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插本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9200966 上传时间:2023-05-17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28.0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专插本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专插本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专插本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专插本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专插本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专插本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0页
专插本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0页
专插本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0页
专插本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0页
专插本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0页
专插本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0页
专插本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0页
专插本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0页
专插本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0页
专插本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0页
专插本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0页
专插本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0页
专插本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0页
专插本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0页
专插本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0页
亲,该文档总共20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专插本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docx

《专插本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专插本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专插本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docx

专插本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考试大纲

★★复习技巧:

1、一本书,先看目录

2、每一个目录是一个问题,每一个标题是一个小问题。

3、第一步:

宏观把握:

不要太细,这样都可以考60-70分

第二步:

精度:

更细的知识,这样可以考90分

4、如果看目录的问题和小问题,你都可以回答的话,你的第一步已经完成了。

5、第二步比第一步难得多。

★★这本书的大体串讲:

辩证唯物主义:

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运动的,运动是有规律的,运动按三大规律进行,三大规律是量变与质变规律、对立统一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三大规律围绕现象与本质、内容与形式、必然性与偶然性、原因与结果、可能性与现实性八大范畴展开,

历史唯物主义: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围绕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两大矛盾进行的,

★★应试技巧:

1、不要空:

懂得的少答(精答),不懂的多答(围绕题目的关键词和题目的意思:

瞎搬,吹水,分七八个点答),

2、分点答3、与题目相关

4、答题思路体现:

分点;首先、其次、再次。

为了说明这个问题,需要提出什么的证据,也就是写文章的方法,写论文的思路。

(论述题:

有论、有述、有观点、有结论)

★★——很多人的感觉:

复习充分,觉得很多东西要答。

---这是个陷阱。

因为:

--每一道题目的分值差不多---看题目分配时间:

每一种题型的时间分配---不要因为答一道题而影响后面的答题---前面不答完的,先放下来,不用急,先做后面的题目,有时间再回来答。

一、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1、哲学:

是世界观的理论形态,或者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

(哲学来源希腊语philosophia,意思:

爱智慧;东方哲学:

偏重于人伦,综合思维好,哲学伦理化;西方哲学:

事功即事物的规律,所以自然科学发展,精确的思维,科技哲学。

2、世界观:

人们对自然界、社会、人的思维的根本观点和看法。

3、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有时间就看)

4、哲学的基本问题---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

1)原因:

一是,意识和物质、精神和自然界,究竟何者为第一性,何者为第二性的问题;二是,思维和存在是否具有同一性问题。

5、哲学的基本派别:

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1)唯物主义:

2)唯物主义的主要三种基本形态:

⑴、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自发唯物主义:

认为世界的本原是某一种或某几种原始物质。

古代唯物朴素论和朴素辩证法是结合在一起的,例如“万物皆流”、“万物皆变”体现了它们的统一。

⑵、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又称机械唯物主义):

费尔巴哈为代表的人本唯物主义,缺点:

机械性、形而上学性、历史观中的唯心主义

⑶、现代辩证唯物主义。

包括唯物辩证法的历史观在内的辩证唯物主义。

马-恩-称为:

新唯物主义、现代唯物主义、科学唯物主义、实践唯物主义。

3)唯心主义:

4)唯心主义的主要两种基本形态:

⑴、主观唯心主义:

人的感觉、观念作为惟一真实的存在和世界的本原,夸大了主观精神的作用。

(存在就是被感知、世界是感觉要素的复合、宇宙时吾心,吾心即是宇宙、心外无物,心外无事)

⑵、客观唯心主义:

把某种脱离物质、脱离任何个人的精神变为独立自存的客观存在,并把它作为世界本原和万物创造者。

(理、理念、绝对观念、神、上帝)

6、哲学的时代性、民族性和阶级性=革命性(有时间就看p14)

7、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及其伟大变革

1)马克思主义理论:

来源:

德国古典哲学、英国政治经济学、法国空想社会主义

组成部分:

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

2)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哲学史上所产生的伟大变革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第一,创立了科学的实践观,改变了实践观念在哲学中的地位和作用。

(马克思对实践的理解,实践:

跟人发生的一切关联、确证人之为人的行动)

实践观点是辨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首要的基本的观点。

实践是人存在的方式:

原因:

人是社会关系的总和;实践产生社会关系;人必须进行社会化、与人交往、接受教育。

第二,实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唯物主义自然观和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结合,建立了一个严整的科学的哲学体系。

第三,实现了革命性和科学性的统一,对无产阶级和人民群众具有不可遏制的吸引力。

第四,实现了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为无产阶级和人民群众认识世界、改造世界提供了最好的劳动工具和最锐利的武器。

3)小问题:

p35了解

①在当代,西方哲学主要存在两种对了的思潮,即科学主义和人文主义。

一直持续到现在。

科学主义:

以实证主义和逻辑主义为代表,它们推崇科学知识,认为只有自然科学才是真正的科学。

认为任何事物都可以通过实践来验证。

人文主义:

只属于价值世界,属于以体验为特点的纯主观世界。

倡导人在世界中的价值,承认情感、偶然性。

二、世界的物质统一性

1、物质

1)含义:

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2)这样下定义的深意:

①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

坚持物质第一性;

②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

哲学的基本问题:

世界是可知的;

③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如何实现同一性(辩证法的问题)

2、把握马克思主义物质观的意义(p52-53有空看)

3、时间和空间—物质运动存在的形式

1)物质的根本属性——运动:

是标志宇宙间一切事物、现象和过程变化的哲学范畴。

2)运动与物质的关系:

①物质是运动的担当者,是一切运动、变化和发展的实在基础;运动是物质所固有的属性。

②物质是运动的物质,没有不运动的物质。

(强调运动作用)

③运动是物质的运动,没有脱离物质的运动。

(强调物质作用)

3)运动与静止(选择题)

①静止时运动的一种特殊形式,静止是相对的,

②运动是绝对的。

③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是辩证关系。

4)时间:

是物质运动过程的持续性。

(过去、现在、未来、长久、短暂;特点:

一维性或不可逆性指时间只有从过去、现在到将来一个方向,去而不返,不可逆转。

“时不再来、机不可失”说的是一维性。

空间是指运动着的物质的广延性,表示物体彼此之间的并存关系和分离状态,表示物体的体积、形态、位置和排列次序等特性。

4、人类社会的物质性p62

如何理解人类社会的物质性呢?

1)人类社会形成的自然前提——物质的自身发展(前提条件)

(古猿的体制形态、群体结构及其生存环境,构成了人和人类社会形成的自然前提)

2)劳动创造了人和人类社会(发展动力)

3)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决定力量)

孟德斯鸠的地理决定论

生产方式是指劳动者和劳动资料即生产资料相结合的特殊方法和方式,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

物质生产是社会历史的发源地,生产方式构成人类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

具体地说:

第一,生产方式构成了人类社会赖以存在的基础,是社会这一特殊机体的物质担当者;

第二,生产方式决定着社会的结构和性质;

第三,生产方式决定着社会形态的更替;

由此可见,生产方式构成了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决定力量,并集中体现了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5、意识

1)意识:

是物质世界在人脑中的主观映象

2)意识产生的自然前提和社会基础=意识是物质发展的最高产物

(说明意识具有物质性)

3)意识是人脑的机能和物质世界的主观映象。

4)意识的主观性=意识能动性的表现:

①意识形式的主观性

②个体意识之间的差别性

③意识的创造性

★★★5)意识活动具有能动性:

(老师抄出黑板)

①意识活动是一个自动创造的过程

②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

③意识活动具有改造客观世界的能动作用;

④意识活动能影响人体生理机能的发挥和变化。

6、实事求是的哲学依据p80

1)我们党的思想路线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

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是从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中得出的最重要的结论。

三、人对物质世界的实践把握

1、实践

1)实践是人们改造物质世界的对象化活动

2)实践包含两层含义:

第一,是指人特有的对象化活动,即以人为主体,以客观事物为对象的现实活动(主观性);第二,是指实践具有物质的,感性的性质和形式(客观性)。

(出现实践概念的时候,先答:

实践是人所特有的对象化活动、人的存在方式)

小知识:

3)

3)实践的基本特征和基本形式

①基本特征:

客观现实性、自觉能动性和社会历史性

②基本形式:

A处理人和自然之境关系的活动,即物质生产活动。

B适应生产实践活动的需要,与生产实践同时发生的是处理人与人之间社会关系的实践活动,即人类的社会交往以及组织、管理和变革社会关系的活动。

C以观察、实验为内容的科学活动是人类实践的一个重要领域。

构成人类实践又一基本形式。

★★★★2、为什么实践观点是辨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首要的基本的观点。

(老师详细讲的,有可能是论述题)

(1)实践是人们改造物质世界的对象化活动,实践是人存在的方式。

(2)实践具有客观现实性、自觉能动性和社会历史性;实践的基本形式是处理人和自然之境关系的活动,即物质生产活动。

适应生产实践活动的需要,与生产实践同时发生的是处理人与人之间社会关系的实践活动,即人类的社会交往以及组织、管理和变革社会关系的活动。

以观察、实验为内容的科学活动。

(3)过渡:

马克思主义哲学正是通过建立科学的实践观点建立完整严密的科学体系,这个科学体系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第一,在实践观点的基础上,马克思主义哲学实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唯物主义自然观和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结合。

第二,在实践的基础上,实现了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马克思主义哲学首先是世界观,因为它提供了以人类的实践活动和科学为依据的、关于人与世界关系的哲学图景。

马克思主义哲学既是世界观又是方法论,为人们的实践活动和认识活动提供了具有普遍意义的工作方法和思维方法。

实现了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为无产阶级和人民群众认识世界、改造世界提供了“最好的劳动工具和最锐利的武器”。

第三,在实践的基础上实现了革命性和科学性的统一。

马克思主义哲学揭示了世界尤其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同时将之与无产阶级和全人类解放的实践结合起来,具有严格的科学性,并与革命性统一起来的,从而成为无产阶级争取解放的旗帜。

在这个意义上,实践的观点同样也是哲学的首要的基本观点。

四、联系与发展的基本规律、基本环节

1、辩证法

1)辩证法:

是关于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的学说,是用联系的、发展的、全面的、矛盾的观点来考察世界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辨证有三大规律,即对立统一规律、量变质变规律、肯定否定规律。

对立统一规律是辨证法的实质和核心。

形而上学:

与辩证法相对立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形而上学原指研究超验世界的学说。

(超验:

上帝,神,灵魂)

(答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含义时要答划线的内容)

2、联系

1)联系的普遍性=普遍联系:

一是,世界上任何一个事物内部的诸要素是相互联系的,二是任何一个事物与其他事物也处在相互联系之中。

2)联系---一切事物现象、过程之间及其内部诸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和相互制约。

联系具有客观性、普遍性、多样性的特点。

3)信息论……都是建立在联系的观点上。

3、发展

1)发展是事物的上升的运动,发展的本质是旧事物的灭亡和新事物的产生。

2)新生事物之所以不可战胜,是因为:

第一,就新生事物与环境的关系来说,新事物之所以新,是因为新的结构和功能,它适应已经变化了的环境和历史条件;

第二,从新事物与旧事物的关系来说,新事物是在旧事物的“母腹”中孕育成熟的。

4、事物的存在和发展是一个过程(p116看一下)

5、规律

1)规律是事物运动发展中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

2)规律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理解p119)

3)唯物辩证法的三大规律包括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对立统一规律。

(根据套路理解)

