word版含答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7页
陕西省西安市届高三模拟一语文试题Word版含答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7页
陕西省西安市届高三模拟一语文试题Word版含答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7页
陕西省西安市届高三模拟一语文试题Word版含答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7页
陕西省西安市届高三模拟一语文试题Word版含答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7页
陕西省西安市届高三模拟一语文试题Word版含答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7页
亲,该文档总共17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陕西省西安市届高三模拟一语文试题Word版含答案.docx

《陕西省西安市届高三模拟一语文试题Word版含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陕西省西安市届高三模拟一语文试题Word版含答案.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陕西省西安市届高三模拟一语文试题Word版含答案.docx

陕西省西安市届高三模拟一语文试题Word版含答案

西安市2017届高三年级模拟试题

(一)

语文

第I卷(阅读题共70分)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以儒家为代表的中国古代传统思想,要求各种审美形式,都以温柔折衷为主调,必须要“中和”,不走极端,“乐而不淫”、“哀而不伤”、“怨而不怒”,而不喜欢“怪力乱神”。

从《诗经》到《古诗十九首》的一脉传统,集中体现了这种美学需求。

而在宋、元以后勃发起来的戏曲艺术中,这种美学追求就体现得更为显著了。

元代戏曲批评家钟嗣成,把“中和美”阐释为“和顺积中”。

“和顺积中”,就是要如同孔子评《关雎》所言:

“哀而不伤,乐而不淫。

”在结构上要把握“务使一折之中,七情俱备”(李渔《闲情偶寄》)。

要通过悲喜交集的手法和大团圆的结局,来使人们的情感得以“中和”,求得欣慰。

如《窦娥冤》的伸冤昭雪,《赵氏孤儿》的报仇雪恨.,《汉宫秋》的“团圆梦境”,《琵琶记》的“玉烛调和”,《长生殿》的“蟾宫相见”,《祝英台》的蝴蝶双飞,等等。

讲究“团圆之趣”已经成为我国极为普遍的传统审美心理现象。

即使是《石头记》里的林黛玉不能与贾宝玉团圆,但后来还是有了《后石头记》《红楼圆梦》等书,把林黛玉从棺材里掘出来同贾宝玉团圆。

再比如像《桃花扇》,结局本是侯朝宗没能与李香君团圆,可顾天石却为其翻案“补恨”,在《南桃花扇》里让侯朝宗与李香君当场团圆。

可见,由悲转喜,由缺转圆,对圆的崇尚似乎已成了一种弥撒性的文化——审美理想的规范,“大团圆”既是审美主体对规范的崇尚和屈从,也是审美主体对传统规范的迎合和妥协。

德国美学家费里德兰德有一句名言:

“艺术是一种心理产物,因此可以说,任何艺术都是心理的。

圆在中国哲学中意味着道境、神境、禅境。

不论是《周易》中解读宇宙人生奥秘的太极,还是儒家的不偏不倚的中庸,或是道家的有无相生的哲学思想,甚至是佛家的因果报应的轮回观,都存在于同一个圆的图示之中,具有深刻的美学内涵。

我国古典戏曲多以结局团圆为尚,在悲剧中如此,喜剧中更是如此。

如大家所熟知的《西厢记》,从《佛殿奇遇》到《长亭送别》,喜剧情节此起彼伏,环环相扣,并从心理与行动的相悖造成了喜剧效果。

虽在《长亭送别》一折中充满了生离死别、激泪滂沱的离愁别怨,但这丝毫不减喜剧的色彩,反倒更增添了《西厢记》故事的“团圆之趣”。

又如在奇谲瑰丽的《牡丹亭》中,杜丽娘“因情而死,因情而生”,缠绵起伏,催人泪下,然而最终经皇上准婚,阖家团圆。

更重要的是,这种“团圆之趣”蕴涵着一种强大的生命力,从正面表现新生事物的坚忍不拔,这样的结局寄寓了人们对未来的美好愿望和对理想实现的希望。

总之,无论是中国古典悲剧还是中国古典喜剧都一样具有深厚的中华民族特色,体现了民族大众的审美心理与审美理想,充分体现了一种“中和之美”的审美特征。

——摘选自师阳《中和美与中国古典戏曲的研究》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中国从宋、元以后的戏曲艺术,更为显著地体现了以温柔折衷为主调,必须要“中和”,

不走极端的美学追求。

B.孔子评《关雎》所言:

“哀而不伤,乐而不淫。

”他要求戏剧在结构上要把握“务使一折之

中,七情俱备”。

C.《窦娥冤》的伸冤昭雪等充分表明讲究“团圆之趣”是我国戏剧家最为推崇实践的传统

审美心理现象。

D.作者列举《后石头记》旨在说明由悲转喜,由缺转圆,对圆的崇尚似乎已成了中国传统

戏剧创作的审美理想规范。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元代戏曲批评家钟嗣成所说的“和顺积中”,就是要通过多种手段,来使人们的情感得

到调和,摆脱极端的喜怒哀乐。

B.在中国传统哲学中.儒、释、道三家的核心思想都可以通过一个圆的图示阐释,具有深刻

的美学内涵,《周易》同样如此。

C.无论是《西厢记》还是《桃花扇》,都通过悲喜交集的手法和大团圆的结局,来使人们的

情感得以“中和”,求得欣慰。

D.“中和之美”体现了民族大众的审美心理和审美理想,具有深厚的中华民族特色。

中国

的古典悲剧和古典喜剧都有充分体现。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中国古典戏曲作品之所以崇尚大团圆结局,最重要的原因是可以弥补人们现实生活中

的缺憾,从而在艺术中实现美好的愿望。

B.中国古代传统思想讲究“哀而不伤”,所以《琵琶记》中赵五娘历尽人生种种悲剧的痛苦

终在和丈夫蔡伯喈团圆后消解中和。

C.我国古典戏曲以结局团圆为尚,在悲剧中如此,喜剧中更是如此。

因此可以判定在我国

古典戏剧中没有真正意义上的悲剧。

D.“团圆之趣”从正面表现新生事物的坚忍不拔,虽历经磨难终获美好结局,蕴涵着一种

强大的生命力,更受群众欢迎。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12分)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4~6题。

袁行霈先生的诗意人生

今年4月,是享誉海内外的北京大学古典文学专家袁行霈先生的80华诞。

著名雕塑家吴为山满怀敬意,为先生塑了一尊青铜头像。

头像传神至极,眉宇间透露出他的慈祥、睿智、儒雅与清逸,让人联想起先生“如山峦之有云烟”的诗意人生。

先生治学的领域很广,据《袁行霈教授著述目录》所载,各类著作30余种,主要论文70余篇,涉及文学史、文明史、文言小说、诗学、目录学、考据学等诸多方面,而成就最卓著的还是中国古典诗学特别是诗歌艺术的研究。

《中国诗歌艺术研究》是先生代表性的学术成果之一。

该书最大的特点是用诗一般语言来阐述诗歌理论,分析诗歌意境,给人以思想的启迪与诗意的美感。

伟大的田园诗人陶渊明,是先生几乎倾尽毕生精力的研究对象,一部《陶渊明集笺注》,一部《陶渊明研究》,耗费了先生二十多年的心血。

因此,这两部著作是陶渊明研究的重大收获,被誉为“集大成之作”。

这些年来,陶渊明成了先生“多年朝夕相处的朋友”,笺注陶集成了他“跟那位真率、朴实、潇洒、倔强而又不乏幽默感的诗人对话的渠道”。

先生曾提出研究中国诗歌艺术的八字箴言:

“博采、精鉴、深味、妙悟”,他写有一篇学术随笔《学问的气象》,认为作诗讲究气象,做学问也讲究气象。

“学问的气象,如释迦之说法,霁月之在天,庄严恢宏,清远雅正。

不强服人而自服,毋庸标榜而下自成蹊。

”这分明是对学问诗一般的礼赞!

先生在北京大学执教50余年。

如今,已是北大名师的葛晓音教授曾撰文,深情回忆当年听先生讲课的情景:

“他的课着重在诗歌的意境和艺术表现,正是学生们最为渴求的内容。

而他的讲课艺术也和他讲的内容一样,非常讲究。

节奏的快慢疏密、声调的抑扬顿挫,都把握得恰到好处,让学生跟着他清晰的讲解进入意境。

先生每次讲课教室里都挤得水泄不通,连走廊里、窗户外面都站满了人,有时实在挤不下了只得临时换大教室。

他曾在一篇文章中幸福地描述当时的情景:

“教室里坐满了我的学生,一双双眼睛投出渴求知识的光,集中在我身上,使我兴奋、喜悦、感激。

因为这些光束的撞击而产生的灵感纷至沓来,一向寡言的我,竞滔滔不绝地讲出一连串连我自己也觉得新鲜的话语。

从学生的颔首微笑中,我听到他们心中的回响。

这时,我觉得自己就像一个交响乐队的指挥,在组织一片和谐的乐音……”

先生的课堂不仅在燕园,也延伸到了国际上。

特别是近年来,先生主持的国际汉学家研修基地,更是培养了许多在国际上传播中华文化的高端人才。

先生非常热爱自己所从事的职业,常说:

“如果有来世,我还要做老师!

