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城镇发展规模研究.docx

上传人:b****0 文档编号:9197475 上传时间:2023-05-17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3.04MB
下载 相关 举报
小城镇发展规模研究.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小城镇发展规模研究.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小城镇发展规模研究.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小城镇发展规模研究.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小城镇发展规模研究.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小城镇发展规模研究.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9页
小城镇发展规模研究.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9页
小城镇发展规模研究.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9页
小城镇发展规模研究.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9页
小城镇发展规模研究.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9页
小城镇发展规模研究.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9页
小城镇发展规模研究.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9页
小城镇发展规模研究.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9页
小城镇发展规模研究.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9页
小城镇发展规模研究.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9页
小城镇发展规模研究.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9页
小城镇发展规模研究.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9页
小城镇发展规模研究.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9页
小城镇发展规模研究.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19页
亲,该文档总共19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小城镇发展规模研究.docx

《小城镇发展规模研究.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城镇发展规模研究.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小城镇发展规模研究.docx

小城镇发展规模研究

小城镇发展规模研究

——以马三家镇为例

青岛理工大学建筑学院城市规划122班刘伟201203185

摘要:

城镇发展规模规划背景

总体规划是以“准确定性、模糊定量”为主要特征的规划工作步骤,“准确定性”即为明确规划对象的性质及发展趋势“模糊定量”并不是说含糊定量,而是量的值不应是确定值,而应是弹性的规模等级一个数量级别的范围。

一方面,规模问题是规划的核心问题,规模应该是弹性的,但是过分模糊就将导致下一步骤的规划用地布局结构以及设施配套都产生不确定性另一方面,我国沿袭了近多年的计划配套确定规模的规划方法已经与城镇的发展变化有不适应的地方。

因此,需要对小城镇总体规划现行的规模数据做相应的调整。

1.现状概况

马三家镇位于辽宁省沈阳市于洪区下辖的一个乡镇级行政单位。

隶属于于洪区人民政府,现辖19个(合并后为14个)村和4个(合并后为2个)社区。

行政区域面积74平方公里,总人口3.7万人,耕地面积3760公顷。

1.1发展优势及潜力:

·发展机遇难得:

“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国家宏观政策指引,大沈阳经济圈的区域城市化和城市区域化的发展目标激励。

·区位条件良好:

马三家镇地处大沈阳经济区西北,沈山铁路、国道给马三家创造了较好的对外交通条件。

·空间战略带动:

充分利用沈阳城市空间发展战略中确定的“南拓、北统、西优、东进”战略,充分依托沈北农业示范区的发展,形成农业发展节点。

依托西部工业的大开发加强工业建设。

·生态环境绝佳:

蒲河水质优良,镇区内发展用地内水面较大。

这些均是使马三家镇发展成为生态型宜居小城镇的生态保证。

1.2发展存在的问题:

·战略发展边缘:

在顺应沈阳发展战略的同时,我们也要清楚地认识到马三家处于沈阳空间发展战略中“北统”和“西进”的边缘。

因此产业定位如果不明确,城镇建设将会受到一定限制。

·发展基础薄弱:

镇区经济还不发达,自身内部推动力不足。

产业经济结构还不合理,第三产业比例较低,缺乏产业聚集效应。

·铁路交通条件限制:

随着交通方式的变革,马三家对沈山铁路的使用率逐渐下降,同时铁路分割了镇区,阻碍了用地发展。

2.马三山镇具体情况与规模预测:

马三家镇总体规划工作在镇区内安排用地布局和各项建设,以全镇行政区作为二级规划区,在此范围内综合安排各项工农业生产建设,划定基本农田保护区,规定各村庄居民点用地布局的原则和标准,实行全部土地用途控制,划定不准建设用地,特别是提出农业产业与乡镇企业发展的链条关系这一方面做的较好,镇区规划与镇域划协调考虑,形成区域间的合理安排。

