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近现代史1.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91801 上传时间:2023-04-28 格式:DOCX 页数:21 大小:68.1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世界近现代史1.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世界近现代史1.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世界近现代史1.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世界近现代史1.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世界近现代史1.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世界近现代史1.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1页
世界近现代史1.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1页
世界近现代史1.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1页
世界近现代史1.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1页
世界近现代史1.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1页
世界近现代史1.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1页
世界近现代史1.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1页
世界近现代史1.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1页
世界近现代史1.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1页
世界近现代史1.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1页
世界近现代史1.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1页
世界近现代史1.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1页
世界近现代史1.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1页
世界近现代史1.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1页
世界近现代史1.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1页
亲,该文档总共2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世界近现代史1.docx

《世界近现代史1.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世界近现代史1.docx(2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世界近现代史1.docx

世界近现代史1

1.俄国二月革命俄国第二次资产阶级革命。

1917年3月10日(俄历2月25日,)布尔什维克党彼得格勒委员会根据列宁的指示,发出传单,号召举行打倒沙皇专制政府的起义。

次日,彼得格勒的工人起义。

沙皇从前线掉来镇压起义的军队也转到起义者方面,结果,推翻了沙皇专制制度,结束了罗曼诺夫王朝的统治,取得了俄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胜利。

二月革命后,俄国出现了两个政权并存的局面,起义工人和革命士兵建立了工兵苏维埃,资产阶级成立了临时政府。

2.《四国条约》即<<关于太平洋区域岛屿属地和领地的条约>>.1921年12月13日在华盛顿会议上由美英法日四国签订有效期为10年。

条约规定,四国“彼此尊重他们在太平洋地区的所有岛屿和属地的权利”;一旦发生争议,则应举行缔约国的“联合会议”来解决;一旦缔约国任何一方受到“任何其他国家的侵略行动的威胁时”,缔约各国“应完全坦白互相交换意见”以“共同或个别地采取最有效措施”;本条约一旦生效,“英日两国于1911年7月13日在伦敦缔之协定立即废止”。

它的签订是美的胜利,美拆散了英日同盟并拉拢法国参加远东的争夺,使四强在远东和太平洋地区暂时取得了均势,但并未消除帝国主义在远东和太平洋地区的重重矛盾。

4.《九国公约》为了解决中国问题特别是山东问题,参加华盛顿会议的美、英、法、意、日、比、荷、葡和中国九国于1922年签订《九国关于中国事件适用各原则及政策之条约》,通称《九国公约》。

条约规定:

“尊重中国主权与独立及与行政之完整”;“施用各种之权势,以期切实设立并维持各国在中国全境之商务实业机会均等之原则。

”实质使中国回到了列强共同宰割的局面。

5.国际联盟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建立的国际组织。

又称国际联合会,简称国联。

1919年巴黎和会通过建立国联的决议。

同年4月和会通过以美英方案为基础的盟约,并作为对德、奥、匈、保等国和约的第一部分。

1920年1月10日国联正式成立,总部设在瑞士日内瓦。

美国威尔逊政府曾企图把国联作为建立世界霸权的工具,后因英、法、意、日反对未能如愿。

美国国会拒绝批准《凡尔赛和约》,因而未参加国联。

苏联于1934年9月18日加入。

先后有63个国家加入国联。

1937至1938年国联会员国最多时达58个。

先后共有17国退出国联。

国联是世界上第一个政治性国际组织,在一战后的国际事务中发挥了一定作用。

二战爆发后国联名存实亡,1946年4月,正式宣告结束。

6..基尔水兵起义:

德国一战战败已成定局,国内经济已经濒临崩溃,社会矛盾尖锐。

但德国统治集团仍想孤注一掷进行抗争。

水兵拒绝战斗,水兵的抵制虽然迫使德国海军当局收回命令,但水兵们却遭到迫害1919年11月3日,水兵走上基尔街头游行示威,抗议海军当局,要求释放被捕者。

游行示威随后发展为武装起义,建立了全国第一个工兵代表苏维埃,吹响了德国十一月革命的号角。

基尔水兵起义是德国十一月革命的起点,同时也导致德国被迫宣布停战,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

