咏史怀古诗.docx

上传人:b****0 文档编号:9199208 上传时间:2023-05-17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34.6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咏史怀古诗.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咏史怀古诗.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咏史怀古诗.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咏史怀古诗.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咏史怀古诗.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咏史怀古诗.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8页
咏史怀古诗.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8页
咏史怀古诗.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8页
咏史怀古诗.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8页
咏史怀古诗.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8页
咏史怀古诗.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8页
咏史怀古诗.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8页
咏史怀古诗.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8页
咏史怀古诗.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8页
咏史怀古诗.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8页
咏史怀古诗.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8页
咏史怀古诗.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8页
咏史怀古诗.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8页
亲,该文档总共18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咏史怀古诗.docx

《咏史怀古诗.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咏史怀古诗.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咏史怀古诗.docx

咏史怀古诗

古今多少风流史,西风独醉谈笑间

——咏史怀古诗专题

【高考回眸】

一、(08年江苏高考卷)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登金陵凤凰台李白

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

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

三山半落青天外,一水中分白鹭洲。

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注】①一水:

亦作“二水”。

(1)分别概括这首诗颔联和颈联的内容,并说说其中寄寓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慨。

(4分)

(2)“总为浮云能蔽日”一句用了何种修辞手法?

尾联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6分)

解题步骤:

1.了解诗人笔下的古人、古事、古迹是怎样的?

(作者"怀"什么"古")

2.把握诗人态度,归结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作者在怀古中的态度、感情)

3.揣摩怀古意图、原因。

(作者为什么怀古)

4.运用什么手法来表现?

(特别要注意分析典故)

参考答案:

(1)颔联写六朝古都的历史遗迹,颈联写金陵美丽的自然风物(怀什么古);寄寓人事沧桑、自然永恒以及六朝兴废的感慨。

(作者在怀古中的态度、感情)

(2)比喻。

(手法)①忧君王为奸邪所蒙蔽,忧奸邪为非作歹;②忧贤者包括自己不得任用,忧国忧君忧民。

(为什么怀古)

二、(07浙江卷)乌衣巷刘禹锡

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注]朱雀桥:

又名朱雀航,是秦淮河上的浮桥,面对正南门朱雀门,故名。

东晋太宁二年(324)以后,以船舶连接而成,长九十步,宽六丈,是京城内交通要道。

(1)作品主要通过燕子意象,表达了深沉的昔盛今衰的伤感。

(2)简要赏析这首诗的两种主要的表现手法。

①今昔对照。

曾经繁华盖世的这片地方,已是门庭冷落,车马稀疏,荒草没径了;如此名门望族的烟消云散。

作者通过这种对比突出了昔盛今衰的感伤。

以景衬情,寓情于景的手法:

作者深沉的昔盛今衰的感伤不是直接表达的,而是把它寄托在丛生的野草、西下的夕阳等凄清的景物中。

这样更深沉含蓄。

三、(07年湖北卷)阅读下面两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8分)

华清宫吴融

四郊飞雪暗云端,惟此宫中落便干。

绿树碧檐相掩映,无人知道外边寒。

过华清宫李约

君王游乐万机轻,一曲霓裳四海兵。

玉辇升天人已尽,故宫惟有树长生。

(1)两首诗描写了不同时期的华清宫,请指出二者主要运用了哪种相同的表现手法,并作简要说明。

(4分)

参考答案:

(1)两首诗都应用了对比(或对照、映衬)手法(2分)

第一首宫内宫外(或空间)对比:

宫外飞血阴云,分外寒冷;宫内绿树成阴,温暖如春。

(1分)第二首今昔(或时间)对比:

昔日霓裳羽衣,歌舞升平;今朝杂树丛生,宫殿荒凉。

(1分)

(2)两首诗各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4分)

参考答案:

第一首诗通过写景状物,鞭挞无视人民疾苦、沉湎于享乐的统治者。

(2分)第二首诗通过咏史抒怀,讽刺统治者荒淫误国,感叹王朝的兴衰。

(2分)

【专题解说】

怀古咏史诗是诗人在阅读史书或游览古迹时,有感于历史人物或事件的是非,以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陈迹为题材,借登高望远、咏叹史实、怀念古迹引发出对时局或自己身世的共鸣,或借古以喻今,或借古以讽今,达到感慨兴衰、寄托哀思、托古讽今等目的。

