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市级联考江苏省苏州市学年七年级下学期期中测试语文试题解析版.docx

上传人:b****0 文档编号:9182276 上传时间:2023-05-17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87.3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全国市级联考江苏省苏州市学年七年级下学期期中测试语文试题解析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全国市级联考江苏省苏州市学年七年级下学期期中测试语文试题解析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全国市级联考江苏省苏州市学年七年级下学期期中测试语文试题解析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全国市级联考江苏省苏州市学年七年级下学期期中测试语文试题解析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全国市级联考江苏省苏州市学年七年级下学期期中测试语文试题解析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全国市级联考江苏省苏州市学年七年级下学期期中测试语文试题解析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8页
全国市级联考江苏省苏州市学年七年级下学期期中测试语文试题解析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8页
全国市级联考江苏省苏州市学年七年级下学期期中测试语文试题解析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8页
全国市级联考江苏省苏州市学年七年级下学期期中测试语文试题解析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8页
全国市级联考江苏省苏州市学年七年级下学期期中测试语文试题解析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8页
全国市级联考江苏省苏州市学年七年级下学期期中测试语文试题解析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8页
全国市级联考江苏省苏州市学年七年级下学期期中测试语文试题解析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8页
全国市级联考江苏省苏州市学年七年级下学期期中测试语文试题解析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8页
全国市级联考江苏省苏州市学年七年级下学期期中测试语文试题解析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8页
全国市级联考江苏省苏州市学年七年级下学期期中测试语文试题解析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8页
全国市级联考江苏省苏州市学年七年级下学期期中测试语文试题解析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8页
全国市级联考江苏省苏州市学年七年级下学期期中测试语文试题解析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8页
全国市级联考江苏省苏州市学年七年级下学期期中测试语文试题解析版.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8页
亲,该文档总共18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全国市级联考江苏省苏州市学年七年级下学期期中测试语文试题解析版.docx

《全国市级联考江苏省苏州市学年七年级下学期期中测试语文试题解析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全国市级联考江苏省苏州市学年七年级下学期期中测试语文试题解析版.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全国市级联考江苏省苏州市学年七年级下学期期中测试语文试题解析版.docx

全国市级联考江苏省苏州市学年七年级下学期期中测试语文试题解析版

七年级语文(下)期中综合检测题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殷红(yīn)赫然(hè)哺育(fǔ)取缔(dì)

B.诧异(chà)金柝(tuò)憎恶(zēnɡ)愧怍(zhá)

C.彷徨(pánɡ)涉猎(shè)祈祷(dǎo)惧惮(dàn)

D.迭起(dié)澎湃(bài)震悚(sǒng)尴尬(ɡà)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字音的掌握情况,这就要求学生平时的学习中注意字音的识记和积累,特别是形近字、多音字。

要注意平时的积累,可以归纳整理,分别列出不同词语下的不同读音,系统性地复习。

C项正确。

其他各项错误的应更正为:

A项“殷”应读“yān”,“哺”应读“bǔ”。

B项“怍”应读“zuò”。

D项“湃”应读“pài”。

2.下列各组词语中书写有误的一项是()

A.锋芒毕露妇儒皆知一拍即合晴天霹雳

B.慷慨淋漓马革裹尸九曲连环鞠躬尽瘁

C.变幻多姿铤而走险杂乱无章迥然不同

D.深恶痛绝不以为然大庭广众目不窥园

【答案】A

【解析】A.应写作“妇孺皆知”。

3.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道数学题解题步骤繁多,而且有三个答案,真可谓扑朔迷离。

B.今年诺贝尔文学奖由美国民谣艺术家鲍勃·迪伦获得,一向鲜为人知的他一下子成为了焦点人物。

C.“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正好准确地描述了邓稼先的一生。

D.几年没见,调皮捣蛋的小军变成了一个品学兼优的小伙子,再也不是当年的吴下阿蒙了。

【答案】A

..................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孟非是近年来深受观众喜爱的电视节目主持人,他常常妙语连珠,拥有广泛的支持者,有很高的收视率。

