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音版三年级音乐下册6孤独的牧羊人优质教案1.docx

上传人:b****0 文档编号:9181449 上传时间:2023-05-17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25.9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音版三年级音乐下册6孤独的牧羊人优质教案1.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人音版三年级音乐下册6孤独的牧羊人优质教案1.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人音版三年级音乐下册6孤独的牧羊人优质教案1.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人音版三年级音乐下册6孤独的牧羊人优质教案1.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人音版三年级音乐下册6孤独的牧羊人优质教案1.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人音版三年级音乐下册6孤独的牧羊人优质教案1.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3页
人音版三年级音乐下册6孤独的牧羊人优质教案1.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3页
人音版三年级音乐下册6孤独的牧羊人优质教案1.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3页
人音版三年级音乐下册6孤独的牧羊人优质教案1.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3页
人音版三年级音乐下册6孤独的牧羊人优质教案1.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3页
人音版三年级音乐下册6孤独的牧羊人优质教案1.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3页
人音版三年级音乐下册6孤独的牧羊人优质教案1.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3页
人音版三年级音乐下册6孤独的牧羊人优质教案1.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3页
亲,该文档总共1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人音版三年级音乐下册6孤独的牧羊人优质教案1.docx

《人音版三年级音乐下册6孤独的牧羊人优质教案1.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音版三年级音乐下册6孤独的牧羊人优质教案1.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人音版三年级音乐下册6孤独的牧羊人优质教案1.docx

人音版三年级音乐下册6孤独的牧羊人优质教案1

人音版音乐第六册第五课

【教学目标】:

1、通过两首不同风格的外国歌曲的欣赏和学唱,让学生来感受不同音乐所带来的不同情绪反映。

一首是幽默风趣地,一首是愉快活泼地,并从音乐中获得感受和体验。

2、通过一系列的音乐实践活动,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提高他们的演唱表演和创造、合作能力。

【教学思路】:

本节课是听、唱、动、奏等环节有机结合的教学模式,教学中为了对学生在情感、知识、技能等方面综合加以培养。

在这节课中遵循有浅入深、由易到难、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并在教学中体现艺术性和思想性、创造性与实践性相结合的原则,融“教育性”、“知识性”、“创造性”、和“艺术性”于一体,集“学习”、“创造”、“表演”和“体验”于一炉,同时用多媒体课件等电教媒体辅助教学,优化教学结构,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教材分析】:

1、歌曲《孤独的牧羊人》是美国电影《音乐之声》的一个插曲。

《音乐之声》是一部美国好莱坞音乐剧,叙述了一个发生于1938年奥地利的真实故事(略)。

《孤独的牧羊人》是女教师和孩子们一起做木偶戏表演,歌曲为表演时所唱。

歌曲第一部分的节奏紧促欢快,旋律活泼跳跃,大跳音程频频出现,使歌曲显得十分轻松,充满活力。

第二部分的音调较平稳,节奏也稍作拉宽。

歌中的衬词“来咿懊都”可视为牧羊人所唱的歌曲,使歌曲更为诙谐、有趣。

演唱时常常提高嗓音,用假声突然翻高的方法,这是美国乡村音乐的旋律风格和演唱特点。

2、《剪羊毛》是一首澳大利亚流传甚广的民歌。

歌词以生动的语言、形象的比喻描绘了“剪羊毛”这一劳动的情景。

歌曲为大调式、二段体结构。

表达了人们对劳动的热爱和自豪的心情,坚信劳动能创造幸福的生活,点出了“热爱劳动”的主题思想。

【教学重点】:

让学生感受不同的音乐形象,并在音乐实践中获得真实地体验。

【教学难点】:

如何将音乐活动贯穿于音乐课堂中,使学生在音乐实践中掌握四分休止符和符点音符的演唱。

【教具准备】:

课件、小黑板、录音机、磁带、钢琴、

【探究过程】:

一、组织教学

1、听音乐《剪羊毛》进教室

2、师生问好

【设计意图】:

创设音乐教学情境,使学生更熟悉《剪羊毛》的旋律,为学唱歌曲时做好准备。

二、欣赏《孤独的牧羊人》

1、导入:

“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一首外国歌曲,请你听听歌曲的情绪是怎样地?

它有什么特点?

