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生态保护与建设规划.docx

上传人:b****0 文档编号:9181311 上传时间:2023-05-17 格式:DOCX 页数:35 大小:44.1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全国生态保护与建设规划.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5页
全国生态保护与建设规划.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5页
全国生态保护与建设规划.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5页
全国生态保护与建设规划.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5页
全国生态保护与建设规划.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5页
全国生态保护与建设规划.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5页
全国生态保护与建设规划.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5页
全国生态保护与建设规划.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5页
全国生态保护与建设规划.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5页
全国生态保护与建设规划.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5页
全国生态保护与建设规划.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5页
全国生态保护与建设规划.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5页
全国生态保护与建设规划.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5页
全国生态保护与建设规划.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5页
全国生态保护与建设规划.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5页
全国生态保护与建设规划.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5页
全国生态保护与建设规划.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5页
全国生态保护与建设规划.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5页
全国生态保护与建设规划.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5页
全国生态保护与建设规划.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5页
亲,该文档总共35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全国生态保护与建设规划.docx

《全国生态保护与建设规划.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全国生态保护与建设规划.docx(3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全国生态保护与建设规划.docx

全国生态保护与建设规划

附件

 

全国生态保护与建设规划

(2013~2020年)

 

二○一三年十月

前言

我国疆域辽阔、海陆兼备,地貌类型和海域特征多样,形成了复杂的自然生态系统,孕育了丰富的生物多样性。

当前,我国正处在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加快发展时期,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对自然生态系统形成了巨大压力,人口、经济、资源环境协调发展面临严峻挑战。

加强生态保护与建设,提高生态承载力,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建设生态文明,实现科学发展的重要内容;是促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根本要求。

2011—2020年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也是资源环境约束加剧的矛盾凸显期。

为确保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根据我国生态保护与建设面临的新形势和党中央、国务院对生态保护与建设提出的新要求,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国家发展改革委会同有关部门组织编制了《全国生态保护与建设规划(2013~2020年)》(以下简称《规划》),作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全国生态保护与建设的行动纲领。

建设生态文明涉及生态建设、资源节约、环境保护等多方面内容。

在规划体系上,“十二五”期间国家级专项规划整体预案明确将生态建设、资源节约、环境保护等规划分开编制,相互衔接,以提高规划的指导性和针对性,在实施过程中也便于操作。

为此,《规划》内容界定为“以自然生态资源为对象开展的保护与建设”。

《规划》是在国务院1998年印发的《全国生态环境建设规划》和2000年印发的《全国生态环境保护纲要》基础上编制的,具有以下几个新的特点:

一是更加注重生态保护,将规划名称确定为《全国生态保护与建设规划》;二是增加了海洋区,《规划》范围扩展为全国陆域、内水、领海及管辖海域;三是调整了区划布局,将与其他区域存在重叠的草原区分别纳入其他区域中,将平原区单独列出;四是确定国家层面的建设重点为青藏高原生态屏障、黄土高原-川滇生态屏障、北方防沙带、东北森林带、南方丘陵山地带、近岸近海生态区等集中连片区域和其它点块状分布的重要生态区域,构建“两屏三带一区多点”为骨架的国家生态安全屏障;五是细化了建设内容,提出了森林、草原、荒漠、湿地与河湖、农田、城市、海洋七大生态系统和防治水土流失、推进重点地区综合治理、保护生物多样性、保护地下水资源、强化气象保障等十二项建设任务。

《规划》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和《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等进行了衔接。