B.为了提高同学们的语文素养,我校团委积极开展“读经典作品,建书香校园”。

C.盛夏,龙虾成了食客们的首选。

请记住,吃龙虾切忌同时服用维生素C。

D.“五四”的火炬传到了当代青年的手中,如何点燃和照亮自己的青春,是每个当代青年都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辨析病句的辨析能力。

首先要仔细阅读句子,分析句子的主干,看看各个部分是否搭配,是否有残缺,再做判断。

A项搭配不当,“有很高的收视率”的主语不是“孟非”,而是“他主持的节目”;B项成分残缺,应该在句末加上“的活动”,与“开展”相搭配;C项正确;D项语序不当,应该改为“面对和思考”。

故选C。

点睛:

常见的病句类型:

(1)搭配不当。

句子成分的搭配不当包括主谓搭配不当,动宾搭配不当,定语、状语、补语和中心语搭配不当及关联词搭配不当。

(2)成分残缺。

成分残缺,常见的有缺主语、缺谓语、缺宾语和缺必要的修饰限制语。

(3)重复多余。

句子结构完整,句意清晰,仍使用了不必要的词语作句子的成分,也叫赘余。

常见的情况有:

第一,语法成分重复;第二,语意堆砌。

(4)语序不当。

语序不当是多种多样的,要结合语意、语言结构等灵活分析。

常见的情况有:

词语的前后顺序排列不当;修饰语和中心语的位置颠倒;多层修饰语语序不当;不符合语言习惯;关联词语位置不当。

(5)句式杂糅。

句式杂糅指把两个意思或两种句式杂糅在一句之中,造成结构混乱,意思不清。

(6)句意歧义。

所谓有歧义的句子,是指失去了确定性,可以这样理解,也可以那样理解的句子。

(7)不合事理。

不合事理是指在表述中,或违反人们的逻辑思维,或违背客观现实情况,或前后矛盾,或顾此失彼等,造成不合事理。

(8)用词不当。

用词不当包括词性使用不当、词义使用不当、词的感情色彩使用不当等。

5.下列文学常识和名著内容的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A.《木兰诗》选自宋代郭茂倩编的《乐府诗集》,是南北朝时北方的一首乐府民歌。

B.《卖油翁》作者是欧阳修,号醉翁,北宋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C.《孙权劝学》选自《资治通鉴》,《资治通鉴》是北宋司马光编撰的一部纪传体通史。

D.《骆驼祥子》中的曹先生对祥子很好,为人正直善良。

他因给学生一个不及格的分数,被学生怀恨而告发。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文学常识的把握,文学常识正误的判断点是:

作者名、称谓、生活时代、作品名、体裁、书中人物、主要情节、作品主题及风格、流派等。

回顾所读文章的相关情节,根据问题作答即可。

C项表述有误,《资治通鉴》是编年体通史。

点睛:

“文学常识”的考查旨在开阔学生的文学视野,加深对那些在社会上有重要影响力的作家、作品的了解。

它主要考查:

(1)识记中国重要作家的时代及代表作。

(2)识记外国重要作家的国别与代表作。

(3)识记文学体裁常识。

一般难度不大,注意一个“常”字和“名”字,不要纠缠于细枝末节,可列表比较或归类复习,增加得分把握。

6.下列句子顺序排列最恰当的一项是()

①花草树木枯萎,鱼鸟虫兽死亡,人类自然也就无法生存了。

②恐怕到了那个时候,地球的最后一滴水就是人类的眼泪。

③水是人类生命的源泉,水是万物生长的根基。

④如若有一天,地球的水枯竭了,那么人间就会变成地狱。

⑤正是有了水的滋润,一切生物才能如此欣欣向荣,如此生机勃勃。

A.④③⑤①②B.③④②①⑤

C.③⑤④①②D.④①②⑤③

【答案】C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句子排序能力。

解答此类题要求学生平时加强阅读领悟能力的培养,具备较强的逻辑分析能力,通过抓关键词,抓中心句,句与句之间的连接词去逐句推敲。

句段的表达顺序主要有空间顺序、时间顺序、逻辑顺序多种,其中逻辑顺序最为复杂,有因果关系、层递关系、主次关系、总分关系、并列关系。

通读语段,可以看出水是人类生命的源泉的③是总起句,强调了水的重要性,应放第一位,然后是有水是怎样⑤和无水的后果④①②,所以排序为:

③⑤④①②。

7.默写。

(1)深林人不知,________________。

(王维《竹里馆》)

(2)______________,散入春风满洛城。

(李白《春夜洛城闻笛》)

(3)马上相逢无纸笔,____________。

(岑参《逢入京使》)

(4)_____________,惟解漫天作雪飞。

(韩愈《晚春》)

(5)《木兰诗》中描写战争激烈残酷的诗句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1)明月来相照

(2).

(2)谁家玉笛暗飞声(3).(3)凭君传语报平安(4).(4)杨花榆荚无才思,(5).(5)将军百战死,(6).壮士十年归。

【解析】本题属于基础题,也是各地中考语文必考题。

默写题不论分几种类型,都是以记忆、积累为根本的,然后在此基础上加以理解、应用、赏析。

解题时一是要透彻理解诗歌的内容,二是要认真审题,找出合适的诗句,三是答题时不能写错别字。

本题中需要注意的易写错的字是:

笛,榆。

8.2017年9月,中国新一批入学的中小学生迎来新版语文教科书。

这是白话文兴起后,中国语文教材的第七次“大换血”。

据悉,此次投入使用的新教材,是2012年3月开始启动的“新教材编写计划”历时五年的编写工作成果。

请参与完成下面的任务。

(1)阅读下列材料,概括其主要内容。

本次新教材最引人关注的变化之一是古诗文篇目的大幅增加。

小学一年级课本首次加入了古诗,小学6个年级12册课本中共有古诗文132篇,平均每个年级约20篇,占课文总数的30%左右。

与原有“人教版”教材比,增幅达80%左右。

(2)本次教材变更消息公布后,“语文教材文言文比例飙升”成为中国网络热议的焦点,有人赞成,有人质疑。

针对下列观点,你赞成哪一种说法,并简述理由。

观点一:

低年级小学生处于人生第一个汲取知识的阶段,思维活跃、兴趣广泛、接受学习能力较强,此时适当引入一些古文教育,可以为日后的文言文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观点二:

文言文比例增长后又将增加小学生背诵课文的压力。

低年级学生难以理解古文的含义,以背诵为主的学习方式不一定能使其学习到古文的真正精华。

(3)时下中学生中间流行一首名为《三怕》的打油诗:

“一怕文言文,二怕周树人,三怕写作文。

”由于时间跨度造成的差异,文言文或许是不少学生语文学习道路上的“拦路虎”。

请结合自己学习文言文的体会,就如何学好文言文,提出一些合理的建议。

【答案】

(1)本次新教材最引人关注的变化之一是古诗文篇目的大幅增加。

(2)示例:

我赞成观点一。

文言文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载体,对文化传承的重要意义越来越受到认可。

中小学阶段增加文言文的学习,有助于加深中小学生对历史的了解,增强民族自豪感。

(3)示例: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学习文言文一定要加强朗读,在熟读的基础上,借助工具书,扫除阅读的字词障碍;借助文言文下面的注释,疏通句子的意思;依据作者的生平和写作背景,感知文章的感情基调。

【解析】试题分析:

(1)通过对数据的分析来概括材料的主要内容。

通读材料后,可以提取材料的首句“本次新教材最引人关注的变化之一是古诗文篇目的大幅增加”作为答案。

(2)针对所给出的两种观点,问你赞成哪一种说法,并简述理由。

本题考查发散思维,答案比较开放。

关键是能够有理有据地把自己的观点说清楚讲明白。

绝对不能离开原文来断定答案。

立场要鲜明,根据要真实有效。

可举现今教材引用古文的实例来证明自己的观点。

阅读理解

【甲】初,权谓吕蒙曰:

“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

”蒙辞以军中多务。

权曰:

“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卿言多务,孰若孤?