2.1人口规模预测

第一,马三家镇主要采取了综合分析法和区域分析法,辅助了几种方法核对计算结果。

第二,马三家镇虽然在近年内实行了街道管理整治,但人口规模未发生突变,因此,规划进行偶然性进行预测分析时,主要应参考自身发展能力以及周边受辐射乡镇的对比值,以决定偶然因素发生的可能性,提出规划建议,在这里政策性因素不是主要问题。

第三,人口预测首先要尊重客观事实,不要迎合政策数字,具体镇的人口预测必须要考虑到区域间的协调。

偶然性的预测以及多种可能的预测结果应该补充到总体规划当中去,作为城镇发展的弹性选择。

马三家镇2005年建成区总人口为1.22万人。

马三家镇的规划采用综合预测法和区域分析法进行综合预测,根据收集的数据,考虑了马三家镇区用地条件和环境容量,按照上述原则,规划确定马三家镇区聚居人口在2005年1.22万人的基础上,年增加至2.6万人左右,2020年增加至4.3万左右。

2.2土地利用规模预测

马三家镇现状建设用地2.17平方公里,人均用地178平方米/人。

针对现状人均用地指标偏大、用地浪费、土地利用粗放等问题,规划确定了适当人均用地指标,在规划期内,马三家镇区用地规模确定为:

马三家镇区用地规模预测表

规划时段

用地规模(h㎡)

人均用地(㎡/人)

现状(2005年)

217.2

178.0

近期(2010年)

425.0

160.0

远期(2020年)

629.3

145.0

第一,沈阳地区小城镇普遍存在现状人均用地较大的现状问题。

尤其远郊发展相对落后的乡镇,用地不紧凑,人均现状建设用地的指标过大,多数超过200㎡/人。

这些城镇近期规划人均建设用地指标均超过了150㎡/人的规范指标要求,远期规划人均建设用地上限指标均接近150㎡/人,仅仅是满足了规范的最上限要求,如上普遍性原理分析,势必造成用地浪费,影响国家施行的村镇用地政策,缩减规划人均指标。

第二,其中马三家镇由于靠近沈阳市区,建设密度相对紧凑,尤其处于向小城市转型期,用地、建筑、人口结构等因素都有相应变化,人均建设用地体现城市型特征,较为合理。

现状人均建设用地指标虽略有超标,但基本符合大城市周边小城镇的发展状况。

2.3居住区规模

马三家镇目前为二级管理结构体系,居委会规模较小。

未来随着人口增加,在规划中期人口达到3万以上就应该采用三级管理体系。

行政管理体制的影响

第一,居住人口行政管理体制所体现的单位管理规模与传统规划方法定义的居住区规模基本上是等同的,这说明传统的居住区规模受行政管理影响较大,居住区的划分以行政管理方便为依据,受计划体制影响较大。

第二,居住区规模7000-15000人这个定量是管理领域上的规模限定,不是严格的土地整体开发使用规模。

道路交通体系的影响

第一,马三家镇总体规划中,由不同等级道路网划分的居住用地地块不等。

主干道间或主干道与次干道划分的路网约为60公顷,下面由次干道继续划分为15公顷的小区地块。

便于统一开发。

第二,此种居住组团规模为规划概念上的功能组团分区,应当说是规划方法上不深入的一种表现,对具体居住用地的规模限制与开发时序等没有严格的要求,势必造成后期建设的混乱,是规划没有控制住实际建设的一个原因。

房地产开发与住宅商品化的影响

马三家镇现状居住用地116.6公顷,占总建设用地的53.7%,人均用地124.1平方米,很大一部分为三类居住用地。

第一,马三家镇正处于向城市转化阶段,居住户型与单位面积的人口数量也大幅度增加,容积率完全体现市场开发形式。

第二,马三家镇的总体规划在居住用地规模这一项仅仅停留在总体数字的要求上,对具体地块的限定、市场开发秩序以及新时期的变化因素考虑还是分析较少,对指导后期建设形成的依据不是很充分。

