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四节气季节划分.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9194105 上传时间:2023-05-17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27.9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二十四节气季节划分.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二十四节气季节划分.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二十四节气季节划分.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二十四节气季节划分.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二十四节气季节划分.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二十四节气季节划分.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5页
二十四节气季节划分.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5页
二十四节气季节划分.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5页
二十四节气季节划分.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5页
二十四节气季节划分.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5页
二十四节气季节划分.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5页
二十四节气季节划分.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5页
二十四节气季节划分.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5页
二十四节气季节划分.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5页
二十四节气季节划分.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5页
亲,该文档总共1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二十四节气季节划分.docx

《二十四节气季节划分.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二十四节气季节划分.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二十四节气季节划分.docx

二十四节气季节划分

竭诚为您提供优质文档/双击可除

二十四节气季节划分

  篇一:

二十四节气对应日期

  二十四节气对应日期

  二十四节气是中国古代订立的一种用来指导农事的补充历法,是在春秋战国时期形成的。

由于中国农历是一种“阴阳合历”,即根据太阳也根据月亮的运行制定的,因此不能完全反映太阳运行周期,但中国又是一个农业社会,农业需要严格了解太阳运行情况,农事完全根据太阳进行,所以在历法中又加入了单独反映太阳运行周期的“二十四节气”,用作确定闰月的标准。

二十四节气能反映季节的变化,指导农事活动,影响着千家万户的衣食住行。

二十四节气是根据太阳在黄道(即地球绕太阳公转的轨道)上的位置来划分的。

  节气简介

  由于2000年来,我国的主要政治活动中心多集中在黄河流域,二十四节气也就是以这一带的气候、物候为依据建立起来的。

由于我国幅员辽阔,地形多变,故二十四节气对于很多地区来讲只是一种参考。

远在春秋时代,就定出仲春、仲夏、仲秋和仲冬等四个节气。

以后不断地改进与完善,到秦汉年间,二十四节气已完全确立。

公元前104年,由邓平等制定的《太初历》,正式把二十四节气订于历法,明确了二十四节气的天文位置。

  在古代,一年分为十二个月纪,每个月纪有两个节气。

在前的为节历,在后的为中气,如立春为正月节,雨水为正月中,后人就把节历和中气统称为节气。

二十四节气是根据太阳在黄道(即地球绕太阳公转的轨道)上的位置来划分的。

视太阳从春分点(黄经零度,此刻太阳垂直照射赤道)出发,每前进15度为一个节气;运行一周又回到春分点,为一回归年,合360度,因此分为24个节气。

节气的日期在阳历中是相对固定的,如立春总是在阳历的2月3日至5日之间。

但在农历中,节气的日期却不大好确定,再以立春为例,它最早可在上一年的农历12月15日,最晚可在正月15日。

现在的农历既不是阴历也不是阳历,而是阴历与阳历结合的一种阴阳历。

农历存在闰月,如按照正月初一至腊月除夕算作一年,则农历每一

  年的天数相差比很大(闰年13个月)。

为了规范年的天数,农历纪年(天干地支)每年的第一天并不是正月初一,而是立春。

即农历的一年是从当年的立春到次年立春的前一天。

例如20XX年是农历戊子年,戊子年的第一天不是公历20XX年2月7日(农历正月初一),而是公历20XX年2月4日。

  节气简表

  节气太阳黄经度数所在公历日期所在苗历日期*所分三个气候

  立春315°2月3——5日苗历偏月十六日东风解冻、蛰虫始振、鱼上冰雨水330°2月18——20日苗历一月一日獭祭鱼、鸿雁来、草木萌动惊蛰345°3月5——7日苗历一月十六日桃始花、仓庚鸣、鹰化为鸠春分0°3月20——21日苗历二月一日玄鸟至、雷乃发声、始电

