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答案资料.docx

上传人:b****0 文档编号:9181186 上传时间:2023-05-17 格式:DOCX 页数:25 大小:37.3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答案资料.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5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答案资料.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5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答案资料.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5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答案资料.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5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答案资料.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5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答案资料.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5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答案资料.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5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答案资料.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5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答案资料.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5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答案资料.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5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答案资料.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5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答案资料.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5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答案资料.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5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答案资料.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5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答案资料.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5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答案资料.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5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答案资料.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5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答案资料.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5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答案资料.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5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答案资料.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5页
亲,该文档总共25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答案资料.docx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答案资料.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答案资料.docx(2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答案资料.docx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答案资料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基本知识内容复习(2013年修订版)

一、绪论

1、什么是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内涵)?

什么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什么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基本观点、基本方法?

什么是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

(2-3页)

(1)①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内涵:

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思想的科学体系,是由一系列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构成的科学体系,其中,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不可分割的三个重要组成部分。

②狭义的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恩格斯创造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

③广义的马克思主义:

既包括马克思、恩格斯创造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基本方法,也包括经列宁等对其继承和发展,推到新的阶段,并由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等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将其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的马克思主义。

(2)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最基本、最核心的内容,是对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的集中概括。

它体现马克思主义的根本性质和整体特征,体现马克思主义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

(3)①基本立场:

是马克思主义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根本立足点和出发点(始终站在人民大众的立场上,一切为了人民,一切相信人民,一切依靠人民,全心全意为人民谋利益)

②基本观点:

是关于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规律的科学认识,是对人类思想成果和社会实践经验的科学总结。

③基本方法:

是建立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世界观、方法论基础上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

(4)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

既包括马克思、恩格斯创造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基本方法,也包括经列宁等对其继承和发展,推到新的阶段,并由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等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将其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的马克思主义。

2、马克思主义产生的经济、社会历史条件是什么(马克思主义是时代的产物)?

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来源是什么?

(4-8页)

(1)马克思主义产生的经济、社会历史条件:

①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为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提供了经济、社会历史条件;②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日趋激化,对科学理论的指导提出了强烈的要求

(2)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来源:

马克思主义的创立和发展需要站在巨人的肩膀上。

马克思主义是吸收了几千年来人类思想和文化发展中的德一切优秀成果,尤其是在批判的继承,吸收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英国的空想社会主义合理成分的基础上,在深刻分析资本主义社会发展趋势和总结工人阶级斗争实践基础上创立和发展起来的。

①德国古典哲学——马克思主义哲学(黑格尔:

辩证法费尔巴哈:

唯物主义)

②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③19世纪三大空想社会主义学说——科学社会主义

3、马克思主义的鲜明是什么?

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政治立场、理论品质和最崇高的社会理想是什么?

(14-19页)

(1)马克思主义强大生命力的根源:

以实践为基础的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

(2)①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唯物辩证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②马克思主义的政治立场:

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一切理论和奋斗都应致力于实现以劳动人民主主体的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③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质:

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

④马克思主义的最崇高的社会理想:

实现物质极大丰富、人民精神境界极大提高、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社会

4、大学生学习马克思主义的根本原则是什么(21)

①学习理论、武装头脑,要努力在掌握理论的科学体系上下功夫,在掌握基本原理及其精神实质上下功夫,在掌握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并用以指导实践上下功夫。

②坚持和弘扬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是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根本方法

③用科学的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

第一章

1、什么是世界观、方法论和哲学?

(28)哲学基本问题及其内容是什么?

(29)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标准是什么?

(29)什么是辩证法和形而上学?

(30)

(1)①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的总体看法和根本观点;

②方法论是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所遵循的根本方法的学说和理论体系;

③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又是方法论。

(2)哲学基本问题及其内容:

①物质和精神何者是第一性,何者是第二性问题

(物质和意识,精神和自然界,究竟谁是世界的本源);

②思维能否认识或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

(我们关于我们周围世界的思想对这个世界本身发的关系是怎样的?

我们的思维能不能认识现实世界?

我们能不能在我们关于现实世界的表象和概念中正确地反映现实)

(3)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标准:

①对物质和精神何者是第一性,何者是第二性问题的回答,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标准;②对思维能否认识或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的回答,是划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标准

(4)①辩证法是用联系的、发展的观点看世界,认为发展的根本原因在于事物的内部矛盾。

②形而上学主张用孤立的、静止的观点看问题,否认事物内部矛盾的存在和作用

2、什么是物质和意识?

