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历史一轮复习 八下 第二单元 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教案 新人教版.docx

上传人:b****0 文档编号:9182688 上传时间:2023-05-17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2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考历史一轮复习 八下 第二单元 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教案 新人教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中考历史一轮复习 八下 第二单元 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教案 新人教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中考历史一轮复习 八下 第二单元 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教案 新人教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中考历史一轮复习 八下 第二单元 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教案 新人教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中考历史一轮复习 八下 第二单元 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教案 新人教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中考历史一轮复习 八下 第二单元 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教案 新人教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1页
中考历史一轮复习 八下 第二单元 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教案 新人教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1页
中考历史一轮复习 八下 第二单元 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教案 新人教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1页
中考历史一轮复习 八下 第二单元 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教案 新人教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1页
中考历史一轮复习 八下 第二单元 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教案 新人教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1页
中考历史一轮复习 八下 第二单元 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教案 新人教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1页
亲,该文档总共11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考历史一轮复习 八下 第二单元 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教案 新人教版.docx

《中考历史一轮复习 八下 第二单元 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教案 新人教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考历史一轮复习 八下 第二单元 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教案 新人教版.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中考历史一轮复习 八下 第二单元 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教案 新人教版.docx

中考历史一轮复习八下第二单元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教案新人教版

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第一个五年计划;《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部宪法》;三大改造;中共八大;“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模范人物;文化大革命。

2.过程与方法:

引导学生理清本单元基本线索。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通过复习,使学生明白新中国在进行社会主义道路探索过程中既有失误,又有成就,同时明白经济建设必须从实际出发,要遵循客观经济规律。

4.重点:

三大改造。

5.难点:

认识探索的特点。

教学策略

1.教法选择:

归纳法、直观法、分析法、讨论法等。

2.学法选择:

归纳法、观察法、分析法、讨论法等。

3.课堂组织形式:

分组讨论。

4.教具媒体组合应用研究:

多媒体展示。

5.课程资源开发利用:

教材、网上资料等。

知识详解

第一个五年计划

新中国成立后,虽然经过三年的经济恢复,国民经济得到根本好转,工业生产已经超过历史最高水平。

但是,我国工业水平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同时也落后于许多发展中国家,即使与印度相比,差距也不小。

当时的中国仍然是一个落后的农业国。

所以我们国家的党和政府制定了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实施目标。

“一五”计划编制的目的是为了有计划地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发展国民经济,它是由我国政府组织编制的,起止时间是1953年至1957年。

“一五”计划的基本任务是:

集中主要力量发展重工业→建立国家工业化和国防现代化的基础;相应地发展交通运输业、轻工业、农业和商业→与人民生活息息相关;相应地培养建设人才→科技是发展工业的第一生产力,要靠人才来掌握。

①第一个五年计划的超额完成,使我国开始改变了工业落后的面貌,并向社会主义工业化迈进。

一批为国家工业化所必需而过去又非常薄弱的基础工业建立起来(如钢铁工业)。

②交通运输业的巨大成就。

③“一五”期间,在苏联的帮助下,我国以156个项目为中心,先后施工一万多个工业项目,形成了以鞍山钢铁公司为中心的东北工业基地,同时在沿海地区原有的工业基地得到加强,华北和西北也建立了一批新的工业基地。

第一个五年计划主要经济建设示意图

第一个五年计划超额完成

《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部宪法》

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召开和宪法的颁布,结束了由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代行人民代表大会职权,以《共同纲领》代替宪法的过渡状态,加强了人民民主制度,保证了社会主义改造和经济建设的顺利进行。

1954年,在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上讨论颁布了这部宪法。

宪法的主要规定是:

我国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坚持社会主义道路,一切权利属于人民。

它的颁布的历史意义是:

由于事先广泛征求意见,经过1.5亿人民讨论,还经过人民代表认真的修改,充分表达了人民的意志,成为我国有史以来真正反映人民利益的宪法,也是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性质的宪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三大改造

农业、手工业合作化:

我国是小农经济占优势的国家,如何改造农民个体所有制,建立先进的社会主义农业经济,这是我国社会主义事业成败的关键之一。

建国后,经过土地改革,消灭了封建剥削制度,农民分到了土地,但在当时的条件下分散、落后的农民个体经济很难发展,也不能满足国家工业化对农业的需要。

为此土地改革后,中国共产党及时引导农民组织起来,走互助合作道路,把小农经济逐步改造成社会主义集体经济。

农业合作化的优越性,促使农民踊跃参加合作社,走社会主义道路。

1955年,全国掀起农业合作化的高潮。

1956年全国参加合作社农户1.18亿户,占全国农民总数96.3%。

农业社会主义改造

在广泛开展农业合作化同时,我国对手工业也进行了社会主义改造。

党引导手工业者组织起来,建立手工业合作社,把个体所有制逐步改造成社会主义集体所有制。

到1956年底,对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

对资本主义的社会主义改造:

建国初期,中国共产党为恢复、发展国民经济,首先采取了没收官僚资本,建立社会主义性质的国营经济。

同时还接管了一些帝国主义在华企业,把他们转变为社会主义国营经济。

还合理调整工商业,使资本主义工商业得到发展。

从1954年起,国家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1956年初,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出现了全行业公私合营的高潮。

所谓公私合营是我国对民族资本主义工商业实行社会主义改造的高级形式,即国家资本主义。

全行业的公私合营是指整个行业实行公私合营,企业的生产资料转归国家支配,资本家对企业的资产按固定的利率领取定息。

年息为5%。

即有代价地把剥削阶级的生产资料收归国有。

这种赎买政策,实现了和平过渡,是中国社会主义改造的创举。

资本主义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

三大改造基本完成的时间是在1956年底,三大改造的基本完成,是我国社会主义制度基本建立,社会主义革命取得历史性胜利的重要标志。

随着三大改造任务的基本完成,农民已由个体农民转变为合作化的农民,资产阶级已处在消灭的过程中,他们中的绝大多数人已经改造成为自食其力的劳动者。

我国无产阶级同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已基本解决,几千年来阶级剥削的历史已基本结束。

社会主义改造中存在的缺点和偏差是,“在1955年夏季以后,农业合作化以及对手工业和个体工商业的改造要求过急,工作过粗,改变过快,形式也过于简单划一,以致长期遗留了一些问题,1956年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基本完成以后,对一部分原工商业者的使用和处理也不很适当”。

中共八大

1956年,我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后,面临着如何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新形势和新任务,为此,中共于1956年9月,在北京召开了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

大会经过认真讨论,提出了当前党和人民的主要任务。

这就是集中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实现国家工业化,逐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需要。

土地改革消灭了地主阶级;三大改造后,农民和手工业者的私人生产资料转变为合作社集体所有,资产阶级大多数成了自食其力的劳动者,人剥削人、人压迫人的历史已经基本结束。

八大对上述国情作出正确判断,把主要力量用来发展生产力,完全符合实际需要,有利于调动全国人民的社会主义建设积极性。

所以说中共八大是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良好开端。

党领导全国人民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进程中,取得了巨大成就,初步奠定了现代化建设的物质文化基础。

“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1958年党和国家制定了“总路线”,其主要内容是:

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

它反映了广大群众迫切要求改变我国经济落后的愿望,但因大家缺少经验,急于求成,忽视了客观的经济规律。

一方面是它的正确性:

指明了党的主要任务是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反映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愿望;另一方面是它的问题:

片面强调“快”,正是这种不顾客观经济规律的“快”,导致了“左”倾错误的泛滥。

三大改造后期就已经出现了要求过急、工作过粗、改变过快等现象,这时人们的思想情绪更加狂热起来,终于导致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过程中的严重失误。

党中央发动“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全国出现高指标、瞎指挥、浮夸风和“共产”风。

“左”倾错误的主要表现,就是高指标(工业上的钢产量翻番,农业上的粮食产量“放卫星”)、瞎指挥(不尊重客观经济规律)、浮夸风(说假话)、“共产风”(一切归公社所有,吃公共食堂,不要钱)。