  清明15°4月4——6日苗历二月十六日桐始华、鼠化为鴽、虹始见

  谷雨30°4月19——21日苗历三月一日萍始生、鸣鸠拂其羽、戴胜降于桑立夏45°5月5——7日苗历三月十六日蝼蝈鸣、蚯蚓出、王瓜生

  小满60°5月20——22日苗历四月一日苦菜秀、靡草死、小暑至

  芒种75°6月5——7日苗历四月十六日螳螂生、鵙始鸣、反舌无声夏至90°6月21——22日苗历五月一日鹿角解、蜩始鸣、半夏生

  小暑105°7月6——8日苗历五月十六日温风至、蟋蟀居辟、鹰乃学习大暑120°7月22——24日苗历六月一日腐草化为萤、土润溽暑、大雨时行立秋135°8月7——9日苗历六月十六日凉风至、白露降、寒蝉鸣

  处暑150°8月22——24日苗历七月一日鹰乃祭鸟、天地始肃、禾乃登白露165°9月7——9日苗历七月十六日鸿雁来、玄鸟归、群鸟养羞秋分180°9月22——24日苗历八月一日雷始收声、蛰虫培户、水始涸

  寒露195°10月8——9日苗历八月十六日鸿雁来宾、雀攻大水为蛤、菊有黄花

  霜降210°10月23——24日苗历九月一日豺乃祭兽、草木黄落、蛰虫咸俯

  立冬225°11月7——8日苗历九月十六日水始冰、地始冻、雉入大水为蜃小雪240°11月22——23日苗历十月一日虹藏不见、天气上腾、闭塞而成冬大雪255°12月6——8日苗历十月十六日鴠鸟不鸣、虎始交、荔挺生

  冬至270°12月21——23日苗历动月一日(苗历新年)蚯蚓结、麋角解、水泉动

  小寒285°1月5——7日苗历动月十六日雁北向、鹊始巢、雉始雊大寒300°1月20——21日苗历偏月一日鸡始乳、鸷鸟厉疾、水泽腹坚

  *注:

关于24节气的准确日期,请参照该年苗族历法的每月一、十六日,如冬至为苗历新年,20XX年冬至为12月21日,但20XX年冬至却为12月22日,因为20XX年12月21日为苗历十月三十日(苗历除夕),22日才是苗历新年。

节气名称含义

  二十四节气是根据太阳在黄道(即地球绕太阳公转的轨道)上的位置来划分的。

视太阳从春分点(黄经零度,此刻太阳垂直照射赤道)出发,每前进15度为一个节气;运行一周又回到春分点,为一回归年,合360度,因此分为24个节气。

节气的日期在阳历中是相对固定的,如立春总是在阳历的2月3日至5日之间。

但在农历中,节气的日期却不大好确定,再以立春为例,它最早可在上一年的农历12月15日,最晚可在正月15日。

  从二十四节气的命名可以看出,节气的划分充分考虑了季节、气候、物候等自然现象的变化。

其中,立春、立夏、立秋、立冬、春分、秋分、夏至、冬至是用来反映季节的,将一年划分为春、夏、秋、冬四个季节。

春分、秋分、夏至、冬至是从天文角度来划分的,反映了太阳高度变化的转折点。

而立春、立夏、立秋、立冬则反映了四季的开始。

由于中国地域辽阔,具有非常明显的季风性和大陆性气候,各地天气气候差异巨大,因此不同地区的四季变化也有很大差异。

  小暑、大暑、处暑、小寒、大寒等五个节气反映气温的变化,用来表示一年中不同时期寒热程度;雨水、谷雨、小雪、大雪四个节气反映了降水现象,表明降雨、降雪的时间和强度;白露、寒露、霜降三个节气表面上反映的是水汽凝结、凝华现

  象,但实质上反映出了气温逐渐下降的过程和程度:

气温下降到一定程度,水汽出现凝露现象;气温继续下降,不仅凝露增多,而且越来越凉;当温度降至摄氏零度以下,水汽凝华为霜。

  小满、芒种则反映有关作物的成熟和收成情况;惊蛰、清明反映的是自然物候现象,尤其是惊蛰,它用天上初雷和地下蛰虫的复苏,来预示春天的回归

  立春、立夏、立秋、立冬——亦合称“四立”,分别表示四季的开始。

“立”即开始的意思。

公历上一般在每年的2月4日、5月5日、8月7日和11月7日前后。

“四立”表示的是天文季节的开始,从气候上说,一般还在上一季节,如立春黄河流域仍在隆冬。

  夏至、冬至——合称“二至”,表示天文上夏天、冬天的极致。

“至”意为极、最。

夏至日、冬至日一般在每年公历的6月21日和12月22日。

夏至雨连连冬至雪纷纷春分、秋分——合称“二分”,表示昼夜长短相等。

“分”即平分的意思。

这两个节气一般在每年公历的3月20日和9月23日左右。

  雨水——表示降水开始,雨量逐步增多。

公历每年的2月18日前后为雨水。

惊蛰——春雷乍动,惊醒了蛰伏在土壤中冬眠的动物。

这时气温回升较快,渐有春雷萌动。

每年公历的3月5日左右为惊蛰。

  清明——含有天气晴朗、空气清新明洁、逐渐转暖、草木繁茂之意。

公历每年大约4月5日为清明。

  谷雨——雨水增多,大大有利谷类作物的生长。

公历每年4月20日前后为谷雨。

小满——其含义是夏熟作物的籽粒开始灌浆饱满,但还未成熟,只是小满,还未大满。

大约每年公历5月21日这天为小满。

  芒种——麦类等有芒作物成熟,夏种开始。

每年的6月5日左右为芒种。

芒种火烧天

  小暑、大暑、处暑——暑是炎热的意思。

小暑还未达最热,大暑才是最热时节,处暑是暑天即将结束的日子。

它们分别处在每年公历的7月7日、7月23日和8月23日左右。

  白露——气温开始下降,天气转凉,早晨草木上有了露水。

每年公历的9月7日前后是白露。

  寒露——气温更低,空气已结露水,渐有寒意。

这一天一般在每年的10月8日。

  霜降——天气渐冷,开始有霜。

霜降一般是在每年公历的10月23日。

  小雪、大雪——开始降雪,小和大表示降雪的程度。

小雪在每年公历11月22日,大雪则在12月7日左右。

  小寒、大寒——天气进一步变冷,小寒还未达最冷,大寒为一年中最冷的时候。

公历1月5日和该月的20日左右为小、大寒。

  黄道位置及意义

  二十四节气反映了太阳的周年视运动,所以节气在现行的公历中日期基本固定,上半年在6日、21日,下半年在8日、23日,前后不差1~2天

  黄道位置及意义立春:

斗指东北。

太阳黄经为315度。

是二十四个节气的头一个节气。

其含意是开始进入春天,“阳和起蛰,品物皆春”,过了立春,万物复苏生机勃勃,一年四季从此开始了。

  雨水:

斗指壬。

太阳黄经为330°。

这时春风遍吹,冰雪融化,空气湿润,雨水增多,所以叫雨水。

人们常说:

“立春天渐暖,雨水送肥忙”。

  惊蛰:

斗指丁。

太阳黄经为345°。

这个节气表示“立春”以后天气转暖,春雷开始震响,蛰伏在泥土里的各种冬眠动物将苏醒过来开始活动起来,所以叫惊蛰。

这个时期过冬的虫排卵也要开始孵化。

我国部分地区过入了春耕季节。

谚语云:

“惊蛰

  篇二:

二十四节气

  立春:

立是开始的意思,立春就是春季的开始。

  雨水:

降雨开始,雨量渐增。

  惊蛰:

蛰是藏的意思。

惊蛰是指春雷乍动,惊醒了蛰伏在土中冬眠的动物。

  春分:

分是平分的意思。

春分表示昼夜平分。

  清明:

天气晴朗,草木繁茂。

  谷雨:

雨生百谷。

雨量充足而及时,谷类作物能茁壮成长。

  立夏:

夏季的开始。

  小满:

麦类等夏熟作物籽粒开始饱满。

  芒种:

麦类等有芒作物成熟。

  夏至:

炎热的夏天来临。

  小暑:

暑是炎热的意思。

小暑就是气候开始炎热。

  大暑:

一年中最热的时候。

  立秋:

秋季的开始。

  处暑:

处是终止、躲藏的意思。

处暑是表示炎热的暑天结束。

  白露:

天气转凉,露凝而白。

  秋分:

昼夜平分。

  寒露:

露水已寒,将要结冰。

  霜降:

天气渐冷,开始有霜。

  立冬:

冬季的开始。

  小雪:

开始下雪。

  大雪:

降雪量增多,地面可能积雪。

  冬至:

寒冷的冬天来临。

  小寒:

气候开始寒冷。

  大寒:

一年中最冷的时候。

  从二十四节气的命名可以看出,节气的划分充分考虑了季节、气候、物候等自然现象的变化。

其中,立春、立夏、立秋、立冬是用来反映季节的,合称“四立”,分别表示四季的开始,将一年划分为春、夏、秋、冬四个季节。

春分、秋分、夏至、冬至是从天文角度来划分的,反映了太阳高度变化的转折点。

由于中国地域辽阔,具有非常明显的季风性和大陆性气候,各地天气气候差异巨大,因此不同地区的四季变化也有很大差异。

  小暑、大暑、处暑、小寒、大寒等五个节气反映气温的变化,用来表示一年中不同时期寒热程度;雨水、谷雨、小雪、大雪四个节气反映了降水现象,表明降雨、降雪的时间和强度;白露、寒露、霜降三个节气表面上反映的是水汽凝结、凝华现象,但实质上反映出了气温逐渐下降的过程和程度:

气温下降到一定程度,水汽出现凝露现象;气温继续下降,不仅凝露增多,而且越来越凉;当温度降至摄氏零度以下,水汽凝华为霜。

  小满、芒种则反映有关作物的成熟和收成情况;惊蛰、清明反映的是自然物候现象,尤其是惊蛰,它用天上初雷和地下蛰虫的复苏,来预示春天的回归。

  二十四节气反映了太阳的周年视运动,所以节气在现行的公历中日期基本固定,上半年在6日、21日,下半年在8日、23日,前后不差1~2天。

  节气与中气

  一年有二十四个节气,计十二个节(节气)十二个气(中气)。

即一个月之内有一节一气,每两节气相距,平均约三十天又十分之四,而阴历每月之日数.则为二十九天半,故约每三十四个月,必遇有两月仅有节而无气、及有气而无节者。

有节无气之月,即农历之闰月,有气无节之月不为闰月,兹将节气与农历月份关系表列于后:

  立春正月节雨水正月气惊蛰二月节春分二月气清明三月节谷雨三月气立夏四月节小满四月气芒种五月节夏至五月气小暑六月节大暑六月气立秋七月节处暑七月气白露八月节秋分八月气寒露九月节霜降九月气立冬十月节小雪十月气大雪十一月节冬至十一月气

  小寒十二月节大寒十二月气

  节气

  立春:

斗指东北。

太阳黄经为315度。

是二十四个节气的头一个节气。

其含意是开始进入春天,“阳和起蛰,品物皆春”,过了立春,万物复苏生机勃勃,一年四季从此开始了。

  雨水:

斗指壬。

太阳黄经为330°。

这时春风遍吹,冰雪融化,空气湿润,雨水增多,所以叫雨水。

人们常说:

“立春天渐暖,雨水送肥忙”。

  惊蛰:

斗指丁。

太阳黄经为345°。

这个节气表示“立春”以后天气转暖,春雷开始震响,蛰伏在泥土里的各种冬眠动物将苏醒过来开始活动起来,所以叫惊蛰。

这个时期过冬的虫排卵也要开始孵化。

我国部分地区过入了春耕季节。

谚语云:

“惊蛰过,暖和和,蛤蟆老角唱山歌。

”“惊蛰一犁土,春分地气通。

”“惊蛰没到雷先鸣,大雨似蛟龙。

  春分:

斗指壬。

太阳黄经为0°。

春分日太阳在赤道上方。

这是春季90天的中分点,这一天南北两半球昼夜相等,所以叫春分。

这天以后太阳直射位置便向北移,北半球昼长夜短。

所以春分是北半球春季开始。

我国大部分地区越冬作物进入春季生长阶段。

各地农谚有:

“春分在前,斗米斗钱”(广东)、“春分甲子雨绵绵,夏分甲子火烧天”(四川)、“春分有雨家家忙,先种瓜豆后插秧”(湖北)、“春分种菜,大暑摘瓜”(湖南)、

  “春分种麻种豆,秋分

  种麦种蒜”(安徽)。

  清明:

斗指丁。

太阳黄经为15°。

此时气候清爽温暖,草木始发新枝芽,万物开始生长,农民忙于春耕春种。

从前,在清明节这一天,有些人家都在门口插上杨柳条,还到郊外踏青,祭扫坟墓,这是古老的习俗。

  谷雨:

斗指癸。

太阳黄经为30°。

就是雨水生五谷的意思,由于雨水滋润大地五谷得以生长,所以,谷雨就是“雨生百谷”。

谚云“谷雨前后,种瓜种豆”。

  立夏:

斗指东南。

太阳黄经为45°。

是夏季的开始,从此进入夏天,万物旺盛大。

习惯上把立夏当作是气温显著升高,炎暑将临,雷雨增多,农作物进入旺季生长的一个最重要节气。

  小满:

斗指甲。

太阳黄经为60°。

从小满开始,大麦、冬小麦等夏收作物,已经结果、籽粒饱满,但尚未成熟,所以叫小满。

  芒种:

北斗指向已。

太阳黄经为75°。

这时最适合播种有芒的谷类作物,如晚谷、黍、稷等。

如过了这个时候再种有芒和作物就不好成熟了。

同时,“芒”指有芒作物如小麦、大麦等,“种”指种子。

芒种即表明小麦等有芒作物成熟。

芒种前后,我国中部的长江中、下游地区,雨量增多,气温升高,进入连绵阴雨的梅雨季节,空气非常潮湿,天气异常闷热,各种器具和衣物容易发霉,所以在我国长江中、下游地区也叫“霉雨”。

  夏至:

北斗指向乙。

太阳黄经为90°。

太阳在黄经90°“夏至点”时,阳光几乎直射北回归线上空,北半球正午太阳最高。

这一天是北半球白昼最长、黑夜最短的一天,从这一天起,进入炎热季节,天地万物在此时生长最旺盛。

所以古时候又把这一天叫做日北至,意思是太阳运行到最北的一日。

过了夏至,太阳逐渐向南移动,北半球白昼一天比一天缩短,黑夜一天比一天加长。

  小暑:

斗指辛。

太阳黄经为105°。

天气已经很热了,但还不到最热的时候,所以叫小暑。

此时,已是初伏前后。

  大暑:

斗指丙。

太阳黄经为120°。

大暑是一年中最热的节气,正值勤二伏前后,长江流域的许多地方,经常出现40℃高温天气。

要作好防暑降温工作。

这个节气雨水多,在“小暑、大暑,淹死老鼠”的谚语,要注意防汛防涝。

  立秋:

北斗指向西南。

太阳黄经为135°。

从这一天起秋天开始,秋高气爽,月明风清。

此后,气温由最热逐渐下降。

  处暑:

斗指戊。

太阳黄经为150°。

这时夏季火热已经到头了。

暑气就要散了。

它是温度下降的一个转折点。

是气候变凉的象征,表示暑天终止。

  白露:

斗指癸。

太阳黄经为165°。

天气转凉,地面水汽结露。

  秋分:

斗指已。

太阳黄经为180°。

秋分这一天同春分一样,阳光几乎直射赤道,昼夜几乎相等。

从这一天起,阳光直射位置继续由赤道向南半球推移,北半球开始昼短夜长。

依我国旧历的秋季论,这一天刚好是秋季九十天的一半,因而称秋分。

但在天文学上规定,北半球的秋天是从秋分开始的。

  寒露:

斗指甲。

太阳黄经为195°。

白露后,天气转凉,开始出现露水,到了寒露,则露水日多,且气温更低了。

所以,有人说,寒是露之气,先白而后寒,是气候将逐渐转冷的意思。

而水气则凝成白色露珠。

  霜降:

斗指戌。

太阳黄经为210°。

天气已冷,开始有霜冻了,所以叫霜降。

  立冬:

斗指乾。

太阳黄经为225°。

习惯上,我国人民把这一天当作冬季的开始。

冬,作为终了之意,是指一年的田间操作结束了,作物收割之后要收藏起来的意思。

立冬一过,我国黄河中、下游地区即将结冰,我国各地农民都将陆续地转入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和其他农事活动中。

  小雪:

斗指己。

太阳黄经为240°。

气温下降,开始降雪,但还不到大雪纷飞的时节,

  所以叫小雪。

小雪前后,黄河流域开始降雪(南方降雪还要晚两个节气);而北方,已进入封冻季节。

  大雪:

斗指癸。

太阳黄经为255°。

大雪前后,黄河流域一带渐有积雪;而北方,已是“千里冰封,万里雪飘”的严冬了。

  冬至:

斗指子。

太阳黄经为270°。

冬至这一天,阳光几乎直射南回归线,我们北半球白昼最短,黑夜最长,开始进入数九寒天。

天文学上规定这一天是北半球冬季的开始。

而冬至以后,阳光直射位置逐渐向北移动,北半球的白天就逐渐长了,谚云:

吃了冬至面,一天长一线。

  小寒:

斗指子,太阳黄经为285°。

小寒以后,开始进入寒冷季节。

冷气积久而寒,小寒是天气寒冷但还没有到极点的意思。

  大寒:

斗指丑,太阳黄经为300°。

大寒就是天气寒冷到了极点的意思。

大寒前后是一年中最冷的季节。

大寒正值三九刚过,四九之初。

谚云:

“三九四九冰上走”。

  篇三:

节气指二十四时节和气候

  

(一)“二十四节气”申遗成功曾被誉为“中国第五大发明”

  “大雪寒梅迎风狂”。

12月7日我们迎来了申遗成功后的第一个节气——大雪。

自11月30日,中国申报的“二十四节气——中国人通过观察太阳周年运动而形成的时间知识体系及其实践”正式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以来,已有几千年历史的中国节气之美倍受瞩目。

  千年智慧

  据记载,二十四节气(:

二十四节气季节划分)首次完整出现于汉代《淮南子·天文训》,其中部分名称则已出现于先秦典籍中。

  民俗专家介绍,中国古人将太阳周年运动轨迹划分为24等份,每一等份为一个“节气”,统称二十四节气。

具体包括:

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

在国际气象界,这一时间认知体系被誉为“中国的第五大发明”。

  日常的日历(月份牌)上,总有两套历法系统同时呈现。

一套是现在全世界通用的公历,另一套标注着农历。

可以看到,农历的十五或十六总是对应着满月,而新月和满月在公历的日子中似乎是随意浮动的,没有什么明显的规律。

但很明显,农历的二十四节气在公历中的日子相当固定,在通常情况下,至多出入一两天:

例如每年夏至总在公历6月21日左右,每年冬至总是在公历12月21日左右。

能够清楚解释上述特点形成原因的人,相信就更少了。

而此次申报联合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成功的二十四节气,是我们阴阳合历中的阳历成分,是对太阳在黄道上的周年视运动(实际上是地球的周年运动)的描述,所以二十四节气在公历中的日子才会如此固定。

  农耕指南

  俗话说“阳气送冬走,春打六九头”,“一年之计在于春”。

其实很多南阳人对二十四节气的认识,是从内乡县的打春牛活动开始。

立春是“二十四节气”里的第一个节气,这一天标志着一年农耕开始,在内乡县衙大堂东山墙外有一长136厘米、宽82厘米的长方形石槽,叫“迎春池”。

“打春牛”更是内乡县每年立春时举行的一项劝民农桑的政务活动,已列入河南省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

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远在春秋时代,中国就定出仲春、仲夏、仲秋和仲冬四个节气。