【设计意图】:

通过师生对话和教师声情并茂地演唱,创设一个和谐、平等而融洽的课堂学习环境,以此建立民主的师生关系。

2、初听歌曲一段,学生回答。

3、教师范唱。

4、学生唱唱其中最能反映牧羊人愉快心情的一句歌词“来咿懊都······”师介绍美国乡村音乐的演唱风格。

【设计意图】:

尊重学生的个性化音乐感受,进行随机的演唱训练,为歌曲教学中演唱难点的解决作好伏笔。

5、教师介绍歌曲演唱的背景,让学生欣赏影片片段《孤独的牧羊人》,在“来咿懊都······”的衬词处,拍手并轻轻地和着音乐哼唱。

(播放多媒体课件)

【设计意图】:

多媒体画面提供外部刺激的多样化,使学生获得更为清晰的音乐形象,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激活兴趣并使学生音乐审美能力也得到升华。

6、复听歌曲,和着音乐与教师一起表演。

(放录音伴奏)

【设计意图】:

创设一个欢快、活泼、宽松的课堂学习环境,和学生一起表演,拉近与学生的距离。

三、表演《剪羊毛》

(一)导入:

“同学们表演的牧羊人真是又活泼又滑稽,说到羊,你知道哪个国家被称为“骑在羊背上的国家”?

1、教师介绍澳大利亚风土人情,背景音乐为《剪羊毛》的伴奏。

(播放多媒体课件)

【设计意图】:

通过欣赏和介绍,直观地画面录像,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来感受,让学生了解一些人文知识,体现学科综合。

2、教师总结:

“澳大利亚的景色可真美,被誉为骑在羊背上的国家,可见羊儿之多,大草原呈现白色一片,甚至可以和白云比美,因为羊儿多,澳大利亚的男女老少们都会做一件事,那就是剪羊毛.(板书)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听一首澳大利亚的民歌《剪羊毛》,请你听听这首歌给你带来怎样的感觉?

(放录音磁带)学生:

“高兴地、愉快地……”

3、师:

“可有两只小羊在炎炎夏日,身上还披着厚厚地羊毛呢?

你愿意帮它剪一剪吗?

4、两只小羊分别代表两条旋律,请学生上台点击鼠标,教师琴上演奏,学生听琴律动,感受符点节奏的不同。

【设计意图】:

以学生为主体,抓住节奏训练这一音乐主动脉,加强学生对符点节奏的体验感受,运用体态律动教学法让学生通过身体的动作来表现音乐,在实践中加深对符点节奏的认识。

(二)学唱《剪羊毛》

1、聆听歌曲《剪羊毛》(大屏幕播放)

2、请学生数数歌曲中有几个休止符?

3、复听歌曲,请学生在休止符的地方拍手.

【设计意图】:

通过拍手游戏,不仅训练学生的节奏感,而且强化了休止符的作用。

同时,通过教师的范唱和演奏,使学生熟悉歌曲曲调,从而更好地掌握歌曲。

4、学生有感情地朗读歌词。

5、教师声情并茂地演唱歌曲。

6、教师在琴上演奏全曲,学生看谱聆听。

7、跟琴学唱,解决难点乐句。

8、完整地演唱全歌。

 9、有感情地演唱歌曲,休止符处加上拍腿游戏。

【设计意图】:

强化休止符的正确演唱,引导学生使用不同的方法掌握节奏。

四、创造与活动

1、师:

“同学们,大家今天都来了铅笔盒,现在就请你试着用它来作打击乐器,看看谁配得最好,配得恰当,而且富有美感。

【设计意图】:

鼓励学生用身边的东西作打击乐,让学生挖掘生活中的音源,体现音乐来源于生活的主题。

2、学生自己听着音乐配上合适的音乐。

(听录音范唱)

【设计意图】:

给学生创设一个轻松、活泼的课堂创作空间,鼓励学生发挥想象,提高学生之间的合作能力。

3、学生说说自己给音乐配上了那些节奏。

4、小组讨论如何将歌曲表现地丰富多彩,听着音乐小组合作。

5、师总结:

“看了同学们的表演,仿佛让我来到了澳大利亚热闹的牧场上,是呀,劳动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欢乐,只有劳动才能带来幸福的生活。

【设计意图】:

通过总结,让学生了解劳动所带来的快乐,突出“热爱劳动”的主题。

6、学生听着《剪羊毛》音乐出教室。

课后反思:

这节课的构思在上课过程中暴露了很多缺点,但是在教学设计、教学的过程中,我有很多思考,有很多的收获。

我有一个强烈的感觉,那就是音乐课堂要重视过程,而不是展示,应该说在这节课中我非常重视学生学习的过程,而且也设计了一系列有趣的音乐游戏的辅助措施。

如在比较符点节奏和无符点节奏的练习中,我让学生通过聆听钢琴不同的演奏,听音乐律动(剪羊毛)等一些辅助措施来强化学生对符点音符的感受。

学生从律动中切身感受到有了符点节奏以后的音乐,变得欢快而活泼.从而让学生不知不觉地就掌握了符点节奏的演唱,为接下来学唱歌曲《剪羊毛》做好准备,由于前面做了铺垫,所以学生在演唱环节中一气呵成。

