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 历史上海市普陀区届高三上学期质量调研.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9181490 上传时间:2023-05-17 格式:DOCX 页数:21 大小:385.9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最新 历史上海市普陀区届高三上学期质量调研.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最新 历史上海市普陀区届高三上学期质量调研.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最新 历史上海市普陀区届高三上学期质量调研.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最新 历史上海市普陀区届高三上学期质量调研.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最新 历史上海市普陀区届高三上学期质量调研.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最新 历史上海市普陀区届高三上学期质量调研.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1页
最新 历史上海市普陀区届高三上学期质量调研.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1页
最新 历史上海市普陀区届高三上学期质量调研.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1页
最新 历史上海市普陀区届高三上学期质量调研.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1页
最新 历史上海市普陀区届高三上学期质量调研.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1页
最新 历史上海市普陀区届高三上学期质量调研.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1页
最新 历史上海市普陀区届高三上学期质量调研.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1页
最新 历史上海市普陀区届高三上学期质量调研.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1页
最新 历史上海市普陀区届高三上学期质量调研.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1页
最新 历史上海市普陀区届高三上学期质量调研.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1页
最新 历史上海市普陀区届高三上学期质量调研.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1页
最新 历史上海市普陀区届高三上学期质量调研.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1页
最新 历史上海市普陀区届高三上学期质量调研.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1页
最新 历史上海市普陀区届高三上学期质量调研.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1页
最新 历史上海市普陀区届高三上学期质量调研.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1页
亲,该文档总共2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最新 历史上海市普陀区届高三上学期质量调研.docx

《最新 历史上海市普陀区届高三上学期质量调研.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最新 历史上海市普陀区届高三上学期质量调研.docx(2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最新 历史上海市普陀区届高三上学期质量调研.docx

最新历史上海市普陀区届高三上学期质量调研

上海市普陀区2018届高三上学期质量调研卷

历史试卷2018.1

考生注意:

1.本考试设试卷和答题纸两部分,试卷包括试题与答题要求,所有答题必须涂(选择题)在答题卡上或写(非选择题)在答题纸上,做在试卷上一律不得分。

2.答题前,务必在答题卡和答题纸上填写准考证号、学校和姓名。

3.答题纸与试卷的试题编号是一一对应,答题时应特别注意,不能错位。

4.考试时间120分钟,试卷满分150分。

一、选择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

每题只有一个正确选项。

1.中国古代青铜器之多之重要,在世界上可谓绝无仅有。

古书载“国之大事,在祀在戎”。

从下面的几幅青铜器皿图片可以看出,当时我国的青铜器主要用于

三角援戈人面纹方鼎乐府钟编钟

A.农具和酒器B.礼器和兵器C.乐器和农具D.兵器和乐器

2.先秦儒家学派从孔子到孟子再到荀子,始终贯穿的一条思想主线是

A.从个人道德修养入手建设一个礼乐文明的社会

B.人不分贫富贵贱,所有的人都有受教育的资格

C.人皆有“恻隐之心”“善恶之心”“是非之心”

D.无论性善性恶都主张应该礼法兼治,王霸并用

3.右图中秦代砖文为“海内皆臣,岁登成熟,道毋饥人,

践此万岁。

”其中“海内皆臣”反映的历史信息主要是

A.交通发达,水陆并用B.疆土辽阔,臣民众多

C.国家一统,皇帝集权D.法律严苛,覆盖全国

4.中国古代官制的演变轨迹,大体是皇帝将身边的侍从人员逐步演化为朝廷的正式官吏,由职位较低的事务性官吏提拔为位阶较高、拥有相当权力的政务官僚,将身边的侍卫人员提拔为军事将领等。

汉武帝为此采取的措施之一是

A.建立中朝B.设置刺史C.颁“推恩令”D.独尊儒术

5.“董仲舒是有汉一代最有影响的思想家……我们民族性格中的封闭自我、因循守旧等劣根性,都与之直接相关。

”(冯天谕等著《中华文化史》)这一观点

A.肯定董仲舒的“天人感应”学说B.肯定董仲舒的“独尊儒术”主张

C.否定董仲舒的“大一统”学说D.否定董仲舒的“三纲五常”学说

6.历史知识中,“事实”和“解释”并不相同。

学习历史就要知道如何分辨两者的区别。

以下的历史叙述中,何者属于“解释”?