(31)怎样认识和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物质观的理论意义?

(32)

(1)①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②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人脑的技能和属性,是物质世界的主观映像。

(2)第一、坚持了物质的客观实在性原则,坚持了唯物主义一元论,与唯心主义一元论和二元论划清了界限。

第二、坚持了能动的反映论和可知论,有力地批判了不可知论。

第三、体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

第四、体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与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统一,为彻底的威武主义奠定了理论基础。

3、为什么说世界统一于物质?

(34)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有什么方法论意义?

(34)

(1)因为包括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在内的整个世界,起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

(2)物质是世界的本源,社会活动也是物质运动的一种特殊形式。

人们的实践活动依赖于客观世界,客观世界的规律性制约着人的实践活动。

我们通过实践改造世界,就是认识和利用客观规律,通过一定的物质手段作用于客观世界。

人们要取得实践是成功和胜利,就必须正确地认识客观实际是发展规律,按照客观规律办事。

4、实践的概念、特点和基本形式是什么?

(35-36)

①实践的概念:

实践是人类能动地改造世界的客观物质性活动。

②特点:

物质性、自觉能动性、社会历史性

③基本形式:

物质生产劳动实践、社会政治实践、科学文化实践

5、为什么说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社会生活实践性的表现)?

(39)

①实践是社会关系形成的基础;

②实践形成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

③实践构成了时候发展的动力

6、规律及其特点是什么?

(40)什么是意识能动作用(意识能动性)?

意识能动作用的表现有哪些?

(41)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的辩证关系是什么?

(42)

(1)规律:

就是揭示事物运动发展中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

规律的特点:

①规律是事物本质的联系;②规律是事物必然的联系;③规律是事物稳定的联系;④规律是客观的

(2)意识能动作用:

是人的意识所特有的积极反应世界与改造世界的能力和活动

(3)意识能动作用的表现:

意识是能动的,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

意识具有创造性

意识具有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的作用

意识具有指导、控制人的行为和生理活动的作用。

(4)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的辩证关系:

尊重客观规律

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基础上,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7、联系的概念、特点(普遍联系原理)是什么?

这一原理有什么方法论意义?

(44-45)什么是发展、新事物和旧事物?

新事物为什么必然战胜旧事物?

(46)

(1)

概念:

指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和事物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是关系。

特点:

客观性、普遍性、多样性

(2)普遍联系原理的方法论意义:

马克思主义关于事物普遍联系的原理,要求人们善于分析事物的具体联系,确立整体性、开放性观念,从动态中考察事物的普遍联系。

(3)

发展:

发展是前进的上升的运动,实质是新事物产生和旧事物灭亡;

新事物:

指合乎历史前进方向、具有远大前途的东西;

旧事物:

丧失历史必然性、日趋灭亡的东西

(4)①新事物适应变化了的环境和条件们就是无不适应环境和客观条件的变化;

②新事物既否定了旧事物中消极腐朽的东西,有保留了旧事物中合理的、仍然适应新的条件的因素,并添加了旧事物所不能容纳的新内容

8为什么说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

(47)什么是矛盾统一性和斗争性?

二者的关系是什么?

矛盾统一性和斗争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各是什么?

(48)

(1)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和永恒发展的内在动力,从根本上回答了事物为什么会发展的问题;对立统一规律是贯穿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以及唯物辩证法基本范畴的中心线索,也是理解这些规律和范畴的“钥匙”;;对立统一规律提供了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矛盾分析法。

(2)①矛盾的统一性是指矛盾着的对立面之间相互依存、相互贯通的性质和趋势。

②矛盾的斗争性指矛盾着的对立面之间相互排斥、相互分离的性质和趋势。

(3)矛盾统一性和斗争性的关系:

二者是相互连结、相辅相成的,没有斗争性就没有统一性,斗争性寓于统一性中,没有统一性就没有斗争性。

在事物的矛盾中,矛盾的斗争性是无条件的绝对的,矛盾的统一性是有条件的相对的。

(4)

统一性作用:

第一、统一性是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前提,在矛盾双方中一方的发展以另一方的发展为条件。

第二、统一性是矛盾双方性呼吸去有利于自身的因素,在相互作用中各自得到发展。

第三、统一性规定着事物转化的可能和发展的趋势。

斗争性作用:

第一、矛盾双方的斗争促进矛盾双方力量的变化,竞长争高,此消彼长,造成双方力量发展的不平衡,为对立面的转化、事物的质变创造条件。

第二、矛盾双方的斗争,是一种矛盾统一体向另一种矛盾统一体过渡的决定力量。

9、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的辩证关系原理是什么?