2.4公共建筑用地规模

第一,马三家镇现状行政机构如镇政府、税务所、派出所主要分布在马三家中街西侧。

第二,马三家镇行政管理用地占地公顷,按照办公人员的千人指标设置,满足日常办公的使用情况,因镇区向城市类型转化,用地相对集中紧凑。

教育机构用地规模

第一,马三家镇现状有中学一所,小学两所。

规划区内没有成人学校或成人继续教育机构。

规划撤销三十家小学,保留马三家小学,同时在镇区南侧设立寄宿制中心小学一座,占地3.1公顷,为镇域内各村集中提供义务教育。

镇区临沈山铁路设一所成人教育学校,以培训产业工人,提高镇区劳动人口素质,提供农业信息,提升居民生活品位为目的,占地1.5公顷。

第二,马三家镇作为中心镇,起到了辐射周围乡镇的职能作用。

但是作为中心镇,其教育机构用地规模不但应考虑到本镇需要,甚至应该考虑到周边乡镇学生就学的可能性,虽然指标仍在原则要求范围之内,却仍显得偏小。

第三,马三家镇教育机构用地规划设计方法采取人均指标计算与辐射范围预测结合考虑,尽量增强预测的准确性。

2.5文体科技用地规模

马三家镇现状文体科技用地缺乏,仅有基督教堂和天主教堂各一座,用地面积仅为1.2公顷。

从总体看,镇区公共文化娱乐设施、设备严重滞后,无图书馆,影剧院、体育场馆等,不能满足居民日益增长的文化生活需求。

规划要求提升用地规模,达到4.8公顷,人均1.1平方米。

马三家镇体育用地极为缺乏,镇区内应当安排必要的区级体育活动场地,规划在南部新区行政中心附近,建设拥有体育场、馆的镇区级体育中心。

占地约为2.54公顷,并配建公共停车场。

马三家镇作为中心镇,起到了辐射周围乡镇的职能作用,并由于其发展规模与群众经济生活水平较高,因此,对此类别用地要求较完善,总体量与人均指标都远高于其他两乡镇,成为区域间文化娱乐生活的中心,起到了辐射的作用。

2.6医疗保健用地规模

马三家镇现有大型医疗卫生机构2所,区第二医院以及省劳教中心医院。

同时并存企业附属小医院、卫生所3家,医疗卫生设施闲置情况严重,规划将充分利用现有医疗卫生资源,规划在近期适当撤并功能类似、地域接近的企业内部的医疗卫生机构,使之社会化,小区级医疗卫生设施如卫生所等在各居住区内均衡布局。

马三家镇聚集程度高,当人口达到一定规模时,根据医疗使用频率的特点,在总量满足日常需要情况下,可适当的缩减人均指标,避免浪费。

现状用地2.22公顷。

根据原则性指标最底限要求人均面积需大于0.3平方米/人,规划通过整合医院调整用地。

控制在1.3公顷,人均0.8平方米。

通过规模与建设指标研究,沈阳地区乡镇医院的最普遍特点为一处中心卫生院与局部卫生所的形式基本就能满足日常的医疗使用情况。

2.7商业金融与集贸设施用地规模

马三家现状商业金融与集贸用地主要集中在沈山铁路以北的沈马公路沿线,南部地区尚未形成商业氛围现状用地为2.84公顷,规划30公顷,人均6.8平方米。

马三家镇结合铁路编组站为沈阳市西北部的商业物流中心,但现状商业用地不足,严重影响镇区发展,规划应适宜做出侧重考虑。

马三家现状商业金融与集贸用地主要集中在沈山铁路以北的沈马公路沿线,南部地区尚未形成商业氛围。

在北部地区区也仍存在农副产品交易难,“游动式”、“占道式”经营,以街为市的问题仍较突出,影响了市政建设的规范与文明,对镇区形象的影响也比较大规划继续保留部分旧城传统商业金融的作用,重点建设马三家中街至沈山铁路地段的商业金融街区的同时,在大型居住区内形成小区级集中商业服务设施。