先生曾编辑过自己的诗文短札《愈庐集》,诗、文各一卷。

中华诗词学会会长郑欣淼评论此书:

“冲淡平和,乐观谦逊,诗意很浓。

先生效法古人作《论诗绝句一百首》,自先秦至清代,涉及历代诗人(或诗集),每人一绝,并有自注,相互映发。

这种以诗论诗的形式,正如先生在自序中所说:

“其含蓄蕴藉之妙,比兴寄托之深,措辞炼句之精,涵泳玩味之趣,又非长篇大论所可比拟。

”充分体现了先生的诗心与诗趣。

袁行霈先生说“寂寞有时也是很美的”。

先生在散文《黄昏》中写道:

“黄昏仿佛是专为供人沉思的。

书上的字迹渐渐模糊了,抬头向窗外望去,落日的余晖散射在天幕上,宛如罩上了薄纱。

开灯还嫌早,索性掩卷闭目,在沉思中打发这白昼和黑夜交界的时分。

寂寞的读书生活在先生看来,竞充满如此“很美的”诗情诗韵。

(选自《党建》有删改)

相关链接:

袁行霈的父亲是清末举人,长于诗文书法,后因病不能执笔,遂由他代写信札诗文,培养了他对古典文学的兴趣。

1953年袁行霈考入北京大学中文系,接受了严格的学术训练。

1957年大学毕业,被林庚教授选中留校任教,从此开始了教学与科研生涯。

(XX百科)

4.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袁行霈从小受到家庭环境的熏陶,在北京大学又接受了严格的学术训练,被林庚教授选

中留校任教,他治学领域很广,在很多方面有所成就。

B.袁行霈认为作诗和做学问都要讲究气象。

他曾提出研究中国诗歌艺术的八字箴言:

“博

采、精鉴、深味、妙悟”,推而广之,这实际上也是他对治学的感悟与学问的境界。

C.做学问是清苦的,免不了枯燥与寂寞,袁行霈却说“寂寞有时也是很美的”。

这体现了

先生远离喧嚣的宁静和寄厚味于淡泊的从容。

D.陶渊明是袁行霈倾尽毕生精力研究的对象。

“那位真率、朴实、潇洒、倔强又不乏幽默

感的诗人”,这些年来,成为他“朝夕相处的朋友”。

5.袁行霈先生的诗意人生体现在哪些方面?

请结合材料进行分析。

(4分)

6.本文多次引用传主原话和他人评价,有何作用?

(5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14分)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7~9题。

第九封信

金立明

“我很好!

一切都很正常。

胳膊恢复得很快,刚做过透视,再过一个星期就可以拆石膏了……”她提笔写道。

可是她想写的却是:

“快回来吧,我唯一的远在天边的骨肉!

我糟透了。

现在,我仅有的愿望就是希望能再看你一眼了。

我这骨折不是通常的骨折,刚从医院里回来,我能从医生们的眼神里看出来,很快,我就要离开人世了。

可是她是母亲,她不能这么写。

死是肯定的了,对于她的孩子来说,这是一种难以承受的打击。

可是要是她赶了回来,停止了两个月后即将完成的学业,面临将是双重的灾难。

而一份就已经过重了……我不能再给她添加那另外的一份了……自从有了这一想法后,每天,她都强打精神,开始想为她的孩子再做一些她所能做的事。

她开始一封一封地写起信来。

这是她一直保持着的习惯,每周一封信。

为了瞒住事实,每一封信都用的是一种平和而又轻松的语气。

写满了八封信后,在写第九封时,她的四肢便有些不听使唤了。

她有些后悔,她想到现在就是再想改变主意,想让她的孩子马上回来,怕都已经来不及了。

可是这第九封信她还是坚持着写完了。

有时一整天,她只能写上一两句。

死期临近了,病房里那位专职护士答应了她这严肃的请求,同意在她死后将按着顺序,照样每周一封地发出这些已提前写好、封好了的信。

那在英国攻读学位的女儿每次收到母亲的信时,都有一种无法形容的喜悦。

说透了,在这异地,只有这才是促使她不断努力的真正动力。

“……新来的保姆姓陈,人挺不错,不像有的保姆,一吃完饭,洗完碗,就进屋里睡觉去了。

那天刮大风,所有的灯都灭了,她一直陪我聊天,直到天明。

“……在家时,小狗总是等你回来给它开晚餐罐头。

你走了都快四年了,可直到现在,它仍没有改过这一习惯哩。

那天傍晚,见它始终站在门口朝着后院的马路呆望,时不时地呜呜哀叫几声,我就完全知道,那是它在殷切地盼着你回来给她准备晚餐哩……”