【诗歌特点】

1.形式标志:

标题中有古迹、古人名,或在古迹、古人前冠以“咏”,或在古迹、古人后加“怀古”、“咏怀”等。

2.写法上,咏史诗常常运用典故,或以景衬情,或今昔对比,或借古讽(伤)今或侧面衬托,或抑扬,或讽刺,或含蓄等等。

3.诗歌的内容一般为:

描写此地眼前的衰败、荒凉、萧条,或描述历史事件的经过,抒发感慨。

咏古迹/怀古人/忆古事

4.诗歌主题多为:

感慨盛衰无常岁月变幻/感慨怀才不遇壮志难酬/感慨国运衰微/抒发爱国情怀/揭露统治者的昏庸腐朽、奢侈淫逸/讽谏当朝者或讽谏世人

5.主要表现形式:

(1)吊古伤今:

凭吊古代感伤今世。

(昔盛今衰物是人非朝代更迭人事沧桑岁月倏忽变化等)

(2)托古咏怀:

“咏古人而己之性情怀抱俱现”及“特借史事以咏己之怀抱”。

或由于怀才不遇、现实挫折,从古人类似的遭遇中寻求情感的慰藉,而生惺惺相惜之喟叹;或小我之悲经由历史的洗礼,感慨因此有深广内涵。

(君不见咫尺长门闭阿娇,人生失意无南北。

(3)借古讽今:

运用历史人事入诗的背后,有其对现实而发的戒鉴意图。

如朝代的兴替、君王的宴安逸乐、藩镇的乱起中宵、边族的和戎是非等,均是诗人关心的话题。

展现诗人对儒家道德实践的努力。

(4)就史论史,引古议论:

属晚唐开拓的新方向,或翻案或直下论断或逼显主题(江东子弟今虽在,肯为君王卷土来?

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

王安石《叠题乌江亭》)

【典故举隅】

1.《后庭》遗曲:

指陈后主所作《玉树后庭遗曲》,后人都视为亡国之音。

杜牧《泊秦淮》有“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句。

商女:

即歌女,后以此为不顾国家存亡而醉生梦死的典故。

2.《黍离》之悲:

,《黍离》是《诗经.王风》的名篇。

旧说周平王东迁以后,周大夫经过西周古都,悲叹宫廷宗庙毁坏,长满禾黍,就作了这首诗。

后来常用《黍离》来表示对国家今盛昔衰的痛惜伤感之情。

3.封狼居胥:

汉代霍去病追击匈奴至狼居胥山,封山(筑土为坛以祭山神,纪念胜利)而还。

后常来形容建功立业。

4.塞上长城空自许:

《南史》载,宋文帝要杀名将檀道齐,檀大怒道:

“乃坏汝万里长城!

”。

此处比喻能守边的将领。

5.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廉颇,战国时赵国的名将,赵王想起用他,恐其衰老,派人探视,廉颇仍能一饭斗米,肉十斤,报国之心不衰。

这是作者以廉颇自况,抒发感慨,说自己虽然老了,还不忘为国效劳,可是朝廷一味屈膝投敌,早没有起用他的意思了。

6.燕然勒石:

燕然是指今蒙古境内的杭爱山。

勒,指刻石记功。

公元89年,东汉窦宪追击匈奴,出塞三千余里,至燕然山勒石记功而归。

燕然未勒是说没有建立破敌的大功。

7.台城:

指六朝时的禁城(宫城),又称“苑城”,是当时的皇帝用于办公居住的场所。

历宋、齐、梁、陈,皆为台省(指中央政府,晋、宋时称朝廷禁省为台,故称)和宫殿所在地,因专名台城。

既是政治中枢,又是帝王荒淫享乐的场所。

8.乌衣巷:

在今南京市东南,在文德桥南岸,是三国东吴时的禁军驻地。

由于当时禁军身着黑色军服,故此地俗语称乌衣巷。

在东晋时以王导、谢安两大家族,都居住在乌衣巷,人称其子弟为“乌衣郎”。

入唐后,乌衣巷沦为废墟。

9.淮水:

秦淮河古称淮水。

从南朝开始,秦淮河成为名门望族聚居之地。

素有“十里秦淮”、“六朝金粉”之誉。

“六朝烟月之区,金粉荟萃之所”,更兼十代繁华之地。

【有时指淮河。

南宋为宋金分界线,为战争前线。

【解题指津】

①弄清作品所涉及的历史事实、有关人物和用典.