(50)

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是辩证统一的关系:

矛盾的普遍性即面矛盾的共性,矛盾的特殊性即矛盾的个性。

矛盾的共性是无条件的、绝对的,矛盾的个性是有条件的、相对的。

任何现实存在的事物都是个性和共性的有机统一,没有离开个性的共性,也没离开共性的个性

10、什么是质、量、度、量变和质变?

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是什么?

(51)

(1)

质:

指一事物区别于其他事物的内在规定性;

量:

指事物的规模、程度、速度等可以用数量关系表示的规定性;

度:

指保持事物质的稳定性的数量界限;

量变:

是事物数量是增减和次序的变动,是保持事物的质的相对稳定性的不显著变化,体现了事物渐进过程的连续性;

质变:

是事物的根本变化,是事物由一种质态向另一种质态是飞跃,体现了事物渐进过程和连续性的中断。

(2)①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②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③质变和量变是相互渗透的

11、什么是肯定因素、否定因素?

辩证否定观的基本内容是什么?

什么是否定之否定规律?

(51-52)

(1)肯定因素:

维持现成事物存在的因素;否定因素:

促成现成事物灭亡的因素

(2)①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是事物内部矛盾运动的结果;②否定是事物发展的环节;③否定的新旧事物联系的环节;④辩证法的的实质是“扬弃”,即新事物对旧事物既批判又继承,既克服其消极因素又保留其积极因素

(3)否定之否定规律:

事物的辩证发展过程进过第一次否定,使矛盾得到初步解决。

而处于否定阶段的食物仍然具有片面性,还要经过再次发动,实现对立面的统一,使矛盾得到解决,事物的辩证发展过程就是经过两次的否定、三个阶段,形成一个周期。

12、必然性和偶然性、本质和现象的辩证关系是什么?

(53-54)矛盾分析法主要包含哪些内容?

(56-57)辩证思维方法主要有哪些?

什么是归纳和演绎、分析和综合?

(57-58)

(1)①必然性:

事物发展中确定不移的趋势,是由事物的根本矛盾决定的,体现事物发展的本质联系和发展前途;偶然性:

事物发展中不确定的趋势,是由事物的非根本矛盾和外部条件引起的,对事物的发展起加速或延缓作用;

相互关系:

两者相互联系而存在,必然性寓于偶然性中,偶然性背后隐藏着必然性,偶然性为必然性开辟道路。

②现象:

是事物的外部联系和表面特征;本质:

是事物的内部联系和根本性质。

辩证关系:

任何现象都是本质的表现,人们正是通过对事物现象的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认识过程,才揭示出事物的本质,并不断深化对事物的本质认识。

(2)矛盾分析法主要包含:

分析矛盾特殊性的方法;“两点论”和“重点论”相结合的方法;抓关键、看主流的方法;在对立中把握同一和在同一中把握对立的方法,批判和继承相统一的方法。

(3)辩证思维方法:

归纳与演绎、分析与综合、抽象与具体、逻辑与历史相统一

(4)

归纳和演绎:

归纳是从个别事实中概括出一般性结论,是一种由个别性前提过渡到一般性结论的推理形式。

演绎是从一般原理走向个别结论的思维方法,是由一般性原则推导个别结论的推理形式。

分析和综合:

分析就是在思维中把认识对象分解为各个部分、方面、要素,以便分别加以研究的思维方法。

综合是在把整体分解为各个因素的基础上,再组合成一个整体的思维活动

 

第二章

1、主体、客体及其根本关系是什么?

(64)为什么说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对认识决定作用的表现)?

(65-66)

(1)①主体是指具有思维能力、从事社会实践和认识活动的人;客体是指实践和活动所指向的对象;②主体和客体的关系,从根本上说是认识关系和实践关系。

(既是认识和被认识的关系,也是改造和被改造的关系)

(2)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第一、实践产生了认识的需要;第二,实践为认识提供了可能;第三、实践使认识得以产生和发展;第四、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2、什么是认识的辩证发展过程(认识的总过程、认识运动的总规律)?

