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理工就是选择奉献.docx

上传人:b****0 文档编号:9185089 上传时间:2023-05-17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25.9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选择理工就是选择奉献.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选择理工就是选择奉献.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选择理工就是选择奉献.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选择理工就是选择奉献.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选择理工就是选择奉献.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选择理工就是选择奉献.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1页
选择理工就是选择奉献.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1页
选择理工就是选择奉献.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1页
选择理工就是选择奉献.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1页
选择理工就是选择奉献.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1页
选择理工就是选择奉献.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1页
亲,该文档总共11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选择理工就是选择奉献.docx

《选择理工就是选择奉献.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选择理工就是选择奉献.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选择理工就是选择奉献.docx

选择理工就是选择奉献

“选择理工,就是选择刻苦;选择理工,就是选择挑战;选择理工,就是选择奉献”.

杨诗武,男,2004年毕业于黄冈中学。

曾获全国高中数学联合竞赛一等奖,中国数学奥林匹克一等奖,入选45届IMO国家代表队,并获国际奥林匹克数学竞赛金牌。

保送北京大学数学系学习。

现为北京大学数学系大一学生。

那段时间老师还经常找我谈话,不过有一天我听说是我们班的某某进了冬令营,我当时还以为是说着玩的,没怎么在意,但当我确认是事实时,尽管我嘴上说我已经满足于获得了一等奖,可心里却很不舒服,因为用他们的话说,我只比他低了一分,而且在我们的理念中,只要进了冬令营就可以上北大或清华了,这对我们中学生来说无疑具有很大的诱惑。

同学们都来安慰我,但我仍然很难受,我一直抱有幻想,幻想着奇迹出现,就是在他上车去参加冬令营的那天上午,我仍然幼稚地幻想着老师也能把我带去,但幻想随着车的离去而破灭,那天上午我什么都没有做。

——杨诗武

朱华亲,高二时进入文科班,2004年从黄冈中学考入北大。

现为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法语系大一学生。

班上的一本《萌芽》杂志无意之间传阅到我手中,第一篇文章已经被翻阅得有些破旧,上面甚至还有人留下字迹,其中有一句用铅笔写的话让我印象最深刻:

一定要杀进北大!

那篇文章就是职烨的《花开不败》。

我想,每个读过它的高三学生,都会感动的,都会在自己内心里升起哪怕是一线希望。

我一口气读了两遍,久久不能平静。

——朱华亲

周琦凯,男,1987年生,家乡位于黄冈市浠水县一个偏僻的山村。

2001年9月进入黄冈中学学习,在校内多次被评为三好学生、优秀共青团员和优秀学生干部,多次在校内学科竞赛、演讲比赛中获奖,于2004年6月考入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学习。

现为清华大学大一学生。

座右铭:

只有想不到,没有作不到

周朗,2001年参加中考,总分距黄冈中学录取线差一分。

后险进黄冈中学。

2004年考入北京大学。

现为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大一学生。

在事物的发展过程中,“短板”的长度决定其整体发展程度。

在学习上也是这样的,自己的弱势学科好比是木桶的短板,它决定了自己的学习效果。

因此,我们在分配学习时间时,要针对自身的特点,勇于攻克自己的弱势学科和薄弱环节,做到真正的全面平衡,全面发展,这样才能取得最佳的总体效果。

——周朗

从落榜生到年级第二

  来到北京大学已经半年多了。

这段时间,我常常回忆我的高中生活。

高中生活尤其是高三生活虽然忙碌和劳累,但是每天都在为同一个目标奋斗,充实而有意义,不像现在在大学里,选择很多,一切都还不明朗。

  我进黄冈中学的时候,中考总分离录取分数线差一分。

在中学老师的争取下,最终我收到了黄冈中学的录取通知书。

我非常珍惜这次来之不易的机会,但现实是残酷的,在高一上学期的期中考试中,由于不适应高中的学习和生活情况,我的成绩比较差。

但是我没有灰心丧气,因为我相信我是优秀的。

  在这期间,我的班主任程洲平程老师给了我非常大的鼓励和支持。

在得知我的家庭比较贫困以后,他为我申请了助学金,减免了我的学费。

在程老师的帮助下,高一寒假期间,我获得北京圆明园学院(即现在的北京圆明园专修学院)设立的助学金,并有机会来到首都北京。

在北京的一个星期中,我们参观了颐和园、圆明园、科技馆、故宫博物院等名胜古迹,还逛了逛北大和清华。

从那时起,我便树立了一定要进北大清华的决心。

  高一下学期的期中考试,我取得了班级第三、年级第二十一名的成绩。

也许对于许多同学来讲,这个成绩并不值得骄傲。

可是对于我这样一个雄心万丈,却中考失利、带有自卑感的学生来说,这个成绩意义重大。

它使我完全走出了中考失利后的巨大阴影,让我重新获得了自信。

  也许是由于高一时学习太刻苦,在高二上学期,我产生了一种厌学情绪。

每天来到教室以后,缺乏学习的动力。

不想看书,不想做作业,心情非常烦躁。

在这种情况下,我的学习成绩开始下降。

我开始努力调整自己的心态,为此我做过许多努力,如不想看书时,做一下作业,作业不想做时,看看报纸杂志,转移自己的注意力。

这样,经过一段时间的调整,我终于又恢复了学习的动力和热情。

但同时我也养成了每天中午下午看报纸杂志的习惯,一直到现在。

  当然,我的学习成绩也迅速回升。

最令我高兴的是在高二下的期末考试中,我取得了年级第二名的成绩。

讲到这里,我要提到一个人——李蔚明(这本书中也有她的文章)。

她的学习非常好,在高三以前所有的期中期末考试中,年级第一名必然是她。

结果在我们班养成了一个习惯,每次考试成绩出来以后,我们都是问年级第二名是谁,因为第一名非她莫属。

在一个相当长的时间内,她在我们年级的学生眼中是不可战胜的。

正因为如此,年级第二成为我们的竞争目标。

  高三的考试多、进度快、内容多,学生的压力大,学习成绩起伏也比较大。

我的成绩在高三下学期一直徘徊在班上六七名、年级二十多名左右,数学成绩从来没有突破130分。

在这期间,我非常苦闷、烦恼。

尤其在高考前的自由复习期间,我的心情坏到了极点。

这时,距离高考只有不到三周的时间,程老师和数学老师都找我谈话,帮我解开心结。

在接下来的两个星期中,我抛开高考,专心调整自己的心情。

在这样的情况下,我在高考中发挥正常,考出了还不错的成绩。

我的十条学习经验

  下面谈谈我在高中学习的一些体会。

由于每位同学的学习情况不同,学习环境不同,因此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是各不相同的。

也许我的学习方法不一定适合每个学生,我只是希望大家能从中有所启迪,进而找到一个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

  态度决定一切

  米卢有一句名言:

“态度决定一切。

”虽然这句话过于强调态度对成功的重要性,忽视了成功的其他条件,但是它说明了态度的重要性:

它是做好一切事情的前提,是成功的基础。

好的学习方法,只有以好的学习态度为基础,才能发挥其举足轻重的作用。

  端正学习态度不是说说而已的,它必须以实际行动来实现。

学习态度是对学习的一种认识,学习态度的好坏将直接影响到自己的学习。

有的同学自认为学习态度非常端正,其实不然。

例如有的同学每天清晨早早地来到学校,但是到学校以后却并不认真学习,有的只是做样子给家长或者老师看;有的同学晚上在家里开夜车,通宵达旦地学习,但是白天在课堂上却没精打采,甚至干脆睡觉;有的同学三天打鱼两天晒网,虎头蛇尾做事没有恒心;有的同学认为老师布置的家庭作业不值得作,盲目地、没有选择地、不假思索地处理各式各样鱼龙混杂的参考资料;有的同学上课不听老师讲课,认为老师讲得太简单,不值得听,做自己的事情甚至是与学习无关的事情;还有的同学对老师提出的问题不思考,下课后拿着各种稀奇古怪的甚至错误的题目问老师。

这些现象在日常学习生活中经常可以看到。

  爱学习需要理由吗?