这种“左”倾错误的结果,造成了党在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中的严重失误,使国家和人民面临建国以来前所未有的严重经济困难。

“左”倾错误的产生的原因:

①对国情分析不够,②缺乏建设经验,③对社会主义建设急于求成,④忽视客观经济规律。

大跃进运动人民公社化运动模范人物

正是这些模范人物,为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做出了卓越贡献。

他们是千千万万先进人物的杰出代表,是中华民族的脊梁,是全国人民学习的榜样。

我们应该学习他们:

①爱国主义精神,②为社会主义奋斗的精神,③艰苦创业的精神,④密切联系群众,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

王进喜:

甘肃玉门人。

全国劳动模范。

1938年在玉门石油公司当学徒。

新中国成立后,在甘肃玉门石油管理局勘探公司三大队当工人。

1956年任油矿钻井队队长,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1958年率领钻井队创造月进5

000米纪录,被命名为“钢铁钻井队”。

1959年出席全国群英会。

1960年春,率领“1205”钻井队到东北的大庆参加石油会战。

工作中一不怕苦,二不怕死,为发展我国的石油工业做出了贡献,被工人群众誉为“铁人”。

1964年出席在北京举行的第三次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1968年5月任大庆油田革命委员会副主任。

1969年4月参加中国共产党第九次全国代表大会并当选为中央委员。

1970年病逝。

焦裕禄:

(1922~1964年),山东淄博人。

1946年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

1947年秋在干部队随军南下到河南,任县委宣传部干事、副区长、区委副书记兼区长。

1953年后任洛阳矿山机器厂科长、车间主任等职。

1962年12月调河南省兰考县任县委书记。

时值该县遭受内涝、风沙、盐碱三害,粮食产量降到历史最低水平。

在一年多的时间里,在全县149个大队中,焦裕禄跑遍了一百二十多个,对灾情进行了全面调查。

当风沙最大的时候,他带头查风口,探流沙。

在暴风雨中,他亲自察看洪水的流势,测绘洪水流向图。

大风雪后,他率领干部访贫问苦,送救济粮款。

他家里也很困难,没有像样的棉被,县里补助他3斤棉花票,他就是不要,说群众比他更困难。

他患了肝癌,仍忍着病痛坚持工作,为改变兰考县的落后面貌奋斗到最后一息。

群众说:

“他心里装着全体人民,唯独没有他自己。

邓稼先:

(1924~1986年),安徽怀宁人。

1945年西南联大物理系毕业,受聘于北大物理系,任教3年后考取美国印第安那州普渡大学物理系研究生。

1950年取得博士学位后,立即回国参加新中国的建设。

1950年10月,在新成立的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担任助理研究员,从事原子核理论研究。

195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1958年调到核武器研究所,负责核武器的理论设计,后任核工业部第九研究设计院院长等职。

他是我国核武器理论研究的奠基者和开拓者之一。

是中国研究和发展核武器在技术上的主要组织领导者之一。

1959年苏联毁约停止援助后,中国决定自己研制核武器,邓稼先立即组织理论队伍,开始了自力更生研制核武器工作。

1962年,他领导起草了中国原子弹的理论方案,还经常深入实验现场,指导实验。

1964年去新疆参加第一颗原子弹的试爆实验。

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以后,他又领导研制氢弹的工作,为“抢在法国人之前搞出氢弹”,他们争分夺秒战斗,终于在1967年6月,成功地爆炸了第一颗氢弹。

后来,在我国核武器几次新原理的突破上作出了贡献。

1984年患癌症后,仍念念不忘我国核科技的发展,与几位同志一起向中央写信,对我国核武器事业和高技术的发展,提出了宝贵的意见。

文化大革命

毛泽东发动“文化大革命”的出发点是防止资本主义复辟,维护党的纯洁和寻求中国自己的社会主义道路。

但由于党内指导思想上的“左”倾错误发展越来越严重,毛泽东等对党和国家的政治状况作了错误的估计,在一系列重大理论问题上混淆了是非。

结果,事与愿违,“文化大革命”的发动,反而给社会主义事业造成严重的挫折和损失。

“文化大革命”提供了反面教训,没有这个教训,就不可能有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改革开放路线和政策。