加大市场建设力度,稳步发展以农副土特产品为主的综合市场,以及以相对集中的品种构成工业、农产品成品专用市场。

在南部新区新建一处农产品专业市场,农贸市场按200平方米/千人控制,近期保留沈马公路北侧农贸市场。

其它商业金融服务设施在各居住小区配套设置。

2.8工业区规模

马三家镇区现状工业用地29.2公顷,占总用地的29.2%,人均31.1平方米。

马三家三产比重为10:

72:

18,工业总产值为农业总产值的7倍以上,工业已经成为全镇的支柱产业。

具有以工业化带动城镇化发展所具备的产业结构特征。

马三家工业产业主要有农产品加工,机械制造、机电、建材等产业,大型企业有万顺达农产品加工、金鑫冷暖设备和沈阳市第三水泵厂等。

镇区内虽然有万顺达农产品加工这样的主导产业。

但是在数量和规模上没有形成产业集群,需要积极培育。

马三家镇目前工业用地市场导向特点十分突出,工业投资强度程度低,根据政府工作报告显示,高效产业能达到100万/元亩,大多产业远低于这一数字。

随着“工业立镇”的发展策略确立,未来一段是时期内,对第二产业用地的需求将大幅提高。

规划将大力调整工业用地规模与布局,期末马三家镇工业用地达118.5公顷,占镇区建设用地的18.8%,人均用地27.4平方米。

小结

马三家镇年镇区建设用地为217.2公顷,其中居住用地116.6公顷,公共设施用地17.9公顷,工业用地29.2公顷,仓储用地10.0公顷,对外交通用地18.4公顷,道路广场用地19.8公顷,市政公用设施用地5.2公顷,建成区内部没有公共绿地。

如图现状用地布局存在问题

1.部份工业、仓储用地布局不合理,污染工业、仓库混杂于居民区,有的还处于居住区上风地带,既影响城市环境,又违背了土地级差地租效应,并制约了自身发展

2.建成区内大部分建筑的质量较差、建筑密度大、人口稠密,文化体育用地和休闲绿化用地严重不足,并且存在消防、安全隐患

3.交通条件受限,铁路分割了镇区,阻碍了用地发展。

城市的发展是一个长期的动态过程,它受到历史轨迹、空间形态、用地条件和交通状况的影响和制约。

根据马三家镇的具体情况,马三家镇区的发展用地除现状建成区外,还应选择西南部用地。

理由有如下几个方面首先,现状镇区北部临蒲河生态敏感带,镇区的发展要减少对其的影响。

其次,镇区沿国道发展,可以通过交通带动,促进镇区经济发展,并且尽可能的减少铁路对建设用地分割的影响。

第三,建成区东侧距离与大兴乡的行政区界比较小,可发展的余地较小,对未来发展有一定的制约。

综上,规划范围的选取应考虑向现状镇区的西南方向发展。

沈阳地区的城镇发展大多是因为过境道路交通的便利条件逐渐带动起来的,而在城镇发展过程中,这种有利的交通带动发展条件逐渐转化为干扰镇区生产、生活的不利条件。

针对这一主要矛盾,规划手段采取两种方式,过境道路交通己对镇区空间布局产生干扰,并且具备改变过境道路条件,则改变过境道路的路线,从城镇规划区外部引导过境交通,利用原过境道路两侧现有的商业基础发展成为镇区段主要生活大街如果过境道路的交通量不大,仅仅为乡镇联系道路,并且过境道路改线选择用地条件困难,城镇的发展还需要过境交通的带动,则将过境道路定性为交通性道路与镇区生活性道路结合,对过境道路采取必要的规划措施,镇区仍依托有利条件发展。