为了让农村的孩子能有更多的信息,给学生更广阔的视野,所以,在教学设计中,准备了很多有关澳大利亚风情特色的图片和音乐,使学生对陌生的世界有强烈的好奇心,同时让学生了解了国外的风土人情和音乐特色,使农村的孩子不出校门也能了解到外面的世界是丰富多彩地。

我在设计最后一环节时,本想给学生创设一个轻松、活泼的课堂创作空间,鼓励学生发挥想象力,提高学生之间的合作能力。

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不是很理想。

由此可见,上课要随机应变,不能只教教案,而是要根据课堂实际情况随时调整。

这些都有待于我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逐步改善。

二、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初步学会歌曲《阿西里西》。

2、学会堂鼓、小钹、木鱼的基本演奏方法。

3、能积极探索堂鼓等乐器的其它演奏方法

(二) 教学重难点

重点:

学会歌曲《阿西里西》《拔河》,并能随歌声作表演。

难点:

认识堂鼓、小钹、木鱼,掌握基本的演奏方法并为歌曲作伴奏。

(三) 教学策略设计

1、教学方法设计

通过引导学生感受、体验、参与等各项音乐实践活动,在创设的各种生动活泼的情境中,轻松愉快地完成教学任务,让学生享受到学习音乐的快乐,真正做到了寓教于乐。

2、关于教学流程和教学活动的设计思路

采用“导课——一起做游戏;激发兴趣,听觉感悟——多渠道感受歌曲的旋律和情绪——拓展延伸”的模式展开教学。

利用计算机网络课件丰富教学资源,强调学生的主动参与。

三、教与学的过程

1、 教与学的过程描述

教学阶段及所用时间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观察和考察

信息技术的应用

一、组织教学(约三分钟)

1、  学生随音乐有秩序地走进教室。

 

2、师生互唱问好歌。

1、 随音乐进行律动表演。

2、 有感情地演唱上课歌。

学生在音乐课愉悦的氛围中进入学习的情境。

播放《快乐的游戏》音乐。

二、发声练习(约五分钟)

 

师:

火车火车来了,

生:

呜呜呜,呜呜呜呜。

师:

小猫唱歌,

生:

喵喵喵,喵喵喵喵。

师:

小狗唱歌,

生:

汪汪汪,汪汪汪汪。

 

 

学生坐姿端正,面部放松,带上笑容地与教师接唱歌曲。

 通过发声练习,学生找到歌唱的状态,为下面的学习新歌打好基础

出示课件各种动物的各种形态。

三、探究新知识过程(约二十二分钟)

1、再次欣赏上节课的曲子《阿细跳月》,让学生回答这是哪个民族的舞曲?

它表现了什么?

2、引入《阿西里西》,介绍曲子:

这两者都是彝族的音乐,这首乐曲是表现儿童们的游戏。

3、听《阿西里西》的录音数遍,让学生感受乐曲的风格。

4、教师解释“阿西里西”(我们是好朋友)和“丘都拉迪嗡啊”(表现欢乐的衬词)的含义。

并与学生一起回忆彝族的一些风土人情。

5、学生随琴哼唱歌曲的旋律。

6、填唱歌词。

7、学生跟着伴奏带演唱《阿西里西》。

8、展示堂鼓、小钹、木鱼等打击乐器,请学生说出名字。

9、教师分别介绍并示范这三种打击乐器的基本演奏方法。

10、学生分三组分别学习堂鼓、小钹和木鱼的基本演奏方法。

11、各组分别探索堂鼓、小钹、木鱼的其它演奏方法。

 

1、学生回答是彝族的舞曲,表现了人们在欢快的舞蹈。

 

2、学生回答歌曲的情绪是欢快、热烈。

 

 

 

 

 

 

 

3、学生将堂鼓说成小鼓,将小钹说成是小镲。

4、堂鼓击鼓边、或用手按住鼓皮敲击、小钹磨擦发音、用鼓槌击木鱼等

1、学生通过直观、形象的画面,投入到歌曲的学习热情中。

 

 

2、学生对少数民族非常感兴趣,引导他们多了解祖国的优秀文化

 

 

 

 

 

 

 

3、学生对这些熟悉的乐器很感兴趣,因此他们的表现热烈、积极。

1、播放《阿细跳月》的MTV。

 

 

 

 

