届高三地理复习检测公转特征及昼夜长短的变化.docx

上传人:b****0 文档编号:9183461 上传时间:2023-05-17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217.2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届高三地理复习检测公转特征及昼夜长短的变化.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届高三地理复习检测公转特征及昼夜长短的变化.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届高三地理复习检测公转特征及昼夜长短的变化.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届高三地理复习检测公转特征及昼夜长短的变化.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届高三地理复习检测公转特征及昼夜长短的变化.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届高三地理复习检测公转特征及昼夜长短的变化.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2页
届高三地理复习检测公转特征及昼夜长短的变化.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2页
届高三地理复习检测公转特征及昼夜长短的变化.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2页
届高三地理复习检测公转特征及昼夜长短的变化.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2页
届高三地理复习检测公转特征及昼夜长短的变化.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2页
届高三地理复习检测公转特征及昼夜长短的变化.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2页
届高三地理复习检测公转特征及昼夜长短的变化.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2页
亲,该文档总共1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届高三地理复习检测公转特征及昼夜长短的变化.docx

《届高三地理复习检测公转特征及昼夜长短的变化.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届高三地理复习检测公转特征及昼夜长短的变化.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届高三地理复习检测公转特征及昼夜长短的变化.docx

届高三地理复习检测公转特征及昼夜长短的变化

2020届高三地理复习检测:

公转特征及昼夜长短的变化

一、单选题

专家研究发现,英国巨石阵是一处古人天文观测遗址,在特定日期站在阵内的人可以看到日出、日落透过巨石缝隙的光线。

图1为巨石阵景观图,图2为巨石阵不同日期太阳光线示意图。

读图,完成1~2题。

1.图中①②③④所示太阳光线中,代表冬至日日出的是(  )

A.①B

.②

C.③D.④

2.若⑤代表某日日落的太阳光线,20天后的X日看到相同方位的日落,则X日可能是(  )

A.6月12日B.7月2日

C.7月12日D.1月2日

解析:

第1题,英国位于北半球,冬至日时,太阳日出东南,太阳光线从东南方向照射过来,故选②。

第2题,太阳此时日落西北,20天后看到相同方位的日

落,说明直射点在北半球,且两个日期关于夏至日对称,故从6月22日往后推10天,为7月

2日。

答案:

1.B 2.B

图为昼长随时间变化曲线图。

读图,完成3~4题。

3.4条曲线所代表的纬度从低到高的排序,正确的是(  )

A.a b c dB.c a d b

C.d c b aD.b c a d

4.若某地昼长随时间变化呈图中的直线变化,则该地(  )

A.物体水平运动右偏

B.自转线速度最小

C.日出的地方时为6时D.有极昼现象

解析:

第3题,纬度越高,昼夜长短的变化幅度越大,d在冬至日刚好

出现极夜,夏至日刚好出现极昼,昼夜变化幅度最大,该地位于北极圈;a的昼夜变化幅度大于c,a的纬度比c所在的纬度要高;b的昼夜变化幅度最小,纬度最低。

故由低到高的顺序为b

第4题,若某地昼长呈直线,说明该地一年中昼长不变,应位于赤道,赤道上水平运动的物体不发生偏转;自转线速度最大;昼长为12小时,日出6:

00,日落18:

00;没有极昼极夜现象。

答案:

3.D 4.C

北京(40°N)某中学高中生开展地理课外活动,在连续三个月内三次测量正午太阳高度角,获得测量的数据(见下表),读表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5~6题。

5.从第一次到第三次测量期间,该地昼夜长短状况及其变化是

A. 先昼短夜长,后昼长夜短,昼渐短    B. 先昼长夜短,后昼短夜长,夜渐短

C. 先昼短夜长,后昼长夜短,夜渐短    D. 先昼长夜短,后昼短夜长,昼渐短

6.三次测量中,其中一次测量的当天,正值

A. 春分日    B. 夏至日    C. 秋分日    D. 冬至日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地球运动,该题组以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变化考查学生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规律和昼夜长短的变化。

5.有资料可知,该地连续3个月,太阳高度在递减,由正午太阳高度的公式,正午太阳高度=900-纬度差,可以得出第1次测量时太阳直射100N,第2次测量时太阳直射赤道,第3次测量时太阳直射点在100S,所以说北京昼长变化是先昼长夜短,后昼渐短夜渐长,至昼短夜长。

6.第1测量时,太阳直射100N,太阳直射北半球,不是二分二至;第2次测量时,太阳直射赤道,太阳直射点从北向南移动,为秋分日;第3次测量时太阳直射点在100S,不是二分二至,选择C。

答案:

5.D6.C

下图为半球示意图,a为晨线。

读图,完成7~9题。

7.此日,我国的节气是(  )

A.春分         B.夏至

C.秋分D.冬至

8.此时,下列即将日出的城市是(  )

A.兰州B.北京

C.上海D.广州

9.图中表示地球绕日公转方向的箭头,正确的是(  )

A.①B.②

C.③D.④

解析:

第7题,由图中海陆分布可判断,此半球为北半球,又因为a为晨线,且与北极圈相切,所以可判断,此时北极圈内出现极夜现象,为北半球冬至。

第8题,读图可知,此时北京、上海、广州已为白天,只有兰州位于黑夜,因而即将日出的是兰州。

第9题,此时太阳直射180°经线,即180°经线正对太阳,说明①方向是太阳所在的方向;从北极上空看地球公转方向为逆时针,因而④箭头表示地球公转的方向。

答案:

7.D 8.A 9.D

读图,完成10~11题。

10.P、Q表示地球公转轨道上的两个特殊点,则图中字母L和S,代表的角的度数为(  )

A.20°B.23°26′[来源:

学科网]

C.30°D.66°34′

11.P、Q表示地球公转轨道上的两个特殊点,当地

球越过P点后的一段时间内,太阳直射点(  )

A.在北半球向北移动B.在南半球向北移动

C.在北半球向南移动D.在南半球向南移动

解析:

第10题,由图中信息可知,P、Q分别为夏至日和冬至日,L和S代表的是黄赤交角。

第11题,夏至日后,太阳直射点仍在北半球,但开始向南移动。

答案:

10.B 11.C

下表中所列的是12月22日甲、乙、丙、丁四地的白昼时间,据此回答12-14题。

甲地

乙地

丙地

丁地

白昼时间

5小时30分

9小时09分

11小时25分

13小时56分

12. 四地中属于南半球的是

A. 甲地    B. 乙地    C. 丙地    D. 丁地

13. 四地所处纬度从高到低顺序排列的是

A. 甲乙丙丁    B. 甲乙丁丙    

C. 丙丁乙甲    D. 丁丙乙甲

14. 造成四地白昼时间差异的主要因素是

①地球的公转 ②地球的自转 ③黄赤交角的存在 ④地方时的不同

A. ①②    B. ②③    C. ③④    D. ①③

【答案】12.D 13.B 14.D

【解析】

12.12月22日太阳直射南回归线,北半球昼短夜长,南半球昼长夜短;四地中只有丁地昼长夜短,丁在南半球。

选D正确。

13.赤道上全年昼人夜平分,越靠近赤道,昼长越接近12小时,由此可判断甲、乙、丙三地纬度由高到低是甲、乙、丙;丁与丙相比,丙更接近12小时,故丙纬度低于丁;综合四地纬度由高到低的是甲、乙、丁、丙。

选B正确。

14.由于地球上存在黄赤交角,随着地球绕太阳公转运动,使得太阳直射点出现南北回归运动,出现昼夜长短的变化。

选D正确。

下图示意冬至前后某天北京时间16:

15左右,落日的余晖将北京颐和园十七孔桥的17个孔洞照亮,呈现出壮丽的“金光穿洞”景观。

读图,完成15~16题。

15.该桥的走向为(  )

A.东西B.南北

C.东北—西南D.西北—东南

16.出现“金光穿洞”景观时,当地时间是(  )

A.3:

59左右B.3:

31左右

C.15:

59左右D.16:

31左右

解析:

第15题,冬至前后,太阳直射点在南回归线附近,此时北半球昼短夜长,日落西南。

出现“金光穿洞”现象也就是桥孔洞的方向与日落的方向一致,即桥的走向与日落的方向垂直。

第16题,北京(116°E)

的地方时比北京时间(东八区区时,即120°E的地方时)晚16分钟,故北京时间16:

15左右的时候,北京的地方

时是15

59左右。

答案:

15.D 16.C

读下图,图中阴影部分为夜半球,完成17~18题。

17.这一天,A地昼长为(  )

A.6小时B.12小时

C.18小时D.20小时

18.飞机以1100km的时速沿最近线路从B地飞往C地,大约要飞(  )

A.6小时B.9小时

C.15小时D.18小时

解析:

第17题,从图中可知,D点位于晨线与赤道交点所在经线,地方时为6时,图中相邻两经线经度差为45°,故A点所在经线地方时为3时,根据昼长=(12-日出地方时)×2可知,A点昼长为18小时。

第18题,B、C两地均位于60°N,且同处于一经线圈上,两地最短航线经过北极点跨60个纬度即6600km左右,由此可知,从B地飞往C地大约需用6小时。

答案:

17.C 18.A

读部分月份全球各纬度昼夜长短分布规律图,完成19~20题。

19.曲线e可能出现的月份是(  )

A.5月B.8月

C.11月D.12月

20.图中三条昼夜长短分布曲线能够明确表达出的规律是(  )

A.冬至日,南极圈及其以南全为极昼

B.赤道昼夜等分只出现在春秋分日

C.纬度越高,昼夜长短变化幅度越大

D.纬度数相同的南北半球两地,一地的昼长等于另一地的夜长

解析:

第19题,由图中经纬度和昼夜分布状况可知,曲线e表示南半球昼长夜短,且南极地区出现极昼的最低纬度约为78°S(位于南极点和南极圈中间),因此可判断太阳直射点约位于12°S附近,时间大约为2月或11月。

第20题,据图可知,该

图没有表达出冬至日南极圈及其以南全为极昼的规律;赤道地区全年昼夜等分;f曲线没有表达出纬度越高,昼夜长短变化幅度越大的规律;三条曲线均表达了南北半球纬度数相同的两地,其中一地的昼长等于另一地的夜长。

答案:

19.C 20.D

下图是一位驴友在别德马(40°30′S,64°W)拍摄的景观图片。

据此完成21~23题。

21.图片拍摄日期最有可能是(  )

A.1月1日B.4月1日

C.7月1日D.10月1日

22.此时,太阳位于拍摄者的(  )

A.