  要端正学习态度,最重要的是培养学习的兴趣和爱好。

学习态度不应建立在痛苦的基础上,而应建立在快乐(起码应是感兴趣)的基础上。

浓厚的学习兴趣是成功的良好开端,当一个人对学习有着浓厚的兴趣时,它就不再是枯燥而乏味的。

当你倘佯在知识的海洋里时,你会感到是如此的兴奋和有趣,你会觉得学习是生命中不可缺少的事情。

经常有这样的感觉:

当被一道难题卡住通过思考解决时,就有“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喜悦,学习的乐趣不正是如此吗?

如果把学习当作是一种负担,当成是应付老师和家长的话,那么他的学习应该是很难成功的。

  怎样培养对学习的兴趣呢?

我认为首先要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中,发现并感觉到学习给我们带来的快乐、给我们带来的成就感。

这样的话,我们就可以自豪地说:

“爱学习需要理由吗?

  做好预习和自学

  课前预习而“生疑”,“带疑”听课而“感疑”,通过老师的点拨、讲解而“悟疑”、“解疑”,从而提高课堂听课效果。

预习也叫课前自学,预习得越充分,听课效果就越好;听课效果越好,就能更好地预习下节内容,从而形成良性循环。

  当然自学的过程中肯定会遇到困难,但如果中途放弃,等于是什么也没干,相反应该更加勤奋地翻阅资料,争取自己解决问题。

因为只有自己亲自做过、思考过,才会有最深的印象。

如果不行,可以请教别人,总之要继续下去。

即使没有弄懂,当老师上课讲时,可以带着问题听课,提高了听课效率。

这样,对知识的理解才最深,在以后的学习中不会轻易忘记。

  注重课堂听讲

  这是非常重要的,然而许多同学却没有意识到这一点,认为老师讲的都是课本上的简单知识,考试中不会考到。

其实这种想法是极其错误和不可取的。

老师们是非常有经验的,他们对课本知识的理解是非常透彻的,老师课上所讲的内容,都是经过他们认真备课的,都是学习中的重点和难点。

而且老师们都善于将一些难的问题通俗易懂地讲解,这是学生吸收知识的最好时机。

如果仅凭自己对课本内容的肤浅理解,考试时不会有好结果的。

所以,要是上课开小差,就算课后用几倍时间去补,也不一定有效果。

所以我认为课堂四十五分钟很重要。

当然,这也不是绝对的。

对那些学有余力的同学来说,可依据实际情况充分利用课堂时间。

学习基础较差的同学就不可如此了,否则就是本末倒置。

  正确对待“题海战术”

  所谓“题海战术”,顾名思义,就是指大量地做习题来提高自己的学习成绩。

对此,我的理解是,对大多数同学而言,不提倡搞“题海战术”。

我认为多做题的目的是使我们熟悉各种题型,训练我们的解题技巧、巩固所学过的知识,但题并不是要越多越好,做题适量会有很好的效果,能够使我们的解题思路更明晰。

如果太多太滥,没有总结理解,反而会束缚了我们的思路,使我们的头脑只有题而没有知识和系统。

  应该注意老师出的题目,特别是老师经常讲的题目或者是题型,因为这些题目或题型,往往是最重要的。

做题的基础是对课本知识的熟练掌握。

做题时,应与课本联系起来,切忌抛开课本或者以做题代替看课本。

  不被同一块石头绊倒

  在学习中,我们一定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难题,但随着每一次练习,每一道难题的攻克,都应该有哪怕是一丁点儿的进步。

知识的积累是一步一步的,先要掌握学习的“工具”,比如一些公式,然后才是灵活运用它们解决问题。

我还建议能记住常用的一些结论,这也是有好处的。

  而在学习过程中,错误总是有的,俗话说,“被同一块石头绊倒的人是愚蠢的”,我们应当善于总结,找出自己的薄弱环节,并加以“修补”,不让自己在同一个地方摔倒,因为在高考这个赛场上,我们犯不起同样的错误。