《规划》是行业和地方编制相关专项规划的重要依据。

目录

第一章全国生态保护与建设形势1

一、主要成效1

二、面临形势3

第二章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主要目标8

一、指导思想8

二、基本原则8

三、规划目标9

第三章总体布局12

一、生态保护与建设区域布局12

二、生态保护与建设重点19

第四章生态保护与建设主要任务24

一、保护和培育森林生态系统24

二、保护和治理草原生态系统25

三、保护和修复荒漠生态系统26

四、保护和恢复湿地与河湖生态系统27

五、保护和改良农田生态系统28

六、建设和改善城市生态系统30

七、保护和整治海洋生态系统30

八、防治水土流失32

九、推进重点地区综合治理33

十、保护生物多样性34

十一、保护地下水资源36

十二、强化生态建设的气象保障37

第五章政策与保障措施39

一、加强组织领导,落实规划责任39

二、加大政策扶持,拓宽资金渠道39

三、深化体制改革,增强动力活力39

四、依靠科技进步,提高治理成效40

五、健全法制体系,完善监督管理40

六、加强宣传发动,引导社会参与41

七、强化生态监测,保障规划实施41

附图

1.全国森林资源分布图

2.全国草原类型分布图

3.全国沙化土地分布图

4.全国荒漠化土地分布图

5.全国水土流失分布图

6.全国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分布示意图

7.全国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分布示意图

8.中国海岸带及海洋重要生态分区示意图

9.全国年降水量年代际变化图

10.全国年平均气温年代际变化图

11.全国生态保护与建设规划分区示意图

 

第一章全国生态保护与建设形势

一、主要成效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生态保护与建设工作。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了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明确了科学发展观的战略思想;党的十七大将生态文明建设确定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要求;党的十八大进一步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布局,放在突出地位。

紧紧围绕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生态保护与建设的战略部署,各级政府和广大干部群众为改善我国生态环境作出了巨大努力。

一是各级政府把生态保护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在政策、机制、资金、技术、宣传等方面对生态保护与建设给予了大力支持;二是国家实施了天然林资源保护、退耕还林、退牧还草、水土保持、“三北”防护林、京津风沙源和石漠化综合治理等一系列生态保护与建设工程,形成了生态保护与建设的新格局;三是充分发挥生态系统的自我修复功能,加强了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等典型生态系统、重点野生动植物资源、重要水源涵养区等保护;四是大力推广先进实用技术和治理模式,强化生态保护与建设人才培养和农民培训;五是实施了一系列促进农民增收的生态保护与建设措施,夯实了生态保护与建设的群众及社会基础;六是进一步推进集体林权制度、草原承包经营制度改革和水土保持机制创新,解放和发展了生产力;七是逐步完善了生态保护与建设的法制体系和执法体系,法制保障和执法能力不断加强;八是探索建立生态补偿机制,调动了各方参与生态保护建设的积极性。

我国生态保护与建设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取得了显著成效。

——森林生态系统保护与建设成效显著。

1998年以来,累计造林7117万公顷,森林覆盖率从16.55%提高到20.36%,森林面积从1.59亿公顷增加到1.95亿公顷,森林蓄积从113亿立方米增加到137亿立方米。

——草原生态系统保护与恢复取得显著进展。

1998年以来,累计治理“三化”草原1.1亿多公顷。

禁牧休牧轮牧草原面积达到1.08亿公顷。

治理区初步遏制了草原生态加速退化的趋势。

——荒漠生态系统生态整体恶化趋势初步遏制。

沙化土地治理力度进一步加大,沙化土地面积减少。

根据第四次全国荒漠化和沙化监测,沙化土地年均净减少1717平方公里。

——湿地与河湖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取得积极进展。

全国50.3%的自然湿地得到了较有效保护,重点湿地区域的保护管理能力加强。

在重要内陆河流域及重点生态脆弱区实施了水资源合理调配、人工增雨、水生资源养护等综合措施,促进了湿地与河湖生态恢复。

——农田生态系统保护与改良取得一定成效。

1998年以来,通过开展旱作农业示范基地(区)建设,有效提高了耕地蓄水抗旱和生产能力;通过治理中、低盐碱度农田,实施保护性耕作,有效控制了水土流失,农田土壤结构和肥力得到明显改善。

——城市生态质量有所改善。

全国各城市深入开展园林绿化建设,推广先进绿化技术;强化绿线管制,对绿化成果和城市湿地进行严格保护。

目前,城市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到38.6%,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达到11.18平方米。

——海洋生态系统保护与修复积极推进。

加强了局部海域典型海洋生态系统、珍稀濒危海洋生物、珍贵经济鱼类等重要海洋生物多样性保护。

红树林、珊瑚礁、海草床修复、整治进度进一步加快。

开展了海洋伏季休渔、海洋牧场建设和增殖放流等工作。

——水土流失综合防治工作成效明显。

在长江上中游、黄河中上游、珠江上游和东北黑土区等区域开展水土保持重点治理,1998年以来,累计治理水土流失面积60万平方公里,治理小流域4万多条,覆盖600多个水土流失严重县,年土壤侵蚀总量减少了8亿吨。