A.西周建立后对所新征服的地区进行有效统治采用封邦建国制

B.三国魏晋时期的分裂,是由地方豪强地主势力膨胀引起的

C.商鞅提倡军功,规定爵位为二十级,有军功者,依等级授爵

D.孔子整理古典文献,编订了《诗》《书》《礼》《易》《春秋》

7.最近有人在网上发表了《程朱理学流毒无穷》一文,认为中国悲哀的原因在于出现了朱熹和二程。

以下说法不正确的是

A.评论着眼于程朱维护封建统治秩序,压抑人的个性发展

B.此说法有失偏颇和浅薄,没有辩证地客观评价程朱思想

C.我们应批判地继承程朱理学思想,从儒家思想发展立场看

D.这种观点是正确的,程朱理学为后来中国封建统治者服务

8.“它排除了丞相个人专断,相权过大威胁皇权而出现的政治危机,而且增强了决策施政的程序性和合理性,提高了行政效率。

”材料中的“它”是指

A.西汉郡国并行制度B.唐朝三省六部制度

C.元朝的行省制度D.明朝的内阁制度

9.下图反映的历史事件及其历史信息是

 

A.康熙平定准噶尔分裂叛乱势力B.俄国割占中国西北方大片领土

C.吴三桂发动三藩之乱反叛失败D.中俄双方签订《尼布楚条约》

10.有学者把17世纪40年代,东西方两位末代君主的暴亡,视为两个民族历史的一个

楔子——世界的天平开始失衡,西方的崛起与东方的没落明显加快。

上述观察问题的着眼点在于

A.政权发生更替B.国力对比变化C.社会形态转变D.文化途径迥异

11.下列图片能作为说明古希腊民主制度最初产生原因的资料的是

A.①②B.①②④C.①②③④D.②③④

12.有人说,古罗马《十二铜表法》的制定是平民阶层的胜利,这一说法的依据是

A.法典的内容广泛,仅表现出维护平民利益

B.法典的制定,为后来罗马民法奠定了基础

C.法典规定了债务法规,被迫改善奴隶处境

D.法典明文公示,任何审判应依法按律量刑

13.有些学者认为,公元1500年前后是人类历史的一个重要分水岭,从那个时候开始,人类的历史才称得上是真正意义上的世界史。

这里“分水岭”的含义是

A.人类从封闭走向开放B.欧洲贸易中心转到大西洋沿岸

C.世界从分散走向整体D.农业文明已经向工业文明转变

14.2018年是马丁·路德宗教改革490周年。

当年马丁·路德在《九十五条论纲》中阐述了基督教徒有权阅读《圣经》和理解《圣经》,人人都可以直接与上帝沟通,这种思想的社会效果是

A.将人们从宗教迷信中解放出来B.使基督教徒在上帝面前实现了人人平等

C.动摇了上帝在人们心中的地位D.从神学的角度论证了人的自由和独立性

15.“人是生而自由的,但却时刻都套在枷锁中,自认为是其他一切的主人,反而比其他一切更是奴隶。

”(卢梭《社会契约论》)文中的“枷锁”主要是    

A.资本主义制度的束缚 B.封建等级制度的束缚 C.自然环境的束缚 D.基督教的束缚

16.18世纪末以来,“东学西进”使得西欧各国借鉴中国的科举制,逐步推行文官考试制度,促进社会发展。

但是科举制在中国却严重阻碍社会的进步,并最终被废除。

造成这种不同后果的根本原因是

A.西欧的文官考试制度是新生事物,中国的科举已实行1000多年

B.西欧文官考试制度注重实用性知识,中国科举制八股取士很僵化

C.西欧的文官考试制度公平公开,而中国的科举制作弊现象严重

D.西欧处于资本主义上升时期,而中国处于封建主义走向衰落时期

17.19世纪30年代,一位来华传教士撰文说:

如果不透彻了解中国历史,要解决其长期存在的政治和其他问题将是徒劳的;如果这个民族与世隔绝的“秘密”不被发掘出来,那么,“将他们与世界其他民族相分隔的万里长城就不能连根铲除”。