  平时训练和考试要做好改错和总结归纳的工作。

经常对作过的题目进行总结归纳,可以从中得出许多非常有用的结论或者是更好的解题方法。

改错则能够加深自己对薄弱知识点的理解和记忆,避免今后再犯同样的错误。

  磨炼心理素质

  高中三年,可以这么说,每个人都是身经百战。

考试不仅是为了检查我们在一段时间里学习的成果,更重要的是检查我们在这段时间里心理素质的锻炼。

每次应试,考试的成绩固然是衡量一个人学习优劣的重要标准,但我认为,在每次考试期间学习如何调整好自己的心态更加重要。

  学习上暂时的失败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从此一蹶不振。

哪里倒下去,就从哪里爬起来,这才是真正的强者。

不要让失败主宰我们,我们应该由失败找出原因,然后去争取成功!

这样的心态才是健康的心态,特别是在高三,更应该注意这一点。

如果做不到这一点,那么在众多的考试中,你就会逐渐产生厌学的思想。

我就是这样的一个例子。

  与此同时,一定要注意保证充足的休息。

心理其实是和身体健康程度密切相关的。

必须保证充分的休息时间,才能取得最好的学习效果。

  木桶定律

  在学习中,由于兴趣和爱好的不同,每个人对不同的学科都有着不同的喜好,因此往往不自觉地在相应的学科上花费了更多的时间。

在管理学上有一个著名的“木桶理论”,是指用一个木桶来装水,如果组成木桶的木板参差不齐,那么它能盛下的水的容量不是由这个木桶中最长的木板来决定的,而是由这个木桶中最短的木板决定的,所以它又被称为“短板效应”。

  由此可见,在事物的发展过程中,“短板”的长度决定其整体发展程度。

在学习上也是这样的,自己的弱势学科好比是木桶的短板,它决定了自己的学习效果。

因此,我们在分配学习时间时,要针对自身的特点,勇于攻克自己的弱势学科和薄弱环节,做到真正的全面平衡,全面发展,这样才能取得最佳的总体效果。

  “三人行,必有我师”

  要积极利用自己的周边环境,促进学习进步。

这就是说,要积极地与同学、老师交流,充分利用图书馆或者网络学习的优势。

同学之间应该时常互相切磋,取长补短。

“三人行,则必有我师”,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也是提高自身水平的良好条件。

可以说,如果没有高三这样的集体,没有我的同学,我也是不可能取得好成绩的。

  好习惯带来好成绩

  好的学习习惯是提高学习效率,保证学习效果,在考试中正常发挥水平的重要保证。

好的学习习惯有许多,例如良好的审题习惯,良好的解题习惯,独立钻研、务求甚解的习惯,归纳总结的习惯,查阅工具书和资料的习惯等等。

  审题是解题的关键,尤其是数理化等理科类,尤其如此。

理科类题是由文字语言、符号语言和图形语言构成的,拿到题目要“宁停三分,不抢一秒”,要在已有知识和解题经验基础上,将隐含条件转化为明显条件;有时需要联系题设与结论,前后呼应挖掘构建题设与目标的桥梁,寻找突破点,从而形成解题思路。

你是否走在“过劳死”边缘

 著名画家、导演陈逸飞在上海因病去世。

大家一时不敢相信,这样一个浪漫多情的艺术家怎会说走就走呢?

一直忙于新片《理发师》的他,曾因胃出血住过两天医院,可病情稍有恢复他便又赶回拍摄现场,终积劳成疾、病情恶化。

艺术家的离去又给我们敲了次警钟:

工作诚可贵,身体价更高。

你身边是否也有一些人还在“拼命”工作呢?

对他们的生存状态你如何看待?

  表象一:

超时工作

  一次非正式聚会上,记者对13位不同职业、不同年龄人士进行了一次简单的调查,结果发现他们中的8位,最近半年来,几乎没有按时下过班;还有3位,也在正式工作之外,用“兼职”的方式,无限度地延长着自己的工作时间。

  竞争激烈,生活成本高,家庭负担重,工作量大……他们用一个个理由“纵容”自己,以健康为代价,透支未来的生命来工作。

  参加工作4年多的吕非,也有过年少轻狂的日子。

刚参加工作不久,她就遇上过一次大会议,办公室主任带着她做方案,两人在办公室里吃了点快餐,一直做到9点多,吕非有点累了,就关了电脑想先走。

没想到主任生气了:

“你怎么这么没责任心,活没干完就要走?