对于典故不仅要了解典故本身的内容,更要明确作者用典的目的)。

用典有明用的,也有暗用的,有正面用的,也有反其意而用的,在分析时,要留意。

②揣摩作者写这段历史、这个古人的意图所在。

后代作家对尘封的往事发思古之幽情,一定有现实的原因或者是触发感慨的媒介。

③推敲作者对待这段往事、这个古人的态度,归结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1)对历史作冷静的理性的思考。

杜牧和王安石都写过《题乌江亭》,杜牧为项羽自刎而惋惜:

“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

”然而王安石却意识到项羽失败是历史的必然:

“江东子弟今虽在,肯为君王卷土来?

(2)把史实和现实扭结在一起,或是感慨个人遭遇,或是抨击社会现实。

苏轼的《赤壁怀古》和辛弃疾的《京口北固亭怀古》就是如此。

④分析作者咏史抒情时的写法。

  构思上,有以景衬情的,如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有议论引发的,如清人刘献庭的《王昭君》:

“六奇已出陈平计,五饵曾闻贾谊言。

取惜妾身归异国,汉家长策在和番。

”对汉元帝统治的无能作了辛辣的讽刺。

在章法上,或作正反对比,或是侧面烘托。

 

1.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

何处望神州?

满眼风光北固楼。

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

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

天下英雄谁敌手?

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

[注]年少:

指孙权,他继承父兄遗业占有东吴时才十九岁。

兜鍪(dōumóu):

头盔。

这里指孙权统率下的强大军队。

天下英雄:

《三国志·蜀书·先主传》:

“曹公从容谓先主曰:

‘今天下英雄’唯使君(指刘备)与操耳。

”生子句:

《三国志·吴书·孙权传》注引《吴历》:

曹兵伐吴,孙权率军抵抗。

曹操见东吴舟船、器仗、军伍整肃,乃感叹说:

“生子当如孙仲谋。

”仲谋:

孙权的字。

这首词是就三国吴蜀联合抗曹的事迹发出感怀。

辛弃疾

重游东吴故地,登上北固楼,回顾历史,运用了借古讽今的表现手法,

表面上是称赞孙权为天下英雄,实际上谴责南宋主和派的昏庸怯懦。

表达了对当权者无抗金复国之志的遗憾和愤慨。

【赏析】辛弃疾的这首词,是他在宋宁宗开禧元年(一二○五)任京口(今江苏省镇江市)知府时所写的怀古之作。

它写作者对被金兵占领的广大中原地区的怀念,并希望有个象孙权那样有雄才有胆略的皇帝来领导抗金斗争,收复失地,统一中国。

词的开头两句是倒装句,不仅第一句与第二句倒装,而且,每一句也是倒装句。

写诗、填词,限于诗词的格律,这种倒装是允许的。

按照一般文章的语法,这两句应当这样:

北固楼满眼风光,望神州何处?

意思是说:

我站在北固楼上,眼睛看到的江南风光,仍然和过去一样;但是,我却看不见被金兵占领的广大中原的残破河山啊!

这里表现了作者对中原故土的殷切怀念。

北固楼,又叫北固亭,在镇江市东北北固山上,面临长江。

作者写北固楼,是给下片歌颂孙权埋下伏笔,它与整首词的内容,有紧密的联系。

千古兴亡多少事以下三句说:

千百年来,有许多的朝代兴起和衰亡,这种漫长悠久的历史,象昼夜不停地滚滚东流的长江一样,无穷无尽啊。

这是作者对千百年来兴亡事的无限感慨,其中包含了对北宋故国的留恋,以及对当时南宋岌岌可危的局势的忧虑。

下片对孙权的才干和胆略,给予了热情的歌颂。

三国时代,孙权十九岁就当了东吴的皇帝,在建邺(南京)建都,曾打败曹操南犯的大军,保卫了国土。

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两句,是说孙权青年时代就统帅数万精兵,占据东南方,不断地打仗,赢得了胜利。

兜鍪是盔甲,代指军队。

坐断,占据住。

以下两句说:

天下的英雄,只有曹操和刘备,才能和孙权匹敌。

生子当如孙仲谋,是借用曹操的原话来称赞孙权。

孙权,字仲谋。

为什么作者特别称赞孙权呢?