学期终于结束了。

脱下那套为拍照而穿上的博士服后,她直感到一种前所未有的轻松。

而就在这个时候,第九封信也就随着到来了。

“具,不要难过,不能不告诉你的是,在你收到这封信时,我已辞世近两个月了。

请不要惋惜我们没能最后见上一面。

……这是我唯一能为你做的事了。

你没有父亲,一直靠打工挣钱学习,你的成长极其不易。

但好在千辛万苦,你还是入了正轨。

“两个多月前,在你写信告诉我,说你将闭门不出,直到获得学位后再给我写信时,我便有了这一想法。

“前面那八封信都是我在重病时写成的。

你没有看出破绽来,我很高兴。

……别哭泣,具,你不是常人,也别浪费路费再赶回来看我的骨灰盒了,这没有太大的意义。

关于我的病情,我已附上这段时间的病历。

“你自幼就比谁都美丽。

自你长成后,看着你简直是一种享受。

你比我怀你时所想象的要全面多了。

但可惜的是,从小时候起,你就没有穿过一件像样的衣服,常因为衣服而受同学们的嘲讽,实在是太对不起你了。

在获得学位后,我希望你能开始一种真正的生活,希望能像那始终处于劣境中的辛迪瑞拉一样,总有一天,你的美丽,你的心地,你所秉有的一切都能得到公认……”

“哦,不!

……妈妈!

”看到这里,具再也忍耐不住地痛哭起来……“可是为什么,为什么我们常要用惨痛的、确确实实的牺牲,去换取那些所谓的虚无的利益啊!

为什么利总是高于益,占据了心灵里这最最主要的位置呢?

时隔很久,她仍在想着,仍分辨不清:

母亲究竟是为自己做了一件好事,还是一件错事呢?

(选自《深圳特区报》)

7.下列对小说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与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4分)()

A.小说以“信”为线索,通过对母亲写信和女儿读信的过程描写,表现了母亲对女儿的深

沉之爱,令人感动。

B.母亲的每一封信都用的是一种平和而又轻松的语气,目的是为了瞒住自己即将去世的

事实,让女儿能安心完成学业。

C.小说擅长人物心理描写,“死是肯定的了,对于她的孩子来说,这是一种难以承受的打击

……”这部分属于人物内心独白。

D.小说情节波澜起伏、曲折动人,高潮部分女儿读母亲第九封信,既紧扣小说标题,又表现

了母亲、女儿各自的形象特点。

E.本文虽篇幅短小,但情节完整,以第一封信展开叙述,以第九封信结尾,首尾呼应,表现

了作者对小说中母女的同情。

8.小说中引用了母亲两封分别讲保姆和小狗的信,有什么作用?

请简要分析。

(4分)

9.“为什么利总是高于益,占据了心灵里这最最主要的位置呢?

”这里“利”和“益”具体指什

么?

你如何看待这种“利益”观?