这里所说的“秘密”可以理解为

A.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B.封建自然经济的发展

C.社会商品经济的发展D.对外贸易经济的发展

18.进入近代社会以来,人与人之间的联系变得越来越密切,社会化程度大大加强,需要有一种大众化、传播速度快的媒介,作为人与人之间进行沟通的渠道。

适应这种需要,近代中国大众最先接触的媒介是

A.电影电视B.电报电话C.报刊杂志D.铁路交通

19.男人拖着大辫子、穿着宽大的褂袍,女人裹着小脚,这是清代中国人的基本装束。

然而这一习俗在民国初年就有了很大变化,变化的原因有

①新式教育的出现②西学东渐的影响

③中国人现代化意识的发生了变化④南京临时政府的推动

A.①②④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③④

20.有学者认为,外国商品输入造成中国自然经济逐步瓦解…可以作为该观点直接证据、

A.上海开埠后,“洋布大行,价才当梭布(土布)三分之一”。

B.20世纪初有人指出“商市展扩所及,建筑盛则农田少,耕者织妇弃其本业而趋工场,必然之势也。

C.1853年的《顺德县志》载:

“女布(指土布)遍于县市,自外洋以风火水牛运机成布,舶至贱售,女工几停其半……”

D.1850年,美国驻厦门领事说:

“这里对棉织品的需要,和在广州上海一样,长期受到限制……”

 

21.漫画是我们学习历史过程中一种比较生动形象的呈现方式,不同时期的漫画反映了当时的历史现象。

下列表述最能体现右侧漫画含义的是

A.巨额赔款加重了中国政府的负担

B.清政府把沉重的负担转嫁给人民

C.外国资本主义控制清政府财政收入

D.中国人民深受帝国主义的侵略压迫

22.下图为1833~1915年“共和”、“民主”这两个关键词在部分著作和报刊中出现频率的统计图。

1918~1913年“共和”出现的频率远远高于“民主”的频率,其原因包括

①维新变法思想的传播②三民主义思想的影响

③新文化运动的推动④资产阶级革命运动的发展

A.①②B.③④C.①③D.②④

23.美国公使田贝说:

“事实上,外国公使成为中国政府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从此可以“任意斥责一切对待外国人不称职的中国官吏”。

此种言论与下图所示事件的发生直接相关的是

A.两次鸦片战争

B.中日甲午战争

C.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D.中华民族抗日战争

24.20世纪初,中国传统史学在向现代史学转变,即新史学的转变。

新史学“新”主要表现在

①持有进化论观点②反映封建帝王的治国③为全体国民写史④否定汉宋两司马的史学

A.①④B.①③C.②③④D.①②④

25.1824年英国空想社会主义者欧文在美国印第安纳州创立“新和谐村”,试图把公社建成为一个没有剥削、没有压迫、人人劳动、财产公有的社会。

但公社4年以后就宣告失败,根本原因是

A.违背社会发展规律

B.资产阶级无情剥削

C.缺乏科学理论指导

D.欧文经营管理不善

“新和谐村”蓝图

26.从18世纪起,欧洲主要国家因为“纺织机器、采矿、炼铁设备及交通工具的改造或发明”,所以“19世纪的人口大量集中到城市,并且产生各种新问题”。

这段叙述从“因为”到“所以”之间,至少要增加以下哪一论述,才能使前后因果关系更完整

A.垄断组织的产生    B.自由放任的经济政策兴起推动

C.新型工厂制度产生   D.传统精密制造业吸引投资意愿

27.在资产阶级革命时代,英国通过了《权利法案》、法国颁布了《人权宣言》、美国制定了1787年宪法。

这说明了

A.以法律手段限制王权是这些国家革命的共同举措

B.以立法形式巩固革命成果是这些国家的相同手段

C.资本主义制度在欧美得以普遍确立的相同途径

D.工业资产阶级获得了独掌政权的法律地位的认同

28.俄国1861年改革和美国内战需要解决的共同问题是

①解放劳动力②扩大国内市场③扩张领土④防止国家分裂

A.①②B.②③C.①③D.①④

29.保罗·肯尼迪说,统一后的德国“是一个将西方民主国家现代工业力量,同东方帝国专制独裁的决策特点结合在一起的大国……是一个爆炸性的混合体”。

他所说的德国是

A.极端恐怖主义和法西斯主义国家B.具有工业高度发达的封建主义的大帝国

C.封建君主统治下的资本主义国家D.君主政体下有军国主义的资本主义国家

30.下面是上海外白渡桥通行的交通工具变化表(据《上海研究资料》)

年份

人力车

马车

轿子

自行车

摩托车

汽车

公共汽车

有轨电车

1889

6984

544

9

11

0

0

0

0

0

1926

14600

0

0

0

3459

194

3764

172

922

注:

1889年数字系3天平均所得,1926年数字则是2天平均所得

该表反映了上海①交通工具的种类增加②交通工具日益近代化

③公共交通有一定的发展④汽车制造业有所发展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②③④

二、非选择题(共90分)

3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2分)

