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套课时练学年最新部编统编七年级历史上册11《西汉的建立和文景之治》课时练习题 四.docx

上传人:b****0 文档编号:9183739 上传时间:2023-05-17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53.9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配套课时练学年最新部编统编七年级历史上册11《西汉的建立和文景之治》课时练习题 四.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配套课时练学年最新部编统编七年级历史上册11《西汉的建立和文景之治》课时练习题 四.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配套课时练学年最新部编统编七年级历史上册11《西汉的建立和文景之治》课时练习题 四.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配套课时练学年最新部编统编七年级历史上册11《西汉的建立和文景之治》课时练习题 四.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配套课时练学年最新部编统编七年级历史上册11《西汉的建立和文景之治》课时练习题 四.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配套课时练学年最新部编统编七年级历史上册11《西汉的建立和文景之治》课时练习题 四.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1页
配套课时练学年最新部编统编七年级历史上册11《西汉的建立和文景之治》课时练习题 四.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1页
配套课时练学年最新部编统编七年级历史上册11《西汉的建立和文景之治》课时练习题 四.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1页
配套课时练学年最新部编统编七年级历史上册11《西汉的建立和文景之治》课时练习题 四.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1页
配套课时练学年最新部编统编七年级历史上册11《西汉的建立和文景之治》课时练习题 四.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1页
配套课时练学年最新部编统编七年级历史上册11《西汉的建立和文景之治》课时练习题 四.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1页
亲,该文档总共11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配套课时练学年最新部编统编七年级历史上册11《西汉的建立和文景之治》课时练习题 四.docx

《配套课时练学年最新部编统编七年级历史上册11《西汉的建立和文景之治》课时练习题 四.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配套课时练学年最新部编统编七年级历史上册11《西汉的建立和文景之治》课时练习题 四.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配套课时练学年最新部编统编七年级历史上册11《西汉的建立和文景之治》课时练习题 四.docx

配套课时练学年最新部编统编七年级历史上册11《西汉的建立和文景之治》课时练习题四

2019年秋部编本七年级上册历史配套练习题

《西汉的建立和文景之治》课时练习题

一、选择题

1.(2018·辽宁初一期中)西汉初年,统治者实行休养生息政策的原因有

A.经济萧条,国家贫困

B.吸取秦亡教训

C.重视发展农业

D.国力强大

2.(2019·安徽中考模拟)“诏令劝农薄赋徭,躬行节俭尚廉潮。

生民养息人丁旺,强国富民兴汉朝。

”诗句歌颂的是

A.光武中兴

B.开元盛世

C.文景之治

D.贞观之治

3.(2019·江苏初三期中)西汉初期出现了我国封建社会的第一个治世局面是:

A.文景之治B.光武中兴C.贞观之治D.开元之治

4.(2019·安徽初一期末)西汉的第一个皇帝是

A.汉文帝

B.汉武帝

C.汉景帝

D.汉高祖

5.(2018·云南初一期末)下象棋是人们喜爱的一种活动。

而棋盘上“楚河汉界”的来源是

A.百家争鸣

B.卫青、霍去病北击匈奴

C.楚汉战争

D.文景之治

6.(2019·河北初一期末)面对“民失作业,而大饥馑。

凡米石五千,人相食,死者过半”这一境况,西汉初年的统治者面临的首要课题是

A.提倡节俭

B.发展农业生产

C.以德化民

D.加强中央集权统治

7.(2018·广西初一期末)我国历史上曾出现“文景之治”“贞观之治”的盛世局面,它们的共同特征有

①社会比较安定②民族关系融洽

③经济得到发展④科举制度完善

A.①②B.①③

C.②④D.③④

8.西汉建立后,为了巩固政权和稳定社会局势,汉高祖吸取秦亡教训,采取的政策是()

A.严刑峻法B.重视农业生产C.优先发展商业D.休养生息

9.(2019·马山县民族中学中考模拟)在中国古代历史上,王朝治世和盛世的出现,作为历史画卷中的亮点,历来备受人们的关注。

在人们谈论的古代治世中,出现在西汉初期的是

A.贞观之治

B.文景之治

C.开元盛世

D.康乾盛世

10.(2019·辽宁初三月考)西汉初年,刘邦之后的统治者继续推行轻徭薄赋政策,西汉社会安定,经济发展。

史称

A.无为而治

B.文景之治

C.休养生息

D.光武中兴

11.西汉的都城是

A.咸阳

B.镐京

C.长安

D.洛阳

12.(2018·北京初一期末)汉景帝曾下诏:

“农,天下之本也。

……其令郡国务劝农桑,益种树,可得衣食物。

”这体现了他

A.重视农业

B.减轻刑罚

C.提倡节俭

D.以德化民

13.(2019·广东初一月考)“文景之治”“贞观之治”这两个盛世局面,它们的共同特征有

①社会比较安定

②农牧文化融合

③经济得到发展

④科举制度完善

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

二、综合题

14.(2019·山西初一期末)在古代社会,中国历史上的“治”与“乱”总是如影相件,循环交替。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禹、汤罪己,其兴也悖焉;桀、纣罪人,其忘也忽焉。

--《左转•庄公十一年》。

材料二:

“文景之治”扭转了汉初以来经济凋敝、政局动荡的局面,代之以“吏安其官,民乐其业,蓄积岁增,户口寝息”…的安定、繁荣景象,奠定了西汉盛世的坚实基础。

材料三:

东汉时期的社会乱象。

(1)阅读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汤”与“纣”是哪个政权的君主?

材料说明了怎样的道理?

(2)阅读材料二指出,汉文帝、汉景帝采取哪些措施“扭转了汉初以来经济凋敝、政局动荡的局面”?

(3)请列举一例与“文景之治”类似的治世局面。

(4)请用一句话概括材料三中的社会乱象。

这一现象造成了怎样的恶劣影响?

(5)综合以上三则材料说说,你得到了哪些启示?

15.(2019·黑龙江初一期末)材料一:

文帝二年诏日:

“农,天下之本也民所恃也……”文帝十三年还下诏全免田租。

——《中国全史》

材料二:

“……黄金珠玉,饥不可食,寒不可衣。

以为币用,不识其终始。

……其令郡国务劝农桑,益种树,可得衣物。

——《汉书.景帝纪》

材料三:

《汉书.食货志》记载,汉初至汉武帝牙十年间。

国内政治安定,人民安居乐业,除自然灾害外,国内没有遭受重大动乱,国家极为富足。

请回答:

(1)阅读材料一、二分析,汉文帝和汉景帝的共同观点?

他们采取了什么措施?

(2)阅读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汉朝建立七十余年会如此繁荣和政府实行哪一政策有关?

这一繁荣局面后世称为什么?

(3)上述材料对当今社会的启发是什么?

【参考答案及解析】

 

一、选择题

1.AB

【解析】

【详解】

依据所学可知,由于秦的暴政和秦末农民起义,西汉初年,经济凋敝,统治者采取宽松政策,休养生息,仔细审查AB符合题意;重视发展农业是实行休养生息政策的表现,故C不合题意;国力强大不符合史实,故D不合题意。

故此题选AB。

2.C

【解析】

【详解】

依据题干关键词“生民养息人丁旺,强国富民兴汉朝”可知,此内容与文景之治有关。

由于秦的暴政和秦末农民起义,西汉初年,经济凋敝,统治者采取宽松政策,休养生息。

汉文帝和汉景帝时期,要求各级官吏关心农桑;废除断残肢体的肉刑;勤俭治国反对奢侈浮华西汉文帝、景帝在位时期,经济恢复发展,出现了中国封建社会的第一个盛世局面---文景之治,故C符合题意;光武中兴是东汉时期的盛世局面,故A不合题意;开元盛世、贞观之治是唐代的盛世局面,故BD不合题意。

故此题选C。

【点睛】

抓住题干关键词“生民养息人丁旺,强国富民兴汉朝”是解题的关键,逐一分析各选项。

3.A

【解析】

【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西汉文帝、景帝时期,政治清明,经济发展,人民生活安定。

当时的国力有了很大的增强,国家积累了大量的钱粮,库存的粮食和铜钱非常充盈。

这一时期的统治局面,历史上称之为“文景之治”。

文景之治是我国封建社会的第一个治世局面。

A选项符合题意;东汉汉光武帝统治时期被成为“光武中兴”。

B选项不符合题意;唐太宗统治时期历史上称之为“贞观之治”。

C选项不符合题意;唐玄宗统治前期被称为“开元之治”。

D选项不符合题意;故选:

A。

【点睛】

解题的关键是熟悉西汉时期的文景之治,结合所学知识得出正确答案。

4.D

【解析】

【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公元前202年刘邦建立西汉,定都长安,刘邦就是汉高祖。

选项D符合题意,选项ABC不符合题意,故选D。

5.C

【解析】

【详解】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秦朝灭亡后,项羽自称西楚霸王,封刘邦为汉王。

他们为争夺天下,展开了长达四年之久的战争,史称“楚汉之争”。

象棋棋盘上的楚河汉界便是来源于这段历史。

故正确答案为C。

ABD均不符合题意,故选C。

6.B

【解析】

【详解】

依据材料信息“民失作业,而大饥馑。

凡米石五千,人相食,死者过半”结合所学可知,由于连年战争,西汉初年,经济衰落,人民流离失所,为此统治者解决的首要问题是恢复发展生产,故B符合题意;提倡节俭、以德化民是西汉休养生息的措施,故AC不合题意;加强中央集权统治与题干无关,故D不合题意。

故此题选B。

7.B

【解析】

【详解】

①②③④四项中,①社会比较安定和③社会经济得到发展是二者共有的,而②民族关系融洽是贞观之治所有而文景之治所没有的,因为贞观年间,唐太宗将文成公主嫁给吐蕃赞普松赞干布,增进了汉藏之间的友好次关系,而文景时期,西汉政府虽然对匈奴采取“和亲”政策,但这是屈辱的政策,非但没有阻止匈奴南下,反而助长了匈奴的野心,变本加厉地骚扰西汉的北部边疆;④科举制度完善是贞观时期所有的,当时唐太宗大大扩充国学的规模,而科举制正式诞生于隋炀帝时期,所以文景时期并没有科举制。

①③符合题意,故答案选B。

8.D

【解析】

【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西汉建立之初,到处是残破的景象,为了巩固政权和稳定社会局势,汉高祖吸取秦朝因暴政导致速亡的教训,采取休养生息的政策。

让士兵还乡务农,释放奴婢,汉高祖还采取轻徭薄赋的政策,D符合题意。

ABC不是汉朝初期汉高祖采取的政策,故本题选D。

9.B

【解析】

【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西汉时期,文帝和景帝在位时,政治清明。

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出现繁荣景象,被称为“文景之治。

”贞观之治、开元盛世都是出现在唐朝时期,故排除AC项。

康乾盛世出现在清朝时,故排除D项。

故选B。

10.B

【解析】

【详解】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西汉初年,刘邦之后的统治者继续推行轻徭薄赋政策,减轻农民的徭役、兵役和赋税负担,注重发展农业生产。

文帝和景帝奖励努力耕作的农民,劝诫百官关心农桑,提倡节俭,并以身作则,重视“以德化民”。

文景时期,百姓富裕,社会比较安定,国家的粮仓丰满,历史上称这一时期的统治为“文景之治”。

故正确答案为B。

ACD均不符合题意,故选B。

11.C

【解析】

【详解】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公元前202年,刘邦称帝,建国号为汉,定都长安,史称西汉,刘邦是为汉高祖,重新建立了地主阶段统一的政权,C项符合题意;ABD三项的地点不是西汉的都城,不符合题意;故选C。

12.A

【解析】

【详解】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西汉初年,经济凋敝,统治者采取休养生息的政策,汉景帝重视农业,多次下令郡国官员以劝勉农桑为首要政务,并“租长陵田”给无地少地的农民,以法律手段,打击那些擅用民力的官吏,从而保证了正常的农业生产,景帝曾两次下令禁止用谷物酿酒,还禁止内郡以粟喂马,A项符合题意;BCD三项的内容与题干的内容无关,排除;故选A。

【点睛】

解题的关键是正确理解“农,天下之本也。

……其令郡国务劝农桑,益种树,可得衣食物”的含义,需要学生具备较高的理解材料的能力,通过理解材料的内容结合汉景帝采取的措施的内容解答问题,在掌握扎实的基本功的基础上通过排除法解答问题。

13.B

【解析】

【详解】

依据所学可知,西汉文帝、景帝在位时期,经济恢复发展、社会比较安定,出现了中国封建社会的第一个盛世局面---文景之治;唐太宗统治期间,政治比较清明,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国力增强,被誉为“贞观之治;“文景之治”“贞观之治”这两个盛世局面的共同特征有社会比较安定、经济得到发展,故B①③符合题意;文景之治时农牧文化没有出现融合,科举制度没有出现,故②④不合题意;故含有②④的ACD不合题意。

故此题选B。

二、综合题

14.