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

(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宇文神举,太祖之族子也。

神举早岁而孤,有夙成之量,族兄安化公深器异之。

世宗初,起家中侍上士。

世宗留意翰林,而神举雅好篇什。

帝每有游幸,神举恒得侍从。

保定元年,袭爵长广县公,邑二千三百户。

寻授帅都督,迁大都督、使持节、车骑大将军、仪同三司,拜右大夫。

四年,进骠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治小宫伯。

天和元年,迁右宫伯中大夫,进爵清河郡公,增邑一千户。

高祖将诛晋公护也,神举得预其谋。

建德元年,迁京兆尹。

三年,出为熊州刺史。

神举威名素重,齐人甚惮之。

五年,攻拔齐陆浑等五城。

及高祖东伐,诏神举从军。

并州平,即授并州刺史,加上开府仪同大将军。

州既齐氏别都,控带要重。

平定甫尔,民俗浇讹,豪右之家,多为奸猾。

神举励精为治,示以威恩,旬月之间,远迩悦服。

寻加上大将军,改封武德郡公,增邑二千户。

俄进柱国大将军改封东平郡公增邑通前六千九百户所部东寿阳县土人相聚为盗率其党五千人来袭州城神举以州兵讨平之。

宣政元年,转司武上大夫。

高祖亲戎北伐,令神举与原国公姬愿等率兵五道俱入。

高祖至云阳,疾甚,乃班师。

幽州人卢昌期、祖英伯等聚众据范阳反,诏神举率兵擒之。

齐黄门侍郎卢思道亦在反中,贼平见获,解衣将伏法。

神举素钦其才名,乃释而礼之,即令草露布。

其待士礼贤如此。

属稽胡反叛,入寇西河。

神举又率众与越王盛讨平。

时突厥与稽胡连和,遣骑赴救。

神举以奇兵击之,突厥败走,稽胡于是款服。

初.神举见待于高祖,遂处心腹之任。

王轨、宇文孝伯等屡言皇太子之短,神举亦颇与焉。

及宣帝即位,荒淫无度,神举惧及于祸,怀不自安。

初定范阳之后,威声甚振。

帝亦忌其名望,兼以宿憾,遂使人赍鸩酒赐之,薨于马邑。

时年四十八。

(节选自《周书卷四十》)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俄进柱国/大将军改封东平郡公/增邑通前六千九百户/所部东寿阳县土人相聚为盗/

率其党五千人来/袭州城。

B.俄进柱国大将军/改封东平郡/公增邑通前六千九百户/所部东寿阳县土/人相聚为盗/

率其党五千人/来袭州城。

C.俄进柱国/大将军改封东平郡/公增邑通前六千九百户/所部东寿阳县土人相聚为盗/

率其党五千人来/袭州城。

D.俄进柱国大将军/改封东平郡公/增邑通前六千九百户/所部东寿阳县土人/相聚为盗/

率其党五千人/来袭州城/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世宗初”“保定元年”“天和元年…‘建德元年”“宣政元年”都是以皇帝的年号纪年的

方法。

此外,古代还有用干支纪年或年号与干支合起来纪年的。

B.刺史,原为巡察官名,东汉以后成为州郡最高军政长官,有时称为太守。

唐白居易曾任

杭州、苏州刺史,柳宗元曾任柳州刺史。

C.“高祖”是古代帝王的庙号。

著名人物有汉高祖刘邦、隋高祖杨坚、唐高祖李渊等。

D.薨,古人对身故有多种方式的描述,古代称诸侯或有爵位的高官死去为薨。

也可用于

皇帝的高等级妃嫔和所生育的皇子公主,或者封王的贵族。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周世宗非常喜欢宇文神举,皇帝每有游幸,总是让他随从侍奉。

宇文神举继承了他父

亲的长广县公的爵位,食邑二千三百户。

不久,宇文神举又被周世宗任命为帅都督。

B.宇文神举是一个治理有方的人。

在治理并州的时候,宇文神举针对此地的现实状况,

励精图治,恩威并用,一月之间,远近心悦诚服。

C.宇文神举对待士人礼贤敬重,黄门侍郎卢思道曾参与反叛,被捉住后,将要被处死。

文神举早就钦佩他的才能名望,就把他释放,以礼对待,当即命令他起草文告。

D.周宣帝即位后荒淫而没有节制,宇文神举恐怕自己遭殃,心中不安。

后来被周宣帝派

人赐毒酒而死,享年四十八岁。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1)神举早岁而孤,有夙成之量,族兄安化公深器异之。

(5分)

(2)平定甫尔,民俗浇讹,豪右之家,多为奸猾。

(5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完成14~15题。

再授连州至衡阳酬柳柳州赠别

刘禹锡

去国十年同赴召,渡湘千里又分歧。

重临事异黄丞相①,三黜名惭柳士师②。

归目并随回雁尽,愁肠正遇断猿时。

桂江③东过连山④下,相望长吟有所思。

【注】①[黄丞相]西汉时贤相黄霸,受汉宣帝信任,两次出任颍川太守,清名满天下。

②[柳士师]柳下惠。

士师,狱官。

《论语·微子》:

柳下惠为士师,因“直道事人”三黜。

③[桂江]漓江,此处指柳宗元将要前往的柳州。

④[连山]指诗人所往之地连州。

14.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鉴赏,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开头一、二句以叙事起,勾画出诗人和朋友屡遭挫折的经历,为下文抒情做了铺垫。