①量变与质变及其关系

量变—是事物在原有性质基础之上,是事物数量的增减和场所的变更,在度的范围内发生的不显著的变化,统一、平衡、静止等,都是事物量变状态的表现。

质变—是事物根本性质的变化,是一种质态向另一种质态的飞跃,表现为显著的突变。

统一物的分解,相持、平衡、静止的破坏,都是事物质变状态的表现。

量变与质变的辩证关系

第一,质变必须以一定的量变为基础,就是说,量变是质变的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第二,质变为新的量变开拓道路,在新的更高的层次上开始新的量变;

第三,量变与质变是相互渗透的,在总的量变过程中有部分质变,在质变过程中有新的量变的特征。

②肯定与否定及其关系

肯定的因素(肯定的方面)是事物中维持其存在的因素,在肯定这一事实为它自身而不是别的他物的因素;否定的因素是事物中促使它灭亡的因素,即破坏现存事物并使它转化为他物因素。

辨证否定:

又称扬弃,事物自身的否定,是事物本身发展环节和联系环节的统一,是新事物对旧事物既克服又保留。

辨证否定观有三个鲜明的特点:

第一,否定是事物自我否定,是事物内部肯定因素与否定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

第二,否定是事物发展的环节,事物的自我否定是自身内部否定因素战胜肯定因素的过程,,这一过程也是新事物战胜旧事物的质变过程,所以否定又是发展的环节;第三,否定是事物联系的环节,否定是事物的质变,这过程同时又保留了旧事物中合理的因素,所以又成了新事物与旧事物的相互联系的环节。

辨证否定观用一个哲学术语来表达,叫“扬弃”,意思是“既克服又保留”,即新事物克服了旧事物中过时的东西,保留了旧事物中合理的东西。

③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

对立统一规律,又称矛盾规律,事物的发展的根本规律。

作为唯物主义辨证法基本规律之一。

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内部矛盾对立双及其统一是事物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动力。

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是因为:

第一,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和揭示了变化发展的内在动力。

第二,对立统一规律是贯穿于辩证法其他规律和范畴的中心线索,是理解和把握这些规律和范畴的关键。

第三,对立统一的方法,即矛盾分析方法,是认识一切事物的根本方法,也是实际工作中的根本方法。

★★理解三大规律和两两相对范畴的套路:

题目形式:

试论述**与**的辩证关系或者试用**与**原理说明****的问题(分析原理:

说明**与**的辩证关系)(直接给出题目)

答法:

第一部分:

1)含义A2)含义B3)A与B的辩证关系(①相互联系的②相互对立-区别③在一定条件下,它们可以相互转化、相互统一的)

第二部分:

结合实际材料再分析

重要知识:

6、辨证否定观有三个鲜明的特点:

第一,否定是事物自我否定,是事物内部肯定因素与否定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

第二,否定是事物发展的环节,事物的自我否定是自身内部否定因素战胜肯定因素的过程,,这一过程也是新事物战胜旧事物的质变过程,所以否定又是发展的环节;第三,否定是事物联系的环节,否定是事物的质变,这过程同时又保留了旧事物中合理的因素,所以又成了新事物与旧事物的相互联系的环节。

7、矛盾及其属性;同一性和斗争性(选择题,自己看书理解)

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及其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

矛盾的统一性(同一性)是指矛盾双方的相互依存、相互贯通的一种联系和趋势。

矛盾同一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

1、同一性是事物发展的前提,同一性使矛盾双方能在一个统一体内相互依存;2、同一性是事物发展的内容之一。

同一性使矛盾双方能够相互吸取有利于自身因素,从而得到发展,达到共存共赢;3、同一性规定着事物发展的基本趋势,事物发展总是一物转化为他物,转化为“自己的他物”,即自己的对立面转化。

矛盾的斗争性—矛盾斗争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排斥的属性,体现着双方相互分离的倾向和趋势。

其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

1、促进量变。

斗争性使矛盾双方相互排斥,引起双方力量对比的变化,促进量变,为质变准备条件。

2、完成质变。

当矛盾双方力量发展达到了极限时,斗争性则突破这一极限,使旧的统一体分解,新的统一体产生。

这样,矛盾的斗争性突破事物的度,完成质变。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及其相互关系;