(69)什么是认识过程的两次飞跃?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概念和辩证联系是什么?

(69-70)

(1)认识的辩证发展过程:

从实践到认识(第一次飞跃)

从认识到实践(第二次飞跃)

认识运动的不断反复和无限发展

(2)认识过程的两次飞跃:

第一次飞跃:

从实践到认识;第二次飞跃:

从认识到实践

(3)

感性认识:

是人们在实践基础上,由感觉器官直接感受到的关于事物的现象、事物的外部联系、事物的各个方面的认识,包括感觉、知觉和表象三种形式。

它是认识的初级阶级。

理性认识:

是人们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通过头脑的思维活动得到的关于事物本质和规律的认识,是认识的高级阶段。

辩证联系:

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理性认识必须以感性认识为基础;

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和深化到理性认识。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二者之间相互渗透,相互包含,二者的区分是相对的

3、什么是真理的客观性(客观真理)、真理的一元性?

(73-74)什么是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

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的辨证关系原理的内容是什么?

(74-76)把握这一原理有什么意义?

(76)

(1)

真理的客观性:

真理的内容是客观的、真理的检验标准也是客观的

真理的一元性:

指对于特定的认识客体来说,真理只有一个,它不因认识的差别和变化而改变

(2)绝对真理,即真理的绝对性,是指真理的客观性和无限性;

相对真理,即真理的相对性,是指真理的具体性和条件性

(3)

任何真理都既是绝对的又是相对的,是绝对和相对的统一;

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二者之间相互渗透、相互包含;

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二者之间相互转化

(4)意义:

 

4、真理和谬误的对立统一关系是什么?

(77)

①真理与谬误是对立的;

②真理与谬误是相互联系的;

③真理的发展也是通过与谬误的斗争来实现的;

④真理与谬误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5、为什么说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78)什么是实践标准的确定性和不确定性?

(80)

(1)①从真理的本性看,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规律的正确反映,它的本性在于主观和客观相符合。

②从实践爱你的特点看,实践是人们改造世界的客观的物质性活动,具有直接现实性的特点。

(2)①确定性:

即绝对性,是指实践作为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的唯一性。

②不确定性:

即相对性,是指实践对认识真理性的检验的条件性。

第三章

1、历史观的基本问题是什么?

唯心史观的根本缺陷是什么?

(95)

(1)基本问题:

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

(2)缺陷:

它至多考察了人们活动的思想动机,而没有进一步考究思想动机背后的物质动因和经济根源,因而从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的前提出发,把社会历史看成是精神发展史,根本否认社会历史的客观规律,根本否认人民群众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决定作用。

2、什么是社会存在?

为什么生产方式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

(95)社会意识的概念及其构成是什么?

(96)

(1)社会存在:

也称社会物质生活条件,是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主要是指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及生产方式,也包括地理环境和人口因素。

(2)①首先,物质生产活动及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是人类其他一切活动的首要前提;

②其次,物质生产活动及生产方式决定着社会的结构、性质、面貌,制约着人们的经济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等全部社会生活;

③最后,物质生产活动及生产方式的变化发展决定整个社会历史的变化发展,决定社会形态从低级向高级的更替和发展。

(3)①社会意识:

是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是社会存在的反映。

②构成:

政治法律思想、道德、艺术、宗教、哲学

3、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是什么?

(98)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原理是什么?

(99)这一原理对加强自身思想道德修养有什么指导意义?

(自己理解和发挥)

(1)辩证关系: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并范反作用于社会存在。

(2)

4、生产力的概念、特点、结构(构成)是什么?

(101-102)生产关系的概念、结构、基础是什么?

(102)

(1)①概念:

生产力是人类在生产实践中形成的改造和影响自然以使其适合社会需要的物质力量。

②特点:

1﹥客观现实性;2﹥社会历史性

③构成:

1﹥劳动资料;2﹥劳动对象;3﹥劳动者

(2)①概念:

生产关系是人们在物质生产过程中形成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经济关系。

②结构:

③基础:

生产资料的所有制

5、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状况的规律是什么?

(103-104)这一规律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是什么?

(104-105)

(1)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相互作用是一个过程,表现在二者的矛盾运动。

这种矛盾运动中的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就是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

(2)①首先,这一原理在人类思想史上彻底否定了以“道德说教”作为评判历史功过是非的思想体系,第一次科学的确立了生产力发展是“社会进步的最高标准”;②其次,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矛盾运动规律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制定路线、方针和政策的重要依据。

6、什么是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

(106)政体和国体及其相互关系是什么?