二月抗争是在党和国家正在遭受严重灾难的情况下发生的,是老一辈革命家同林彪、江青一伙的斗争。

其目的是力图纠正“文化大革命”

的错误。

在这场斗争中,老一辈革命家代表了党和人民的意志,表现了无私无畏的凛然正气。

“文化大革命”给国家和人民带来的严重灾难。

“文化大革命”不是任何意义上的革命和进步,而是一场历史性的动乱和灾难。

其表现需要从“文化大革命”中民主法制和国民经济等几方面都遭受严重破坏。

中国共产党成立83年来,犯过多次路线错误,每一次都能用自己的力量加以纠正,具有无比旺盛的生命力,的确是一个伟大的政党。

要是没有“文化大革命”的破坏,我国的经济建设会在党的领导下取得更大成就。

课堂小结:

展示知识结构。

布置作业:

练习册中的练习。

中国书法艺术说课教案

今天我要说课的题目是中国书法艺术,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教学方法、教学过程、课堂评价四个方面对这堂课进行设计。

 

一、教材分析:

本节课讲的是中国书法艺术主要是为了提高学生对书法基础知识的掌握,让学生开始对书法的入门学习有一定了解。

书法作为中国特有的一门线条艺术,在书写中与笔、墨、纸、砚相得益彰,是中国人民勤劳智慧的结晶,是举世公认的艺术奇葩。

早在5000年以前的甲骨文就初露端倪,书法从文字产生到形成文字的书写体系,几经变革创造了多种体式的书写艺术。

 

1、教学目标:

使学生了解书法的发展史概况和特点及书法的总体情况,通过分析代表作品,获得如何欣赏书法作品的知识,并能作简单的书法练习。

 

2、教学重点与难点:

 

(一)教学重点

了解中国书法的基础知识,掌握其基本特点,进行大量的书法练习。

 

(二)教学难点:

如何感受、认识书法作品中的线条美、结构美、气韵美。

 

3、教具准备:

粉笔,钢笔,书写纸等。

 

4、课时:

一课时 

二、教学方法:

要让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有所收获,并达到一定的教学目标,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将采用欣赏法、讲授法、练习法来设计本节课。

 

(1)   欣赏法:

通过幻灯片让学生欣赏大量优秀的书法作品,使学生对书法产生浓厚的兴趣。

 

(2)   讲授法:

讲解书法文字的发展简史,和形式特征,让学生对书法作进一步的了解和认识,通过对书法理论的了解,更深刻的认识书法,从而为以后的书法练习作重要铺垫!

 

(3)   练习法:

为了使学生充分了解、认识书法名家名作的书法功底和技巧,请学生进行局部临摹练习。

 

三、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让学生准备好上课用的工具,如钢笔,书与纸等;做好上课准备,以便在以下的教学过程中有一个良好的学习气氛。

 

(二)引入新课,

通过对上节课所学知识的总结,让学生认识到学习书法的意义和重要性!

 

(三)讲授新课

1、在讲授新课之前,通过大量幻灯片让学生欣赏一些优秀的书法作品,使学生对书法产生浓厚的兴趣。

2、讲解书法文字的发展简史和形式特征,让学生对书法作品进一步的了解和认识通过对书法理论的了解,更深刻的认识书法,从而为以后的书法练习作重要铺垫!

A书法文字发展简史:

 

①古文字系统

甲古文——钟鼎文——篆书

早在5000年以前我们中华民族的祖先就在龟甲、兽骨上刻出了许多用于记载占卜、天文历法、医术的原始文字“甲骨文”;到了夏商周时期,由于生产力的发展,人们掌握了金属的治炼技术,便在金属器皿上铸上当时的一些天文,历法等情况,这就是“钟鼎文”(又名金文);秦统一全国以后为了方便政治、经济、文化的交流,便将各国纷杂的文字统一为“秦篆”,为了有别于以前的大篆又称小篆。

(请学生讨论这几种字体的特点?