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

”蒙乃始就学。

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

“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

”蒙曰:

“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选自《资治通鉴·孙权劝学》)

【乙】一年来归,妻跪问其故羊子曰久行怀思无它异也。

妻乃引刀趋①机而言曰:

“此织生自蚕茧,成于机杼。

一丝而累,以至于寸,累寸不已,遂成丈匹。

今若断斯织也,则捐②失成功,稽废时日。

夫子积学,当日知其所亡③,以就懿④德。

若中道而归,何异断斯织乎?

”羊子感其言,复还终业,遂七年不返。

(节选自《后汉书·烈女传》)

【注释】①趋:

快步走向。

②捐:

抛弃。

③亡:

通“无”,不足。

④懿:

美好。

9.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在文句中的意思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见往事耳(了解)

B.及鲁肃过寻阳(到,等到)

C.当日知其所亡(每天)

D.遂七年不返(才)

10.乙文段中画线句子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妻跪问其/故羊子曰/久行怀思/无它异也

B.妻跪问其故/羊子曰/久行怀思/无它异也

C.妻跪问其故/羊子曰/久行/怀思无它异也

D.妻跪问其/故羊子曰/久行/怀思无它异也

11.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甲文段孙权要求吕蒙不仅要涉猎广泛,而且要钻研经书。

B.乙文段中羊子被妻子的话感动,又回去修完了他的学业。

C.甲乙两文段中,孙权、羊子之妻都劝学有法,并达到了劝学的目的。

D.甲文段孙权指出“学”的必要性;乙文段羊子之妻指出“学”要不断积累,持之以恒。

12.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蒙辞以军中多务。

(2)何异断斯织乎?

【答案】9.D10.B11.A

12.

(1)吕蒙以军中事务多为由推辞。

(2)同割断这丝织品有什么不同呢?

【解析】甲文选自:

《资治通鉴》作者:

司马光年代:

北宋

乙文选自:

《后汉书》作者:

范晔年代:

南北朝

甲文译文:

当初,孙权对吕蒙说:

“你现在当权管事,不可以不学习!

”吕蒙用军中事务繁多来推托。

孙权说:

“我难道想要你研究儒家经典,成为博士(专掌经学传授的学官)吗?

我只是让你粗略地阅读,了解历史罢了。

你说军务繁多,谁比得上我(事务多)呢?

我经常读书,自己觉得获益很多。

”吕蒙于是开始学习。

当鲁肃到寻阳的时候,鲁肃和吕蒙一起谈论议事,鲁肃十分吃惊地说:

“你现在的军事方面和政治方面的才能和谋略,不再是原来的那个吴县的(没有学识的)阿蒙了!

”吕蒙说:

“志士(君子)分别几天,就重新另眼看待了,长兄你认清事物怎么这么晚呢?

”于是鲁肃拜见吕蒙的母亲,和吕蒙结为朋友后分别了。

乙文译文:

一年后羊子回到家中,妻子跪起身问他回来的缘故。

羊子说:

“出行在外久了,心中想念家人,没有别的特殊的事情。

”妻子听后,就拿起刀来快步走到织机前说道:

“这些丝织品都是从蚕茧中生出,又在织机上织成。

一根丝一根丝地积累起来,才达到一寸长,一寸一寸地积累,才能成丈成匹。

现在如果割断这些正在织着的丝织品,那就无法成功(织出布匹),迟延荒废时光。

你积累学问,就应当‘每天都学到自己不懂的东西’,以此成就自己的美德;如果中途就回来了,那同切断这丝织品又有什么不同呢?

”羊子被他妻子的话感动了,重新回去修完了自己的学业,并且七年没有回来。

9.本题主要考查点是文言实词的理解。

解答此类题目,一定要先翻译句子,知道句意然后再解释词语,并要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特殊情况,平时要注意积累并识记一些常见的实词。

D项错误,遂:

于是,就。

10.本题考查文言断句的能力。

做“断句题”要通读全文,理解文段主要意思,在此基础上再根据文意和常用的断句方法加以判读。

常见的断句方法有:

语法分析、对话标志、常见虚词、结构对称、固定句式等。

B项正确,可根据句意断句,句意为:

妻子跪起身问他回来的缘故。

羊子说:

“出行在外久了,心中想念家人,没有别的特殊的事情。

11.本题考查的是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根据题目的要求和提示的信息梳理内容,找出相关的语句,逐项进行分析即可。

A项不正确,孙权的意思让吕蒙粗略地阅读,了解历史,并没有想让他钻研经书。

12.本题考查的是对文言句子的翻译。

我们在翻译的过程中,只要字字对译,不丢关键字,然后语句通顺,意思明确,就可以拿满分了。

翻译句子时,要注意重点词语,一定要翻译到位,切忌漏翻关键词语。

重点词语:

辞:

推辞。

何异:

有什么不同。

点睛:

文言文翻译有直译和意译两种方法,一般要求直译。

所谓直译,就是将原文中的字字句句落实到译文中,译出原文中用词造句的特点,甚至在表达方式上也要求与原文保持一致。

翻译要求字字落实,译出原文用词的特点,译出原文造句的特点。

三轮车夫

①深夜,小城仿佛睡着了,只有马路两旁的街灯,还在默默坚守着自己的岗位,给寒冷的冬夜带来些许温馨。

②她抱着正发高烧的女儿,穿过漆黑的小巷,奔向街口。

鞋跟敲打在冻得坚硬的地面上,发出急促而清脆的响声。

从这儿到医院还有很远的一段路程,而怀中裹得严严实实的女儿却变得越来越沉重,她不由得咬咬牙,加快了脚步。

③突然,她看见前面街口处停着辆三轮车,旁边还晃动着两个人影。

她赶忙跑了过去,见一个中年男子正在和车夫谈着价钱。

④她对那位中年男子说:

“大哥,让我先坐这部车好吗?

我急着上医院呢!

”中年男子看了她一眼,没有吭声。

车夫走过来,瞅了瞅她怀中的女儿,问道:

“孩子病了?

⑤“是呀是呀,病得不轻呢!

孩子她爸在外面打工,家里就我一个人带着孩子,这深更半夜的真急死人了!

⑥“孩子看病要紧,你先上车吧。

”车夫说。

女人感激地刚要上车,没想到被那中年男子一把拦住:

“哎,车是我先要的,我也急着要回家呢。

”女人停下步,惶惑地看着车夫。

⑦车夫想了想,说:

“这样吧,你们谁肯出20块钱,我就拉谁!

”“咦,你这不是宰人吗?

平时两块钱的车钱,你开口要20,心也太黑了!

⑧“别啰嗦,上不上?

”车夫不耐烦了。

“太贵了,能不能少点?

”那男子还想讨价还价。

“一分钱都不能少!

”车夫斩钉截铁地说。

随即,他转身问那女人:

“喂,20块钱,你坐不坐?

”望着怀里的孩子,她把心一横:

“20就20。

”说完,她毫不犹豫地抱着孩子上了车。

车夫一使劲,三轮车一下子蹿出去好远。

⑨女人坐在车上,心里这才感到有些踏实。

她问车夫:

“大哥,你这么晚还出来蹬三轮车?

”“没办法,厂子效益不好,我下了岗,只好靠蹬三轮挣点钱补贴家用。

”想到自己和丈夫下岗后的艰难,女人不禁对车夫有些同情起来。

不过,要不是为了女儿,她是怎么也舍不得花20块钱坐这三轮车的。

⑩车子很快就到了医院。

她抱着孩子下了车,伸手去口袋里掏车钱。

⑪“大妹子,快带孩子进去看病吧!

看得出你过得也不易,两块钱的车钱就不用给了。

”“刚才……不是说好20块吗?

”“不这样说,那个男人肯让你先坐吗?

”车夫咧开嘴,有几分得意地笑了起来。

⑫她还要从兜里去掏那本来该付的两块钱车费,没想到车夫已经迅速调转了车头,用力一踩,转眼就消失在浓浓的夜色之中。

13.第①段中画线句表面上写街灯带来温馨,从全文看,还有什么其他含意?

14.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表现了人物怎样的心理?

她把心一横:

“20就20。

15.车夫不要车费这一结尾既出人意料,又合乎情理。

请你从前文中找出这样安排的一句伏笔。

16.纵观全文,从车夫的言行中可以看出他是一个怎样的人?