(108)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应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是什么?

这一规律有什么现实意义?

(109)什么是社会形态及社会形态更替的统一性和多样性?

(110)

(1)①经济基础:

是指由社会一定发展阶段的生产力所决定的生产关系的总和。

②上层建筑:

是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上的意识形态以及相应的制度、组织和设施。

(2)①政体:

是指统治阶级实现其阶级统治的具体组织形式,也就是政权构成形式。

②国体:

是指社会各阶级在国家中的地位。

③关系:

国体决定政体,政体服从国体。

(3)①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相互作用的矛盾运动规律,就是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

②意义:

在当代中国,必须正确把握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矛盾运动过程中的利益关系,并在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完善社会主义经济基础,以促进生产力发展的同时,加快上层建筑领域的改革。

在社会主义条件下,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的保护,从根本上说就是为了保障最广大的人民群众的物质利益。

所以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积极稳妥的推进上层建筑领域的改革和发展。

(4)①社会形态是关于社会运动的具体形式、发展阶段和不同质态的范畴,是同生产力发展一定阶段相适应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统一体。

②1〉统一性:

五种社会形态;2〉多样性:

不同国家和民族不同。

7、什么是社会基本矛盾?

(114)为什么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114-116)

(1)①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②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

(2)①首先,生产力是社会基本矛盾运动中最基本的动力因素;

②其次,社会基础矛盾特别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是“一切历史冲突的根源”,决定着社会中其他矛盾的存在和发展;

③最后,社会基本矛盾具有不同的表现形式和解决方法,并从根本上影响和促进社会形态的变化和发展。

8、什么是阶级(117)?

什么是阶级分析方法?

(119)社会革命的实质、根源是什么?

(120)社会革命与社会改革有什么不同?

(122)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及其表现是什么?

(125)什么是科学技术的两重性?

(126)

(1)①阶级是在生产关系中处于不同的地位的人群的集团,其中一个集团由于占有生产资料因而占有另一个集团的劳动。

②阶级分析法:

运用马克思主义的阶级和阶级斗争观点去观察和认识阶级社会的社会历史现象。

(2)①实质:

革命阶级推翻反动阶级的统治,用新的社会制度代替旧的社会制度,解放生产力,推动社会发展。

②根源;社会基本矛盾的尖锐化。

(3)①社会革命适用于解决现存的社会基本制度问题,把生产力从已不能容纳它的旧的生产关系中解放出来;②社会改革适用于解决旧的社会体制存在的问题,在不改变社会基本制度的前提下,对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的某些方面和环节进行变革,从而促进是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进步。

(4)①作用:

科学技术是推动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强大杠杆。

②表现:

1〉首先,对生产方式产生了深刻影响;

2〉其次,对生活方式产生了巨大影响;

3〉最后,促进了思维方式的变革。

(5)双刃剑,既可能通过促进经济和社会发展以造福于人类,同时也可能在一定条件下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带来消极后果。

9、人的现实本质及其内涵是什么(马克思主义哲学对人的本质的科学规定?

)?

(129)

①人的现实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②人不仅与动物有本质的区别,人与人之间也有本质的区别;

③人的本质属性是社会属性,而不是自然属性;人的本质属性表现在各种社会关系中;

④人的本质是变化、发展的,而不是永恒不变的。

10两种历史观在历史创造者问题上的对立是什么?

(128)什么是人民群众?

(131)为什么说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131-132)什么是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

(133)什么是个人和历史人物?

(134)什么是评价历史人物的历史分析方法和阶级分析方法?

(136)

(1)①唯心史观:

少数英雄人物创造历史;

②唯物史观:

广大人民群众创造历史。

(2)人民群众是一个历史范畴,从质上说是指一切对社会历史发展起推动作用的人们,从量上说是指社会人口中的绝大多数。

在不同历史时期有不同的内容,包含着不同的阶级、阶层和集团。

(3)①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

②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

③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4)①群众观点:

人民群众至上的观点。

②群众路线:

在群众观点的指导下形成,是群众观点在实际工作中的贯彻运用。

(5)①个人:

是指社会群体中单个的成员,是社会的一个“分子”;

②历史人物:

是一定历史事件的主要倡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电脑基础知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