B.诗人巧妙地以典明志,“事异”两字,带有自嘲的口气,暗含对当政者的不满和牢骚。

C.“名惭”意为自己声名比不上柳士师,表现了诗人仕途不顺因而声名不显,心情失落。

D.“并”“尽”二字有情有致,描绘出两位志同道合的友人并影荒郊,翘首仰望之景。

E.诗人以“回雁”、“哀猿”反衬离别之情,诗境也变而凄厉了,增强了诗歌的感染力。

15.(6分)“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

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这是柳永名作

《雨霖铃》的结句。

比较这首诗的尾联和《雨铃霖》的结句内容和艺术手法的异同。

(三)名句默写(5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5分,每空1分)

(1)白居易在《琵琶行》中写自己贬谪生活中缺少音乐,缺少知音,虽有良辰美景却只能孤独度日的句子是,____。

(2)《氓》是一首叙事诗,诗中写男主人公“言既遂矣,至于暴矣”,诗歌前文对男主人公变化埋下伏笔的句子是,____。

(3)《送东阳马生序》一文中,作者在具体描述了自己从师向学的过程后,用____句做了概括。

第Ⅱ卷(表达题共80分)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17.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正确的一组是(3分)()

①为吸引眼球,自媒体故弄玄虚、断章取义甚至歪曲事实的现象时有发生,而与民众生活生死攸关的食品安全领域,常常成为某些缺少操守者制造恐慌的重灾区。

②上周六败走抚顺之后,甲A赛程刚好过半,鲁能泰山队战绩差强人意,年初制定的冲三甲,争第一的目标眼看着已成镜中花水中月。

③泰军队同时和中、美、日都有甚多交流,因此很多国人以为中国在泰国军内也有影响力,这其实不过是一种一厢情愿的看法。

④他似乎天生就是吃作家这行饭,提起笔来文不加点,轻而易举,真是教人佩服!

⑤市场上产品质量良莠不齐,由于价格低,辨别难度高,消费者尤其是网购消费者,很容易买到假冒伪劣产品。

⑥艺术品是宇宙的精华,也是世界的缩影,是自然界的产物,也是自然界具体而微的表现。

A.①②③B.②④⑤C.③④⑥D.④⑤⑥

18.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分)()

A.日本首相安倍晋三加快访问美国珍珠港的计划进程时,正是日美两国政府在11月17日安倍与下任总统特朗普的会谈进行调整之际。

B.能否促进中部地区崛起,对推动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协调发展,支撑经济中高速增长,具有重要意义。

C.在停牌74天之后,华谊兄弟(代码:

300027.SZ)最终发布了一则令人意想不到的公告结果:

终止收购英雄互娱(代码:

430127.OC)。

D.按照党的十八大关于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总体要求,审计署坚持在审计工作中以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积极服务绿色发展理念为思路。

19.下列语段横线处依次填入的关联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当今社会已由农业文明步人工商文明,文化在不同的历史阶段必然有所发展、变化,____正如孔子所说,“礼”有相“因”继承,有“损益”发展。

在笔者看来,中国传统耕读文化中的孝悌为本、崇尚道德、克勤克俭、人与天调、自强不息、协和万邦等内涵,是当今时代仍有现实价值的文化之“常道”。

A.虽然就然而既又

B.既然也可是不仅而且

C.虽然也但是既又

D.既然就可是不仅而且

20.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5分)

收藏本就不分大小贵贱,____。

金石、玉器、书画可以入藏,算盘、徽章、票据也可入藏,藏品体现的社会变迁、时代发展乃至人间悲欢本身就是一个宝藏。

反观当今的大众收藏,____。

似乎越昂贵的收藏越有品位,越贵重的藏品越有价值,动辄千万甚至上亿元的藏品赚足了众人的眼球。

很多人也就跟随潮流,收藏起文玩字画、金银重器,追逐利益逐渐成了一些人收藏的根本目的。

不可否认,,但一味为了升值而进行的收藏,难免急功近利,反而容易打眼。

21.“请名人代言”是提高公益广告说服力的好方法。

下列三则广告标题,如单就文字意义而言,寻找背景思想相契合的古代名人来代言,请简要分析三则组合是否恰当。

要求:

每则分析观点明确,理由充分,语言连贯,30字左右。

(6分)

(1)请庄子代言“自然就是美”

(2)请孟子代言“自由无极限”

(3)请苏轼代言“苦中作乐惠民生”

四、写作(60分)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谢邦鹏这个本科、硕士、博士3个教育阶段均与清华大学捆绑在一起的青年才俊,如今是国网上海市电力公司浦东供电公司运检部下变(配)电二次运检一班的小班长。

每日行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电脑基础知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