7.斯巴达克团是德国左派社会民主党人的革命组织。

它原称“国际派”,因该派曾创办《国际》杂志而得名。

斯巴达克团主要领导人有卡尔·李卜克内西、罗莎·卢森堡、弗兰茨·梅林、蔡特金等。

斯巴达克团在群众中进行反对帝国主义战争的宣传,揭露德国帝国主义的侵略政策和社会民主党右翼领导人的叛变行为。

斯巴达克团广泛开展革命宣传活动,组织领导工人斗争和反战运动。

1918年斯巴达克团号召了十一月革命,同年11月改组为斯巴达克同盟,12月正式建立德国共产党。

8.阿姆利则惨案是英国殖民者屠杀印度人民的事件。

1919年2月6日,英印立法会议通过罗拉特法案。

该法案对印度人民的要求十分苛刻。

印度人民在阿姆利则举行集会,抗议殖民当局专横暴虐,群众大会完全是和平性质的,却遭到英国驻军血腥屠杀,数百名群众丧生,另有千余人受伤。

英国内阁成立亨特委员会调查此事。

结果戴尔受到英内阁的“赞扬”。

但他却受到英国人民和反对党的谴责。

大屠杀不但没有慑服群众运动,反而激起印度人民更加激烈的反抗。

阿姆利则惨案成为甘地于1920~1922年发动全国性非暴力不合作运动的直接原因之一。

这一惨案,使印度人民反英斗争迅速高涨。

9.新经济政策:

1920年苏俄国内战争结束后,由于领导层没有及时认识到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日益严重的弊端,引发一系列的政治经济危机。

1921年3月在列宁主持下召开的俄共(布)第十次代表大会作出了由“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向“新经济政策”过渡的决定。

主要内容包括:

用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允许农民缴纳税粮后自由出售自己的产品;在工业、商业领域里推行租让制、租借制,欢迎外国资本家到俄国投资设厂,或者合作经营,发展国家资本主义经济;允许私人开办小企业;允许一定程度的贸易自由,恢复货币流通和商品交换;建立各种类型的合作社,通过发展集体经济,引导农民及城市居民逐步走上社会主义道路。

“新经济政策”的贯彻实施,促进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使苏俄的国民经济得到了迅速的恢复和发展。

10.《非战公约》亦称《白里安—凯洛格公约》、《巴黎公约》。

由法国外长白里安和美国国务卿凯洛格发起,于1928年8月27日由法、美、英、比、德、意、日等15国在巴黎签订的公约。

到1934年,又有苏联等48国陆续加入。

公约规定:

禁止缔约国以战争作为推行国家政策的手段;须以和平方法解决国际争端。

但在订约同时,美、英、法等国先后声明保留“合法的防卫权”,有权根据情况决定是否“诉诸战争”。

11.《田中奏折》:

是指在1929年曝光,据称由日本首相田中义一呈给昭和天皇的秘密奏章。

1931年9月18日,日本强占了中国东北三省(满洲),事为《九‧一八事变》。

根据消息,当事首相田中义一在1929年曾向天皇献呈秘密奏折。

奏折中,田中认为日本如要称霸世界,必须先征服支那(即中国);而若要征服支那,必须先征服满蒙。

1930年,日本的外务省向中国国民政府抗议,称田中奏折是伪造。

《田中奏折》的曝光造成日本与美国和中国的关系恶化,它被认为是反日情绪的根源之一。

.