(1)商朝;得民心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

(2)注重农业发展,轻薄赋:

重视以德化民,废除严昔刑罚提倡勤俭治国,反对奢侈,实行休养生息政策。

(答出任意两点可)

(3)光武中兴。

(4)宦官和外戚交替专权;动摇了东汉政权的统治基础,是东汉王朝走向衰亡。

(5)廉政兴国,暴政亡国为民谋利使国家长治久安,与民争利使国家迅速败亡。

(答出任意一点即可)

【解析】

【详解】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汤”与“纣”是商朝君主。

约公元前1600年,商的国君“汤”团结周围小国和部落,起兵攻夏,汤战胜桀,夏朝灭亡,商朝建立。

汤是位有作为的君主,任用有才干的“伊尹”,关心百姓,商朝很快强大起来。

商朝后期政治混乱,最后一个王“纣”,也是个暴君。

他修筑豪华宫殿,尽情享受,施用炮烙等酷刑,镇压人民。

公元前1046年,牧野大战商军在阵前纷纷倒戈,引导周军攻入商都。

商纣逃到鹿台自焚而死,商朝灭亡。

材料说明了得民心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

(2)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西汉初年,经济萧条,到处都是一片荒凉的景象。

汉文帝、汉景帝,吸取秦灭的教训,“轻徭薄赋”、“与民休息”的政策。

减轻农民的徭役和劳役等负担,注重发展农业生产。

采取文景时期,提倡节俭,重视“以德化民”,社会比较安定,经济得到发展。

历来被视为封建社会的“盛世”,史称“文景之治”。

(3)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与“文景之治”类似的治世局面如光武中兴。

公元25年,西汉宗室刘秀称帝,定都洛阳,史称东汉。

他就是光武帝。

刘秀多次下令释放奴婢,减轻农民的负担,减轻刑法;还合并郡县,裁减官员,加强对官吏的监督,惩处贪官污吏;又允许北方少数民族内迁,缓和民族矛盾。

到光武帝统治后期,社会出现了比较安定的局面,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

史称“光武中兴”。

(4)根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东汉中期以后,皇帝年幼时,太后重用外戚,外戚权力膨胀;皇帝长大后,以来宦官除掉外戚,宦官把持朝政。

宦官和外戚交替专权,动摇了东汉的统治,东汉王朝走向衰亡。

(5)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暴政亡国,明君兴邦;得民心者得天下;为民谋利使国家长治久安,与民争利使国家迅速败亡。

【点睛】

解答第一问的关键是识记商朝君主。

解答第二问的关键是识记“文景之治”。

解答第三问需要识记“光武中兴”。

解答第四问的关键是认识东汉王的衰亡。

解答第五问的关键是理解“暴政亡国,明君兴邦”。

15.

(1)农业是天下的根本。

减免田租,鼓励发展农业生产。

(2)休养生息政策;文景之治。

(3)爱惜人力,重视农业生产

【解析】

【详解】

(1)根据材料一“农,天下之本也……”和材料二中的“……其令郡国务劝农桑,益种树,可得衣物。

”可见汉文帝和汉景帝都认为农业是天的根本。

从材料“文帝十三年还下诏全免田租。

”“……其令郡国务劝农桑,益种树,可得衣物。

”可知,他们采取的措施是减免田租,鼓励发展农业生产。

(2)据材料三内容及所学知识可知,汉朝建立七十年会如此繁荣和政府实行的休养生息政策有关。

为了巩固政权和稳定社会局势,汉高祖吸取秦朝因暴政导致速亡的教训,采取了休养生息的政策。

汉高祖死后,继任的统治者继续实行修养生息的政策,注重农业生产,使汉初的经济逐渐得恢复和发展,社会局势稳定下来。

这一繁荣局面后世称为文景之治。

(3)本题是开放型题目,考查的是学生开放性思维的能力。

只要符合题意,言之有理即可。

如:

保持社会稳定;重视发展经济;制定正确的方针政策;要有居安思危的意识。

【点睛】

解决材料题学生需要提取材料的关键信息并结合课本所学,在平时的积累中提高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电脑基础知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