——生物多样性保护日益加强。

进一步加强了自然生态系统和珍稀动植物资源保护,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等各类保护区面积达到国土面积的17%;加快了野生动植物迁地保护和种质资源异地保存;强化了外来入侵物种预防控制。

二、面临形势

我国生态保护与建设面临的总体形势是,工程治理区呈现生态改善的良好势头,但在经济快速发展过程中逆转的潜在威胁依然存在;全国生态整体恶化态势趋缓,但尚未得到根本遏制,经济发展带来的生态保护压力依然较大。

生态领域存在的水土流失、土地沙化、草地退化、湿地萎缩、生物多样性降低、生态灾害频发、海洋自然岸线减少、全球气候变暖背景下各类气象灾害增多等问题,严重制约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同时,在推进我国生态保护与建设工作中,也存在一些问题。

一是区域之间、生态系统之间生态保护与建设进展不平衡;二是同我国生态保护与建设的实际需求相比,投入还有很大差距;三是生态保护与建设的科技支撑薄弱,科学性不强;四是生态脆弱区农民增收缓慢,贫困发生率高。

当前,生态问题仍然是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之一,生态产品仍然是我国短缺的重要产品之一,生态差距仍然是我国与发达国家重要的差距之一。

我国现阶段面临的主要生态问题:

——水土流失严重。

全国水土流失面积295万平方公里,年均土壤侵蚀量45亿吨,导致江河湖库淤积、崩岗和耕地损毁,每年淤积水库库容16.24亿立方米、损毁耕地6万多公顷。

长江上中游、黄河中上游、珠江上游和东北黑土区等地区水土流失十分严重。

——土地沙化和石漠化问题突出。

全国沙化土地面积173万平方公里,主要分布在“三北”地区;石漠化土地面积12万平方公里,主要分布在贵州、广西和云南。

严重的土地沙化和石漠化导致沙尘暴频发、耕地草地质量降低、人类生存空间缩小、贫困加剧。

——自然湿地萎缩、河湖生态功能退化。

湿地开垦、淤积、污染、缺水仍然严重,导致湿地面积缩减,生态功能降低或丧失。

部分河湖水污染严重,局部地区地下水超采,经济社会用水挤占生态用水,导致河流径流量减少,湖泊水面缩小,水生态破坏严重;北方主要河流年均挤占河道内生态用水约132亿立方米。

——森林资源人均水平低,质量不高。

我国人均森林面积只有世界平均水平的23%,乔木林每公顷蓄积量只有世界平均水平的78%;林分结构不合理,中幼龄林比例高;宜林地质量差,造林难度大;局部地区乱垦滥占林地问题严重,制约了森林生态系统调节气候、涵养水源、防风固沙、固碳增汇等生态功能的充分发挥。

——草地退化严重。

我国草原超载过牧仍然严重,可利用天然草原90%存在不同程度退化,中度以上明显退化的接近50%,生产力水平低,生态系统脆弱。

——农田质量下降。

农田开发过度,投入结构不合理,导致土壤结构破坏,养分不平衡,土层变薄,酸化、次生盐渍化加重。

东北地区耕地有机质含量大幅度下降,黑土腐殖质层厚度变薄;松嫩平原盐渍化土壤每年增加1%以上。

——城市人居生态环境压力巨大。

城市生态建设与城市人口增加、规模扩大不相适应,绿地总量不足。

部分城市盲目进行填河、填湖、开山等高强度开发建设,压缩了城市绿色生态空间;存在盲目引进外来草种、树种和花卉等问题。

——海洋生态形势严峻。

我国潮间带湿地面积丧失速度加快,红树林和珊瑚礁面积较上世纪50年代均减少70%以上,局部地区咸潮入侵、土壤盐渍化加重,典型海洋生态系统受损严重,生物资源衰退程度加剧,主要鱼类产卵场大幅萎缩。