8、内因和外因(选择题,p130自己看书)

9、对立统一规律是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

(选择)

10、范畴的理解:

(p138,5对,选择题,简答)

重点:

现象和本质原因与结果

联系和发展的基本环节,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范畴

1)现象与本质——本质和现象是揭示事物内在实质与外在表现之间关系的一对范畴。

①本质是事物的根本性质,是组成事物基本要素的内在联系,事物的本质是由它本身所固有的特殊矛盾所决定的。

现象是事物的外部联系和表面特征,是事物的外在表现。

现象按它的表现本质的不同方式,可以分为真象和假象。

②本质和现象的辩证关系

第一、本质与现象是相互区别,相互对立的,二者各自具有本身的特点。

现象是个别的、片面的和表面的东西,是事物本质的具体表现;本质则是同类现象的共性,是事物内部深藏的东西;

现象是多变的,易逝的,具有较大的流动性,本质则是相对稳定的,现象比本质丰富、生动;本质比现象普遍、深刻。

第二,本质和现象又是统一的。

本质是现象的根据,本质决定现象,并通过一定的现象表现自己的存在;现象总是从不同的侧面表现事物的本质。

脱离本质的纯粹的现象和脱离现象的纯粹的本质都是不存在的。

③方法论意义(运用):

第一,要在实践的基础上观察大量的现象,尽可能多地占有丰富和真实的感性材料,这是科学认识透过现象抓住本质的前提条件。

第二,对大量的现象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进行科学分析和研究,要有科学的方法和认真的思考。

第三,对事物本质的认识不是一次完成的,而是一个不断深化的过程。

★详细的方法论:

把这种客观辩证法运用于人的认识过程,要求人们既不能脱离现象去空谈事物的本质,也不能停留在事物的现象上,而要透过现象抓住事物的本质。

其二,有了大量的现象并不等于抓住了事物的本质,要透过现象抓住本质,必须对大量的现象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和研究,要有科学的方法。

其三人们对事物本质的认识不是一次完成的,而是一个不断深化的复杂过程,这不仅因为事物的现象错综复杂,而且还因为事物的本质有一个逐渐暴露、逐渐展开的过程,因而人们对事物的本质的认识也要经历由片面到全面、由不太深刻到深刻的认识过程。

2)原因与结果

①原因—引起某种现象的现象

结果---被某一种现象所引起的现象。

②因果联系的辩证关系

第一、原因与结果的区分既是确定的又是不确定的。

但我们把特定事物的原因与结果从普遍联系中抽取出来,进行单独考察时,原因和结果的区别是确定的,但在事物的发展过程中,原因与结果又是相互转化、互为因果的。

第二、原因与结果的关系是复杂多样的。

由于事物运动形式的多样性以及所处的具体条件,现实存在的因果联系总是复杂多样的:

一种现象的产生往往有着多种不同的原因,一种原因也往往会产生不同的结果。

一般说来,因果联系的多样性和复杂性有三种类型:

一因多果,同因异果;一果多因,同果异因;多因多果,复合因果。

第三、在事物发展过程中,原因与结果又是相互转化、互为因果的。

事物的因果关系不是单线的,互为因果关系既表现了原因与结果的相互转化,又表现了它们的相互作用。

③方法论:

第一,原因和结果的范畴是辨证唯物主义决定论原则的内在依据,把握二者的辨证关系可以从根本上与宿命论和神学目的论划清界限;

第二,为人类自觉的有目的的活动提供方法论指导。

五、认识的本质和过程

1、认识与实践的关系

1)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老师不按课本说的)

第一,实践是认识发生的基础。

实践要求人们形成关于对象的本质和规律的认识,同时又使认识的发生成为必然的、可能的。

实践是认识主体和客体分化的起因和标志,是认识主体认识能力形成的现实基础。

第二,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动力。

人的认识活动是由于实践的需要而产生的,实践的需要不断向认识活动提出新的课题。

第三,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第四,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2、认识的本质