)古文字是一种以象形为主的字体。

 

②今文字系统

隶书——草书——行书——楷书

到了秦末、汉初这一时期,各地交流日见繁多而小篆书写较慢,不能满足需要,隶书便在这种情况下产生了,隶书另一层意思是平民使用,同时还出现了一种草写的章草(独草),这时笔墨纸都已出现,对书法的独立创作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狂草在魏晋出现,唐朝的张旭、怀素将它推向顶峰;行书出现于晋,是一种介于楷、行之间的字体;楷书也是魏晋出现,唐朝达到顶峰,著名的书法家有欧阳询、颜真卿、柳公权。

(请学生谈一下对今文字是怎样理解的?

),教师进行归纳:

它们的共同特点是已经摆脱了象形走向抽象化。

 

B主要书体的形式特征 

①古文字:

甲骨文,由于它处于文明的萌芽时期,故字形错落有致辞,纯古可爱,目前发现的总共有3000多字,可认识的约1800字。

金文,处在文明的发展初期,线条朴实质感饱满而丰腴,因它多附在金属器皿上,所以保存完整。

石鼓文是战国时期秦的文字,记载的是君王外出狩猎和祈祷丰年,秦篆是一种严谨刻板的纯实用性的字体,艺术价值很小。

 

②今文字:

隶书是在秦篆严谨的压抑下出现的一种潇洒开放型的新字体,课本图例《张迁碑》结构方正,四周平稳,刚劲沉着,是汉碑方笔的典范,章草是在隶书基础上更艺术化,实用化的字体,索靖《急就章》便是这种字体的代表作,字字独立,高古凝重,楷书有两大部分构成:

魏碑、唐楷魏碑是北魏时期优秀书法作品的统称。

《郑文公碑》和《始平公造像》是这一时期的代表,前者气势纵横,雄浑深厚,劲健绝逸是圆笔的典型;唐楷中的《醴泉铭》法度森严、遒劲雄强,浑穆古拙、浑厚刚健,《神策军碑》精练苍劲、风神整峻、法度谨严,以上三种书体分别代表了唐楷三个时期的不同特点。

《兰亭序》和《洛神赋》作者分别是晋代王羲之、王献之父子是中国书法史上的两座高峰,前者气骨雄骏、风神跌宕、秀逸萧散的境界,后者在技法上达到了由拙到巧、笔墨洗练、丝丝入扣的微妙的境界。

他们都是不拘泥于传统的章法和技能,对后世学书者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明代文征明的书法文雅自如,现代书家沈尹默在继承传统书法方面起到了不可魔灭的作用。

 

3、欣赏要点:

先找几位同学说一下自己评价书法作品的标准或原则是什么?

[或如何来欣赏一幅书法作品?

]学生谈完后,对他们的观点进行归纳总结。

然后自己要谈一下自己的观点:

书法艺术的欣赏活动,有着不同于其它艺术门类的特征,欣赏书法伤口不可能获得相对直接的印象、辨识与教益,也不可能单纯为了使学生辨识书写的内容,去探讨言词语汇上的优劣。

进而得出:

书法主要是通过对抽象的点画线条、结构形态和章法布局等有“情趣意味“的形式,从客观物象各种美的体态,安致这些独有的特性中,使人们在欣赏时得到精神上健康闲静的愉悦和人们意念境界里的美妙享受(结合讲授出示古代书法名作的图片,并与一般的书法作品进行比较,让学生在比较中得出什么是格调节器高雅,什么是粗庸平常)。

书法可以说是无声的音乐,抽象的绘画,线条流动的诗歌。

 

四、课堂评价:

 根据本节课所学的内容结合板书。

让学生体会到祖国书法艺术的博大精深,着重分析学生在书体形式特点和审美欣赏方面表现出的得失。

让学生懂得在欣赏书法时主要是通过对抽像的点画线条、结构形态和章法布局等有“情趣意味“的形式,从客观物象各种美的体态,安致这些独有的特性中,使人们在欣赏时得到精神上健康闲静的愉悦和人们意念境界里的美妙享受。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电脑基础知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