3.总体空间布局分析

马三家镇总体空间布局的模式为集中式的块状模式。

虽然镇区发展程度高,镇区用地规模相对较大,但根据合理的服务半径考虑,集中单中心与二级辅助服务点即能满足镇区生产生活的需求。

这种集中式的地块空间布局模式具备高效、经济优点,为城镇发展初期的合理模式。

规划采取功能组团的布局方法,依据各个因素形成严格的分区,这种布局方法为城镇规划的主要方法,具有科学性。

从上图可以看出,根据马三家镇区用地现状和发展用地选择方案,规划将采用“一心、两轴、四片”的功能结构布局形式如图。

“一心”在镇区中心马三家街形成商业服务中心,提高该地区的商业氛围,不仅为居民的日常生活服务,同时也为马三家的经济发展做出贡献。

“两轴”是指东西向的绿化轴以及南北向的公建轴。

通过对五星灌渠两侧的绿化,沿水面两侧可修建以步行为主的道路,规划期末将形成马三家镇独特的日常生活、休闲空间,成为一条绿化景观轴。

现状马三家街两侧已形成一定数量的公共设施,至规划期末,将沿马三家街形成重要的“公建轴”,沿街布置行政办公、医疗、体育场馆以及大量的商业设施,满足马三家居民日常生活需要的同时,聚集人气,形成马三家镇特有的商业氛围。

“四区”指规划形成一个产业片区以及三个居住片区。

考虑沈阳市常年风向及风频,规划将居住用地和产业用地分别平行于主导风向布置在马三家街东西两侧,以减少工业区对居住的环境影响。

五星灌渠将产业用地划分为南北两个部分,南部工业片区以一类工业用地为主,重点发展无污染或污染小的工业北部工业片毗邻生态绿核,居住区可以有一定的阻隔,可以适当考虑布置有轻微污染的企业,但前提是对绿心的生态环境不能有影响,否则是绝对不能进入的。

居住区围绕绿核布置,形成生态住区。

保留现状沈山铁路以北已形成的站北社区,同时围绕公建中心、景观中心,重点发展南部住区,届时居民将主要聚居在铁路南侧。

镇区用地布局规划遵循“疏解旧城、建设新区均衡发展、重点突出调整用地、改善环境布局总控,和谐共生”的原则,以旧城工业、仓库布局和部分居住用地的调整搬迁推动新区建设,以构建生态廊道,均衡分布公共绿地,为居民创造优美的人居环境,促进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3.1居住用地空间布局

马三家镇居住用地布局分散,未形成集中的社会化居住区、小区,且旧城居住建筑密度很大。

规划旧城现有居住用地以改造三类居住用地、改善环境质量为主,在保持传统街区风貌、格局的前提下,加速旧区改建,降低建筑密度,完善配套设施,增加绿化用地。

新区居住用地主要选择建设条件优良、生态环境良好的地区,临水居住用地以一类居住用地为主,其余以二类居住用地为主。

规划镇区内的居住用地为223.6公顷,占总建设用地的34.3%。

住宅建设以小康水平为目标,注重提高住宅的舒适性、安全性和多样性。

年,人均居住用地达50平方米以上。

居住区建设按规范指标均衡布置中、小学和托幼机构,保证必要的用地,中学服务半径不大于1500米,小学服务半径不大于1000米,托儿所、幼儿园的服务半径控制在400米以内。

规划居住用地空间布局采取了集中式的小区模式,如上分析,具有一定的优势。

居住用地的选址,或者依据为工业生产配套的生活区,注意两者之间的联系与保护隔离或者依据风向、水文、自然景观、土地级差因素,或者为旧区改造,形成了科学依据。

3.2公共建筑用地空间布局

第一,行政管理用地空间布局采取了各职能部门集中办公用地的空间布局方式,这样做节约了用地并提高了工作效率,办公建筑也容易形成中心建筑景观。

为推动新区建设,充分发挥旧城区土地的经济效益,规划重点将全镇各类行政办公用地大部迁往南侧新区,形成以镇政府为中心的新的行政办公组团。

保留、完善现状各街道、居委会行政办公设施,新发展地区则按要求相应配置。

第二,教育机构用地基本构成为幼儿园、小学、中学教育机构,此类用地空间布局模式采取两种形式,一是均衡的空间布局模式,即以服务半径为规划依据空间布局二是独立的功能组团,教育机构用地选址满足规范原则,形成独立的功能组团。