我国自然岸线保有率仅37.6%,侵蚀海岸线占20%。

近岸局部海域污染严重。

——生物多样性面临严重威胁。

野生动植物种类受威胁比例达15%~20%,有233种脊椎动物处于濒危状态,104种野生植物物种极危或濒危。

生物物种遗传资源丧失和流失严重;488种外来入侵物种对自然生态系统构成严重威胁。

典型生态系统和关键物种栖息地尚未得到全面保护。

——地下水超采严重。

全国地下水供水量达1107亿立方米,是1972年的5.5倍。

北方一些地区地下水供水量已超过总供水量的70%以上。

全国年均超采地下水215亿立方米,超采地下水造成部分地区地下水资源枯竭、环境地质灾害频发、地下水污染加剧。

——生态灾害频发。

近些年,干旱、暴雨、雨雪冰冻、沙尘暴等极端天气事件多发,加之生态破坏,导致山洪、泥石流、滑坡等灾害增多。

海洋污染、富营养化严重,局部海域溢油呈加重趋势。

赤潮年均灾害面积超1.4万平方公里,绿潮(浒苔)最大影响面积约3万平方公里。

生态环境问题在国际政治、经济活动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往往成为世界可持续发展首脑会议、联合国气候变化峰会、亚太经合组织峰会等国际会议的重要议题。

我国是《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生物多样性公约》、《湿地公约》、《联合国防治荒漠化公约》、《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国际植物新品种保护公约》、《联合国海洋法公约》、《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等一系列国际公约的重要履约国。

生态保护与建设肩负着我国实现绿色发展、履行国际义务、维护国家形象的重任。

2011—2020年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也是资源环境约束加剧的矛盾凸显期。

当前,我国推进生态保护与建设的经济基础、制度保障和社会环境日益改善。

要抓住历史机遇,把生态保护与建设推向新的阶段,努力从源头上扭转生态环境恶化趋势,为人民创造良好生产生活环境,为全球生态安全作出贡献。

 

第二章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主要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新要求,顺应人民提高生态环境质量的新期待,牢固树立生态文明理念,统筹兼顾生态、生产和生活,着力发挥生态系统自我修复能力,促进生态系统良性循环;着力加强重点区域综合治理,努力构建生态安全屏障;着力推进先进适用科技成果转化,强化科技支撑;着力建立和完善生态补偿机制,巩固和发展生态成果;努力从源头上扭转生态环境恶化趋势,防范生态风险,增强生态承载力,提高生态服务价值,为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提供生态保障。

二、基本原则

(一)坚持统筹规划,综合治理

与全国主体功能区等相关规划相衔接,科学规划,陆海统筹,协调推进荒漠化、石漠化、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和各类生态系统保护与建设,扩大森林、湖泊、湿地面积,保护生物多样性和地下水资源。

将自然措施与人工措施相结合,生物措施与工程措施相结合,各种措施合理配置,发挥综合治理效益。

(二)坚持保护优先,科学防治

切实加大自然生态系统保护力度,充分发挥大自然的自我修复能力,加大力度减少经济社会活动对自然生态系统的扰动和破坏。

尊重自然规律和科学规律,加强自主创新和先进适用技术推广,强化科技服务保障,提高生态保护与建设的成效。

(三)坚持分区施策,突出重点

根据不同区域的自然生态条件,因地制宜,合理布局,有针对性地采取保护和建设措施。

以主体功能区规划确定的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为重点,率先取得突破。

(四)坚持以人为本,改善民生

正确处理保护与利用的关系,将生态建设与农牧业增产增效、农民增收、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相结合,不断提高农牧民生产生活水平。

将生态建设与城镇化、新农村建设、区域环境治理相结合,努力改善人居环境。

(五)坚持深化改革,完善机制

深入推进林权制度改革,依法明确草原权属,实行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探索建立海洋生态管理机制。

加大生态补偿工作力度,广泛动员、引导全社会共同参与生态保护与建设。

(六)坚持中央支持,地方负责

生态保护与建设具有公益性、基础性和长期性的特点,中央加大支持力度,实施有差别的扶持政策,建立长效机制;地方各级政府对生态保护与建设负总责,多层次、多渠道增加投入,加强管理。

三、规划目标

(一)总体目标

到2020年,全国生态环境得到改善,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生态服务功能增强,重点治理地区生态实现良性循环,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明显加强,防灾减灾、净化空气和应对气候变化能力明显提升,生物多样性下降趋势得到遏制,生态保护与建设和区域经济发展协调推进,基本构筑“两屏三带一区多点”的国家生态安全屏障骨架,努力建成生态环境良好国家。