12.国会纵火案:

德国纳粹党策划的焚烧柏林国会大厦,藉以陷害德国共产党的阴谋事件。

A.希特勒以此为契机建立起纳粹党的法西斯独裁政权。

在1932年11月的德国选举后,希特勒出任政府总理,但纳粹党在选举中并未获得压倒多数,因而定于1933年3月5日举行新的选举。

与此同时,P.J.戈培尔和H.戈林为陷害共产党和欺骗群众,制造舆论,策划了纵火阴谋。

2月27日晚,冲锋队队员通过戈林官邸中的隧道进入国会,放火焚烧国会大厦。

纵火当晚,戈林即下令逮捕德共党员和反法西斯人士,查禁德国共产党和社会民主党报刊,封闭德共办事处。

13.五一五事件是日本历史事件,1932年(昭和7年)5月15日以海军少壮军人为主举行的法西斯政变。

政变者袭击首相官邸、警视厅、内大臣牧野伸显邸宅、三菱银行、政友会总部以及东京周围变电所。

首相犬养毅被杀。

由于政变规模小,缺乏建立政权的具体计划,为达目的,政变者自首。

在审判中,军部大肆煽动舆论为政变者开脱罪责,并借此加强统治发言权。

结果,5月26日成立以海军大将斋藤实为首的所谓“举国一致”的内阁。

该事件的影响极广,最重要的结果是陆军的权力大增,结束了8年的政党内阁.

14.罗斯福新政:

美国总统罗斯福于1933年3月4日入主白宫后,为了缓和空前严重的经济危机所造成的大萧条,立即开始推行“新政”。

1933~1935年称第一新政,为复兴和救济阶段;1935~1939年称第二新政,为改革阶段。

“百日新政”是指从1933年3月9日~6月16日间,罗斯福政府和国会先后迅速颁布的70多项应急性立法和命令。

主要有:

“银行紧急法令”,整顿停止银行和改组破产银行;统制货币,禁止黄金出口,放弃金本位制,实行美元贬值;改革税制。

“全国工业复兴法”,规定雇员有权参加工会,并选出代表与雇主谈判合同,要求资本家遵守公平竞争的原则,消灭重工劳动。

“农业调整法”,授权农业调整局控制农副产品的生产,提高农产品的价格和农民购买力。

联邦政府还通过法令建立民间资源保护队;建立联邦紧急救济署;成立田纳西河流域管理局,投资兴办水力发电和大规模灌溉工程。

罗斯福的“新政”对克服大萧条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1938年美国工业生产比1932年增加了30%,1939年增加60%,国民生产总值从1933年的415亿美元,增为1939年的2094亿美元。

罗斯福的“百日新政”是美国历史上一次空前重大的资本主义改革,有的学者称之为“一种有控制的资本主义”.

15.国际纵队西班牙共和国所进行的反对叛乱分子和德意法西斯武装干涉的正义斗争,得到世界上一切进步人士的同情与支援。

来自世界各个国家的志愿者组成“国际纵队”,支援共和国的正义事业。

1936年共和国政府批准成立国际纵队,同年,第一批队员走上前线。

国际纵队包括54国家的共产党人、社会党人、自由社会主义者、无政府主义者以及其他无党派人士和天主教徒,总计4万人左右。

在保卫马德里及其他战役中,国际纵队发挥了重要作用。

1938年,根据国际不干涉委员会的规定,共和国政府通过了一项从西班牙撤出志愿军的决议。

光荣地牺牲在西班牙土地上的国际中队战士,大约有7000人。

16.开罗会议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1943年11月22~26日,中、美、英三国政府首脑在开罗举行的国际会议。

参加会议的有美国总统F.D.罗斯福、英国首相W.L.S.丘吉尔和中国国民党政府主席蒋介石。

1943年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根本转变的一年,为了加强反法西斯同盟国之间在军事和政治上协调行动,讨论制定联合对日本作战计划和解决远东问题,决定举行这次会议。

会议签署了《中美英三国开罗宣言》,简称《开罗宣言》。

会议结束后,《开罗宣言》经I.V.斯大林同意于1943年12月1日公布于世。

宣言声明:

对日作战的目的在于制止并惩罚日本侵略;剥夺日本自第一次世界大战开始后在太平洋地区所夺得或占领之一切岛屿;日本攫取的中国的领土,如满洲(中国东北)、台湾、澎湖列岛等归还中国;在相当期间,使朝鲜自由独立。

宣言最后宣称:

将坚持长期作战以迫使日本无条件投降。

《开罗宣言》是确定日本侵略罪行及战后处理日本问题的重要国际文件。

17.德黑兰会议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1943年11月28日—12月1日苏、美、英三国政府首脑斯大林、罗斯福、丘吉尔在伊朗首都德黑兰举行的会议。

会议讨论了盟军消灭德国武装力量的各项计划以及安排战后和平与合作等问题。

三方达成协议,建立欧洲咨询委员会以研究欧洲问题。

一致同意:

(1)战败后的德国必须由盟军分区占领;

(2)将德国东部一些地区并入波兰;(3)苏联在适当时刻参加对日作战。

会议最大的成果是通过了关于1944年5月在法国开辟第二战场的决议。

此次会议在巩固反法西斯联盟方面起了重大作用。

会后发表《德黑兰宣言》和《关于伊朗的宣言》。

18.雅尔塔会议:

又称克里米亚会议。

1945年2月4-11日,苏、美、英三国首脑斯大林、罗斯福、丘吉尔在苏联克里米亚半岛雅尔塔举行。

会议内容为:

(1)处置德国问题。

决定对德国分区占领,设立盟国中央管制委员会进行协调管理,设置赔偿委员会处理德国赔偿问题。

(2)波兰问题。

确定波兰疆界;以卢布林临时政府为基础改组,成立波兰临时统一政府。

(3)联合国问题。

决定于1945年4月25日在旧金山召开联合国会议,确定安理会大国一致原则。

(4)远东问题。

苏联同意在欧战结束后两三个月内参加对日作战。

会议还讨论了有关南斯拉夫、三国外长会议以及遣送战俘等问题。

会议最后签订了《雅尔塔协定》,并发表了《克里米亚声明》。

.

波茨坦会议:

也叫柏林会议。

1945年7月17日-8月2日,苏、美、英三国首脑斯大林、杜鲁门和丘吉尔(后期为艾德礼)和三国外长为处置德国和解决对欧洲及其他问题的安排在柏林西南的波茨坦举行的会议。

当时法西斯德国已经投降,日本处于失败前夕,各国人民要求彻底肃清法西斯势力。

会议讨论了设立外长会议,占领德国的基本政治、经济原则,德国赔偿,波兰西部疆界,控制黑海海峡,对意大利的政策,哥尼斯堡地区最后“让予”苏联,对罗、保、匈、芬的政策,处理战犯和参加联合国组织等问题,签订了《柏林(波茨坦)会议议定书》,发表了《柏林会议公报》。

这两个内容基本相同的文件,通称《波茨坦协定》。

会议过程中,7月26日,中、美、英三国发表了促令日本投降的《波茨坦公告》。

19.阿拉曼战役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英军在北非实施反攻的战役。

1942年10月蒙哥马利指挥第八军团,在亚历山大港以西的阿拉曼战线上,对德意军发动大反击。

隆美尔为避免全军覆没,迅速西撤1100公里至突尼斯。

至、这一战役为北非战局的转折点。

中途岛之战1942年6月,日本海军与美国海军在中途岛附近的海域进行的战役。

日军发动该战役的目的是摧毁美军在太平洋上的海军主力舰队。

由于美军侦破日军密码,提前准备,日均惨遭失败。

此战扭转了太平洋战场的形势。

20.斯大林格勒战役1942年夏季到1943年春,苏联红军为了粉碎斯大林格勒方向的德军,牵制入侵伏尔加河流域地区的德军而进行的战役。

战役使德国第六团军被全歼,元帅被俘虏。

举世瞩目、历时200天的斯大林格勒大会战,是苏德战争中历时最长、最为激烈的一次战役。

它不仅是苏德战场的根本转折的开始,也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关键性战役。

二、简答题

1.列宁的四月提纲的基本内容及意义。

(1)内容:

①革命的任务:

将俄国革命“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转变到社会主义革命的任务;②革命的口号:

明确提出“不给临时政府以任何支持”和“全部政权归苏维埃”的口号;③革命的方式:

争取以和平方式取得政权。

建立新型的苏维埃共和国;必须推翻资产阶级临时政府;

(2)意义:

《四月提纲》给布尔什维克党提出了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过渡到社会主义革命的任务,成为布尔什维克党的指导纲领,指明了革命发展的道路;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在不发达的国家率先进行社会主义革命

2.战时共产主义的内容、性质及评价。

①国内贸易国有化。

规定:

一切食品、个人消费品和家用物品均由国家和合作社组织供应,取代私商。

国家继粮食垄断制之后,开始对糖、茶、盐、火等实行国家垄断。

②余粮收集制。

在全国各地实行了谷物和饲料的余粮收集制。

富农多征,中农少征,贫农不征。

③食物配给制。

一切非农业人口都必须加入消费合作社(一度称消费公社),由合作社分配站按照工种定量配售食品及日用品。

但其供应量远远不能满足居民的需要。

④劳动义务制。

要求凡是有劳动能力的人必须参加劳动,并强迫剥削阶级分子参加体力劳动。

强制贯彻“不劳动者不得食”的原则。

⑤全部工业国有化。

全部企业收归国有。

性质:

是在战争的逼迫的特定环境采取的军事性非常措施

评价:

当时它对于保障战时物资供应、粉碎国内外敌人的武装进攻、巩固苏维埃政权方面起了一定的积极作用,在当时的战争形势下,这种政策基本上是正确的,同时它是布尔什维克探索向社会主义道路过度的一种尝试,但它并不具有普遍意义,并不是向社会主义过渡理想政策和正确的道路。

它严重地损害了工农的利益,尤其是农民的利益,使工农联盟濒于瓦解,国民经济濒临崩溃的边缘,以至于1920年底到1921年初发生了全国范围的严重的政治和经济危机。

德国十一月革命的性质和经验教训

性质:

 从革命的的力量来说,无产阶级发挥了主力军的作用,十一月革命是一次无产阶级革命运动。

从革命的结果看,推翻了君主专制政体,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基本完成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任务,它又是一次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即德国十一月革命具有双重性。

但在整个革命的过程中,资产阶级占主要方面,所以德国十一月革命的性质是一次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经验教训:

1.十一月革命失败的原因之一,在于当时德国缺少一个无产阶级革命政党的坚强领导。

十一月革命爆发后,德国工人阶级还没自己的革命政党。

因此无法领导群众实现自己的纲领。

因此革命要成功必须有一个善于将马克思主义同本国情相结合的革命政党的领导;2.社会民主党与独立社会民主党右派分子的背叛与出卖也是十一月革命失败的了一个重要原因。

说明必须清除修正主义、机会主义的影响。

3.政权落在资产阶级的奴仆社会民主党人的手中,他们根本不触动资产阶级的国家机器,相反还极力维护它。

这表明无产阶级要取得革命胜利,必须用革命手段打碎旧国家机器,建立无产阶级专政;

共产国际建立的历史背景和历史地位

历史背景:

1.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硝烟中,第二国际的各国社会民主党领袖纷纷背叛无产阶级,支持本国资产阶级进行侵略扩张,第二国际濒临瓦解。

2.第一次世界大战使资本主义世界内部的矛盾日益激化,为了迎接世界革命的到来,国际无产阶级迫切需要建立一个新的真正革命的组织。

3.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推动了第三国际的建立。

4.列宁和俄国布尔什维克党的实践,为第三国际的建立,奠定了理论和组织基础。

历史地位:

共产国际在捍卫马克思主义,推动国际工人运动和亚非拉民族解放运动,反对法西斯主义和帝国主义战争,促进国际共运发展等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