规划撤销三十家小学,保留马三家小学,同时在镇区南侧设立寄宿制中心小学一座,为镇域内各村集中提供义务教育。

镇区临沈山铁路设一所成人教育学校,以培训产业工人。

第三,文体科技用地,城镇发展规模不同,此类用地的规划空间布局也有所变化,马三家镇发展需要文体科技用地的功能细化,需要媒体传播、体育活动、科技交流等场所,因此,形成了各个中心,并规划有体育中心。

而其他小规模乡镇因为发展速度和规模限制,群众对此部分生活的实际需求等,虽然理论上应当重视,但是实际建设仍停留在独立地块的小规模规划方式上。

规划利用中心绿地良好的区位和环境,结合生态型小城镇绿化建设要求。

将建设中心绿地园林式的马三家镇文化娱乐中心,建设全镇的图书馆。

远期可考虑扩建为具有文献、信息、资源共享网络体系的现代图书馆。

筹备建设电影院剧场及其附属设施工程,建成集放映、娱乐、餐饮为一体的综合性文化娱乐场所。

居住区、小区级文化娱乐设施在各片区合理安排。

第四,医疗保健用地以中心医院为依托,居住区或街道分散服务于群众。

马三家镇现有医疗卫生设施闲置情况严重,规划在近期适当撤并功能类似、地域接近的企业内部的医疗卫生机构,使之社会化,小区级医疗卫生设施如卫生所等在各居住区内均衡布局。