到秦汉年间,“二十四节气”已经完全确立。

“二十四节气”不仅影响农业生产,还关乎人们的日常生活,更重要的是已经上升到文化、信仰理念的层面,我市民间积累了大量的气象谚语、农事谚语、生活谚语,用来指导人们的生产生活,比如“寒露到霜降,种麦莫慌张”等。

虽然大家可能说不出具体都有哪些节气,但节气的理念深入人心,什么季节做什么事等,都是大有学问。

惠及现代

  “二十四节气的申遗成功是对中华民族几千年总结的雨热运动规律的承认”。

民俗专家认为,二十四节气不仅是一种传统文化,更是一种可持续发展的知识体系,是一种中华民族传承至今的生态文明观。

在农业生产上至今我们还遵循着很多农谚,调节休息和劳作。

比如“春不种,秋无收”“立夏勿下雨,犁耙倒挂起”“清明前后,种瓜点豆”等,依然是我们生产生活的重要坐标。

  1

  二十四节气的成功申遗只是其保护的阶段性成果,它的保护、传承、利用与弘扬应是全体中国人长期、艰巨、共同的任务。

实践中,可以对二十四节气与健康养生的关系、二十四节气对物候研究的意义、二十四节气相关民俗节庆活动等进行发掘,丰富这一遗产的传承方式,引导国人在生活中进行保护和传承,“二十四节气”还有望早日进入小学课程,成为培养孩子认知自然万物的时间坐标,遵循这些规律才能做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相关链接

  “打春牛”与“二十四节气”申遗

  “二十四节气”申遗过程中,内乡的“打春牛”提供了有力支撑。

  内乡县衙的“打春牛”活动由来已久,现存有清代嘉庆年间制作的石质“迎春池”和“皮鞭”、“春凳”等文物,同时明清两代内乡县志都有关于迎春开支的记载。

为保护传承优秀文化遗产,内乡县衙博物馆经过多年来不断挖掘整理,于20XX年根据史料记载恢复了“打春牛”这一活动,此后每年立春时都要举行大规模的“打春牛”活动。

20XX年内乡县衙“打春牛”列入河南省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为配合“二十四节气”申遗,内乡县衙博物馆积极行动,深入挖掘,查阅大量史料,走访多名专家、学者和老人,编纂出版了专著《内乡县衙与打春牛》,全面详细介绍了这一礼俗的起源、演变等。

  20XX年11月30日,中国“二十四节气”被正式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2

  

(二)“二十四节气”科普文

  二十四节气起源于黄河流域,也反映了典型北方气候特点。

远在春秋时期,中国就已经能用土圭(在平面上竖一根杆子)来测量正午太阳影子的长短,以确定冬至、夏至、春分、秋分四个节气。

一年中,土圭在正午时分影子最短的一天为夏至,最长的一天为冬至,影子长度适中的为春分或秋分。

春秋时期的著作《尚书》中就已经对节气有所记述,西汉刘安著的《淮南子》一书里就有完整的二十四节气记载了。

  我国古代用农历(月亮历)记时,用阳历(太阳历)划分春夏秋冬二十四节气。

我们祖先把5天叫一候,3候为一气,称节气,全年分为72候24节气,以后不断地改进和完善。

公元前104年,由邓平等制订的《太初历》正式把二十四节气定于历法,明确了二十四节气的天文位置。

二十四节气是我国劳动人民独创的文化遗产,与中国古代哲学体系有密切关系,它能反映季节的变化,指导农事活动,影响着千家万户的衣食住行。

  太阳从黄经零度起,沿黄经每运行15度所经历的时日称为“一个节气”。

每年运行360度,共经历24个节气,每月2个。

其中,每月第一个节气为“节气”,它们是:

立春、惊蛰、清明、立夏、芒种、小暑、立秋、白露、寒露、立冬、大雪和小寒12个节气;每月的第二个节气为“中气”,它们是:

雨水、春分、谷雨、小满、夏至、大暑、处暑、秋分、霜降、小雪、冬至、大寒。

“节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电脑基础知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