它在欧洲、美洲、亚洲帮助各国先进工人建立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政党,协助他们培养了一批革命骨干,加速了各国共产党的成长。

但是,它在工作中也有许多失误,特别是长期受“左”倾思想的干扰,给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带来过消极影响,其高度集中的组织形式曾影响了各党的独立自主和各党之间的平等关系。

新经济政策的实施动因、主要内容和历史意义

1、国内战争胜利后,苏维埃政权亟待恢复遭到战争破坏的经济

2、农民对共产主义政策的不满,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实行也压抑了广大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暴动频发。

社会不满情绪影响了政治稳定。

3、战争使工业生产受到严重破坏,

国家也没有能力直接领导和组织所有企业的生产。

4、新经济政策的目的是:

解决国内的经济困难和政治危机

内容:

(1)实行粮食税,税后余粮由农民自行支配;

(2)采取租让制与租赁制等方式,把外国资本与私人资本重新引入国有企业,并鼓励私人企业的发展恢复商品货币关系,允许自由贸易;(3)废止平均主义的实物分配制,实行以工人技术熟练程度和生产效率为标准的劳动报酬级差制。

意义:

新经济政策的实行,重新建立了工业与农业之间正常的经济联系,巩固了工人阶级同农民的联盟,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

受到广大人民,特别是农民的欢迎,使1921年的危机迅速得到克服。

国民经济到1925年基本恢复到战前水平,并顺利向前发展。

新经济政策是列宁根据苏俄具体情况制定的,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

新经济政策为在苏联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从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创造了有利条件。

新经济政策的一些原则和经验是具有普遍意义的。

苏联社会主义工业化的成就以及存在的问题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1)形成了比较齐全的工业体系,基本上实现了以重工业为中心的国家工业化,增强了综合国力;

(2)到1937年,苏联工业总产值跃居欧洲第一位、世界第二位;全国基本上完成农业集体化。

存在的问题1..国民经济结构严重畸形,农业和轻工业的发展比较缓慢。

由于片面的优先发展重工业,护忽视轻工业和农业的发展,迫使不得不从国外进口粮食,同时国内日用品供应长期紧张,给人们生活带来许多不便。

2苏联的经济发展速度虽然很快,但整体的经济效益较差,能源消耗和物质消耗高,同西方国家相比处于劣势。

肃反扩大化的原因及经验教训

1.斯大林对当时苏联形式的错误估计,产生错误的阶级斗争理论。

1937年联共布中央全会报告中提到“苏联存在资本主义,阶级斗争十分严重、社会主义越发展,阶级斗争越尖锐”。

这实际成为肃反扩大化的理论。

2.混淆两类不同的矛盾,把党内矛盾视为敌我矛盾来处理。

对持有不同意见的党内分子也当做敌对力量。

与此同时,斯大林在党内树立了个人崇拜,特别是在打败布哈林之后,更是助长了斯大林的个人独裁。

3.和斯大林个人性格有关:

粗暴、多疑、专断、脱离实际等性格被少数不良分子利用,对肃反运动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

2.肃反运动的严重后果:

 其一,这场政治运动给苏联社会造成了严重创伤,各个领域的社会精华均受到摧残,人们在生命安全和行动自由得不到法律保护的环境中精神受到极大压抑,党和军队遭受巨大损失     其二,这场运动最终确立了高度中央集权体制的极端形式——斯大林个人专制。

      助长了斯大林的专横和个人迷信。

        第三,大规模的恐怖镇压给经济发展造成严重的障碍。

国防和军事遭受巨大损失。

4.破坏党内正常的民主生活,持不同意见的人无法自由发展。

5.给社会主义打上集权专政的烙印。

3.柯立芝繁荣的原因及其主要表现

一、美国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大发横财,扩张了经济实力,为“柯立芝繁荣”提供了物质基础。