1)认识:

是主体在实践基础上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反映与建构、虚拟。

2)认识的本质是实践基础上主体对客体的能动的反映。

小知识:

3

3、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之前,对认识本质的理解的三种观点:

(知道有这三种观点)

唯心主义先验论、不可知主义的怀疑论、旧唯物主义的直观反映论。

4、认识的辩证过程(有时间看一下,这次可能不考p165)

1)分为两个过程:

一是,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再从理性认识到实践;二是,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循环往复以至无穷的认识发展总过程。

小知识:

1)-5)

1)感性认识的基本形式:

感觉、知觉和表象的心理反映形式

2)理性认识的基本形式:

概念、判断和推理

3)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和从理性认识向实践的飞跃(有时间看清楚p168)

4)辩证法:

理解p175

主观辩证法:

客观辩证法在人脑中的反映,以理论抽象的观念出现,成为思维方法。

客观辩证法:

5)辩证思维的基本方法(归纳与演绎、分析和综合;抽象与具体;逻辑和历史的统一)

重点:

归纳与演绎p177

①含义:

②相互关系:

5、真理与谬误的关系(辨证关系)

(1)真理:

是思想符合实际的真实道理。

谬误:

是同客观实际及其规律相违背的认识,是认识主体对客体本来面目的歪曲反映。

(2)真理与谬误是相互对立的。

真理—标志主观与客观相符合的哲学范畴,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就是思想符合实际的真实道理。

谬误则是同客观实际及其规律相违背的认识,是认识主体对客体本来面目的歪曲反映。

真理与谬误的对立在一定范围和条件内是绝对的,真理不是谬误,谬误不是真理,二者有着原则的界限,不能混淆。

(3)真理和谬误是在一定意义上相互依存的。

真理和谬误相比较而存在,没有真理作比较,就所谓谬误。

反之,没有谬误作比较也无所谓真理。

(4)真理和谬误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在一定条件,真理向谬误转化,谬误向真理转化。

小知识:

1)-2)

1)真理原则和价值原则是人类活动的两大原则

2)价值评价要求:

一个科学的合理的价值评价、价值认识,必须符合两项基本的要求:

一是对客体状况的正确认识,二是对主体需要的正确认识。

六、人类社会的本质和基本结构

如何处理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的关系,是区分历史唯物主义与历史唯心主义的关键(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是历史观的核心问题)

(任何社会从他的结构来说,都包括物质方面和精神方面)

1、唯心主义历史观的共同本质,是主张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

其表现形态为:

一是以“神意”或上帝为最高主宰的神学历史观。

“神意”是主宰国家兴亡、民族盛衰的最高力量。

二是主张精神或观念是历史本质的历史观,包括客观唯心主义历史观:

把人类历史看成是“绝对观念”在时间中的展开,把客观理性看成是支配和决定历史的最终力量。

主观唯心主义历史观:

强调人的意志、思想、观念是历史的决定力量,把人类历史的本质看成是思想史。

三是抽象人本主义历史观。

(如:

尼采讲的超人意志:

偶尔出现的英雄人物)除了唯心主义历史观外,还有一种自然主义的历史观。

2、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

1)社会存在:

属于社会生活中的物质方面,它的根本内容就是生产方式;

社会意识:

属于社会生活中的精神方面,它既包括社会意识的各种形式,也包括社会心理与自发形成的风俗、习惯。

2)区别:

p197

小知识:

3、社会实践的本质:

(多项选择)

第一,实践是社会关系的发源地

第二,实践构成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

第三,实践构成了社会发展的动力

4、社会有机体

1)社会有机体:

是囊括全部社会生活及其关系的总体性范畴,指人类社会是以生产方式为基础的各种社会关系同时存在而又相互依存所构成的整体。

(最初由圣西门的门徒提出的,法国社会学家孔德提出社会有机体体系。

5、生产力与生产关系(重点分析生产力)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电脑基础知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