17.如果你是文中的“她”,在车夫转身离开医院的一刹那会怎样想,怎么做?

请用文字表达出来。

(要求:

想象合理,符合语境,不超过60字)

【答案】13.暗指三轮车夫像街灯一样给人温馨。

14.“把心一横”表现妇女为给孩子治病不惜车费的心理。

15.示例:

“孩子看病要紧,你先上车吧。

”“车夫想了想,说……”“车夫一使劲,三轮车一下子蹿出去好远”等。

16.勤劳、机智、善良、乐于助人等。

17.表示想法的:

“真是个好人啊!

”或“他是在帮我!

”“世上还是好人多啊!

”等。

表示做法的:

“她攥着钱的手轻轻地抖动着,迟疑了一下,抱着孩子进了医院。

”或“望着远去的背影,她的眼睛湿润了,紧紧抱着孩子进了医院。

”“呆呆地看着手中的两块车钱,迟疑地放回口袋,紧抱着孩子进了医院。

”等等都可。

【解析】

13.试题分析:

中考中记叙文经常出现分析文章某一段在内容或结构上的作用。

内容上有:

点明文章中心主旨、画龙点睛等作用;而结构上通常有:

总领全文、承上启下、照应前文等作用。

这里文章的第一段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在结构上为后文不易找到车埋下伏笔。

考点:

理解文中重要语段的作用。

能力层级为理解B。

14.试题分析:

赏析词语表达作用的一种考查形式,学生先说出词语的含义和效果,再进行分析表达效果,具体解答方法是:

(1)词的意思或内容。

(2)结合语境谈表达效果。

这里“把心一横”表现妇女为给孩子治病不惜车费的心理。

考点:

体会重要语句的含意,品味语言表达艺术。

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15.试题分析:

学生感知文本内容,学会在文章中找出照应的内容,又要学会概括内容的能力。

此处能总结概括出相照应内容即可。

考点:

筛选原文的信息。

能力层级为C。

16.试题分析:

本考点主要考查我们对文章中人物形象的理解能力、概括能力,要求语言简洁。

学会抓住人物的各种刻画手法来分析。

学会从故事情节中来分析,学会把人物放到一定的背景环境中去分析,最后还要注意作者对人物的介绍和评价。

这里主要运用语言描写,来刻画一个善良、乐于助人、勤劳、机智的车夫。

考点:

欣赏作品的形象,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

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17.试题分析:

这是一道开放性试题,只要内容设计合理,表述正确,具体应符合人物的身份,职业和年龄等特点,还应注意说话的语气和口吻,合理表述即可。

考点:

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

能力层级为探究F。

父亲是只狮子王

①父亲是个故事大王,我最喜欢他说狮子王的故事。

②至于狮子王是怎样走过童年,怎样经历险阻,怎样战胜对手,怎样称霸草原,这些都成为我童年梦境里最美的情节。

在我的梦里经常有一只大狮子带领着小狮子奔跑,就像父亲所说的那样,他是狮子王,我就是小狮子。

③八岁的时候,迫于生计,父亲要去城里打工。

当时这个城市还是我听说过最远的地方——哈尔滨。

父亲走后,我就像找不到方向的小船在无边无际的海面上孤独地漂泊,我第一次尝到父亲不在身边的滋味。

④我吵闹着母亲给我讲故事,听着听着居然能够哭出来。

母亲问我为什么哭,我很委屈地告诉她,她讲得没有父亲的好。

在父亲的嘴里,老狮子王打败鬣狗的惊险令我尖叫,老狮子王跋涉千里寻找希望让我感动,老狮子王的死去让我失望,而小狮子的成长又令我憧憬,这些,娓娓动听。

⑤也许是母亲把这件事告诉了父亲,后来父亲给我写了一封信,是从哈尔滨那种地方寄来的。

我拿着信封,向村子里所有的小伙伴炫耀,认为那里面装的是世界上最好的东西,他们都没有。

⑥当拆开信封的时候,未免有些大失所望,上面就写着几笔歪歪扭扭的字,也没有落款:

“孩子,记住你是一只小狮子,狮子王小时候也是没有爸爸的,他是自己学会奔跑和搏斗的,你也是一样。

”由于父亲的“欺骗”,我再也不相信这个世界有什么狮子王。

以前没有,将来也不会有。

⑦高考前一天,我所在的乡镇中学集体包车到县城考试。

父亲说好了回来送我,我在校车旁等他。

还有五分钟就要开车了,我踮起脚尖四处寻找着父亲,由于天气很热,豆粒大的汗珠从额头上滚落下来。

他大概不会来了,我这样揣测着。

不一会儿,我听见校车启动的响声,我连忙拖着沉重的行李箱挤了进去,抢了一个靠窗户的位子坐了下来。

⑧“小北,小北。

”我听见有人在叫我的名字,那声音很着急,是父亲。

我把头探出窗外,看见了正在快速奔跑着的父亲。

他跑得很快,大风掀翻了他的草帽,他依旧不停地跑,同时嘴里还在叫喊:

“小北,小北。

”他每叫一下,我的心就颤抖一下。

⑨“爸,回去吧。

”他也许没有听见我的话,反而越跑越快。

司机也发觉有情况便关了油门,父亲逐渐靠近并追上了车子。

但是父亲很矮,而车窗却很高,我看不见父亲的脸,却看见一双粗糙的手从下面伸上来,两根手指中间夹着一张红色的钞票。

而父亲的一根手指上还包着一层纱布,应该是镰刀割的。

⑩“爸——”我激动地叫了出来,但是校车却不给我们任何说话的机会。

我努力地把头伸到窗外,看见父亲站在那里离我越来越远,然后他又不停地往回跑。

大风把他的衣服吹得鼓鼓的,只给我留下一个奔跑的背影。

⑪父亲给我的一百块钱里包着一张纸,上面只有简短的一句话:

“你是一只小狮子,早晚会成为一只狮子王。

⑫我闭上眼,看见一只奔跑的狮子王,那是父亲。

18.文章主要写了父亲与“我”之间的三个故事。

请分别概括。

19.第⑥段,当“我”拆开信时,“我”为什么会大失所望?

20.按照提示赏析下面的句子。

(1)父亲走后,我就像找不到方向的小船在无边无际的海面上孤独地漂泊,我第一次尝到父亲不在身边的滋味。

(从修辞方法的角度)

(2)但是父亲很矮,而车窗却很高,我看不见父亲的脸,却看见一双粗糙的手从下面伸上来,两根手指中间夹着一张红色的钞票。

而父亲的一根手指上还包着一层纱布,应该是镰刀割的。

(从人物描写的角度)

21.通读全文,说说文中的“狮子王”这个词语有哪些含义。

22.根据文章内容简要概括父亲的形象。

【答案】18.①小时候父亲为“我”讲狮子王的故事。

②父亲去哈尔滨打工后,写信回来鼓励“我”,可是“我”并不理解父亲。

③高考前,父亲赶来送“我”,“我”受到感动。

19.因为当“我”打开信后,看到上面就写着几笔歪歪扭扭的字,也没有落款。

信的内容也没有读懂,“我”觉得父亲“欺骗”了“我”。

20.

(1)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方法。

把“我”比作“找不到方向的小船”,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我”当时内心的孤单,突出了父亲在“我”心目中的重要地位。

(2)运用了细节描写的方法,主要写出了父亲在车窗外送“我”时,他身材不高,用手为“我”递送东西的情景,突出了父亲的手粗糙、有伤的特征。

表达出了父亲对“我”的深深的爱。

21.狮子王至少有三层含义:

一是指父亲从小为“我”讲的故事的名称;二是说父亲希望“我”也能成为像“狮子王”一样的人;三是指“我”觉得父亲就是一只“狮子王”。

22.是一位关心孩子、鼓励儿子、坚强淳朴、自强勇敢、教子有方的父亲形象。

【解析】

18.概括主要内容,考查理解和概括表达的能力。

解答这类题时应根据:

主要人物在什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电脑基础知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