二、技术革命是“柯立芝繁荣”最基本、最重要的原因。

更新生产设备、扩大生产规模以及采用新技术与此同时,美国还大力推行“工业生产合理化运动”大大提高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

美国大企业都建立了自己的科研机构,推动了新技术在工业生产中的应用,促进了经济的迅速发展。

三、广阔的国内外市场刺激了经济的发展。

一战后,美国以经济势力渗透取代了英国在加拿大的优势地位;在拉丁美洲,美国以“金元”外交、“大棒”政策并以“美洲是美洲人的美洲”的掩盖口号,排挤欧洲国家的资本,使得加拿大和拉丁美洲成为美国垄断资本的主要投资场所。

美国在夺取新的海外市场的同时,也注重扩大国内市场。

扩大广告宣传和赊购的办法来刺激汽车、住房及大件日用生活必需品的消费。

表现:

1.建筑业的迅猛发展是当时经济繁荣的首要标志。

2.新型工业的发展成为进一步推动经济发展的强大刺激,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汽车业的兴起。

3.电力工业的崛起也是柯立芝繁荣的征象之一,它给美国工业的飞跃提供了巨大动力。

简述1929-1933年世界经济危机的原因及特点

1、爆发的原因:

⑴根本原因:

生产社会化和生产资料私人占有制矛盾

具体原因:

供需的矛盾

①贫富分化严重限制社会实际消费能力的增长,生产和市场的供需矛盾日益突出。

②分期付款和银行信贷刺激了市场虚假繁荣,资本家又盲目扩大生产加大供需矛盾。

③股票投机活动掩盖供需矛盾,增加金融市场不稳定性

特点:

1.时间特别长,直至二战时期大多数国家都还没有恢复经济。

2.范围特别广,以往只发生在大多数发达国家,这次连不发达国家还有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也波及;另外,危机波及到所有的部门;3.破坏性特别大。

失业人数很多、生产下降幅度惊人、金融体系完全崩溃。

4.危机发展的不平衡性。

对美、德的打击最重;对日本地影响最小;法国持续的时间最长,长达六年。

比较德意法西斯的异同

同:

⑴历史原因相同:

①都缺乏民主传统,受到本国军事、封建主义历史传统的影响;

②都受到凡-华体系的压制,极度不满,极力想打破。

⑵建立时机相同:

都是利用了经济危机这一有利时机

⑶法西斯专政的本质相同:

都得到了本国统治阶级的支持,都代表垄断资产阶级利益,是资产阶级专政的极端形式(公开恐怖独裁,对内独裁,对外侵略扩张)

异:

⑴建立的过程不同:

①德国是先建立法西斯专政再发动战争;②而日本是先发动侵略战争,后逐步建立起法西斯专政

⑵核心力量不同:

①德国以纳粹党为核心,以希特勒为领袖;②日本以军部为核心,军部是日本法西斯化的决策者和推动者。

⑶建立的方式不同:

①德国法西斯专政是通过建立法西斯政党,经过宣传、竞选,以合法方式在国会选举中获取胜利后建立起来的;②日本没有一个法西斯运动核心的法西斯政党,它是通过军部这一特殊机构在天皇的支持下以暴力方式建立法西斯专政。

评价凯末尔革命及凯末尔主义

进程:

阶段一:

反帝救国的运动,签订洛桑条约,夺回了大部分的领土,废除帝国主义签订的条约,土耳其资产阶级共和国建立。

阶段二:

1923--1939,建国复兴,进行一系列的资产阶级性质的资产阶级民主改革。

实质:

是土耳其资产阶级领导的以反对帝国主义侵略瓜分、捍卫民族独立主权和建立民族国家为目的的资产阶级革命运动。

凯末尔革命的胜利,结束了奥斯曼帝国六百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和神权统治,建立了土耳其历史上从未有过的民主共和国。

1908~1909年青年土耳其革命后,建立君主立宪制。

凯末尔革命后,把君主立宪制变为共和政体,废黜了封建社会的总头目素丹及他代表的封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