明天再做?

来得及吗?

  吕非留下了。

从此一发不可收拾。

她给自己制定了苛刻的工作计划,几乎每天都超量完成,并且为此沾沾自喜,而且精神越来越好。

然而,一年多过去了,吕非感觉越来越疲劳,起床越来越难,工作的效率也一天天降低,连成就感也渐渐消失,吕非试过放自己长假,可是,即便身处大自然,她都不安心,老是担心自己会失去工作,担心自己现在的职位会被别人“占领”。

  回到单位,她加倍努力,但身体却在抗议:

她的颈椎、腰椎都出现了问题,不能久坐,不能久对电脑。

“我不知道,自己能不能停下来,但我真的很累……”她说。

  表象二:

20岁的人60岁的颈椎

  几天前,记者突然感觉脑袋发沉、手肘发麻、手臂无法上举,赶到医院检查,却吓了一跳。

  “你今年才几岁?

怎么颈椎像快40岁的人了?

你看,颈椎曲度都没有了!

”推拿科许医师指着X光片说。

  乖乖坐到椅子上,开始牵引。

  没过几分钟,又冲进一个年轻姑娘,围着厚厚的围巾,“医生,帮我看看,我脖子不能动了!

”X光片结果很快出来:

又一个30多岁的颈椎病人。

由于颈椎病,她起床时落枕了。

  “这还算好的,我有个病人,20多岁的人,却有60多岁的颈椎。

你们啊,真是不爱惜自己的身体!

”许医师一边按摩一边告诉记者。

  而朋友更以“恐吓”的语气告诉记者,她认识一个年轻人,有着80岁的脖子。

他喜欢趴在床上看书,喜欢躺着玩笔记本电脑,喜欢半靠着看电视。

  许久之前,他就觉得自己的脖子跟肩膀经常很僵硬,酸痛得仿佛有许多只蚂蚁在咬,连洗个头腰都痛到无法弯,这才发现事情严重,赶快去看医师,医师诊疗后发现,他的颈椎病已经很严重,而且有轻微的椎间盘突出。

  许医师告诉记者,8成市民都有或轻或重的颈椎疾病。

这病是不可逆的,通过游泳、瑜珈等体育运动可以部分改善病情,而桑拿、足疗、按摩等,也只能暂时缓解症状。

  谁正走在“过劳死”边缘?

  最近一项调查显示,66%的人有多梦、失眠、不易入睡等现象;经常腰酸背痛者为62%;记忆力明显衰退的占57%;脾气暴躁、焦虑者占48%。

还有调查结果表明,慢性疲劳综合征在城市新兴行业人群中的发病率为10%至20%,在某些行业中更高达50%,如科技、新闻、广告等业从业者、公务员、演艺人员、出租车司机等,而这些都是“过劳死”的潜在人群。

专家介绍说,目前人们所说的“过劳死”主要“青睐”三种人:

  1.有钱人,特别是其中只知消费不知保养的人。

  2.有事业心的人,特别是称得上“工作狂”的人。

  3.有遗传早亡血统,又自以为健康的人。

  “过劳死”在许多发达国家被称为职业病,与长期超时工作有着非常直接的关系,通常发生在每天工作10个小时以上的,如从事企业、艺术、医疗、IT、新闻、科研等行业的高端人群中。

  专家告诉记者,患有“过劳死”、“基础症状”的人近年来越来越多,大多集中在30岁-50岁之间,而且男性患者要多于女性。

究其原因,专家认为,其一是饮食习惯的原因,以前营养不良、传染性疾病多,现在肥胖症多,“将军肚”其实就是显形性肥胖病,这是很多疾病发展的土壤,可能导致高血压、血管硬化等;其二是天气的原因,比如说天气越来越热,所以烦躁病多、虚寒病多;其三是人们生活节奏快了,压力大了,心理和精神疾病就多了,如忧郁症、健忘症等;其四工作方式也变了,坐的机会多了,走的机会少了,身体的自身免疫力也在下降。

  提醒警惕“过劳死”的前兆

  俗话说,人有生、老、病、死,这是生命延续的一个过程。

张学智教授说,“过劳死”没有这个连续的过程,是直接跳到了死,但这个跳的过程里,有一个“物质基础”。

内科张教授认为,“过劳死”不是空穴来风,肯定有一个潜在的原因,何况我们现在还存在很多遗传病不能治疗,还有一些病我们甚至还没有发现。

  那么“过劳死”的这些“物质基础”,或者说“隐患”都表现在哪儿呢?