第五,商业金融用地,现状用地多为单一等级体系,即依托主要道路形成线形商业空间。

马三家镇由于商业发展基础好,规划采取三级别商业网络体系,马三家镇历来为沈阳市的商业重镇,规划商业场所空间布局各有特色。

规划重点建设马三家中街至沈山铁路地段的商业金融街区的同时,在大型居住区内形成小区级集中商业服务设施。

加大市场建设力度,在南部新区新建一处农产品专业市场,近期保留沈马公路北侧农贸市场。

其它商业金融服务设施在各居住小区配套设置。

3.3工业用地空间布局

工业空间布局应为独立的工业组团,与城镇其他用地组团形成严格的分区。

空间布局主要考虑风向、水文等自然因素,避免污染。

其次依据了已有的工业发展基础,对工业用地的客观评价做出选择。

工业组团按工业分类形成独立的分区,与居住区有防护分隔用地布局。

由区域的自然条件所限定,实践过程中发现,工业用地布局受这一因素影响最大。

马三家镇现状工业用地虽然部分形成规工业区,但总体空间布局零散、工业与其他用地混杂。

马三家镇工业用地主要分布于沈山铁路以北,沈马公路沿线。

沈山铁路南侧也有部分工业用地,但是工业布局较为分散混杂。

北部工业以农产品深加工为主,南部工业区以机械制造为主。

规划综合考虑改善城市环境,级差地租原理,生产、生活相对平衡和按生产性质特点相对集中组织工业区等因素。

依据总体规划关于GDP、三产比重、地均产出值等的预测,结合该地区适宜作为工业用地建设土地的分布,我们对马三家镇区工业用地布局作如下布局和调整。

1.沈山铁路以北片区现有各类工业视所处位置和影响程度,大部份分期逐步迁出,少量工业就地规范治理,原则上本片区不再安排新的工业用地。

2.沈山铁路以南片区五星灌渠以北将以泵业制造业、机械制造业和少量一类工业为主,严禁污染工业进入。

现状对环境有污染的企业严格进行污染处理,达标排放。

五星灌渠以南以农产品深加工、一类工业为主,少量布置机械铸造业。

对所有进入工业区的企业实行准入制度,对环境有严重影响的均不在工业区安排,有一定污染的企业排污要经过检测,达标后允许继续生产。

3.4绿化系统用地空间布局

马三家现状建成区内没有公共绿地,城市绿地指标低,人均公共绿地距国家要求有非常大的差距,城市街头绿地、广场绿地极其缺乏。

规划遵循“生态优先、以人为本”的原则和建设“生态型小城镇”的规划目标,在城市绿地系统规划中,强调自然的可达性和亲密性,注重开敞空间的整体性和系统性,有意识地建立生态廊道,构建马三家以周边大面积水域为背景,以街区庭院绿化为基调,以灌渠滨水绿地为主轴,以城市干道道路绿化为纽带,以大面积的生态公园为主体,以大量的街头绿地为补充的具有自然生态效应的园林绿地系统。

规划期末,城市建成区绿地率提高到以上,人均绿地提高到17平方米以上。

规划以现状大面积鱼塘为基础,因地制宜地建设一座别具特色的镇区中心绿地,结合周边公共建筑,还可以形成融合文化娱乐的综合性城市公园。

街头绿地的规划重点是沿五星灌渠形成滨水绿地和小游园,尽可能按生态堤岸的方式修建供人们游览、休憩、观景和开展文体活动的滨河绿色长廊,形成开敞的城市空间和城市绿地系统中的重要纽带。

规划在重要道路交叉口修建以绿化为主、铺地为辅的各类小游园和广场绿地,广植乔木、辅以灌木和草坪,为居民就近游憩使用,并美化城市景观。

沿304国道、马三家街、解范公路、东西主干道将形成林荫大道,通过街道绿化突出各自特色。

每侧保证不低于米的防护林带在垃圾处理厂、污水处理厂、新城区工业区与生活区之间、高压走廊下方,按不同区位和防护要求,设置宽度不等的安全、卫生防护隔离林带。

在进行下一步规划时,要注意分层次合理分布公共绿地,因地制宜地采取点、线、面相结合的方式,切实提高镇区绿化水平,应当明确划定各类绿地范围控制线,并建立严格的城市“绿线”管理制度,以保证镇区绿地的数量和质量。

由于马三家镇规模不大,与城市此类用地的空间布局思路不同。

城市是利用大规模的人工绿化用地建设来弥补城市发展过程中自然环境的缺失而乡镇发展则是将自然环境转变为景观效应。

而城镇必然的发展趋势是向城市类型转化。

沈阳周边小城镇多水,根据绿化用地布局的本身原则,绿地系统布局的因素主要有几类。

利用城镇周围的自然水体,即节省投资,又可以形成独特的自然景观在居住区、工业区内部形成中心绿地其他几类绿化用地布局形式,如采取入口标志性集中绿地系统、交通环岛、市政广场等形式。

3.5交通对规划空间布局的影响

规划区南侧的国道以及西侧的解范公路是主要对外交通联系通道。

304国道红线宽度54米,解范公路规划红线宽度34米。

内部交通主要通过现状马三家中街以及规划道路分别联系镇区内部各功能分区,规划红线均为34米,其余内部道路红线宽度12米至22米不等。

镇区道路系统的规划原则为充分结合现状和道路定线成果,充分尊重地形有利于交通便捷安全、畅通和满足景观要求有利于用地的竖向处理和进一步地块划分及开发。

该地区道路规划为“三横四纵”的道路网骨架。

通过304国道可以便捷的与沈阳市区以及新民市取得交通联系。

另外通过主要道路向北可以联系监狱城及平罗镇,向南联系沙岭镇,形成便捷的对外交通联系。

道路网系统采用方格网和自由式相结合的方式,充分体现生态型小城镇的田园风光。

马三家镇现状镇区交通网络体系均不发达,镇区现状交通体现了树枝状的特点,即依托一条主要道路,向使用者的积聚地延伸几条便道。

规划镇区道路规划采取了方格网体系的模式具有一定的优点。

对外交通对镇区形成了干扰和带来发展的两个方面的影响。

由于用地发展的限制,改线难度很大,规划利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电脑基础知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