(二)具体目标

到2020年,森林覆盖率、蓄积量继续实现双增长,森林生态功能显著提高;全面实现草畜平衡,草原生态步入良性循环;初步遏制自然湿地萎缩和河湖生态功能下降趋势,主要河湖生态水量得到基本保证;重点治理区域水土流失和土地沙化、石漠化得到有效防控;重点生态区农田基本实行保护性耕作;城市建成区绿化覆盖率稳定并有所提升,大气粉尘吸附和阻隔能力增强;有效保护重要海洋环境和海洋景观,大幅提升近岸受损海域修复率,局部海域生态恶化趋势得到遏制;生物多样性丧失的速度得到基本控制。

生态脆弱区贫困人口生产生活水平明显提高。

专栏1全国生态保护与建设的主要指标

主要指标

2010年

2015年

2020年

森林生态系统

森林覆盖率(%)

20.36

21.66

23以上

森林蓄积量(亿立方米)

137

143

150以上

林地保有量(万公顷)

30378

30900

31230

草原生态系统

“三化”草原治理率(%)

37

45.5

55.6

荒漠生态系统

可治理沙化土地治理率(%)

26

45

50以上

主要指标

2010年

2015年

2020年

湿地与河湖生态系统

自然湿地保护率(%)

50.3

55

60

重要河湖水功能区达标率(%)

46

60

80

农田生态系统

农田实施保护性耕作比例(%)

3.5

11

15以上

城市生态系统

城市建成区绿化覆盖率(%)

38.6

41.12

44.59

海洋生态系统

海洋重要渔业水域保护率(%)

20

40

50

全国自然岸线保有率(%)

37.6

36

35

近岸受损海域修复率(%)

5

10

防治水土流失

水土流失治理率(%)

8.5

16.9

年土壤流失量(亿吨)

45

40.5

37

保护生物多样性

陆域自然保护区占陆域面积比率(%)

14.9

15

15.2

海洋保护区占管辖海域面积比率(%)

1.12

3

5

国家重点保护物种和典型生态系统类型保护率(%)

85

90

95

 

第三章总体布局

一、生态保护与建设区域布局

依据全国自然地理特点,全面考虑国家和区域对生态服务功能的需求,在《全国生态环境建设规划(1998~2050年)》的基础上,参考农业、林业、水利、城市以及水功能、海洋功能等区划,将全国生态保护与建设划分为九个区域。

各个区域生态保护与建设要按照《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的要求,服务于主体功能区建设,推动构建科学合理的生态安全格局。

各个区域内的开发建设要以生态保护为前提,依法依规开展。

(一)黄河上中游地区

本区包括山西、内蒙古、河南、四川、陕西、甘肃、青海、宁夏的大部分或部分地区,总面积约71万平方公里。

区内以高原沟壑、丘陵沟壑、阶地、冲积平原等为主,黄土高原位于本区,是黄河泥沙的主要来源地。

气候属温带和暖温带,水资源缺乏,年均降水量300~600毫米;土壤有黑垆土、黄绵土、山地棕壤土、灰钙土等;植被有落叶阔叶林、森林草原、干草原和荒漠草原。

本区土地和光热资源丰富,但气候干旱,植被稀疏;坡耕地面积大,农业种植结构单一。

生态保护与建设重点是加强原生植被保护,增加林草植被,控制水土流失和沙化扩展,合理调配水资源。

在水土流失严重地区,加强陡坡耕地退耕还林、坡耕地改造和沟道治理,积极开展封山禁牧和育林育草,建设高标准旱作农田;在风沙严重区域建设乔灌草相结合的防风固沙林体系,开展围栏封育、草地改良,优化种植方式和制度,实施保护性耕作;加强黄河源区水源涵养和保护,优化配置黄河中游、渭河下游水资源,保证重要断面基本生态用水量。

(二)长江上中游地区

本区包括江西、河南、湖北、湖南、重庆、四川、贵州、云南、西藏、陕西、甘肃、青海的全部或部分地区,总面积约133万平方公里。

本区山地、高原、盆地交错分布,西部高山峡谷、河流纵横,东部低山平原、河湖水网密布,分布着云贵高原、四川盆地等。

大部分区域为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降雨集中,年平均降水500~1400毫米;多年平均河川径流总量达9234亿立方米,占全国河川径流量的34%;土壤以棕壤、红壤为主。