东北方B.西北方

C.东南方D.西南方

23.这一天,北京的昼长大约是(  )

A.10小时B.11小时

C.13小时D.14小时

解析:

第21题,根据北京时间19:

16,求出64°W地方时约为7:

00,日出时间晚于6时,此时为南半球冬半年、北半球夏半年。

第22题,此时为北半球的夏半年,全球各地(极昼、极夜区除外)太阳均从东北升起,西北落下。

故太阳位于拍摄者的东北方。

第23题,北京位于40°N,其昼长与别德马(40°30′S)的夜长大约相等。

根据前面分析,该日别德马地方时7时左右日出,故昼长为10小时左右,则夜长为14小时左右。

答案:

21.C 22.A 23.D

二、综合题

24.读下面图文材料回答问题。

某年3月9日,在挪威新奥尔松的中国北极黄河站(78°55′N,11°56′E),中国大学生北极科考团迎来极夜后首次日出。

下图示意科考团拍摄的日出照片。

(1)科考团拍摄日出照片时,当地地方时为__________,此照片拍摄方向约是__________,此时极昼的范围在__________。

(2)推测该年北极黄河站极昼结束的时间大约是__________。

(3)夏至日,北极黄河站的观测者观测到的最小太阳高度约是__________。

A.0°     B.12.5°  C.22°     D.34.5°

【答案】

(1)12时   正南  78°55′S以南地区    

(2)9月12日前后    (3)B

【解析】

(1)由材料可知,该日出为极夜后的首次日出,所以该地应位于出现极夜的最低纬度的切点上,地方时应为12点左右,由于该地位于北半球,12点时太阳位于正南方向。

由于该地位于北纬78°55′,所以该地及以北地区为极夜,和其纬度相同的南半球区域为极昼,应为78°55′S以南地区。

(2)由材料可知,该地结束极夜在3月9日,则距离春分日12天,即该地在春分日以后12天即出现极昼,当太阳直射点南移至距离秋分12天的位置时,该地结束极昼,约为9月11日前后。

(3)夏至日,太阳直射点位于北回归线上,北极圈及以北地区出现极昼,该地位于北纬79°附近,距离北极圈12.5度,北极圈最小太阳高度为0°,则该地最小太阳高度为12.5°,故选B。

25.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甲地在丙地的___________方向。

(2)此时的日期是___________,太阳直射点的地理坐标是___________  。

(3)此时北京时间为 ___________乙点该日的正午太阳高度为________,丁地此时物体的影子朝向___________ 。

(4)有一发炮弹从甲点射向乙点方向,炮弹将落在乙所在经线的_______(东、西)侧。

乙地该日的昼长是___________小时,日落时间是___________点。

【答案】

(1)西北    

(2)12月22日  (23°26′S,90°W)

(3)2点 53°26′ 东北

(4)东  18  21

【解析】

(1)由图中经线度数可知,地球自转方向为顺时针,因此该图为南半球俯视图,中心为南极点。

与甲相比,丙更接近南极点,因此甲位于丙以北;依据劣弧定向原则,甲位于丙以西,故甲地在丙地的西北方向。

(2)图中南极圈出现极昼现象,因此日期应为12月22日前后。

南极圈出现极昼,太阳直射点应位于南回归线;直射点所在经线的地方时为12点,图中90°E经线将夜弧等分,地方时为0点,90°W经线的地方时为12点,故太阳直射点的地理坐标是(23°26′S,90°W)。

(3)图中90°E经线将夜弧等分,地方时为0点;北京时间为120°E经线的地方时,比90°E早2小时,为2点。

乙地位于60°S纬线上,利用正午太阳高度还算公式:

 H=90°-Iθ±δI(其中 H为太阳高度  θ为当地纬度  δ为直射点纬度。

当所求地点与太阳直射点位于同一半球时,绝对值内取“+”,位于不同半球时,绝对值内取”-”),可知当日正午太阳高度为53°26′。

冬至日,南半球昼长夜短,日落西南;物体影子朝向与太阳在太空中的位置方向相反, 因此物体的影子朝向东北。

(4)甲、乙两地位于南半球同一经线,乙位于甲正南方;南半球水平运动物体运动方向左偏,因此炮弹将落在乙所在经线的东侧。

乙地所在纬线昼弧占纬线圈的6/8,因此昼长为6/8*24=18小时;日落时间为12+18/2=21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电脑基础知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