他是在感叹南宋没有象孙权这样的皇帝,来抗击金兵的侵扰,收复中原失地。

当时有一种论调,认为南宋无力收复中原失地,抗金就会速败、速亡。

辛弃疾曾经批判过这种错误观点。

在这里,他又用三国时代,孙权占据东南方,能够打败曹操大军的进攻,保住了国土的史实,有力地批驳了抗金必亡的谬论。

2.夜泊牛渚怀古     李白

牛渚西江夜,青天无片云。

登舟望秋月,空忆谢将军。

余亦能高咏,斯人不可闻。

明朝挂帆去,枫叶落纷纷。

[注]谢将军:

东晋谢尚,官镇西将军。

镇守牛渚时曾于秋夜泛舟赏月,遇袁宏诵诗听后大为赞赏,邀袁过船长谈达旦,从此袁宏名声大著。

(1)以前两联为例,谈谈“空”字是怎样把写景和抒情联系在一起的?

(4分)

(1)第一联写诗人夜宿牛渚,江夜寂寥,天水一空,这种秋江空寂之美景很自然地使李白想到在此为官并曾经提携袁宏的谢尚,积存于心中的仰慕之情自然便涌上心头。

第二联正面写怀古,一个“空”字使作者知音难觅,怀才不遇之情和上联的空寂之景交融在一起。

(2)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复杂情感?

(4分)

(2)颈联中诗人感慨踪迹和袁宏一样“能高咏”,有着超人才华,这是作者的自信,同时,诗中借“空”字和“斯人不可闻”,也表达了自己怀才不遇、大志难酬的孤独和寂寞,而尾联的“明朝挂帆去”则表达了旷达和洒脱之情。

『简析』

牛渚,是安徽当涂西北紧靠长江的一座山,北端突入江中,即著名的采石矶。

诗题下有原注说:

“此地即谢尚闻袁宏咏史处。

”据《晋书•文苑传》记载:

袁宏少时孤贫,以运租为业。

镇西将军谢尚镇守牛渚,秋夜乘月泛江,听到袁宏在运租船上讽咏他自己的咏史诗,非常赞赏,于是邀宏过船倾谈,直到天明。

袁宏得到谢尚的赞誉,从此声名大著。

题中所谓“怀古”,就是指这件事。

诗人借此诗表达渴求知音的心情。

“牛渚西江夜”从南京以西到江西境内的一段长江,古代称西江。

首句开门见山,点题“夜泊牛渚”。

次句写牛渚夜景,大处落墨,“青天无片云”展现出一片碧海青天、万里无云的境界。

寥廓空明的天宇,和苍茫浩渺的西江,在夜色中溶为一体,越显出境界的空阔渺远,而诗人置身其间时油然而生的悠然神远也就自然融合在里面了。

三、四句由牛渚“望月”过渡到“怀古”。

谢尚乘月泛江遇见袁宏月下朗吟身处空凋渺远之境,最易生出对古今之事的联想,这一富于诗意的故事,与诗人眼前所在之地(牛渚西江)、所接之景(青天朗月)相一致,因此,“望”、“忆”之间,虽有很大跳跃,读来却感到非常自然合理。

“望”字当中就包含有诗人由今及古的联想和没有直接阐明的意念活动。

“空忆”的“空”字,暗引下文。

诗人别有会心,从这桩历史陈迹中发现了一种令人向往追慕的美好关系——贵贱的悬殊,丝毫没有妨碍心灵的相通;爱才之心,可以打破身份地位的壁障。

而这,正是诗人在当时现实中求之而不可得的。

诗人的思绪,从眼前的牛渚秋夜景色联想到往古,又由往古回到现实,情不自禁地发出“余亦能高咏,斯人不可闻”的感慨。

意思是说自己也象当年的袁宏那样,富于文学才华,只可惜象谢尚那样的人物却不可复遇了。

“不可闻”回应“空忆”,寓含着世无知音的深沉感喟。

“明朝挂帆席,枫叶落纷纷。

”末联宕开写景,想象自己挂帆离去的情景。

在飒飒秋风中,片帆高挂,客舟即将离开江渚:

枫叶纷纷飘落,仿佛是无言地送别寂寞离去的行舟。

秋色秋声,进一步传达出因不遇知音而引起的寂寞凄清情怀。

诗意明朗而单纯,却具有一种令人神远的韵味。

清代主神韵的王士禛将这首诗和孟浩然的《晚泊浔阳望香炉峰》作为“不着一字,尽得风流”的典型,认为“诗至于此,色相俱空,正如羚羊挂角,无迹可求,画家所谓逸品是也。

”这首诗,写景的疏朗有致,不主刻画,迹近写意;写情的含蓄不露,不道破说尽;用语自然清新,力避雕琢;以及寓情于景,以景结情的手法等等,都有助于造成一种悠然不尽的神韵。

李白的五律,不以锤炼凝重见长,而以自然明丽为主要特色。

这首诗“无一句属对,而调则无一字不律”(王琦注引赵宦光评),行云流水,纯任天然。

这本身就造成一种萧散自然、风流自赏的意趣,适合表现抒情主人公那种飘逸不群的性格。

诗的富于情韵,也得益于这一点。

【课后练习】

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10分)

《题宣州开元寺水阁》杜牧

六朝文物草连空,天淡云闲今古同。

鸟去鸟来山色里,人歌人哭水声中。

深秋帘幕千家雨,落日楼台一笛风。

惆怅无日见范蠡,参差烟树五湖东。

(1)“六朝文物草连空”运用了那种修辞手法?

首联寄寓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慨?

(1)借代(1分)。

寄寓了六朝兴废、自然永恒的感慨(2分)。

 

(2)分别概括这首诗颔联和颈联的内容。

(2)颔联写生机永恒的自然景色和生老更迭的尘世生活情景。

(2分)颈联写阴晴变幻,朦胧明丽的自然美景。

(2分)

(3)尾联抒发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情感?

(3)对隐逸古人的缅怀仰慕之情(1分),厌倦官场、纵情山水的逍遥之念(1分),无法像范蠡那样泛舟五湖的惆怅之意(1分)。

【赏析】

“六朝文物草连空,天淡云闲今古同”,六朝,在南京建都的六个朝代:

吴、东晋、宋、齐、梁、陈。

天淡云闲,是泛指自然风景。

意思是说:

六朝时代的繁华文物,都已成为一片荒草,只是自然风景还是与当年一样。

开元寺是六朝的文物之一,当然不可能是当年的样子,这样,就把题中所说的开元寺很自然地包括进去了。

下面两联,是进一步具体说明今古相同的自然风景。

“鸟去鸟来山色里,人歌人哭水声中”,飞鸟在山色中来来去去,人们世世代代在溪边生活。

人歌人哭,是引用一个典故:

春秋时,赵武盖了一所房子,一位来祝贺的人说,这所房子又高大又华美,你的子孙将在这里歌(办喜事开宴会),在这里哭(办丧事),在这里兴旺发达。

这个典故的原意是一种祝愿,这里却是用来说明人们世世代代在宛溪两岸生活。

“深秋帘幕千家雨,落日楼台一笛风”,写得非常美,上句是实中带虚,深秋的细雨,仿佛千家万户挂上帘幕。

这里,雨是实物,帘幕却是虚景,并不是千家万户真的挂上帘幕,而是雨中看起来象挂了一道珠帘纱幕。

这种用法,过去的诗人也用过。

初唐的王勃,诗中有“珠帘暮卷西山雨”,说珠帘象雨。

杜牧说雨象帘,说法虽然恰好相反,但艺术构思中的联想,是一致的。

在今天的文学作品中,我们也常常还能看到“雨帘”“雨幕”这样的词。

下句,夕阳斜照的楼台里,阵阵笛声在晚风中飘散。

这就完全是实写了。

以上这两联诗,艺术表现上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都是上句写景色,下句写声音,两两间错。

第二联的画面背景是山和水,但着笔的却是山色、水声。

第三联,上句,千家帘幕,是雨中景色;下句,楼中一笛,是风里声音。

这样写山水和风雨,鲜明生动,读起来好像身临其境,也就是我们常说的:

有声有色。

“惆怅无因见范蠡,参差烟树五湖东”,是作者在抒发感慨。

由前面所写的山村自然风光,联想到历史人物范蠡。

范蠡帮助越王度过难关,奋发图强,雪了会稽之耻。

范蠡立了大功后,弃官归隐,驾小船入五湖。

杜牧在这里,表示对范蠡的景仰,说:

遗憾的是在这烟树参差的五湖,已经见不到古人范蠡了。

杜牧年轻时就以经邦济世的才略自负,他希望能象范蠡那样做一番事业。

可是他一生很不得意,始终未能施展自己的抱负,结尾两句正透露了他对那个社会的厌倦和不满的情绪。

2.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6分)

吴宫李商隐

龙槛沉沉水殿清,禁门深掩断人声。

吴王宴罢满宫醉,日暮水漂花出城。

注:

①清姚培谦云:

“花开花落,便是兴亡气象。

”此句暗示吴之亡国。

(1)从题材看,这是一首什么诗?

这种题材的诗在写作上往往采用什么手法?

(2分)

(1)答案:

咏史诗;借古讽今(“讽谕”也对)

  

(2)有人认为“满宫醉”三字是理解本诗主旨的关键,请谈谈你对此的理解。

(4分)

(2)答案:

“满宫醉”不仅揭示了前面所写宫廷空寂无人的原因,而且又让人从中想到“醉”前狂欢极乐的情状。

(2分)由此揭示诗的主旨,表达诗人对帝王淫逸享乐的批判。

(1分)这是警戒之语,蕴含着诗人多少沉痛之情和忧国之心。

(1分)

题称“吴宫”,但诗中所咏情事并不一定与历史上的吴王夫差及吴宫生活有直接关系,诗人不过是借咏史的名义来反映现实。

  一般写宫廷荒淫生活的诗,不论时间背景是在白天或在夜间,也不论用铺陈之笔还是用简约之笔,总不能不对荒淫之状作不同程度的正面描写。

这首诗却自始至终,没有一笔正面描绘吴宫华靡生活,纯从侧面着笔。

  前两句写黄昏时分覆盖着整个吴宫的一片死寂。

  龙槛,指宫中临水有栏杆的亭轩类建筑;水殿,是建在水边或水中的宫殿。

龙槛和水殿,都是平日宫中最热闹喧哗的游赏宴乐之处,现在却悄然不见人迹,只见在暮色沉沉中隐现着的建筑物的轮廓与暗影。

“清”

  字画出在平静中纹丝不动的水面映照着水殿的情景,暗示了水殿的空寂清冷。

如果说第一句主要是从视觉感受方面写出了吴宫的空寂,那么第二句则着重从听觉感受方面写出了它的冷静。

平日黄昏时分,正是宫中华灯初上,歌管相逐,舞姿蹁跹的时刻,现在却宫门深闭,悄无人声,简直像一座无人居住的空殿。

这是死一般的沉寂引发读者去探究底蕴,寻求答案。

  第三句方点醒以上的描写,使读者恍然领悟吴宫日暮时死寂原来是“宴罢满宫醉”的结果。

而一经点醒,前两句所描绘的沉寂情景就反过来引发读者去充分想象在这之前满宫的喧闹歌吹、狂欢极乐和如醉如痴的场景。

而且前两句越是把死一般的沉寂描绘得很突出,读者对疯狂享乐场景的想象便越不受限制。

“满醉”三个字用笔很重。

它不单是要交待宴罢满宫酒醉的事实,更重要的是借此透出一种疯狂的颓废的享乐欲望,一种醉生梦死的精神状态。

正是从这里,诗人写出了一个含意深长的结尾。

  “日暮水漂花出城”。

这是一个似乎很平常的细节:

日暮时的吴宫,悄无人迹,只有御沟流水,在朦胧中缓缓流淌,漂送着瓣瓣残花流出宫城。

这样一个细节,如果孤立起来看,可能没有多少实际意义;但把它放在“吴王宴罢满宫醉”这样一个背景上来描写,便显得很富含蕴而耐人咀嚼了。

对于一座华美的宫城,人们通常情况下总是首先注意到它的巍峨雄伟的建筑、金碧辉煌的色彩;即使在日暮时分,首先注意到的也是灯火辉煌、丝管竞逐的景象。

只有当吴宫中一片死寂,暮色又笼罩着整个黑沉沉的宫城时,才会注意到脚下悄然流淌的御沟和漂在水面上的落花。

如果说,一、二两句写吴宫黄昏的死寂还显得比较一般,着重于外在的描写,那么这一句就是传神之笔,写出了吴宫日暮静寂的神韵和意境。

而这种意境,又进一步反衬了“满宫醉”前的喧闹和疯狂。

顺着这层意蕴再往深处体味,还会隐隐约约地感到,这“日暮水漂花出城”的景象中还包含着某种比兴象征的意味。

在醉生梦死的疯狂享乐之后出现的日暮黄昏的沉寂,使人仿佛感到覆亡的不祥暗影已经悄然无声地笼罩了整个吴宫,而流水漂送残花的情景则更使人感到吴宫繁华的行将消逝,感受到一种“流水落花春去也”的悲怆。

  姚培谦说:

“花开花落,便是兴亡景象。

”(《李义山诗笺注》)他是领悟到了作者寄寓在艺术形象中的微意。

清刘熙载说:

“绝句取径贵深曲,盖意不可尽,以不尽尽之。

正面不写写反面;本面不写写对面、旁面,须如睹影知竿乃妙”。

(《艺概•诗概》)这首诗正是“正面不写”、“睹影知竿”的典型例证。

3.过华清宫绝句(其二)杜牧

新丰绿树起黄埃,数骑渔阳探使回。

霓裳一曲千峰上,舞破中原始下来。

过华清宫崔橹

门横金锁悄无人,落日秋声渭水滨。

红叶下山寒寂寂,湿云如梦雨中尘。

(1)有人认为杜诗中的“始”字用得传神,试作简要说明。

(2分)

(1)“始”是“才”的意思,唐玄宗沉醉于无休无止的歌舞因而导致国破家亡,作者用一个“始”字将统治者耽于享乐、沉湎声色的情状刻画得淋漓尽致。

(2)两首诗中,你偏爱哪一首?

为什么?

请从思想内容和艺术手法两个方面简析。

(6分)

(2)(任选一首简析,意思对即可)

第一首:

思想内容:

鞭挞了统治者骄奢淫逸的生活。

(2分)

艺术手法:

①诗人从“安史之乱”的纷繁复杂的史事中,只摄取“渔阳探使回”的一个场景,颇具匠心。

②前两句所表现的内容本来相互独立,经诗人巧妙剪接便具有互为因果的关系,衔接自然,构思精巧。

③后两句不着一字议论,便将玄宗的耽于享乐,执迷不悟,刻画得淋淳尽致。

将强烈的讽刺意义以含蓄出之,余味无穷。

④后两句运用夸张手法写出歌舞之盛、醉生梦死程度之深以致造成国破家亡的严重后果。

(答出两点即可,每点2分)

第二首:

思想内容:

描写安史之乱后华清宫的荒凉景色,感叹现时的衰败,有很浓重的感伤情绪。

(3分)

艺术手法:

全诗纯属描写,绘声绘色,极为逼真,不着议论而情在诗外。

(3分)

 

【解析】华清宫,又叫温泉宫,是唐代皇帝行宫的名字,位于今陕西省临潼县城南骊山西北麓。

唐太宗贞观十八年(644),在此修建汤泉宫,高宗咸亨二年(671)改名温泉宫,唐玄宗天宝六载(747)改名华清宫。

因为那里有温泉,气候和暖,所以每年十月,以唐玄宗为首的达官权贵便迁到那里避寒,待过了隆冬岁末,春暖花开,再回长安。

可以这样说,华清宫是与帝王的奢侈生活联系在一起的。

所以,提到这个名字,人们很自然地就想到唐代诗人杜牧的名诗《过华清宫绝句》:

“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

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

”唐玄宗、杨贵妃追求奢侈生活,为吃到新鲜荔枝,派使者从遥远的四川驰马进贡。

骏马飞驰,红尘飞扬,人们以为是使者送国家情报,哪晓得是进贡荔枝。

作者的倾向是鲜明的,而华清宫与奢侈也就成了同义词。

【赏析一】唐玄宗时,安禄山兼任平卢、范阳、河东三镇节度使后伺机反叛,玄宗却对他十分宠信。

皇太子和宰相杨国忠屡屡启奏,方派中使辅璆琳以赐柑为名去探听虚实。

璆琳受安禄山厚赂,回来后盛赞他的忠心耿耿。

玄宗轻信谎言,从此更加高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电脑基础知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