张教授告诉记者,这个“物质基础”包括的内容太多了,亚健康和慢性疲劳综合征的所有内容都应该包含在内。

  哪些症状出现后,就要警惕“过劳死”呢?

专家认为,出现以下情况就要留意了:

浑身无力、容易疲倦、头脑不清爽、思想涣散、头痛、面部疼痛、眼睛疲劳、视力下降、鼻塞眩晕、起立时眼前发黑、耳鸣、咽喉异物感、胃闷不适、颈肩僵硬、早晨起床有不快感、睡眠不良、手足发凉、手掌发黏、便秘、心悸气短、手足麻木感、容易晕车、坐立不安、心烦意乱。

  支招如何摆脱过度疲劳

  针对如何摆脱过度疲劳,专家开出如下处方:

  消除脑力疲劳法:

适当参加体育锻炼和文娱活动,积极休息。

如果是心理疲劳,千万不要滥用镇静剂、安眠药等,应找出引起感情忧郁的原因,并求得解脱。

病理性疲劳,应及时找医生检查和治疗。

  饮食补充法:

注意饮食营养的搭配。

多吃含蛋白质、脂肪和丰富的B族维生素食物,如豆腐、牛奶、鱼肉类,多吃水果、蔬菜,适量饮水。

  休息恢复法:

每天都要留出一定的休息时间。

听音乐、绘画、散步等有助解除生理疲劳。

  科学健身方法:

一是有氧运动,如跑步、打球、打拳、骑车、爬山等;二是腹式呼吸,全身放松后深呼吸,鼓足腹部,憋一会儿再慢慢呼出;三是做保健操;四是点穴按摩。

  专家特别指出,“过劳死”只有预防。

“累”病没有特效药,病程越长越难治,病程要是超过三四年的话,治疗会相当困难。

为此,要避免此症的痛苦,要防止“累死”,最重要的还是预防,避免长时间的极度紧张和精神负担过重。

专家认为,预防“过劳死”除了注意饮食、卫生、生活质量、运动之外,最好的办法就是中医调理。

  专家说,我们通常说患了疾病,但在古代“疾”与“病”含义不同。

“疾”是指不易觉察的小病,如果不采取有效的措施,就会发展到可见的程度,便称为“病”。

这种患疾的状态,在中医学中称“未病”。

“未病”不是无病,也不是可见的大病,按中医观点而论是身体已经出现了阴阳、气血、脏腑的不平衡状态,而这些正是所说的“过劳死”的“基础病症”。

中医调理强调的“未雨绸缪、防患未然”是预防“过劳死”的最好途径。

(文风)

  ■事件链接

  2005年4月10日上午,著名画家陈逸飞先生因劳累过度,上消化道出血,经抢救无效去世,享年59岁;

  2004年11月7日,38岁的均瑶集团董事长王均瑶,壮年辞世;

  2004年3月4日,52岁的大中电器公司总经理胡凯心脏病突发,经抢救无效逝世;

  2004年4月8日,54岁的爱立信(中国)有限公司总裁杨迈由于心脏骤停在跑步机上突然辞世……

  国家体改委公布的一个专项调查结果表明,肩负重任的我国知识分子平均寿命仅为58岁,低于全国平均寿命10岁左右;

  上海社科院一份跟踪了近10年的“知识分子健康调查”反映,北京知识分子平均寿命从10年前的58岁—59岁降至调查时期的53岁—54岁,比第二次全国人口普查时北京市平均寿命75.85岁低近20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电脑基础知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