材料一数千年的中华文明史是在统一观念主导下实现和维护中华民族大融合、大一统的历史,自秦统一后的2200年间,中国统一或基本统一的时间占2/3以上,历史上每一次民族对峙、国家分裂之后,最终的结局仍是民族大融合与新的空前大统一国家的出现。

中国战争史的主流是谋求统一的战争。

中华文明之所以能够保持发展上的连续性,为世界上所仅见,就在于文化认同与国家统一相辅相成。

可以说国家统一的理念是中华民族与生俱来的胎记,是人们普遍的价值取向与理性追求。

  

——《 瞭望新闻周刊》

材料二一些学者认为,中国古代曾出现过一些社会相对安定、政治比较清明的历史时期,可以说,这就是中国古代“和谐社会”的典型代表。

其实,古代在“和谐社会”出现之前,当旧的社会秩序遭受到猛烈冲击时,思想领域中百家争鸣的局面往往应运而生,其间出现了不少要求建立和谐社会的某些思想或观点,如孔子提出“仁者爱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就是非常典型的代表。

材料三清朝前期鼎盛时期的疆域:

西跨葱岭,东临太平洋,西北达巴尔喀什湖北

岸,北接西伯利亚,东北至鄂霍次克海、外兴安岭和库页岛一带,南包南海诸岛。

问题:

(1)根据材料一,分析中国历史发展的主流及这一主流形成的内在因素是什么?

(4分)

(2)结合材料二,例举中国古代典型的“和谐社会”,并简述出现这一和谐局面的形成原因。

(4分)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康、雍、乾在维护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方面采取的措施。

(4分)

 

32.关于英文称呼中国国名为“CHINA”一词的来历,比较流行的说法是来源于瓷器,因为在英语中,中国和瓷器都是“CHINA"。

另外,也有人认为,"CHINA”一词的产生与秦朝有关,因为英文中“秦”的翻译是“CHIN"。

还有一种观点则把“CHINA”与丝绸挂上了钩。

在法文中,“丝”的拼写则为“CHINE",与英文“CHINA”的发音与拼写已经非常接近,最后再从法文正式“过渡”到了现在的“CHINA”一词。

而古代日本在提到笼统的中国概念时,则称中国为“汉土”或“唐土”。

问题:

根据材料,分析英文“CHINA”一词以上三种说法和日本古代称中国为“汉土”或“唐土”的历史文化原因。

(5分)

33.19世纪后期到20世纪初期中国人对西学一直存在争论。

以下是其中的四种观点。

甲认为西洋文明是“动的文明”,中国文明是“静的文明”,这两种文明“乃性质之异,而非程度之差”,而中国固有之文明,“正足以救西洋文明之弊,济西洋文明之穷”。

乙认为中国擅长的是道,西方擅长的是器。

中国原来也包括器的,但是后来这套科学技术“器”的研究没有被重视,失传了,传到西方去了。

我们现在向西方学习,学的即是我们传过去的东西,中国古已有之,传到西方,现在“天将器还中国”,我们又学习,这是合理的,必要的。

丙认为乙是在“古书中猎取近似陈言,谓西学皆中土所已有,并无新奇”。

其意在“扬己抑人”。

这种“西学中源说”的一大危害是造成社会更加崇古,“必谓事事必古之从,又常以不及古为恨”,以致在西学问题上只重器,而不能从更广泛的层面上进行学习。

丁认为新文化运动期间,陈独秀等人号召人们“冲决过去历史之网罗,破坏陈腐学说的囹囡”,提出“德先生”和“赛先生”的口号。

他指出:

要拥护德先生,便不得不反对孔教、礼法、贞节、旧伦理、旧政治,要拥护那赛先生,便不得不反对旧艺术、旧宗教。

要拥护德先生又要拥护赛先生,便不得不反对国粹和旧文学。

就上述四种观点回答问题:

(8分)

(1)指出材料中甲、乙、丙、丁对待西学的具体观点态度上有何不同?

(4分)

(2)通过以上对人类不同文明的探究,我们从中得到哪些结论?

(4分)

34.下图是中世纪西欧封建等级制度演变的示意图,仔细阅读分析后,回答问题(13分)

问题:

(1)图一中的政治体制是在哪件重要历史事件之后形成的?

该体制产生的主要影响是什么?

(3分)

(2)图二中的政治体制是什么?

简要概述其产生的历史背景。

(3分)

(3)扼要概述图二中的政治体制的主要特征。

(2分)

(4)同图一的政治体制相比,图二政治体制有何历史进步性?