2、播放歌曲《阿西里西》。

3、课件出示彝族的风土人情。

 

 

 

4、课件播放《阿西里西》的伴奏音乐。

 

 

 

5、课件出示这三种乐器的演奏节奏型。

四、巩固拓展(约九分钟)

1、分组讨论怎样用堂鼓、小钹和木鱼为歌曲《阿西里西》伴奏,每组派三人到讲台前展示。

2、复习一遍歌曲《阿西里西》,用大家最喜欢的节奏型为歌曲伴奏。

 

1、学生按分组试敲节奏。

2、边唱边为歌曲伴奏。

 在一系列的开放式学习中,学生充分展现自我才能,体现了学习小主人。

再次播放歌曲《阿西里西》。

 

五、自我评价小结下课(约一分钟)

1、同学们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高兴吗?

老师也很快乐,音乐课使你们获得了快乐,老师也从中获得了童心。

2、学生随音乐走出教室

1、学生互相交流。

 

2、听音乐做动作。

 

 

课件播放《阿西里西》音乐。

 四、教学反思:

回顾课堂教学的点点滴滴中,我感慨新课程为我们提供的广阔的施展空间。

分析这节课后,得出了以下启示:

1、趣味情境,激发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音乐新课标》指出:

“音乐教学应以兴趣爱好为动力。

”如果没有这种动力,音乐课就无法实现其培养创造性思维和音乐审美能力的教育目的。

托尔斯泰说过:

“成功的教学所需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新教材的一个很大的特点就是趣味性。

教学内容生动有趣、丰富多彩。

在教学过程中,就应充分挖掘这一特点,从学生生活中感兴趣的事情出发,大胆利用各种教学资源,在形式上不拘一格,努力“放大”兴趣点,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再现一个生动、有趣的生活情境,使学生没有压力、轻松愉快地进行音乐学习。

并在“玩中学”、“乐中学”中由被动变为主动,深深感受成功的喜悦。

我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把节奏训练与生活中的声音巧妙地结合在一起,并配上打击乐器进行模仿。

在我的启发下,学生模仿出小狗、火车、小猫的声音,并用动作进行模仿,这种方式远比单纯的发声练习有趣的多。

同时,在巩固新歌时,配上打击乐器为歌曲伴奏。

使学生在“玩”、“乐”中不知不觉地掌握了各种节奏的特点。

2、音画交融,视听互补

《音乐新课标》提出了“提倡学科综合”的基本理念。

音乐与美术学科相结合,以音乐为主线,可以形成视觉与听觉共通的音画效果。

在新教材中,很多的欣赏课都创设了绘画的内容,通过运用色彩、线条、造型等手段来解析音乐作品,这对于开阔学生的视野,活跃学生的思维,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在教授这首歌时,我搜集了大量的彝族图片,引导学生边唱边欣赏,将音乐的特点融入民族特色,让学生用绘画的思维去听音乐,绘制出心灵之画,增强学生对美的感受与捕捉能力,得到充分的音乐审美体验。

这节课是我“穿新鞋走新路”探索新课堂教学的一次尝试。

教学中,注重体现“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立足于学生的生活经验组织教学活动,把学习兴趣、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增强教学的趣味性;注重学习过程与学习方法,将音乐、生活、表演、绘画融为一体,调动学生积极的情感体验,培养高尚的审美情趣和审美意识,提高其音乐的综合素质,促使学生身心全面、健康、可持续的发展。

 

2、《音乐之声》是根据同名音乐剧改编的音乐故事片,取材于1938年发生在奥地利的一个真实故事:

讲述了能歌善舞的家庭女教师玛利亚与退役军官特拉普上校及其七个儿女之间的动人故事。

即见习修女玛丽亚是个性格开朗,热情奔放的姑娘。

她爱唱歌、爱跳舞,还十分喜爱大自然的清新、宁静和美丽。

只要修道院的门开着,她就常在苍翠的群山间象云雀一样歌唱,在洁净的小溪边和潺潺的流水合唱。

修道院院长觉得玛丽亚不适应这种与尘寰隔绝的生活,该放它到外面看看。

就这样,她来到萨尔茨堡当上了前奥地利帝国海军退役军官冯.特拉普家7个孩子的家庭教师。

冯.特拉普是个心地善良的爱国者,他在服役期间功勋卓著,几年前,不幸死了心爱的妻子,现在心灰意冷。

家里没有歌声,没有笑声,也不许人家提到他的妻子。

他爱自己的孩子,但是并不了解他们,老是象指挥水兵一样管理着他们。

玛丽亚穿着不合身的旧衣服,戴着顶破旧的帽子,拎着手提箱、挟着吉它离开了修道院。

她一路放声高歌、蹦蹦跳跳、莽莽撞撞,一口气闯进了上校家。

上校见她这付模样,对她能否做家庭教师表示怀疑;而上校管教孩子们的做法也令她大为惊讶:

只要他的哨声一响,孩子们就从各自的房间里以最快的速度奔跑出来,排好队,按水兵操练的要求报出自己的姓名。

孩子们生性活泼可爱,各有各的性格、爱好和理想。

他们不愿意过这种严加管束的生活,总设法捉弄历届的家庭教师,使他们呆不下去。

对玛丽亚自然也不例外:

一会儿出其不意把蛤蟆放在她的口袋里;一会儿趁她不备将松球放在她的座位上。

但玛丽亚自己就具有孩子般的性格,她能理解孩子们在成长过程中的所作所为。

她引导他们,关心他们,帮助他们,赢得了他们的信任,很快就成了他们的知心朋友,建立了深厚的感情。

她在上校离家去维也纳期间,用窗帘布给孩子们做了游戏服,带他们去野餐、郊游、爬树和划船;教他们唱歌,从“多,来,米”学起,直到排练歌曲。

于是这个家庭平添了笑语、欢乐和生气,充满了音乐之声。

当上校带着准备与他结婚的男爵夫人回来时,家中呆板、冰冷的空气完全变了,他的“水兵们”已被训练成了一支很有素养的家庭合唱队。

这激起了上校对生活的热爱,换回了失去的幸福,也唤起了他对玛丽亚的爱情。

男爵夫人知难而退,玛丽亚和特拉普上校终于结成了美满的伴侣。

这时正是三十年代希特勒吞并奥地利的前夕,纳粹分子早已嗅出了上校家浓郁的自由奥地利气味。

在萨尔茨堡举行奥地利民谣节的当天,上校和玛丽亚蜜月归来,同时柏林来电,命令上校参加纳粹的海军,并把他和全家置于严密监视之下。

借着参加民谣节的机会,特拉普家庭合唱队在奥地利同胞面前奉献出他们心底里的歌,并在朋友们和修女们的协助下,全家逃出了多难的祖国,留下了绕梁不绝、回肠荡气的对祖国眷恋的爱情之歌:

雪绒花,雪绒花,清晨醒来看见它。

一朵朵,小白花,洁白而无暇。

开不败的小白花,点缀祖国大地幸福无涯。

影片清新有致,细腻感人,雅俗共赏。

既有幽默的情趣,又有深沉凝重的感情,使它成为人见人爱的一部影片。

这是一部影史上传颂最广的长青家庭电影,十分适合亲子同乐。

有趣的故事、悦耳的歌曲、美丽的山河、活泼的孩子、可爱的修女、温馨的人情、天真无邪的笑料,构成了这部曾打破影史上最高卖座纪录的歌舞片,并曾获最佳影片等5项奥斯卡金像奖。

至今仍流传着几首经典歌曲:

表达玛利亚对大自然热爱的主题曲《音乐之声》、轻松愉快的《孤独的牧羊人》、比托普演唱的深情无限的《雪绒花》、欢乐有趣的《哆来咪》、以及可爱的孩子们在比赛和客厅里演唱的《晚安,再见!

》等等,都成了我们记忆中最值得细细回味的旋律。

作曲的是美国著名的作曲家理查德·罗杰斯(RichardRodgers),作词的是伊凡.柯斯堤尔(IrwinKostal)。

罗杰斯曾创作1000多首歌曲和十几部歌剧,《音乐之声》是享誉最高之作。

“雪绒花,雪绒花,清晨醒来看见它。

一朵朵,小白花,洁白而无暇。

开不败的小白花,点缀祖国大地幸福无涯……”

教学设计指导思想和方法:

1、在备本节课时,首先研究和思考的是乐曲本身为我们提供了哪些音乐概念和可能挖掘的教育因素。

2、本节音乐课怎样使学生最快乐更有效地掌握一定的音乐概念,获得一定的音乐能力。

3、乐曲为学生提供了哪些合适的参与机会,在所有可能参与方式中又有哪些是更有利于帮助学生欣赏和感受该乐曲的音乐性质和曲式结构。

4、在诸多感知通道中,除听觉通道外,其它辅助通道即视觉、语言知觉、运动觉的多通道参与。

5、欣赏活动程序的思考。

即每一环节,每个层次都必须让学生的感知基础处在对音乐有适当冗余度(熟悉程度)的条件下,在有经验的基础上逐步深入和提高。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电脑基础知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