主要处于中亚热带和北亚热带两个植被区,植被为亚热带常绿阔叶林;高寒江源区为荒漠植被。

横断山地、武陵山地是我国乃至全球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地区之一。

本区森林、山地草场、生物物种和水资源极为丰富;坡耕地多,人均耕地少,岩溶地区石漠化严重。

生态保护与建设的重点是加强源头区和河流两岸防护林建设,提高林草植被质量,防控山洪地质灾害,强化生物多样性保护。

开展三峡库区、南水北调水源区、石漠化和山洪地质灾害易发区的陡坡耕地退耕还林,修建雨水积蓄设施,发展集雨农业;修复退化森林、湿地、草原生态系统;加强天然林、自然湿地、野生动植物保护和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建设;在水电资源丰富区实施小水电代燃料工程建设;实施流域水电梯级开发和重要水库闸坝生态水量联合调度,改善河湖连通性,修复长江重要经济鱼类和珍稀濒危水生生物洄游通道;控制外来入侵物种扩散和蔓延。

(三)三北风沙综合防治区

本区包括天津、河北、山西、内蒙古、辽宁、吉林、黑龙江、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的大部分或部分地区,总面积约266万平方公里。

本区属干旱、半干旱地区,沙化土地广布,有塔克拉玛干、古尔班通古特、巴丹吉林、腾格里、柴达木、库姆塔格、库布齐和乌兰布和等八大沙漠,以及浑善达克、毛乌素、科尔沁和呼伦贝尔四大沙地。

温带大陆性气候显著;年均降水量50~450毫米;年均水资源总量约占全国的15%,人均量仅为全国的1/3;土壤有暗棕壤、黑钙土、栗钙土、棕壤土、风沙土等多种类型;植被以草原、灌木、半灌木荒漠为主。

本区光热和土地资源丰富,水资源匮乏,植被稀疏,土地沙化、次生盐渍化严重,是我国生态环境最脆弱的地区。

生态保护与建设的重点是保护荒漠生态,恢复草原生态,合理调配水资源,增加林草植被。

开展荒漠植被和沙化土地封禁保护,加强退化林带修复,禁止滥开垦、滥放牧和滥樵采,构建乔灌草相结合的防护林体系;开展退牧还草,治理退化草原,恢复草原植被,发展雨水积蓄,建设高标准旱作农田;实施保护性耕作,增加地表秸秆覆盖,减少农田风蚀;对生态脆弱流域进行综合治理,水源区加强现有林保护和草地综合治理,实行流域上中下游水量统一调度,严格控制超采地下水,保证生态用水,遏制并逐步修复下游生态。

(四)南方山地丘陵区

本区包括浙江、安徽、福建、江西、湖北、湖南、广东、广西、海南、贵州、云南的全部或部分地区,总面积约128万平方公里。

本区地貌以丘陵为主,间有低山、盆地,南岭山地横贯东西。

属热带、亚热带季风气候;年均降水量1000~2500毫米,河网密集;土壤主要为红壤、砖红壤,以湘赣红壤盆地最为典型;植被以我国特有的亚热带山地常绿阔叶林为主,是重要的动植物种质基因库。

本区水热条件充足,雨热同季,生物多样性丰富,土壤侵蚀严重。

生态保护与建设的重点是加强退化森林、草地、湿地与河湖生态修复,加强水土保持,防治石漠化。

开展沿江、沿路、绕湖、绕城防护林体系建设,加强中幼龄林抚育和低质低效林改造;大力开展山地草场生态改良、石漠化和崩岗综合治理、坡耕地水土流失综合整治;加强自然保护区建设及珍稀濒危物种拯救保护,实施重要水生生物增殖放流。

(五)北方土石山区

本区包括北京、河北、山西、内蒙古、辽宁、河南的部分地区,总面积约31万平方公里。

主体由太行山脉、燕山山脉、吕梁山脉及山间盆地等构成,高差大,地形破碎,沟壑密度大。

属暖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年均降水量400~600毫米,降雨集中;土壤为褐土和棕壤,土层浅薄;植被为暖温带落叶阔叶林,以落叶栎类为主。

本区光热资源丰富,水热同期,坡耕地面积大,土壤侵蚀严重。

生态保护与建设的重点是加强森林保护和植被恢复,增强水土保持能力,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电脑基础知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