(2分)

(5)王权在强化过程中与等级代表会议(新型资产阶级)既联合又斗争,最后走上对立。

请用叙述的方式论证这一观点。

(3分)

35.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0分)

材料一过去的西洋文明是外国人引进的,从今以后,我们日本人要用自己的手将西洋文明带入国内。

──《外国历史大事集》

材料二1871年10月16日,日本派出使团,任务是:

一、借政体更新,为笃友亲善而修聘门礼。

二、借修改条约,向各国政府阐明并洽商我国政府之目的与期望。

三、实地考察欧美各国最开化、昌盛之体制……以求行之于我国国民之略……。

一日本使员记载:

此次出使欧美,就其实地,察其形势,……深深悟出,欲宇内建立不羁之国,必富国强兵自不待言,而欲富国强兵,务从殖产兴业入手,切实谋求进步发展。

20181823

──《日本政治史》

材料三在明治维新期间,我们发现了一个奇特的现象。

一方面日本全面学习西方,从军事、技术、政治体制一直到生活习惯,日本的精英阶层善于学习,全力促进日本的现代化和西化;另外一方面明治政府在改革过程中出现了许多看起来非常矛盾和不符合西方现代化模式的改革措施,其改革过程中融入了大量日本本身的传统和文化的因素。

──《从"万世一系"的宗教神话看日本的崛起》

问题:

(1)材料一反映日本在对待外来文明的态度上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1分)

(2)据材料二,指出日本明治维新时期派团出使欧美的目的。

(4分)

(3)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明治政府采取了哪些如材料三所说的“看起来非常矛盾和不符合西方现代化模式”的政治、经济和军事改革措施?

(4分)

 

(4)综上所述,我们从中获得的重要启示是什么?

(1分)

36.下面是某中学历史研究型课题小组学生关于中国近代化历程的研究概况。

指导老师在仔细阅读了他们的研究报告后发现,他们的报告中存在明显的观点和史实性错误。

请帮助他们改正错误的观点或史实)。

(8分)

小组甲认为:

洋务运动的目的是为了维护清王朝的统治,其所办近代工业对我国民族工业企业只起到压制作用。

所以,它对后来的戊戌变法运动没有丝毫帮助,仅带来负面影响。

小组乙经过研究得出这样的结论:

戊戌变法运动以魏源的“师夷长技以自强”为理论依据,阐述维新变法主张,最终因光绪帝的介入和顽固派的镇压而失败,对封建思想和文化以及后来的社会发展影响有限。

小组丙整理出了这样一段关于辛亥革命的史实:

孙中山在同盟会机关刊物《时务报》上提出了三民主义,1911年武昌起义成功,起义军占领武昌,成立南京临时政府,改国号为中华民国。

37.人们现在谈到现代工厂制度的滥觞,无不提起英国的阿克莱特,在他身上创下很多第一。

1769年阿克莱特建立了最早使用机器的水力纺纱厂,1771年创办了第一个棉纱厂,雇佣了五千多名工人。

阿克莱特发明的水力纺纱机以水力作动力,……可以同时纺织多个线头,纺出的纱坚韧结实,是英国工业革命初期的标志性发明。

不仅如此,他还是一个应用高效管理原则的先驱,他将棉纺织业持续生产的各个工序集中于一个工厂,在工厂中实行了12小时的工作时间(当时一般是14小时),并制定了严格的规章制度,在大型生产的人力、资金、材料和机器的组织、协调和计划方面,显示出了出色的才能。

问题(9分):

(1)仔细阅读材料,概括现代工厂生产经营的主要特征。

(3分)

(2)结合所学知识,谈谈现代工厂制度的产生所带来的影响。

(6分)

38.阅读下列材料,并回答所给问题(25分)

近年来,对哥伦布发现新大陆的是是非非一直争论不休,而且延伸到当今的政府领导人。

2018年11月《青年博览》上半月刊有一段话:

“是哥伦布,给美洲带来了今天的繁荣”。

当美国总统小布什在一年一度的“哥伦布日”高声赞美之时,委内瑞拉总统查韦斯却呼吁取消这个“哥伦布日”。

他说,哥伦布,是人类历史上最大的侵略与种族灭绝的先锋。

材料一:

哥伦布说:

“黄金是一切商品中最宝贵的,黄金是财富,谁占有黄金,就能获得他在世上所需要的一切,同时也就取得把灵魂从炼狱中拯救出来,并使灵魂重享有天堂之乐的手段。

材料二:

基督教自称是普世教会,凡有人类的地方就该有基督教。

在基督教徒眼中,从十字军到南下西非的扩张是一个自然的过程。

15世纪初,亨利王子向西非沿岸南下,教皇任命他为骑士团长,该骑士团拨出大量钱财供他用于在西非传教。

……基督教的理想是扩张的凝结剂,使各种各样世俗的要求罩上神圣的光圈,不管是到东方来的达·伽马还是到西方去的哥伦布,都是把宗教目标和现实目标糅合在一起,无法区分。

传播基督教成了探险家们强大的精神来源之一。

材料三:

由于新航路的开辟,东西两半球的不同文化圈的大汇合,加速了人类从传统农耕文明向现代工业文明转变的过程。

……没有了美洲贡献的大量金银与物质财富,没有北美的自由移民垦殖区,西方资本主义的发展将会缓慢得多,英国也不可能成为发动工业革命的国家,同时在旧大陆也很难出现像美利坚合众国那样的自由资本主义试验场地。

同样,没有把世界联成整体的地理大革命,也不可能出现推动否定旧传统的思想解放运动。

——材料二、三均摘自黄邦和等主编《通向现代世界的500年:

哥伦布以来东西两半球汇合的世界影响》

材料四:

据《环球时报》2018年8月24日报道:

1992年,正值哥伦布发现美洲大陆500周年纪念,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本打算将这天定为全球纪念日,没想到这个提议遭到了许多墨西哥人的反对。

墨西哥的印第安人还于当天举行了游行示威,甚至砸掉了哥伦布塑像的一段手指。

不仅如此,许多土著居民坚决反对人们使用哥伦布“发现”新大陆这种说法,他们认为,早在哥伦布之前,他们的祖先就生活在这片土地上,并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文化。

每到10月12日,就会有印第安人来到塑像前表示抗议,指责哥伦布的到来给美洲带来的是痛苦和灾难。

鉴于印第安居民的强烈反应,美洲的许多国家都已经将哥伦布发现美洲的这一天定为“种族日”,意思是说在这一天,美洲人的血统和种族都发生了改变。

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1)新航路开辟的物质动力和精神动力是什么?

(4分)

(2)新航路的开辟是如何推动世界历史发展的?

(6分)

(3)你如何理解与评价设立“两种纪念日”(“全球纪念日”和“种族日”)的想法?

(15分)

 

普陀区2018学年度第一学期高三质量调研历史试卷参考答案

2018.1

一、选择题(1—30题,共60分)(应涂写在答题卡上)

1

2

3

4

5

6

7

8

9

10

B

A

C

A

D

B

D

B

D

C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A

D

C

D

B

D

B

C

A

C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B

D

C

B

A

C

B

A

D

A

二、非选择题(31—38题共90分)

31.((12分)1)国家大统一和民族大融合是中国历史发展的主流。

形成因素:

文化认同和国家统一的理念。

(4分)

(2)典型代表:

贞观之治。

原因:

吸取隋朝暴政灭亡教训;知人善任,善于纳谏;革新政治,完善制度;轻徭薄赋,疏缓刑法;提倡节俭,戒奢从简。

(4分)(如举其他例子,言之成理也可)

(3)①采取军事行政措施,加强对边疆及地方的控制,如平定噶尔丹叛乱,统一天山北路等。

②派兵收复台湾,设置台湾府等。

③反击外来侵略,维护领土主权。

如组织雅克萨克萨自卫反击战,签订《尼布楚条约》。

④加强对西藏的治理,如派出驻藏大臣等。

4分)

32.(5分)中国古代丝织业和制瓷业很发达,中国通过“丝绸之路”输往西方的主要是丝绸和瓷器,所以西方称呼中国为“瓷器”之国和“丝绸”之国。

(2分)

古代秦朝是我国第一个统一多民族国家,盛汉强唐的中华文明影响了日本和欧洲,故用“秦”、“汉”、“唐”代指中国。

(如考生提到汉代、唐代发达的对外水陆交通和开明积极的对外交往,或者汉代、唐代强盛的国力和先进的科技文化也可给分。

)(3分)

33.(8分)

(1)甲:

反对学习西学。

乙:

只学习西方的器物(技术),不学其制度。

丙:

不仅学西方的技术,也要学习西方的制度(在更广泛的层面上学习西方)。

丁:

全盘肯定西方文化、否定传统文化。

(4分)

(2)结论:

东西方文明相互启发与合作促进了人类历史的进步:

在对待外来文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电脑基础知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